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人文觀》紅色皇后與人性黑暗

【經濟日報╱粟四維】 2008.09.23 02:57 am


日前閱讀《紅色皇后》一書。紅后一詞出自《愛麗絲鏡中奇遇》,小說中的女皇不停地向前奔跑,周圍的環境也隨著她往前,因此,不管她怎麼跑,並沒有任何進展。

此書談的是「性」對於人類行為的影響。學者從對生物的廣泛研究中,認為動物為了與同類競爭生殖資源,無所不用其極;但競爭者也會發展它們的競爭策略,因此原來的手段就失效了。這種論斷,大有「性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的味道。

此書的有趣譬喻,對於國家、企業,都有令人玩味的啟示。21世紀,全球有了劇烈的變化,國與國之間以創新為主軸的競爭,開始白熱化。香港以大陸做靠山,成為亞洲金融中心;新加坡致力吸引主權基金;泰國發展觀光醫療;澳洲的葡萄酒既以黃尾(Yellowtail)打入草根,也以星座(Constellation Wines)爭取品牌地位。

歐洲也不例外,繼續一貫發揮國家特色的競爭手段,其中又以英國發展文化創意、愛爾蘭致力軟體工業、芬蘭擴大電信產業,最為成功。拉丁美洲也不落人後,雖然這些國家的政府未必扮演火車頭,但像阿根廷輸出探戈、瓜地馬拉擺脫游擊戰爭,善用馬雅文化資源吸引美加遊客,也讓它們的國運否極泰來。中國大陸也依據本身廣闊的地域,在不同地區發展不同的創新模式。

創新之所以成為主軸,莫不是紅后效應。十年來,世界各國無不領悟,要追求成長,就不能固步自封,必須以世界為競爭舞台。即使如此,先不論內部虛耗、體制牽制,即使往前不懈,也頂多原地踏步。也因此,跳出紅海,發展藍海,勢在必行。而要發展藍海,唯有創新。

《紅色皇后》藉由研究動物行為,有助於了解人類。這和《中庸》所云:「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剛好相反。不過,似乎肯定人性自私、人會根據環境調整自我的假設,無論科學還是制度上,都證明成功。美國的政治制度、亞當斯密的經濟學,就是明證。

孔子說:「導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導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認為人民是須導、須齊的。這說明中西文化看待人性,未必有多大差距,只是中國人從不放棄人性本善的期許。不過儒家追求穩定結構,提出德治、禮治主義疏導人性之後,未料到人的自私與機巧,可以成為社會進步的動力。這就是在肯定人性黑暗面的前提下,如何設計激勵制度。

例如,香港正因為肯定大學為百年大業,也了解雖為人師仍不離人性,因此不斷提高教授薪水吸引頂尖人才,也鼓勵本地人才。新加坡深知高級公務員為國家管理人才,不予高薪無法與企業競爭。這兩個地區都有完善的行政制度做前提,才可以將人性的自私面,導為進步的動力。

中國政府自知國家體制治絲愈棼,貪汙腐敗橫行,也只有靠外力與民族主義才可以改變,於是積極申辦奧運、加入WTO。至於歐美,歷來就奉行市場原則,發揮人性「黑暗的光輝」。

近來經濟學、社會學、生物學,甚至管理學大有萬流歸宗之勢,原因或許在於這些科學不管模型多麼複雜,根據的都是基本人性(或是物性)。聰明的管理者或治國者,不應對人性有過度樂觀的期待,反而應該運用人性的黑暗,辨證地形成光明的結果。

(作者是中央大學管理學院國際關係中心主任)

【2008/09/23 經濟日報】





主持人
中央大學管理學院國際關係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