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1/11/20 06:29:19
學習次第 : 進階

般若攝頌釋 第二十六課

思考題

1.請以老者之比喻闡述信心與智慧兩者在聞思修行的菩提道中相輔相成、不可或缺的道理。

2.依師有何必要?為什麼不依止善知識不合理?我們應怎樣依止善知識?

3.善知識應如何宣說教授,這有何必要?你打算怎樣行持?(請從落實善知識的教授與本課所講的應如何宣說教授兩方面來回答。)

4.請以本經和《華嚴經》中所講的比喻,反復思維上師的恩德與功德,並以妙音或妙筆等方式來讚歎真正的善知識。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識!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為度化一切眾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下面繼續講《般若攝頌》,今天講第四個科判,即以老者的比喻說明智慧和信心不可缺少。

辰四、以老者之比喻說明:

一百廿歲老苦人,雖立獨自不能行,

若左右人作依附,無跌倒怖順利行。

如是菩薩智力微,彼已趨入複退失,

以勝方便慧攝持,不退證得佛菩提。

這裏也以比喻說明智慧和信心非常重要。比喻是怎麼講的呢?比如說,世間當中有人的壽命已經達到120歲高齡,一般來講人老之後身心會非常衰弱、痛苦,那這樣的老人從自己臥室的坐墊上站起來可能會有能力,但真的要依靠自己的能力來行動,或者要到別的地方去,恐怕就有一定的困難。如果左右兩邊有身強力壯的人扶著他,就能順利到達自己的目的地。

在世間確實有很多高齡人,像虛雲老和尚等佛教中的高僧大德都活到了這樣的年齡。以前青華寺的老方丈活了142歲,據說他在140歲時才開始學英語,後來簡單的對話基本上已經學會。但我們這裏個別道友才五六十歲,就說我老了、現在不行了、不能聞思佛法了,其實根本不能這麼說,因為人精神或意志的力量非常大。他當時受到新聞記者採訪,問他活到這麼高的年齡有何秘訣?他說有兩個原因:一是禁止貪欲,二是禁止懶惰。可見,斷除貪欲和懶惰,身心就會很健康。二十世紀的時候,有一位老人叫李清雲,他活了256歲,即康熙16年(即1677年)出生,民國22年(即1933年)逝世,當時他在世界上是最長壽的人。等等,有許多老壽星。

但一般來講,人活的時間長了以後,身體就會極其虛弱,所以要完全生活自理,恐怕也不行。而要到達自己的目的地,也要依靠旁人的攙扶,否則就擺脫不了途中跌倒的恐怖。同樣,任何一位希求佛果的菩薩,如果他的智慧力量極其薄弱,雖然他已趨入菩提妙道,也很容易從大乘道中退失。特別是有些初學者,信心和智慧一點都沒有,這就很危險。有些人雖然很虔誠,把上師看作佛,自己也覺得佛法非常難得;可是若沒有智慧,過一段時間出現其他外緣就很容易退失。有些人雖然很有智慧,像一些大學生、博士生等知識份子,他們對佛理可以說無所不通,但因沒有信心,在佛道中也很容易退失。所以我認為,信心和智慧就像鳥的雙翼一樣不可缺少。

清涼國師在《大方廣佛華嚴經疏》中說:有信無解,增長無明;有解無信,還生邪見。可見,如果只有信心,沒有解開一切萬法真理的智慧,那這樣的信心只能稱為迷信,也只會增長無明。現在有些人對佛教的道理一點都不懂,只不過表面上比較虔誠罷了,這只會增長無明。有些人智慧很不錯,但沒有一點信心,這很容易增長邪見。大家知道,現在有些謗佛、謗法的知識份子口口聲聲說得相當可怕,這就是因為他們只有一點相似的智慧,而沒有真正信心的緣故。所以信心和智慧不可或缺。

