喇嘛網 日期:2010/06/22 NPO  編輯部 報導

思考題

54、我們為什麼要佈施?佈施以後自己變窮了怎麼辦?不佈施會有哪些過患?

55、本論所講的十種功德、兩種果是指什麼?與一棵樹怎麼對應?假如具備了這十種功德,將會產生哪些果報?

56、你學習了《二規教言論》之後有哪些改變?今後又有何打算?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士!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為度化一切眾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十、布 施

我今雖多積受用,死時必定留此世,

故當生起施財心,勤修今來圓滿果。

即生雖然積累了許多財富受用,但是人終有一天會死亡,那時候獨自前往中陰長道,一切的一切都留在人間,哪怕一針一線也無法帶走。

現在有些擁有幾億美金的富翁,活著的時候很吝嗇,不願上供下施,但死時一分錢也帶不走。我接觸過一些有錢人,有的人特別特別吝嗇……詳細的就不說了,也許他到時要聽這個法,不高興就不好了。其實人生非常短暫,自己不一定能活到一百年,但這些財產,哪怕他和所有的眷屬用一萬年也用不完,可是他認為還要不斷地積累,在這裏設個項目,在那裏搞個投資,這裏可能賺多少錢,那裏可能賺多少錢……一直在心裏盤算,看起來特別累。人活在世間上,房子再怎麼大,晚上睡覺的地方只需要幾米,人的欲望跟實際使用完全不相稱,積累的財產再多又有什麼用呢?

對他們來講,佈施可憐眾生、供養應供處,所用的錢簡直是九牛一毛,但他就是不願意,一直拼命地守財積累。最後人死了以後,親朋好友就開始爭奪,如同鷲鷹爭吃屍體一樣,他一輩子辛辛苦苦積累的財產,最後全部是別人享用。這些富翁一點也不考慮後世,自己平時也穿得特別破爛、吃得特別不好,這又何必呢?

其實還不如早日上供下施,若能如此,今生來世的果報都非常殊勝,尤其是供養僧眾等殊勝對境,就像《極樂願文大疏》中所言,有些今生中就能成熟果報,即使今生沒有成熟,來世也絕對不會虛耗的。

佈施雖小果極大,受用雖多獲利少,

往昔佈施今富足,今若未施來世窮。

佈施的財物雖小,但果報卻非常大,我乳輪王前世供養了佛陀一把豌豆,以致生生世世在天界享樂,且與帝釋天平起平坐,這方面的公案在《釋尊廣傳》中非常多。我講《入行論》時也講過,三個小孩以清淨心作小小的供養,由於各自發心不同,最後兩個成為阿羅漢,一個成為佛陀,都獲得了不可思議的果報。

自己享用的雖多,但獲利卻極其乏少,一個人有一百萬的話,自己能享用多少呢?如果享用十萬元,其他的自己用不上,也不捨得佈施給別人,死後對來世有什麼利益呢?大家也應該觀察一下自己的財富,沒有錢是最好的,但是如果特別多,自己就要算一算,倘若現在是四十歲,再活四十年的話,在八十歲之前,吃穿夠用的話,其他的財產要不要佈施出去?

原來我去一個人的家裏,他算是牧區當中比較富裕的,他活著的時候穿得特別破爛,死後打開他的箱子一看,裏面有很多嶄新的衣服折得好好的,已經放了幾十年了,拿出來都不能穿了。這個箱子裏的東西,誰都不知道,只有他死後才發現。

古人把金子鎖在箱子裏,但現在人是為銀行做貢獻。有很多的在家人,比如妻子搞一個生意,丈夫搞另一個生意,他們彼此不信任,自己單獨設密碼,單獨存不同的銀行,一個死了以後,另一個人根本不知道對方的財產,最後很多銀行發大財。

不作佈施、不考慮後世的人非常可憐,要知道,往昔的佈施導致今生富足,今生若沒有佈施,來世定會非常貧窮。嘎達亞那尊者有一次到河邊去,遇到一個女人手持水瓶,坐在那裏大哭。尊者前去問她為何痛苦,女人說自己非常貧窮,到哪里都找不到任何財產,實在是不想活了。尊者說:不要痛苦,你可以把貧窮賣給別人。女人問:誰肯買貧窮呢?尊者說:我肯買。”“那我怎麼賣呢?”“要佈施。要知道,窮人之所以貧窮,是因為前世沒有佈施修福;富人之所以富貴,是因為前世願意佈施。所以,佈施是賣貧買富的最好辦法!女人聽後非常有信心,但苦於自己除了一個水瓶外,身上一無所有。尊者教她用水瓶裝水佈施給他,她以歡喜心依教奉行。以此功德,命終後轉生天界,從此再也沒有轉生到貧窮家。

