喇嘛網 日期:2009/08/11 NPO  編輯部 報導

big5.fjnet.com/.../25271/viewspace-11217.html

 

《般若經》之發展與《現觀莊嚴論》之創作

使人容易了解般若經義,大乘學者勢必要採取一些應變的措施。應變的方式之一,就是使般若經的體裁朝精簡的型式發展,例如像《金剛經》(Vajracchedika)與《心經》(Hrdaya)等簡短而又充滿哲學意味的經典;另一種方式,就是不直接將《大品般若經》改成精簡的型式,而把它濃縮精鍊,提出綱要,並有系統地將這些要義全部貫通起來,作成一部綱要性的般若經釋。《現觀莊嚴論》大概就是在這種時代背景下創作出來的一部論典[8]。

《現觀莊嚴論》論名略釋

《現觀莊嚴論》只是簡稱,論的全名是《般若波羅蜜多之要訣現觀莊嚴論頌》(Abhisamayālankara-nāma-prajñāpāramitopadeśa-śāstrakārika)。顧名思義,《現觀莊嚴論》就是《般若波羅蜜多經》的論義、教授或口訣(upadésa, man-ngag)。此處所說的《般若經》,雖然也包含《十萬頌》和《八千頌》,但主要的還是指《二萬五千頌》;它相當於竺法護譯的《光讚般若波羅蜜多經》(286 A.D.)、竺叔蘭譯的《放光般若波羅蜜多經》(291)、什譯的《摩訶般若波羅蜜多經》——《大品般若經》(404),或奘譯的《大般若經.第二分》(600-663)。

「現觀」之梵語為abhisamaya,是由abhi(向,對)+sam(聚,集)+語根I(去,行)組合而成的。其意為“契合”或“融合”。此處是指,能觀的智與所觀的真實性契合為一的狀態,也就是現證或親證的意思。這部論以八個現觀的意義來貫通整個《般若經》,寫得非常巧妙。此論共分八品,每品下分若干要義,總計有七十要義。這「七十義」就是《般若經》的「莊嚴」。宗喀巴在《金鬘疏》中解釋說:「所謂“莊嚴”,

是一種譬喻的名稱。如人天生麗質,又配戴上手鐲等美飾,當他在明鏡中映現時,眾人見了,必然心生歡喜。在這個譬喻裡,“天生麗質”象徵奧妙的“般若經體”,“美飾”象徵“七十義”,“明鏡”象徵《現觀論》。當“般若經體”和“七十義”在此論中顯現出來的時候,學者們見了必然心生喜悅,所以稱為“莊嚴”。《大乘莊嚴經論》說:『如人麗質加莊嚴映明鏡中,眾人見已生起最勝之歡喜,如是善說開顯妙法諸要義,故諸智者於此亦生最勝喜。』」[

《現觀莊嚴論》之作者

《現觀論》的作者是誰?學術界對於這個問題頗多爭議,不過約略可歸納為如下三種看法:

一、藏傳《現觀論》是彌勒(Maitreya)的作品,是著名的「慈氏五論」之一[10]。

我們可以大致推斷:《現觀論》的作者,是一位既深入中觀又博通瑜伽學說的大思想家,至於他究竟是偏重瑜伽實踐的中觀學者,或是深受龍樹學說影響的瑜伽師,且乃至於他是否托名彌勒,那就難斷言了。不過,為了便於說明,以下仍以彌勒為《現觀論》作者之名。

總之,兜率天上的彌勒菩薩造《現觀論》,是印、藏佛教傳統的一般看法,而這個看法,近代仍有學者支持。

另外,從《現觀論》的內容來看,《現觀論》中有些頌文,可在彌勒的《大乘莊嚴經論》和《攝大乘論》(Mahāyānasamgraha)中找到文字上幾乎完全一樣的偈頌;有些頌文則在內容方面與《大乘阿毘達磨集論》

就思想方面而論,基本上,《現觀論》以「一切法空、無自性」的中觀思想作為核心,兼採瑜伽的觀行次第,然後貫成一個龐大而完整的體系去解釋《大品般若經》(詳見後文——柒)。因此,我們可以大致推斷:《現觀論》的作者,是一位既深入中觀又博通瑜伽學說的大思想家,至於他究竟是偏重瑜伽實踐的中觀學者,或是深受龍樹學說影響的瑜伽師,且乃至於他是否托名彌勒,那就難斷言了。不過,為了便於說明,以下仍以彌勒為《現觀論》作者之名。

