喇嘛網 日期:2009/08/06 NPO  編輯部 報導

  福德與智慧  

       ──佛子行三十七頌與緣起讚──

                                  第十四達賴喇嘛  講授                          

                                    悲智學佛會整理                                              

   一、歸敬頌

 禮敬‧供養‧歸依導師‧世尊‧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               

足‧善              

逝‧世間解‧調御丈夫‧無上士‧天人師‧佛‧吉祥世尊‧勝者‧釋迦能仁

     當二足尊降生時   於大地跨七妙步  宣說世間我最尊  具智世尊我禮敬               

     具足清淨最勝色   大智海如金須彌  聲名顯赫於三界  怙主                    勝德我禮敬

     具足無垢月容顏   色如純金我禮敬  三界無有如汝者  無等智尊我禮敬              

     我於大悲依怙尊   一切智慧說法者  福澤功德大海田  如來如去恭敬禮

     我於離欲之清淨   度脫惡趣之妙善  獨一最上之真實  寂滅正法恭敬禮

     我於諸已度脫者   示解脫道具福德  善住清淨學處者  賢聖僧伽恭敬禮     

     大惡小罪皆莫作   眾善悉皆                    圓滿行  己意時時遍調伏  是佛教法精勤修

     如星翳障                    或燈火   如幻朝露或水泡  如夢閃電或雲彩  有為法應如是觀

      願諸有情能以                    此功德      證得佛果調伏過失賊

       並且脫離輪迴大苦海      永出老病死浪之波濤

 

二、前言

    今天很榮幸有機會可以與我的法友中國佛教信徒,介紹佛法的內涵。以佛法的歷史來講,你們是我們的長輩,我們是你們的學弟,按理應該是長輩對學弟教授,但是今天是學弟對長輩教授。總之我們都是跟隨佛陀,是佛陀的弟子。我們不能以此為足,應更進一步了解何謂佛法?佛法是有加持,但最重要的加持是 由內心生起的,假使內心無法生起佛法真正的加持,從外境是不可能得到佛法的加持。佛陀說:「我講解脫之道,至於要走否由你自己決定。」因此佛說自己是自己的救怙主,自己要當  自己的歸依處。所以我們要做一個和藹平靜的人,和藹並非是身、口的外相,最主要是  調伏內心而產生。何謂調伏內心呢?並非服藥開刀,要在內心上生起智慧辨別,才能調伏內心(即串習內心),慢慢訓練、漸漸串習,我們的心識就會跟著改變。不管任何正理,反覆思惟的比   很容易了解,而且自然而然會想起道理。藏文串習是修的意思。串習方式有二:(一)透過許多道理確認。(二)串習認知後了解道理,慢慢把內心平靜地安住在此道理上。只是針對某個道理不由理由來確認,透過道理認識事相然後進一步串習,這是人的辨別能力(人的特徵)。調伏,是由心來調伏,調伏的地點也是內心,調伏之後內心的比 會得到真正的平息寂靜。

    心識有粗、細等等很多種層次,像我們現在輕鬆的坐著,內心應該很平靜,以此平靜為最粗的標準直到最究竟成佛內心的平靜,中間有很多很多層次。無論為了自利得到暫時解脫,或為了成就無上菩提圓滿自他利成佛,我們目前要修習的就是使內心平靜。心經有「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前進、再前進、到彼岸去、到涅槃的彼岸去、到無上正等正覺的彼岸。我們從凡夫到成佛的心境有許多不同的層次,因此無法一步登天,必須慢慢地串習才能增長,所以說前進再前進才能到彼岸。我們要如何使道功德增長?波羅蜜多是到彼岸的意思,又分智慧和禪定到彼岸,即六度中的慧度和禪度。慧度是以智慧增長我們的道功德,如何以智慧往究竟的佛果前進?未知令知,知後再串習。真正的慧度至少要做到善男子,「善」指大悲心,因  內心而產生,由大悲心的方便法門,再修學智慧才能真正得到智慧波羅蜜多。未成佛之前有二種資糧:福德資糧、智慧資糧。善心(大悲心)是福德資糧可證得色身(化身、報身),智慧資糧可證得法身。因此龍樹菩薩云:願一切眾生都能圓滿二種資糧,得到二種最殊勝的果報。因為大乘分福德(方便)與智慧二法門,所以今天討論也分二:(一)佛子行三十七頌,屬於福德資糧(二)緣起讚,宗喀巴大師所作,主要講空性方面屬於智慧資糧。如此將可以圓滿福德與智慧二種法門的課程。

 

三、禮讚文

雖見諸法無來去  唯一勤行利眾生  上師觀自在尊前  恒以三業恭敬禮

    禮敬觀世音菩薩無二的上師,為什麼要恭敬上師,禮拜觀世音菩薩呢?理由也是福德和智慧資糧。因為觀世音菩薩心中只想利益一切有情眾生,所做都是利益有情的事業,所以得到究竟的福德資糧,得到之後所行所想還是只有眾生,因此禮敬觀世音菩薩。福德資糧仍需智慧資糧相輔相成,「雖見諸法無來去」。在現證空性的當下所證唯有空,雖然以勝義諦而言沒有自性的來去,即沒有真實的來去,但仍以世俗諦去行「唯一勤行利眾生」。簡短一句禮讚文包涵福智二資糧,可知福德與智慧不可分且需雙修。「唯一勤行利眾生」也是佛子行三十七頌所講最主要的道理與基礎。「雖見諸法無來去」主要是空性和智慧的道理,所以講緣起讚。雖然見到一切法無來去,並非實際上沒有無來去的名相而見到無來去,實際上是有來去,為什麼?因為來去本身並非由它那方面的究竟性質而產生(自相存在),所以在觀察究竟性質的智慧當下無    法見到來去。中論有一偈八種無遮相的禮讚文:「不生亦                          不滅、不常                          亦不斷、不來亦不去、不一亦不性庇   異」。何謂無?無是一種遮,無生是沒有究竟性質的生,以生的名詞有因果生、自生、他生、自他生;透過各種理由尋找生的究竟性質性庇   時,確實無法找到生在哪裡?所以生不是究竟性質那方面產生的生(即無生),因此生滅等八種法是存在,但以究竟性質而言是沒有的,是無遮,是不生亦不滅的。觀察勝義性質知道勝義現量的根本智當下,是不會見到任何的生滅、去來。什麼是沒有究竟性質的生和滅呢?生滅的產生是由因緣而生,由因緣而滅,依緣起,依觀待而產生生滅;因為依因緣、依觀待而取名為生,沒有一個是不觀待而產生的有。

    佛法講一切法是緣起,因為緣起依因果而產生,因為依因果而產生所以取名為諸法。佛法有四部宗義來解釋無我,四部以中觀的宗義最殊勝,中觀成立唯有依緣起而有,緣起又分粗分和細分。我們透過龍樹菩薩的著作仔細研究可得到一個結果,雖然都是跟隨龍樹菩薩的說法認為諸法無實有,但認為諸法無實有的中觀派又分二(對於緣起的道理有些認識比較深),由他們的著作可知中觀分兩派。宗大師所著緣起讚是最深奧的緣起道理,此讚說明緣起性空,性空緣起互相配合的道理。

 

  四、由說甚深緣起門中稱讚無上大師世尊善說心藏略名「緣起讚」

 

敬禮尊重妙音菩薩  

  1、由見說何法  智說成無上   勝者見緣起   垂教我敬禮

    由於導師釋迦牟尼佛見到甚深的性空緣起道理,也把所知教導我們,因此我敬禮至尊無上具恩佛陀。         藏文「垂」有學習之意,「教」是自己了解後教授他人。為何見緣起可以成為無上?假使透徹了解緣起的定義,如實了解緣起就了知諸法皆性空,說到性空可以馬上聯想到緣起,性空與緣起互相配合,深入了解緣起之後,就可更透徹了解二諦(世俗諦、勝義諦),然後實行二諦法。見緣起可成無上的         道理,另可以解釋緣起是世俗相,如實透徹了解世俗相         必須了解一切因果規則,世間的善惡法等等緣起法,再加上因為了解緣起的性質而了解空性,因由證空的緣故斷除無明。如此正好可教授欲求成佛者所需的修行資糧,他已現證空性,了知何時該修何法,已斷除無明可對弟子說空性。弟子要修習智慧資糧就說空性都文「垂」有學習之意,「教」是自己了解後教授他人,無明。但是因由道理,弟子想學福德資糧,他因為見緣起、見因果就可對弟子說何為應修及應斷,弟子所需的二種資糧他都透徹了解,

所以稱為無上。

 

  2、世所有衰損   其根         為無明   見何能還滅   是故說緣起

    所有佛教宗派都講到四諦的道理以及因果的規則。由於細微因果而有十二因緣,由四諦的集諦和苦諦所安立,集諦有煩惱及業,因由煩惱和業產生痛苦。煩惱又分二,最主要是最粗的無明,每個人都想離苦得樂,而且是自然而然生起此心,觀不會為了想得到痛苦頁不會為了想得到痛苦而承受痛苦,但是為什麼做了這麼多想離苦得樂的事,卻老是得到痛苦呢?因為我們不知道什麼是真正痛苦的因?什麼是真正快樂的因?何者該取?何者該斷?因此佛陀說我們真正痛苦的因是無明。因為無我有許多粗細不同的說法,所以無明相也有許多粗細不同的層次。世間所有衰損的根源是無明(實執),認為一切都是真實有,這是顛倒識。我觀不會為了想得到痛苦頁們現在無論看到任何事物,都覺得六根所接觸的六境都是由境上而產生,存在方式就是由它那方面而生起(自相存在),如此的執著就是真實的執著。一些中觀論師稱為有自相,何謂自相?在境上那一方面有產生的能力,因此一切的境都是從它那一方面(境上)而產生,所以稱為有自相(自相存在)。中觀論師智藏大師說:「我們所看到的一切是由境上而產生,這是原來有的、不能斷除的,因此觀察這種智慧,不稱為觀察勝義的智慧。」但是月稱論師、佛護論師、寂天菩薩認為我們是會看到境上產生的這些現象,在觀察時可以稱為觀察勝義。因為它本身是沒有(境上沒有自性),由於我們迷惑所以才會看到一切都是由境上而產生,因此觀察時可稱為觀察究竟性質,這種智慧可稱觀察勝義智慧,他們不承認有自相存在。

