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1/11/20 06:34:25
學習次第 : 進階

般若攝頌釋 第二十八課

思考題

1.為什麼每次聽《般若攝頌》時,一定要有歡喜心?作為聞法者,我們應如何使之生起並不斷增上?

2.以虛空之喻說明的真如無別的意義旨在說明什麼問題?這對我們的修行有何指導意義?

3.為什麼有般若則能獲得大菩提,無般若則會墮入聲聞?對方便與智慧雙運始終是大乘行者所行持的無誤正道這一點,你有何感想?

4.“樂此佛乘定生者應具足什麼條件而趨入?為什麼?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識!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為度化一切眾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下面我們共同學習《般若攝頌》。現在正在講真實成就彼加行果之理,這分認清所得之果和若沒有此道則不得果之理兩個部分,其中認清所得之果從比喻和意義兩個方面講,虛空的比喻前面已經講完了,今天講意義。

癸二、意義:

前面也提過,每次聽課時都要有歡喜心。對極個別道友來講,因為宿世對大乘佛法有興趣,自然而然就能生起歡喜心。而世間的降伏敵人、護持親友以及做生意賺錢等,則不感興趣。所以,若誰對出世間的大乘佛法,尤其是空性之理進行分析時,自然而然就能生起這種心念,那就可以斷定他有前世的因緣。當然,有些人相續中雖然有這種因緣,但因沒有遇到善知識和大乘佛法的緣分,暫時還會隱藏在自己的相續中。若自己有希求心,再加上上師的開導和道友的指點,前世的善緣就會逐漸復蘇。當然,也有極個別人不但對佛法空性之理生不起信心反而會痛苦不堪,甚至屢屢產生邪見,那對這種誤入歧途很深且實在無法解救的人,也沒辦法度化。但是,對有緣者我們就要再三勸請,因為聽到這樣的空性法門,在一生一世乃至生生世世中,都不是很容易的事。的確,我們不可能無緣無故遇到這樣的般若法門,所以每聽一堂課,哪怕是聽一個偈頌,也應以歡喜之心來諦聽。

大家要這樣想:雖然我是業力深重的凡夫,身心內外的違緣也接連不斷,種種煩惱、痛苦也此起彼伏,真正通達萬法真理也很困難,但我能遇到這樣的法門確實非常榮幸;這樣就能生起歡喜心。記得一位學者這樣講過:如果在歡喜的心態中勞動,這就是一種快樂;如果在壓力中勞動,這就是痛苦。所以,任何人在做任何事情時,若能以歡喜心來對待,那就不但不會有壓力,而且還會很輕鬆、很快樂。如果始終把所作的事情當作壓力、束縛,那不要說聽空性法門,做任何事甚至吃飯也是痛苦的事。所以,對生活乃至學佛的態度非常重要。

我看到有些道友心態特別好,每次聽課、研討、背考,乃至所有佛法方面的聞思修行都興致勃勃、非常快樂,這非常好!但有些人經常在無意義的瑣事上散亂,一提起聞思修行就愁眉苦臉、特別傷心,這就不太好!大家也看得出來,有些人一上課就打瞌睡,或者一直東看西看,心很難集中,甚至有人如坐針氈,特別苦惱。有人還以身體不好、心裏不舒服等種種藉口不參加聞法。但一說放假了、我們出去玩之類的話語時,身心狀況馬上就變好了,好像一切艱難困苦都可以面對一樣。當然這就是前世的善緣不夠導致的,因此大家一定要嚴格要求自己。

我覺得,我們現在講這樣的般若法門非常好。對漢地眾生來講,雖然《大般若經》是無上之寶,但讀一遍也需很長時間,那從頭到尾全部學習就更困難了。尤其是在大城市中生活的人,每天都忙得不可開交,能不能這樣聞思也很難說。而本經是釋迦牟尼佛二轉*輪的精華,只要認真學習,對有智慧的人來講,般若的核心內容、基本思想和重要精神皆能明白。如果懂得了這些內容,那以後學空性法門就不會有很大的困難。也就是說,如果懂得本經的基本意義,以後看《中論》、《入中論》、《四百論》(包含《百論》)、《十二門論》等中觀方面的論典就可以瞭解。不僅如此,其他法門也可通達。而且我們這次也沒有趕速度,每天講的頌詞並不多,所以大家一定要好好學習!

