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無上續論略釋·彌勒教言事業品第四

 

《全知麥彭仁波切全集》堪布益西彭措譯

事業品第四

戊四、覺他行之事業義分二:一、顯示任運相續不斷;二、以比喻了知。

己一、顯示任運相續不斷分二:一、略說;二、廣說。

庚一、略說分二:一、略說任運;二、略說相續不斷。

辛一、略說任運:

所化界與調方便,所化界之調伏事,

隨所化處應時行,遍主恒時任運轉。

佛在行持利益眾生的事業時,雖了知一切所化眾生的界、意樂與隨眠,然無此者彼者的分別勤作任運而行。如是,相應所化眾生的意樂顯示折攝等種種調伏方便,也無勤任運而行;將所化眾生安置於增上生、決定勝的調伏事業,也無勤任運而行;無邊世界之中何處有所化眾生,佛即前往彼處,何時所化眾生堪可調化,佛即應時赴往,於此等遍主佛陀恒時無勤任運而行。

辛二、略說相續不斷:

具足功德勝寶聚,智慧水海福慧日,

諸乘無餘定成就,廣無中邊如空遍。

佛性功德無垢藏,已見眾生無別具,

煩惱所知雲羅網,諸佛大悲風令散。

由出離因——具足總持三摩地等功德勝寶聚並且充滿無垢智慧水的十地大海,及顯示因——能成熟眾生的福德智慧資糧日光,圓滿具足令眾生成就無餘道乘的因,彼等之果是圓滿獲得無有中邊廣闊如虛空周遍一切的大菩提,得菩提後見如寶藏般具有力等無垢功德的勝義如來藏於一切有情無別安住,而作攝受彼等的事業。攝受的根據是:自性清淨的佛性如虛空故,須遣除能障客塵煩惱障及所知障雲網故,能斷此障者即是以諸佛大悲猛風能吹散之事業相續不斷故。

庚二、廣說分二:一、宣說任運;二、宣說相續不斷。

辛一、宣說任運:

何者依于何方便,調所化業何處時,

於彼不生分別念,是故能仁恒任運。

何者種種所化界,彼彼諸多調方便,

所化種種之事業,何處何時任運行。

為何者所化,以何種方便及調伏的事業,當於何處何時而行調伏,對於此者彼者的所化事業不生分別且無勤作動搖故,能仁佛陀恒時任運成辦彼等。此亦,為何者種種意樂的所化界,相應各自所化的信解,而以三乘等眾多彼彼的調伏方便而調伏,以及如暫時增上生及決定勝的何種調伏事業,于何處何時調伏的處所及時間等中,調伏事業任運而行。

辛二、宣說相續不斷分五:一、以名宣說分類;二、宣說義之本體;三、以比喻表示彼等;四、廣說喻義;五、相續不斷之攝義。

壬一、以名宣說分類:

出離以及彼顯示,彼果以及攝受彼,

彼障以及斷障緣,於此無有分別故。

出生事業的出離因,彼依處的助緣,由彼等因緣成就的果相,攝受彼果事業的行境,應斷除所行境的障礙,能斷彼障的事業,於此等所緣佛皆無任何分別念自然而行故。

壬二、宣說義之本體:

所謂出離即十地,二種資糧是彼因,

彼果乃為大菩提,菩提攝受諸有情。

彼障無邊諸煩惱,及隨煩惱與習氣,

一切時中斷障緣,彼者乃為大悲心。

何為義的六種根據?即:能達究竟出離位的是能出離的十地,二種資糧令十地的功德愈來愈增上且是顯示因,彼等之果是無上殊勝大菩提,獲得菩提後攝受眾生。(攝受眾生)其根據是彼如來藏上有能障的無邊煩惱及隨眠煩惱與習氣,一切時中恒具能斷障礙的助緣——以大悲心開示正道,故佛事業相續不斷。

壬三、以比喻表示彼等:

應知此等之六處,如其次第而宣說,

猶如大海與日輪,虛空寶藏及雲風。

應知此等六處如其次第:十地如大海,二資如日輪,大菩提如虛空,所攝受的眾生界如寶藏,彼障垢諸煩惱如雲,能斷彼者的大悲如猛風。

壬四、廣說喻義:

智水功德寶具故,諸地猶如廣大海;

為眾受用資生故,二種資糧如日輪;

無有中邊廣大故,菩提猶如虛空界;

正等正覺法性故,眾生界如珍寶藏;

客塵周遍無體故,彼障煩惱如雲聚;

住能散盡彼障故,大悲猶如猛烈風。

喻義有何相同處?由具智慧水及神通等功德寶珠故,諸地如大海;由是一切眾生利樂的受用處及是資生的根本故,二資如日輪;由周遍廣大及無中邊故,菩提如虛空界;由具正等正覺的法性無盡功德財故,眾生如寶藏;由所斷法是客塵且能周遍於自性以及不是佛性界之自性故,清淨佛性的障礙煩惱如雲聚;由是開示能散盡彼障的鄰近道故,大悲如猛烈風。

壬五、相續不斷之攝義:

由於他因得出離,自身有情見平等,

事業尚未圓滿故,輪回未空業不息。

往昔于十地修集二資時立誓救度一切有情而精進利他,由此得出離故,今得菩提見到在法界中自己和眾生本來平等,之後了知作事業有意義故,以大悲能斷無邊世間眾生障礙的事業尚未圓滿故,乃至輪回未空事業相續不斷。

己二、以比喻了知分四:一、總標以比喻分類;二、對應意義別別宣說;三、宣說必要並攝該處之義;四、又複歸攝而說差別。

庚一、總標以比喻分類:

