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1/11/13 10:06:07
學習次第 : 進階

般若攝頌釋 第二十四課

思考題

1.請結合實際修行,並從意義和比喻兩個方面詳細闡述道之本體。

2.為什麼真正行持滅二邊道者能攝集道果一切功德?請結合比喻說明。也談一談學完此科判後的感受。

3.請從方便和智慧兩個方面說明,在通達般若後一定會遠離歧途的道理。了知此理後,你打算怎樣將之運用在聞思修行和利益眾生的發心上?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識!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為度化一切眾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下面繼續講《般若攝頌》,今天講令行滅二邊道之理。

子三(令行滅二邊道之理)分二:一、道之本體;二、道之作用。

醜一(道之本體)分二:一、意義;二、比喻。

寅一、意義:

諸色及受不可見,想無所見行不見,

識心及意無所見,此名見法如來言。

因為世間萬法沒有本體,所以無所得或無所見。比如我們所見的色法,以智慧詳細觀察時,其本體微塵許也得不到,因此色法無所見。同樣的道理,快樂、痛苦等感受也無所見,種種的想也無所見,行也無所見,識、心、意三者也無所見。如是一切萬法無所見,就見到了諸法的本來空性,這是如來宣說的。很明顯,所謂的見性或見到空性,就是呈現在我們面前的萬事萬物如夢幻泡影,其本體一無所得。若我們通過上師的竅訣或中觀理論通達了這一點,也就初步見到了空性。

另外,頌詞中的識、心、意三者有不同解釋方法。有些論師說:取過去的對境是心,取未來的對境為識,取現在的對境為意。有些論師認為:識心意三者只是名稱不同而已,實際上是同一個本體,就像一個人有三個名字一樣。印度的智慧論師說:心指阿賴耶識,意指染汙意識,識指六轉識;也就是說,識心意三者指的是八識聚。記得這三者在《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第三品輪回痛苦》中有詳細解釋,希望大家在方便時參閱。

其實,如來在這裏宣說的一切不可見,就是最殊勝的見。《定解寶燈論》雲:未見殊勝見之義,見義不墮于一方。意思是說,一無所見是最殊勝的見,而且這種見不會墮於現或空的一邊。的確,只要見到存在之法就不是真正的見。鳩摩羅什大師翻譯的《佛說華手經》(即《攝諸善根經》)中雲:諸有所見,皆是邪見;無一切見,即是正見。講得很清楚,凡是有所見全部是邪見,如果通達一無所見,就是正見。當然,這就是中觀最究竟的見解。

正因為如此,我們才敢說:在這個世界上,唯一佛陀的見解至高無上。拿兩千多年前在歐洲或西方興盛的古希臘哲學來講,它在理論上根本抉擇不了這麼深的見解;就是具有五千年歷史的東方文化(除佛教文化之外),也根本沒有涉及到這樣的見解。所以無我之見,或抉擇一切萬法遠離戲論的空性見,任何一種學說也無法與之相比。當然,我們說人類歷史上佛陀的見解最偉大,並不是自贊毀他,相信有一些學識或智慧的人,通過長期觀察就能明白。

可見,只要我們依靠中觀的理論詳細分析一切萬法的本體,就能解開許許多多奧秘。而其他宗教和學說並非如此。有些雖然也算是一種文化,但完全因為經濟、政治的目的而開始弘揚;有些則通過發放財物等手段拉攏人,以讓人們生起歡喜心,從而達到自己的目標……而真正用智慧來觀察他們的教義時,就無有任何立足之地。所以我們才說:在這個世界上佛教無與倫比!

