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1/11/22 05:27:21
學習次第 : 進階

般若攝頌釋 第四十二課

思考題

 

1.怎樣修持勝義無緣懺悔,如此而行有何功德?

 

2.為什麼般若波羅蜜多是所有波羅蜜多的根本、核心?請以喻義結合的方式說明。

 

3.學完本課後,請結合公案、教證及上師的教言,談談你對聞思修行般若法門的認識與體會。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識!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為度化一切眾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不管聽什麼法,在聽聞之前,都應為一切眾生離苦得樂發殊勝菩提心,這千萬不能忘。如果以菩提心攝持,短暫的一個小時,善根也會變成無量無邊,即使如來也無法衡量。這個功德大家應該清楚,這是第一件事。還有一件事,聽聞佛法尤其是般若空性,這在人生長河或整個生涯當中,是極為難得、非常稀有的,所以大家一定要有歡喜心。世間人在參加宴請時,一般來講心裏都有歡喜心,而聽聞般若法遠遠超過它,所以在通過輔導等方式學習時,大家心裏一定要有意樂心!而有了希求心、恭敬心和精進心,通過諸佛菩薩的加持,自己相續很快就能生起證悟般若空性的見解。否則,雖然有一分功德,但不一定能很快得到如此境界。學世間學問也是這樣,如果學生特別愛學《語文》,或《化學》、《物理》,那他得到的成就與他人就會完全不相同。所以每個人都應在菩提心和歡喜心攝持下聽每一堂課,這特別重要!

 

下面緊接著講第二個科判——觀勝義無緣而懺悔。

 

(二)(觀勝義無緣而懺悔)分二:一、真實宣說;二、如是了知之功德。

 

1、真實宣說:

 

何者學時不許學,不緣學者所學法,

 

是學非學不分別,彼學即學此佛法。

 

任何行者在修學般若時沒有任何執著,即不以耽著的方式承許修學的所為,對學者(指學習般若的人)、所學的法也不緣,對所學的對治法和應對治的違品兩者也不加分別,而了知一切萬法一無所有或了不可得的空性,這般修學就是正確無誤地學習這一遍智或如來之因——佛法般若波羅蜜多。也就是說,真正的般若就是三輪體空的智慧。《大般若經》中也說:自學、他學、所學的法三者皆不存在,就是所謂的般若。

 

雖然我們現在,修學者自己、所學的法和為眾生而學的最終目標等三輪根本不能清淨,但若能將上師開示的竅訣和理論剖析兩方面結合起來,就能達到這樣的境界。一旦到達能學所學一無所得,那就是所謂的無住而住、無知而知。但這樣的學法初學者會覺得很矛盾:學而不學、不學而學,這到底是什麼樣啊?甚至認為:是不是就像黑色和白色的繩子搓在一起一樣?但實際上並不是這樣。

 

所謂三輪清淨,就像《中觀根本慧論》裏所剖析的一樣——作者、所作的事業和作法三者或三輪是空性也可以;或從時間的相續上講三輪體空也可以,如《大寶積經》雲:是心意識無有安住,不分別過去、不執著未來、不戲論現在。一切眾生不能覺悟三世等性、三輪清淨,如來於彼發起大悲。

 

既然三世所攝的一切萬法從本體上觀察皆不存在,那就沒有必要再耽著,即過去的法已經過去了,沒有什麼可分別的;未來的法還沒產生,也沒必要去執著;現在的法並不存在,也不必戲論。但三界輪回中的可憐眾生並不知道這樣的境界,一直為了將來的法產生種種分別念,過去的諸多往事也整天在心裏浮現,現在的人事就更加執著了。有人特別耽著分別念:我過去很快樂,跟某某人在一起時,生活非常美好!我年輕時很漂亮,現在滿面皺紋、白髮蒼蒼多痛苦,未來會不會變得更可憐?一直湧現三世的分別念,非常可悲!這就是沒有通達三世空性的原因導致的。

 