    第七世達賴喇嘛說:因為無始以來的習氣串習的力量,使我們看到一切事物從境上產生(有),實際上境上本身無基礎可安立。但奇怪的是,由於因果千變萬化的幻相而產生了一切,再加上無始以來的無明串習看到境上有;事實上是相反,因此從境產生的有是絕對不存在的。當你用手去指說:這是花,但在指這是花的同時,花是從它本身境上產生還是從其他產生?花並非從它的自性(它那一方面或它的境上)而產生,但是不能認為花不存在的,因為花是有的。經上說:一切的山水、風景、事相、萬物既非自相成就,它的存在是怎樣的方式?唯有依我們的分別心及境上假名安立,唯識而取。它的存在雖是唯識而取,但並非我們心識取什麼他就成什麼。以花來講,我的心識如認為它是大象,但不可能成為大象。花的存在跟我們的心識有關係,而且必須依心識取名。一切生存並非從境上產生而是由心識取名而產生,但心識取什麼不一定成什麼。因此它有的定義分三:(一)世間共許,唯識而取,       在名言上大家共許這是花。(二)在世間名言共許當下,沒有其他名言識可損害它。如視力不好的人從遠處把花看成動物,這時他的眼識是名言識(以他個人而言是量),但當他走近一看原來是花,此時原本認為是動物的名言識被現在知道是花的名言識破壞了。(三)在觀察勝義當下不會受到損害,觀察勝義時不會找到任何紕漏。花有的定義是我們認為它是花,大家共許是花,花的存在是由於花的形狀、顏色、因素、本質‧‧‧等等因緣具足才產生花的名相,此       名相還需世間共許不受其他的名言識破壞,除此之外沒有任何從花那方面產生的花。

    由諸法所需的因緣聚合,一切都存在之後,我們稱此法是何法,沒有任何從它那方面產生的有。但我們確實看到從境上產生它的存在,這是錯誤的顛倒識。因此無一法從境那方面產生(自性成就),這就是空性,空掉從那方面產生的性質即空性。無明是執著從它那方面產生(自性有的執著)。「見何能還滅」。見何法才能斷煩惱的根本――無明。「是故說緣起」因為      

見緣起才可滅無明。

 

  3、爾時具慧者   如何不了知   尊聖教心要   即諸緣起道

  4、如是於依怙   常有稱讚門   除說緣起外   誰能得餘者

  5、由彼彼依緣   說彼彼性空   離此更何有   希有善教誨 

    佛陀的聖教心要是性空緣起的道理,為什麼我們對於真實的性空緣起不能了知?佛陀以各      

種道理告訴我們何謂緣起,在佛陀所講的法門中,以稱讚佛陀所說的緣起最殊勝。無論任何法皆依因緣而生,所以性空,除此之外沒有更希有的教誨,因此最善巧珍貴的教誨就是緣起性空,性空緣起。

 

  6、愚者執何法   堅固邊執縛   智善彼即是   戲網盡斷門

  8、希有大師希有依 希有勝說希有怙 極善宣說緣起教於彼大師我敬禮

  7、此教於餘未能見    我敬禮 故唯稱尊為大師外道竊名以飾讚 如於野干呼獅子

    下部論師認為一切法有自性,所以因和果從它那方面產生,由於從它那方面產生的因果,而形成一切法自相存在。他們認為因果緣起的道理可輔助法成為有自性,這是愚者所執的法,他們對於因為緣起所以法是有自性的執著,非常的堅固強烈。具有智慧的中觀論師認為緣起是互相觀待產生,所以無自性,互相觀待不應是自性產生,不應是境上產生,下部見解正好與應成相反。因由緣起斷除所有堅固的惡執著。

      

緣起讚與佛子行三十七頌應該常唸頌,不只讀過而已,還要思惟道理,對你們很有幫助,不是恭敬的供在佛桌上天天供養。

每個人根基、思想、信仰不同,所以需要許多的宗教配合眾生,使更多眾生得到幫助。但為      

了使個人信仰的信心更強烈更深入,      

自己要認識自己宗教的真諦,佛教徒認為佛法最殊勝的原因並非佛像殊勝,而是佛陀所講的教理是否有道理?是否有思惟的空間?而且是無量無邊。我      

們的善心可否透過串習而成為究竟,這些都是需要透過許多道理去思惟,假如認為有道理,      

而且確認佛法最為殊勝。如此去了解這些課程的內涵,才會對佛陀有更深的敬信心,皈依的心量才會更強更堅固的生起。宗大師在緣起讚說:小時候見到佛像自然會產生虔誠心,但現在得到的是堅固不動的信心,因為緣起道理,我終於知道您(佛)有無量無邊的功德,有深廣無上的智慧。所以更透徹了解緣起,對於說緣起法的導      

師自然會產生更強烈的信仰。   

 

    唱誦迴向文「願消三障諸煩惱,願得智慧真明      

了,普願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薩道」。此迴向文意義甚深殊妙,再加上你們用悅耳的調子唱誦,因此我內心很歡喜也感觸良多。我一直認      

為如果人人有慈悲心而且互相關懷、容忍,並且將此推廣,不知有多麼的美好。驚慌失措、畏懼以及懷疑不是消除痛苦的方法。「願消三障諸煩惱」的煩惱有很多種,主要是三毒(貪瞋痴)。煩惱有粗分細分,細分煩惱從愚痴無明產生,認為諸法從它那方面產生(自相存在)的執著,無明是輪迴和煩惱的根本,因此希望從內心消除一切煩惱,不是從外境。「願得智慧真明了」。認識煩惱的過患,煩惱無始以來與我們一起,唯有去除煩惱的根本無明(從它那方面產生的執著),了解諸法不是從它那方面產生的時候,實有的執著就會離開。因此以空性智慧去除三障諸煩惱。智慧有:名言智慧、世俗智慧、勝義空性智慧。此處智慧指了解空性的智慧,而且是正對治細微無明的智慧。為了得到最究竟的智慧,首先我們必須聽聞空性的。一 道理,聽聞之後產生聞所生的智慧;接著要去思惟,慢慢串習就會產生思所生的智慧;然後使內心安住於何謂空性的那一點,如此串習才會產生修所生的智慧。必須有次第的慢慢往上修,並非馬上可成就,而是長時間串習。

     在修習智慧當中我們會有許多障礙:內障礙、外障礙、祕密無形障礙,因此「普願罪障悉消除」,希望修習智慧時一切障礙(小乘罪障、大乘罪障)都能消除。「世世常行菩薩道」,每個人都想離開三障諸煩惱,不止我們自己一人,所有眾生皆與我們一樣想離苦得樂,眾生是無量無邊,我們要負起讓他們得到快樂的責任。首先自己要從內心上去除三障的煩惱,以及煩惱留下來的種子。為了去除這些障礙,要修習真明的空性智慧──證空現量。為了證得證空現量以聞、思、修三學串習智慧,此智慧需依大悲心和菩提心輔助,才能成為大乘的智慧。「世世常行菩薩道」,意義深廣是大乘的迴向文,我們應如同迴向一樣負起責任去行。為使空性智慧生起,透過聞思修使空性未知令知,知道之後串習,同時還要去做廣大的方便行,使自己生起慈悲心、菩提心。方便和智慧二種資糧就是今天的課題─―「緣起讚」和「佛子行三十七頌」。「緣起讚」讚嘆佛陀的功德,因為佛陀不依其他的師長,就能自在的講出,最細微的緣起道理,再以讚嘆的理由敘述緣起性空、性空緣起的道理(智慧資糧)。福德資糧就是「世世常行菩薩道」,我們應該知道何謂菩薩道?何謂菩薩行?所以講「佛子行三十七頌」。

 

    9、恆作饒益者   為益眾生故   說教藏空性   無比決定因

  10、謂緣起道理   見相違不成   此於尊教法   如何能了知

佛陀知道一切痛苦的根本是無明,是從它那方面有的執著,因此講緣起性空的道理。為什麼諸法不       是從它那方面產生?因為它是緣起由因果而產生,這是空性最好的理由。為什麼是自性空?因為依緣起依因果而生。但是印度的順世派認為一切法不需依因產生。自在論       師則認為一切法都是自在天作意而產生,自在天是世間的主宰創造了一切。數論師認為一切法都是常性,由它們的性質(異共相)而產生,異共相本身是常,不需依因果產生。對於這些不依因產生且本性是常的執著,以及       認為一切法都是自在天創造的論師。我們無法對他們講緣起及因果的道理,如何能對他們       講空性?他們怎麼可能了解空性的道理?因此「不成」。「相違」是指佛教下部論師,認為依從它那方面產生的因,所生的果必定有自性,所以一切法依緣起是自性有。此見解與中觀論師正好相反,中觀論師認為一切法依緣起所以自性空。