為什麼包括五蘊在內的萬法一無所見,就見到了萬法的本來空性呢?其實,這就像無損害的眼根沒有見到飄浮的毛髮,就見到了毛髮的真相一樣。因為,對有眼翳者來講,他會見到飄浮的毛髮;但對無眼翳者來講,見到飄浮的毛髮是不可能的。所以,有所見就是邪見,無所見就是正見。《維摩詰所說經》中,講不二法門時也說:於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是為入不二法門。說得很清楚,遠離言說,無法表示,也無法用心識來描述,一切問答皆遠離,這就是入不二法門。所以,不管是漢傳佛教還是藏傳佛教,都要通達最究竟的中觀空性意義,否則只是看見一些相狀,那就見不到真正的本性。雖然我們在講《大幻化網》時,講淨見量前可以見到佛菩薩等種種相,但這也不是最究竟的見,因為最究竟時必須遠離一切戲論。

其實,如來所言的這種見法,除了本經及剛才所講的《維摩詰所說經》的教證之外,諸多佛經中都講到了。如《楞嚴經》雲: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意思是說,如果你在知見上再立知見,那就是無明愚癡的根本,並不是最究竟的見解;如果通達一無所見、一切都遠離戲論,那就是最究竟的見解,或者說涅槃。以前虛雲老和尚開示說:在南方溫州有一位仙岩安禪師(即溫州仙岩伏虎禪寺開山祖師楞嚴遇安禪師),他讀《楞嚴經》至此偈時,讀成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遂於此處有所悟入。後來有人說他讀錯了,但他卻說我就在這裏獲得開悟。其實這兩種斷句方法都可以解釋,關鍵看是否能有所悟入。

對許多道友,尤其是以前讀過一些世間書的道友來講,他們分別念比較重,一般的加行和簡單的阿彌陀佛修法心裏並不滿足。但也有個好處,他們會分析、觀察,所以這樣的人就要學中觀,並應以智慧再再觀察。如果按照佛陀所說那樣真正能抉擇,對他們來講就有非常大的好處。有些知識份子,自己的智慧根本沒辦法深入這樣的深法,但他們卻自以為是地說:這個不對、那個不對。作為知識份子,一定要以正確、公正、理智的態度來分析,這非常重要!

實在說,既然以前具有超人智慧的無數大德和成就者都沒看出佛教的過失,那我們後人也不可能具有這個能力,因為現在人跟過去人比較起來相差太遠。的確,現在人看得太多、學得太多,這樣心裏就特別複雜,那真正對佛教甚深道理研究的專業人士就極為罕見。所以廣大知識份子千萬不要以傲慢心障蔽自己的慧眼,否則根本見不到事物的本來面目,甚至還會造誹謗罪業,從而墮入三惡道中。所以,與其選擇聰明智慧墮入惡趣,還不如走愚笨者的光明大道,這方面大家一定要引起注意!

寅二、比喻:

有情聲稱見虛空,虛空豈見觀此義,

佛說見法亦複然,見以他喻不能詮。

有些人問:無見之見的比喻到底是什麼樣的?也即它應該可以給大家解釋,所以請您描述描述。

在世間,所有知言解義的人口裏都會這樣說,心裏面也會這樣想,即我見到了虛空。如果有人問:你見到虛空沒有?很多人都會樂觀地回答:我已見到虛空,它是藍色的。有些看風水的人,則根據不同地形所呈現的虛空形狀來判斷地形的好壞,比如:虛空是四方形,這個地方如何如何;虛空是圓形,這個地勢又怎麼樣……可見,很多人都認為已經見到了虛空。但這種說法並不成立。為什麼呢?因為虛空的本體並不存在,那就不要說顏色、形狀了,所以虛空根本不可能見到。

《中觀莊嚴論》雲:虛空等何識,唯名諸顯現,現多文字故,明現為種種。意思是說,認知如是虛空等無實法的任何識直截了當地感受是永遠不存在的事,因而唯是與名稱之行相緊密聯繫的分別念的影像顯現而已,由於這所有的一切現為多種文字的緣故,明顯是呈現出各種各樣的自性法。既然如此,那虛空的本體絕對不可能有。

