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1/11/22 05:09:57
學習次第 : 進階

般若攝頌釋 第三十七課

思考題

 

1.真正的寂靜指的是什麼?了知此理對我們的修行有何啟示?作為修行者,應怎樣對待修行過程中的功德相,為什麼?

 

2.請以公案說明,無內寂靜之過患和有內寂靜的功德?

 

3.為什麼要對廣泛行持眾生利益的菩薩及一切人觀清淨心?請以公案說明其必要性。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識!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為度化一切眾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下面繼續講《般若攝頌》,今天講以寂靜自詡之魔。

 

卯三(以寂靜自詡之魔)分二:一、略說;二、廣說。

 

辰一、略說:

 

聽受般若的時候,大家特別要有恭敬心和歡喜心,因為在生死輪回中,遇到這樣的空性法門極其難得,這在前面的課中也提到過。在短暫的人生中,雖然每個人認為需要做的有意義的事情相當多,但真正對今生來世有著重大利益的行為卻非常少。所以每一位佛友,在聽課之前、聽課當中、聽課以後,內心都要法喜充滿。雖然在整個世界上,各個國家的人們都有自己的目標和理想,每個人都認為自己所作的有價值、有意義,但真正從眾生流轉於生死輪回的長遠歷程來看,即生中在相續裏種下這樣一個斷除輪回的般若空性種子,就相當有意義。

 

雖然這個道理很多人都懂,但不提醒、不觀察的時候,也很容易喪失正念。如果不知自己最應該做什麼,一切都理所當然,那就說明我們的心已經開始無對治地流浪著,但這並沒有實在的意義。所以大家都要嚴格要求自己,在聽受佛法時一定要有歡喜心,還要為利益眾生發心,這是非常關鍵的問題。一般來講,上等者聽到吹海螺的聲音,中等者在發心的念誦開始,下等者在法師提醒大家發無上菩提心時,都會用正知正念來攝持:這是歷代傳承上師的口傳教言,大家一定要記住。

 

下麵講頌詞:

 

依於極靜村落城,深山靜林阿蘭若,

 

自贊毀他之菩薩,當知著魔智淺薄。

 

可能大家也清楚,寂靜分為外寂靜和內寂靜,即外境遠離憒鬧、內心遠離種種尋思分別念。但很多菩薩或發心者,在得到所謂的寂靜後就產生傲慢心,這很不好。所以下面一一分析,哪些寂靜應該具足,哪些寂靜具足也不一定有真實利益。

 

本頌講:有些住于極其幽靜的村落、大城市(其實有些大城市,尤其是個別西方國家的大城市非常寂靜。前一段時間,華盛頓旁邊來了一位佛友,在探討的過程中我們共同認為:以前法王去西方時,華盛頓有一個道場很寂靜,雖然它在城市裏面)、深山、山洞、岩石窟、阿蘭若[1]、靜地、森林、樹林等處的菩薩,在心裏這樣想:我現在在人跡罕至的寂靜地閉關靜修,時常能安住於自己的空性境界當中,實際上這樣的行為是大慈大悲的佛陀在《月燈三昧經》、《妙法蓮華經》、《華嚴經》等經典中一直讚歎的。(寒山大師、無垢光尊者、華智仁波切等高僧大德對寂靜處都有讚歎文,特別是寂天菩薩在《入菩薩行論》中作了廣泛讚歎。)也就是說,他因外寂靜在相續中生起了傲慢心。然後就開始自贊毀他:我現在正在遠離一切散亂之處閉關實修,也能入於空性的定,而處在某大都市某某寺院的修行人,每天都很散亂,一點修行也沒有。也即他看不起非寂靜地的修行人,認為他們很散亂,煩惱分別念很重,修行不成功。如果這樣詆毀他人,雖然自認為居住在寂靜地方,有一定的修行境界,但實際上已經著魔了。為什麼這麼講呢?因為他已產生極大的分別念去執著。

 