 

 11、尊許若見時   空即緣起義   性空與成立   作所作無違

 12、若見返彼者   空則用不成   有用則無空   墮苦惱險處

    導師釋迦牟尼佛為什麼會見到緣起性空,性空緣起的道理呢?因為佛陀了解,我們所見到的一切是自相存在的現象,與實際不符合。當我們去尋找假義時無法找到任何的東西,雖然找不到卻又是存在,因此更進一步認識,不是自相存在而是緣起假有,所以緣起是互相觀待,性空與緣起是沒有相違的。「作所作」是行事以及行者互相的關係,這並無違它本身是性空;行者、行處、行事互相觀待所以性空當下也是緣起。假使不是這樣,認為一切都沒有,那麼因果也沒有,什麼都沒有了。如果認為緣起應該從它那方面產生,那麼因果是自相存在就不是自性空,假使緣起性空無法配合時不是墮入斷邊(空就不是緣起),就是墮入常邊(緣起就無法成立自性空),       因此墮入苦惱險處(常邊、斷邊)。

 

  13、是故於尊教   極讚見緣起   彼亦非皆無   及以自性有

世尊的教法中最殊勝就是緣起,因此我讚嘆。講無自性不是沒有,講有

  不是自性有,所以無和無自性,有和有自性,兩者是有差別要分清楚。

 

  14、無待如空華   故無依非有   若性有彼生  待因緣相違

    沒有不觀待的法,如天空的花朵是不可能有,因此不觀待、不依靠的法是不可能產生。假使諸法是自性生就不需觀待其他的法可以成立,但是我們可以知道因果是互依,諸法是互相觀待而產生,所以有自性的法與觀待因緣是相違。

 

  15、是故除緣起   更無有少法   故說離性空   亦無有少法

     一切法皆由緣起而產生,但是法相分為兩種:無常法(有為法)、常法(無為法)。無常法的緣起道理是由因果而生,各種無常法生起時必須依前面的因緣聚合才能產生,如此互相觀待的緣起是有為法的緣起道理。常法依緣而起,常法有許多支分,支分有它的「命名處」(例如:要了解常需依它相對的無常),無為法依緣(命名處)和支分存在。一切法依緣而起所以互相觀待,不觀待的法是絕對沒有,一切法是無自性,有自性的法絕對不存在。

 

 16、若法有自性   則說無涅槃   及無戲論滅   自性無滅故   

 17、故於智眾中   發大獅子吼   數唱離自性   善說誰能難

    假使一切法是獨立從它那方面而存在,法是俱生有,何需依暫時的因緣而還滅?如果一切法是有自性,想要離苦得樂的眾生也是有自性,內心的煩惱三毒也是有自性,如此不可能依暫時的因緣,消滅根本的煩惱,煩惱無法斷就不必說涅槃了。因為煩惱無自性,才可斷除無明所產生的一切戲論(執著一切法從它那方面產生)。有自性就不會滅,所以戲論也不會滅。

 

  18、況無少自性   及依此此生   建立皆成立   二不違和順

  19、即由緣起因   說不依邊見   此善說即是   尊無上說因

  20、此皆自性空   緣此此果起   二決定更互   無障為助伴

  21、除此更有何   為甚奇希有   以此理       讚尊   成讚非由餘

    一切法依互相觀待而產生所以無自性,不可能有「自性」的法。因此緣起性空、性空緣起是成立而不相違且很和順。性空和緣起道理最主要是緣起,依由緣起的正理,我們不會墮入邊見(斷邊、常邊)。因為緣起互相觀待,依緣而起本身必須是有,依善因得快樂,依惡因得痛苦,快樂痛苦是成立的,不會墮入沒有快樂痛苦的斷邊。由於必須依其他的因觀待,所以本身沒有獨立產生的能力,不是從它那方面有自性存在,因此不墮入常邊。緣起是了解性空最好的正因,空性的正因有多種,入中論以車喻作七相推求:一(我和五蘊是一)、異(我和五蘊是異)、能依(我依五蘊)、所依(五蘊依我)、具有(我中有五蘊)、積聚(五蘊聚合為我)、形狀(五蘊組合的形式為我),以七相道理證空時幾乎都可離常邊但易偏向於斷邊,雖然本身就是空性的正理,但是依緣起的理由馬上可了解斷除常邊以及斷邊,邊此的區    所以緣起邊此的區    是無上正理。

    。線勇日仁波。線切的上師所寫緣起讚的注釋說:「空雖無作,並非它沒有能。線力作,空是自性空,不是能力空。緣起並非自性緣起而是幻相。線緣起,如同幻術般一剎那一剎那都在魔術當中轉變,形成行者、行處、行事三輪互相觀待。為了更進一步了解緣起性空,必須了解事相的轉換好比魔術幻相的方式,無自性但是有作用。由此可知在同一法相上可成立二種法,有及空,有是幻術有,空是自性空。」還有一位貢唐仁波切也說:「佛教所有宗派論師都認為空不墮常邊,有不墮斷邊。中觀應成不但承認如此,而且可以相反說明,空不墮斷邊,有不墮常邊。因為了解性空就是緣起,緣起是有所以不墮斷邊,因為了解緣起就是性空,不墮自性有的常邊。」這  樣的說法不會造成空和有互相矛盾的危險,因此非常讚嘆這種希有的說法。

 

  22、若有為愚使   與尊作仇隙   彼不忍無性   妙聲有何奇

  23、若受行尊語   珍藏緣起法   不忍空性吼   我說此為奇

  24、緣起是無性   無上引導門   若即由彼名   返執有自性

  25、今有何方便   導彼眾生趣   勝聖善行階   無比尊喜導

    外道不認為有緣起的存在,一切法不觀待因果可產生,這並不稀奇。但是佛教內部的宗教論師,既承認緣起的存在,又講一切法自性有,我覺得這才奇怪。

 

  26、自性無所待   順 有待任   緣起有待作   何能於一事   二無違和順

  27、故說緣起法   雖自性本離   然似彼顯現   此皆如幻事

    假使諸法從它那方面獨立產生就不需要觀待,一切法必須依其他的因緣才會產生,緣起本身具有觀待的作用;觀待與獨立是相違的,在同一事法上互相矛盾的兩者不可能同時存在。法不是從自性那方面產生,而我們卻如實地看到,因為緣起有觀待的作用,所以我們看到與實        際是不符合的,所看到的一切如夢幻泡影一般,實        際卻非如此。

 

  28、說如尊所教   無有少敵者   能如法求過   善達即由此

  29、何故由說此   於見不見事   遠離增益執   及損減過  善誌    

  30、緣起道因相   見尊說無比   由此證餘語   是量起決定

  31、  善誌   見如義善說   有隨尊學者   衰損皆遠離   滅眾過根故

  32、        由背尊聖教   雖久依疲苦   後後過如呼   我見聖固故

  33、希有諸聖者   善達此二別   爾時於聖尊   豈不從髓敬

  34、縱於一分義   得少許決定   尚與故勝樂   況尊眾多說

  35、噫愚壞我慧   於如此德聚   雖曾久歸依   未知德少分

  36、然幸將近終   命相續未沒   於尊略生信   想此亦善       

  37、說中緣起說   慧由緣起智   二如世勝王   尊善知非餘

  38、盡尊所垂教   依緣起性轉   彼為涅槃故   尊無不趣寂

    世尊所教導的一切都是講緣起性空,或直接或暗示,佛所說一切法都是為涅槃,為眾生解脫而       說,解脫的大門就是空證智慧。所謂三解脫門:空解脫門、無相解脫門、無       願解脫門。所以佛陀所說不管明示、暗示皆講緣起性空。

 

  39、美哉尊聖教   隨至誰耳邊   彼皆趣寂故   尊教誰不持

  40、能降諸怨敵   離前後相違   與眾生二利   此教我生喜

  41、尊為求此故   經於無量劫   數捨諸身命   愛親受用等

  42、由見何法德   如鉤釣諸魚   能引尊意法   未親從尊聞

  43、自恨善根劣   由彼憂惱力   我意終不捨   如母意隨子

  44、於此思尊說   相好勝晃耀   光網遍圍繞   大師妙梵音

  45、此作如是說   能仁妙影像   顯現於意中   如月治熱惱

  46、於此奇勝教   諸不治眾生   周遍起糾爭   如跋縛囉草

  47、由見如是相   故我多勵力   隨順智者行   數求尊密意

  48、次於自他宗   修學眾教時   後返以疑網   遍燒惱我意

  49、尊授記龍猛   釋無上乘法   遠離有無邊   教軌夜開園

  50、無垢智輪滿   無礙遊虛空   除邊執心暗   映邪說星宿

  51、吉祥月善說   日光鬘照顯   由師恩見時   我意獲安息

    這些偈的內容主要講世尊當初為證佛果修習空性行菩薩道,遇到許多挫折,在聞思修方面下很大苦行最後才證佛果。由於宗大師閱讀過很多空性方面的經典,因為讀太多所以有點迷惑,不知如何運用,最後主要依月稱菩薩、佛護菩薩以及寂天論師解釋的龍樹菩薩著作而通達空性。龍樹菩薩有許多       德資糧(二)緣起讚,宗喀巴大師所作,主要講空性方面大弟子,       德資糧(二)緣起讚,宗喀巴大師所作,主要講空性方面他們對佛法都講的非常詳細而殊勝,但見解還是有些不同,宗大師主要依月稱菩薩、佛護菩薩、寂天論師的見解。  

