尊貴索達吉堪布

 

十二緣起支

索達吉堪布

《中觀莊嚴論解說·第九十三課》   索達吉堪布

緣起法分為內緣起與外緣起兩種。外緣起法也就是指以種子生芽的方式依緣而生……

  所有內緣起都是以緣起十二支的方式使因果連續不斷產生。下面分別講述十二緣起支。

  一、無明也叫癡心,就是對一切萬法的自性真如一無所知。說“一無所知”也並非單單指無有明知,因為無有明知的特點,就連外界無情法的石頭也具有。實際上,此處的無明也即是直接與覺性智慧對立的違品——愚癡心所。

  一般小乘有部宗將十二緣起全部安立在蘊中作解釋,因此,小乘以上將無明安立為一種心所;大乘認為無明是對一切萬法的真如本性不能了知的心所。

  二、行:這主要是從積業的角度來講的。實際無明也就是煩惱障和所知障,或者說人我執和法我執,由此無明導致自己和他眾產生一種顛倒的分別念,從而積業,這就是行。

  三、識:由行在識上薰染習氣,一旦現前便能形成果之識。所謂的識實際是一種階段,因為十二緣起主要從欲界胎生眾生的角度來安立,雖然也有十二緣起不圓滿的情況,但一般來說,欲界眾生從結生到死之間,十二緣起支在三世之間全部圓滿。《俱舍論》中將十二緣起分為前際、中際、後際三個階段,並對三世圓滿的道理講得比較清楚。

  但是,無著菩薩、龍猛菩薩在識的承許上也有一點差別,龍猛菩薩認為識是從習氣種子角度安立的;無著菩薩在相關論典中說:所謂的識從形成果的角度來安立,實際就是一種階段。也有些認為識是一種刹那,但刹那性不是很合理;薩迦派的全知果仁巴專門著有分析十二緣起的一部論典,宗喀巴大師也著有分析十二緣起的論典,在格魯派裡面這也是比較難懂的一個問題。

  自宗他宗所承許的觀點沒有太大差別,只是有些論師在對階段方面的認識有些不同。當然,大乘小乘在這方面的承許還是有很大差別,各大教派的上師們在解釋的過程中,雖然運用的個別語句用法有所不同,但在最究竟的觀點上無有相違之處。無垢光尊者在《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裡面,基本上都是引用《中觀根本慧論》的教證進行宣說的原因就在這裡。

  四、名色:依賴識形成四名。有些論師認為:除色蘊以外的其他四蘊除名稱以外並非真實存在,所以叫做名。也有些論師說:就像名稱無有阻礙一樣,此四法無有任何阻礙而安立為名。那麼,僅以名稱來安立的話,色法為什麼不能稱為名呢?對此他們解釋說:此處是從總說和別說的角度來講的,所以色法不能安立為名。

  但一般來說,由於這四法不像色法一樣具有阻礙,就像名稱一樣,因此稱為四名。再加上色蘊的凝酪等,總共五蘊。胎位的五種法未形成之前直到入胎的過程,叫做四蘊,一般中陰身也只有四種蘊;從凝酪等法形成開始叫色法,此五蘊產生的整個過程叫做名色,也就是指凝酪等五種胎位。

  五、六處:依靠名色而產生眼、耳、鼻等內六處。在凝酪等階段,眼根、鼻根等還沒有形成,有關眼根等形成的詳細情況,《上師心滴》以及《七寶藏·勝乘寶藏論》當中都有特別詳細的說明,《阿難入胎經》在這方面講得也比較清楚。

  六、觸:內六處中有任何一種存在,也就必定會產生值遇六境的觸。實際在胎位階段,眼根等首先形成,之後便會產生各種不同的感受,這就叫做觸。《大圓滿前行引導文》中講到輪回過患中人類的八支分苦時,依靠母親的行為會給胎兒帶來種種不同的痛苦感受,這就是觸,它也是一種心所。

  七、受:一經接觸,必定生起苦、樂與等舍的感受。雖然在母胎當中,也同樣會感受快樂等,比如母親的飲食適當時會有樂受;母親運動不適或者飲食過多過少等,也會產生如同夾在山崖間的痛苦等;中間無苦無樂時,也有等舍的受。