如果以對三寶、因果、佛道生起不退轉信心等殊勝方便,和與一切名言真理不相違背的名言智慧,以及以淨見量所見的勝義和對顯現空性進行分別所得出來的通達空性的智慧攝持,就不會從正道中退失,而會無有困難地獲得佛菩薩的果位。

當然,有時候智慧和信心會同時產生,但一般來講就像《金剛經》所講的一樣:信心清淨,即(也作)生實相。即先對上師三寶有信心,然後再生起證悟的見解。可見只要信心清淨,也即有特別甚深的信心,依此就能逐漸通達一切萬法,從而生起證悟實相的智慧。《華嚴經》雲:世間自在主天王,得能令眾生值佛生信藏解脫門。可見,信心的寶藏是通達空性的解脫之門,這方面希望道友反反復複觀察自己。但光對佛教表面上有信心還不足,這很容易退轉,因為沒有智慧作為助緣。而有一點相似的智慧,沒有信心,就像現在一些世間學者那樣,這也沒有意義。所以智慧和信心雙全很重要。

《無量壽經》雲:人身難得佛難值,信慧聞法難中難。意思是說,人身難以得到,佛也難以值遇,而以信心和智慧來聽聞佛法,這是難中之難,可以說百千萬劫難遭遇。所以,如果一個人能在大乘善知識前,憑藉自己的信心和智慧好好聞思修行,那他就非常有福報。因此,在座的道友一定要認識到,聞法的歡喜或快樂之心很難得。但有些人認為:這倒沒有什麼,我上學時在老師前也聽過,就像這樣學佛後在其他法師前聽一兩堂課也很平常。千萬不要這麼想,因為聞思修行佛法跟學習世間知識,從價值、意義等方面來講完全不相同。

我經常想,在世間讀高等學校,三年就要花很多錢,尤其是到美、法等國留學,可能花上百萬的也有。而讀佛學院或聽上師講課,根本不用花這麼多錢。但從價值和意義來分析時,卻有非常大的差別。想必大家都了知,大乘佛法對生生世世命運的改變起什麼樣的作用。

但在學佛時也不能盲目求法,而應著重于打開智慧,所以首先應了知所求法的內含,但這必須長期聞思修行,這樣一來我們的身心就會逐漸得到改變。的確,我們無始以來串習的無明習氣非常深厚,短短一兩天的學習或一次演講、幾次講座,根本不可能完全斷除相續中的所有煩惱,所以一定要長期下功夫。我認識的一些出家人和居士,他們多年以來對聞法一直未曾間斷,無論到哪里去做什麼樣的工作,每天都未間斷過修學佛法。其實人有這樣的毅力,相續中的煩惱就會減少,逐漸也會變成一個好修行人。

於我個人而言,隨著年齡的增長,名聞利養等世間八法可以說看透了,所以在有生之年,剩下的時間很想好好用在修行方面。對自己來講,唯一有意義的就是修行,我始終這樣認為。當然,在有能力的情況下也很想幫助眾生。除此之外,在短暫的人生當中,確實沒有什麼大的目標。也即除了在好好聞思修行的基礎上幫助眾生之外,其餘一切都意義不大。當然,為了實現這兩大目標,肯定要面對很多事情,比如吃飯、睡覺、穿衣服等,但這些都不會是我希求的最大目標。

雖然我不好意思說或沒資格要求,大家以後應跟我一起這樣修學,但我非常希望,佛法不要僅僅停留於口頭上講得漂亮,而應在實際中從內心深處對佛法的見解有所認識,也即在短暫的人生中還是要做一些修持,否則想改變心靈也有一定的困難。雖然自己以前在將近二十年中聽聞了很多佛法,同時也做了一些研究、探討、探索,但現在就要離開人間的話,我覺得真正的實修是最有用的,當然以前緣佛法所作的一切在相續中肯定有很大功德。所以我們現在遇到這麼好的佛法時,多多少少都要修行,而修的內容:首先以信心和智慧入於真正的佛教,然後再進一步獲得大的境界。