 

  52、一切佛事中   語事為第一   彼復因此故   智由此念佛

    一切佛陀身、語、意事業中,講空性經典的語事業是成佛以及解脫的根本,因此至高無上。宗喀巴大師因為透徹了解空性,所以對佛陀產生強烈不動搖的信心。

 

 53、隨彼大師正出家 修學勝教未退劣 勤瑜伽行一苾芻 於彼大僊如是敬

 54、遇此無上大師教 皆由尊重深恩故 此善迴施諸眾生成善知識攝受因

 55、願利者教盡有際 不遭惡分別風動 達聖教理於大師獲得信忍常充滿

 56、願一切生捨身命 住持能仁妙教法 光顯甚深緣起性雖剎那頃不慢緩

 57、願勝導者無難量 殷重為心所成辦 由何方便令此增晝夜專注恆思察     

 58、淨勝意樂勤彼時 梵王帝釋獲世間 妙黑天等護法眾恆為助伴無暫捨

    由說甚深緣起門中稱讚無上大師世尊善說心藏  

    多聞苾芻善慧名稱吉祥著於雪山聚中大雪山王窩得公家    

    旁側喇頂靜處又名尊勝洲書者求寂虛空吉祥

以上緣起讚最主要的內容是佛陀不依其他導師,就能很善巧的講出最深奧的緣起道理。因此佛陀的教導是最殊勝,是我們至高無上的導師,由此產生最強的信心以及虔誠心來皈依佛陀。

 

五、佛子行三十七頌

  禮讚文

  雖見諸法無來去 唯一勤行利眾生 上師觀自在尊前 恒以三業恭敬禮

由前面所說緣起性空的道理,應該對諸法無來去有粗分的認識。諸法有來去,但只是幻術的來去並非自性的來去,唯有依名言產生的來去。雖見諸法沒有自性的來去,可知我們的無明是可以斷除;無明是顛倒的執著,執著不      德資糧(二)緣起讚,宗喀巴大師所作,主要講空性方面符合實際的事物,一旦了解真實情況,無明就可斷除。觀世音菩薩知道無明可斷除,為了使眾生離開痛苦,努力做利益眾生的事。「雖見諸法無來去」以另一個角度解釋,佛陀證空現量的根本智是最究竟的法身,也是唯有諸佛相互之間以現量可以了知,菩薩的現量是無法了解,因此佛陀的法身不是菩薩以及凡夫肉眼可見,稱為自利法身。「唯一勤行利眾生」佛陀的化身以及報身稱為色身,可讓菩薩、二乘、凡夫直接見到,且可以對他們說法,具有身口意三種利他事業,所以稱為他利色身。觀世音菩薩具足法身與色身,因此我禮敬。

佛子行主要有三十七句偈頌,是我們應該學習的佛子行。

 

    發願造論文

 正等覺佛利樂源 從修正法而出生 修法復依明行要 故當宣說佛子行

佛陀未證悟之前本是凡夫,也是依因緣而生,不是無始以來就有佛陀的自性。剛開始也是與我們一樣,慢慢經過串習與修行的磨練,一步步往上走,漸漸使道功德增長,最   後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所以佛陀的果報是修正法而產生,要修之前必須了解何謂真正的正法?何謂正法所行?這部論「明行要」是指佛子行,因此所要學、所應知皆是佛子行。

前面介紹過善男子、善女人,具有大悲心的男人與女人。我們如何生起大悲心,大悲心的基礎為何?想要離   苦得樂而生起大悲心,自己不想要痛苦的心他人亦同,因此針對他人的痛苦產生不忍的心態,希望他人能得到快樂。痛苦是可以斷除,最究竟的快樂是可以得到,但如何去除痛苦?痛苦由惡業而產生,惡業由煩惱產生,煩惱因為愚痴而生,愚痴因為無明(最細微的無明)。最細微無明與實際是不符合,是顛倒的。我們可以努力      

讓自己了解真實情況,對空性有了認識之後不斷地串習,使能力增長;因為心有特性,你反覆訓練、串習,能力會越來越強,最後變成自然。當空性智慧與我們的心識成為一體,自然生起空性智慧時,我們的無明已減少到最低乃至完全斷除。由此可知最細微無明是可斷除,它所產生的愚痴也可斷除,當愚痴斷除的同時,它所產生的煩惱也斷除;煩惱一斷,惡業也斷,因為煩惱與業斷除,集諦也斷,苦諦也跟著斷,一切痛苦因此而寂滅,從此沒有痛苦。

我們的心是唯明唯知的光明體性,具有去除污穢的本性(即:如來藏);如來藏是指內心唯明唯知的空性,我們的心識是自性空,所以心識的自性空就是如來藏。相續本母云:「佛陀事業造就圓滿了一切」。此有二種解釋:(一)佛事業不可能斷滅,會永遠存在,為一切眾生努力。(二)佛有加持力(能依),但眾生(所依)是否可得到加持?我們內心的如來藏有了解一切的能力,只是障礙遮住此能力,無法顯現出來。假使有一天去除障礙,就可了知無論粗細分的境,本身就具有了解一切法相的能力。所以佛事業與加持可依附在如來藏上,再者我們內心的如來藏和佛內心空性的本質是無二,佛的內心是自性空,佛的意識自性空,我們的心識也自性空,從空性中不會顯現任何的差別,不管涅槃或輪迴,空性的本質是一致的。

般若經說:「心,亦無是心,因為心的性質是光明」。一些佛學專家解釋「心」是初轉法輪(四諦法輪),「亦無是心」是二轉法輪(無性法輪),「心的性質是光明」是三轉法輪(善擇法輪)。「心」是唯明唯知能感觸的體性,無形、無色,好比能量;心識分許多種,所以心類學可以講很廣。有些佛學論師認為心識有九種,有些認為有八種,有些認為有六種,有些認為只有一種,般若經認為心識有六種。外道認為我和眾生與身蘊毫無關係。佛教的下部認為我的身蘊和心識間的細縫當中,可以找到一個我。自續以下認為意識是眾生,我即意識。隨經派唯識認為第八識阿賴耶識是眾生,我即阿賴耶識。中觀應成認為我不是意識,意識不是我,無論身、心任何一方面都沒有我的存在,這就是依蘊(身或心)取名為我,更詳細講是由心續(心的續流)取名為我。至於五根、五識只是暫時,雖然沒有眼識但是眾生還是存在,所以眾生最主要的命名處是心識。密教有很多粗分細分的說法來解釋心識,顯教沒有那麼詳細的解釋。密教有四部,前三部事部、行部、瑜伽部沒有講到心識粗細分的層次,唯有無上瑜伽部詳細講到心識的粗細分。粗分的心識指五識,稍細點的意識指空寂靜意識,空寂靜意識分四;前三種為暫時性意識,第四種是最細微的意識,在粗分意識的同時無法產生細微意識造成的意身,這種細微意識無始也無終,我們依此成佛,除此最細微的空寂靜意識,其他的意識是無法成佛。當我們接觸到大光明(成佛)時,這些自然而然會消失不會再現起。因此由這樣意識的續流而取名的眾生是無始亦無盡,當無始無盡的眾生受到痛苦時稱為輪迴,當他離開痛苦圓滿一切就是佛。所以正等覺佛剛開始也是凡夫,經過修學正法才成佛。

正法的精髓是四聖諦及二諦,但此次因為時間的關係不介紹。何謂正法?何謂我們皈依佛、皈依法的法寶?由對治力去除無明煩惱的障礙,去除煩惱障礙的滅諦就是法寶,去除煩惱正對治的當下正對治也是法寶。為了得滅諦及道諦的功德,從現在起就要斷除不應做的事,好的善事盡量做,如何去除這些惡業的干擾?由煩惱產生的身口意十不善業是我們要斷除的。四百論云:「為了不墮三惡道,首先要斷三惡道的因(十惡業),其次斷我執。」我們先把第一個步驟紮實了,然後斷除一切煩惱的根本 ─ 我執,接著斷除所知障。煩惱留下的習氣很深,不止是煩惱斷除還要斷煩惱留下的習氣。避免以及斷除惡業的層次分三階段,因此行善也分三:(一)守十善業戒,行十善業道。(二)為斷我執修三學。(三)由菩提心的攝受,加上空證智慧正對治煩惱的習氣。為了解佛所說,所以跟隨佛陀,但首先先皈依佛陀。修此三階段都要以皈依心來契入。(一)由皈依畏懼三惡道的痛苦行十善,(二)由皈依畏懼輪迴的痛苦串習斷我執的智慧,(三)由皈依了解墮入寂靜自利有何過患,畏懼此過患行廣大利益眾生事業。以上是為 了究竟利益,究竟快樂而行的次第。今生的利益畢竟是暫時,重要的是究竟利益,為斷今生利益需要觀粗無常,為斷今生執著修無常;人生非常珍 貴,為使自己對修法產生更強的信仰及欲求,使道的欲求心增長需思惟暇滿人生。灰心消極 是無法 修行,因此要深信自己有能力,然後了解什麼是該思惟的,走入修行的道次第。

 

