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格上師必須深廣地瞭解佛法,還必須要有能力教導他人。

依止上師,應當具備弟子對上師之三種信心;信任的信心、鼓舞的信心、渴求的信心。

大悲心就是虔願一切眾生皆能離一切苦及苦因。

要即刻得到「大手印」之了悟是不大可能的,而是要透過我們虔誠的信心及依止心和非常精進的修持,最後才能得到「大手印」成就。

修持佛法是為了對治自心五毒煩惱。增長慈悲心及菩提心最重要且最好之方法是修「忍辱」。

去除障礙最快最有效之方法,就是去了知障礙的本質。

「法」並非僅止於聽聞就行了,而是要將「法」融入於心,要以心相契。

真正的修持是要幫助我們去除五毒煩惱。

要將佛法融入生活,讓佛法不斷地去調伏我們的身心。

每個人都有一個共同的、不變的追求,那就是追求快樂與幸福。

心是感受苦樂的基礎。

心的苦樂與覺受主宰著我們,是一切苦樂的根源。

心是一切的根本,一切境相皆由心的造作而產生。

如何才能令心態平衡不落苦境呢?即是要生起利他心、關懷心。

我們不應沈溺在自身的痛苦中,要時常思維別人所受的苦。

他人也如同我們一樣不想有各種痛苦。真正悲心乃是願眾生離苦及苦因。

不論我們是在職場還是專事修行,利益他人的心態是十分重要的。

改變我們自己,不再傷害他人,同時發展利他的願望。

菩提心是願一切眾皆能離苦,並幫助他們達到無上正覺證得佛果。

我們的身體是無常的,所以痛苦無可避免地會經由此身而來。

當我們遇到困難,心不平靜之時,我們應當憶及其他眾生也受著相同的痛苦。

我們修持他之路走了多遠,利益及善果就有多長遠!

對現今社會以及世界,我覺的慈悲的生起,最為重要!