雖然三輪本來是清淨的空性,但包括聞思修行佛法的人在內,很多人經常產生執著。其實執著越大,相續中的罪業越難清淨。若相續中真正生起了空性見解,哪怕是相似的空性見解,無始以來所造的許許多多罪業都可當下摧毀。《大般涅槃經》雲:修一善心,破百種惡。意思是說,修持一個善心,可以破除一百種惡業。雖然我們的相續已被無始以來所犯的,包括殺盜淫妄在內的佛制罪和自性罪染汙了,但若能真正放下一切安住在自然本智當中,或生起一個包括後悔心在內的強烈善心,相續中的罪業就可摧毀。

 

這個科判講觀勝義無緣(指空性)而懺悔。很多大乘經典都說,觀修空性是清淨罪業的唯一方法,所以無始劫來積累在阿賴耶上的深重罪業,皆應通過觀空來懺悔。其實,一瞬間觀修空性也能驅除無邊極重罪業,就像在千年暗室中點亮一盞燈就能驅除所有黑暗一樣。《大集經》中說:百年垢衣,可於一日,浣令鮮淨。意思是說,即使是垢染了一百年的衣服,通過洗衣機和品質較好的洗衣粉等來清洗,在一日中就能全部洗淨。同樣的道理,我們相續中無始以來所造的無邊罪業,在即生中遇到大乘佛法後,若能以特別猛利的懺悔心安住在空性境界中,一日乃至一時也能得以清淨。若能以坐如山王、自觀自心的方式來懺悔,這就叫無懺懺,即無有能懺所懺的懺悔,而這就是最殊勝的懺悔方法。可見,觀修三輪體空確實是非常殊勝的修法,所以大家在有時間、有因緣時還是要觀修空性。若能按《般若經》中所講到的觀空懺悔法來摧毀所有罪業,就特別好!

 

2、如是了知之功德:

 

菩薩了知如此學,永不失學不破戒,

 

為得佛法修學此,善學勝學無緣執。

 

智者學修發光慧,不善一念亦不生,

 

如日行空光輝映,前方虛空暗不存。

 

如是了知三輪體空的懺悔方式有何功德呢?這裏講,菩薩了知如此不學之學,即如實通達前面所講的學者、所學和修學的目標等三輪的本體為空性,或者說完全證得了般若空性的意義,那他永遠不會退失慧學和定學,也不會出現破戒的現象。為什麼不會失壞戒定慧三學呢?因為三學失壞的主要原因就是有緣的我執見,一旦將其徹底根除,就像生長毒藥的種子被火燒壞後,花和果就無從生起或根本不會出現一樣,真正通達無我空性見解的菩薩再也不會退失定慧二學,也不會破戒。

 

為什麼世間中經常會出現修行不成功的現象呢?這就是沒有證悟空性見的原因。若證悟空性見,因為它是無為法(大圓滿法中也講,真正認識心的本性或通達空性,或證悟大圓滿的見解,就是無為法的境界),就不會再退轉。在生活中經常會出現這種現象:雖然今天自我感覺學得還算可以,自己也很高興,吃飯也很香;但過兩天就退轉了,於是又特別傷心。很多修行人就這樣生活在憂喜中:當戒定慧三學的境界提升時就極其高興,一旦各方面的修學往下滑,或者說沒有進步,心中就無比傷心、擔憂。這就是沒有空性見的原因。

 

一旦擁有空性見,不但不會退轉,反而會繼續向上邁進。也就是說,為了得到佛陀的十力、四無畏等不共功德法,菩薩才修學此甚深的般若波羅蜜多。為什麼證悟空性的菩薩能善巧修學或增上殊勝的戒定慧三學呢?這是因為他安住於無緣、無執的境界之故。而且這樣的菩薩再也不會產生世間各種痛苦或煩惱。《大智度論》中也講:無緣業不生,無緣思不生。還說:有緣故業生,不從無緣生;有緣故思生,不從無緣生。其意是說,只要有執著或有所緣,業與思就會產生;如果通達了空性,世間的業、執著和我執等就不會產生。所以,若被我執蒙蔽、被邪見所染,在輪回中就會不斷流轉或投生;如果真實通達了一切萬法皆為空性,無漏的資糧就會越來越增上,戒定慧三學的功德也會蒸蒸日上、永遠不退轉。

 