下面講頌詞,也即講各種真如無別。

過去未來之真如,現在羅漢之真如,

諸法真如佛真如,法之真如皆無別。

其實,與真如意義相同的詞,在經典和論典中提得比較多。比如法華經論中講的實相、佛性、如來藏等,其他經論中講的法性、平等性、虛空、真實義等,麥彭仁波切的很多論典中講的勝義諦、現空無別、唯一明點等。雖然名稱不同,但意義卻是一樣的。當然,真如在小乘經論和大乘顯宗——唯識和中觀以及密宗經論中所指的意義並不相同。但總體上講,一切萬法的法性、本體就稱為真如。

另外,真如用虛空來比喻是最好的。在宋朝道原法師編輯的《景德傳燈錄》(這部書在漢地非常出名,乃禪宗著名史書,其中記載了許多禪宗公案和開悟的偈頌等內容)中,這樣的內容相當多。如天竺八祖傳法偈雲:虛空無內外,心法亦如此,若了虛空故,是達真如理。意思是說,虛空沒有內外,心法或心的本來面目也是如此;如果真正通達了心如虛空的道理,那就通達了真如的道理。

因此,本經這個偈頌與虛空的比喻結合起來完全可以這樣解釋,也就是說比喻所表達的意義是這樣的:正如虛空沒有差別一樣,過去一切萬法的真如,未來一切萬法的真如,現在一切萬法的真如,阿羅漢和緣覺所證悟的真如,以及基法所攝的所知諸法的真如(即柱、瓶等一切萬法的真如),果法所攝的獲得佛果的真如,道位所攝的菩薩所悟一切萬法的真如,它們皆無有各自成立的分別。

雖然從現相上講,這些真如所依的時間也不同,補特伽羅的相續也不同,證悟境界的深淺、大小等也不相同,也即它們完全是分開的、有差異的;但在實際當中或從勝義來講,這些全都無二無別。因為在甚深勝義智慧面前,過去現在未來、自己他人、好事壞事、虛空大地、長短、男女等一切觀待假立的法,全都不存在;不但不存在,而且不存在的單空也無法言說。在這種境界中,一切皆一味一體、無二無別,這就是所謂的自然本智、法界唯一明點、不可思議的勝義、現空雙運等。雖然可用種種顯宗密宗的名稱來表示,但實際上就是遠離一切戲論的法性——真如或者實相。而且,這就是我們所要獲得的最究竟的菩提果。

在藏文中,實相跟真如基本上是一樣的。在漢文《中論》裏,真如也用實相來表示,如:自知不隨他,寂滅無戲論,無異無分別,是則名實相。以前講《中論》時也講過,這裏面宣說了真如的五種法相。可見,真如完全是勝義境界,根本不可能以分別念來了知。雖然名言中在眾生前完全可以分開,如:瓶子的真如、柱子的真如、我心的本體、你心的本體……但實際上並沒什麼可分的。

為什麼在修上師瑜伽或修任何一位本尊時,要觀想智慧本尊的大悲心或一切智智的智悲雙運的境界,跟我們的分別念融為一體,並安住在不可思議的境界中?其原因就是要我們隨順一切萬法的真如,或入於這樣的境界當中。但我們凡夫現在完全處於世俗諦中,你和我乃至一切萬法不但分開,而且還分得非常清楚。比如:這是我的房子,那是你的房子,我們的界限在這個地方。不但要分清,而且還要釘永遠也不毀壞的樁子。尤其是從來沒有學過大乘佛教的人,自己一定要維護,他人尤其是怨敵,不但不維護還要進行摧毀。如果消滅怨敵,在不同場合中,還能不同程度地獲得獎勵或稱讚,比如:你是英雄,你很了不起,等等。但這些都是不了知或沒有通達真如的原因導致的。