壬五(宣說加行之緣善知識)分二:一、宣說所依上師;二、宣說依者(聽聞甚深智慧之)弟子。

癸一(宣說所依上師)分二:一、需依具相善知識之理;二、善知識宣講教授之理。

子一(需依具相善知識之理)分二:一、真實宣說;二、需要如此依止之理由。

醜一、真實宣說:

住初學位之菩薩,勝意樂入大菩提,

賢善弟子敬上師,恒依諸位智者師。

這裏講什麼樣的弟子依止什麼樣的上師。

所謂住初學位之菩薩,指剛發菩提心、剛趨入大乘佛法的初學者。他們懷著利益眾生和希求菩提的殊勝意樂,追求並趨入最殊勝、最美妙、最高貴的菩提道果。對這樣的賢善弟子來講,一定要以身口意最大的恭敬,依止具有善妙見行且能宣說大乘佛法密意的諸位智者上師。因為這樣的善知識可以改變我們的生生世世,而依靠自己的能力成就或解脫根本不可能。所以一切經典和論典,包括續部和上師的竅訣中一再強調:首先要依止一位賢善的上師。若能如法依止,這就是成就的最大因緣。

現在有些對佛教一無所知的人,包括一些佛教徒也說:弟子依止上師不合理,沒有必要如此恭敬,因為現在講公平,所以論典所講那樣的恭敬不合理。有些人還說:米拉日巴依止上師的做法太過分,瑪爾巴羅紮是沒有悲心的人,他把弟子折磨得太厲害了。對諸如此類非常可笑的語言,以簡單的世間比喻就可遮破:大家都知道,學生沒有依止老師,就不可能學到知識。而在此過程中,如果老師打弟子,或老師通過各種方式懲罰弟子,從世間的角度來講,會不會說這位老師非常愚笨、這種做法不合理呢?就像這樣,在佛教中弟子依止上師也很有必要,而且上師以各種方法來調化弟子,也不能說不合理。

另外,依止善知識並非藏傳佛教唯一的特點,因為佛經也這樣講。如《華嚴經》雲:若令善知識歡喜,則能獲得一切佛菩提。講得很清楚,並沒說其他的,只是令善知識歡喜,就能獲得佛菩薩的果位。如果這樣的經典都不承認,那所謂的法師或佛教徒就非常可憐。

當然,我們之所以要依止善知識,就是因為依止善知識有很大功德。《般若經》中也說:善知識善護念諸菩薩摩訶薩,能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可見,對於發大心的菩薩來講,如果有善知識的垂念、加持,相續中就可以迅速獲得證悟的智慧。密宗也講:如果上師始終垂念、加持,證悟就很容易。另外,依靠善知識能使自己見到一切諸佛,相續中生起真正的菩提妙心。《法華經》雲:善知識者是大因緣,所謂化導令得見佛,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從此教證可以看出,如果我們遇到了真正的大乘善知識,對整個身心就會帶來非常大的利益。所以,對修學大乘佛法的人來講,一定要依止善知識。

但現在邪說、邪見非常可怕,包括佛教徒裏面,很多愚蠢的人都被一些似是而非的理由蒙蔽。對於這樣的說法大家最好聽都不要聽,那就更不要說去相信了,因為他們連佛的語言都不能成其為理由。所以大家一定要了知依止善知識的重要性。

關於善知識的法相,《經莊嚴論》中有宣說(1),大家可以參閱;麥彭仁波切在《般若攝頌釋》(即《攝功德寶經釋》)中說:上師的見行要善妙,還要能宣說大乘佛法。但現在有些人說:這位法師好像是凡夫人,我不想依止。若是這樣,那佛經裏面就應該要求:只有一地以上的菩薩才有資格傳法,但佛經並沒這麼講,所以凡夫人也可傳法或依止。拿世間比喻來講,如果小學老師必須具有博士生導師的水準,除此之外都沒資格的話,那誰也不會認同,因為這根本沒有必要。其實,作為小學老師,中學或師範水準就可以,並不需要博士生導師。所以,大家對傳法上師也不要要求太高了。但上師的見解和行為一定要如法,還要通達大乘佛法。若有這樣的善知識,就要按要求來依止。《入行論》雲:捨命亦不離,善巧大乘義,安住淨律儀,珍貴善知識。意思是說,即使遇到生命危險,也不能遠離善巧或精通大乘教義,及菩薩律儀清淨(即菩薩戒清淨)的珍貴善知識,也即要永遠依止。