  八、愛:由於出現了受,作為凡夫來講也就不可能無動於衷,由此出現願意接受的愛以及不願接受、想要逃離的愛。

  九、取:由於生起了愛,對快樂的對境便會盡心盡力去追求,對不喜歡的對境也會盡力逃避。這是一般人出生之後的一種生活經歷。講《俱舍論》的時候,根據人的年齡在這方面作了比較細緻的分析,此處不再廣說。

  十、有:在取的過程中,就像世間人一樣,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便開始造作各種各樣的業,依靠這種業在三有中不可能脫離,虛幻的業不中斷,死後就會繼續結生。

  以下二者屬於後際緣起支。

  十一、生:所造之業不可能虛耗,必定會隨著善惡之因投生到善趣或惡趣。正如《百業經》所說:“縱經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十二、老死:從出生時起,便存在相續逐漸變異的老。這與平時所說的生老死病有一點差別,此處將整個五蘊相續不斷改變的過程稱之為老,而相續滅盡即稱為死。從無常角度而言,相續不斷變化是老,不斷變化的過程中也在不斷地滅,因此,將此二者合起來宣說。當然,在其他論典中也有不同說法,比如老死分別指衰老和死亡,從這個角度安立的也有。

  在《智者入門》裡面,上述十二緣起支的無明、愛、取三者包括在煩惱中;行和有包括在業當中;其他七種包括在痛苦當中。《俱舍論》第三品也是這樣講的,業和煩惱是從因的角度來講,痛苦則是從果的角度來講,因此,十二緣起可以包括在業、煩惱和痛苦當中。

  有些論典中提出這樣的疑問:十二緣起中所謂的無明最初是怎樣的?如果沒有最初的因,會有無因生的過失。老和死之後有沒有果?如果沒有,會有無果的過失。

  實際上,無明和老死只是從主要階段來講而已。果仁巴等論師說:所謂的十二緣起只是從一個迴圈的角度來講,輪回是無始無終的。當然,從個人角度來講,輪回是無始有終的,《釋量論》和《量理寶藏論》中用種子作為比喻[1]:種子沒有最初的開始,最後卻有終結。這是從個別輪回來講,從總輪回來講應該是無始無終的。

  不論無明的開始還是任何一種外在緣起的開始,同樣應該按照大乘論典所講的道理來理解,並且真正對緣起因果生起信心。如果沒有信心,整天在一種疑惑當中打轉轉沒有多大意義。因此,大家在聞思的過程中一定要觀察,一邊觀察一邊翻閱相關的論典,對於大乘、小乘究竟如何承許應該瞭若指掌。

  比如外境承認為心的角度來講,在我們面前的一切法都是阿賴耶上的習氣成熟才顯現的,這時也是沒有開端沒有結尾的。或者說晚上做夢,在夢中夢到大象等各種各樣的景象,這時,所謂的大象是否有一個來源呢?沒有的。那麼,大象身上各種內臟以及皮肉骨血等從哪裡來呢?從暫時顯現境的角度來講,是依靠前因而來,但是最開始的因是什麼呢?不存在最開始的一種因,因為大象從來沒有產生過,從夢中醒覺時,大象也是根本不存在的。同樣,一切顯現只是阿賴耶心識上的一種習氣,在這上面根本不會有色法的骨肉等。

  從萬法唯心的角度來講,眾生迷亂顯現的輪回,最初是空性、根本沒有的,結尾也是空性、根本沒有的,雖然不存在,暫時也可以顯現,按照唯識宗的觀點可以如此解釋。

  如果不承認萬法唯心,按照經部宗的觀點來講,微塵的相續一直在前面存在,它不存在的理由任何人也找不到。比如火的微塵,《量理寶藏論》中說:火的微塵是依靠前面火的微塵來產生的。同樣,所謂的無明,在我們心的相續中無始以來就存在這樣的迷亂因,當因緣具足時必定產生後後的果。

  有關這方面的道理,一般來講,應該依靠佛陀的語言進行論證,對於具有智慧的人來講,通過理證來證明部分道理也是可以的。所以說,一切萬法的本體是空性的,在空性當中,因緣具足的情況下可以產生,這一點是無欺顯現的,這就是如來的獅吼聲。

