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別說

    以後談佛法,要避免一個心理,那就是儘量用現代語言去解釋佛法。為什麼呢?學佛的工夫在於靜觀,聽法需要靜觀,說法也需要靜觀。只要彼此間都在靜靜地觀照,文字中的精義是可以意會的,但卻未必能夠言詮。所以不要刻意地去追求表達的通俗化,保持靜觀的狀態更重要。保持靜觀的狀態,不要理會別人的插話。
   
《心經》是般若部的精華。般若部判在五時第四時,是教導菩薩法的。因此,《心經》一開始就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蜜多時,照見——”
    
觀自在菩薩,就是觀世音菩薩。菩薩行深般若波蜜多時,必然會涉及到兩件事,一是行菩薩道,二是於四攝六度中雲何降伏其心
    
因此,《心經》中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一句是總相。是聲聞菩薩應住以及降伏自心的必修課程。這句是《心經》的總綱。後面的經文,是攝理觀入於事行,也就是在實踐中如何行深般若波羅蜜多
   
比如: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一句,就是如何於五蘊身心中修行般若理觀。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一句,就是如何用般若理觀淨六根、對六塵而不染,於根塵識妙用中得解脫。
    “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無老死,亦無老死盡一句,是如何於緣覺十二因緣法中破立自在。
   
菩薩度化凡情,必然契理契機,立一切法,用一切法,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明色,乃至生緣老死,是菩薩如法安立十二因緣(立法自在)。無無明,亦無無明盡無老死,亦無老死盡,是菩薩行深般若,于建立萬法中,如法蕩盡法執(破法自在)。破立之中,盡顯菩薩慈悲智慧。立一切法方便接眾,是慈悲;破一切執,自離法愛,是智慧
    “
無苦集滅道一句,是菩薩如何于聲聞四諦法中破立自在。苦集滅道,是聲聞法,遇聲聞根性,必以聲聞法而度之。故而需要建立聲聞法以化他。無苦集滅道是自離法愛的自行觀照工夫。
    “
無智亦無得一句,是于菩薩日常運用的智德斷德中,自離法愛的工夫。智德是菩薩智慧,斷德是菩薩解脫;菩薩要上求下化,終日離不開智斷二法。可以說是終日運用,不可暫離。但是無智亦無得呢,也就是要求在終日運用中,不能沾染的觀照工夫。
   
《心經》從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開始,是結論部分。從如來因(菩薩)、如來果(三世諸佛)兩個端點來說,依般若波羅蜜多,行深般若是過現未來諸佛成就的必經之路。
   
要知道。觀自在菩薩就是觀世音菩薩。這位菩薩化他度人時叫觀世音。以佛法自受用時,就叫觀自在。因此,佛法有兩個層面,一個是自受用,一個是他受用。《心經》裏,稱觀自在菩薩。可見,是從佛法的自受用角度來說的。
    
既是菩薩行深般若,那必然也會方便說法啦。說什麼法呢?一會兒說聲聞法,一會兒說緣覺法,一會兒說菩薩法,一會兒也可以說世間法。觀自在菩薩嘛,應以何身得度,即現何身而為說法啊。所以,會說很多很多法的。那麼,既然要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自己該怎麼內觀,才可以得大自在,不為所說各種法所影響呢?那就是要行深般若。

 

 





主持人
妙心法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