所以,作為通達二諦的智者菩薩,皆應以此方式修學放射大乘正法光芒的智慧——般若波羅蜜多。若能如此修學,因它能對治佈施、持戒、安忍、精進、禪定等的違品,貪嗔癡及吝嗇、嫉妒等不善法就不會產生。大家都知道,智慧和障礙兩者完全相違,就像太陽行空光輝照耀整個大地時,所有黑暗全被無餘驅除一樣,只要相續中真正生起了無我空性的光明智慧,所有愚癡黑暗全都不會有容身之地。

 

《入行論》雲:空性能對治,煩惱所知障,欲速成佛者,何不修空性。意思是說,空性就像光明一樣,它能對治煩惱障和所知障的黑暗,如果想很快成佛,為什麼不趕快修空性呢?真的,若沒有修空性,從輪回中解脫就很困難。因為,相續中沒有空性智慧,即使在一輩子中天天都忙忙碌碌地行持拜佛、供養、佈施、持戒等善法,想真正超越輪回也很困難;當然這樣行持善法所積累的福德資糧肯定很大。

 

至於空性見,按中觀來講,應通達一切萬法皆為空性,或者說遠離一切戲論;若按密宗的竅訣或禪宗的教言來講,心的本體什麼時候了達了,就是真正通達空性者。所以我覺得,所謂生起空性見,歸根結底就是認識心的本性。

 

《續藏經》中有這樣一個公案[1]:漢地禪宗有一位叫無明慧經的禪師,他是很了不起的開悟者。九歲時他對善法就有很大信心,後來準備在常忠法師那裏出家,但法師沒有開許,說:開悟以後,我可以攝受你出家。後來他在峨眉山住茅棚修學,有一天他在外面做事情,有一塊石頭一半露出,一半埋在地裏,他很想拔出來,就使勁地推。就在這個時候,他突然開悟,遂作偈曰:欲參無上菩提道,急急疏通大好山;知道始知山不好,翻身跳出祖師關。於是他便徑直回去見常忠法師,不但得到了印證、認可,還為他落發授了戒。然後他繼續依止上師二十四年,在五十一歲時才開始出來利益眾生,七十一歲示現圓寂。臨終時,有辭眾偈[2]及舉火偈留世。舉火偈雲:無始劫來隻這個,今日依然又這個;複將這個了那個,這個那個同安樂。

 

以前,我還沒讀小學時,聽到一位領導在講話時經常說這個。於是我覺得說漢話時這個很重要,然後就去問村裏面漢語基礎比較好的人。我說:漢語裏經常說這個,它的意思是什麼?他也說不出來。他說:你慢慢學,以後會明白的。我學了以後才知道這個那個確實很重要。

 

不僅在世間中這個那個很重要,在佛教境界裏面它們也很重要。就像禪師所講的那樣:無始以來就是明心的這個心,現在依然是這個心;一旦我們用這個了了那個,即認識了分別念的這個心,那個時候這個那個就同安樂了。當然,這裏也宣說了達到佛果的途徑。可見在世間中,簡單的一個詞就可以認識心的本性,而認識心的本性後,什麼都好說,什麼都可以通達。現在我對這個好像更明瞭了,但不說好一點。

 

《續藏經》是日本人編的,功德很大!全藏大約在1990年左右全部出齊,共計九十冊,一共收錄九百五十餘人的著作,內容涉及印度、漢地的大小乘經論,包括漢地《大藏經》中沒有涉及到的很多高僧大德的教言、傳記、文集等都收集在內。

 

如果方便,大家都應該多翻閱經典,同時也應看看印度、漢地和藏地高僧大德們的教言和事蹟。作為後學者,如果能將自己怎麼樣修學與他們在修學過程中如何精進稍作對比,就能知道自己是什麼樣的佛教徒。現在很多佛教徒每天都在忙,但忙的是世間法還是出世間法,觀察一下自己的行為就一清二楚或一目了然。所以,不管是出家人還是在家人,都應翻閱《大藏經》或《續藏經》。之後自己對佛教的見解、修行、行為等就會有新的認識,如果認識已經到位,行為自然而然會隨之而行。

 

