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禪修  請實踐中道

 

“ The teacher is your own experience. ”   - Godwin Samararatne

導師便是你自己的經驗。    - 葛榮居士

﹙三十三﹚請實踐中道     路

  相信每個人都會在某程度上受周邊的事情所影向,有時候使我們笑,有時候使我們哭。我們又如何可以透過禪修去訓練心,使我們受環境所影向的程度減低呢?

 

中道是大自然的規律

 

  葛榮居士曾提示,人們很容易走兩個極端,而修行者卻需以覺知覺醒的心去觀察周邊的環境,認識其中道(“the middle way”),避免走兩個極端。

 

  聽了這簡單的提示之後,便不斷修習和實踐,並據這過程的實際經驗反思一個問題:什麼是中道?當然不是指做事時只付出一半的努力,也不是指對辦事的要求或目標只需達到一半就可以。何為中道,有很多種演繹。其一演繹是像琴弦一樣,太松或太緊均不能發出音韻,只有適中才可。

 

  應用於日常生活中,若對周邊的事情的發展看得太重,心便會跟著事情的起落而哭笑,心的狀態便會變得緊張或雀躍;若對周邊的事情看得太輕,心的狀態便會變成鬆散、無所謂。因此,禪修者需經常觀察現在當下心的狀態。若覺知到當下心的狀態是太緊,無需給予這狀態減號,只需友善地提醒自己把事情放開一些。若覺知到當下心的狀態是太松,也無需給予這狀態一個減號,只需友善地提醒自己對事情要著緊一些。不斷學習以觀察來調校心的狀態和行為,避免走兩個極端。

 

  就像一位調校樂器的師傅,他不能無需試音便可把樂器調校適當,他需於調校後試音。若音式過高,他會把琴弦放鬆一些;若音式過低,他會把琴弦收緊一些。沒有經驗的師傅則需試音很多次才能調校出適中的音韻,富有經驗的師傅卻只需試音好幾次便可。

 

  同樣,若要學到某某法門,能立刻知道如何可以保持中道,不松不緊地處事,全不受環境所影向,這只是欲念。相反,不求捷徑,只學習觀察當下心的狀態和心對外境的反應或回應,瞭解自己,瞭解心,瞭解當下是過松過緊還是適中,然後因應需要而作適當的調校(即友善的提醒),便已是實踐修習中道。

 

  起初修習時,經常會過松或過緊,不是在極端的一邊,便是在極端的另一邊,似乎無法可以捉摸到兩者之間的平衡。隨著不斷的修習和嘗試,對於這平衡的認識會漸漸增加,以友善的提醒來調校心的狀態會漸漸善巧,這全賴不斷修習和嘗試時所培育的經驗和心的質素(覺知和舍心),而不是靠什麼法門或捷徑。

 

最接近實況的選擇便是明智的選擇

 

  中道的另一演繹,便是瞭解與認識實況。例如,當觀察到自己被別人責備時,以往誤以為只有兩個選擇。其一便是若這責備是不正確、不公平的,便反駁或啞忍;若這責備是正確、公平的,便懊悔或責備自己。其二便是開解自己,不跟別人計較,無所謂。漸漸卻明白到原來還有第三個選擇,便是選擇把時間和精力專注(focus) 於認識面前的實況,思考如何處理或回應面前這件事,而不是思考誰是誰非,或有所謂還是無所謂。

 

  當嘗試觀察面前的實況,先瞭解面前這件事,便會自然而然地明白到原來根本就沒有什麼對、錯、公平、不公平,面前的只不過是人與人之間溝通時常有的一些誤會、誤解,兩者(別人與自己)的習性都是不先瞭解情況便馬上把自己的預期附加對方的身上。既然實況是誤解,回應便是解釋,就是這麼簡單。

 

  解釋時需要運用耐性和過往的經驗,而無需在這解釋上加添難、易、應該、不應該這些惟心所虛構的故事。也無需預期別人一定會明白和接受解釋,認識實況是只能盡力而為。

 

  若然實況是沒有誤解,只是自己真的做錯了,便學習友善地原諒自己,思考如何可以補救,把損害減至最低,也是認識實況是只能盡力而為。再在實況上加添懊悔或自責,也只不過是畫蛇添足。

 

  當漸漸把越多的時間和能量放於觀察與思考如何處理面前的境況時,很自然地,受周邊事情的影向而變成哭或笑的程度會越來越淺。相反,若把時間和精力用於思考誰是誰非,公平或不公平,應該或不應該的話,心便會受周邊的事情所束縛,或哭或笑。

 

  上述的第三個選擇便是中道,心與行為都沒有走在兩個極端,只是嘗試認識實況,隨實況而行。

 

  祝願各位看清楚面前有多少個選擇(options),然後作出明智(最接近實況)的決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