六、《現觀莊嚴論》之內容

如前所說,《現觀論》的論義是以「八事七十義」的體系架構而成的。如果先明白什麼是「八事七十義」,那麼要了解整部論的內容就比較容易了。因此,本節擬就「八事七十義」來概說《現觀論》的內容。

關於「八事七十義」,E.Obermiller於《現觀論中所顯示的般若經義》一書中,曾大略介紹過[48]。法尊法師也曾經寫過一篇「現觀莊嚴論中八品七十義略解」的論文 [49]。這篇論文的內容較前者充實,但是並未註明其中解釋所依據的論典。因此,該篇論文中的解釋只能代表法尊法師本人的看法與心得。宗喀巴所著《金鬘疏》的序品,對「八事七十義」有一段詳細的說明,本節以下所作簡介,就是摘譯其中要點寫成的。

八事

一、一切相智:於一剎那頃,現觀一切如所有、盡所有行相之智。如《般若經》說:「任何行相」等。又說:「行相寂滅」。般若經文依此次第,開示了知世俗與勝義的行相。此分為,通達如所有的一切相智及盡所有的一切相智。

二、道智:通達三(乘)道無自性,進而圓滿、成熟、清淨而現證真際(yang-dag mtha',空性之異名)之學道。此分為了知聲聞道、獨覺道與佛道之三種道智。

三、一切智:於一切(五蘊等)事上,通達補特伽羅我空之少分智。此分為聲聞的一切智及獨覺的一切智。

四、圓滿現觀一切相加行:為使三智的了悟獲得自在,總攝三種無生而修習的菩薩瑜伽。此分為廿加行。

五、至頂加行:依止圓滿現觀一切相的加行,並於總攝三種無生之修習獲得自在的菩薩瑜伽。此分為七種至頂加行。

六、漸次加行:為使三智所了知之行相頓生的悟智獲得堅固,而漸次修習三智諸行相的菩薩瑜伽。此分為十三種漸次加行。

七、一剎那圓證菩提加行:漸次修習三智(諸行相)而達於究竟的菩薩瑜伽。此分四種剎那加行。

八、法身:修完加行(後所得),具有眾多無漏功德的究竟果。如《二諦論》(bDen-gnyis,八世紀初智藏造)說:「諸法之身故,無邊德依故,智隨行體故,是怙主法身。」此頌的論義如《二諦論難處釋》(bDen-gnyis kyi dka' 'grel,八世紀中寂護造)說:「身是聚合(之義), 所以法身就是諸法的聚合;因立果故。問:為什麼說是因呢?答:因為法身是世、出世間一切功德的依處。」又說:「因此,所謂『法』,是指種(因);所謂『身』,是指體性。」此法身分為四種[50]。

七十義-一切相智」有十義.)「道智」有十一義.).「一切智」有九義.)「圓滿現觀一切相加行」有十一義.)、「至頂加行」有八義.).「漸次加行」有十三義.)「一剎那圓證菩提加行」有四義.

「法身」有四義

(一)自性身:法界本來清淨,而忽然出生的一切垢染也已淨化之身(品Ⅷ,頌1~11,「能仁自性身……」)

(二)圓滿報身:在佛所度的有情中只對地上菩薩示現的色身,此報身是化身的增上緣。(頌12~32,「相有三十二……」)

(三)變化身:從增上緣——報身產生的佛身,此化身能普度已清淨與未清淨的眾生。(頌33~40,「乃至有三有……」)

(四)智法身:已圓成佛地的究竟智。

二疏把“放光令隱暗”當作一義,把“讚美、承事、稱揚”三者當作一義,立「道智」為十一義。另外,將「法身」分為“三身”與“事業”四義。總共「七十義」。

 

《現觀論》「一切相智(rnam-mkhyen)品」中,開示“加行位菩薩修觀之所緣與行相”時說:

 

又,「道相智(lám-shes)品」中,開示“了知聖聲聞道之道相智因四順抉擇分”時,說:

 

又,「一切智(gzhi-shes)品」中,開示“修加行之果”時,說:

 

以上這些頌文,處處宣說並強調「無自性」、「性空」、「無所得」、

p. 181

「無生」、「無滅」、「不見諸法」等觀念,據此我們可以理解:基本上,《現觀論》是以隨順《般若經》空義的中觀思想立說的;特別是在闡明「根、道、果」三者中之「根」的時候。

 

「色非常無常,出二邊清淨,無生無滅等,如虛空離貪,

脫離諸攝持,自性不可說,由宣說此義,不能惠施他,

皆悉不可得,畢竟淨無病,斷除諸惡趣,證果無分別,

不繫屬諸相,於義名二種,其識無有生,一切智剎那。」[58]