若心中佛法知識裝得太少,肚裏沒有,口裏面也沒辦法倒出來,即使給別人講,也只是自己的分別念,除此之外不可能有真正的佛理。而在自己實修或遇到問題時,也會處於懷疑或愚癡的狀態,根本不可能有遣除黑暗的智慧。而沒有智慧,不要說斷除整個所知障和煩惱障,連世間聰明人所能斷除的障礙都沒辦法逃脫,所以所有佛教徒一定要好好學習。

 

不但要學佛法,世間知識也要學。為什麼呢?因為現在科學技術極其發達,很多人對科學為主的世間學問又有著特別堅固的信心,如果我們對佛理和世間道理一點都不知道,那在他們面前就無法對付,自己也會生起各種各樣的邪見,很有這個可能。若既懂佛法又懂世間知識,便可讓科學界的人士為主的廣大知識份子受持他們往昔所不承認的前生後世、業因果等觀點;而佛教徒也可堅持空性見,和前世後世、業因果存在的見解。所以希望雙方都能在非常和諧的氣氛中,以談話、辯論等方式面對面地共同探討,沒有必要互相反駁、攻擊,這樣就能了知佛教的正見並不是在口頭上說說而已,很多人也會因此成為名副其實的佛教徒,即樹立起正見。

 

申四(攝集一切波羅蜜多之功德)分二:一、成為修學一切波羅蜜多之理;二、成為修學一切乘之理。

 

酉一(成為修學一切波羅蜜多之理)分二:一、成為根本之比喻;二、成為核心之比喻。

 

戍一、成為根本之比喻:

 

修學般若波羅蜜,諸波羅蜜皆歸此,

 

壞聚見攝六十二,如是攝集此等度。

 

修學般若波羅蜜多(指智慧度,意謂智慧到達彼岸),佈施波羅蜜多、持戒波羅蜜多、安忍波羅蜜多、精進波羅蜜多、禪定波羅蜜多等五波羅蜜多全部可以歸集在此中,就像所有河川歸於大海,所有小的空間歸於大的虛空一樣,其他波羅蜜多全部可以通達。為什麼這麼講呢?因為,如果我們真正通達了一切萬法無實或遠離四邊八戲的空性,那個時候就可以通過這種見解來遣除佈施的違品吝嗇、持戒的違品破戒、安忍的違品嗔恨、精進的違品懶惰、禪定的違品散亂,同時也發大願攝受了無量無邊眾生,就不會捨棄大菩提。所以,若能以三輪體空的見解來攝持,其他五度全都可以包括在般若中。如果其他五度全部都學,天天佈施、日日持戒……即使作得極其圓滿,但因沒有修好般若波羅蜜多,也不能成就。

 

下麵講比喻:在《梵網經》(此經漢地也有,全名為《佛說梵網六十二見經》,乃三國時吳月支國優婆塞支謙譯,與《長阿含梵動經》同本。以前竺法護也翻譯過此經,但這個譯本現在已經沒有了)中講了六十二種見,詳細敍述了外道各種見解。因為這些見解參差交錯,就像梵天的羅網一樣,外道沉緬其中,如魚被網纏縛,從中出離非常困難,故以梵網命名。

 

的確,不管持與前際有關的十八種見解,還是持與後際有關的四十四種見解,也不管過去、未來持這些見解,還是現在持這些見解,他們都不可能從輪回中得到解脫。本來處於輪回中的凡夫就處於迷惑的狀態,在此基礎上還要用遍計見解的鐵釘把自己封得嚴嚴實實,這樣就更加沒辦法獲得自由。但很多外道,包括我們現在能看見的很多外道,都自以為自己的見解極其不錯。

 

雖然外道見解有三百六十種、六十二種等不同門類,但全部歸納起來就是常見和斷見,再歸納全都可以包括在薩迦耶見裏面;這在《宗派寶藏論》中有宣講,學過的人都知道。但我們這裏恐怕只有我學過,你們好像都沒學過,或學過的人非常少。薩迦耶見也叫壞聚見,所謂壞聚見就是有關我和我所的見解,所以在這裏面外道的見解全部可以包括。而佛教裏面並沒有我和我所見,因為最究竟時都要證悟空性,那時就會斷除我和我所,所以無我就是佛教見解的特點。除此之外,其他任何見解或理論都圍繞我或自己為中心而展開。