譬如帝釋法鼓雲,亦如梵天及日輪,

摩尼寶王與穀響,以及虛空與大地。

以比喻了知事業,如來雖是無為法然顯現生滅,雖無分別然任運自成且相續不斷而行,顯示彼等不相違。亦即:身變化如帝釋喻,語善教誡如妙鼓,意智慧周遍如雲聚,顯示種種幻化如梵天,智慧照射如日輪,意之秘密如摩尼寶,善逝語之秘密如穀響,身之秘密如虛空,利益眾生如大地。

庚二、對應意義別別宣說分九:一、應以帝釋喻宣說顯示種種神變之理;二、應以妙法鼓喻了知宣說教誡之理;三、應以雲喻了知智慧周遍之理;四、應以梵天喻了知種種幻化相之理;五、應以日輪喻了知智慧照射之理;六、應以如意寶喻了知意之秘密;七、應以谷響喻了知語之秘密;八、應以虛空喻了知身之秘密;九、應以大地喻了知遍入之理。

辛一、應以帝釋喻宣說顯示種種神變之理分三:一、雖無分別成就他利;二、與彼者善加對應而宣說;三、攝義而說無生滅相。

壬一、雖無分別成就他利分二:一、能表比喻;二、所表之義。

癸一、能表比喻分四:一、淨地基中現影像;二、由此安置善業中;三、以彼善業獲得所欲果;四、無勤成辦利益之理。

子一、淨地基中現影像:

猶如自性淨無垢,琉璃所成大地基,

以其清淨故映現,天主帝釋天女眾,

以及勝利妙宮殿,此外其餘諸宮殿,

帝釋無量宮種種,天界諸物皆現見。

如南贍部洲整個大地基以自性清淨琉璃所成,由地基極清淨故,如明鏡中映現色像般映現出須彌山頂帝釋天及天女等無量眷屬大眾、天主的住處殊勝莊嚴的勝利妙宮、此外其餘看似極為悅意的城市、帝釋的無量宮,排列種種車輪牽引等、地基、樹木、街道等天界種種物,彼等影像全都見到。

子二、由此安置善業中:

此後地上所居住,善男善女諸群眾,

已見彼等諸顯現,心中能發如是願,

我亦無須極久遠,即與帝釋成同等,

為獲彼者真實持,白淨善法而安住。

如是見此之後,南贍部洲地居男女群眾彼等已見顯現的無量財物,心中發願,我等也不須久遠而速疾成就等同受用圓滿的帝釋,並為獲得彼帝釋果真實行持受一分戒等白法而安住。

子三、以彼善業獲得所欲果:

彼等由於白善法,僅見此等影像顯,

雖不如實而了知,地上命終亦升天。

彼等諸人由持戒等白淨善業,僅見此帝釋等的顯現影像,並非真實天等來此,雖不如實了知而執影像為真實,然行持善法故,地上命終即升天界。

子四、無勤成辦利益之理:

顯現影像彼等者,雖極無念無動搖,

然而於此地基上,成就大義而安住。

在琉璃地基上顯現的帝釋天影像,彼絲毫無有欲將南贍部洲人類安置於善法中的分別念,也沒有勤作動搖。儘管如此,但令地居諸人直接入於善法、間接入於所欲果位中故,是成就大義而安住。

癸二、所表之義分四:一、於淨心中現色身;二、以彼成就所欲果;三、無勤成就利益;四、漸次得究竟法身。

子一、於淨心中現色身:

如是無垢信心等,修持信心等功德,

自心中現正等覺,具有妙相及隨好,

從容行步及站立,端然而坐與臥息,

作諸威儀妙姿態,有時宣說寂滅法,

有時默然入禪定,顯示種種神變相,

具大威光極晃耀,有緣眾生能見此。

如是遠離信勤念等違品無信等垢,自相續漸修信勤等功德,遂于清淨自心現出具三十二相八十隨好的正等覺佛,或行或住或端坐或臥息或入城市聚落等,顯示種種威儀妙姿,或不說法默觀入定,或顯示神足通等種種神變,如燈被油浸潤般的人形圓光具大威勢極為晃耀,有緣眾生能見此等。

子二、以彼成就所欲果:

見已發起欲求心,為能成佛善修習,

真實受持成佛因,所欲之果能獲得。

見佛之後,眾生發起欲求彼者之心,以清淨心為了能速獲得殊勝佛果而加行修持善法,獲得彼者的因是真實受持佈施等,此後能得自己所欲的佛果。

子三、無勤成就利益:

淨心顯現之佛陀,雖極無念無動搖,

然而於此世間中,成就大義而安住。

在淨心中顯現的彼佛絲毫沒有分別念,也沒有勤作動搖。儘管如此,但在世間由見佛能直接入於善法中、間接安置于一切種智中故,是成就大義而安住。

子四、漸次得究竟法身:

此乃自心所顯現,雖諸異生不能了,

然由現見色身相,亦於彼等有義利,

依見色身亦逐漸,安住大乘諸士夫,

以智慧眼能照見,內具勝義法性身。

其實,所見的此外境佛本是自己內心所現,諸凡夫眾生不能了知,儘管如此,但見佛色身也對彼有大義利,依於見色身後為獲得彼者,安住大乘的諸士夫漸次以智慧眼照見內各別自證勝義心性光明法身究竟的佛陀。

壬二、與彼者善加對應而宣說:

猶如諸地離險難,具摩尼德光嚴淨,

如是無垢琉璃成,地面平正清淨故,

映現天主諸住處,天主及天眷屬像,

淨地功德漸離故,則此不復再顯現。

為得彼者而修持,近住禁戒佈施等,

男女諸眾發願心,向空拋散妙花等,

為能獲得如琉璃,淨心中現能仁果,

具極歡喜諸佛子,善能發起如是心。

譬如一切大地遠離沙礫等險難處後,具有摩尼光明、妙嚴、離垢功德的無垢琉璃寶自性所成的地面平正如掌。由地基如此清淨故,彼中映現帝釋宮殿、天主帝釋及其天人眷屬的影像,最終由地之明淨等功德逐漸消失故,彼等色像不復現前。由已見圓滿帝釋為了獲得彼果而修持八關齋戒等禁戒並上供下施等的男女諸眾發起願得帝釋果而散花燒香並發願。如是,為得如離垢琉璃的自心所現能仁果,對佛具極大歡喜的諸佛子也如諸眾欲得天主位般,善能發起欲得如來之心。

壬三、攝義說無生滅相:

猶如清淨琉璃地,映現天主身影像,

如是眾生淨心地,亦現能仁身影像。

猶如帝釋現不現,由地淨與不淨故,

眾生現不現影像,由心濁與不濁故;

佛影雖現生與滅,然不能作生滅觀。

猶如遠離塵等的淨琉璃地上顯現天主身像般,如是遠離不信等的眾生清淨心地上顯現具有相好的能仁身影像。如是佛身影像是隱是現由自心有無不信等塵垢故,如世間由地淨與不淨,帝釋影像示現顯現與隱沒的生滅相,然帝釋於自住處毫無動搖。如是由所化心之差別,如來色身雖有現與不現,然不能視為現時是有、不現滅時是無,因為此者僅為自現而勝義如來無生滅故。

辛二、應以妙法鼓喻了知宣說教誡之理分三:一、以天鼓妙音說聖法;二、亦超此等諸喻;三、彼等由緣而入。

壬一、以天鼓妙音說聖法分二:一、廣說喻義相同之根據;二、又複善加對應攝義。

癸一、廣說喻義相同之根據分三:一、無勤作;二、由業出生;三、由此成就寂滅。

子一、無勤作:

如天界中由諸天,往昔白法善業力,

法鼓無勤無生處,亦無意色與分別,

同時能說無常苦,無我寂靜之法音,

依此數數作警策,令諸天人不放逸。

如是遍主雖遠離,勤等然于諸有情,

如來法音能周遍,于諸有緣宣說法。

猶如天界中由天人往昔白法善業力,法鼓無有欲說的勤作、舌鄂等發音處、也無意色與分別動機的同時,能反復演說四法印——諸行無常、有漏皆苦、諸法無我及涅槃寂靜,以此對散亂於欲妙而放逸的一切天人數數作警策。如是,遍主諸佛雖離勤作、處所及分別等,然于所化諸有情前相應各自的語言佛語能周遍,以此對三種種性的諸有緣者演說三乘妙法。

子二、由業出生:

猶如天界妙法鼓,其音依於自業生,

如是世間佛說法,其音眾生自業生。

猶如天界中諸天妙法鼓聲是由彼等自己的善業而出生。如是,在世間能仁宣說無量法門也是由宿願力及所化各自的善業力而出生。

子三、由此成就寂滅:

如離勤作處身心,妙音令天得寂靜,

如是離勤等法音,令諸眾生得寂靜。

如離欲說的勤作、發音處、意身及分別動機的天鼓妙音令諸天成就寂滅放逸之果。如是,佛陀四種妙法音遠離勤作等,儘管如此,但也能成就寂靜涅槃。

癸二、又複善加對應攝義:

譬如天城妙鼓聲,彼因產生無畏施,

煩惱心起戰鬥時,破諸修羅與嬉戲。

如是由佛於世間,說法四禪四無色,

彼因摧毀煩惱苦,開示無上寂靜道。

譬如以天城中妙法鼓聲為因于諸天出生並賜無畏之理是:當諸天以嗔煩惱與非天作戰時,(法鼓發出)汝等天人切莫怖畏等音聲,由此勝伏非天,故能除怖畏;當以貪煩惱嬉戲放逸于欲妙時,以四法印斷除放逸。如是,在所化世間界中,依佛說法暫令修持四禪四無色等靜慮,由彼因極能摧毀眾生煩惱與痛苦的怖畏,究竟顯示無上寂靜涅槃無我之道,故能得彼果位。

壬二、亦超此喻分二:一、略說;二、廣說。

癸一、略說:

由於能遍眾生界,具有利樂三神變,

是故如來妙語聲,超勝天界鐃鈸等。

由具有能周遍一切眾生界、令得究竟決定勝之利、暫時增上生之樂、身之變化神變、意之普化神變、語之教誡神變,由三神變依次令生信心、徹了法器、契理說法,如是以神變令於痛苦中獲得安慰及四種功德,也超勝天鼓妙音,所以能仁佛陀的妙音超勝不能作利樂與安慰的普通鐃鈸等又何須說呢?