因為,在法界真如中融為一體時,自他乃至一切破立全都沒有。《大乘起信論》雲:一切法從本已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異、不可破壞,唯是一心,故名真如。但這樣的境界對一般人來講,剛開始確實有一定的困難。若我們對大乘空性法門有所聞思,平時再經常觀心,逐漸就能認識心的本來面目。若對心性有所認識,無論是依靠顯宗的竅訣還是密宗的竅訣,在語言文字上皆可表示;雖然如此,但卻不離法性。對這樣的道理,若依靠觀察或修行來明白,那就到達了大圓滿的初步境界,從顯宗的角度來講,則已認識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的境界。

以前有一位明覺禪師,他的語錄中講了一個有關須菩提尊者的故事。有一次須菩提尊者在岩洞裏修行,當他正安住修行時,天上散下種種花雨不斷讚歎他。於是尊者問:誰給我散花、誰在讚歎?空中說:我是梵天,是梵天在讚歎你。尊者問:為什麼你要讚歎我?梵天說:你宣說了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我非常佩服、尊重,所以我才不斷向你讚美。尊者說:我從入定到現在一個字都沒有說,你有何必要讚歎?梵天說:你一個字也沒有說,我一個字也沒有聽,這就是最殊勝的宣說般若波羅蜜多。

但這樣的境界跟世間人講,可能他們會覺得在說謊,或者說根本不知道在說什麼樣的境界。對在座真正學習般若法門的人來講,想必大家都心中有數。雖然不敢說完全通達,但多多少少瞭解的原因,就會認為確實是這樣,即從勝義真如的角度來講,這些全都不可分。雖然在世俗中,佛的真如、阿羅漢的真如、凡夫人的真如等不能混為一談,否則就亂套了;但在勝義中,它們皆無二無別,當然這也是眾生本來是佛的原因。可是這樣的道理,現在很多人都不懂,若懂得了修行就會有進步,或者多多少少都會有收穫,所以大家一定要好好學習。

那天我熟悉的一位在學院打工的工人對我說:現在已經秋天了,我馬上要回去了。我說:你今年掙到錢沒有?他說:還可以,但掙得不多。我說:既然如此,那你就不應該來。他說:不,還是來了好,多少都有收穫。但在座很多學佛的人都有自卑感,覺得自己學了這麼多年什麼都沒獲得。其實就像那位工人所說一樣,沒有學跟學了還是有差別。大家也可以想一想,剛開始入學院大門時,自己是什麼樣的心態,可能對佛教的基本道理都特別迷茫。所以有時回憶起當時的狀況,自己都會譏笑自己。拿我來講,剛來學院時的言行舉止和心態,現在想起來也覺得很幼稚。但現在我們雖然不敢說大徹大悟,多多少少還是有一點小悟,也即都有不同程度的收穫。當然,如果前世一直當牛做馬,即生中惡業的等流果和異熟果特別深重,信心一直被深厚的薩迦耶見等邪見籠罩,始終提不起來,即使稍微有點信心也被非人捉弄,不能得到正常狀態,就像特別嚴重的瘋狂患者一樣;除這種人之外,我想大家在學習這麼殊勝的法門後,肯定會有不同程度的收穫。

壬二(若無此道則不得果之理)分二:一、略說;二、廣說。

癸一、略說:

善逝菩提離異法,任何菩薩欲得此,

具方便行智慧度,無導師慧不可得。

本頌的意思是說:沒有般若波羅蜜多,根本不可能獲得佛果。怎麼得不到呢?頌詞中說:最後我們所獲得的最究竟的善逝如來正等覺的菩提果,它具有虛空的特徵,遠離一切能證所證、能得所得等世俗分別範圍內的異法,也就是說一切因緣造作之法全都遠離,是不可思議、遠離言說的本體,當然這就是所謂的自然智慧果或法身果位。這樣的果位,發了菩提心的人都想得到,但必須具足方便和智慧這兩個因。如果大悲心、菩提心、回向、發願、禪定等方便行,和通達一切萬法無有實質的大智慧波羅蜜多沒有,那大菩提就會像空中花園一樣了不可得,或者說,具有般若波羅蜜多名稱、遠離一切戲論的果位就不可能得到。