有些道友從小到現在一直吃不好、穿不好,錢包裏始終是空空的,別人有很多錢,但自己的錢嘩啦嘩啦就沒有了。這樣的話,你應該在沒有吝嗇心的情況下,儘量佈施可憐的乞丐、對僧眾供齋,如果實在沒有能力,買一包奶粉加在供齋的奶茶裏也可以,然後自己發願:願我生生世世不要變成貧窮的眾生。這樣一次的發心,你相續中貧窮的種子就斬斷了,生生世世肯定變成富貴者。所以大家應該為來世作考慮。

積累守護消耗等,財有甚多此過患,

縱彼財寶遍大地,凡夫貪欲尚不足。

財產有很多過患,正如《親友書》和《入行論》中所說:首先有積累的痛苦,掙錢很不容易,許多人起早貪黑只為了賺錢。現在的社會風氣很不好,很多公務員根本不想為眾生做事情,他們在選擇單位時,眼光全部盯在單位有沒有錢、待遇怎麼樣上面,從來不考慮自己去那個單位是不是幫助別人的好機會。其實積累財產並不是那麼簡單,如果沒有福報,再奔波勞碌也沒有用。即使有了錢,還要日夜考慮如何守護財產,最後害怕財產消耗、減少。

所以財產是無量痛苦的根源,有了一定的財產,自己就應該滿足了。否則,縱然獲得遍滿三千大千世界的金銀財寶,貪得無厭的人仍會嫌太少。他們有了一萬想兩萬,有了兩萬想更多,有了一百萬希望再賺五百萬,有了五百萬又想一千萬……一直不斷地貪求,始終沒有盡頭。

其實,只要心裏滿足,一切資具都已經圓滿了。知足少欲是最殊勝的財富,這一點,薩迦班智達和寂天菩薩也再三讚歎過。倘若沒有滿足感,貪欲是永無止境的,以外在的物質來滿足自己、彌補內心的空白,恐怕還有一定的距離,即使你的生活富如龍王,欲望沒有調伏的話,也得不到真實的快樂。

日常衣食住處外,餘財無益痛苦因,

佈施今生與來世,財富增上如湧泉。

除了日常的衣服、飲食、住處之外,其餘財物不但於己無益,反而是增長痛苦的因。

人活在世界上,除了衣食住行,並不需要其他什麼。不管你有多少財富,只是為了吃得飽、穿得暖、住得安適而已,如果要求過高、希求過大,那麼所追求的目標永遠無法達到。佛陀在戒律中也經常強調,作為一個出家人,應該衣食簡樸、住處簡陋,其他的財產要佈施給眾生。所以,如理如法護持戒律的人,不會積累許多財產。

我認識一位元道友,他家的條件相當相當好,但他在寂靜的地方修行多年,家人給他的錢財,他最多留下維持兩三個月的生活費,其餘的全部佈施,家人給他最好的衣服、地毯及處所,他也在很快的時間中全部處理。後來家人有點煩,除了給他基本的生活費用以外,什麼都不提供了。

真正的修行人需要這樣。佛陀要求我們有多的法衣和財產時必須懺悔、進行加持,原因也在這裏。凡夫的欲望是無限的,一個人有再多的財產,永遠也不會感到滿足。所以除了日常必需品以外,其他都是多餘的東西,是增長痛苦的因而已。

有時候我們也能看到,一些很好的修行人,家裏除了兩床被子、一個墊子、一點點食物外,什麼都沒有,人這樣活下去,也是完全可以的。但現在大城市裏的人,吃穿等方面要求特別高,表面上生活條件比以往好多了,但他們並不覺得快樂,壓力和負擔反而越來越重,原因是什麼呢?因為他們沒有滿足感,再加上貪欲的對境越來越多,得不到就非常苦惱。古人的生活雖然不是這麼富裕,但每天有休息的時間、有開心的笑容,而現在人天天都是愁眉苦臉,日日夜夜一直操勞,這就是因為滿足感越來越小,貪欲越來越大。