其實,所謂的虛空分為莊嚴虛空和空(又作)隙虛空兩類。位於我們上方的碧藍天空通稱為莊嚴虛空,它是陽光照射大海或須彌山反射的色彩,因此並非真正的虛空。但人們在看到以後,就認為藍色的虛空存在。而空隙虛空則指不存在色法的空空蕩蕩的地方,但很多人都認為這樣的虛空存在。《量理寶藏論》雲:呈現藍色乃顯色,孔隙即未見色故,莊嚴孔隙之虛空,非為虛空之能立。

既然虛空的本體不存在,那我們怎能見到它呢?就像石女兒不存在,就不可能見到他的莊嚴相貌一樣。或者,就像兔角不存在,就不可能說兔角特別尖,它已穿破我的肚子,好痛啊!快用線把傷口縫上一樣。也即根本不存在的東西不可能起任何作用,這一點大家應該瞭解。因此,說見到虛空是非常可笑的事情!

但很多人都說:今天天空是藍色的,好舒服啊!甚至歌詞亦雲:藍藍的天上白雲飄,白雲下麵馬兒跑。但有沒有虛空呢?沒有。可見,見到虛空只不過是世間人的說法而已。世間愚癡的人,把不漂亮的東西認為是漂亮,不存在的東西認為是存在……他們的傳統和說法根本不符合實際道理。既然他們已被無明愚癡的迷藥陶醉,那就只會胡說八道,所以千萬不能信任他們。通過以上觀察,相信大家皆能了知人們所說的見到虛空的真實意義。

同樣的道理,雖然佛陀為了引導眾生,也在有關經典中說,通過不同方式能見到一切萬法的真如,但這只不過是說說而已;因為世間中真正要見到,對境和有境必須存在,也即法界的本體必須存在,佛陀或菩薩的智慧也要存在,就像鏡子和大山一樣,兩種物體必須實實在在存在,否則就不可能見到。但實際上,見到真如並不是這樣。以前法王常講:意科喇嘛有一位弟子跟上師說:我今天見到了本性。上師問:見到本性是什麼樣的?弟子說:明明亮亮,特別好看。其實,真如的本體並不一定特別好看,也不一定特別難看,因為它以語言無法描述,超離一切分別、思維。

同樣,雖然禪宗口口聲聲說明心見性,但所見的本性也超離一切相。記得《六祖壇經》裏面有智常禪師的公案:智常禪師幼年出家,非常好學,特別希求明心見性。就像我們這裏有些道友求大圓滿和禪宗的開悟一樣,其他法都不想修,其他書也不想看,天天都說一定要見到心的本性,或一定要明心見性。後來他到洪州白峰山親近大通禪師,當時禪師法務繁忙,一直沒有給他講直指法。三個月後,因他求法心切,一天晚上獨入丈室,要求禪師給他講一個明心見性的法要。禪師問:你見到虛空沒有?他說:見到虛空。禪師繼續問:你所見虛空的相貌是什麼樣的?他說:虛空無形,有何相貌。禪師說:汝之本性,猶如虛空。了無一物可見,是名正見。無一物可知,是名真知。無有青黃長短,但見本源清淨,覺體圓明,即名見性成佛,亦名如來知見。但他並未得到利益,於是便往曹溪參禮六祖。

六祖問了整個經過後說:大通禪師給你做的開示,也有相的執著。於是六祖為他做了無所見的直指:不見一法存無見,大似浮雲遮日面,不知一法守空知,還如太虛生閃電。此之知見瞥然興,錯認何曾解方便,汝當一念自知非,自己靈光常顯現。當下他就獲得了開悟。可見,如果我們認為無有的本性存在,並一直這樣修持,也不可能得到解脫。

