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方佛

  

五方五佛(寶生佛、大日如來、阿彌陀佛、不空成就佛、阿閦佛)

各主對治貪、嗔、癡、慢、疑五毒。稱念、禮拜五方五佛聖號亦有助於消業開慧。

五毒的對治(對治貪嗔癡慢疑)

   佛教中所說的五毒,是指貪、嗔、癡、慢、疑。這五種心使我們造作惡業,就像毒藥會妨礙我們修行,故稱為五毒。清除五毒心是修行人的重要工作,修大神通或各種玄妙的大法,若五毒心尚存,結果可能會變成魔通或各種惡法,因此,要修佛道必先除五毒。

一、貪著的對治:

      一為修不淨觀。比如走在路上,看到美麗女子而起希求心。此時應觀修,見自身他身,以及飛禽走獸、衣服飲食、山林樹木、國土世界悉皆不淨。當命終之後,身體漸漸地膨大,猶如吹滿風的皮囊,即「膨脹相」。後逐步現出「青瘀相」、「膿爛相」、「斷壞相」;復於這裡那裡為各野獸所食啖,名為「食殘相」;頭軀手足四散,是為「散亂相」;血液溢流滿地,是為「血塗相」;又為諸蛆蟲散佈其上,是為「蟲聚相」;最後白骨畢現為「白骨相」。此觀發時,知如夢境般變化無常而不執著,故能破一切貪著之心。

      一為修喜捨念。比如看到商店裡漂亮的首飾或皮包,心中會想:若是我的有多好。當貪著心產生時,對治的方法是轉念。我們馬上想說:願將這一切美妙的東西,供養佛菩薩,使其歡喜。同時可以發一個善願:希望這些東西能夠利益到很多眾生,讓眾生也歡喜。這樣轉念的觀想,好處很多。不僅能減輕執著,消除宿業,而且能夠積聚廣大的福德。

 

二、瞋恚的對治:

      瞋恚者,應修慈悲、忍辱觀。例如國中常修理你的同學、辦公室欺負你的同事、騙你錢的金光黨等,當他們加害我們,我們應當思維對方之所以如此,應是我們過去世所造惡業之結果所致,不宜意圖報復。並將之種種,視為清除無明的逆增上緣。將障礙、折磨,都轉換為修行的方便。或可將這些障礙視為上師智慧的示現,當我們作如是修持時,惡業自然清凈,而痛苦也隨之消除。

      更進一步了知,加害者本身亦為累劫惡業所累。作此傷害,更為其來世加深惡因。當作如是的觀察,大悲心乃隨之而昇起。若反而視之為敵欲予摧毀,則徒加深煩惱。應當誠心迴向功德,願諸魔類得慈悲心並親遇善法。願他們不自損損他,願菩提心深入他們的心中。
   

 

三、愚癡的對治:

      愚癡為三毒中,最難破除,又為貪與瞋之根本也。愚癡人多不信解深法,心不得清淨。多與惡知識相隨,心沒懈怠,堅著五受。多行瞋恚,自高輕人。為妄想蔽覆,種種顛倒。造作罪業,長淪生死,如盲人獨行于黑夜之中,永不見日。

      愚癡者,應修因緣觀。世間一切事物,皆從內因外緣而生。如種子為因,水土時節為緣,因緣湊合,種能生芽,從芽生葉,從葉生節,從節生莖,從莖生華,從華生實。

      無種子,即不能生芽以至生實。無水土,種子亦不能生芽生實。時節未到,種子亦不能生芽以至生實。然種子決不念我能生芽,芽亦不念我從種子生,水土亦不言我能令種子生芽以至生實,時節亦不言我能令種子生芽以至生實。

      可見凡物之生,了無自性。若有自性,即不應因緣湊合而生,因緣分散而死。我身亦然,前生之業為因,父母為緣,因緣湊合即生,因緣分散即死,生死流轉,不得稍住。如是常常觀察,自能豁破愚癡,發生智慧。是為對治愚癡修因緣觀。

 

四、我慢的對治:

      面對稱揚讚嘆時,應思索自己若有一點點成就的話,亦均是來自三寶、師長、父母、社會。平常更應時時將自己,看作是有缺點過錯之人,心裏應當如是觀想:自己從無始以來到現在,每一天中,煩惱心皆如熊熊烈火般彌天漫地,焚燒了所有善業的妙樹,罪惡滔天的毒海洶湧澎湃,淹沒了通向解脫與佛果的大道。