很明顯這裏並沒有要求:獲得一地菩薩果位者——具有斷除一切見惑、一刹那間度化一百個眾生等功德的人,才可作為善知識。所以,作為凡夫人,對法師的要求也不要特別高。在學院中,有時候我們覺得某某法師各方面的因緣都具足,但有人卻不想在他面前聽法。問他為什麼?他說:這位法師好像是凡夫人,凡夫人依止凡夫人有什麼用?但凡夫人中,有些當老師、有些當學生,依靠這個因緣也可以增長智慧,當然這也是我們要求大家在班裏好好聽課的原因。所以,在依止善知識的過程中,這方面一定要引起注意。

醜二、需要如此依止之理由:

因智功德源於彼,隨說般若波羅蜜,

佛諸法依善知識,具勝功德如來語。

有些人問:入了大乘佛法後,為什麼一定要依止具有法相的善知識?

因為大乘佛法中,基道果的功德所包括的智慧、悲心、菩提心等的來源就是善知識。所以若沒有善知識,很多人雖然有一定的智慧,但在相續中也不可能出現殊勝的功德,因為沒有上師竅訣的緣故,就像以前阿底峽尊者對羅紮瓦(即譯師)仁親桑波所說那樣(2)。而依靠善知識宣說般若波羅蜜多等智慧與方便所攝的法門,我們才有成就的機會。不僅是我們,自古以來所有成就的佛陀和菩薩,剛開始的時候都要依靠善知識。因為,要獲得如大海般的無量無邊佛法功德,必須依靠善知識,這是具殊勝功德的大慈大悲佛陀的金剛語。正因為佛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大家對佛的教言就要堅信不疑。

《華嚴經》雲:其有修行善知識教,諸佛世尊悉皆歡喜;其有隨順善知識語,則得近于一切智地。意思是,如果修行善知識的言教,諸佛世尊都會歡喜;如果隨順善知識的教言,則能獲得一切智的佛位。可見,一切佛的果位完全依靠善知識的教言而來。《大圓滿前行》中也說:一切佛經、續部、論典中,從來沒有提過不依止上師而成佛的歷史。因此大家一定要瞭解依止善知識的重要性。記得《廣論》中有這樣一個公案:仲敦巴尊者問阿底峽尊者:我們藏地修行佛法的人特別多,但成就功德的人非常少,這是什麼原因?阿底峽尊者說:大乘所有功德皆依賴於善知識,你們藏地很多修行人把上師當作庸俗凡夫,這怎能得到真實出世間的功德?從這個教言也可看出,應該對上師有特別大的恭敬心,而且還要經常依教奉行,若能如此,自相續的功德就很容易開發出來。如果沒有這樣,僅憑自己的分別念來自作主張,那也不能獲得真實的解脫。

這個頌詞被廣泛引用在很多竅訣書中,當然這無疑是在反復提醒我們:這是佛陀說的,並不是世間人說的。如果是世間人說的,那就要觀察他說的到底是否正確?而佛陀說所有功德的來源就是善知識,我們就要好好依止善知識。但現在有些人說:我不用依止善知識,佛教的道理完全可以自學,自己看看書就行。當然你看書也可以,但沒有竅訣,恐怕也很困難。拿在座的知識份子和學一般世間技術的人來講,有沒有不依靠老師而自我成就的呢?恐怕很少。所以依止出世間的善知識很重要。