 

就像壞聚見可以包括六十二種見解一樣,智慧波羅蜜多也可包括此等波羅蜜多。宋朝永明禪師說:法一切萬行,皆由般若成立;故五度如盲,般若如導(指引導者)。寂天論師在《入行論》中也說:此等一切支,佛為智慧說。在《入中論》等論典中,也有這樣的教證。可見,在六波羅蜜多中,智慧波羅蜜多最重要。所以在修學過程中,最關鍵的就是智慧。如果沒有以智慧來攝持,其他善行雖然有功德,但也不能斷除輪回的根本,就像我剛才所講的一樣。如果輪回的根本沒有斷除,在三界苦海中怎麼能得到解脫呢?最關鍵的問題就在這裏。所以學習佛法的人一定要學習空性法門。

 

當然,在學習空性法門時,所有《般若經》(藏文有十二大函)全部要學,在短暫的人生中也有一定的困難。但我們現在正在學習一切般若的精華——《般若攝頌》,此時大家就要抓住機會。如果時間、精力有困難,也要學習《般若心經》。如果有時間,像《金剛經》等經典,以及《中觀根本慧論》、《中觀四百論》、《入中論》、《十二門論》等論典就要好好學習。需要著重說明的是,對高僧大德所著的中觀論典,大家一定要引起重視,因為它們全部是闡述般若空性的甚深竅訣。

 

比如,如果能認真學習《中觀莊嚴論釋》,很多人對空性就會有所認識。在印藏兩地,《中觀莊嚴論》是非常稀有、罕見的殊勝論典。不但麥彭仁波切非常讚歎,宗喀巴大師在《中觀莊嚴論總義》裏也讚歎說:靜命論師這個竅訣論,是將唯識、中觀二者合而為一來闡述的,從佛陀的教法問世以來,再也沒有更殊勝的竅訣了。不僅如此,眾多高僧大德都異口同聲地讚歎此論。可見,本論確實無與倫比、極為殊勝。

 

現在學會聞思組的學員正在學習《中觀莊嚴論釋》,有一部分人因為前世有中觀的善根或習氣,再加上今生中的努力,在先天和後天的因緣聚合下,他們越聽越有勁。昨天有一位60歲的老人給我打電話說:現在我正在聽《中觀莊嚴論釋》,非常非常感謝您老人家!我說:為什麼?他說:中觀太好了,我很多無明愚癡的分別實執全被中觀的寶劍斬斷了,我高興得不得了,有時在床上都會跳起舞來。

 

到底他真正跳舞沒有,我也不太清楚。但對有善根的人來講,即使上了60歲,在沒有離開人間之前,也可在自相續中種下特別殊勝的空性種子。我覺得這很有意義!因為我們來到這個世界,從小到現在一直被各種各樣的社會習氣染汙,各種各樣的實執也越來越增加,如果沒有以一個能讓我們徹底看破、放下的竅訣或智慧來清洗自己的相續,很多人的未來都將極其悲慘。

 

相信當你站在大城市的十字路口或高樓大廈上時,經常能看見像螞蟻般密集的人群,但這些社會上的人每天都迷迷茫茫,一切都為了自己;可能沒有一個人想幫助眾生,或者說為斷除自他一切實執而奔波的人幾乎都沒有。如果我們反觀自心,想必大家都清楚芸芸眾生到底為了誰。

 

如今我們已經遇到了空性法門,哪怕只有閃電般的一瞬間,相續中的輪回種子也會毀壞一部分。所以對大家來講,獲得金銀財寶、地位名聲並不珍貴,即生中遇到這樣的正法才稀有難得。再過幾世,如果能回憶,相信你會明白:從那一世開始,我相續中才真正有了光明,也即會明白現在自己的人生價值。但這個道理大家現在就要懂得。

 

戍二、成為核心之比喻:

 

譬如命根若滅盡,所有餘根皆滅盡,

 

如是行慧大智者,諸波羅蜜皆集此。

 