      如此下劣的我,每日裏各種煩惱惡業接連地湧現,長此以往,後世必然會下墮惡趣。哪裏還有像我這樣,渾噩、庸碌、無所事事、惡貫滿盈的人呢?若能經常如此內省自己的過失,那麼自相續中的貢高我慢、驕傲自滿的情緒就會崩潰瓦解,亦不會對他人產生出輕視與怠慢。

五、疑忌的對治:

      疑即不信,蓋信有六信:信事、信理、信自、信他、信因、信果。具足六信,方名具信也。若疑佛、疑法、疑僧,則修行了不得力。以念佛往生為例,如信願不足,或感邊地胎生。原因如下:

      一者不信「不思議智」:疑但念阿彌陀佛,未必得生極樂。不知不思議智有大威力,非思量所能及。一切萬法無非自力他力。自攝他攝,千變萬化,無量無邊。安得以凡夫有礙之情識,疑彼如來無礙之妙法,豈知一面之鏡,能現萬像。千年積薪,一火燒盡。故至心一念稱名,能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十念必生又何足異。

      二者不信「不可稱智」:不了佛智體絕對待,離過絕非。曇鸞師曰:「不可稱智者,言佛智不可稱量,非相形待(不相對待)。何以言之?法若是有,必應有知有之智。法若是無,亦應有知無之智。諸法離於有無。故佛冥諸法,則智絕相待。以知取佛、以不知取佛、以非知非不知取佛、以非非知非非不知取佛,均非知佛。佛智離四句,即離百非,體離對待,故曰「不可稱智。」智不可稱,故念佛功德亦不可稱也。

      三者不了「大乘廣智」:疑佛不能實度一切眾生,復疑一切念佛眾生豈能皆得往生淨土。故於阿彌陀佛作有量想。對治此疑,故言「大乘廣智」。此智無法不知,無煩惱不斷,無善不備,無眾生不度也。欲明佛智,無所運載。運載一切,皆入無餘,故曰大乘。其所運載,無限無際,故名廣智。又於諸法門知之窮盡,故名大乘廣智。故能廣契群機,悉皆度脫。如來大悲大智,於諸有緣,無不運載而入涅槃。開演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之妙義,令諸有情以念佛入無念,因往生證無生。故能令念佛眾生皆生淨土。又世界非有邊非無邊。亦絕四句。佛令眾生離此四句,名之為度。其實非度非不度,非盡非不盡。

      四者不了「無等無倫最上勝智」:疑佛不得一切種智。疑是故,於念佛往生法門,不能正信,乃感胎生。如是佛智,只應仰信,不可比量,故名「無等無倫最上勝智」。如何仰信?應如《起信論》所雲:「一切境界本來一心,離於想念。以眾生妄見境界,故心有分齊。以妄起想念,不稱法性,故不能決了。諸佛如來離於見相,無所不遍,心真實故,即是諸法之性。自體顯照一切妄法。有大智用,無量方便。隨諸眾生所應得解,皆能開示種種法義。是故得名一切種智。」。無所見故,無所不見,如是對治第四疑也。 