修持觀音法門,能給與我們至上的妙寶。

要將慈悲運用於眾生,以慈悲成熟眾生,如實地利益一切。

事實上慈悲存在於我們人性的深處。

人們的態度雖千差萬別,但與生俱來的本性當中,會發現都有慈悲的種子與苗芽。

不管善惡念如何交替生起,但從根本上人人都本具慈悲,都有慈悲的種子。

惡行惡念,也是建立在求快樂求離苦的心態上的。

人們誤以為這樣做可以得到快樂,卻不知造下了更多的苦因。

要去除過失隱患,就要修持慈悲。

真正去除了對,「自我」的執著,不再以「己」為重,真實的慈悲心、菩提心才可如實發展。

真實的慈悲心是無法忍受的,就如同我們身陷烈火之中,會盡一切力量,用一切方法從火中逃脫出來一般。

對眾生所受之痛苦,我們以無法忍受之心去幫助其止息。

對於任何自己或他人所作的善行,心中皆自然升起喜悅即是「意」的隨喜。

「隨喜」是對治「嫉妒」的一帖良方。

能隨喜自他一切之善行,那麼我們除了獲得自己善行之果外,也會得到他人行善之好結果。

一份深切至誠的信心是令我們能親見本尊的主要因素。

應了知「心」之各層面,及其本性為「空」。

「空性」就是佛性、光明、和無生的基本。

輪迴的本質即是痛苦。

只是發願並不夠,這像是用空碟盛著無形的菜餚來宴客一樣。

只是悲憫而不佈施,不能幫助到貧困的人。

今日的世界裏,充斥著許許多多的煩擾及困難。其最主要的原因是來自於驕傲、嫉妒及慾望。

以甚深的慈悲心來對待一切眾生,於此禪修,而無需有任何的焦點。

佛教之修行旨在以馴心為主。

一旦我們能修到一心不亂,我們的心即能與法教結合。

如果我們若僅依自身的感受行事,將會使得我們的行為過份。

痛苦的感受會從心中生起,而我們所應做的則是調整心態使之平衡。

輪迴和涅槃的本性就是空性,所以都不能肯定為存在或不存在。

人們的決定常隨著感覺而定,但感覺卻是無常易變的。

人們常依感覺行事,而感覺卻又瞬息萬變。

我們所追尋的是一條清淨、甚深之道,如此才能夠帶給我們真正的利益。

勿執著快樂,亦勿因痛苦而沮喪。

無論發生甚麼樣的困難,我們都應回首看看我們已取得的成就,並下定決心繼續向我們希望的目的地前進。

假如我們能在快樂喜悅的修行道上前進,它將比世上所有的財富還要珍貴。

我們現在的人生是珍貴的,應當智慧的善加利用。

佛法之殊勝處不在於向外馳求,而是於內心中淨除過患。

離垢的自性就是解脫。

「隨喜」就是當我們見到或聽到關於任何善行時,心中自然產生快樂與歡喜。

為何我們不知道自身所本具的解脫功德呢?因為客塵無明的覆障。

除了自己以外,沒有任何人能令我們成就解脫。

業與煩惱是迷或的根本。

煩惱業力只會傷害自己,因此我們千萬不能不珍重愛惜自己。

我們只要努力,都能夠見到本自具足的解脫功德。

若是不具備慈心、悲心與菩提心,也就沒有佛法的根本。

具備了菩提心的善法,將如同如意寶樹一般,不論生長多少果實,都不會因此而乾枯,甚至果實會更豐碩。

只有空性或只有悲心都是不夠的,要將空性、悲心雙運受持才正確。

圓滿善行結果的關鍵為何?就是「隨喜」。

止觀修持,若沒有以菩提心攝持,就好像動物冬眠,整個冬天躲在地底下沒有知覺一樣。

菩提心即是大乘的本質、自性。

要圓滿菩提心,首先要具備慈心與悲心。

將善業盡皆迴向給眾生獲得福樂的思想行為,即是慈心。

瞋心就像猛火,一旦燃燒,所有善法都會燒盡。

就算貪欲如山高,一剎那的瞋心也比之力量更大。

悲心是什麼呢?就是希望眾生都脫離痛苦的心。

真實的悲心不是掛在嘴上,要真正捨棄只想著自己的心。

慈悲要無偏私,有偏私即不是慈悲。

若能思維眾生都是父母,就不會對眾生有敵意。

我們應當成為自己的糾察師(僧團中負責檢察紀律的僧人),我們應該持戒律已,捨離一切該放棄的事惡行,成功或失敗完全取決於自己。

我們的快樂與平靜來自於自心。

能否找到內心的快樂喜悅,取決於我們的祈願是否堅固。

我們內心變得緊張、不快樂、出現自殺等惡業傾向,主要是由於自己內心不知足的緣故。

消除痛苦最好的方法,就是要多思維因果業力。

令心能夠寧靜的方法是寂止,就是說要修止。

常年重病往往是業力所致。

加持只能暫緩病痛,並不能徹底根除業障病。

佛法的心要在於減少行為上、言語上及心理上的染汙。

如果我們不能幫助其他眾生,至少不要傷害他們。

我們的社會有許多問題,而這些都是因自私的動機而產生的。

佛法是馴服心的有力工具,可使心達到寧靜的狀態。

不可在誦經時散心雜話,五根外馳。

經營自己的生活與為其他人的利益有所奉獻是同等重要的事。

要建立篤實的目的、動機,並致力於純淨的善行。

對修持斷捨世間貪著的行者,他在離開世間時不會有痛苦,也不會有悲傷,因為他連根本的因都沒有了。