  不管是外緣起還是內緣起,一切緣起顯現之法都不是從不空的一個法當中產生的,就像《入中論》所說的那樣:一切諸法雖是空性,但在空性當中一切都可以顯現。

  龍猛菩薩的《緣起藏論》中也說:唯有空性的一切諸法中才能產生空性的萬法,就如同經懺、明燈、明鏡、印章、火晶、種子以及酸味和聲音的比喻一樣,前面的蘊結生後面蘊的過程中,前蘊不會遷移到後蘊上,但後蘊也並非不依靠前蘊而產生,緣起之間的關係即是如此。

  其中所說比喻的意思是,比如釋迦牟尼佛的三藏在以前根本沒有文字,依靠阿羅漢的不忘陀羅尼將佛陀宣說的經典背誦並記錄下來,後來經過三次結集才有了現在的三藏。《毗奈耶經》將所謂的阿闍黎分為教授阿闍黎、懺悔阿闍黎等[2]很多種的原因就是這樣。在這個過程中,誦經者相續中擁有的經典等內容是否遷移到另一者相續中呢?並不是。不然,上師把內容傳授給弟子之後,上師相續中就什麼都沒有了,會出現這個過失。但是沒有上師,自相續中也無法獲得經懺的智慧,那麼,究竟依靠什麼方式傳遞呢?這就是緣起的道理。

  同樣,我這一世轉生為人、下一世轉生為天人的話,我這一世的蘊並沒有遷移到後一世,如果遷移到後一世,天人也應該具有人的身體了,這樣會出現恒常的過失;後一世的蘊也並非不依賴前者,否則便會有無因生的過失。

  又比如一盞油燈點亮另一盞油燈之後,自己本身仍然可以照亮,而沒有第一盞燈的話,第二盞燈也不會照亮。明鏡中映現影像也是同樣,沒有色法就不會出現影像,但色法並沒有進入鏡子中去。依靠印章凹凸不平的行相,可以在外面顯現,但是它也沒有遷移到紙張之上。在初劫時,火晶中可以出現火、水晶中可以出現水,現在也有依靠太陽出現火的火晶,這些都是一種緣起的顯現。還有種子生芽、依靠酸味分泌津液以及聲音出現迴響等一切比喻,都不是因遷移到果中成為一體,也不是不依賴於前因而生果。所謂的緣起,也就是無因則不可能生果、因齊全也不可能制止果產生。

  這樣的緣起甚深理,自古以來任何一個發明家或者科學家、思想家,雖然都有不同的理論學說,卻始終沒有得出一切法皆為緣起生的結論。所以,造作惡業一定會有惡的果報,這就是它的因緣;種子未受損害、因緣具足時必定會產生果,但種子並未遷移到果上,不然灰色的種子也變成綠色的苗芽了,沒有種子也根本不可能產生果。對於名言中的因果規律應該以這種方式來了知,這就是名言中的因果觀。

  大家應該明白,世間上很多的世界觀、宇宙觀等各種各樣的理論學說,對我們來講不是很重要;在整個世界上,勝義中一切法空性,名言中因果絲毫不虛妄,了知這一點才是最重要的。

  那麼,因果觀的合理之處究竟在哪兒呢?實際真正詳細觀察,所謂的因果根本不存在,也是如幻如夢一樣。榮索班智達在《入大乘論》中說:包括因果在內的一切法,都與夢幻無有任何差別,真正經得起觀察的一個法也是不存在,就像夢中大象一樣;但在未經觀察的情況下,名言中存在的因果也是絲毫不虛的。因此,無論造作任何一種業,在能取所取未消於法界之前,必定會讓我們感受快樂或者痛苦。

  ---------

  [1] 《釋量論》:故欲解脫者,根除無始來,同類因種子,所生壞聚見。
  《量理寶藏論》:種子雖非有初始,然為火焚見後際,如是輪回雖無始,然見無我成後際。
  [2] 懺悔阿闍梨也即受戒阿闍梨。據五分律卷十六、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卷上載,阿闍梨有五種:(一)出家阿闍梨,受戒時之授十戒師,故又作十戒阿闍梨。(二)受戒阿闍梨,受具足戒時之羯磨師,故又作羯磨阿闍梨。(三)教授阿闍梨,受具足戒時之授威儀師,故又作威儀阿闍梨。(四)受經阿闍梨,教授經典讀法、意義之師。(五)依止阿闍梨,與比丘共居,指導比丘起居之師;或比丘僅依止從學一宿之師,亦可稱依止阿闍梨。以上五種加上剃髮阿闍梨則為六種阿闍梨。
  十二緣起支