-----

東方阿閦佛─治疑


   對治疑毒。禮拜此佛能令眾生菩提心堅固,不為煩惱所退動,故又稱不動如來。

   手印是觸地印(鎮地印),其智為大圓鏡智。

   【大圓鏡智】第八識從有漏轉為無漏時所得智,即顯現法界萬象原名無垢之智。

     註:阿閦佛,閃字下兩"人",音ㄔㄨˋ

 南方寶生佛─治貪

   對治貪毒。寶生佛掌管眾生貪婪和傲慢能令眾生拋開冷漠、自以為是的態度。

   禮拜寶生佛能令啟發菩提心,成就眾生所願。

   手印是施與願印(勝施印),其智為平等性智。

   【平等性智】第七識從有漏轉為無漏時所得之智,即具現諸法平等性智。

中央毘盧遮那佛─治瞋

  對治瞋毒。禮拜毘盧遮那佛可以讓我們內財、外財俱足,前途光明遍照,又稱大日如來。

   手印是說法印,其智為法界體性空。

   【法界體性智】第九阿摩羅識從有漏轉為無漏時,所得之智,即世間、出世間等諸法體性之智。


西方阿彌陀佛─治痴

    對治癡毒。禮拜阿彌陀佛,不但加被我們此生獲得健康、長壽,將來生西方極樂世界,更能證得永恆的法身慧命。

    手印是彌陀定印(禪定印),其智為妙觀察智。

    【妙觀察智】第六識從有漏轉無漏時所得之智,即巧妙觀察眾生機類而自在說法之智。

北方不空成就佛─治慢

   對治慢毒。不空成就佛以本誓大慈大悲之鉤,引攝眾生,能鉤召諸佛聖智入眾生之心,並能

鉤召一切眾生入諸佛境界滋潤我們的身心,帶給眾

   生毫無阻礙成就之利益。

   手印是施無畏印(無畏放光印),其智為乘所作智。

  【成所作智】前五識從有漏轉為無漏時所得智,即成辦自他所作事業之智。

 

五方佛,由左至右為:南方寶生如來作與願印,東方阿 如來作觸地印,中央大日如來作智拳印,西方阿彌陀如來作禪定印,北方不空成就如來作無畏印。五方佛的排列方式是以大日如來為中心,四周圍繞著東,南,西,北方四佛。

  在金剛乘的教義中「五佛五智」的義理,強調若要即身成佛除了「持咒」與建立「曼荼羅」之外,必須具備五位禪定佛的五種智慧,這五位禪定佛就是「五方佛」,諸佛分別代表不同的智慧,這五種智慧分別克服五毒:貪,瞋,痴,慢,疑。五方佛各有各的「族系」、「膚色」、「手印」、「坐騎」、與「方位」可由附件表格中比較分析得到清楚概念。

     

大日如來    阿 如來        寶生如來            阿彌陀佛     不空成就

Vairocana

Aksobhya

Ratnasambhava

Amitabha 

Amoghasiddhi

Brilliant

Unagitated

Precious Born

Infinite Light  

Infallible Power  

族系

佛部

金剛部

寶部

蓮華部

業部

方位

中央

東方

南方

西方

北方

膚色

白膚

藍膚

黃膚

紅膚

綠膚

智慧

大圓鏡智

法界體性智

平等性智

妙觀察智

我所作智

克服

痴毒

瞋毒

慢毒

貪毒

疑毒

手印

轉法輪印

觸地印

與願印

禪定印

無畏印

象徵意義

代表傳法與教導

召地神為證降伏魔羅的誘惑

施予眾生願望

悟道禪思

無謂艱辛
普渡眾生

手印

智拳印

 

 

 

 

象徵意義

思惟的象徵

 

 

 

 

持物

偶見金剛杵

缽或寶瓶

無畏印

坐騎

寶獅

寶象

寶馬

孔雀

金翅鳥

坐姿

跏趺坐

跏趺坐

跏趺坐

跏趺坐

跏趺坐

 

http://www.npm.gov.tw/dm/buddhist/c/map02_04.htm









 

密教中的五方佛,流於西藏各地,無論是西藏的寺廟、山岩雕塑、或廟宇的大型繪畫,以及許多的祭祀儀典都可以看見其蹤影,甚至包括雕刻的酥油供品。藉由觀看這些神祇,西藏人進而啟示自身追求純淨天界的潛能。五方佛各有各的淨土,並代表該族系的首領,其中包含 了五種聚合(五蘊:識蘊、色蘊、行蘊、受蘊、想蘊),五種元素(五大種:空、水、地、火、風),五個方位(中央、東、南、西、北) ,五種顏色(白、藍、黃、紅、綠),並可將五種著轉變成五種智慧(無明轉變成「大圓鏡智」,瞋恨轉變成「法界體性智」,傲慢轉變成 「平等性智」,貪慾轉變成「妙觀察智」,忌妒轉變成「成所作智」)。