 

 

「聖聲聞道中,由色等空故,空無別為煖,由彼無所得,

許為至頂位。忍位於色等,破常住等理。依於十地等。

由廣說無住,即名第一法。由佛以現智,不見諸法故。」[57]

 

 

「所緣無常等,是四諦等相,行相破著等,是得三乘因。

色等離聚散,住假立無說,色等不安住,其體無自性。

彼等自性一,不住無常等。彼等彼性空,彼等自性一。

不執著諸法,不見彼相故。智慧所觀察,一切無所得。

色等無自性,彼無即為性。無生無出離;清淨及無相。

由不依彼相,非勝解無想,正定定作用,授記盡執著。

三互為一體,正定不分別,是順抉擇分,下中上三品。」[56]

 

 

現觀莊嚴論》初探

《現觀莊嚴論明義釋》略述講座簡記 續慧法師講述 許果曉記錄 今天很 ...

 

索達吉堪布:勸學《現觀莊嚴論》公開信

勸學《現觀莊嚴論》公開信

頂禮大恩根本上師!
各方叢林大德長老、信眾居士:
《現觀莊嚴論》是五部大論之一,也是彌勒五論之一,在藏傳佛教中,它的地位舉足輕重,幾乎所有的寺院都要學習多年。本論主要闡述的是佛陀二轉法論的隱義現證,這些般若波羅蜜多甚深竅訣的隱含之義,是由佛之補處——彌勒菩薩將之昭示於眾的。佛陀曾告訴阿難說:我為眾生所講的妙法,縱然你全部忘失了,也不可忘失般若波羅蜜多的只言半語。由此教言可以看出,般若波羅蜜多的意義十分重大,是大乘行人希求解脫必不可少的津梁。因此,能夠值遇並學習《現觀莊嚴論》,這種機會相當難得,大家應當好好珍惜。
幾年前,我就曾發願傳講五部大論,並將相關法本由藏文譯成了漢文,如今戒律、俱舍、中觀、因明已傳講圓滿,唯獨剩下《現觀莊嚴論》因法務繁忙而沒有開講。現在各方面因緣成熟,自200848起,我們正式傳講《現觀莊嚴論》,開演般若波羅蜜多的次第現證。沒有機緣在學院親聞法義的道友們,應該借此機會依靠網路等便利條件結上法緣。凡是希望自己的聽受善始善終、傳承圓滿的人,最好能報名參加學習,屆時我們將統一組織考試,以檢驗每個人的學習進度和具體情況。
此次安排的課程是:先傳講《現觀莊嚴論略義》;再傳講《現觀莊嚴論總義·修行次第略說》;最後傳講《現觀莊嚴論》的頌詞及其注釋。學習時間大概需要一年多。相關請從智悲佛網(http://www.zhibeifw.com)上下載。
願吉祥!
(報名E-maillarong@foxmail.com)

《現觀莊嚴論》之思想-以「諸法無自性」之中觀思想為主

現觀莊嚴論》是一部對印、藏佛學影響非常深遠的大乘論典。本文擬對此論之「創作」、「釋名」、「作者」、「性質」、「內容」、「思想」、「相關註疏」,以及「此論對印藏佛學之影響」等數方面,作一綜觀性的初步探討,並提出下面幾點看法:

一、《現觀論》是一部綱要性的《大品般若經》釋。將它與《瑜伽師地論.攝事分》比較,可以看出:《現觀論》確實具本母(mātrikā)的性質,它相當於擇攝《大品般若經》宗要的本母攝頌。《現觀論》之於《大品般若經》,猶如《攝事分》中「契經事」的本母攝頌之於《雜阿含》。

二、《現觀論》以「諸法無自性」的中觀思想為主,兼採瑜伽觀行及其次第;它很可能是後期印度大乘佛學「瑜伽行中觀派」思想的濫觴。

三、由於(1)《現觀論》的性質與《攝事分》中「契經事」的本母攝頌相似;(2)《現觀論》以中觀思想為主,兼採瑜伽觀行次第;(3)《現觀論》的某些內容與《大乘莊嚴經論》、《攝大乘論》、《大乘阿毘達磨集論》等瑜伽學派的根本論典十分接近;因此筆者主張:《現觀論》的作者是一位博通中觀與瑜伽學說的大思想家。至於他究竟是偏重瑜伽實踐的中觀學者,或是深受龍樹學說影響的瑜伽師,乃至於他是否托名彌勒,這就很難斷言了。





主持人
彌勒菩薩造 .中華佛學研究所研究員陳玉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