癸二、廣說:

天界妙鼓發巨響,地居眾生耳不聞,

佛鼓妙音能遍行,輪回下界諸世間。

天界樂器百千萬,為增欲火而演奏,

大悲諸佛僅一音,亦令息滅痛苦火。

天界美妙鐃鈸聲,唯增心之掉舉因,

大悲自性如來音,能令心入三摩地。

總之宣說盡世間,天及地住安樂因,

此等無餘皆依靠,普世遍現佛圓音。

天界妙鼓雖發出巨響聲,然僅天人可聞,地居眾人卻不聞,故是少分,而佛鼓妙音應時之時地居眾生也能遍聞,故非少分;若連天鼓妙法也能超勝,則超勝鐃鈸等又何須說。如是,與天界百千萬樂器相合的妙音是為增欲火而奏,故不是利,而大悲自性的諸佛不必說眾多妙音,僅僅一音也是為令息滅三有苦及苦因,故是利;在天界中演奏聞已心悅的種種鐃鈸妙音僅是增長於所緣境掉舉及散亂的因,故非安樂之因,而大悲自性的如來妙音能滅掉舉與散亂,能勸令心入於三摩地等善法中,故是安樂。總之,在所有世間界中,何者是天與地居人類等無餘安樂之因呢?彼者具足三神變故,所有世間中無法遏制而周遍顯現,此是依佛圓音宣說故,從於痛苦中安慰的角度也能超勝彼者。

壬三、彼等由緣而入:

猶如遠離耳根故,不能聽聞細音聲,

亦如具有天耳者,亦非遍聞一切聲。

如是微妙勝法音,微細智慧之境界,

若心無有煩惱垢,彼人耳中方聞受。

猶如離耳根故,不能聞微細音聲,如是,諸無緣者絲毫不聞佛陀妙音。如具天耳的有緣者縱然能聞微細之聲,然而彼也不能聽聞一切差別聲,如是,佛陀甚深微妙法音是微細智慧之境故,僅是某些具緣無煩惱者的耳根中方能聞受,不是一切有情都能聽聞。

辛三、應以雲喻了知智慧周遍之理分四:一、與生長莊稼相似而對應;二、以器變易相似而對應;三、以不觀待相似而對應;四、與寂滅諸火相似而對應。

壬一、與生長莊稼相似而對應分二:一、略說無勤作之理;二、宣說由緣而入。

癸一、略說無勤作之理:

猶如夏季之雲聚,莊稼茂盛圓滿因,

水蘊絲毫無勤作,自然降澍於大地。

如是依於大悲雲,佛陀聖教妙法雨,

眾生善根莊稼因,無有分別自然降。

猶如夏日大雲湧聚,農民莊稼圓滿之因的水蘊絲毫無勤降澍於大地。如是,依佛大悲雲,眾生善根莊稼增上因的佛語聖教妙法雨,也無分別之動機的勤作自然降下。

癸二、宣說由緣而入:

猶如世間行善時,風起雲湧降雨霖,

如是慈風為增善,佛雲降澍聖法雨。

于彼三有依智悲,不染輪涅住虛空,

三昧總持淨水藏,佛雲善根莊稼因。

猶如世間不放逸行持善道時,則由諸天之力起風吹動諸雲令其集聚而紛然降下雨水。如是,由佛起慈悲風為令眾生善根莊稼增長而從佛雲中降聖法妙雨。此亦,為利益三有輪回眾生,依智慧與大悲不染偏墮變遷輪回及無變涅槃之過而住于離邊虛空,具有無漏無量三摩地門、陀羅尼門之無垢淨水庫藏的佛雲是增上無盡善根莊稼之因。

壬二、以器變易相似而對應分二:一、宣說比喻;二、宣說其義。

癸一、宣說比喻:

猶如雲聚中普降,清涼甘甜輕軟水,

由令地上鹽鹹等,變成種種諸異味。

猶如水觸覺清冽、味甘甜,不損身故柔軟,易消化故輕,依此類推澄淨、無臭味,任飲幾許不損咽喉、腸胃,具此八分功德一味之水從雲中降下,由與地上具鹽鹹及無鹽鹹等異處相合故,變成苦、甘、咸等諸味。

癸二、宣說其義:

如是廣闊慈悲雲,普降八支聖道雨,

由合眾生分類處,遂成種種異解味。

如是,從極廣闊的慈悲雲聚中普降具八聖道支的佛法真如一味之雨,由與眾生相續的界、根、意樂種種差別處相合故,變成三乘等種種異解味。

壬三、與不觀待相似而對應分三:一、以三喻略說;二、廣說其義;三、無觀待而入。

癸一、以三喻略說:

於彼最勝大乘法,具信中等及嗔者,

此等三聚似三類,人類孔雀與餓鬼。

真如一味理:於勝乘具淨信的正定聚、信與不信之間的中品不定聚以及嗔恨大乘的邪定聚,此三者依次猶如降雨時人類、孔雀及餓鬼的感受。

癸二、廣說其義:

猶如夏季無雲雨,人苦孔雀住舍受,

夏季地上降澍雨,令諸餓鬼受灼苦。

諸佛大悲雲聚中,法雨世間降不降,

於法具信及嗔者,世間之中此譬喻。

猶如春末夏初無雲時,眾人不喜,不能飛空的旃達嘎鳥,以不觀待水故住於中品或舍受中,諸餓鬼則不歡喜。夏季地上降雨時眾人歡喜,旃達嘎住舍受,餓鬼前出現熱沙受苦而不歡喜。如是,由諸佛大悲雲聚中。降澍聖法雨,於法具信者當歡喜,無喜諸中品者住舍受,於法嗔恨誹謗者當不歡喜,相反若不降法雨,則具信者不喜,中品者住舍受,謗法者歡喜。在世間當以此等比喻類推而知。

癸三、無觀待而入:

猶如空中降大雨,冰雹石類金剛火,

微細含生入穀人,雲於彼等無分別。

善巧方便智悲雲,普降細廣妙法雨,

惑淨我見隨眠眾,佛於彼等無分別。

儘管如此,但空中下雨時會降下大雨、冰雹,有些地帶降下石礫等以及金剛火即霹靂時,對微細含生有害、避入山谷的諸人無害,由降石類等對餓鬼眾生有害,雲雨等不分別利害湧動而降。對諸人有利,對餓鬼等有害,然是彼咎非雲雨之過。如是,從佛善巧方便的智悲雲聚中降下甚深微細的空性以及佈施等廣大妙法雨時,對煩惱清淨的諸有緣者,對具嗔恚我見隨眠堅固的諸無緣眾生暫時無利並且有害,然於彼等恒無分別而降下。

壬四、寂滅諸火相似而對應分三:一、能寂滅苦火聚;二、次第生起能寂滅之智慧;三、依照了知取捨而修行。

癸一、能寂滅苦火聚:

輪回生死無始際,眾生流轉於五道,

猶如糞穢無香氣,五道之中無安樂。

輪回痛苦恒如觸,烈火利刃鹽生苦,

大悲雲降聖法雨,善能平息此諸苦。

輪回生死無前後際,眾生流轉於五道處,亦即三惡趣與人天趣。如不淨糞中無香氣,如是,五道之中何時也無安樂,因被三苦、八苦所纏縛故,輪回痛苦恒如烈火焚燒、利刃割截、新傷撒鹽等觸所生之苦。如是,為了善能平息諸痛苦火,契合眾生根機從大悲雲聚中降下聖法妙雨。

癸二、次第生起能寂滅之智慧:

已知天中死墮苦,人中亦有尋求苦,

是故具有智慧者,人天殊勝亦不求。

智慧以及隨佛語,生起信解此是苦,

此等業惑是苦因,此滅由智所見故。

已了知所謂天中有死墮苦,人中有無者尋求、有者守護、饑渴勞累等苦,故了知輪回實相的智者對人天自在如帝釋、輪王的勝位也不希求。因為以俱生智與隨順佛語作聞思的補特伽羅或隨法慧根者與隨佛信根二者或具內外助緣者,以聞等智慧照見有漏果是苦、苦因業惑是集、滅盡苦因苦果是涅槃寂滅、證悟無我的方便是道性故。

癸三、依照了知取捨而修行:

如病應知因須斷,樂住當得藥當依,

苦因苦滅如是道,應知應斷應觸修。

如應了知所離之病、所斷之病因、安住無病之樂是所得、彼方便是依止藥般。如是,輪回痛苦、彼因之集、彼滅之果以及如實之五道,彼等依次是應知、應斷、應觸或所得以及相續中應依止修行,了知此後當作取捨。

辛四、應以梵天喻了知種種幻化相之理分二:一、於有緣者示現顯現;二、於無緣者不示現顯現。

壬一、於有緣者示現顯現分三:一、宣說無勤作故相似;二、宣說除過失故相似;三、宣說對有緣者示現故相似。

癸一、宣說無勤作故相似:

猶如梵天於住處,梵宮不動之同時,

遍於欲天一切處,無勤自然而示現,

如是能仁法身中,毫不動搖之同時,

於世有緣無勤作,自然示現變化等。

無勤作者:如色界大梵天安住梵宮——初禪無量宮中毫不動搖的同時,然於欲天六處無勤示現相應各自的幻化相。如是,能仁諸佛於勝義法身中何時也無動搖,然於世間有緣眾生前以幻化色身無勤示現能調所化的種種神變。

癸二、宣說除過失故相似:

如梵恒住無量宮,不動遍入欲界天,

諸天見彼妙色相,由此遣除五欲樂。

如是佛於法身中,不動示現諸世間,

有緣眾生見歡喜,由此恒能淨諸障。

無過失者:如大梵天恒住自之無量宮中不動搖的同時,幻化身遍入欲天,諸欲天見彼妙相後,由此色界吉祥圓滿的助緣,見者也為求得梵天果而能遣除對自欲界五欲功德的貪著。如是,善逝佛陀於法身中不動之同時,于諸世間示現能調伏的幻化色身,有緣者見後生起歡喜,為求彼果也恒時勤斷一切二障之垢。

癸三、宣說對有緣者示現故相似:

如依梵天昔誓願,及與諸天善業力,

梵天無勤而顯現,佛陀化身亦複然。

猶如依梵天往昔所發利益諸天的誓願與欲界諸天能見梵天的善根力,梵天無勤而顯現。如是,自生諸佛的化身也以宿願與所化的善根力示現能調伏的色身。

壬二、於無緣者不示現顯現:

降入胎誕往父國,嬉樂苦行降魔軍,

證大菩提轉法輪,涅槃無緣者不見。

對應調化的眾生,佛示現從兜率天降世、入於母胎、身體誕生、前往迦毗羅衛城、與諸妃眷嬉樂、出家後在靜處修苦行、詣菩提座降伏魔軍、證大菩提、轉大法輪開示涅槃道、此後示現涅槃,於不見能仁佛陀的薄福無緣者前則不顯現。

辛五、應以日輪喻了知智慧照射之理分四:一、於利害無分別;二、無分別而利他;三、由緣分差異而次第顯現;四、超勝比喻之理。

壬一、於利害無分別:

如日普照諸蓮花,有花閉合有花綻,

日於功過無分別,佛陀日輪亦複然。

如日光極強,一時普照諸蓮,水蓮開敷白鄔波羅花閉合,然日輪對開啟水蓮的功德及閉合白鄔波羅花的過失無分別而行。在世間,佛陀日輪也是如此,即出生妙語時,于所化智慧水蓮開敷以及非所化心識白鄔波羅花閉合無有分別。