大家也知道,以前蓮花生大士為諸多持明傳承上師直指時,就是用手指直指虛空,並讓弟子安住在這樣的境界中,很多人當下就獲得了開悟。很多大圓滿傳承上師,包括上師如意寶的上師堪布袞波,他們經常說:大圓滿的本性猶如虛空,若心的本性通達為虛空那樣,就算已經悟道或者開悟。通過這樣的指示,很多人都見到了心的本性。但我們一定要了知,就像有些上師所講那樣:虛空只不過是一個比喻,實際上心的本體並不能完全以虛空來代替。《六中陰引導文·直指覺性自解脫》中說:詮表法性雖立虛空喻,唯是片面一方之表示,明覺空性心性知一切,虛空無覺空性無情法,故心本義虛空無法詮。諸如此類的意義,在無垢光尊者和麥彭仁波切的很多密法教言中都有。所以,每個人皆應深入瞭解上師的竅訣。

在學般若的過程中大家就要了知,在很多顯宗、密宗的竅訣裏面,虛空是對心性最好的一種直指方法。特別是密宗,很多修法都依靠虛空來瞭解,比如一些觀任運自成的明點修法,以及無垢光尊者的三層虛空教言,通過這樣的竅訣,很多人都通達了心如虛空般的覺性。

這個偈頌,麥彭仁波切和無垢光尊者經常引用在中觀和大圓滿的教言中,可見非常重要!記得我剛來學院時,最開始背的一部分教證中就有這個教證。因為傳承上師在很多論典中都引用過,再加上自己覺得它特別好,所以就背得比較熟。當時大概是二十多年前的秋天,我住在別人的木房中。可能是心比較專注的原因,後來遇到這個教證,當時背教證的景象就浮現在眼前。

醜二(道之作用)分二:一、攝集道果一切功德;二、遠離歧途之理。

寅一(攝集道果一切功德)分二:一、以大臣比喻說明行諸事業;二、以國王比喻說明攝諸功德。

卯一、以大臣比喻說明行諸事業:

誰如是見見諸法,如王舍住臣普行,

佛行聲聞所有法,悉皆依於般若行。

任何一位菩薩,如果不見任何所緣相,那他就依靠智慧眼見到了一切萬法無所可見的本體。前面已經講了,諸法的本體沒有什麼可見的,就像見到虛空一樣。若誰依靠般若的竅訣或上師的指點,已經通達了萬法無所見的般若境界,那弘法利生等一切有意義的事業,自然而然就會展開。就像世間的國王,雖然他舒舒服服地住在皇宮裏,但以他的感召力,或者說依靠他的威力和發心力,諸位大臣日日夜夜都會行持他的事業,最終國王的事業鋪天蓋地。同樣的道理,如果一個人已經真正通達般若空性的意義,那麼佛菩薩的功德和所行的事業,以及聲聞的事業和功德法,皆可自然而然得到。為什麼呢?其實這就像火燃起來時,火光自然而然就會出現一樣;如果擁有無我空性的功德,其他功德就會出現。

對現在這個社會來講,確實需要悟道者或開悟者出現,如果沒有他們,殊勝的佛法就會被眾人的分別念所染汙。為什麼布瑪莫劄允諾:雖然我的本體安住在五臺山,但每隔一百年就會出現一個化身來藏地弘揚佛法,其原因無垢光尊者在傳記中說:以後佛法會被眾多人的分別尋思所染汙,在這個時候,如果沒有一個真正開悟的人來進行弘揚,佛法就沒辦法真正弘揚起來。以前漢地、藏地有很多大徹大悟者,當他們出現在人群中時,所有人對其言行舉止都不得不佩服,就是高僧大德也對其非常尊重,就像上師如意寶在世時一樣。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他們有這種境界而我們沒有,並且這種悟性比財產、地位等都重要得多。所以,在末法時代出現悟性比較高的出家人和居士非常重要。

在現實生活中,有些修行人拼命追求名聲,有些拼命追求財富,有些雖然很想將弘法利生的事業展開,但若內心沒有開悟或具有相應的功德,怎麼樣操作也很困難。到一定的時候,自己的力氣也用完了,旁邊發心人員的力氣也用完了,那時就會像乾涸的水泉一樣,全部都會枯竭。而一旦擁有般若空性的證悟,各種威力自然而然就會聚集。所以,開悟者不管到哪里,事業都會圓滿、興盛。

