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底峽的佛學思想
  

阿底峽尊者的佛學思想可分三個方面:

  一、中觀正見。尊者是宗於中觀系統月稱一派的見解的。印度佛護、清辨、月稱、靜命等諸大論師都是繼承龍樹、提婆的中觀學說,但關於名言中許不許有自性或有外境,觀點不同,因而產生不同派別。清辨論師破唯識論,于名言中建立許有外境之宗,此派名“經部行中觀師”。靜命論師于名言中說無外境,此派名“瑜伽行中觀師”。月稱論師則認為中觀論諸解釋中,唯佛護論師解釋聖父子(龍樹、提婆)意趣最為殊勝,所以月稱宗佛護論師的中觀見。

以後中觀師多隨順佛護、月稱之說,後來西藏佛教的薩嘉派、迦舉派、格魯派也都宗月稱論師的中觀見,同時安立了中觀應成派和自續派的名稱。月稱論師的中觀見為應成派。此派隨其所應,破論敵所許,而自己不另外立宗,唯在破他中顯自正理,成立自宗。如破“自性實有”並安立生死涅槃。這就是所謂的“性空緣起”。尊者所著入二諦論、中觀教授論等均闡述此說。

  二、修菩薩行。大乘修行首重菩提心,尊者特依金洲大師所傳菩提心二種修法,即修七種因果和寂天論師著述中所說“自他相換”修菩提心教授,由願菩提心引導行心,受學菩薩廣大妙行,隨學菩薩所有學處。這些教授具見尊者所著攝行論、道炬論、發菩提心論等論。

  三、見行並重。阿底峽尊者認為三藏、四部都可以組織成為一補特伽羅修行成佛的次第。佛所說法,重在修行。尊者將佛法總攝為三士道,即下士、中士、上士。下士道又名共下士道,即不貪著現世安樂,念死無常,畏惡趣苦,行十善業,皈依三寶,希求後世生於善趣,屬於人天乘。中士道又名共中士道,即厭患三有,發出離心,觀四諦十二因緣,流轉諸苦,還滅為樂,希求自利,得寂滅樂,這屬於聲聞乘。上士道,即發菩提心,為利有情願成佛,學習六度四攝諸菩薩行,希求佛果。

大乘菩薩雖然不希求人天福報、二乘聖果。但從修行的次第來說,也應當在修習下、中士道的基礎上發菩提願心,引發行心,行六度四攝,循序漸進,然後由顯入密,直至成佛。這就是在一補特伽羅身中修習成佛之次第。尊者在所著菩提道炬論中闡發此義。此論是阿底峽思想的精華,總攝顯密教義,備具深廣兩派師資教授,以調心為主,達到成就佛果的圓滿次第,對西藏後弘期佛教影響甚巨。

阿底峽尊者傳

世界佛學苑 漢藏教理院
法尊法師譯述

 





主持人
法尊法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