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智達」一辭出自印度梵文,意思是「精通五明的學者」;「五明」包含佛學、正理學、聲律學、醫學與繪塑造像等工藝學。對於一位學僧而言,「班智達」是遠勝於「帝師」的無上榮譽。

  藏傳佛教藝術在元世祖時代傳入中原地區,西藏薩迦派的兩位班智達—四祖薩班(1182-1251)與五祖八思巴(1235-1280)是關鍵人物。

  薩班的睿智,在於他以佛理觀世事,洞悉歷史的必然與偶然是「互為緣起」的。1247年,他為了不忍「操蕃語之人」生靈塗炭﹐而與蒙古闊端王子(1206-1251)妥協,西藏從此歸順蒙古,但薩迦派因此在往後百年間(1247-1349),享有烏斯藏地區的最高權力,終元之世,歷代帝后皆「敬奉佛教,尤崇三寶」,成為西藏的「施主」,以大量的財施與法施(人才)供養藏地,促成西藏本土藝術的發展。

  八思巴班智達的睿智,在於他明瞭五明中的工藝學—以「圖像」弘法的方便道,具有不可思議的神秘力量,從而將他所欣賞的尼泊爾藝師阿尼哥(1244-1306)攜至大都(北京)。阿尼哥「以心為師,為生靈而來」,使喜瑪拉雅山南麓印度教與晚期佛教交融的另類風潮,以其獨特的「力」與「美」,為沈寂的漢傳佛教藝術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元朝短暫九十年國祚中,留下了難以磨滅的烙印。

  兩位班智達基於「慈悲」本懷,將佛法「智慧」運用於世俗的政治、宗教與藝術,濟藏人免於兵火,度漢人親炙藏傳佛教;而印度—尼泊爾—西藏的藝術,一如班智達的悲智雙運,其風流餘音,至今猶存。





網路資訊
相關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