‧不動佛‧
不動佛禪定坐姿,右手結觸地印,而左手平放於腿上。他是卓越的五方佛之一,是屬於來自宇宙間的佛陀(或稱為「禪定佛」,參考喇 嘛Govinda’s.Getty’s,與Bhattacharya的名詞解釋)。在只有單一神祇的曼荼羅(Mandala)中,如果主尊隸屬不動佛的族系,不動佛則位 居中央方位。而在行部、事部與瑜咖部等密續的曼荼羅中,當五方佛首次出現時不動佛則會變成位居東方,而大日如來居中央。五方佛之一 的不動佛,身主藍膚位居金剛部,可以剋除瞋毒,這是一種人類在追求證悟過程中面臨的潛在障礙,唯有他可將瞋轉化成真正的 完美智慧。同時,不動佛亦可化身成怛特羅模式的吉祥喜金(Hevajra)。須知五方佛屬於宇宙間的佛陀,而不屬於歷史佛,身上的裝扮 有別於簡單佛裝,而是配戴菩薩的寶冠瓔珞。不動佛,根據《寶積經》(Jewel Heap)經的記載,住在東部的妙喜國,同時也在《維摩詰經》(Vimalakirti)的經典中出現。據說 密勒日巴和許多偉大的名人在棄世前都住過這片淨土。在較不出色的瑜伽怛特羅中,不動佛與大日如來掉換位置,移到曼荼羅的中央,他在此代 表的是仇恨之毒變化為最終真實完美的智慧。


‧寶生如來‧
寶生如來為五方佛之一。位居南方,可以協助修行者將自傲和貪婪轉變為平等性智。身膚主黃,統領寶部。如同其他的五方佛,採金剛坐姿。辨識的手勢是與願印,右手下垂於膝前,並以掌心向外。他可以裝扮菩薩的華麗服飾,配戴瓔珞寶飾(佛部轉換成「報身」〔Sambhogakaya〕的皇室裝扮),或者是一般佛陀的僧侶袈裟。


‧大日如來‧
在五方佛的曼荼羅(mandala)之中,大日如來通常居中央位置。當他身處中央時,可以將憎惡轉化成最終完美的智慧實體(或稱法界 體性智)。根據經典記載,當大日如來位處中央時為藍膚,在東方則為白膚。法輪是他的重要象徵物,並結轉法輪印。


‧阿彌陀佛‧
觀想阿彌陀佛 積累無量善根 發菩提心 為生彼淨土而回向善根並發起誓願


阿彌陀佛的淨土稱「極樂世界」,法身為無量光、無量壽,報身為長壽佛、大悲觀音,化身為蓮花生大士。阿彌陀佛為普渡眾生,所化身之佛菩薩、無量無邊,數之不盡,所謂千佛萬佛,不離阿彌陀佛。一般若要往生諸佛國淨土,一定要禪定很好,或證得空性智慧,否則很難於臨終之際往生淨土,但西方極樂世界不同,眾生只要發願,一心求生彼國,稱念阿彌陀佛廣大宏名,並以大乘菩提心將一切善行迴向,必能往生極樂淨土。


‧不空成就如來‧
不空成就如來佛是北方佛和代表妒忌變化為驚人的成所作智的業部的超絕之主,他實際實現另外四位超絕佛陀的所有智慧。

參考資料
中華民國藏密白玉佛學總會

------------------------------------------------------------------------------------------------------

簡介五方佛

以前筆者和其他人一樣,不明白「五方佛」是什麼,後來在一些介紹「密教」的書籍中,看到五方佛的介紹,或者佛學概論中,將「五方佛」列入密教,筆者便以為「五方佛」好像是屬於「密教」或「密宗」(就好像蓮花生大士被歸於「藏密」)。一般密宗道場也會供奉五方佛。

但後來在佛教課誦本中竟也看到了禮敬五方佛的儀軌,在有些介紹中國佛寺的書中較具規模的佛寺(包含了四大天王殿,左鐘樓,大雄寶殿,毗盧殿,同時也有彌陀殿,觀音圓通寶殿,地藏殿,藥師殿等),毗盧殿也供奉了「五方佛」(如大陸北京潭柘寺)。筆者不禁認為,「五方佛」(中央大日如來,東方阿佛,南方寶生佛,西方無量壽佛,北方不空成就佛)應該是「顯密」共尊,而非只屬於密教。

五方佛的心

一.阿閃佛:光明巍巍,如大地不動,能平伏任何紛爭,無有憂煩。有如初起的朝陽充滿活力,在巍巍光明中,給予無限生機。因其心願,永不瞋怒,對於各種爭端,永遠帶著活力面對,並以各種方便解決爭端。爭鬥、瞋怒,無名火,憤恨所引起的憂煩可得以平息。