所以大家一定要明白,成佛之因就是智慧和方便,如果沒有這二者,佛果就得不到。《法華經·方便品》雲:一切諸如來,以無量方便,度脫諸眾生,入佛無漏智。可見,一切眾生要趨入無漏智慧的佛果,必須要依諸如來所宣說的正道,根本不可能憑自己的想像力來獲得。現在漢地邪法比較多,它們既非佛教經論的內容,也非歷代傳承上師的教言與開示,只是憑自己的想像,將別人的思想和自己的分別念夾在一起,然後就建立一個宗派。那這些只會將人引入邪道,根本不可能起到任何好的作用。

另外,雖然其他宗教的典籍(如道教的《道德經》和回教的《古蘭經》等)中,經常講到深而玄的不可思議無為境界,以及天堂如何幸福、地獄如何痛苦等內容;但這些思想跟佛教裏面勝義和世俗的道理相比,根本不能望其項背,雖然部分名詞或內容相同,但主體精神根本不一樣。但現在很多人都把其他宗教的名詞或內容跟佛教融合在一起,說跟佛教一模一樣,或者說自己的宗教已經超越包括佛教在內的其他宗教,且以這樣的名義來接引人。對於這樣的問題,我想很多人首先應該好好學習佛教的甚深道理,否則對自他都不會有好處。

話說回來,積累資糧等和證悟空性,即智慧和方便兩者非常關鍵,如果離開了它們,雖然表面上做了很多,也會徒勞無益,因為根本沒有得果的機會。當然,傳承上師給我們作的非常殊勝的指導,歸根結底就是智慧和方便雙運,因為離開這兩者就不是真正的道。相信大家在看了一些傳承祖師的教言後,就能了知他們在學道過程中,也是不離世俗和勝義,即智慧和方便雙修而行持的。

禪宗有位普庵禪師,他乃臨濟宗十三代子孫,是非常了不起的高僧大德,人們稱他為漢地的蓮花生大士。他講了很多密咒,也示現了許多不可思議的神通境界。其所傳下來的普庵咒,有消災、長壽等功用,現在漢地很多寺院和居士,經常念這個咒語來驅螞蟻等,也有人為它作曲,把它當作佛教歌曲來唱。從其傳記來看,他有高尚的人格,非常重視修行,特別珍惜光陰。禪師平時喜歡念誦或翻閱《華嚴經》及《華嚴合論》等經論,他曾在禪宗寺院中十二年脅不沾席地用功修行。在39歲那年,他誦《華嚴合論》至達本情忘,知心體合一句時大徹大悟,從那時起他就能自由自在地上天堂、下地獄,且示現了非常廣大的弘法利生事業。

看過很多開悟者傳記的人都清楚,不管是顯宗的高僧還是密宗的大德,他們的行為都很穩重,平時也不浪費時間,一直很精進地修行。即使在修行時遇到違緣也不會退卻,而且還會更加勇猛地用功,有的甚至幾十年夜不倒單。但現在極個別修行人,在遇到一位上師時求一個法,念修幾個月後就捨棄,然後又去找另外的上師去求另外的法,這肯定不行。所以大家在一個法門中,一定要長期穩固地精進修行,這非常重要!

另外,從他們的事蹟中也可看出,雖然他們已經到達很高的境界,但念誦等修行一直沒有間斷過。但現在極個別人什麼境界都沒有,卻用禪宗、密宗裏面特別深的幾個名詞來遮掩,從而將所有善根全部捨棄。對這樣的行為我們始終不會讚歎,因為再有怎麼高的境界,世俗的善根也應重視。拿我們的傳承上師來講,他們的境界肯定遠遠超過現在極個別人,但他們卻一直不斷地精進努力,哪怕一點點的善根也要積累。在這方面大家一定要注意,否則就非常可惜!

我們要求上課前後的念誦都要拿轉經輪,這一點我希望學院中的道友一定要堅持,也希望菩提學會的佛友皆能追隨。如果沒有轉經輪,最好能想辦法請。如果是買一件衣服,對城市裏的人來講,通過上網等途徑很快就能成辦。同樣,迎請一個轉經輪,也應該不會有太大的難度,所以大家一定要想辦法得到轉經輪。以前我鼓勵大家請轉經輪,兩三年後我問有些居士,他們卻說:上師,請不到啊,轉經輪很難請啊!其實轉經輪並不難請,現在到處都在賣,二三十塊錢就可以請一個。若自己在這方面沒有興趣,那對你來講就真的很難了。

