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砲制度的由來有多種說法,最廣為人們接受的是源自英國海軍,其中一種說法是,早年英國海軍縱橫五大洋時,最大型的木造軍艦一個舷側最多可放列廿一門火砲,因而貴賓來訪時,鳴放禮砲可當成對來者不具武裝威脅,以示尊崇。

另一種說法是,過去軍艦要進入外國港口,為了表示沒有敵意,進港前就發射禮砲,將火砲內已經上膛的火藥清空,陸地上的砲台也會以一比三的比例回禮,回禮總計廿一響砲。

如今禮砲成為國際通用禮儀,在我國,廿一響禮砲用於國家元首、十九響用於行政院長與部長級官員、十七響用於上將、十五響中將、十三響為少將。

但並非每個國家鳴放數都相同,意義上也不僅止於為歡迎官員或貴賓。中國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開國時,禮砲鳴放數量為廿八響,這個數字代表中國共產黨從創黨到建國花了廿八年;美國建國之初有十三州,禮砲便是十三響,如今為五十州,因此每逢美國國慶,就要鳴放禮砲五十響。(記者許紹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