二.寶生佛:所願皆予滿足,安撫憂煩之心。面對乏少的困頓,永遠帶著滿足一切願望的心。眾生常有所欠缺,如飲食,醫藥,財富、珍寶、法器,甚至七寶如意寶,沒有不是寶生佛滿願的範圍。

三.無量壽佛:安撫對死亡的恐懼,可以壽命無量,永享極樂。因眾生貪執生死,畏懼死亡,生命無所歸宿,故無量壽佛創造極樂淨土,積極接引眾生,安穩眾生並得快樂,無須畏懼死亡。大光明的照耀也可免除死亡的痛苦、再落輪迴。

四.不空成就佛:去除人執、我執、法執。極力幫助眾生去除各種執著,如貪著世間的人執,執著固有習氣的我執,永住空性的空執,偏執佛法的法執。像行雲流水活潑無執,雖如水之靜謐,但要像活水是流動的。

五.大日如來:普照世間、出世間。含攝以上四種的心,以無量光明普照世間和出世間,含攝「空法」和「相法」空相不二,入世出世皆平等對待。像太陽時時普照宇宙萬事萬物。

肆、五方佛和世間的關係

毗盧遮那佛和五方佛有什麼關係?如何知道五方佛的光明呢?五方佛與人身有何關係呢?修行者如何調整心態來效法五方佛呢?什麼是「五方佛壇城」呢?

由於五方佛不似觀世音菩薩這麼親近世間眾生,所以也比較難於了解五方佛和世間的觀係,筆者試著從幾個角度看這些問題,僅供參考。

一.五方佛是毗盧遮那佛在世間的變現身像

遍滿虛空無相的法身佛,又稱「毗盧遮那佛」,不易為人覺知,故在世間有變現的身相,即「五方佛」,除了「中央大日如來」是毗盧遮那佛「本體」表現出來的「外相」(即毗盧遮那佛是無相的體,五方佛的大日如來是本體的外相,兩者一體兩面),同時再由中央大日如來的相分出四方四尊佛的相。以圖表示如右。「五方佛」完全由毗盧遮那佛含攝其中。

這種「從空生相」的關係,可由毗盧遮那佛的「空」含攝「五方佛」中央大日如來、東方阿佛、南方寶生佛、西方無量壽佛、北方不空成就佛的「相」表現出來。一般所謂「大日如來就是毗盧遮那佛」,「大日如來分出四方如來」觀念上沒有錯,但結果知道毗盧遮那佛是「本體」,大日如來與其他四方如來的「五方佛」是「相」,「相」是由「本體」而來,「體相」之間的關係就更清楚了,所以才說「五方佛」是毗盧遮那佛在世間的變現身像。

二.隨時隨地皆有五方佛的照拂

或許有些人覺得修行層次高或者福報夠,才能得到五方佛的照拂,難道我們層次低、業障重就無此福報得到五方佛的加持嗎?

從毗盧遮那佛生出五方佛的相,有無量光明,而且時時在世間大放光明,不管是草木含靈、飛禽走獸或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各界皆有五方佛光明的照拂,這也是普照世間出世間的本意。

但由於眾生心境污濁,業障無明障蔽自性,故不太能體會到五方佛的光明。(五方佛的光明也照耀到地獄道的眾生,但地獄道眾生的心,業障深重阻隔了光明。)如果自身業障減少,才能慢慢體會到五方佛的光明,若有「明心現性」的機會,就會進一步體會光明。若能去除種種無明,光明將會漸漸增強,大概唯有成佛才能完全體會五方佛無礙光明吧!在十法界內任何地方皆有五方佛光明時時照拂著。

三.人身本具有五方佛的特質

或許有些人認為,五方佛層次太高,離我們很遠,感覺比不上菩薩親近,或者無法和五方佛相應。人身本具佛性,在人身上也會具有五方佛的特質。例如有時候也會調息別人的紛爭,不會有瞋怒的心;有時候也會有幫助別人滿足其願的心;有時候也會安撫別人,免於恐懼的心;有時候也會努力去除固執,並助人去除固執的心;有時候也會希望自己如明燈照亮黑暗。

人人皆可為大日如來,這種觀念可讓修行者生起回歸法性的希望,也就是皆可以回到「毗盧性海」。

四.五方佛和修行者的關係

具有五方佛因緣的修行者或許會問?如何調整心態與五方佛相應呢?如何效法五方佛的願呢?