 、此生幸得暇滿船 自他須度生死海 故於晝夜不空過 聞思修是佛子行

暇滿船是指珍貴的人生,暇滿是有能力、有權力而且有因緣,能自在的學佛;無暇是無能力、無順緣可學佛,不圓滿是自己有權力想要學佛,但外在因緣不具足,所以無法學佛。為使自己和他人脫離生死輪迴的苦海,無論晝夜二十四小時都要行聞思修,平時唸頌聞思修和以聞思修的心睡覺方式雖不同,但我們是可以二十四小時都修行。也可以用打坐的方式修學佛法,打坐時心緣十善業,雖然無法很專注念在一點,但至少使我們內心永遠保持善心的境界。無上瑜伽有講到許多睡眠的修持方法,假使沒有接觸過無上瑜伽,我們    可以做到佛經上所說五十一種心所裏的四意轉:悔、尋、伺、眠。如果做了善事,起後悔心態,後悔本身變成不善;同樣如果做了不好的事,因為產生後悔的心,這種後悔意識就變成善,所以悔本身沒有善惡標準,是依其他因緣而變化。睡眠亦同,在未睡之前保持善心,睡多久就行善多久。聞思修非常重要,為使聞思修行的好必須斷以下的逆緣。

 

 2、貪愛親方如水動 瞋憎怨方似火燃 痴昧取捨猶黑闇 離家鄉是佛子行

當我們在家時   父母、親人、兄弟姊妹朋友,會對我們說一些家庭瑣事或恩怨情仇等等,如此無形中浪費很多的時間,成為聞思修的逆緣,所以盡量避免這些不使自己內心散亂。假如可以控制內心,不管   離開家鄉與否都是佛子行。例如:西藏難民離開家鄉流亡到印度,印度成為他們小的家鄉,又產生你的,我的問題,無形中造成許多麻煩。所以離家鄉不一定會離散亂,如果能控制內心不散亂離家鄉是佛子行。

 

 3、遠惡境故惑漸減 離散亂故善自增 心澄於法起定見 依靜處是佛子行

    依靜處是內心不散亂再加上外境不喧譁吵鬧。在靜處修學聞思修時,常會有世間八法來干擾,如此聞思修將變成煩惱毒品。若為博取名聲聞思修或為世間財物聞思修,外表學佛內心學煩惱,增長煩惱,如天成魔,甘露成毒。這樣的聞思修只為今生的利益,所思所行皆為今世的名聞利養,要特別小心世間八法,無時無,交臂 刻不,交臂 在伺機找你的漏洞侵入,因此儘量,交臂 減低對今世的執著。

 

 4、常伴親友還離別 勤聚財物終棄捐 識客且遺身舍去 捨現世心佛子行

念死無常可減少對今世的執著,觀想人生無常隨時可能會面臨死亡,這是觀粗分的無常。當我們的意識與今生的父母精血融合為一   體是生的開始,從生到意識離開身體稱為死,從生到   死之間很短暫何必如此重視,一切終究要捨去,最後還是去世而已。捨去今生不是什麼事都不管,是要為後世著想不要太貪著今生,今生不一定最圓滿,也不可能得到最究竟的快樂。如果為後世著想,今生的貪著自然會減少,你不會在乎別人唾棄、嘲笑、諷刺你,因為你覺得今生不過如此的空虛,不會動搖   為後世著想的心。而且你會去行善,內心因而得到快樂,所以為後世著想,不只今生快樂後世也安樂。講到究竟快樂就一定有前後世的存在,為什麼前後世是存在?眾生依心識的續流取名而有,心識的續流在一天二十四小時當中像波浪一樣有起伏變化,可見心識依因果產生轉變,依因果而生。前面這朵花的形成需要很多因緣,外緣(俱生緣)有:陽光、水份、空氣。等流因有:種子,種子的相續才會產生花。無論身體或花都有它的外緣和進取因;花的進取因是種子,以此類推往上尋找,會找到世界未形成前的微塵,微塵的微塵‧‧‧這就是花的種子的進取因。同理一直往前尋找我們身體的進取因,也是找到微塵的微塵‧‧‧,由微塵中的微塵到現在的身體經過很長的時間進化轉變,但因果的續流一直存在。

見到色法的眼識,必須有外緣的色法以及等流因(眼根),才能生起色法的眼識,但是眼識的本質(唯明唯知的體性),不是依外緣和等流因而產生。這是在未產生之前的眼識,或其他唯明唯知的體性而產生,所以它的進取因必定是唯明唯知的體性。   意識的進取因必須有成為唯明唯知體性的能力,但不一定是現起的意識產生。譬如:剛開始先產生意識,後來因為外緣的關係暫時消失,變成種子種在意識田裏,當接觸外緣時會再產生,所以進取因的續流必須有意識的存在。如:火的進取因不一定需要熊熊的大火,但至少要有可燒的能量才能產生火。同理要成為唯明唯知光明體性,必須有能成為光明體性的能力,才可成為心識。心識的進取因不是色法,但它的外緣必須是色法,才會產生看到色法的眼識,沒有眼根不可能看到色法的眼識。眼識必須依可成為唯明唯知的體性的能力,才可產生眼識。無上密講到最細微的意識是所有意識的開始,我們一直往前尋找,就會找到最細微光明體性的意識,當然我們的頭腦神經跟粗分的意識有關係,好比眼根與眼識的關係。當大腦神經不清楚時,會影響我們的意識,理路是否清楚與健忘和腦神經有關,但意識本身唯明唯知的光明體性,必須依與它同性質的能力才可產生,這種能力慢慢尋找就是最細微的空寂靜的第四種心。當碰到很久沒見面的人覺得面熟,因為以前曾經見過只是突然想不起來。想到的同時與曾經看過的念頭之間的續流關係;隔了很多年我們不可能一直想他,曾經看過他的心識變成一個無形種子種在意識田裏,一旦遇到外緣啟發它的能力就會產生,由曾經看過而產生今天的想。

以現在科學家而言這種解釋與神經細胞的運輸系統是否有關?而且是否想每一件事都要透過大腦的細胞才可想到?是否有可能在大腦細胞未運作之前,由內心的想或感觸啟發大腦的細胞,再進一步成為更深更明細的想,這是有可能的。現代科學家所講的身心的關係與我們佛學講的很契合。所以科學家和我們佛教徒必須共同努力深入探討研究。我認為科學家研究及討論方式,並不一定局限在色法的窄小範圍裏,他們現在所研究都是有形有色的物體,不曾為無形無色的物體做進一步的探討研究,我相信將來他們一定會去研究色法以外的物體。由於現在科學研究範圍有限,所以他們說找不到並不一定代表沒有,但找到的一定有,因為他們是透過經驗研究實證而得。假使佛學與這些道理不符合的地方,我覺得應該依照科學家證實的結果。我們不能講與事實不符合的事物,若如此就必須依其他來作為佛學的解釋。科學家所講的沒有或找不到,不一定代表沒有,因為以他們目前的能力還無法找到無情物體,若物體是在他們尋找能力範圍之內應該找到而沒有被找到。而我們說沒有,是因為現在還沒有能力去找,所以找不到不代表沒有。有些人可親眼看到自己前世做什麼,也有自身經驗一些事,靠這些可猜測前後世可能有。再加上意識的續流是無始有唯明唯知的能力,此能力透過訓練及串習可增長到最高無量無邊,這種無形無色的學說,有些問題我想科學家很難解釋,但以佛家的角度很容易解釋而且認為一定有。

地球的形成是許多微塵的聚合,科學家也如此認定。因此地球是由因緣和合而成,微塵也是依因緣而產生,因緣依前因而生,前因又依前前因,如此往前推求是找不到開始的。假使有第一個開始的因,請問此因是否需依因緣?若不是,那麼第二個因依因緣就沒有道理,所以推求究竟的因是無始。法性本來如此,無法做更詳細的解釋。假設第一個因是無因生或是常法,但常法是固定不變不可能產生因,所以因是無始。由於地球沒有第一個開始的因,心識沒有第一個開始的因,所以心識是無始亦無盡,心識所取的眾生也是無始亦無盡,情器世間皆無始無盡。可能因為我是佛教徒的緣故,我比較認同心識無始無盡。我們不能因為佛陀講有前後世的存在就深信不疑,不去尋求理由,這是錯誤的觀念,我們必須探討前後世存在的原因。由心識的續流是無始的正理可承認前後世的存在。四百論云:找有為法的進取因是找不到開始,但它的最終究竟是有可能,它會還滅的。死時意識從身體離開所要去的地方有二:善趣、惡趣(痛苦多的地方)。後世到何處與現在有關,未來的快樂與痛苦和現在所造的善惡有密切關係。

 5、伴彼若使三毒長 並壞聞思修作業 能轉慈悲令喪失 遠惡友是佛子行

    若某人令你三毒增長破壞你的聞思修,這是惡友要遠離。不是從內心捨棄他、不管他,而是不會被惡友三毒的行為所干擾。

 6、依彼若令惡漸盡 功德猶如初月增 則較自身猶愛重 依善知識佛子行

    依止善知識比愛自己還重要,一般善知識是教導你的老師;佛學的善知識是他的行為,可增長   你的三業功德,去除你三業的過失。自己若未調伏怎能調伏他人呢?佛陀說四攝(佈施、愛語、利行、同事),同事不止教導別人止惡行善,   自己的言行也要一致。平常老師教歷史只是講而已,但佛教善知識不光只是講給別人聽,在教導別人斷惡之前自己應該先去行,依經驗教導別人,這才符合佛教善知識的條件。戒論對於戒師阿闍黎的定義,大乘論典對善知識的基本條件,以及密教對上師的定義都詮釋的很清楚,不同的論典對善知識有不同的定義。佛陀很善巧的說依法不依人,戒論裏講如果具足條件的上師,假如有一天講錯法,弟子可以直接遮止,這是允許的。莊嚴經論云:與善法相應的要去行,與善法不相應的要遠離。密教說具有條件的上師吩咐弟子做事,弟子認為不該做時,可以尊敬的對上師乞求不要做。未依止上師之前要先觀察上師是否具足條件,在依止的同時如果上師說到與法相應就儘量做,與法不相應就很尊敬的乞求上師不去做或遮止上師。要特別小心,有很多人穿著奇怪的服裝或說些法,或修些奇怪的儀軌甚至降魔,我們馬上認他為上師,這是很危險也是錯誤的。有位佛學大,,說:要買馬或買寶物時,我們都會仔細觀察是否值得買,假使買錯也不過是飾物罷了,而且是短暫的,不會造成痛苦。但是錯誤依止上師不只今世、後世、生生世世、甚至毀壞你究竟快樂的道路。因此為了你的究竟快樂的道路是正確無誤,必須好好觀察你的上師是非常重要的。為今生短暫的裝飾品都要研究半天,何況為了後世的究竟快樂更要詳細觀察上師是否具足條件。同樣我也希望你們觀察我是否具足這些條件。

