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智者

恭敬不生喜,輕慢無瞋恚,智慧如大海,是名真智者。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

一、恭敬不喜

  佛教常有三關之說,即名關、利關、恭敬關。一般人對於名關、利關,都比較容易看淡,而恭敬關,則十之八九皆難突破。唐懿宗欽仰悟達法師的德風,因此待之備極禮遇,特尊為國師,並賜檀香法座,國師亦自覺尊榮,遂招累世冤業於其膝上生人面瘡。玄奘大師西行求法,沿途受到各國國王及人民大眾的禮遇,尤其在高昌國受到國王的恭敬供養,更是無人能比,然而玄奘大師卻不為恭敬而淹沒其西行求法的壯志、心願,毅然決然地以絕食表明心跡。《大智度論》說:種種惡毀佛,佛亦無惡想;種種稱譽佛,佛亦無喜想。大慈視一切,怨親等無異。因此,當別人恭敬我們,抬舉我們之際,我們更要謙虛客氣,什麼名關、利關、恭敬關,都一概去之,以悲心利益大眾,才不致走上失敗之路,乃至招來無窮禍患。

二、輕慢不瞋

  《大智度論》說:一切凡人,侵至則瞋,益至則喜,怖處則畏。我為菩薩,不可如彼。雖未斷結,當自抑制,修行忍辱,惱害不瞋,敬養不喜,眾苦艱難,不應怖畏。世俗的人常以外在的條件去衡量人,別人比我大,比我高,我就把頭往下低;別人比我低,我又把頭抬得高高的,這些都是心理的病態。別人對我們輕慢,我們不但不與他計較,不與他生氣,反而應當作消業障想,即如《金剛經》所說: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又如常不輕菩薩因尊重他人而被侮辱輕慢時,非但不瞋怒,反而禮拜讚歎,說道:我深敬汝等,不敢輕慢,所以者何?汝等皆行菩薩道,當得作佛。因此,別人對我們的輕慢非但不應該生氣,更應該感謝對方成就我們修行忍辱的功德,使我們福慧日益增長。

三、智慧如海

  《大般涅槃經》說:一切屬他,則名為苦;一切由己,自在安樂。一切憍慢,勢極暴惡,賢善之人,一切愛念。能夠作到一切由己,就必須要有智慧為前導。《正法念處經》說:智第一甘露,第一安隱藏,智為第一親,智為第一寶。因此,有智慧即能面對稱、譏、毀、譽、利、衰、苦、樂等八風,不為其所動搖,猶如大海能容納污穢垢濁而不失其大海之清淨。所以,《華嚴經·淨行品》雲:自皈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就是說我們依法能可以有如大海般包容的雅量,這就是智慧。

四、結 論

  有的人往往以為自己很聰明,但是,有時候聽了一句不好聽的話,自己就糊塗了,敬養當前時,自己就給境界迷惑了,這都不是真智慧。一個真正有智慧的人,是所謂心如大海,能包容一切好和不好,所以《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說:恭敬不生,喜,輕慢無瞋恚,智慧如大海,是名真智者。” 

 





主持人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