真的,哪怕短時間用轉經輪,功德也很大。我做了一個實驗,如果沒有算錯,用轉經輪一分鐘可以轉兩百圈。以前我講轉經輪功德時,也引用很多教證講過轉經輪的功德,其中一條是這樣的:經輪裏面有多少咒語,我們每轉一圈就能得到每一咒語念一遍的功德。這樣的話,如果一分鐘轉兩百圈,那你們想一想,上課前後在一小時左右念《普賢行願品》等時,我們將獲得什麼樣的功德?的確,這有不可思議的功德。因此,大家在坐車等時皆應儘量用轉經輪。

有些人行持善行很自然,做一件事情的同時順便就能積累眾多善根,其實這就是方便法。若這樣的善根能以無有執著的空性智慧來攝持或如理作回向,那這已經成了菩提之因。所以,要成就佛果並不一定需要以神變看見什麼東西,因為凡夫的神通是無常法,很有可能今天能看到很多東西,明天就看不到了。即使看得到,相續中的煩惱沒有減少的話,這也跟看電影差不多,因為自己的相續根本沒有得到改變。因此,在短暫的人生中,大家一定不要有很多改變,而應唯一在自相續中積累智慧資糧和福德資糧,因為它們是佛果的唯一因。倘若沒有以方便和智慧的導師來攝持,那菩提就了不可得,因為沒有因就不可能有果。就像農民沒有種下種子,就不可能收割莊稼一樣。可見,佛果乃至任何一個成就,都不可能離開精進如法地修行,所以大家一定不要輕視微小的功德。

另外,大家也不要高攀特別大的境界,比如在很快的時間中出現神通等超勝境界,而應致力於自心是否有所改變,這樣上師三寶的加持隨時都會融入心田,自己的煩惱和分別念也會逐漸減少。雖然我們現在相續中有種種分別念,甚至有時還會出現噁心,但若我們依法行持眾多非常珍貴的法門,比如用轉經輪、念咒語、參禪、觀空性、修加行等,相信每個人的相續都能獲得很大的利益。有些道友信心比較大,每個法門都覺得很珍貴,對懂得價值的人來講的確也是這樣的。作為智者,雖然他想獲得極高的境界,但他卻會在自相續中一點一滴積累智慧和方便,這樣獲得菩提或者開悟就不再遙遠。

癸二(廣說)分二:一、若離此道最終不成就果之理;二、如是了知而入此道之理。

子一(若離此道最終不成就果之理)分二:一、比喻;二、意義。

醜一、比喻:

鳥身一百五由旬,羽翼折斷無本領,

彼由忉利天自墜,至此贍洲必遭損。

這裏講了一個假設的比喻:比如世間有一隻鳥,它的身體非常龐大,有一百五十由旬,但其雙翼折斷無法騰飛。如果它從三十三天(即忉利天)自行跳到此南贍部洲,那它的整個身體必定會遭受損傷,甚至會導致死亡。現在很多從飛機上掉下來的眾生都不能存活,那從這樣的高度掉下來就異常危險。

醜二、意義:

俱胝那由他劫行,諸佛此五波羅蜜,

無邊大願世恒依,無方便慧墮聲聞。

雖然在百千俱胝那由他劫中,行持獲得佛果的佈施、持戒、安忍、精進、禪定等五波羅蜜多,而且在此世間也恒時不斷地依靠無邊大願發願祈禱。當然,這樣做的功德不可思議、非常大,因為並非一天兩天、一年兩年、一世幾世,而是在特別漫長的時間中行持五波羅蜜多等善法。可是,僅此一點並非具全獲得大菩提的因。為什麼呢?因為成佛的真因是為了天邊無際的一切眾生獲得佛果的菩提心,和追求圓滿菩提的信心等大乘無量善巧方便,以及通達一切萬法無有實質的空性智慧。其實這就像飛禽,擁有雙翅就能在空中自由自在地飛行,否則就沒辦法飛翔一樣。換句話說,如果智慧和方便沒有具足,其他善法做得再廣大、再漫長,也不能成為真正菩提的因,最終只會像沒有翅膀的飛禽一樣,墮入自私自利的小乘道當中。///