 

 7、自身猶築生死獄 世間天等誰能救 故於救度不虛者 皈依三寶佛子行

    佛弟子的究竟目的是解脫,從三毒中解脫,三毒是我們的敵人,我們要戰勝三毒。因此真正的皈依對象、皈依處,是直接可對治三毒的法寶――道諦。道諦是煩惱的正對治,所以道諦與離開煩惱的滅諦是最究竟的皈依處、是真正的皈依對象。皈依是救護、救拔的意思,當你依靠某個對象他有辦法救拔你,稱為皈依的對象。需要救拔之前必   佛子 

先有畏懼,才會想要依靠;由思惟煩惱的過患,畏懼煩惱的痛苦果報,為了消除煩惱而請求皈依。真正能使我們得到煩惱的解脫,唯有自己內心的道諦以及滅諦。因由道諦與滅諦就可永斷煩惱,離開三毒的控制,所以法寶是最究竟的皈依處。佛陀無所不知,能正確的引導我們成道的次第,而且目前我們所要修行的,也需透過佛陀的教導才能認識,所以皈依佛陀。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僧伽指聖者的僧伽,不是被煩惱所控   佛子 

制的僧伽。為何說聖者的僧伽?因為見道以上的出家眾,有些是直接正對治煩惱,有些已經斷除見道的煩惱,因此斷除見道煩惱之後,他知道如何斷除最細微煩惱的次第,而且他正在修習當中,絕對不會受到煩惱的控制。我們要皈依的是不被煩惱控制的人,假如某人被煩惱控制,但有點神通而且長相與眾不同,因此皈依他,則是完全錯誤。我們不能因為有神通而隨便皈依,無論天或人如果和我們一樣被煩惱控制,就不是皈依對象。所以我們要認識什麼是皈依的對象,假使確認他有能力救拔我們而且不受煩惱的控制,就應該把身心一切的希望寄託在他身上,這才是真正皈依處。

    大乘的不共皈依是為自他二利,欲求佛果位。為了自他利必須不被煩惱(煩惱障、所知障)控制,必須證得大乘的見道無間道(道諦的第一個果位,真道一 見道),因此要努力學習,當證得大乘的見道無間道時,就是大乘的聖者――僧伽。我們應效倣大乘的皈依,作行皈依,把 佛子 

道諦和滅諦認為是最究竟的皈依處,而去努力學習。真正的皈依處是在內心,未來所證得是自己內心。法稱論師的釋量論講皈依三寶的原因,而且講的非常清楚。除此,還要透過龍樹菩薩的「中論」所講的緣起性空,以及「明顯句論」(月稱論師釋中論)裏緣起性空的道理來互相配合,如此皈依的心量才會堅固,因為透過緣起性空的道理可以了解二諦(世俗諦、勝義諦)。二諦成立,四諦才能成立,有四諦才了解道諦及滅諦是我們追求的目標,因此道諦及滅諦是有的,證得道諦和滅諦的僧伽也是有,有了法寶就有僧寶,有了僧寶及法寶,佛寶也是有的。透過這樣的次第才會生起堅固不動的皈依心。所以廣聞多學非常重要。

    皈依的學說很廣泛,佛法的精髓,最主要的根源皆從皈依開始,所以皈依可以引申很廣,涵蓋許多法門。皈依可分很多次第,剛開始還不了解佛法的內涵,只覺得導師釋迦牟尼佛很慈悲教人行善,是一位至善的好人我皈依。我認為這種方式是皈依的第一步。接著是聽聽這樣一位慈悲好人的法,學習佛陀的法,對法有點認識時皈依心會再強一點,這是第二步。第三步是深入的探討,佛教講煩惱的層次,從最細微到最粗的煩惱,從最粗到最細的煩惱,這之間講的非常詳細。外道也講煩惱的學說,經過學習研究我們可以了解何者比較究竟,更明瞭佛陀不只是講到最細微的煩惱,而且還教我們如何對治,如何斷除煩惱,所以有成道的次第。由對佛法的認識才會了解,在這麼多位導師當中,世尊的確與眾不同,是最殊勝的導師,於是生起強烈的皈依心量。有了皈依還不夠,必須學習皈依的學處。佛陀是我們的老師,但無法控制我們快樂或痛苦的感受,快樂或痛苦是由自身所作來決定。佛陀只是教導我們應如何做,實際去做的人是自己,佛陀教我們認識快樂的因以及痛苦的因;因此去除痛苦的因,祈求快樂的因是我們的責任,是我們要做的,這是佛陀所講皈依的學處,皈依學處最主要講到因果的道理。

 8、諸極難忍惡趣苦 能仁說為趣業果 故雖遭遇命難緣 終不造罪佛子行

    因緣的產生不是自己創造,或創世主創造,而是法的規則,因為做某事產生緣,由緣引發因的成長,因此產生果報。受分三種:樂受、苦受、捨受(不苦不樂),因分三種:善業、惡業、無記業(非善非惡),今天所講主要是快樂的因和痛苦的因,即善業和惡業,在此不講無記業。善業是白業,惡業是黑業。惡業有許多種講法,十二因緣第一支無明所造的一切業稱為黑業,黑業是輪迴之因;輪迴之因有:善趣的輪迴因及惡趣的輪迴因。在此的黑業,指由某種業讓你產生苦苦的異熟果,不會產生苦苦的善業是今天介紹的白業。欲求解脫的佛教徒應該斷除一切的輪迴之因,輪迴之因有善業和惡業,但是我們不想輪迴只想解脫。斷除輪迴不是一生一世的事,必須經過好幾世的串習,所以我們需要有暇滿人生才能修行繼續向上,因此暫時不斷除輪迴之因的白業,要斷除輪迴之因的惡業,及墮入三惡道的惡業。

    「終不造罪佛子行」的罪指輪迴之因的惡業(十不善業)。有能力斷除十惡業的根本要盡量斷除,假使無法馬上斷除,也要使自己盡量不受十惡業控制,以懺悔力量作懺悔,以後悔防護的力量減少十惡業的罪行。以初學者而言能避免十惡業當然最理想,假使欲念太強在造十惡業時,最好有警惕心和後悔的心態,不要造業時心裏很歡喜。造業之後馬上生起後悔的心態,以四力(破壞力、依止力、遮止力、對治力)作懺悔,為了消除這些罪業,可以做大禮拜,持咒繞佛,這是四力對治的現行對治力。最快消除罪業的方式是持不動明王咒語。由強力懺悔的力量,無論任何罪業皆可斷除。佛教徒不管何時都要與仇人(煩惱)打仗,剛開始雖無法戰勝,但至少要有守護力保護自己不受煩惱控制,因此守護自己不讓十惡業控制很重要,這是初學者的第一步。第二步是直接與煩惱打戰。

 

 9、三有樂如草上露 是須臾頃壞滅去 故於無   轉解脫道 起希求是佛子行

    何謂解脫?即不受煩惱繫縛。真正的解脫是從內心去除所知障及煩惱障,是在心的本性(空性)當中去除的。因此去除二種障礙的「心的空性」稱為解脫的性質。四部宗義對解脫性質各有不同的說法,現   在所講是依月稱論師的解脫性質。了解煩惱的過患才會想要解脫,因此佛陀說要知道苦諦,如何了解什麼是苦諦?苦分苦苦、壞苦、行苦。壞苦和行苦本身不是苦的感受,但是它的本質具有苦的性質,所以也是屬於苦諦。苦苦是眾所知苦的感受,不好的感受、痛苦的感受。壞苦是大家所認為快樂的感受,有漏的快樂感受。剛開始產生痛苦時想要去除痛苦,當離開暫時的痛苦會得到暫時的快樂,但它的基本是由痛苦的因產生,所以過不了多久,原有的快樂就會壞掉而產生痛苦。行苦是煩惱所感之身,由煩惱控制不管投生哪一道都是痛苦。

    因產生的法,不管在任何剎那都會由因而跟著轉變,第一剎那的事物在第二剎那的事物時會消失,但第一剎那的事物在第一剎那的時候,本質也是正在消失,為什麼它是正在消失的事物?因為它的因具有壞滅的作用,這種能力不是由其他的因緣而生,是一切剎那轉變事物法,本身已經具有的。因此在第一剎那時就已經進行壞滅,它的因本身具有壞滅的能力,以致於在第二剎那會消失的原因。

