喇嘛網 日期:2009/08/26 NPO  編輯部 報導

在定慧的修習中,所有的方便不一,隨觀想的不同,修習成就,成為種種的定法;這不是偏於定,而是從定得名。在佛教界類集、分別的學風(本於佛說,經弟子們的發展,成為阿毘達磨)中,多方面傳出定法,或經過論辯,然後成為定論。修證者所傳的內容,不但名稱不一,即使名稱相同的,含義也有淺有深。因為這些名稱,絕大多數是世俗固有的名詞,「空」也不例外;隨俗立名,加上宏傳者的程度參差,意義也就難以一致了。這是理解種種定法所必要注意的。

與空有密切關係的定法,主要是四種心三昧citta-sama^dhi,『相應部』作心解脫 ceto-vimutti。『雜阿含經』卷二一(大正二‧一四九下)說:「質多羅長者問尊者那伽達多:此諸三昧,為世尊所說?為尊者自意說耶?尊者那伽達多 答言:此世尊所說」。
從那迦達多Na^gadatta與質多羅Citra的問答,可見當時所傳的定法,有些是佛說的,有些是弟子們傳授時自立名目的。這四種心三昧(或心解脫),那時也還沒有達到眾所周知的程度,所以有此問答。與此相當的『相應部』經,問答者是牛達多Godatta與質多Citta 長者。又編入『中部』『有明大經』。是舍利弗為大拘絺羅 說的。依『相應部』,四種心解脫是:無量心解脫,無所有心解脫,空心解脫,無相心解脫。問題是。這四種心解脫,到底是文異義異,還是文異義同呢?依質多長者的見解,可從兩方面說。一、名稱不同,意義也就不同。不同的是:無量心解脫,是慈、悲、喜、捨──四無量 定;無所有心解脫,是四無色中的無所有處定;空心解脫,是思惟我我所空;無相心解脫,是一切相不作意,得無相心三昧。二、名稱雖然不同,而意義可說是一致的。這是說:貪、瞋、癡(代表了一切煩惱)是量的因,漏盡比丘所得無量心解脫中,不動心解脫最為第一;不動心解脫是貪空、瞋空、癡空,貪、瞋、癡空即超越於限量,是漏盡比丘的究竟解脫(不動阿羅漢)。同樣的意義,貪、瞋、癡是障礙,貪、瞋、癡空即超越於所有,不動心解脫是無所有心解脫中最上的。貪、瞋、癡是相的因,貪、瞋、癡空即超越於相,不動心解脫是無相心解脫中最上的。經中說無量、無所有、無相,卻沒有說到空心解脫,這因為空於貪、瞋、癡的不動心解脫,就是空心解脫的別名。從文異而義同來說,無量心解脫,無所有心解脫,無相心解脫,達到究竟處,與空心解脫──不動心解脫,平等平等。依觀想的方便不同,有四種心解脫的名目,而從空一切煩惱來說,這是一致的目標,如萬流入海,都是鹹味那樣。
『雜阿含經』的四種心三昧,從名稱不同而意義也不同來說,與『相應部』所說是一致的。但從名稱不同而意義相同來說,『雜阿含經』的文句,與『相應部』有些出入。如『經』卷二一(大正二‧一五0上)說:「云何法一義種種味(味是「名」的舊譯)?答言:尊者!謂貪有量,(恚、癡是有量),若無諍者第一無量。謂貪者是有相,恚、癡者是有相,無諍者是(第一)無相。貪者是所有,恚、癡者是所有,無諍者是(第一)無所有。復次,無諍者,空於貪,空於恚、癡,空常住不變易,空非我非我所。是名法一義種種味」。

  『相應部』的不動心解脫,『雜阿含經』作無諍aran!a應該是無諍住或無諍三昧的簡稱 (4)。諍有三類,煩惱也名為諍──煩惱諍,所以無諍是沒有一切煩惱,與空一切煩惱的不動心解脫相當。『相應部』說了無量等三種心解脫中最第一的,是貪空、瞋空、癡空,不再說空心解脫,那是以不動心解脫為空心解脫了。『雜阿含經』說明無量等三種中,無諍最為第一,然後又解說無諍是:「空於貪,空於恚、癡;空常住不變易,空非我非我所」。解說無諍,也就是解說空心三昧。無諍與空,是有關係的,如『中阿含經』『拘樓瘦無諍經』末了說:「須菩提族姓子,以無諍道,於後知法如法。知法如真實,須菩提說偈,此行真實空,捨此住止息」(5)。總之,四種心解脫中最上的;是空於貪、恚、癡的不動心解脫,或無諍住,也就是心解脫(或心三昧)而 [P23] 達究竟,不外乎空的究竟完成。無量,無所有,無相,無諍,不動,從煩惱空而清淨來說,都可以看作空的異名。
  無諍──阿練若,本是修行者的住處。由於住處寧靜,沒有煩累,象徵禪慧的境地,而名為無諍住、無諍三昧的。這與「空」,本用來形容住處的空曠,沒有人物的煩累,也就用來象徵禪慧,而有空住、空三昧等名目,情境是完全一樣的。

節錄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 空之探究


喇嘛網 數位網路佛學院

喇嘛網修行園地-空性的體悟 - 堪布卡塔仁波切

喇嘛網利美園地-龍樹空義證成與實踐

喇嘛網利美園地-禪思練習─諸法無常..我自性空,行為自性空,
其餘一切諸法也絲毫都不是從自己方面存在。存在的,不外是僅僅由心安立的名言。「我」自性空,絕對不是由自己方面存在。
像虛空一般,空無自性。禪思的「行為」自性空,也絕對不是由自己方面存在,像虛空般空無自性。禪思的客境,也根本不是由自己方面存在,完全空無自性,好像虛空一樣。在空性中,沒有諸如此類的東西──我、你、生、死、樂、苦,證悟、地獄、善、不善──這一切東西,一切法,一味自性空,一味在空性中。眾生、佛、所有的眾生心、諸佛的聖心,在空性中一味、無分別。