虔敬是屬於一種心的感受,所謂心並沒有色相,也不是一團物質。

佛教的完整發揚,是建立在教法與證法並重之基礎上的。

即然獲得暇滿人身,就不應該虛擲,應該讓此生和來世都活得有意義。

單單只是相信三寶,是不足以讓我們脫離痛苦的。

你須皈依三寶,並依教奉行,他們也幫不上忙。

不要把我們的文化和傳統當成過時的『老東西』而忽視它。

只唸咒並不是修行,修習佛法,首先要正直地走在和合的道路上。

為了能不分教派地服務一切,首先要將自己的法脈完整豐富起來。

為什麼要我們須要遵守法教或修法呢?而這些都是使我們今生和來世獲得快樂的基礎。

在我們學習之前,先要保存自己好的文化傳統。否則,你將得不嘗失。

世界上有各種不同的知識,你要學習判斷什麼是真正有益於生命的,這才是最重要的。

「夢境」,有時是佛菩薩的授記,有時也是魔鬼的幻象。

法會上既不誦經,也不觀修,那是自欺欺人。

法會規矩不單比丘要遵守,沙彌、居士等也要如此。

事實上,生老病死都離不開痛苦的本質。

按照次第來講,我們應該先接受觀音菩薩的教授,然後才接受灌頂。首先瞭解觀修的方法,然後再接受灌頂,這樣才是圓滿的次第。

「觀音」這個詞,藏文意義為「間瑞夕克」(觀音)。意思是:用眼睛觀視。眼睛指的是什麼呢?即是慈悲,這裡將慈悲心比喻如同眼睛一般。那麼觀看的對像是誰呢?是一切慈悲的對境,也就是所有想要離開痛苦、得到快樂的眾生。是用什麼方式觀視呢?是以菩薩的廣大悲願心在觀看的。

「觀音」的意思是。以慈悲之眼恆時觀視眾生。因此,對於觀音這個名稱,應該解釋為其內在的功德特質,而不是指一個人。

當我們理解了「觀音」這個名字,就等於瞭解全部的意義。

很多人會認為觀音是一位天神,祂能夠幫助我們。重點是,如果有人說外在有這麼一個天神,這對我們自心有什麼幫助嗎?

我們要知道修持佛法的原因是什麼:是為了得到內心的喜樂與平靜。並不是為了製造更多的妄念。

觀音這個名號,主要指的是「功德」的部份,而不能一概而論的理解觀音為一個人。由於具備了觀音的功德,所以能被稱為觀音。因此,觀音其實是指功德、特質或功用。瞭解這一點,是很重要的。

我們生活上時常會遇到很多困難,我們受了很多苦。這時,我們會問,為什麼會遇到這麼多的問題?佛教徒或者一般人可能回答說:「唉!這就是過去的業吧!」其實這都只是一些相似的答案而已。那麼,問題到底出在那裡呢?就在於我們這一念心。

我們不認識自心,對於自己的未來、欲求也完全不清楚,因此只能無奈、反覆地嚐受各種的苦痛。

修持要與心合一,這是重點。因此,「觀音」指的不是一個外在的神,觀音與自心的合一是非常重要的。

所謂證得觀音的果位,或者得到了觀音的成就,指的是因為透過修持觀音菩薩自性--大悲心的法門,如此才能得到利益,自心才能得到喜樂與平靜。

由於大多數的人對於外相的認識是很容易的、很敏銳的、很清楚的,所以先有一個外相來依止,然後再來實修這個法門,使這個法門成為心的依靠,慢慢的即能幫助我們開發內心的力量,使之圓滿。這是一個很深奧的所依。

佛陀曾說:「解脫要靠自己,佛陀也無法一手把我們拉到解脫道上的。」然而同時我們也可能聽過一種說法:「只要皈依大悲觀音菩薩,觀音菩薩即會來救護、幫助我們,他會帶領我們到解脫道。」對於這兩種說法,我們要如何來理解呢?這就好比「醫生」與「藥」。例如我們生病去看醫生,口頭上常說:「我去看了醫生,病被醫生治好了。」仔細想想這句話,其實是說醫生透過了藥物、或是一些開導等治療方法讓我們康復,並不是說醫生直接把病拿走了。

平時談到觀修慈悲心的時候,大部份的人會認為,是我在對某某人修慈悲,這個慈悲是從我給他的。如果有這樣的想法,那麼首先我們應該問問自己具備多少力量?

我們不應該認為是我在給予他人慈悲,應該稍稍換個角度來想;真實的慈悲大力是他人給予我們的。

事實上慈悲是如何產生的呢?首先我們看到一個人,因為有這個外境的緣,我們才有感受生起。因此可以說,慈悲力量的泉源其實是對方,因此我們需要與他融合。

我們可以觀修自己不再是自己,自己就是他,或者以大悲心與菩提心設身處地的來領會他人的感受。

為什麼會有愈來愈多的人信仰佛法呢?這是因為佛陀所開示的佛法,不只是為了利益他的弟子而已,而是無分別的為了利益無量眾生而做的開示。

佛教發源在印度,但由於時節的變遷,佛教在印度也消失了。但是佛教的支分,卻在其他地方興盛。尤其在中國,佛法廣大弘揚,已成為中華文化的一部分,實在漢地的一顆珍寶。





主持人
尊貴第十七世舉大寶法王


檢舉 噶舉大寶法王法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