不管修五方佛的那一尊,心態上仍應以大日如來與五方佛為依歸(而不是只有單一尊為依歸),然後再依心的狀態相應五方佛的某尊。五方佛的光明便可透過修行者散到人間其他人,換句話說,在人間多一位修五方佛的修行人,人間五方佛的光明就多一分。

(一)如修阿閃佛的修行者,心中先皈依大日如來的五方佛,然後效法阿佛平息世間一切紛爭的心,必能漸漸與阿佛相應,不僅能平息自己的心,進而將阿佛的光明散到人間平息世間一切紛爭。如果心中能放出光明,普照世間出世間,平息世間出世間一切紛爭,修行者便與阿佛相應,得自阿佛的加持護念,當下便可說是阿佛的化身(當然,相法也必須成就才算)。

(二)如修寶生佛的修行者,心中先皈依大日如來的五方佛,然後效法寶生佛滿足世間眾生一切所願,必能漸漸與寶生佛相應,不僅能滿足自己所願,進而將寶生佛的光明散到人間滿足世間一切所願。如果心中能放出光明,普照世間出世間,滿足世間出世間一切所願,修行者便與寶生佛相應,得自寶生佛的加持護念,當下便可說是寶生佛的化身(當然,相法也必須成就才算)。

(三)如修無量壽佛的修行者,心中先皈依大日如來的五方佛,然後效法無量壽佛免除世間一切死亡恐懼的心,必能漸漸與無量壽佛相應,不僅能免除自己的心,進而將無量壽佛的光明散到人間免除世間一切死亡恐懼。如果心中能放出光明,普照世間出世間,免除世間出世間一切死亡恐懼,修行者便與無量壽佛相應,得自無量壽佛的加持護念,當下便可說是無量壽佛的化身(當然,相法也必須成就才算)。

(四)如修不空成就佛的修行者,心中先皈依大日如來的五方佛,然後效法不空成就佛消除世間一切執著的心,必能漸漸與不空成就佛相應,不僅能消除自己的心,進而將不空成就佛的光明散到人間消除世間一切執著。如果心中能放出光明,普照世間出世間,消除世間出世間一切執著,修行者便與不空成就佛相應,得自不空成就佛的加持護念,當下便可說是不空成就佛的化身(當然,相法也必須成就才算)。

(五)修大日如來的修行者也一樣先皈依大日如來的五方佛,效法大日如來含攝以上四種心,普照世間出世間要使自己以上四種問題解決,也要令人間眾生這些問題能解決,更進一步能以「空法」「相法」來普照世間出世間,修行者便與大日如來相應,得自大日如來的加持護念,當下便是大日如來化身。

以上是心態上的調整,還要配合實修實證。

五.五方佛壇城

在密宗「金剛部曼荼羅」中間只有五方佛的部分,稱為「五方佛壇城」(包含了五方佛身旁的四菩薩、蓮華座、寶蓋)。「曼陀羅」即「壇城」,也就是「道場」之意。目前筆者所知佛寺中,只有西藏桑耶寺的五方佛最能表現「五方佛壇城」的特色。人身因含有五方佛的特質,所以修行者內心都包含「五方佛壇城」。不過因業力、願力的因素,「自心的五方佛壇城」便難顯現,光明也難於展現。如果內心足夠清淨,心力也夠,「即心是道場」,就能呈現「五方佛壇城」。

五、禮敬中央大日如來、禮敬五方佛

當在佛寺,面向五方佛時,內心生起了恭敬之心,生命中受大日如來和五方佛的光明照耀,內心無比的感激。雖然以前不識,但是生命時時受五方佛的滋潤,而且以後也將匯歸於毗盧遮那佛的毗盧性海,這應該是佛弟子學佛的方向。

將來在藥師山供奉五方佛,佛弟子頂禮五方佛的同時,請效法五方佛發出同樣的心願。

一.南無中央大日如來,弟子願效法大日如來普照世間出世間。

二.南無東方阿佛,弟子願效法阿佛,平息世間一切紛爭。

三.南無南方寶生佛,弟子願效法寶生佛,滿足世間眾生一切所願。

四.南無西方無量壽佛,弟子願效法無量壽佛,免除世間一切死亡恐懼。

五.南無北方不空成就佛,弟子願效法不空成就佛,消除世間眾生一切執著。

南無中央大日如來

南無五方佛

"中華藥師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