性見新角度的闡釋 - 喇嘛網利美園地-在唯識學中有個很突出的貢獻,唯識思想等於把中觀思想:「眾因緣生法【依他起性】,我說即是空【圓成實性】,亦為是假名,亦即中道義。」的說法及「煩惱即是菩提」的說法作了如下之修正:「眾因緣生法【依他起性】,必先破除我、法二執【遍計所執性】,才可說是我說即是空【圓成實性】」

定解寶燈 - 喇嘛網

喇嘛網利美園地-中論18、24、26品-修空性的目的法王達賴喇嘛 教授/蔣揚仁欽翻譯-  一切非見煩惱,它的根本是從見煩惱而產生。見煩惱唯一是靠空正見來破除的。空性的認知不是像一般的學問一樣去做空性的解說,而是因為人都想要離 苦得樂,一切的痛苦來自於煩惱,煩惱的根本是真實執著,於是說了空性。

喇嘛網利美園地-藏傳佛教﹝入門﹞達賴喇嘛著 鄭振煌譯

 

空性是一切諸法的終極實相。空性既不受諸佛之力的影響,也非依於眾生的業果。空性只是存在,遍佈一切法界。因此,一切法自性空。經云:「諸佛出不出世,法性畢竟常空。」否定永恒的自我和獨立的存在,即是空性。

 

喇嘛網修行園地-敦珠仁波切法王-大圓滿  心與明覺

 

心性了不可得,眾生卻執以為實,而起自他對立之分別,因此眾生之「心」,充滿顛倒妄想,造種種惡業而輪迴下去,受種種苦;而諸佛,則了知內外之一切,不管淨或不淨,皆如幻如化。對淨之追求,亦是如幻如化,不去執著。要將心放在心的本來面目上,離開無明之造作,不落入能取所取,此時明空無執的「明覺」自然就呈現出來。就像虛空的雲消失了,自然而然的呈現出「明」的樣子。這種離垢之明覺,即是大圓滿之核心,也是三世諸佛之心要。

喇嘛網利美園地-空慧與忍修行..大乘法所以殊勝,在於其以般若為體,方便為用,般若即明空慧,菩薩證得空慧,尚須從空出假,利樂眾生,教一切有情,令趣無上正等菩提。

唯有止觀雙運可斷惑 - 喇嘛網利美園地..禪宗的根本見地仍舊屬般若中觀思想——當然這點會有一部份佛教學者不同意,因為禪宗的語錄裡隨處都會看到類似「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菩提自性本來清淨」「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等等的文句,所以佛教學者將禪宗(包括大圓滿、大手印)歸為真常思想的如來藏系是很自然的。關於這點,在這裡我無意申辯,我要說的只是我知道自己所理解的禪宗是宗仰畢竟空思想的。

大圓滿的加行見地 - 喇嘛網利美園地.. 

眾生就像虛空般不可數,他們皆世我們過去世的父母,深受輪迴之苦,欲救度他們免於輪迴的想法就是發菩提心。菩薩如是誓願:「我願度如父如母眾生直至輪迴空盡」。從俗義諦來說,是有一個"我"在發菩提心,是有眾生待救度,這個開啟慈悲心的方式是由佛陀親自宣說,這是俗義諦菩提心。 

喇嘛網利美園地--維摩詰所說經--方便品第二

貝諾法王 - 喇嘛網修行園地--貝諾法王-如何修行密宗才能證得究竟圓滿佛果--貝諾法王開示:基本上,智慧有很多種,一般世俗的聰明也是一種智慧。但我們講的是究竟的智慧,強調的是上師傳授開悟的教法,你有智慧去領受。再來,瞭解勝義諦即是瞭解空性。那麼,菩提心分為願菩提、行菩提、世俗諦菩提心及勝義諦菩提心。所謂世俗諦的菩提心即是平常發的菩提心,而勝義諦菩提心則是能到達了解究竟空性的意義時才能瞭解。     

 

 喇嘛網--「具足性慈悲之體性,願令自心生起菩提心」菩提心的利益跟形容是什麼?就是要具足性跟慈悲,「具足性慈悲之體性」是指它的本質是性的,它的自性是慈悲的  

喇嘛網利美園地--四聖諦:滅諦--第十四世達賴喇嘛

在這裡,我們必須問自己以下的關鍵問題:涅槃是什麼是解脫(moksha)是什麼是滅(nirodha)指的是什麼?以及真的可能成就滅嗎? 如果我們回答因為佛陀在經典中曾提到過,所以我們必須接受解脫是可能的,我不以為那是個令人滿意的答案。反省提婆在《中觀四百頌》中提出的要點,也許是有幫助的。他論道,當我們在談究竟真實或空性時,我們必須了解到,對空性的了解是不必依賴經典的權威的。我們可以用批判性的分析和推理去逼近它。

空性「無我」或空性的四種詮釋      

    

2009.08.27  編輯部 空之探究  續  5

 


顯教空之探究

空之探究00   空之探究_mp3_及_doc   我空、法空之探究  

  《印度佛教思想史》對空之探究    空之探究- 佛學影音講座- 覺

有情佛教論壇     空之探究12   空之探究04   空之探究10   空之探究

07   空之探究‧福嚴佛學班第七期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9期(《

之探究》)

 

 





主持人
網路佛學院.利美園地.印順法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