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貴第十二世廣定大司徒巴

日期:2009/1/27 08:44 Buddha dharma NPO

藏傳金剛乘佛法及噶舉傳承

兩千五百多年前,悉達多太子證悟成佛,是為釋迦牟尼佛。悉達多太子證悟之後,其化身宏揚教法四十餘年,這些教法分別為律、論、經。釋迦牟尼佛的報身則化現許多的密續教法。這些教法經由釋迦牟尼佛的化身與報身傳承予弟子。藉由佛陀的化身將教法傳承給世間上根器具緣的弟子;藉由佛陀的報身將教法傳承給高證悟的偉大菩薩們。這些教法我們稱之為佛教。

現今,佛教有小乘、大乘以及金剛乘。但實際上,釋迦牟尼佛的化身所化現的法教多為小乘與大乘。釋迦牟尼佛的報身所化現的法教則為金剛乘。這所有法教的化現的本質被稱之為法身。法身是無法言喻的,無法藉由任何的形式或方法描述。真實的法身是無法描述的。當然,有方法可以解釋法身,但那只是用以幫助理解。就證悟而言,法身是無法言喻、超越二元描述的。


所有佛陀的法教,不只單一面向,而是所有的面向,包括律、論、經與續。這些法教的傳承由偉大的上師們,如蓮花生大士、菩提達摩、阿底峽尊者、寂護菩薩等引入西藏。除此之外,還有許多西藏人遠赴印度及其它佛法弘揚的地區去領受殊勝的法教與教法傳承,並將這些傳承帶回西藏,這就是現今為大家所知的金剛乘佛教八大傳承,西藏傳統上是以金剛乘八大傳承來描述金剛乘佛教。這八大傳承是:寧瑪、噶當、囊覺、馬巴噶舉、香巴噶舉、夕傑、覺竹、多傑年竹,這其中有一些有其他的稱呼。在宗喀巴大師建立甘丹寺之後,噶當巴被稱之為格魯巴。而囊覺在臧建立法座之後被稱為薩迦,因為臧又稱薩迦。覺竹稍後則被稱之為覺囊巴。多傑孫吉年竹稍後被稱之為烏見年竹。這是此八大傳承之名稱。此八大傳承歷史上都是由印度上師傳承給西藏的弟子,之後再由西藏弟子將法教帶回西藏,並建立各自的法座。藉由法座的建立,使教法得以傳揚,其中有些傳承並另外發展出許多傳承分支。

以馬巴噶舉為例,馬巴噶舉傳承是傳承自帝洛巴與那若巴及其它許多偉大的上師,經由一位上師傳承給另一位上師,最後傳承給偉大的西藏上師,馬爾巴大譯師。馬爾巴大譯師三度前往印度,總共耗費超過二十一年的時間,其中有整整十六年又七個月的時間,他跟隨著他的偉大上師們,如印度成就者那若巴與梅傑巴。此傳承稱之為馬巴噶舉。馬爾巴將傳承法教傳給給他的弟子們,特別是密勒日巴,密勒日巴在將法教傳承給岡波巴,岡波巴再將法教傳承給他四位主要的弟子,之後成為噶舉四大傳承。四位弟子之一,是第一世噶瑪巴杜松虔巴,此後第一世噶瑪巴杜松虔巴的法教傳承稱之為噶瑪噶舉。帕摩竹巴是馬巴噶舉四大傳承之一,帕摩竹巴是一位偉大上師的名字,他的法教傳承因他的八位主要弟子而進一步發展成八個傳承。因此,馬巴噶舉發展出四主要與八次要傳承(四大八小)。主要與次要並非意指主要傳承比較重要,次要傳承比較不重要,不是這樣的;只是因為源自是岡波巴的四個主要弟子,或是岡波巴弟子的弟子之區別而已。你的直系後代,稱之為兒子或女兒,而他們的後代,你則稱他們為孫兒或孫女。四大八小只是名詞上的區分,並沒有誰比誰重要。此外,馬巴噶舉也被稱之為達波噶舉,因為岡波巴的另一個名字是釀美達波。由於岡波巴的弟子發展出許多的傳承,因此馬巴噶舉有時也被稱為達波噶舉。

如同我在一開始提到的,噶舉傳承有兩個面向,一是馬巴噶舉,另一個是香巴噶舉。因為在同一段時間有兩位偉大的西藏上師前往印度,一位是馬爾巴大譯師,一位是凱竹瓊波那爵;馬爾巴帶回西藏的傳承法教稱之為馬巴噶舉;凱竹瓊波那爵帶回西藏的傳承法教稱之為香巴噶舉。我再重複一次,金剛乘八大傳承分別是:寧瑪、噶當或格魯、囊覺或薩迦、馬巴噶舉、香巴噶舉、夕傑、覺竹或覺囊巴、多傑孫吉年竹或烏見年竹巴。這些是主要的傳承。現今,這些傳承的發展不僅僅只在宗教的層面,並包含所有面向的知識與智慧,例如藝術、文學、哲學、醫藥、占星學、數學等所有面向的知識與智慧。