可見,我們在行持善法時,最關鍵的就是要以利他的菩提心和信心等方便以及智慧波羅蜜多來攝持,否則再怎樣精勤也非成佛之因。為什麼我們要求,哪怕修一點點的法也要具足三殊勝,即剛開始的時候發菩提心、中間以無緣智慧攝持、最後還要為一切眾生獲得佛果而回向,其實就是為了不離開智慧和方便,否則縱有修行也不能獲得究竟的解脫。

《維摩詰所說經》中說:無方便慧縛,有方便慧解,無慧方便縛,有慧方便解。意思是說,如果沒有方便僅有智慧,也會束縛在輪回中不能得到解脫;如果方便也具足、智慧也具足,就能從輪回中獲得解脫。反過來說,如果沒有智慧,僅有方便,也是束縛;如果既有智慧、又有方便,那依靠這兩者就能得到真實的解脫。

現在雖然有很多人在學佛,但有時候看來,大乘的菩提心在他們相續中並沒生起來。古代很多大德都講:菩提心不是發心為主,而是生心為主。所以不管是講者還是聽者,佛教的境界一定要在相續中有感覺或真正生起,這非常重要!拿般若空性來講,如果平時沒有去瞭解、分析,只是在上課時聽一聽,聽完課後根本不在意,那也沒有多大的意義。當然,聽的功德肯定有,但卻沒有其他功德。若真正的空性道理在相續中生起來,我們就會知道:只不過是自己執著而已,實際上任何法的本體都是空性。所以我非常希望,通過此次傳法能讓很多人的相續中生起這樣的境界。

現在漢地、藏地有些傳法的人,雖然口口聲聲都在說,但相續當中什麼境界都沒有。其實,只是腦筋記一點,然後就在口頭上說,而沒融入自己的相續,這也沒有意義。很多聽法的人也是,只是一隻耳朵進一隻耳朵出,相續中根本沒有存留,那也沒有實在的意義。若這樣講法、聽法,可能只是徒有形象。其實,佛法的內容非常殊勝、完美,有因緣的人皆應在相續中生起它的境界。當然,人的因緣不同,有些人能真正獲得,有些人也不一定,但不管怎麼樣皆應心嚮往之。

另外,在傳法者與聽法者之間有很多因緣,雖然弟子對上師的信心很重要,但若做法不對,也會毀壞緣起。這一點看過一些古代歷史的人都會明白。在藏傳佛教中這樣的事例有很多,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

以前,《大幻化網》傳承中了不起的大德、布瑪莫劄尊者的第三代弟子——密主卓普瓦尊者講《大幻化網》時周圍有很多人,當他顯現幻化網成就相時,四面八方的人都能看到他的真正面目,顯示了種種神變。後來要接近圓寂時,他要求四大弟子也帶一些會供品和他一起到山頂上去會供。作完盛大的會供後,他教誡弟子們說:我現在不舍肉身直接前往清淨刹土,你們千萬不要痛苦,一定要把法好好傳下去,這樣我的後代就會不斷延續下去,弘揚佛法的事業也會更加廣大無邊,你們一定要牢記!

上師說完後,一邊唱著金剛道歌一邊慢慢騰空而起,後來他的身體消失於雲層中,再後來聲音也聽不到了。雖然上師讓弟子們不要傷心,但他們好像心臟已被割去一樣,所有弟子都在地上一邊滾來滾去、一邊非常痛苦地呼喊:上師,您回來啊!……最後上師像天上降下飛禽一樣返回人間,他說:我不是叫你們不要痛苦嗎?因為緣起破壞,以後我只能顯現像普通人一樣死去。後來61歲時上師示現圓寂,雖然他的法脈一直傳到現在,但他的後代卻因此而中斷。

還有熱瓊西日劄巴尊者(指小蘇,他的上師是大蘇),如果他在二十四年中閉關修行,就能獲得虹身成就。他在迦沃山中閉關修行十三四年後,連侍者也不讓親近,自己一人住在山洞裏。後來侍者想:最近上師一點動靜都沒有,是不是生病了?於是他悄悄去看上師的山洞,只見上師坐在山洞中,臉上全部是蜘蛛網。弟子特別傷心,以為上師已經圓寂了,於是大聲地哭。結果上師從定中出來了,出定後上師說:如果你沒有叫我,一直讓我這樣入定下去,我會獲得虹身成就,但現在已經沒辦法了,以後我還要來這個世間一趟。後來他的轉世是薩迦派著名譯師思瓊巴。