比如,雖然一個人的眼根、耳根、鼻根、身根等根全部完好無損地具足,但因他在這個世界存在的命根已經沒有了,(關於根,按照《俱舍論》的觀點,有六根、二十二根之分,在二十二根中命根最重要。)其他根自然而然會毀滅。大家都知道,人命根斷了,眼耳舌等根要不了多久就會滅盡。就像這樣,行持般若波羅蜜多的大智者菩薩,如果已經具足空性正見,其他佈施、持戒等波羅蜜多自然而然會具足;如果不具備空性正見,其他所有功德都沒辦法出生。或者說,有般若其他度自然而然會圓滿,沒有般若其他出世間的功德都不能具足。

 

總而言之,我執必須以般若空性來斷除。《小品般若》中亦雲:譬如人死,命根滅故,諸根皆滅;如是須菩提,菩薩學般若波羅蜜,皆攝諸波羅蜜。《大品般若》(即《摩訶般若波羅蜜經》)裏也說:須菩提,譬如人死,命根滅故餘根悉隨滅;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時,諸波羅蜜悉隨從。可見,在行持任何善法時以般若空性攝持非常重要。若能攝持,其他善根自然而然會具足。

 

可能有人要問:到底般若空性是什麼樣呢?就像我剛才所講的一樣,如果說大,萬法都要證悟空性;如果說小,也要通達心性的本來光明,這就是所謂的般若。在通達般若時,也不一定你的身體、相貌、行為全部變成另外一種,可能還跟普通人一模一樣,因為佛法不離世間法。六祖也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

 

唐代時,漢地有一位皎然禪師,也是很出名的詩僧。他有很多好詩,我很喜歡,因為他不但在禪學方面很有成就,詩歌也非常優美。有人將他與蘇軾寫的部分詩對比後說:蘇東坡的詩很感慨,他的詩很優美,這是在家和出家的差別導致的。可能是這樣。拿唱歌來講,在家人和出家人唱歌的表情就不相同,比如李娜在家時唱《青藏高原》與出家後唱《阿彌陀佛聖號》的表情就完全不相同。在漢地歷史上,皎然禪師對茶文化或禪茶之學也有一定的貢獻。聽說陸羽著《茶經》也受過他的指點、教化、鼓勵,包括物質上的幫助,之後才寫出來這部書。

 

有一次皎然禪師到城市裏面去,在看見來來往往的人流時,他觀自己心的真性,在這個時候就開悟了。他說:吾道本無我,未曾嫌世人,如今到城市,彌覺此心真。其意是說,我到城市裏時已經開悟,但我並不嫌棄世間人,因為自己跟他們的行為完全一樣,雖然如此,但我卻開悟了,即領悟了無我的境界。

 

其實,不管我們以中觀理論或密宗和禪宗裏上師的竅訣來觀自心,都能明白所謂的我只不過是一種執著而已,也就是說根本不存在。而所謂的無我跟空性並沒什麼差別,當然空性有人無我和法無我兩種,但這裏的無我是總的無我。如果總的無我已經通達,就不會有任何執著。那個時候,從空性方面講是遠離一切戲論,從光明方面講是明然或了然的狀態。

 

拾得禪師在一首詩裏講到了現空無二的境界,他說:無去無來本湛然,不居內外及中間;一顆水精絕瑕翳,光明透出滿人間(或光明透滿出人天)。前面講無來無去、本來都是湛然的,這樣的境界相當於大圓滿覺性直指一樣;不住在外面和裏面,也不住在中間,這相當於中觀的見解。那這是什麼樣呢?就像一顆清淨的水晶一樣,絕對沒有任何瑕翳,也就是說沒有任何垢染,而且它的光明透出佈滿整個世間。為什麼在大圓滿句義灌頂時,上師會拿水晶讓大家看,其實就是為了通過水晶的比喻讓大家認識心的本性。

 

永嘉大師的《證道歌》中也說:摩尼珠,人不識,如來藏裏親收得。六般神用空不空,一顆圓光色非色。其意是說:我們心的本體就像摩尼珠一樣,很多人都不認識,但它卻收藏在如來藏裏。雖具六識的妙用,但空也不是、不空也不是;而且這一顆圓光,也不是色、也不是非色。但有些具有分別念的人會覺得:色與非色、空與不空、現與不現自相矛盾,根本不成立。因為在分別念中,要麼是現、要麼是空,要麼是色、要麼是非色,除此之外就接受不了。但在通達現空無二境界的聖者眼裏或境界中,這不但不矛盾,還極其合理。