《攝功德寶經釋》中說:佛教中有關道次第的修行、思維和聽聞,前前依靠後後而生(即通過思維才可以產生修證,而思維也依靠聽聞才能得到);但聽聞沒有善知識能不能獲得呢?絕不可能。因此,有關經典和論典一直讚歎善知識,並要求我們如法依止的原因就在這裏。

在依師的方法上,如果上師是大成就者,他有超越的加持和功德,而弟子的信心也非常大,那就可以天天承事上師,比如經常為上師修房子、提水、做飯等,就像米拉日巴依止瑪爾巴羅紮那樣。依靠這樣的緣起,相續中也可頓然開悟。如果上師也是一般的,就像剛才所講的一樣,只是精通大乘佛法和清淨律儀,並沒有超群的功德,弟子也沒有像米拉日巴那樣的信心,那我覺得這樣做就不是很重要,而應在佛法上進行交流,即上師為弟子講述世俗和勝義的妙法,弟子除了獲得一些有形的加持品之外,還要獲得無形的智慧、信心和悲心,這非常重要!

現在有些上師認為自己跟瑪爾巴羅紮沒有什麼差別,弟子也認為自己跟米拉日巴一樣,而且以這樣的方式度過了很多年。當然我也非常隨喜,但一般來講,上師要為弟子傳講佛法,弟子在聞思後還要實地修持,到一定的時候,相續中自然而然就會呈現出佛菩薩的加持,在那個時候沒有依止上師也完全可以自利利他。因為,自相續真的有一定境界時,絕不可能自己享用,而會傳授給下一代。的確,若周圍有許多沒有品嘗到佛教甘露妙味的可憐者,他們就會不忍心自己一直安住,而會將佛法的火炬傳遞下去,因為唯依佛法,眾生才有被救護的機會,這樣佛教也成了真正驅除黑暗的明燈。

子二(善知識宣講教授之理)分二:一、如何宣說教授;二、如是宣說之讚歎。

醜一、如何宣說教授:

可能有些人會想:光講要依止上師,但依止了以後,上師到底要講什麼法,以及這樣講是否合理,不知佛陀有沒有宣說?有宣說。所以傳法是上師的事情,跟我無所謂的說法並不合理。而光是師徒互相承諾:從今天開始你是我的弟子,我是你的上師。今天是2009101日,一定要把日子記好。”“好,今天日子好,我把它記下來!除此之外什麼事情都沒有也不行。作為上師,一定要將真正的法傳給弟子;作為弟子,也要從上師那裏獲得佛法,這非常重要!所以這裏進一步從兩個方面進行分析,即上師到底要傳什麼法,以及這樣傳了以後是否值得讚歎。首先講上師所講法的內容,頌詞是這樣的:

佈施持戒忍精進,定慧回向大菩提,

菩提莫執蘊見取,初學者前示此理。

作為大乘上師,對弟子肯定要關心,也即會傳授佛法。但傳授的內容千萬不能脫離智慧和方便,以通俗的語言來講,就是勝義諦的法和世俗諦的法都要傳。

但首先應講人身難得、壽命無常、因果不虛等世俗法,而不應講空性。不然剃完頭後就說:你坐在這裏,我教你觀空性——一切都不要執著,更不要執著我。那他就會生邪見:明明你剛給我剃完頭,怎麼你也不執著、我也不執著、頭髮也不執著、光頭也不執著?所以剛開始的時候千萬不要講空性。而應說:出家功德很大,我很隨喜,或者說我們這樣做有很大功德,等等。以前有一位成康大師,他說:如果一個人的相續中有一個偈頌,比如能背佛教經論中的一四句偈,那他就是皈依的對境;所以可多講功德。