其實,從嚴格來講,有時候自認為很清淨、很了不起,也不一定修行很好。就像《入中論》的講義裏所講的一樣:自認為戒律清淨,是第一破戒。《佛說大迦葉問大寶積正法經》中說:迦葉!有一比丘具足受持別解脫戒,善知禁律於微細罪深生怕怖,恒依學處、說戒清淨,身口意業具足無犯、食離邪命。此有其過,所以者何?執自功能,成戒取故。迦葉!此是第一破戒,喻持戒影像。所以,經常將自己跟別人比較,認為自己的修行境界勝過他人,就是智慧淺薄者。

 

有些人說:我們是實修道場,實修特別重要,你們聞思,著重學習、研究、探討,這種做法不殊勝,應該放棄。當然,認為修道極其殊勝,從對自己所行持的佛法或境界有信心的角度來講是對的,但若以此詆毀他人就不合理。當然,若真正達到無有任何執著的境界,就很了不起。佛陀在《般若二萬五千頌》裏也說:修行般若,一切法不執,一切法不住。如果我們真的到了這樣的境界,那持戒也沒有、犯戒也沒有,修行也沒有、散亂也沒有,束縛也沒有、解脫也沒有。就像《佛說大迦葉問大寶積正法經》裏所說那樣:無犯亦無持,無縛亦無解。若我們真實達到這樣的境界,就非常好,但對很多人來講,這也是不容易的。因此,在沒有達到一定境界之前,對別人的善行還是要儘量隨喜。

 

好幾年前,我在漢地時,去過一位比較著名的漢地和尚的阿蘭若。他的阿蘭若很寂靜,門口上寫著幾個大大的字——阿蘭若,旁邊有泉水,還有鮮花、樹林,真是鳥語花香,極其殊勝。他對我特別好,一直泡功夫茶,在佛法方面我們聊得很開心。但他經常讚歎自己:我住於寂靜的地方,時常安住在空性當中;對其他個別居士或道場卻持否定態度,經常說他們不太合理。當然,真正有一定境界的修行者,在有密意、有必要時,也會說別人的過失,這也是有功德的。但若因為自己住於寂靜地方,就經常讚歎自己、看不起別人,那就不太好。

 

其實,若因自己能做到的有些修行別人做不到,就看不起別人,甚至經常在講課等時自贊毀他,那就犯了菩薩戒。如果故意詆毀他人,果報也非常嚴重。對真正的修行人來講,平時都要觀清淨心,這特別重要。若觀清淨心,只有利益、沒有危害。所以,若我們有機會、有因緣住在寺院裏天天聞思修行佛法,同時了知許多人修行不精進、懈怠散亂、煩惱深重,最好觀想為不可思議的諸佛菩薩的化身,最起碼也要生起悲心。確實,很有可能這些眾生在我們面前示現,他們真正在行持一些超越的禁行。所以千萬不要說他們的過失,也不要詆毀他們。雖然從我們的分別念來看,其行為的確不如法,但也要守住自己的口,不出過患之言,這對自他都有利益。

 

可是,我們很多人因為修行不好,經常愛說別人的過失。有些雖然在聽課時,會產生以後再怎麼樣也不說人過失的決心,但這種心念只能堅持幾天,過一段時間就忘得一乾二淨,完全恢復到原來愛說過患、愛看過失的狀態。若能經常翻閱大乘經論,我們就會發現,如果沒有特殊必要,比如沒有說別人的過失,別人的煩惱就會越來越增長,一說過失,對他決定有意義,那就不要說別人的過失。如果我們內心當中有這樣的誓言、發願,修行肯定會更上一層樓。

 

辰二(廣說)分二:一、宣說內寂靜;二、講解不知內寂靜之過患。

 

巳一、宣說內寂靜:

 

常居村落都城邑,成熟有情勤菩提,

 

不求羅漢獨覺地,此謂佛子之寂靜。

 

通過剛才的學習,大家都應該知道,所謂外寂靜就是指住於寂靜之地,沒有其他任何外緣的干擾。這裏講真正的寂靜——內寂靜:有些人始終居住在村落(如同現在的鄉村)、城邑(如以前印度的瞻巴嘎、鹿野苑、菩提迦耶等城市)、都市(如現在漢地的北京、天津、上海等大都市),內心時時刻刻具足幫助或利益眾生的菩提心,行為上也一直在利益眾生,根本沒有貪執自己的利益,永遠不希求聲聞阿羅漢及獨覺的自私自利寂滅境界,而精勤於大菩提之道。