但大家一定要明白,所有出世間的功德全部依靠般若而得到。龍猛菩薩在《贊慧度》中說(1)諸佛辟支佛,並諸聲聞人,解脫唯依慧,決定無有餘。意思是說,所有諸佛菩薩、辟支佛及聲聞眾,他們的解脫唯依般若波羅蜜多,除此之外決定無有其他途徑。

由此可知,自古以來很多開悟的高僧大德具有極大威望和力量的原因就是證悟了空性。只要翻開歷史,相信大家皆能了知他們的威力不可思議,比如:弘法事業無比廣大,眷屬眾多,言教流芳百世,等等。而這些的來源就是般若空性。如果沒有般若,可能依靠政治的力量或暴力的途徑也能震懾很多人,但這不可能綿長、悠久。所以大家一定要明白,般若空性的威力不可思議。

我看到無垢光尊者的傳記中說:在9歲時,他分別讀了《般若二萬頌》和《般若八千頌》一百遍,並完全通達了其中的詞義。非常了不起!現在9歲的孩子,不要說讀一百遍《般若二萬頌》和《般若八千頌》,連《弟子規》讀一百遍的也很少,甚至很多都不讀。所以很多人都覺得:現在的孩子特別討厭,天天只會嘰嘰咕咕地叫,有意義的事情一點都不做,很讓人生厭煩心。所以,想起無垢光尊者,我就想罵文殊小學(2)的人。

卯二、以國王比喻說明攝諸功德:

如王不往城國邑,居自宮攝諸財物,

菩薩法性無所去,攝集佛地諸功德。

一般來講,古代是這樣的:國王不能離開寶座或皇宮。因為,如果去的地方太多了,大家就會不恭敬、不尊重。《君規教言論》雲:君主當住自室中,如同隱蔽之寶珠,誠如世間俗話說:國王不應離自座。深居簡出皆恭敬,多被見聞同凡人,君主私事及國事,切莫讓人熟知也。當然,在地震、海嘯等災難出現時,國王還是要出去看一看。同樣,一些大的上師、法王也最好安住在自己的王宮裏,如果今天跑到這裏,明天跑到那裏,逐漸逐漸人們就會不尊重。

本頌以比喻說明:比如,雖然國王不用去各個大城市或國家的其餘城邑做種種事業,而只居住在皇宮中,但因他的福德力感召,或者他的威力所致,各個地方該交的賦稅全部都會交上來,自然他的財產就會如雲而聚。同樣的道理,任何一位菩薩,如果他對自己心的本來面目已經通達,完全瞭解萬法遠離一切戲論的本體(對於萬法實相,顯宗常講遠離一切戲論,密宗常講覺空雙運或明空雙運),也即豁然大悟,那他只需居住在一個地方如是安住,根本不用今天去朝山、明天去拜上師、後天去發心,但依靠法爾的威力,自然就會攝集諸佛菩薩的一切功德。

在修行過程中,有些人今天在這位上師那裏求一個竅訣,但修幾天就修不動了,於是以欺騙的方式甚至招呼也不打一個就離開上師,然後又跑到另一位上師那裏去求另一個竅訣,但修一段時間後仍然沒有任何感應,於是又開始離開……短暫的人生換了無數的上師和竅訣,結果一無所成。其實並不需要這樣!如果一個人依靠一位上師的竅訣,完全已經通達般若空性的意義,那他就可以在一個地方如須彌山一樣安住,于此同時諸佛菩薩的一切功德自然而然就會聚集。

對真正見性者來講,獲得其他功德非常容易!《般若經》等佛經中說(3):如果已經見道的菩薩想成佛,那他在七日當中就可以成佛。因此大家一定要堅信,就像國王不離皇宮,所有財富自然聚集一樣,真正通達般若空性或心性的人,並不需要依止外在形象上的法,佛地的功德自然就會獲得。