但最主要的,弟子必須瞭解怎樣行持佈施、持戒、安忍、精進、禪定、智慧,所以六波羅蜜多的本體、分類、功德、修法等內容要一字不漏地傳。而且上師還應告訴弟子:大乘六度萬行的一切法要,都要在加行、正行、結行三殊勝攝持下行持,也即首先要發菩提心,中間應如理如法行持,最後要將一切善根為一切眾生獲得大菩提而作回向。作為上師,這樣的法理一定要給弟子宣講,而這就是方便世俗諦方面的教授。

然後還要講智慧勝義諦方面的法要。比如:這樣的六波羅蜜多也不可執著,因為一切皆了不可得;《中觀根本慧論》裏面也講一切都是空性的,所以一切都不能執著。本頌則講:對菩提也不要執著,而五蘊、十八界、十二處所攝的法全部都是空性,所以也不能執著;如果執著,則是見取見。以前有一位德山宣鑒禪師,弟子問他:什麼是菩薩?禪師從空性或最高的境界說:你給我出去,不要在這里拉屎。按一般的世間境界來看,用這種詞語來說菩薩特別可怕,但到了最高境界時,所謂的菩薩也不可得,一切萬法皆為空性。

可見,在上師面前方便和智慧的法都要獲得。以前上師如意寶就給我們傳講了這兩種法,大家也獲得了很大的利益。在講《百業經》和《釋迦牟尼佛廣傳——白蓮花論》時,上師每講一堂課,對我們都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比如上師在講《廣傳》時,雖然有時候時間特別短,但若上師在課堂上流淚等,即示現非常起信心或起悲心,所有人的相續都能得到改變。比如:佛陀太偉大了,眾生太可憐了,這樣的信心和悲心都油然而生,而且一生中也無法改變。上師在講勝義空性或大圓滿直指心性的法要時,好多弟子當下都認識了心的本性。當然,這也是本頌要求上師一定要講勝義和世俗兩方面法的原因。對真正的大聖者或有修證的上師來講,哪怕他講很短的語言,也能起到非常大的作用。所以只要我們好好依靠他們的教言,就能得到非常大的利益。現在很多法師都在講,很多人也在聽,但起到這樣作用的不知有多少。

其實,只要能如此傳法,弟子的身心逐漸就會有所改變,甚至平時也能安住於禪宗所謂的話頭等佛教境界當中。以前有一位女人,她的財富、地位、權力、相貌都非常不錯,但她始終鬱鬱寡歡、特別傷心,因為她連談心的對境都沒有,別人都看不慣她。後來她去拜見無德禪師,她說:我很想變成一個有魅力的人,但人人都討厭我,您能不能幫我想個辦法?禪師說:你平時應多講一些禪語、多聽一些禪音、多做一些禪事、多用一些禪心,這樣就會變成一個有魅力的人。她問:什麼叫多說一些禪語呢?禪師說:你平時說話要說實在的語言、利他的語言、真實的語言。然後她問:什麼叫聽禪音呢?禪師說:你經常聽到的譭謗或辱駡你的粗魯語言,要把它們當作禪宗的妙音來對待。她又問:什麼是做禪事呢?禪師說:你要做佈施、慈善、服務別人等有意義的事情。她又問:什麼是禪心呢?禪師回答:就是凡夫聖者平等和包容一切的心。(其實,世俗中利益他眾的心和勝義中平等空性的心,就是所謂的禪心。)後來她也變成了一位很好的修行人。

可見在生活中,我們的身口意千萬不要表現出天對我也不公平、地對我也不公平、所有人和非人對我也不公平的態度。如果天天都將器情世間當作怨仇一樣來對待,那就不是很好。其實,只要能將上師所講的教言用在生活中,就不會有不能接受而非常痛苦的事。如果有一些不公平,就想是前世業力所致;如果有一些快樂,就想是佛菩薩的加持……這是世俗方面的修法。如果從勝義來講,就是一切都是空性的,不應有絲毫執著。