 

也就是說,他們根本不像凡夫人一樣,始終為自己服務。確實,住在大城市裏的凡夫人,百分之九十以上都為自己的利益而奔波。當我們站在大都市的十字路口,目睹川流不息的人群時,這種感覺就異常明顯。當然,這裏面肯定有文殊菩薩、普賢菩薩、除蓋障菩薩等聖者的化現。但大菩薩或佛子完全不相同,他們無論住在什麼樣的環境,始終都會利益眾生。即使表面上看來,他們好像不寂靜,但實際上已經獲得真正的寂靜——諸佛菩薩的內寂靜。的確,雖然他們的身體沒有安住在寂靜的地方,已經處於繁華的城市當中,但心裏已經遠離自私自利和希求寂滅果位的雜染與散亂。也就是說,他們的心始終安住於最殊勝、最高尚的境界當中,而這就是真正的寂靜。

 

有些人經常說:我看見人就煩,所以不願意發心,不願意做任何事情,很想長期住在寂靜處。雖然有些教言也說:對初學者來講,或在禪修的時候,應該遠離散亂、遠離人群,身體要住在寂靜的地方。但真正的大乘菩薩,根本不在於外寂靜,而在於內寂靜。那內寂靜是什麼樣呢?就是心裏除了利益眾生以外,為自己奮鬥的心念根本沒有,甚至執著善法的念頭也全部斷除。

 

所以廣大發了心的菩薩,通過這樣的教言一定要認識到利益眾生是最寂靜的行為,千萬不要認為幫助眾生很麻煩。以前有一位道友這樣說過:弘法部接觸的人太雜了,要經常跟各種各樣的人說話,作為修行人,我希望住在寂靜處,所有散亂的因都要拋開。後來他就跑到一個人比較少的寂靜寺院裏去了,但呆的時間並不是很長,再後來不要說心得到寂靜,身體也到最繁華的都市中去了。所以要想寂靜,獲得內在的寂靜非常重要。有些人身處眾人之中,表面上看起來很散亂,但若內心一直幫助他人,這就是大乘菩薩的寂靜處。

 

麥彭仁波切在《攝功德寶經釋》裏,略講了《聖寶篋經》中有關文殊菩薩的公案。這個經典漢地也有,全名為《大方廣寶篋經》,乃劉宋求那跋陀羅譯。蕅益大師在《閱藏知津》裏,也對此經作了簡略介紹。有時間的話,希望道友們都能好好看一看這個公案,因為時間有限,我只能做大概介紹。

 

在方便的時候,有些了知的經論我也給大家說一下,相信很多人都會看。對大城市裏的人來講,看《大藏經》很容易,只要請一張小小的光碟,天天都可用電腦來閱讀,通過網路或其他方式來閱讀也很容易。若是以前,請或讀《大藏經》一輩子都不一定現實,一方面經濟上有困難,另一方面印書也不那麼容易,以前藏地德格印經院印《大藏經》就需要很長時間。作為佛教徒,《大藏經》裏到底說了什麼也不知道就很慚愧,所以在短暫的人生中,還是要盡可能地閱讀。

 

《聖寶篋經》中記載:當時佛陀在祇園精舍說法,周圍有須菩提尊者、阿難尊者、迦葉尊者等聲聞眷屬和菩薩眾圍繞。文殊菩薩後面才來,拿現在的話說,當時已經遲到了。到後他就與須菩提酬唱,令尊者默然。於是舍利弗、目犍連、阿難陀、大迦葉、富樓那,各述文殊智慧、辨才、神力之事。

 

其中,迦葉尊者這樣讚歎文殊菩薩的功德:有一年在一寂靜處安居三個月,當時我(指迦葉尊者)是管家(即執事),所以不管是僧眾吃飯,還是誦戒、念經,我都會到僧眾團體中去觀察。剛開始文殊菩薩已經立誓安居,(安過居的人都知道,在安居的第一天,大家要共同發願在三個月中不外出。關於安居的時間,漢地和印度都是三個月,藏地因為情況特殊,在時間上稍微有點差別。)但後來文殊菩薩就不見了,在三個月中一直沒有見到他。在解夏的最後一天——自恣日,文殊菩薩才出現。

