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無上續論略釋·彌勒教言 校量功德品第五

 

《全知麥彭仁波切全集》堪布益西彭措譯

校量功德品第五

丁三、于四金剛處生起信解之利益分二:一、以殊勝讚歎之方式宣說;二、以異門說彼。

戊一、以殊勝讚歎之方式宣說分二:一、四金剛處難證之理;二、證悟彼者獲益之理。

己一、四金剛處難證之理:

佛種性與佛菩提,佛陀法及佛事業,

清淨有情亦難思,此等唯是諸佛境。

有垢真如的佛種性、彼上客塵垢障極為清淨的佛菩提、十力等功德的佛法以及佛事業之此四金剛處,即使是大部分客塵障垢清淨的有情——諸大菩薩也不能如實思議,其他更不待言故,此四金剛處唯是導師諸佛的行境。

己二、證悟彼者獲益之理分二:一、超勝其餘方便善根;二、能得殊勝智慧之根據。

庚一、超勝其餘方便善根分二:一、略說;二、廣說。

辛一、略說:

具慧信解佛境界,成佛功德聚之器,

於此不思德聚喜,映蔽一切有情福。

若具慧者依教信解佛陀的四種境界,彼即成為盛取不可思議佛功德聚的法器。于凡庸不可思議、具功德聚的四金剛處生起歡喜的善根,能映蔽未與彼相應的一切有情佈施等所有福德聚,因為沒有能超過此者的法故。

辛二、廣說分三:一、超勝佈施供養;二、亦超勝持戒;三、亦超勝修行。

壬一、超勝佈施供養:

若人為求菩提果,珠寶嚴飾黃金刹,

佛刹塵數日日中,供養一切諸法王,

余人于此僅聞句,聞已生起勝解信,

依此所生之福德,較前佈施德更多。

若已發起求取無上大菩提的意樂,以無量佛刹微塵數的無量如意寶珠嚴飾的廣大黃金刹土,日日相續不斷,於殊勝對境一切法王出有壞恒興供養,雖能增上極多福德,然與此相比,無須說證悟此四金剛處,若人即使僅聞文句而生信解,所獲善根也較前佈施所生廣大福德更多。

壬二、亦超勝持戒:

若有具慧為求取,無上菩提經多劫,

身口意業無勤作,能護無垢諸律儀,

余人于此僅聞句,聞已生起勝解信,

依此所生之福德,較前持戒德更多。

若有具慧者已發起求取無上菩提的意樂,歷經多劫久時,由身口意三門的串習,不須難行勤作趨入之力,即能護持不被微細過失所染的戒律,由此雖生廣大福德,然與此相比,無須說證悟此四金剛處,若人即使僅聞文句生起信解,所獲善根也較前持戒所生廣大福德更多。

壬三、亦超勝修行:

若人修持能息滅,三有煩惱火靜慮,

修持天梵至究竟,菩提不動之方便,

余人于此僅聞句,聞已生起勝解信,

依此所生之福德,較前靜慮德更多。

若人于世間修持具有能息滅三有煩惱火功德的靜慮、諸天四禪、梵處四無量達到究竟,獲得於菩提不動的方便,由此雖生廣大福德,然與此相比,無須說證悟此四金剛處,若人即使僅聞文句生起信解,所獲善根也較前靜慮所生廣大福德更多。此等僅是將《度一切諸佛境界智嚴經》之義攝為偈頌而已。

庚二、能得殊勝智慧之根據:

何故以施得受用,持戒升天定伏惑,

慧斷煩惱所知障,此勝聞彼為慧因。

如是與佈施、持戒及修行所生的廣大福德相比,聽聞四金剛處所生的智慧更殊勝,其根據如何呢?佈施能成就圓滿受用、持戒能得善趣之身、修靜慮僅能壓伏煩惱,然如是證悟的智慧是能斷一切種智障——一切煩惱障、所知障的真實方便故,聞此四金剛處更殊勝,又因為證悟的智慧是由聽聞四金剛處之因出生故。

戊二、以異門說彼分二:一、得究竟利益;二、得入道利益。

己一、得究竟利益:

自性住與彼轉依,彼功德及成就義,

如來智慧之境界,四處如上已宣說。

于彼具慧信解有,力及具足諸功德,

成就速疾能獲得,善逝果位之緣分。

自性住種性、彼轉依之菩提、菩提之功德、由功德成就他利之事業,此等唯是勝尊佛陀智慧的境界,本論以上已說此四處。于此,諸具慧者依次對一切眾生周遍具有種性生起勝解信,於能得菩提之力生起欲樂信,於與彼無離本具的功德生起清淨信,也就是說具有三種清淨增上信解,由此成就入菩提行疾得善逝果的緣分。