這八大傳承最為根本者即是禪修,因為佛陀所有教法的最終的精神即是禪修。透過禪修,你可以證悟佛果。禪修的意思是什麼呢?禪修是指,我們每一個人都有無限的潛能;俱生智是我們的本質。我們必須讓我們的本質得以展現。如果我們不讓我們的本質完全展現,我們無法成佛。為了使本質得以展現,首先,我們必須要安靜下來,坐好。這是禪修的基礎。因為你安靜並安定下來,你的俱生智,究竟無限的佛性本質潛能將得以發揮。

我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如果你的生活遇到了困難,如果你正處在艱難的情況中,你會怎麼辦?你必須坐下來、讓自己安靜下來,那麼你將可以找到解決方案。如果你變得神經兮兮且情緒激動,你將找不到解決方案。如果你變得情緒化、神經兮兮、且情緒激動,那將會是壓力,你的小問題將會變成大問題。你的大問題將變得沒辦法解決;無法解決的問題。究竟上,沒有無法解決的問題,但相對上是有的。我們每個人都瞭解這一點。在我們的生命中,我們經歷過沒辦法解決的問題,我們有過一次或兩次這樣的經驗。我們必須得到別人的幫忙來解決這些問題;我們沒辦法自己解決這些問題,因為我們面對狀況時太過情緒化、情緒太過激動。禪修的基礎是讓我們內心究竟的本質、內在佛性的俱生智得以展現。內在佛性的展現,這就是禪修的定義。當然,禪修的方法;禪修的方法有許多以因應不同的根器--相對上的根器。每個人究竟上的根器都是平等的,但相對上,每個人是不同的。每個人究竟上的能力都是相同的,但,相對上則有不同。因此,佛陀化現各種法門以幫助我們每一個眾生。這是超越所謂的宗教、文化或是哲學,因為每個眾生的本質與他們所認知的一切,例如日、月、星辰、星球、五大元素(地、水、火、風、空)等等,這一切都具有相同的究竟俱生的本質。用例子來說明:正在做夢的人跟他所做的夢有什麼分別。同理,我們身邊的一切,與我們這個感知者,究竟上是沒有分別的;但相對上而言,是有差別的,因為在我們的夢境中,我們可能會看到一個高射炮掉落,我們得趕快逃。在真實的生活中,我們做同樣的事。

但究竟上,這一切是我們的認知、我們的幻覺。這是我們自己的因緣的化現,我們稱之為業。佛陀的每一個法教都是在幫助我們從這些幻相中解脫以達到究竟的終點,那就是全然體會並瞭解我們的俱生天性、俱生本質,不多也不少;我們稱之為佛性。當我們了悟佛性,我們就成佛了。菩提心也是為求證悟非常重要的動機。沒有意外證悟這種事;我們必須發願證悟佛果才會成佛,這個動機我們稱之為 “菩提心”。我祈願解脫無所束縛,我祈願了悟我的俱生智以利益一切有情眾生了悟他們的俱生智,並使他們得以解脫。這就是我們所說的 “菩提心”。

我做個總結。佛法涵蓋並遍及所有的一切,而一切的本質,世尊佛陀以律、論、經與密續等方式講說。這教法在各處都成為引導眾生的明燈,並逐步融入當地既有的宗教、文化或傳統中。例如,在佛法傳入之前,西藏有另一個宗教,稱之為 “苯”教。但經歷了佛法在西藏生根一千五百多年之後的今天,我們很難分辨苯教與佛教的差別,非常少,非常小的事情。佛教會念誦:我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苯教會說:我皈依佛、皈依苯教、皈依僧。幾乎是一樣的。因此無論佛陀的法教在何處建立並傳揚,它就會變成當地環境、文化與傳統的一部份。因此,沒有改信佛教這種事。你不能要一個人改信佛教,只需跟隨佛陀的法教、實修法教,就是一個佛教徒。在此同時,不管你是什麼樣的人,你總是受到加持的。你生活裏的每一個面向,都受到佛陀法教的加持;那不是信仰改變。對我而言,那真正是一個開展的過程,你逐步蛻變成為一位佛教徒。你不需要轉變成一個佛教徒,但你蛻變成為一個佛教徒。

佛教的實修法門與儀式,特別是金剛乘佛教是很詳盡的,有金剛舞、壇城製作、大量的儀式、唱誦、音樂等等。除此之外,還有其他的領域,例如數學、哲學、心理學,也有宇宙論,也包含醫藥及占星學。它包含所有一切的真相,我們稱之為佛教。解瞭真相的時候,我們稱之為證悟佛果。我誠摯地祈願,希望你們所有的人都能從所有的束縛中解脫,從一切痛苦中解脫,從痛苦的因與緣中解脫。祈願你們是喜樂、慈悲與虔敬的,因此最終,你們將達到沒有任何限制的究竟的解脫與究竟的自由。﹝文字整理及翻譯:張晴與蔣秋薩諄
2006年3月于八蚌智慧林﹞





主持人
尊貴第十二世廣定大司徒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