索達吉堪布
摘自《中觀莊嚴論解說·第九十三課》


  緣起法分為內緣起與外緣起兩種。外緣起法也就是指以種子生芽的方式依緣而生……

  所有內緣起都是以緣起十二支的方式使因果連續不斷產生。下面分別講述十二緣起支。

  一、無明也叫癡心,就是對一切萬法的自性真如一無所知。說“一無所知”也並非單單指無有明知,因為無有明知的特點,就連外界無情法的石頭也具有。實際上,此處的無明也即是直接與覺性智慧對立的違品——愚癡心所。

  一般小乘有部宗將十二緣起全部安立在蘊中作解釋,因此,小乘以上將無明安立為一種心所;大乘認為無明是對一切萬法的真如本性不能了知的心所。

  二、行:這主要是從積業的角度來講的。實際無明也就是煩惱障和所知障,或者說人我執和法我執,由此無明導致自己和他眾產生一種顛倒的分別念,從而積業,這就是行。

  三、識:由行在識上薰染習氣,一旦現前便能形成果之識。所謂的識實際是一種階段,因為十二緣起主要從欲界胎生眾生的角度來安立,雖然也有十二緣起不圓滿的情況,但一般來說,欲界眾生從結生到死之間,十二緣起支在三世之間全部圓滿。《俱舍論》中將十二緣起分為前際、中際、後際三個階段,並對三世圓滿的道理講得比較清楚。

  但是,無著菩薩、龍猛菩薩在識的承許上也有一點差別,龍猛菩薩認為識是從習氣種子角度安立的;無著菩薩在相關論典中說:所謂的識從形成果的角度來安立,實際就是一種階段。也有些認為識是一種刹那,但刹那性不是很合理;薩迦派的全知果仁巴專門著有分析十二緣起的一部論典,宗喀巴大師也著有分析十二緣起的論典,在格魯派裡面這也是比較難懂的一個問題。

  自宗他宗所承許的觀點沒有太大差別,只是有些論師在對階段方面的認識有些不同。當然,大乘小乘在這方面的承許還是有很大差別,各大教派的上師們在解釋的過程中,雖然運用的個別語句用法有所不同,但在最究竟的觀點上無有相違之處。無垢光尊者在《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裡面,基本上都是引用《中觀根本慧論》的教證進行宣說的原因就在這裡。

  四、名色:依賴識形成四名。有些論師認為:除色蘊以外的其他四蘊除名稱以外並非真實存在,所以叫做名。也有些論師說:就像名稱無有阻礙一樣,此四法無有任何阻礙而安立為名。那麼,僅以名稱來安立的話,色法為什麼不能稱為名呢?對此他們解釋說:此處是從總說和別說的角度來講的,所以色法不能安立為名。

  但一般來說,由於這四法不像色法一樣具有阻礙,就像名稱一樣,因此稱為四名。再加上色蘊的凝酪等,總共五蘊。胎位的五種法未形成之前直到入胎的過程,叫做四蘊,一般中陰身也只有四種蘊;從凝酪等法形成開始叫色法,此五蘊產生的整個過程叫做名色,也就是指凝酪等五種胎位。

  五、六處:依靠名色而產生眼、耳、鼻等內六處。在凝酪等階段,眼根、鼻根等還沒有形成,有關眼根等形成的詳細情況,《上師心滴》以及《七寶藏·勝乘寶藏論》當中都有特別詳細的說明,《阿難入胎經》在這方面講得也比較清楚。

  六、觸:內六處中有任何一種存在,也就必定會產生值遇六境的觸。實際在胎位階段,眼根等首先形成,之後便會產生各種不同的感受,這就叫做觸。《大圓滿前行引導文》中講到輪回過患中人類的八支分苦時,依靠母親的行為會給胎兒帶來種種不同的痛苦感受,這就是觸,它也是一種心所。

  七、受:一經接觸,必定生起苦、樂與等舍的感受。雖然在母胎當中,也同樣會感受快樂等,比如母親的飲食適當時會有樂受;母親運動不適或者飲食過多過少等,也會產生如同夾在山崖間的痛苦等;中間無苦無樂時,也有等舍的受。