所以,有了財產之後,一定要用於佈施,這樣才能遣除不必要的痛苦,為來世種下安樂之因。比如一家兩個兄弟,前世的福報完全不同,父母把家產平等地分給他們,最後一個非常窮,另一個非常富裕。那天有位居士告訴我,他家的兄弟姊妹福報特別大,不用勤作,財富也像湧泉般源源不斷,而他再怎麼樣精勤,始終只能維持溫飽,非常苦惱。我們身邊的親戚朋友也有這種情況,包括自己讀小學時的同學,當時似乎沒有多大差別,但後來因為各自的福報不同、造的善業不同,今天的生活也有天壤之別。

但如果佈施時發心比較大,完全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以前有一對乞丐夫婦,他們沒有可佈施的東西,為了來世不受貧窮之苦,就以淨瓶裝水供養殊勝對境,並發願生生世世成為有福報者。因此,我們有條件時,在無有吝嗇的情況下,應當儘量佈施或供養,否則過多的財富真的是一種壓力!

佈施長壽名譽盛,佈施增德增安樂,

佈施乃為增上門,然諸士夫恐耗財,

恒時積財不佈施,若細觀察如旁生,

無常無實財富中,為何不取其精華?

佈施的果報可令施者長壽少病,名聲遠揚四方,增上福德與安樂。有些人不管在什麼環境中,都非常開心,而有些人不是這樣,有財富不樂,沒有財富更不樂,原因就是自己前世沒有佈施,所以整天以淚洗面。有些人的眼淚特別多,沒有必要的時候,也開始沒辦法抑制,這就是沒有積累福德所致。因此,以有關教言進行觀察時,所謂的佈施,是增長一切福德的因。

當然,佈施不一定非要有特別多的財富,有些人認為自己沒有福報,什麼樣的供品都沒有,所以特別傷心。不要這麼想,稍微有一點東西就可以佈施,即使沒有的話,誠心隨喜別人的佈施,自己也能獲得同樣的功德。

可是現在人並不這樣認為,他們覺得佈施會令錢財耗盡,所以拼命地積財產、不佈施。這種行為是不合理的。古大德也說過,凡夫人認為:我佈施了,享用什麼?而聖者卻認為:我享用了,佈施什麼?其實如果佈施的話,自己絕不會就此貧窮,反而可以得到許多功德,其果報乃至生生世世都不會虛耗。

假如不佈施的話,那跟愚笨的旁生沒什麼差別。藏地有一種地鼠,它在春天和夏天時,每天都在積累植物的根,但是到了冬天,人們就把那些根掏走了。所以,現在積累的財產,完全是自己享用也不太可能。比如你買了特別好的房子,這是你自己住、還是別人住也說不清楚。我們這裏的很多道友,沒有出家之前,拼命掙錢買房子,買了以後現在只有別人住了,自己賣也賣不出去,用也用不上,只不過自己還沒有死,死了以後,所有權就徹底屬於別人了。可見,自己積累的財富到底是誰的,確實不好分,如果現在還不捨得佈施,實在是跟旁生一樣愚笨。

因此,無常的財富猶如秋天浮雲,用以上供下施才能取得實義。當然,在供養一些對境時,大家應當注意:若對個人供養最後會後悔,那不如供養戒律清淨的道場和僧眾,那裏面肯定有一些聖者。現在有些人剛看見一位上師時,信心大得不得了,把所有的家產全部供養,然後看出他很多過失時,又特別後悔。這種情況不太好,這還不如供養一些比較如法的道場,或者放生、做善事、幫助可憐眾生,這樣一來,錢財雖然是無常的,如泡影一樣虛幻不實,但從中卻能取得真正的實義。

有時候我用錢幫助一些貧困學生,他們從此有了讀書的機會,我覺得這個錢還是用到了實處。如果沒有錢,這些可憐的眾生永遠是目不識丁的文盲,而有了錢,他們就有了開智慧的機會、修行的機會,依靠這種機會,也許以後會弘法利生,對佛法和眾生都能做出巨大的貢獻。

但是世間上許許多多的人,那些錢自己捨不得用,別的地方也用不上,只是把它放在一個地方。前段時間我們商量事情時,聽說有個富翁有多少人民幣,當時有個山溝裏的出家人就驚歎道:啊!那麼多錢,他放在哪里哦?哎喲,他多麻煩啊。我就安慰說:不要緊,錢多了的話,可以存在銀行裏。後來慈誠羅珠堪布也經常拿這個開玩笑。