 

在無上密法中,通過上師的表示法或竅訣,能讓弟子直接了達心的本性。當然這也有一定的條件,比如先要修加行,還要得灌頂以及修積資糧等。在禪宗裏面,上師通過比喻和竅訣,也能讓弟子認識心的本性。以前我也講過,就像用顯宗的方式來開示大手印不需要灌頂一樣,在傳講禪宗時,也不用先灌頂。雖然從竅訣的深度上看,傳講禪學也需要灌頂,但並沒這樣要求。而修持禪宗,在因緣具足時,通過自己的行為或上師的表示,馬上就能通達心的本來面目。

 

一旦真正認識本心,不管別人認可也好、不認可也好,因為自己已經超越輪回,從此之後再也不會感受惡趣或輪回的痛苦。在佛教歷史上,有些證悟者非常出名,對佛教很有貢獻,有些證悟者卻默默無聞。比如,在我們這樣的佛教團體中,開悟者或證悟者非常多。只不過以不同因緣,有些已被別人發現,很多人都特別崇拜他;有些雖然是開悟者,但他的學識和功德一直含而不露,長期都以隱士的方式生活著,其外在的形象也跟普通人沒有什麼差別。

 

不管怎麼樣,在學習般若空性時,希望大家能將之與密宗或禪宗結合起來修持,並能經常祈禱上師三寶,以讓自相續真正生起空性光明智慧。一旦生起這樣的智慧,學什麼法都很容易。若沒有這樣的境界或見解,天天都在實有執著支配下行持善法,即使已經行持了一段時間,也不一定能善始善終。因為,在出現違緣、遇到障礙時,馬上就會退失信心。而通達空性法理的人卻不容易退失,遇到違緣也不容易摧毀自己的道心,所以大家一定要努力學習中觀和般若。

 

我最近聽了很多《中觀根本慧論》的講考,感覺還很不錯。因為大家不僅口頭上會說,心裏也對般若空性生起了真正的信心。雖然有些嘴巴特別會說,有些稍微差一些,但真正認識、明白、感受到般若空性的甚深意義,才是最重要的。前一段時間講考時我有點不滿意,感覺大家都沒有通達般若波羅蜜多的意義,因為從理論上通達是很容易的事。最近很多道友講的時候比較不錯,希望大家能不斷練習,因為遇到這樣的般若法門,擁有這麼殊勝的聞思機緣,對每一個人來講都很珍貴。

 

如果在一條一米長的線上用不同顏色表示出整個人生的不同階段,可能大家都能清楚學習般若空性的機會非常難得。因為,很多人的前半部分都在學習世間法,一直沒有機會聞思佛法;後半部分也會因老死等苦所逼,不一定有這個機會;最後只剩下中間短短的一兩寸是學習佛法的時間。所以在此時,大家都要抓住機遇。

 

的確,每一個人都應好好想一想:自己是否從小都遇到般若空性,以後還有沒有把握再學習,現在自己是怎樣學習的?這樣就能明白自己的一生有多少年學習空性的機緣。有時我想:雖然自己業力深重,但在二十多年中,對般若法門多多少少還是聞思修行過,所以即使現在因各種機緣離開人間,自己也覺得很安慰。的確,在人的一生中,不斷聞思修行大乘佛法二十多年,還算是不錯,可以說是不幸中的萬幸。而在座的道友十年前在幹什麼?可能很多人一直處於實執的迷網當中。現在有了熏習大乘佛法——般若空性的殊勝機緣時,希望大家能像盲人抓住大象尾巴一樣,千萬不要放棄。

 

 

 

回向偈:

 

所南德義檀嘉熱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內尼波劄南潘協將   摧伏一切過患敵

 

傑嘎納齊瓦隆徹巴耶   生老病死猶波濤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願度有海諸有情

 



[1] 《續指月錄》中也有此公案。

 

[2] 辭眾偈雲:人生有受非償,莫為老病死慌。可笑無生法忍,將何業識消亡。一時雲淨常光發,佛祖聊安此道場。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