 

我有點不高興,作為管家提出問題理所當然,於是問:你在三個月中跑到哪里去了?文殊菩薩直言不諱地說:我第一個月在波斯匿王的後宮裏跟嬪妃們在一起,第二個月住在童子學堂,第三個月住在妓院。於是我開始擊楗槌,通知所有僧眾集中。那個時候,佛陀問文殊菩薩(雖然知道,但有必要,所以要問):為什麼迦葉尊者現在召集僧眾?文殊菩薩說:他要擯除我。佛陀說:文殊師利!你現在應該示現大神通,千萬不要讓聲聞眾生起不清淨的心,應讓他們對你生起清淨心。

 

那個時候,文殊菩薩就入于現一切佛土三摩地。此時我面前開始呈現出無量無邊的世界,在每一個世界中,都有釋迦牟尼佛、文殊菩薩和我,而我一直敲楗槌。於是佛陀問我:這麼多世界都有文殊菩薩,你準備開除哪一個?我說:實在太慚愧,不知文殊菩薩成就如此不可思議功德。接著我問佛陀:那我怎麼辦?文殊菩薩在三個月中到底在哪里幹了什麼事情?佛陀告訴我:文殊菩薩在三個月中,讓王宮裏的五百女人獲得不退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五百童子和五百妓女獲得不退轉無上正道,百千眾生以聲聞法獲得道心或解脫,無量眾生獲得人天的果位,等等。

 

那個時候,我特別驚訝地問:佛陀!您可不可以告訴我,文殊菩薩到底用什麼樣的方法來度化這麼多眾生?佛陀說:你最好親自去問文殊菩薩。於是我在文殊菩薩前懺悔後提出問題。文殊菩薩說:我不僅用說法的方式,還用貪求以及莊嚴、威猛的身相來度化眾生,有時候也變成帝釋天等形象……總之,我以種種方式救度他們。最後我還就其他問題向文殊菩薩提問,他也一一給予回答。其中,在說菩薩大莊嚴時,有一萬二千天子發了無上正覺之心。

 

從這個公案也可看出,雖然文殊菩薩沒有住在寂靜的地方,他一直住在王宮等熱鬧之處,甚至從表面上看有些行為還很難接受,但實際上他有度化眾生的真正寂靜。因為,雖然他的身體處在人員集中的城市等處,但心始終不會被種種世間雜念、煩惱所染。在這個世界上,這樣的大菩薩還有很多。因此,我們因為一個人外在的形象不如法,就馬上判斷他犯戒了,也不一定有意義。通過這個公案的學習,大家以後應儘量觀清淨心,這非常重要!

 

其實很多事情都是這樣,雖然按照聲聞乘的要求來講有過失,但從另外一個角度來分析也不一定有過失。以前,藏地的大成就者綽珠讓珠這樣說:按照知足少欲的比丘或出家人的行為標準來看,財物是一切過患之源;但在一些大成就者的眼裏,財物並不是一切過失之源,它是一切成就的根源。

 

他簡單舉了一個例子:以前,有一位出家人特別貧窮,寺院裏的人天天都譏毀、欺負他,後來他到漢地去了,通過種種方法發了財,得到了很多銀子,還有綢緞等。回來後,寺院裏的人對他特別好,給他安排了一個很高的法座,還供養了許多美味佳餚。後來他把一塊大大的銀子放在頭頂上說:金錢哪!您的加持不可思議,您的能力太大了,我永遠皈依您,希望您永遠攝受我。

 

可見,任何事物都可從不同角度來理解,有時候財物也不一定危害自己,這一點很多人應該清楚。大城市裏的人更瞭解,因為若沒有錢,親朋好友就會遠離;一旦擁有地位和錢財,在你身邊朋友就會越來越多,這就是錢財的加持。所以應將人民幣放在頭上說:我永遠皈依您,您生生世世都不要捨棄我!(眾笑)

 

巳二(講解不知內寂靜之過患)分二:一、宣說無內寂靜之過患;二、宣說輕視內寂靜之過患。

 

午一、宣說無內寂靜之過患:

 