  八、愛:由於出現了受,作為凡夫來講也就不可能無動於衷,由此出現願意接受的愛以及不願接受、想要逃離的愛。

  九、取:由於生起了愛,對快樂的對境便會盡心盡力去追求,對不喜歡的對境也會盡力逃避。這是一般人出生之後的一種生活經歷。講《俱舍論》的時候,根據人的年齡在這方面作了比較細緻的分析,此處不再廣說。

  十、有:在取的過程中,就像世間人一樣,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便開始造作各種各樣的業,依靠這種業在三有中不可能脫離,虛幻的業不中斷,死後就會繼續結生。

  以下二者屬於後際緣起支。

  十一、生:所造之業不可能虛耗,必定會隨著善惡之因投生到善趣或惡趣。正如《百業經》所說:“縱經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十二、老死:從出生時起,便存在相續逐漸變異的老。這與平時所說的生老死病有一點差別,此處將整個五蘊相續不斷改變的過程稱之為老,而相續滅盡即稱為死。從無常角度而言,相續不斷變化是老,不斷變化的過程中也在不斷地滅,因此,將此二者合起來宣說。當然,在其他論典中也有不同說法,比如老死分別指衰老和死亡,從這個角度安立的也有。

  在《智者入門》裡面,上述十二緣起支的無明、愛、取三者包括在煩惱中;行和有包括在業當中;其他七種包括在痛苦當中。《俱舍論》第三品也是這樣講的,業和煩惱是從因的角度來講,痛苦則是從果的角度來講,因此,十二緣起可以包括在業、煩惱和痛苦當中。

  有些論典中提出這樣的疑問:十二緣起中所謂的無明最初是怎樣的?如果沒有最初的因,會有無因生的過失。老和死之後有沒有果?如果沒有,會有無果的過失。

  實際上,無明和老死只是從主要階段來講而已。果仁巴等論師說:所謂的十二緣起只是從一個迴圈的角度來講,輪回是無始無終的。當然,從個人角度來講,輪回是無始有終的,《釋量論》和《量理寶藏論》中用種子作為比喻[1]:種子沒有最初的開始,最後卻有終結。這是從個別輪回來講,從總輪回來講應該是無始無終的。

  不論無明的開始還是任何一種外在緣起的開始,同樣應該按照大乘論典所講的道理來理解,並且真正對緣起因果生起信心。如果沒有信心,整天在一種疑惑當中打轉轉沒有多大意義。因此,大家在聞思的過程中一定要觀察,一邊觀察一邊翻閱相關的論典,對於大乘、小乘究竟如何承許應該瞭若指掌。

  比如外境承認為心的角度來講,在我們面前的一切法都是阿賴耶上的習氣成熟才顯現的,這時也是沒有開端沒有結尾的。或者說晚上做夢,在夢中夢到大象等各種各樣的景象,這時,所謂的大象是否有一個來源呢?沒有的。那麼,大象身上各種內臟以及皮肉骨血等從哪裡來呢?從暫時顯現境的角度來講,是依靠前因而來,但是最開始的因是什麼呢?不存在最開始的一種因,因為大象從來沒有產生過,從夢中醒覺時,大象也是根本不存在的。同樣,一切顯現只是阿賴耶心識上的一種習氣,在這上面根本不會有色法的骨肉等。

  從萬法唯心的角度來講,眾生迷亂顯現的輪回,最初是空性、根本沒有的,結尾也是空性、根本沒有的,雖然不存在,暫時也可以顯現,按照唯識宗的觀點可以如此解釋。

  如果不承認萬法唯心,按照經部宗的觀點來講,微塵的相續一直在前面存在,它不存在的理由任何人也找不到。比如火的微塵,《量理寶藏論》中說:火的微塵是依靠前面火的微塵來產生的。同樣,所謂的無明,在我們心的相續中無始以來就存在這樣的迷亂因,當因緣具足時必定產生後後的果。

  有關這方面的道理,一般來講,應該依靠佛陀的語言進行論證,對於具有智慧的人來講,通過理證來證明部分道理也是可以的。所以說,一切萬法的本體是空性的,在空性當中,因緣具足的情況下可以產生,這一點是無欺顯現的,這就是如來的獅吼聲。