所以,有些人不知道錢應該放在哪里,應該放在一個小口袋裏戴在脖子上,幾百萬裝在大口袋裏天天背著。(眾笑)其實沒有離開人間之前,應該用這些錢來上供下施,否則,死了以後一直耽著這些,可能也會死不瞑目的。

當觀未用未佈施,國王之財皆無常,

豈非曾以一口食,獲得輪王之勝財。

我們看一看歷史上的君主國王,即使他們的財富再多,生前自己享用不完,也不願意佈施供養,死後只能全部留給後人,成為他們爭執不息的因。

就像伊拉克總統薩達姆,他積累了那麼多財產,最後到底是誰用了?還有阿拉法特,他在法國醫院裏死時,留下了多少美金?聽說國內有些領導,錢都存在外國銀行裏,死後又被誰取走了?藏地過去也有很多部落小國,大概在五十年代時,財產也全部被別人拿走了。自己所擁有的財產,不一定就是自己的,所以應儘量地佈施作功德,這樣才對自他都有利益。

佛陀時代的波斯匿王,只因前世對辟支佛供養過一個食團,以此果報而獲得了無比勝財,被稱為南瞻部洲第二大轉輪王;阿闌律國王也因前世以一把豌豆供養德護如來,從而獲得了轉輪王等福德。因此,遇到特別殊勝的對境時,哪怕供養一個小小的供品,也能獲得生生世世的大福報。

當然,作為在座的出家人,有些道友長年在山裏苦行,連自己的衣食也比較緊張,真要財佈施的話,恐怕有一定的困難。但《入中論》裏面也說了,在家人以財佈施為主,而出家人以法佈施為主。有些人可能想:我不是法師,所以沒有法佈施的機會。你不是法師也不要緊,夏天你可以去一片草地,給許多蟲類念觀音心咒,告訴它們:所有的眷屬請諦聽,我今天傳授無上密法。(眾笑)真的,我們在這些眾生的耳邊念一些寶髻如來、阿彌陀佛等聖號,對它們有不可思議的利益。

法佈施不一定非要法師的名號才可以,哪怕你坐車時遇到一個人,給他講講佛法的道理,如果他實在不願意聽,在他耳邊突然念一聲嗡瑪呢巴美吽,也有很大的功德。儘管他沒有聽聞的發心,但是一曆耳根,永為道種,對他會有莫大的利益。所以,法佈施的方式多種多樣,只要能利益眾生都可以!

十一、得 果

如是具慧穩重者,若以有愧不放逸,

公平正直誓堅定,了知報恩勤利他,

及起正信廣佈施,則于一切今來世,

壽命長久無疾病,悅意安寧具財富。

此乃全文的總結:樹根是智慧和穩重,樹莖是不放逸和知慚有愧,樹枝是正直公平和誓言堅定,樹葉是知恩報恩和精勤利他,樹花是正信和佈施。若能行持以上這些法,今生來世都會長壽無病、心情愉悅、財富圓滿。

很多人想積累一些福報,但不知道從哪里開始。這裏已經講了藏傳佛教中做人和積福的殊勝竅訣,希望大家認認真真、反反復複思考。我們人就像一棵樹,如果不具上述十種功德,活在世上也是特別痛苦。但若有了這些功德,表面上跟其他人一模一樣,實際上內心的境界完全不同。

眾人恭敬獲讚頌,福祿增上威德高,

超勝四方興事業,勢力盛旺如火燃,

一切安樂諸福德,如於彼前皆自住,

榮譽猶如天鼓聲,遍滿於此世間中。

具有這些功德的人,眾人會對之恭敬有加、交口稱讚。我們也看得出來,假如一個人很穩重、有智慧、不放逸、知慚有愧……具足上面所有的功德,他的威德肯定超勝四方。

我現在確實深深地體會到,當年上師如意寶為什麼如是重視這部論典。如果當時上師沒有重視,大家可能覺得這部論典就一兩百個頌詞,沒有什麼了不起的,但在實際生活當中,倘若沒有這些功德,不管你是出家人、在家人,什麼事情都做不了。如果有了這些功德,你痛苦也好、快樂也好,人生的格言和竅訣完全具足了,誰都會讚歎的。自己的福祿也會增上,威德、事業、勢力勝於四方,如熊熊烈火般越來越旺。

有些修行人雖然只是一個人,但他的能力超越千百萬人,原因是什麼呢?一方面跟他出世間超勝的開悟境界有關,另一方面,他對世間的為人處世、待人接物等基本人規瞭若指掌。有了這些,人人都會恭敬他、佩服他。