輪迴是由煩惱產生,煩惱的幕後主宰是無明,無明這個名字不好聽,而且帶來的是我們不想要的痛苦;假使無明可斷除,為何我們不積極努力斷除?如果無明是不可斷則已,但明知,看可斷,為何不斷?因此最根本的仇人是煩惱,煩惱是最究竟的仇人,「入行論」講的很詳細清楚,你們應該閱讀。另有一部論說,煩惱雖然一直壓迫著你,使你喘不過氣來,但是絕對不能投降,從心底與煩惱為敵。如果煩惱有牙齒會咬你,你可能會害怕,反之,則不覺得有什麼可怕。當你生起某種意識時,會使你內心不安寧、起伏難定、煩躁不安,就是煩惱。一般煩惱有六種:貪、瞋、痴、慢、疑、見。煩惱的力量雖然很強烈,但其本身性質並非我們意識的性質。因為有些人的確很易發怒,但不是天天、或二十四小時、每一分秒都在生氣;而是有時平靜,有時生氣,所以煩惱如大波浪一伏一起,一起一伏,內心隨著善心的生起而偏善,隨著煩惱生起而偏的樂他諸苦子行向煩惱、惡業。因此心識本身是唯明唯知的的樂他諸苦子行體性,它的本質並沒有「暫時」煩惱的污穢,煩惱只是短暫,是可以斷除的。如果煩惱的性質與我們是一體,那麼容易生氣的人,他的瞋心的性質就是他的意識的性質,如此不可能生起慈悲心,因為瞋心與慈悲心是對立的,事實上他還是可以生起慈悲心。我們透過緣起性空的道理,了解心識的本質沒有煩惱的性質,由此可知解脫是可能的,解脫不是問題。為了斷除最細微的煩惱根本 ─ 無明,一定要證得證空現量(慧),為了得到這種慧,要持戒讓自己內心安住在空性那一點上,因此需要定的能力,戒定慧三學是如此安立。

第三步不只要斷除煩惱,而且要斷除一切的煩惱以及煩惱所留下來的習氣。也是大乘法所要修行的步驟。

 

10、無始時來憫我者 母等若苦我何樂 為度無邊有情故發菩提心佛子行

11、諸苦由貪自樂起 佛從利他心所生 故於自樂他諸苦修正換是佛子行

    入行論說「菩提心如如意寶」,如意寶有許多功德,所以菩提心是很殊勝的。菩提心的本質善良,修習菩提心要有好的因才會生起,所生的果當然是好的果。修習菩提心的人要有很寬厚的心量,還要具有智慧,是唯有謀求他人利益的心識,具有許多的殊勝。當內心產生貢高我慢時,會壓抑不讓生起,而且讓自己謙   因產生,虛尊敬他人;當內心沮喪灰心時,會   因產生,使我們提起心力繼續做事,也不會有自殺的危險。菩提心讓我們時常保持內心的平衡,如   因產生,同燈光太強或太弱,它都會控制能量使之柔和,由於內心平靜安穩,所以身心都愉快,不只自己快樂,他人也快樂,自己的家庭也快樂。阿底峽尊者說:假使菩提心的修持   因產生,是幾千劫、幾萬劫,也應該要修。

    佛陀具有無量無邊的功德,是我們最尊敬的導師。佛陀斷除二障的正對治是空證智慧,但是如果沒有菩提心的輔助攝受,是無法成為二障的正對治。雖了解性空的道   因產生,理非常深奧,但無法對治,所以唯有依菩提心才能   因產生,轉煩惱所留的習氣。佛陀無論身口意的三業功德,或證道功德都是由菩提心而生。佛陀的事業無止無盡。當時修習   因產生,菩薩道   因產生,時,曾經發願有虛空的地方就有眾生,虛空無量無邊,眾生當然也無量無邊,不管何時何處,只要有   繭塭遉虛空、有眾生,我願為眾生而住、為眾生做事。因為曾發了如此大願,所以成佛之後事業也不會斷、不會盡。所謂佛陀的事業不是暫時的因緣而生,是從以前行菩薩道,慢慢培養心力到最強大   繭塭遉時,產生這樣的果報。菩提心很難生起,但自己必須堅持下去,雖然無法生起真正的菩提心,但沾上一點邊,就很容易盡除罪障以及得到許多的功德。

無論外道、內道對空性都有許多的諍議,佛教內部也說應成所講的緣起性空墮入於斷邊。但是對於捨棄自己愛他人的心,愛他捨己有   繭塭遉誰說這是不正   繭塭遉確呢?認識菩提心很容易,但是從內心生起菩提心卻很困難,要靠自己決定不移的信心堅持下去。以我   繭塭遉心   繭塭遉個人而言,菩提心都還沒有生起(達賴喇嘛謙虛),何況是空性?但是我覺得菩提心和空性,距離我越來越近,是跟我越來越好的好朋友。   繭塭遉當我三十   繭塭遉歲時對空性下功夫,對空性的認識覺得比較容易,但菩提心我老是覺得太殊勝、太困難,絕對無法生起;可是菩提心的好處又是無量,所以我決定堅持下去修習菩提心,於是我開始串習菩提心的   繭塭遉法門,現在我覺得菩提心不再離我那麼遠,而且是越來越近。希望你們也能堅持修習菩提心,不要說菩提心太殊勝、太至高無上、太困難,甚至沮喪灰心覺得自己不可能修行,其實只要有心,每個人都有智慧,運用智慧提起心力什麼事都可以做得到。達賴喇嘛只是名字而已,實際上都是人,我堅定,留的習氣。佛陀無論身口意的三業功德,或證道功德都是由菩提心生起修持都能使菩提心越來越近,你們為什麼做不到呢?就看你願不願意做而已。菩提心雖是為他人著想,但快樂卻是自己得的,這種法門不是很殊勝、很希有嗎?無始以來我們經過無數的輪迴,都是為了自己,得到的是什麼?我們內心的愛我執以及無明把我們綁的太緊了,所以無法得到最究竟的快樂。應該想無始以來都是做煩惱、無明、以及愛我執的僕人。從今天開始不再當他們的奴隸,不再受他們的控制,我要建立我新的道路。因此諸苦由貪自而生,諸當留的習氣。佛陀無論身口意的三業功德,或證道功德都是由菩提心生起佛由利他而生。

    為得知母的心,對於親人和心愛的人不貪著,對仇人不瞋恚,把自己內心保持平衡。當內心平衡之後,再進一步了解所有眾生。二的習氣。佛陀無論身口意的三業功德,或證道功德都是由菩提心生起好比自己的母親,回憶過去對我們的恩情有多大,因此知母、念恩、報恩,最後生起悅意的慈心。有了悅意的慈心,因愛護眾生不忍一切眾生受痛苦而產生悲心,有了悲心不只是發願「願有情早日離苦得樂」,而是要承擔這個責任,即清淨意樂。這種清淨意樂是希求他利之發心,有了這種發心自己也願意負起責任,但實際上唯有佛陀才有能力圓滿一切眾生的意樂,唯有佛陀了知眾生所需,所應學習之道,因此為一切眾生欲求佛果位。假如只為自己證得二乘阿羅漢,不但他利無法圓滿自利也不圓滿,真正圓滿自他利唯有佛陀,因此由希求他利的發心(因),而引發希求無上大菩提的發心(果),稱為菩提心。

自他換的修持,如何使內心平衡(離愛憎親疏具平等捨的心)。一切眾生都想離苦得樂,一點點小痛苦都不想要,一點點小快樂都想要,每個人都有這種心態,所以他人和我的離苦得樂心態是一樣,因此講到平捨。不只自己有權利離苦得樂,也有能力使他人離苦得樂;但是自己離苦得樂畢竟只有一人,如果承擔一切眾生離苦得樂,則是為了無量無邊的眾生。平時總認為他人的痛苦和我的痛苦,好像此山和彼山有很大的距離,其實自己的快樂和痛苦和他人是息息相關的,覺得有距離是錯誤的觀念,他人痛苦不見得自己會快樂,因由自己的原因使他人快樂,內心也會覺得快樂,所以自己內心所造的一切感受與他人是密切相關的。太重視自己,會因為自己而損惱他人,殺生、偷盜、邪淫、妄語、粗惡口,惡因會感惡果,造惡業自己也會感到痛苦。反而不貪著自己,處處為他人利益著想;不殺生救護眾生甚至小動物、佈施給因過去偷盜而貧窮的人、不邪行尊敬他人、不妄語說實話、不出惡口讚嘆他人功德、不損惱他人使他人得到快樂,雖然對自己沒好處,以因果來講,自己也會快樂。行十善業必須依他人才能成就,若要奠定戒定慧三學的好基礎,持戒非常重要,戒也要依他人才能圓滿。

大乘法的根本是慈悲心及菩提心,此二心必須緣不忍他人受苦才會生起,因此尊貴的眾生使我們得到一切的道功德。寂天菩薩的入行論說:既然成佛是因為一切的眾生以及佛陀的教導,為何只尊敬佛陀、供養佛陀,而不供養尊敬的一切眾生?又說:我不多說,只想說一句話,佛陀是由愛護他人利益眾生而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凡夫是因為愛自己、貪著自己而成為凡夫。我們所皈依敬仰的佛陀,從菩提心生起之後,到未成佛之前都是尊敬一切眾生,既然我們尊敬佛菩薩,我們更應該尊敬佛菩薩所尊敬的眾生。以世間而言,假使我們招待好朋友吃飯,而好朋友又帶了一位不認識的朋友來,我們絕不會在不認識朋友面前做出奇怪的事或壞事,同理我們怎麼可以在佛陀面前輕視佛所尊敬的眾生,損惱眾生呢?前面講過無始以來太貪著自己什麼也沒得到,但是愛護他人最後可成就無上正等正覺。佛陀教導我們何者該取,何者該捨,為何我們不能放棄該捨的,跟隨佛陀取該取的;佛陀覺得菩提心如此殊勝,為何我們還要忍受愛我執的擺佈,應該承擔一切的責任讓眾生離苦得樂,由此產生希求他利的發心,希求菩提的發心。以坐禪方式修習菩提心時,最主要是觀想菩提心,出定時會遇到許多的逆緣,但不要被逆緣所控制,把逆緣轉為菩提道用,這是很重要的。