壬二、無分別而利他分三:一、由無分別利他;二、由放射光明利他;三、由一時同現利他。

癸一、由無分別利他:

猶如日輪無分別,光明一時普照射,

能令水花得增長,亦令他物得成熟。

如是如來大日輪,放射聖法無量光,

于諸所化眾生蓮,無有分別而照入。

無分別者:如日輪沒有作彼彼的分別而一時光芒遍照,令水花增長、其他莊稼成熟、白鄔波羅花閉合。如是,如來日輪放射無量聖法光明開啟所化眾生的慧蓮、增盛利樂的莊稼、閉合非所化眾生的白鄔波羅花意,於彼等無有欲作彼彼的分別而照入。

癸二、由放射光明利他:

依靠法身及色身,菩提精藏虛空中,

顯現遍知大日輪,智慧光芒照群生。

放射光明者:如由虛空中顯現的日輪光明能遣除黑暗,依靠自利法身與他利色身二者現前的菩提藏法界——極淨虛空中顯現遍知法王日輪,對眾生也放射出遣除黑暗的智慧光芒。

癸三、由一時同現利他:

由於所化清淨故,于彼一切水器中,

如來日輪之影像,無量一時皆顯現。

由於所化眾生的心或相續之水器清淨故,於彼一切中如來日輪無量變化的影像一時同現而作利益,然於污水般的不淨所化前則不顯現。

壬三、由緣分差異而次第顯現分二:一、略說;二、廣說。

癸一、略說:

恒時周遍於一切,法界虛空之中央,

升起佛陀大日輪,應所化山次第照。

如在虛空中央生起大日輪般,於一切有法恒時無分別周遍的法界極淨虛空中,生起遍知佛陀日輪,於如山所化眾生隨機次第照射。亦即,于初者菩薩、次後緣覺、中間聲聞、複次不定聚眾生以及最後邪定聚依次照射。

癸二、廣說:

如具千光日初升,照亮一切世間已,

高中低山次第照,佛日次第照眾生。

猶如升起具廣大千光的日輪朗照一切四洲世間,亦即如日出時次第初照高山,次照中山,後照低山,末後照丘陵乃至平原。如是,佛日也是依次照臨所化眾生聚,亦即於殊勝所化、中品者、下品者及最後邪欲者依次照射而成熟。

壬四、超勝比喻之理分二:一、以光明超勝之理;二、以作用超勝之理。

癸一、以光明超勝之理:

一切國土虛空中,日輪不能普照射,

無力破除無明暗,亦不能示所知境。

大悲體性遍放射,種種彩色光明網,

能為眾生照明了,真實微妙所知境。

日輪不能遍照十方一切國土的虛空,不僅如此,也不能破除無明暗覆及顯示所知境之義,然由大悲自性佛日所放射具三乘等種種彩色的智慧光明的顯現,能顯示十方一切國土、遣除有情無明黑暗、照明微妙所境之義。

癸二、以作用超勝之理:

佛陀進入聚落時,無目盲人重得目,

遠離無義諸惡法,見佛獲利而覺受。

無明瞎卻溺有海,邪見暗覆諸有情,

依于佛日光明照,慧光當見不見處。

日輪雖現世間,然無力令盲人見色等、拔輪回苦、現見甚深法性等。佛日入聚落時,令盲者見色、聾者聞聲、狂者得正、貧家現寶等,並能遣除善趣損害及惡趣等無所求之義,故遠離諸障後見如來之義,由此感受殊勝的安樂。或者,佛入聚落時,以見身、聞聲等能遠離諸種無義並寂滅惡趣,及以無明因瞎智慧眼而沉淪三有大海並被顛倒邪見黑暗覆蓋的諸有情,由佛日次第開顯智慧光明後,現前無見處——所知真如,將少分見到。

辛六、應以如意寶喻了知意之秘密分二:一、成就所欲故說相似;二、難得故說相似。

壬一、成就所欲故說相似分二:一、無分別成就一切所求;二、無勤作恒時安住之理。

癸一、無分別成就一切所求:

猶如如意寶珠王,雖無一切諸分別,

一時同處諸有情,亦隨所願皆能滿。

如是依佛如意寶,種種意樂諸有情,

雖聞種種差別法,然佛於彼無分別。

猶如如意寶王雖無欲作此等的分別,然同處並祈禱的諸有情有求糧藥衣食等,一時之中無不隨欲滿願。如是,依佛如意寶王,三種種性等種種意樂的有情雖聞相應各自意樂的三乘等種種法,然佛無有分別而為彼說法。

癸二、無勤作恒時安住之理:

如如意寶無分別,無勤賜予所求物,

能仁無勤應眾機,利他恒住三有中。

猶如如意寶珠在無分別的同時,於他眾能無勤賜予所求財物。如是,能仁佛陀也於無勤作的同時,應眾生根機為利他宣說法等,乃至三有未空之間恒時安住。

壬二、難得故說相似:

蘊藏深海地下住,於彼心雖有欲求,

然彼善妙如意寶,薄福眾生亦難獲。

如是劣緣諸有情,為諸煩惱所執持,

當知於彼垢心前,極難親睹諸善逝。

譬如由蘊藏深海或住於大地下故,雖欲求並尋找如意寶,然薄福贍部洲眾生難以獲得隨欲皆滿的善妙如意寶。如是,當知被煩惱所執持的極劣緣諸有情的垢心前,極難面見善逝佛陀。

辛七、應以谷響喻了知語之秘密分二:一、比喻;二、意義。

壬一、比喻:

猶如一切谷響聲,依於他緣而得起,

無有分別無造作,不住外亦不住內。

譬如山谷等回音僅是依各自所說生起聞者的耳識而已,山谷等雖無欲說此等的分別,亦無舌鄂等相觸而說的造作或勤作,然回音不住外也不住內。

壬二、意義:

如是如來聲亦然,依於他心而生起,

無有分別無造作,不住外亦不住內。

如是,如來的種種妙法音僅是相應所化聞者的意樂在彼心中生起而已,佛雖無對此者說此法的分別,亦無改造或勤作,然佛語不住身外也不住身內。

辛八、應以虛空喻了知身之秘密分二:一、比喻;二、意義。

壬一、比喻:

譬如無物無顯現,無有所緣無所依,

超過眼識之境界,無色不可示虛空,

縱然於彼見高下,而彼虛空非如是。

譬如毫無自體且於根識前無顯現故,無有所觀之相、無所依處。若分別而言則超越眼識境界故,無色法且彼者不可指示,於此虛空中雖見中高邊低、方圓、藍色等,然彼虛空非如所見那樣。

壬二、意義:

如是於佛見一切,然而其義非如是。

如是,見佛有入胎、誕生等無量遊戲相,然真實而言佛非如是。

辛九、應以大地喻了知遍入之理分二:一、比喻;二、意義。

壬一、比喻:

譬如種種諸草木,依止大地得生起,

大地無有分別心,亦令增固及成就。

譬如種種草木花卉依止大地生起,然大地無有欲生彼等的分別念及勤作,而令無者增、有者固及彼等輾轉增上廣大成就,故能作眾生的受用。

壬二、意義:

如是眾生諸善根,依止佛地得生起,

佛陀無有分別心,亦令增固及成就。

如是,從三種種性者、外道下至邪定聚眾生,依止正覺佛地彼等諸善根生起,然佛無有分別、勤作而令善根增長、堅固及廣大成就,故能作一切眾生的受用。

庚三、宣說必要並歸攝該處之義分二:一、宣說必要並以喻義分類;二、別說以比喻表示之理。

辛一、宣說必要並以喻義分類分四:一、成就必要與必要之必要之理;二、歸攝彼等喻義而說;三、所立等三義之對應;四、該處無勤作之理。

壬一、成就必要與必要之必要之理:

由於未見無勤作,而能成辦事業故,

為除所化之疑惑,宣說此等九譬喻。

于彼修多羅教中,廣說此等九譬喻,

經名佛境智莊嚴,亦示此等之必要。

由聞此等所生智,廣大光明所莊嚴,

具足智慧之菩薩,速入佛陀諸境界。

由於未見無勤作任運成辦事業故,世間人想:既無任何勤作,為何佛能作他利等呢?為斷所化之疑惑,經中明顯宣說帝釋天等九種比喻。如是,也是為斷除既無生滅為何會顯現生滅的疑惑,經中廣說表示如來事業的此等九喻及其根據,彼經名為《度一切諸佛境界智嚴經》,依彼經所說九喻也善巧顯示了此等的必要與必要之必要。由聞佛經及釋經密意的論典生起清淨智慧大光明所莊嚴的具慧菩薩速入無勤任運成就佛事業的境界。(如何入呢?)最初以了知的方式趣入,爾後也能以修行的方式趣入。此亦,直接斷疑是必要,間接入佛境界是必要之必要。

壬二、歸攝彼等喻義而說:

為示無勤事業義,已曾廣說琉璃地,

帝釋影像等九喻,攝彼要義當了知,

示現言說與周遍,幻化智慧放光芒,

身口意之三秘密,獲得大悲自性者。

為表示無勤能作利他事業,如上已廣說琉璃地映現影像等九種比喻。此處當知彼等之要義,即以帝釋喻宣說示現身之變化,以天鼓妙音喻宣說語之教誡,以雲喻宣說意之智慧周遍,以梵天喻宣說身語無量事業幻化相,以日輪喻宣說智慧照射眾生,以摩尼寶喻宣說意之秘密,以谷響喻宣說語之秘密,以虛空喻宣說身之秘密,以大地喻宣說獲得大悲之自性。

壬三、所立等三義之對應:

一切勤作相續滅,無有分別之智慧,

猶如離垢琉璃上,映現帝釋影像等。

寂滅勤作是所立,無分別智是能立,

為能成立自性義,喻為帝釋影像等。

諸如來出有壞為利他寂滅一切勤作戲論相續而入,因為無分別具光明的究竟智慧已現前故,喻如無垢琉璃地映現帝釋影像等,如是顯示身的顯現等九義是宗法,對此承許寂滅一切勤作是所立,無分別智慧是成就彼者的能立根據,如是雖無任何勤作,為成立成就所化利益的自性義,于諸所化前以帝釋影像等九喻宣說。

壬四、該處無勤作之理:

此處所表此義者,已說顯現等九種,

導師遠離生與死,無有勤作任運轉。

在宣說如來事業的此處,以九喻表示的此等義如下:身示現變化、語宣說教誡等九義顯示導師佛已遠離生滅等有為法以及無有分別、勤作、加行任運轉入。

辛二、別說以比喻表示之理分二:一、宣說比喻之分類;二、宣說喻義對應。

壬一、宣說比喻之分類:

猶如帝釋妙鼓雲,梵天日輪如意寶,

響空地般盡輪回,無勤利他瑜伽知。

能表如來事業的比喻是如帝釋、天界妙鼓、雲、梵天、日輪、諸珍寶中的殊勝如意寶、穀響、虛空及大地般,乃至輪回未空之間無勤任運利他,此是諸殊勝瑜伽師能了知處,非平凡者所能了知。

壬二、宣說喻義對應:

現身如寶現帝釋,善說教誡如天鼓,

遍主智悲廣大雲,遍至有頂無邊眾,

如梵不動無漏界,示現種種變化相,

如日智慧放光明,意密如淨摩尼寶,

佛語無字猶如響,身遍非色恒如空,

如地眾生白法藥,一切所依為佛地。

如琉璃寶地上映現天主像般,示現身之變化;如天界大法鼓般,無勤宣說法音教誡;如空中雲聚般,遍主如來智慧大悲雲聚遍覆乃至有頂的無量眾生;如梵天王于自住處不動能顯現幻化般,佛於無漏法身界中不動而示現種種幻化;如日輪放射光芒般,智慧放射光芒;如離垢清淨如意寶王般,具有不可思議、無分別、任運成就他利事業的意秘密;如穀響般,尊勝的語秘密雖可聽聞種種然不成文字之自性;身秘密是恒常如空周遍一切世間且雖現種種形色然不成色法之自性;如地般,是能增長、堅固、成就眾生相續的白法草木莊稼等一切的所依或根本,即是如來轉依的智慧地,或者,此亦,如清淨地是信心等。

庚四、複歸納說差別分二:一、色身顯現生滅而法身無生滅之理;二、相似故顯現相同法然亦超勝彼者。

辛一、色身顯現生滅而法身無生滅之理分二:一、以帝釋喻宣說無生滅;二、相似故以所有比喻宣說相續不斷。

壬一、以帝釋喻宣說無生滅:

猶如琉璃淨心地,彼為現見佛陀因,

即彼清淨心地者,增長不奪之信根。

由自善根生與滅,故佛色身現生滅,

然如帝釋天主身,法界之身無生滅。

如淨琉璃般的淨心成為見佛之因,淨治自心的方便是讓以無信等違品不能傾奪的信根等增長。由自相續信心等善根的生滅,故如來世俗色身依次顯現生與滅,然而如同由地的淨與不淨,帝釋影像會忽現與忽隱,而帝釋無忽然生滅、不動搖安住自處,如是能仁如來是法身自性故,無有生滅。

壬二、相似故以所有比喻宣說相續不斷。

如是遠離諸勤作,無生無滅法身中,

乃至三有未空時,轉入示現等事業。

如九種比喻般,諸如來也無任何勤作,於無生無滅的法身中不動搖的同時,乃至三有未空之間示現身的變化等事業都是任運而轉。

辛二、相似故顯現相同法然亦超勝彼者分二:一、略說;二、廣說。

壬一、略說:

以此諸喻攝要義,及其前後之次第,

前喻難表不同分,後喻就同分宣說。

能表如來事業的諸喻的攝義是以下所說的內容,並且也是由彼宣說比喻前後的次第。如何宣說呢?先說前前喻不能完全表示,後對前前喻能表示處,以後後喻明瞭顯示,亦即由排除喻義不同分的方式依次宣說。

壬二、廣說:

諸佛如來如影像,非具音故非如彼,

具妙音故如鼓音,非普利故非如彼,

能普利故如大雲,非斷惑故非如彼,

能除貪故如梵天,非競熟故非如彼,

能競熟故如日輪,非常照故非如彼,

能常照故如摩尼,非難得故非如彼,

不可得故如穀響,依他緣故非如彼,

不依緣故如虛空,非善依故非如彼,

如是世間出世間,眾生一切之圓滿,

乃為彼等所依處,是故猶如大地般。

即依如來大菩提,出生出世間道故,

亦成善法與諸禪,四無量及四空故。

彼義如何?諸如來示現身的變化與帝釋影像相同,然帝釋影像不能演說法語妙音故,不同於彼,以彼不能表示故,佛身勝彼;如是從具有說法妙音宣說四法印的角度與天界妙鼓相同,然天鼓僅是少分,不能遍於下地等一切眾生普作利益故,不同於彼;從周遍一切普作利益的角度與大雲相同,然僅能作成熟莊稼之利益,不能斷無義貪等惑種故,不同於彼;從能斷除對五欲之貪煩惱的角度與大梵天相同,然梵天僅是一次利益成熟眾生,不能成熟於畢竟寂靜處故,不同於彼;從恒時能成熟所化莊稼的角度與日光恒時成熟莊稼相同,然日輪僅能成熟莊稼、破除晝暗及照明,不能破除無明暗故,不同於彼;從恒時能破暗的角度與如意寶恒時盡破晝夜黑暗相同,然連龍等旁生也有,不難獲得與產生故,不同於彼;從難得的角度與內外均不可得的穀響相同,然穀響是依他緣生起故,不同於彼,因為是自生無為法故;從無為法的角度與非依緣生的虛空相同,然虛空不是善根的根本或依處故,不同於彼;從是世出世間眾生的一切圓滿的無餘所依或根本故,與大地是一切萬法的所依相同,然地也僅此而已,因為依于諸如來獲得大菩提出生出世圓滿三乘之道,且依彼成就世間圓滿之因——欲界十善業道、色界四禪四無量以及無色界圓滿之因的四空定故。

大乘無上續論辨三寶種性中如來事業品第四終。

大乘無上續論辨別三寶種性界之自性中如來事業品第四釋竟。





主持人
麥彭仁波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