現在很多道友,因為自己心裏沒有空性的定解或證悟,經常對竅訣不滿,整天跑來跑去,換了一個法又換一個法,最終也一無所得。所以大家皆應認識般若空性的道理,而要認識必須依賴對中觀的聞思。很多上師的竅訣都講:如果以自己的智慧觀察一切萬法,最後真正抉擇出了一無所見,此時也可算見到了諸法的本性。

平時我們常講見自本性,其實真正心的本來面目——真如,用語言來說根本沒辦法,因為語言畢竟是戲論法。《三摩地王經》(即《月燈三昧經》)裏也說(4):一切萬法的本體就像虛空一樣,無法以語言來描述,誰見到了像虛空那樣的微妙法,這就是最殊勝的見,而證得如此境界的菩薩就會擁有無窮無盡的辯才。所以,真正見到心的本性是空性的上師或道友,很多世俗知識都會通達,因為在空性的妙力中這完全可以顯現,或者說以見空性的威力,這樣的智慧一定可以爆發出來,這也是一種自然規律。如果證悟的境界越來越高,人卻越來越愚笨,那就不合理。有些人常說自己已經開悟了,但開悟後什麼都不懂,不要說其他法義,連洗衣服的洗衣機怎麼用都不知道,可能這樣的開悟者不會有。

寅二(遠離歧途之理)分二:一、略說;二、廣說。

卯一、略說:

于佛菩薩有堅信,意樂行持勝般若,

盡越聲聞獨覺地,速得無遮佛菩提。

本頌講,在懂得般若空性後,可以遠離一切違緣或歧途。也就是說,任何一位行持大乘道的修行人,剛開始的時候對三世諸佛菩薩有歡喜心和欲樂信,逐漸逐漸也產生了不退轉的堅定信心,當然這是從方便方面來講的。由於他了知獲得佛果的唯一途徑是般若波羅蜜多,進而對般若波羅蜜多產生了特別大的希求心,並以加行精進修行,當然這是從智慧方面來講的。也即他既具足信心的方便,又具足無我般若空性的智慧,充分實現了智慧和方便的雙運。因為這兩者是大乘道中不可或缺的成佛正因,這樣的行者就能超越希求自我寂滅的聲聞乘和獨覺乘二地的歧途,並在很快的時間中獲得無有遮障的佛菩提。

在這裏大家皆應了知,雖然有些人剛開始的時候對三寶和般若法門有虔誠的信心,但若沒有以智慧來攝持,就很容易退轉。有些道友在剛見上師、佛像時,信心特別大,兩眼熱淚盈眶,一直五體投地磕長頭,頭在地板上碰得梆梆梆的響。我看見一個人一直用頭頂著上師的膝蓋,雖然上師勸他退下去,但他一直不退,口中不停地說:您就是佛、您就是佛……雖然有這樣的信心,但若沒有般若智慧攝持,過一段時間可能連問訊也不願意做。如果有真正的智慧,當然智慧分兩種:一是抉擇空性的智慧,一是抉擇善惡取捨的智慧,那信心就不會退失。

在世間,很多高僧大德對上師三寶的信心非常讓人羡慕。以前上師如意寶在六七十歲時,每當提起他老人家的根本上師就眼淚直流。頂果欽則仁波切也是這樣,一提起上師的豐功偉績,或釋迦牟尼佛在因地時為眾生做的廣大佈施等,就會顯現生起無比的信心。所以大家皆應對上師三寶生起信心,而信心一旦被空性智慧攝持,就成為真正解脫之因。《維摩詰所說經》中雲:智度菩薩母,方便以為父;一切眾導師,無不由是生。意思是說,般若空性智慧是菩薩的母親,信心、菩提心等方便是菩薩的父親,所有三世諸佛沒有一個不由此而生。

可見,在因地時對佛陀生起信心很重要。因為,若沒有信心,即使智慧很不錯,也根本不會去希求,就像現在世間的博士生等知識份子一樣。雖然他們的智慧很不錯,完全可以通達很多道理,但因對佛教或善法沒有信心,甚至有人還持邪見,那就不可能踏入真正的解脫道。因此,大家對聞思修行乃至發心利益眾生,一定要有興趣或信心。若有信心和歡喜心,就會善始善終;如果沒有,就不一定能圓滿。所以我很希望,大家在聞思修行乃至做任何一件利益眾生的事情時,一定要有快樂的心,這非常重要!