當然,在行持勝義方面的見修時一定要注意。現在有些密宗行人,只是會背、會說一些特別高深的密宗術語,然後就在行為上膽大妄為,比如雙運、降伏等,這就不合理。禪宗當中也是,有些人在參話頭方面一點基礎都沒有,但他卻敢胡作非為,其實這叫狂禪。現在有些人就這樣可怕,連基本的因果觀念都沒有,卻敢實施超凡的行為。其實,凡夫人直接用這樣的法語,是違背佛法規律的。因此,大家千萬不要成為狂密者或狂禪者,否則就像《定解寶燈論》所說那樣(3):行持誹謗因果的瘋狂行為的緣故,這樣的人就是癲狂者,並非真正的修行人。

然而,真正有境界的人絕不會做違背佛法的事。以前,漢地公認的大成就者——彌勒菩薩的化現傅大士說: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若沒有超勝的境界,空手怎能把鋤頭、步行怎能騎水牛,人從橋上過又怎能橋流水不流?但很多人包括我們在內,可能都不理解。甚至有人聽到這樣的語言還會譭謗:說這話的人連基本的生活現象都不懂。其實,這與宗喀巴大師在《三主要道論》中所講的,以空性除斷邊、以顯現除常邊的教理非常相似(4)

總而言之,作為上師,一定要把空性法門和方便法門結合起來宣講。如果剛開始就講空性,世俗法全部否定,那對空性根機的人來講會有利益,但對方便根機的人來講,恐怕就不能接受。有些上師一直講方便法,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怎樣念咒語等,但從來不提及空性。雖然這對方便根機的眾生暫時有利,但沒有提及空性的原因,他們相續中的輪回之根也不可能斷掉。所以這兩個法門結合起來宣說非常重要。

醜二、如是宣說之讚歎:

此行善海說法月,眾生皈處友軍所,

依慧洲導欲利者,日燈說勝法不亂。

本頌用大量比喻讚歎前面所講那樣的,世俗法和勝義法都會講的,對弟子相續真的有一些幫助的善知識。在無垢光尊者的《大圓滿心性休息》和《如意寶藏論》中,也大量引用《華嚴經》等經典中的教證來讚歎上師。究其原因,這是因為上師無比難得、珍貴的緣故。

首先是,指上師的智慧、悲心像大海那樣深廣無邊。其次是說法月,就像清涼的月光能遣除世間熾熱的痛苦一樣,上師通過說法能遣除弟子相續中的黑暗,從而獲得光明。再次是眾生皈處,指上師是遣除痛苦,帶來暫時、究竟利益的真正依處;除此之外,其他世間的軍隊、大船、老師等都不是真正的皈依處。下面是友軍,指依靠上師的教言能獲得真正涅槃的大快樂,所以叫友軍。再下是,指上師是遣除苦因、苦本的處所。所謂,則指趨向菩提的所依。所謂,指依靠上師能辨別利害關係,所以是智慧者。下面是,指上師是漫漫苦海無邊眾生的解脫洲,就像大海中的洲島一樣。導欲利者,指上師就像商主一樣,能引導眾生獲得暫時、究竟的利益。然後是,遣除人我執而成為日輪。,遣除法我執而成為正法明燈。說勝法不亂,指依四無礙解能一心不亂地為眾生宣說無比殊勝的空性法。當然,就像麥彭仁波切在《攝功德寶經釋》中所說那樣,有些比喻也可從其他角度來解釋。但不管怎麼樣,通過以上比喻的學習,我們就能了知,在世間中上師最偉大。

《華嚴經》雲:善知識者,長諸善根;譬如雪山,長諸藥草。這是用雪山來比喻的。在本經中,還用大海、猛火、須彌山、蓮花、明月、日輪等來比喻善知識(5)。的確,在世間中善知識非常值得讚歎。但這不能僅在口頭上說:上師!您就像紅太陽一樣。而應從內心深處對上師的功德、事業生起定解,比如:對整個世界的眾生來講,如果沒有善知識,他們將特別可憐。我獨自一人在屋子裏看書時,經常想起上師們對我們幫助很大:如果他們沒有出世,或他們在顯現上也跟其他無明愚癡的眾生一樣——不能為我們宣說解脫道,那我們將不斷沉溺在輪回中,極其可憐!