子二、如是了知而入此道之理:

樂此佛乘定生者,眾生平等父母想,

利心慈意勇精進,無嗔正直說柔語。

樂於希求究竟大菩提之因——無上佛乘般若波羅蜜多,而決定獲得無上圓滿果位的行者,要具足什麼樣的條件而趨入呢?或者說,這樣的般若波羅蜜多,具足什麼條件的人才能趨入?當然,般若空性的勝義境界也不可缺少,但這裏主要從一般人可以了達或能做到的幾個世俗基本條件來講。也就是說,要有利益眾生的大慈大悲的平等心,即無有偏袒、一視同仁,具有把一切眾生看作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等親近之想;希望所有眾生究竟獲得圓滿菩提的利心;暫時獲得人天快樂的慈意;以及始終勇猛精進地饒益眾生;饒益的過程中也不會像毒蛇一樣,不會動輒就不高興,經常顯現忿怒相,也即沒有嗔恨心;而且無有諂誑、狡詐,秉性正直;說話時也會說溫和的柔語,就像《入菩薩行論》裏面所講的一樣(1)。總之,具足以上條件的大乘行者才有趨入大乘般若波羅蜜多的機會。

對這裏所說的幾個條件,在座的道友皆應好好觀察,其實歸根結底就是要利益眾生,這非常重要!《經莊嚴論》雲:大悲恒在意,他苦為自苦。意思是說,大悲心恒時在心中具足,眾生的痛苦就是我的痛苦。若能做到這樣,就能把所有眾生看作自己的父母。若有了這樣的境界,即使暫時對別人會有嗔恨心,但也不會很強烈,而會把眾生的解脫放在主要位置。《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雲:不怖地獄,不求升天,不為己身,自求解脫。這種心態也不可缺少。當然,雖然我們不敢說為一切眾生不怖地獄,但若不是為了自己,什麼都是為眾生,那即使我們遇到困難、痛苦,也會坦然面對。那個時候說話也會柔和,也不會天天都生嗔恨心……其實,我們現在不公正、生嗔恨心、經常說粗語等,主要根源就是自私自利。

我是這樣想的:如果自私自利越來越減少,把眾生的事情當作自己的事情,很多不如法的行為自然而然就會斷除;當然這也是我最近一直提倡幫助眾生的原因。雖然有時候我們會說:這輩子實在沒辦法,來世再說!但來世我們變成什麼樣的眾生也不知道。所以即生中哪怕是一點點事情,也要想到利益眾生。

昨前天我看到一位84歲的老出家人,她拿著拐杖,走路特別艱難,為了房子的事情,她走了很遠的路來找我,當時她很傷心。我跟她大約溝通了五分鐘時間,因為時間比較忙。但後來她的形象浮現在我腦海中時,卻一直不能忘懷。所以我想,在座的道友在看到特別可憐的病人、老人、無辜的人等時,一定要伸出援助之手。因為他們有些精神已經崩潰,有些財物特別貧乏,有些財物雖然很富裕,但心裏卻因感情、地位等而充滿各種各樣的痛苦……所以哪怕我們用點點安慰、絲絲微笑等來幫助或對待他們,這也很有意義,可以說這就是菩提心支配下的行為。

但最關鍵的,我們每一個人都要有利益他眾的心。若有這樣的心,很多修行境界自然就會出現。或者說,一旦擁有這裏所講的,行持大乘般若法門者所應具備的基本條件,自己的很多痛苦、煩惱全都會消失。因為現在世間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是為自己而哭,為他人哭的眼淚特別罕見。有些人說:我因為喜歡他,所以我才哭。其實你是為自己哭,並不是為他而哭。

好,講到這裏!

回向偈:

所南德義檀嘉熱巴涅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內尼波劄南潘協將摧伏一切過患敵

傑嘎納齊瓦隆徹巴耶生老病死猶波濤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願度有海諸有情

(1)《入菩薩行論》雲:出言當稱意,義明語相關,悅意離貪嗔,柔和調適中。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