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都清楚:利益眾生、沒有自私自利的心,就是所謂的內寂靜。所以大家尤其是發心部門的人一定要瞭解:在利益眾生的時候,才有內寂靜的機會。如果把內寂靜放棄,然後尋找一個外寂靜,也不一定成功。下面是佛陀給這些人的教言:

 

五百由旬之深山,佈滿蛇處住多年,

 

不知寂靜之菩薩,得增上慢雜而居。

 

在五百由旬以內沒有任何人來往的寂靜深山,具足外寂靜的真實特徵,那裏有毒蛇、猛獸,泉水、白雪……處處鳥語花香,特別寂靜。在這樣的地方,有些人已經不止一年兩年,而是幾十年如一日地安住著。尤其是在人壽八萬或無量歲時,有些修行人一呆就是幾百年、幾千年。可是,若他們不知或不具足內寂靜,在相續中生起增上慢——我住在深山多少多少年,與世間自私自利的心混雜在一起,即執著自我的心,希求小乘寂滅果位的心,不願意利益、幫助、度化眾生的心一直纏縛著,那也沒有實在的意義。這一點,作為大乘佛子或大乘佛教徒的在座各位都知道,也即最可怕的就是自私自利。所以,一直為了自己的解脫、生存、生活而努力,就是最大的過患。

 

我是這樣想的:在聽受這樣的佛法後,相續一定要有改變。若沒有改變,佛法是佛法、人是人,或佛法與人之間有一百由旬,那就是紙上談兵,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所以,我們一定要想盡一切辦法遣除內在的散亂,而具足內寂靜。若具足,即使外寂靜不具足也可以。

 

以前,華智仁波切雲遊四方時,在一個特別寂靜的山洞裏遇到了一位修行人。華智仁波切到洞口時,那位修行人問:你從什麼地方來?到什麼地方去?你生在哪里?名字叫什麼?華智仁波切一一回答:我從後面來,往前面去,生在人間,名字叫無作瑜伽士。然後華智仁波切問:你居住在這裏多少年了?你修的是什麼法?那位老修行人特別傲慢地說:我現在已經閉關20年了,修的法是安忍波羅蜜多。華智仁波切故意說:聽說你沒有修安忍,是個大騙子,騙了不少信徒。那個人馬上大發雷霆地批評:你是不是專門到這裏來干擾我?我在這裏閉關修行,你特意來找麻煩,你到底想幹什麼?那個時候,華智仁波切哈哈大笑地說:可以、可以,你修安忍波羅蜜多20年,結果還是很不錯啊!然後華智仁波切就一邊笑著一邊離開了。

 

從這個修行人的公案也看得出來:雖然有外寂靜,能在很多年中閉關,這很了不起;但因沒有內寂靜,一直未能調伏貪心、嗔心,尤其沒有遣除大乘佛教所不允許的自私自利心,那住在寂靜的地方也沒有什麼用。大家也清楚,山上很多野獸也是一直跟誰都不來往地居住著。有些道友特別喜歡閉關,不願意跟人交往,但是以自卑、孤僻的心態驅使,那自認為修行很不錯也沒有意義。

 

我始終這樣認為:不管是閉關也好,不閉關也好,或者說無論居住在寂靜的地方,還是人群當中,內心一定要有不加改造的利他心。當然,利他的成分根據修行境界的不同有多有少,但只要有利他的心,自然而然自己的行為就能做出很多有意義的事情。在那個時候,包括人天在內的一切眾生,都會向你頂禮膜拜。

 

以前,漢地一個和尚講了這樣一個小故事:在一個地方有一位老和尚,通過修行獲得了阿羅漢果。他有一個侍者小和尚,這個小和尚是凡夫人。一次他們出去行腳,阿羅漢認為弟子背著東西跟著理所當然,所以小和尚一直背著很大的行李跟著老和尚在彎彎曲曲的山路上走。後來小和尚心裏想:世間上有很多可憐眾生,我得到成就時一定要先度化他們,不能希求寂滅的境界。當他生起這樣的善念時,老和尚馬上停下來說:不行、不行,現在我背東西,你在前面走。小和尚說:為什麼?老和尚說:因為你產生了利益眾生的心,這很難得。然後老和尚就背著東西跟著小和尚走。