因此,只要我們能從善知識傳講佛法讓自相續有所改變這個層面來思維,就能生起知恩報恩的心。雖然有些人認為:在這個世界上,父母對我最有恩德,或領導、家人等對我恩德最大,但這只不過是從世間某一個層面來講。如果全面衡量,上師給我們講一句法的恩德,我們生生世世也不能回報。所以大家都要有感恩報恩之心,還應經常讚歎上師,千萬不要聽法後對上師不恭敬。

聽說有些人在聽了很多年法後,對上師退失信心,還到各處去譭謗,這很不好。其實,真的要在一個人身上找毛病,誰都可以找得到。不要說我們這些人,連佛陀的身上,邪見者也可找到毛病。因此,得過法的人一定不能這樣。

有一位上師在他的傳記中引用《大悲白蓮經》的教證(6)說:作為修行人,即使上師的行為不如法,也應生起信心。比如上師以前是出家人,後來還俗了,還俗後他還經常帶著孩子川流不息地到各個酒家去喝酒,對這樣的行為我們也不能譭謗,而應生起信心。為什麼呢?因為他在如來的教法中出過家,在此賢劫必定會獲得涅槃。所以,即使上師真的有一些不如法的行為,作為有法恩的人也應該恭敬,而不應口口聲聲都譭謗。

現在社會很複雜,很多人都不懂佛理,所以不但不用《華嚴經》中這些非常好的比喻,反而將其他一些特別難聽的比喻,加在上師和道友身上進行譭謗,這非常可惜!因為,在短暫的人生中,用這些語言來造彌天大罪根本沒有必要。所以,以後一定要對所有有法緣的上師恭敬讚歎。前兩天也講了,包括講一堂課的輔導員,也應永遠把他當作自己的根本上師那樣來對待。為什麼呢?因為他口裏面給我們說的法,是釋迦牟尼佛傳下來的佛法,這非常有價值。所以大家在這方面一定要注意。

好,講到這裏!

回向偈:

所南德義檀嘉熱巴涅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內尼波劄南潘協將摧伏一切過患敵

傑嘎納齊瓦隆徹巴耶生老病死猶波濤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願度有海諸有情

(1)《大乘莊嚴經論》雲:調靜除德增,有勇阿含富,覺真善說法,悲深離退減。

(2)見《大圓滿前行引導文·發殊勝菩提心》。

(3)《定解寶燈論》雲:或者如同下續部,貪執取捨之同時,行持等性取捨行,雙運降伏酒肉等。

未證瘋狂之行為,豈非成為呵責處?

(4)《三主要道論》雲:了知以現除有邊,以空遣除無有邊,緣起性空顯現理,不為邊執見所奪。

(5)《大方廣佛華嚴經》雲:複次,善男子:善知識者,長諸善根;譬如雪山,長諸藥草。善知識者,是佛法器;譬如大海,吞納眾流。善知識者,是功德處;譬如大海,出生眾寶。善知識者,淨菩提心;譬如猛火,能煉真金。善知識者,出過世法;如須彌山,出於大海。善知識者,不染世法;譬如蓮華,不著于水。善知識者,不受諸惡;譬如大海,不宿死屍。善知識者,增長白法;譬如白月,光色圓滿。善知識者,照明法界;譬如盛日,照四天下。善知識者,長菩薩身;譬如父母,養育兒子。

(6)《大悲經》雲:阿難,我為一切天人教師,憐湣一切諸眾生者。于當來世法欲滅時,當有比丘、比丘尼,於我法中,得出家已,手牽兒臂,而共遊行;從酒家至酒家,於我法中作非梵行;彼等雖為以酒因緣,於此賢劫,一切皆當得般涅槃。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