己二、得入道利益分二:一、發心生起無上菩提心之利益;二、加行趣入六度之利益。

庚一、發心生起無上菩提心之利益:

如此不可思議境,信有如我亦可得,

得果具足諸功德,於此由信勝解故,

欲勤正念及靜慮,智慧等諸功德器,

菩提心於此等中,定當恒時善安住。

為何速疾能得無上菩提果呢?因為相信存在或具有不可思議四種境界、信如我者亦可得彼以及信所得果具足二利究竟的功德,由具此三種信心而生勝解故,於聖法之欲、於善法勇悍之精進、於所緣不忘失之正念、一心專注之靜慮以及辨別諸法之智慧等不可思議功德之源——如器皿般的菩提心寶,在彼等菩薩相續中恒時極善安住,因為了知自他一切悉皆具有且能獲得故。

庚二、加行趣入六度之利益分四:一、圓滿波羅蜜;二、彼等攝於三類福中;三、認定違品二障之體相;四、獲殊勝對治之智慧。

辛一、圓滿波羅蜜:

彼者恒住菩提心,故彼佛子不退轉,

圓滿福德波羅蜜,以及諸善得清淨。

福德五種波羅蜜,於彼無有三輪執,

是故彼等皆圓滿,斷除違品是清淨。

彼者恒時安住菩提心故,諸學道佛子當于圓滿菩提中不退轉。由福德聚的五波羅蜜已圓滿並得清淨故,能映蔽其餘福德並獲得諸多善根。此亦,所謂福德即是前五波羅蜜,於彼,無有施者、受者、施物等能作、所作、作業的三輪分別故,福德圓滿;斷除施等各自違品慳等五障故,善根清淨。

辛二、彼等攝於三類福中:

施所生善是施福,戒所生善是戒福,

忍定二種是修福,精進遍行於一切。

此亦,在福德分的五波羅蜜中,施所生福是施類福,戒波羅蜜所生福是戒類福,忍定二者所生福是修類福,精進則是遍行於三者的助伴,此等與如上三類福相同。

辛三、認定違品二障之體相:

三輪虛妄分別心,承許彼為所知障,

慳等虛妄分別心,承許彼為煩惱障。

彼之所斷者,承許對能作、所作、作業三輪的虛妄分別心是圓滿波羅蜜的障礙——所知障,承許違品慳吝、毀禁等的虛妄分別心是清淨波羅蜜的障礙——煩惱障。

辛四、獲殊勝對治之智慧:

若離智慧無餘因,能斷煩惱所知障,

是故智慧最第一,慧依聞故聞最勝。

若離證悟殊勝義的智慧,更無其餘能徹底根斷二障的因故,較前五波羅蜜,智慧最為第一。智慧的依處是如理聽聞宣說四金剛處義理的諸經論故,聞法較施等三類福更殊勝。

乙三、圓滿作業分二:一、廣說所講之義;二、由講解之方式攝義而宣說。

丙一、廣說所講之義分三:一、如何造論之理;二、斷損害正法之理;三、回向造論善根。

丁一、如何造論之理分四:一、依何及為何而說;二、依如何宣講之理而說;三、所講經典之體相;四、恭敬頂受彼之等流。

戊一、依何及為何而說:

如是依於正教理,為令自心純一淨,

具信善圓之智者,亦為攝彼宣說此。

如是所說的此七金剛處之義並非臆造而是依靠《度一切諸佛境界智嚴經》等詮示了義法的可信賴之清淨教典以及暫時的因之作用理果之觀待理證成理與究竟的甚深法性理四種正理而宣說。為何者而說呢?即為造論作者自己獲得唯一法界連微細障亦清淨的究竟涅槃。有的論師說:僅是為清淨乃至微細習氣之間的一切障礙。而有的論師說:此處針對的是具信解者以及具有較此更殊勝的圓滿善根具慧者,或者,對甚深處難以信解然具信解的善根圓滿具慧者,為攝受彼等而說此論。

戊二、依如何宣講之理而說:

依燈電寶日月光,具眼能見諸境界,

如是依佛義詞法,樂說光明說此法。

猶如依燈、電、摩尼、日、月光明的外緣並有內緣眼根,能見所境色法般。如是,依靠能仁佛陀了知諸法自相共相的義無礙解、無礙了知一切語言的詞無礙解、了知能表義異名的法無礙解及無礙了知彼等法分類的辨無礙解的四種無礙解光明之外緣以及內緣的智慧眼照見深義後,彌勒我宣說了此論。

戊三、所講經典之體相:

何者具義相應法,能斷三界煩惱語,

顯示寂靜之利益,即是佛說餘翻此。

經典的所詮具深廣之大義,能詮的無垢詞語與法相應,其作用是成為能斷三界所斷所攝諸煩惱的語言,對治或果是顯示寂靜涅槃的利益並能獲得功德,若具此四即是大仙佛陀之法,與此相反其他則非佛經。

戊四、恭敬頂受彼之等流:

何者唯依佛教法,無散亂心而宣說,

與得解脫道相應,亦如佛經當頂受。

論典所講的差別是唯依佛陀教法之義作為所詮義而並非臆造;造論作者的差別是無有求利益等的散亂心並善巧通達法與義而宣說的士夫;果的差別是獲得解脫果;方便的差別是與能得彼果的道相應,若是具此四種功德的論典,也應如對佛經般以信心頂戴受持。

丁二、斷損害正法之理分三:一、認定清淨之方便而教誡依止;二、認定毀壞之因而教誡斷除;三、斷甚深法失壞之果。

戊一、認定清淨之方便而教誡依止分二:一、斷自臆造;二、斷偏袒執。

己一、斷自臆造:

何故較佛善巧者,於此世間一亦無,

無餘真如殊勝者,如理遍知知非他,

是故大仙自安立,如是契經勿錯亂,

若壞能仁聖教規,則彼亦損聖教法。

為何在世間較佛更善巧的補特伽羅連一個也沒有呢?因為如理以遍智照知一切所知相的盡所有法及殊勝真如的如所有法故,大仙佛陀自己所安立的種種了不了義相,于如是諸契經,切勿以自臆造而錯亂執不了義為了義、了義為不了義。若錯亂則毀壞能仁佛陀的法規或所立教典的本義故,彼也定當損壞聖法故,過患極大。因此宣說具殊勝如來藏的此論所針對的也僅僅是具有極為殊勝智慧的士夫,如密咒具甚深義故,大補處出語告誡:於當來末世,切勿以自心不解為由就執此為不了義而錯亂佛陀法規。何以故?由下文所說執如來藏為不了義而捨棄的十種因可知故。

己二、斷偏袒執:

煩惱愚癡諸惡人,誹謗聖者並輕蔑,

彼所說法彼皆以,妄計邪見而造作,

是故具執邪見垢,智者于彼勿相合,

猶如淨衣可染色,垢膩染色非如是。

以無明煩惱等令心愚昧的眾生誹謗佛陀等聖者補特伽羅及輕蔑善說聖法等過失,都是由於自己妄計惡劣宗派的邪見而造作,故智者何時也不應相合有妄執之惡劣宗派的邪見垢染,若與彼相合,則有從真實中退轉的過失,還有不能調攝自心入真實處的過失,猶如淨衣由無垢清淨故,以染料可染色,而具油垢者卻不能如是一般。

戊二、認定毀壞之因教誡斷除:

慧劣遠離白法信,倒慢往昔謗法障,

執不了義為了義,貪著利養惡見制,

親近譭謗正法者,遠離受持正法士,

信解劣故將捨棄,出有壞之諸聖法。

不解甚深義智慧狹劣故,未蘇醒增上種性遠離對白法的信解故,執非功德為功德的顛倒傲慢故,宿世積累譭謗正法的罪業故,執不了義為了義而捨棄了義故,耽著貪求衣食等利養而說非法故,被我見等惡見所牽制故,親近誹謗甚深法的惡友故,嗔恨受持正法的善知識而不依止並遠離捨棄故,於最勝義信解下劣故,由此十因將捨棄出有壞善逝的諸甚深正法。

戊三、斷甚深法失壞之果分二:一、斷惡趣之理;二、斷輪回之理。

己一、斷惡趣之理:

如畏譭謗甚深法,如是智者于猛火,

毒蛇仇怨及霹靂,不應極生畏懼心。

火蛇怨敵金剛火,彼等僅能斷命根,

不能令人深陷墮,極為可怖阿鼻獄。

其義如何?如怖畏誹謗並捨棄甚深法,善巧取捨的諸智者于世間所謂可怖處的猛火焚燒、毒蛇噬咬、仇怨殺害、霹靂擊穿,也不應極生如是怖畏心。何以故?因為猛火、毒蛇、金剛火(霹靂)等僅斷今生命根,不能令墮極其恐怖的無間地獄,然由捨棄正法,則定墮無間地獄並被猛火焚燒。

己二、斷輪回之理:

若由數近惡人故,具有噁心出佛血,

殺父殺母殺羅漢,破壞最勝和合僧,

若能思惟修法性,此人速疾從此脫,

若人噁心謗聖法,此人焉能有解脫。

若有惡人由長時數數親近惡友故,對殊勝皈依處的佛陀也欲行殺害,以此噁心出佛身血,弑殺本不該殺的父母、阿羅漢,也破壞最勝和合僧。此類人若決定思惟且修習法性即悲智雙融的妙道,也定當速疾從此等罪障中獲得解脫。然而若人以噁心譭謗並捨棄聖法,此人焉能解脫?因為無有解脫因的道故。亦即,雖然造下五無間罪,若未捨棄聖法,則由思惟佛法中所說的法性等,也定可獲得解脫,但是若捨棄了解脫因的聖法,則更無其餘解脫因,是故焉能有解脫?