 

真的,即使是凡夫人,哪怕在心裏生起一刹那的利他心,阿羅漢也值得承事,那就不要說其他人了。所以,具有利他心的人,不管居住在什麼地方,都是眾生的如意寶。如果沒有利他心,表面上有什麼樣的名稱、地位、財富,也沒有意義。比如,幾千幾萬人恒時恭敬者,天天都想著自己的名聞利養,那也不值得供養恭敬。如果有利他心,哪怕是十字路口的乞丐,一切人天眾生皆應恭敬頂禮。所以大家一定要懂得關鍵的問題。很多人在學習大乘佛法後,一定會懂得其利害關係,若真正懂得,自己的行為多多少少都會有改變,因為我們畢竟是知言解義的高等眾生。

 

午二(宣說輕視內寂靜之過患)分二:一、真實宣說;二、宣說是故難以揣度他眾。

 

未一、真實宣說:

 

菩薩勤利眾生得,禪力解脫根等持。

 

輕思此非行寂靜,佛說彼住魔行境。

 

有些菩薩在日日夜夜精勤利益眾生的過程中,獲得了四禪、四無色定等世間功德,還有加行道中的五力、五根,以及三解脫門等持。這樣他們就可以不定的方式,經常到村落、城鎮、城市等地去利益眾生,或以周遊世界的方式——今天到上海、明天到天津、後天到美國、再後去挪威、巴西、塞維利亞等國家和城市利益眾生。以前我看到很多國外的修行人,因為他們有國際護照,或者說在很多地方都有中心、弟子,所以經常很開心地到處都去。有位大德說:我先去日本住兩天,然後再去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有時間再去泰國住幾天,然後再去中國、美國、加拿大、德國、法國、英國、荷蘭。總之,因為他們具足三解脫等功德,就可以自在顯示種種事業。但在這樣的時候,有些人因為不理解他們的密意或密行,就開始譏毀:他原來住在寂靜的地方,現在已經失去原來的行為,經常到各個城市裏面去……其實,這種背後誹謗的人完全住於魔的行境。就像《佛說諸法無生經》裏所講淨行和行慧的故事一樣。

 

當然,有些人一點境界也沒有,純粹是凡夫人,但他卻漫無目的地到處亂跑,那別人後面說他,可能也沒有過失。但真正想利益眾生的菩薩,在不同國家和地區示現種種形象時,如果我們背後非議,過失就非常大。

 

的確,有些高僧大德的行為很難揣測,自古以來這樣的示現相當多。像月稱菩薩,因為僧眾不能接受他,月護只好讓他到後山放牛,他卻從牛的畫像中擠出牛奶,並做成乳製品來供養僧眾。還有寂天菩薩,他在僧眾的行列裏示現想吃、想睡、想走的三想者形象,除此之外什麼活都不幹,很多人都想開除他。但在一次誦經的法會上,他騰到虛空中開始念《入行論》,從此該論在人間得以廣泛流傳。從漢地的歷史來看,以前二祖把衣缽交給三祖後,在顯現上他的行為也瘋瘋癲癲:有時到妓院裏面去,有時到屠宰場幫助屠夫,有時示現其他行為。後來人們紛紛誹謗他,但他卻說:我自調心,非關汝事。意思是說,我自己調心利益眾生,你們沒有必要管我。也就是說,他的行為有種種密意。所以我們應該知道,別人各種各樣的行為都值得接受。

 

未二、宣說是故難以揣度他眾:

 

於住村落或靜處,離二乘心定大覺,

 

利生寂靜之菩薩,妄念揣度壞自己。

 

任何菩薩,不管他居住在村落中也好,寂靜的山洞裏也好,或者說寺院當中,如果他內在遠離了聲聞緣覺的心,和凡夫人維護自己的自私自利心,始終懷有讓眾生獲得解脫的利益、幫助之心,就像《華嚴經》所講的一樣,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那他就是真正利益眾生的菩薩。

 

在這種對大菩提之道有定解的菩薩示現種種事業時,其他菩薩千萬不要故意說他的過失,否則過患相當大。佛陀在經中說:除了我和如我者可以推測別人之外,其他人都不允許。所以,用凡夫的眼光來衡量他人就很危險,因為真正度化眾生的人,很有可能顯現為普通凡夫人的形象。