我們在學校裏讀書時,每個同學好像是一樣的,分不清誰將來會有什麼前途和命運,但是到了社會崗位上以後,彼此的差別非常明顯,有些是前世的福報所感,但有些也跟即生中的行為有密切關係。假如有了善妙的行為,一切安樂與福德無需希求便會住於自己面前,唾手可得。名譽和聲望猶如天鼓聲一樣,自然傳遍整個世間。

天鼓不像有些喇嘛念經打鼓,需要一直用椎來敲,而是以天人的福報力,自然會發出妙音。有些人很希望自己的名聲遍於世界,於是拼命地自我宣傳,自己給自己寫傳記,拿錢印很多東西到處去發,這樣不但沒有效果,反而遭到很多人的誹謗。有些人根本不需要自我宣傳,他的名聲無勤中也會被人和非人傳於世間。

所以,在座的道友,以後最好不要宣傳自己,有意地去自我介紹。昨天有些居士給我寄來一封信,裏面附了某些上師的自我介紹,我看後有一種不同的感覺。信裏首先說:尊敬的某某居士,你好啊!我是來自美麗雪域的什麼什麼上師……”其實這對整個藏傳佛教有害,假如自己有功德,根本不需要這種方式來宣傳。我們看一看國內外的高僧大德,只要他們對眾生有一顆純潔的利他心,眾生就像蜜蜂聚集於鮮花一樣,自然而然雲集其座下。所以在弘法利生的過程中,自己應該有做人的原則。現在大多數人的行為和發心是什麼樣的?我們要觀察外面,也要觀察內心!

以上是總結全文,下面是本論的簡單介紹:

如是一切天與德,普願諸眾皆獲之,

以此等起所觸動,造此簡言易解規。

如是上面所講到的天與德(即世間與出世間的一切功德),普願每個眾生都能獲得。人需要天德,也需要世間道德,若能如此,護法諸天會時時加以護持;自己有了如法的行為之後,世間、出世間的一切事情也會做得非常圓滿。因而,以此發心為等起,我(麥彭仁波切)造了這部言簡意賅的《二規教言論》。

我作為凡夫人,平時不可能沒有惡分別念,但在傳講本論的過程中,自己的確沒有世間八法的念頭。只是看見很多佛教徒,尤其是學《入行論》的菩提學會的道友,有些人對佛教的信心很虔誠,但基本的做人不太如法,所以很希望大家都懂得這個道理。人格穩重、具有智慧、有慚愧心、正直、有信心、利他,哪怕具足其中的一種功德,也是非常了不起的。

我於勝者與佛子,及諸正士之善說,

精通之故善宣說,如同空穀之回音。

我因為精通釋迦佛為主的十方諸佛的教言,文殊菩薩、彌勒菩薩等佛子們的善說,以及印度的龍猛菩薩、月稱菩薩、寂天菩薩、聖天菩薩,藏地的蓮花生大師、宗喀巴大師等高僧大德的論典,所以能善巧宣說此論。

怎麼樣宣說的呢?如同空穀回音一樣,他們如何宣說,我也不與之相違而如是宣說。譬如諸佛菩薩說人要穩重,我也說人要穩重;他們說需要智慧,我也說需要智慧。原原本本重複他們的教言,這一點我特別有能力。

然由無始惡串習,染汙自之相續故,

高尚行為極鮮少,僅只仰慕善妙行。

但是我因無始以來的惡劣串習染汙了相續,極少行持聖者的高尚行為,只是在內心深處對這些行為仰慕不已。

這是麥彭仁波切的自謙之詞,實際上絕對不是這樣,他老人家不但精通,而且修得非常圓滿。

我們也非常希望完全精通諸佛菩薩和高僧大德的教言,儘管這在末法時代有一定困難,但也應該盡可能地多學習,並將所學的知識用於實踐。

若諸眾生能行持,殊勝善妙高尚行,

於此極為隨喜故,願令他眾入此道。

若有眾生能行持此殊勝善妙的高尚行為,我在這裏非常隨喜,並願所有的人都能行持這一善法,趨入如此殊勝的妙道。

大家也應該發心,自己以後有機會的話,先不要給人灌頂,傳最深的《六中陰》、《文殊大圓滿》,因為對方是否堪為法器也不好說,自己沒有一定的境界前,講這些高深莫測的法,可能也沒有必要。如果有人向你求法,那可以給他們講《二規教言論》、《佛子行》,等他們做人非常不錯了,再宣講比較深一點的佛法。