  不管是外緣起還是內緣起,一切緣起顯現之法都不是從不空的一個法當中產生的,就像《入中論》所說的那樣:一切諸法雖是空性,但在空性當中一切都可以顯現。

  龍猛菩薩的《緣起藏論》中也說:唯有空性的一切諸法中才能產生空性的萬法,就如同經懺、明燈、明鏡、印章、火晶、種子以及酸味和聲音的比喻一樣,前面的蘊結生後面蘊的過程中,前蘊不會遷移到後蘊上,但後蘊也並非不依靠前蘊而產生,緣起之間的關係即是如此。

  其中所說比喻的意思是,比如釋迦牟尼佛的三藏在以前根本沒有文字,依靠阿羅漢的不忘陀羅尼將佛陀宣說的經典背誦並記錄下來,後來經過三次結集才有了現在的三藏。《毗奈耶經》將所謂的阿闍黎分為教授阿闍黎、懺悔阿闍黎等[2]很多種的原因就是這樣。在這個過程中,誦經者相續中擁有的經典等內容是否遷移到另一者相續中呢?並不是。不然,上師把內容傳授給弟子之後,上師相續中就什麼都沒有了,會出現這個過失。但是沒有上師,自相續中也無法獲得經懺的智慧,那麼,究竟依靠什麼方式傳遞呢?這就是緣起的道理。

  同樣,我這一世轉生為人、下一世轉生為天人的話,我這一世的蘊並沒有遷移到後一世,如果遷移到後一世,天人也應該具有人的身體了,這樣會出現恒常的過失;後一世的蘊也並非不依賴前者,否則便會有無因生的過失。

  又比如一盞油燈點亮另一盞油燈之後,自己本身仍然可以照亮,而沒有第一盞燈的話,第二盞燈也不會照亮。明鏡中映現影像也是同樣,沒有色法就不會出現影像,但色法並沒有進入鏡子中去。依靠印章凹凸不平的行相,可以在外面顯現,但是它也沒有遷移到紙張之上。在初劫時,火晶中可以出現火、水晶中可以出現水,現在也有依靠太陽出現火的火晶,這些都是一種緣起的顯現。還有種子生芽、依靠酸味分泌津液以及聲音出現迴響等一切比喻,都不是因遷移到果中成為一體,也不是不依賴於前因而生果。所謂的緣起,也就是無因則不可能生果、因齊全也不可能制止果產生。

  這樣的緣起甚深理,自古以來任何一個發明家或者科學家、思想家,雖然都有不同的理論學說,卻始終沒有得出一切法皆為緣起生的結論。所以,造作惡業一定會有惡的果報,這就是它的因緣;種子未受損害、因緣具足時必定會產生果,但種子並未遷移到果上,不然灰色的種子也變成綠色的苗芽了,沒有種子也根本不可能產生果。對於名言中的因果規律應該以這種方式來了知,這就是名言中的因果觀。

  大家應該明白,世間上很多的世界觀、宇宙觀等各種各樣的理論學說,對我們來講不是很重要;在整個世界上,勝義中一切法空性,名言中因果絲毫不虛妄,了知這一點才是最重要的。

  那麼,因果觀的合理之處究竟在哪兒呢?實際真正詳細觀察,所謂的因果根本不存在,也是如幻如夢一樣。榮索班智達在《入大乘論》中說:包括因果在內的一切法,都與夢幻無有任何差別,真正經得起觀察的一個法也是不存在,就像夢中大象一樣;但在未經觀察的情況下,名言中存在的因果也是絲毫不虛的。因此,無論造作任何一種業,在能取所取未消於法界之前,必定會讓我們感受快樂或者痛苦。

  ---------

  [1] 《釋量論》:故欲解脫者,根除無始來,同類因種子,所生壞聚見。
  《量理寶藏論》:種子雖非有初始,然為火焚見後際,如是輪回雖無始,然見無我成後際。
  [2] 懺悔阿闍梨也即受戒阿闍梨。據五分律卷十六、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卷上載,阿闍梨有五種:(一)出家阿闍梨,受戒時之授十戒師,故又作十戒阿闍梨。(二)受戒阿闍梨,受具足戒時之羯磨師,故又作羯磨阿闍梨。(三)教授阿闍梨,受具足戒時之授威儀師,故又作威儀阿闍梨。(四)受經阿闍梨,教授經典讀法、意義之師。(五)依止阿闍梨,與比丘共居,指導比丘起居之師;或比丘僅依止從學一宿之師,亦可稱依止阿闍梨。以上五種加上剃髮阿闍梨則為六種阿闍梨。

 

 





主持人
索達吉堪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