丁三、回向造論善根:

三寶以及淨種性,無垢菩提功德業,

此七義處如理說,由此我獲諸善根。

以此普願諸眾生,面見無量光壽佛,

見已生起淨法眼,得證殊勝菩提果。

佛法僧三寶、自性清淨種性如來藏、無客塵障垢的菩提、離系與異熟功德以及成就他利的事業,由如理善說所詮義的七金剛處,作者我依此獲得諸善根,以此善根普願一切眾生獲得暫時果——成為如來眷屬從佛聞法修行而生起見道等的清淨法眼以及究竟果——速疾獲得無上殊勝的菩提。

丙二、由講解之方式攝義宣說:

依于何因何必要,如何宣說何者義,

于彼等流何者說,以四偈頌已顯示。

四偈自淨之方便,二偈損壞聖法因,

其次依於四偈頌,即為顯示諸果報。

由說入佛眷屬中,獲得法忍菩提法,

總之二種果法依,末後二偈作顯示。

依何義而說?即依如是依於正教理一句顯示;以何種根據或必要宣說?即依欲令自心純一淨等三句顯示;以何種方式宣說?即依依燈電寶日月光等一偈顯示;何者是所講義的本體?即依何者具義相應法等一偈顯示;何者是彼等流?即依何者唯依佛教法等一偈顯示,共由四偈已作顯示。其後依何故較佛善巧者等一偈以及煩惱愚癡諸眾生等共四偈,顯示能令自己清淨捨棄聖法罪障的方便;次後,依慧劣遠離白法信等二偈,顯示毀壞聖法之因;其次,依於如畏譭謗甚深法等四偈,顯示產生捨棄正法罪嚴重果報。宣說回向暫時生於佛陀眷屬眾中獲得法忍以及究竟獲得菩提果法。總之,趨入聖法暫時究竟二利果是依末後二偈顯示,此後二者如上弦月般。

大乘無上續論辨三寶種性中校量功德品第五終。

大乘無上續論怙主彌勒撰著圓滿。

甲四、善巧翻譯此論:

吉祥無比大城的大智者婆羅門寶珠金剛叔伯利班智達薩迦那與釋迦比丘具慧譯師共譯於無比大城。

于此,一般於論跋中均會說明所參閱的印藏注疏,雖然本釋也明顯參閱過無著菩薩、遍知多羅瓦、佛子無著、仁達瓦大師、榮敦巴大師的注釋,但其實並非一律照抄,而是契合大補處密意的關要精華,極明顯地安立了不偏顯空的自宗,公正的智者應詳閱彼等注釋,定會明確了知。對此無上《寶性論》,尊者雖未撰寫科判,然對華智仁波切的(《寶性論》)攝義文極為滿意。

科判的跋文曰:

勝乘了義甚深語,僅聞詞句成大緣,

隨順智者之妙語,能作善說成勝緣。

是故歸攝彼要義,壤塘聖法殊勝宮,

不敗教法入門處,宣講期間而撰著。

願以此淨善根日,遣除一切癡暗翳,

了義甚深妙法語,成為能聞耳甘露,

澄清尋思邪錯亂,滅盡分別念塵埃,

無垢法界虛空中,祈願聖法日輪昌。

於此將尊者批註的《寶性論》原本與此文彙集一處而成此注釋。末後尊者頌曰:

願以無畏智慧獅子吼,豎立勝教金剛勝利幢,

以大慈力三有世間界,悉能周遍教證大光明。

此以尊者親口所說、親手所書即決定了知,如此摘錄的謄寫者——斯德仁波切足下沐恩者根桑華登。

祈願如來究竟之密意,十地補處善解大光明,

勝乘中觀自宗盡有際,興盛傳揚法鼓嚴世間。

奉全知斯德仁波切之命,木牛年某月某日,西慶巴晉美班瑪郎嘉于西慶靜處樂勝增上吉祥善法地,對上師法王(全知麥彭仁波切)之手書與該釋詳校一遍。

○○三年藏曆八月十六日

譯于聖地色達喇榮五明佛學院

即全知麥彭仁波切。





主持人
麥彭仁波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