可是現在的人非常顛倒,我都擔心《二規教言論》公佈出去時,會不會有人學?儘管很多人非常需要學,且不說世間上沒有受過這方面教育的人,我們這裏學了這麼多年的道友,每年學一次也很有必要。但是有些人特別顛倒,他根本學不懂的東西很有興趣,應該學、也學得懂的,卻置之一旁,所以外面有多少人聽受也不好說。但願大家先從這樣的論典入手,具有高尚的行為以後,再進一步修持更深的法。

如是自心生悲憫,具慧尊者亦勸請,

故於人規論典中,稍作攝略而宣說。

麥彭仁波切見到很多人不懂人規,缺乏這些道德和知識,故而油然生起大悲心,希望他們能具足如是勝德。同時,又因具智尊者(嘉靠公確)的多番勸請,他老人家便從聖者所宣說的廣大人規教典中,以攝略的方式歸納而作如上宣說。

講人規的佛經論典比較多。我最近在翻譯《中觀寶鬘論釋》,作者喇拉曲智仁波切也引用了很多佛經中關於人規方面的教言。每一次校對時,我就想:今年很多人學習了以後,可能會受益匪淺,特別高興。但不知道你們會不會有什麼感覺。有時候我翻譯一部論典,自己認為這麼好的論典譯出來後,很多人應該非常高興,給我發獎,但結果往往比較失望。當然,我要的不是其他獎品,而是要大家好好學習,從中獲得一點利益,聞思起來很有興趣,這就是對我至高無上的獎品了。

要知道,翻譯一部論典,真的花很長時間,費很多心血,它不是自然而然就出來的。有了法本之後,希望你們應該享用。現在的科技人員發明一種產品後,人們沒有用上就覺得可惜,其實這並不是很可惜,一部好論典沒有學習的話,才是最為可惜的。

人規方面的教言,《格言寶藏論》、《水木格言》、《君規教言論》等中也有很多。古代孔子、孟子、莊子的教言中,雖然有一部分做人的道理,但他們的有些思想僅限於今生,跟來世沒有關係,甚至某些教言對來世有損害。現在的一些知識份子分不清楚儒教和佛教,把釋道儒全部混為一談。這樣混合,一方面有博採眾長的必要,我也不反對,但這些宗教完全混在一起,恐怕佛教承認的有些道理,別的宗教不一定承認,不但不承認,還有抵觸的地方。在這些問題上,佛教徒應該頭腦清醒。

以此善根願諸眾,無勤趣入此妙道,

圓滿十種功德相,獲得天德諸莊嚴。

以此造論之善根,願所有眾生無勤趣入此大乘妙道,圓滿上文所宣說的智慧等功德十相,並獲得天德諸莊嚴。此論由歡喜行持無垢高尚妙規及具勝緣功德者——嘉靠公確勸請,嘉樣傑布讓當(麥彭仁波切)造于宗薩紮西拉哲處,願增吉祥。善哉!善哉!善哉!

今天《二規教言論》講完了。在講的過程當中,我自己非常不滿意,因為講任何一個法,本來需要充分的準備。但我現在一方面要講《入行論》和翻譯幾部論典,再加上修建學院大經堂,還有智悲學校的一些建設,每天都忙得不可開交,沒有時間提前看書。這樣隨隨便便講了以後,自己覺得效果不是很好,但大概的方向,還是有必要給大家指明一下。

這部論典,上師如意寶以前講過多次,我當年也有很大的信心。尤其是1987年上師在五臺山的清涼寺,寺裏面有塊大石頭,據說是文殊菩薩從龍宮里加持到人間的,大石頭旁邊有個綠色的森林,在那裏,我們部分人于上師面前聽受了以本論為主的一些教言,(上師哽咽……)當時自己感覺非常殊勝。但是現在上師圓寂了,當年的很多法也沒有融入自己相續,只不過口頭上給別人宣講,確實很想大家行持這樣的妙法。

好,講到這裏吧,本來還要說一些話,以後再說吧。總而言之,上師如意寶對這部法特別重視,希望你們每個人能好好地行持!

好,今天講到這裏。

文殊師利勇猛智 普賢慧行亦複然

我今回向諸善根 隨彼一切常修學

三世諸佛所稱歎 如是最勝諸大願

我今回向諸善根 為得普賢殊勝行





主持人
麥彭仁波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