現在很多人學般若法很開心,從他們的態度上也看得出來,因為每次來聽課時都歡喜若狂,在路上一直笑眯眯的。若有人問:你到哪里去?他會很開心、很自豪地回答:我去聽般若!如果特別痛苦、愁眉苦臉,那效果也不會好。《論語》雲: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意思是說,懂得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不如以它為樂的人。

發心也是同樣,雖然有些人特別懂,但還不如有興趣,因為有興趣就不會覺得枯燥。如果進而將發心當作生活的樂趣,那就會幹得更有力氣。有些發心人白天、晚上一直在很快樂地發心,他們覺得一生中能做這樣的事情很有意義,這非常好!我那天看到菩提學會中的一位學員,別人說他天天都在特別累地搬東西,但他覺得這是快樂的事情、一點都不累。若能如此,那就很有功德,也會很有效益。我看到另外一位發心人員,他的工作一點都不累,但即使上班一個小時也會唉聲歎氣,覺得特別痛苦。所以我希望發心人員,不管做任何工作都要有信心,這樣才會有希求心,否則做什麼事情都做不下去。

於我個人而言,首先我會謹慎取捨,一旦決定,比如做慈善、講經說法,我就會把它們看作是快樂的事,根本不會當作是壓力或痛苦。雖然有時候身體很痛,但我也會把它轉為快樂。其實,這是每個人都可以做得到的,因為人心的力量特別強大。所以發心人員千萬不要有壓力,如果心裏背著很重的壓力,一直在特別不願意的心態下去做,那就會度日如年、特別痛苦。可能有些人還會這樣想:我什麼時候才能翻身農奴得解放?其實這根本沒有必要,因為即生中擁有弘法利生和聞思修行的機會非常難得,所以大家一定要樂在其中,這樣就能獲得廣大的利益。

好,講到這裏!

回向偈:

所南德義檀嘉熱巴涅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內尼波劄南潘協將摧伏一切過患敵

傑嘎納齊瓦隆徹巴耶生老病死猶波濤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願度有海諸有情

(1)另譯《般若贊》雲:佛陀辟支佛,聲聞定依母,唯您解脫道,如是餘定無。

(2)學院裏面小孩上學的地方。

(3)如《大密方便經》雲:證一地後,若欲成就者,七日便能成佛。

《慧上菩薩問大善權經》亦雲:已得法忍所造菩薩,一念之頃七日成佛。

《大寶積經·大乘方便會》亦雲: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如其本願得無生忍,

七日之後,便能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欲百劫,亦能得成。

(4)如《月燈三昧經》雲:五眾之性相,即一切法相,佛說如是相,其相不可得。

如虛空無物,諸法亦如是,前後及現在,三際如實觀。言說如虛空,空中無取故,

如是法體性,無取如虛空。演說如是法,曾無有所說,於法無所見,是乃不思議。

此法無自性,法體不可得,會佛菩提者,定滅之境界。

謂行佛法智慧者,住於堅固菩提心,與諸眾生為善友。是人無複諸暗冥,顯示勝妙菩提道,

離語言道無所欲,諸法寂滅如虛空。其有能知如是業,成就無量勝辯才,演說百千修多羅,

能示彼法微細義。智者恒成無礙慧,能知微細法體性,常善知彼眾生信,學習一切語言音,

為人顯示因果理,能獲如上勝妙事,具持力能無減少。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