 

五臺山有個貧女變成文殊菩薩的故事:元魏時,五臺山大孚靈鷲寺每年三月都設無遮齋,(現在五臺山每年夏天都供齋,供齋時有很多人,包括乞丐也經常剃著光頭到供齋處等著應供。)無論道俗、貧富、男女、老少皆可接受。有一位貧女也前來寺院應供,她帶著兩個小孩,還帶著一隻狗。因為很窮,沒有什麼供養的,她只好剪下頭髮供養。在供齋的時間還沒到時,她說:我有特別的事情,你們可不可以先給我齋飯?法師也同意了,給三個人供了三份。她說:還有一隻狗,可不可以給狗食品?給狗食品後她又說:我肚子裏有個小孩,再給我一份。這個和尚就生氣了,說:孩子還沒有生下來,怎麼能給他一份?你太貪得無厭了!

 

她即說偈:苦瓜連根苦,甜瓜徹蒂甜,三界無著處,致使阿師嫌。隨後騰身虛空變成文殊菩薩,狗變成獅子,兩個小孩變成侍者,安住在縹緲的雲光中。那個時候,所有人特別傷心,都開始懺悔,因為沒有想到是文殊菩薩。後來文殊菩薩在空中賜教說偈:眾生學平等,心隨萬境波,百骸俱舍盡,其如憎愛何。最後所有人悲泣大聖賜予平等法門,於是空中傳出偈雲:持心如大地,亦如水火風,無二無分別,究竟如虛空。(密法中也有這樣的教言,如:心乃佛本性,心如大虛空。

 

後來人們特別後悔,遂建塔供養文殊菩薩留下的頭髮,該塔即現在塔院寺中的文殊發塔。前段時間我去五臺山時,也朝拜了此塔。與以前相比現在更莊嚴了,因為外面重新做了裝修,旁邊還有很多藏傳佛教的經旗,有很多經文也刻在上面。對有信心的人來講,大家一定要朝拜,一定要求加持。

 

就像不知貧女是文殊菩薩一樣,很多平凡人或沒有地位的人的相續中也有利益眾生的心,但我們根本不能了知。所以經常說別人的過失,諸如脾氣大、人難看、行為不如法等,就根本沒有必要。當然,在有特殊必要時,比如為上師三寶發心、做管理工作,也可一邊念金剛薩埵心咒——嗡班劄爾薩埵吽,一邊實事求是反映問題。在開會時,有些人首先說不能說別人過失,但一會兒就說:上師老人家!一定要觀察他,這個人肯定是壞人。

 

當然,真正揣度別人很困難,因為諸佛菩薩的化現隨時隨地都有。尤其對利益眾生的法師,一定不要說過失,因為自己根本沒有資格。再加上度化眾生的方式多種多樣,有些雖然沒有直接度化眾生,但間接也救度了無量眾生,所以對世間任何一個人都要觀清淨心。下了課以後,希望道友們經常用本經所講的道理反觀,看自己以前是什麼樣,以後是否願意進步或改進,如果願意,說明學法能獲得成功。

 

好,講到這裏!

 

 

 

回向偈:

 

所南德義檀嘉熱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內尼波劄南潘協將   摧伏一切過患敵

 

傑嘎納齊瓦隆徹巴耶   生老病死猶波濤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願度有海諸有情

 



[1]《翻譯名義集》雲:阿蘭若,或名阿練若,大論翻遠離處,薩婆多論翻閒靜處。天臺雲:不作眾事,名之為閑;無憒鬧故,名之為靜。或翻無諍,謂所居不與世諍,即離聚落五裏處也。肇雲:忿競生乎眾聚,無諍出乎空閒。故佛贊住于阿蘭若。應師翻空寂。苑師分三類:一達磨阿蘭若,即華嚴之初,謂說諸法本來湛寂,無起作義;二名摩登伽阿蘭若,謂塚間處,要去村落一俱盧舍,大牛吼聲所不及處;三名檀陀迦阿蘭若,謂沙磧(遷曆切)之處也。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