 

 12、彼縱因貪親盜取 或令他奪一切財 猶將身財三時善 迴向於彼佛子行

13、吾身雖無少過咎 他人竟來斷吾頭 於彼還生難忍悲代受罪是佛子行

14、縱人百般中傷我 醜聞謠傳遍三千 吾猶深懷悲憫心讚他德是佛子行

15、縱人於眾集會中 攻吾隱私出惡言 於彼還生益友想倍恭敬是佛子行

以上就是把四種逆緣轉為菩提道用的方法。

 

16、我以如子愛護人 彼若視我如寇仇 猶如母對重病兒倍悲憫是佛子行

    以世間法而言,自己愛護百倍的人竟視自己為仇人,恩將仇報,當然是可以還擊的,但是這裏   說不可還手,應該更加悲憫才是佛子行。

 

17、   同等或諸寒微士 雖懷傲慢屢欺凌 吾亦敬彼如上師 恒頂戴是佛子行

   以上是二種難忍的逆緣轉為菩提道用。強烈的貪瞋會使得菩提心退失。

 

18、雖乏資財為人賤 復遭重病及魔   侵 眾生罪苦仍取受 無怯弱是佛子行

19、雖富盛名眾人敬 財富量齊多聞天 猶觀榮華無實義離驕慢是佛子行

    如何修習勝義菩提心(證空現量)。證空現量與緣起性空很有關係,前面緣起讚已講到緣起性空的道理。

 

20、倘若未伏內瞋敵 外敵雖伏旋增盛 故應速興慈悲軍降伏自心佛子行

21、五欲本質如鹽滷 任幾受用渴轉增 於諸能生貪著物頓時捨是佛子行

    太貧窮或太富有,都可能成為菩提道的逆緣。

 

22、諸所顯現唯自心 心體本離戲論邊 知已當於二取相不著意是佛子行

    此偈頌有二種解釋,唯識派和應成派。是根本智及解脫道所要修習的緣起性空。

 

23、設若會遇悅意境 應觀猶如夏                                                                                                                                時虹 雖見美麗然無實離貪著是佛子行

    後得位,即初禪出定時所要修的。

 

24、妄執實有起憂惱 諸苦猶如夢子死 故於違緣會遇時觀為虛幻佛子行

夢幻如何觀空。

以下六偈頌是六度波羅蜜多:佈施、持戒、忍辱、精進、靜慮、智慧。

25、求覺尚須捨自身 何況一切身外物 故於身財盡捨卻不望報是佛子行

26、無戒自利尚不成 欲成他利豈可能 故於三有不希求勤護戒是佛子行

27、欲享福善諸佛子 應觀怨家如寶藏 於諸眾生                                                                                                                                捨怨心修安忍是佛子行

28、唯求自利二乘人 猶見勤如救頭燃                                                                                                                                 為利眾生啟福源 發精進是佛子行

29、甚深禪定生慧觀 能盡除滅諸煩惱 知已應離四無色修靜慮是佛子行

    四無色指,空無所有處天、識無所有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天。應離是無漏的四無色界的禪定。

 

30、無慧善導前五度 正等覺佛不能成 故具方便離三輪修智慧是佛子行

31、若不細察己過失 道貌岸然行非法 故當相續恆觀察斷己過是佛子行

觀察自己內心是否有起伏。

接著是清淨意樂經講:要修習的十法。

 

32、因惑說他佛子過 徒然減損自功德 故契大乘諸行者不道人過佛子行

33、貪圖利敬互爭執 聞思修業將退修 故於親友施主家離貪著是佛子行

34、粗言惡語惱人心 復傷佛子諸行儀 故於他人所不欲絕惡言是佛子行

35、煩惱串習則難治 勇士明持念正器 貪等煩惱初生時即摧壞是佛子行

36、隨於何時行何事 應觀自心何相狀 恆繫正念與正知修利他是佛子行

37、咸以三輪清淨慧 為除眾生無邊苦 勤修諸行所生善迴向菩提佛子行

   佛子行三十七頌是引經據典,有根據的。

 我依經續諸論典  及眾賢聖所說義  為欲修學佛道者  撰佛子行卅七頌

 然佛子行諸巨浪  愚鈍如我難盡測  故祈智者慈寬恕  違理無開諸過失

 才淺學疏文不精  碩學閱之難生喜  然依經教聖者故  佛子行頌應無誤      

            

   迴向文 

 吾以此善願眾生  皆發真俗菩提心  不住有寂得自在  咸成怙主觀世音

    我所介紹的緣起讚與佛子行三十七頌,有時間多唸誦、多思惟、多憶念,對你們非常有幫助。學佛法是遇到強烈的貪心和瞋心時,能以佛法教理馬上對治,這些必須依平時的串習,才有辦法正對治強烈的煩惱。西藏有許多大師曾經說過,我們西藏人吃飽了、休息夠了、穿暖了、太陽也溫暖了,才像個修行者;當肚子餓、穿不暖、侍候不滿意,馬上翻臉,這不是修行者。我不希望你們如此。法是內心的良藥,有病時可治療的才稱為良藥,沒病時不叫良藥,因此當你被煩惱控制,可以制伏煩惱的法才是內心的良藥。

還未登上法座之前,我對著法座頂禮三拜是為了調伏我慢。當我站在法座上,請大家站起來,我會唸偈誦:一切法如夢幻泡影、如陽燄、如星、如燈火、如水中月,然後觀無常。觀無常不是低估自己,而是我所講法的意樂與法是相應的。

  附錄一:

  皈依五戒菩薩戒儀軌

接著為大家傳居士戒(五戒),居士戒分二種:梵行居士戒、圓滿居士戒。一般傳戒必須與上師唸誦,但因為你們唸藏文有點困難,所以不必跟我唸。無論居士戒或出家戒,都必須有皈依做為基礎才能生起戒體,想受居士戒者請跟我唸梵文的「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南無佛陀耶、南無達摩耶、南無僧伽耶)。由此唸誦而生起皈依心以及居士戒的戒體。五戒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喝酒。不妄語說上人法是指不是佛而說自己是佛,自己沒有神通說有神通。如果無法遵守五條戒律,可以依自己能力守幾                             條,但至少要守一條。受戒時應對佛頂禮三拜,但因為場地的問題,以中國式鞠恭的禮儀(問訊)頂禮三拜。因為是由我傳授你們居士的戒體,所以對我行三鞠恭禮。未斷煩惱之前一切都是痛苦的,為早日離苦得樂,我一定要解脫,成就佛果位。請觀想「為早日離苦,我一定要解脫,為解脫,一定要正對治煩惱;煩惱的正對治是了解空性智慧的現量,為得現量,必須得到證空性的三摩地;為早日  證得三摩地,必須透過戒體。今天為了早日得解脫,不再做煩惱的奴隸,我很誠心恭敬的受居士戒條。」因此現在觀想透過皈依佛法僧的心,要好好的守戒。你們跟著我唸三次「南無佛陀耶、南無達摩耶、南無僧伽耶」,當唸完第三次時,要想我要守的幾條戒,在未死之前一定要清淨的遵守,從心續中生起戒條。今天由於時間的原因,我把最重要的要點講給你們聽,讓你們緣念,用緣念來遵守戒條,有時間應該依照儀軌傳戒的。不可因為達賴喇嘛如此傳,我也如此傳戒。

    願心儀軌。請觀想:大殿裏的毘盧遮那佛是真正的毘盧遮那佛在我們面前,不是僅僅佛像而已。大佛四周有龍樹菩薩、提婆菩薩、諸佛菩薩圍繞,還有佛子行三十七頌的作者將溫薩沃,緣起讚作者宗喀巴大師,不分派別(黃教、紅教‧‧‧)的菩薩和上師都在我們面前;再觀想唐朝的玄奘大師以及所有中國歷代高僧全都圍繞著佛,自己的四周有一切的眾生圍繞。觀想對四周一切眾生起慈心、悲心、菩提心,對諸佛菩薩起恭敬心、虔誠心、淨信心。再觀想面前的諸佛菩薩為我做證,直至成就無上菩提之前,「我要承擔一切如母有情,願他們早日離苦得樂」。為了淨罪集資,我們唸七支供養,慢慢地唸:

  所有十方世界中  三世一切人師子  我以清淨身語意  一切遍禮盡無餘

         賢行願威神力  普現一切如來前  一身復現剎塵身  一一遍禮剎塵      

  於一塵中塵數佛  各處菩薩       眾會中         無盡法界塵亦然  深信諸佛皆充滿

  各以一切音聲海  普出無盡妙言辭  盡於未來一切劫  讚佛甚深功德海

  以諸最勝妙花鬘  伎樂塗香及傘蓋  如是最勝莊嚴具  我已供養諸如來

  最勝衣服最勝香  末香燒香與燈燭  一一皆如妙高聚  我悉供養諸如來

  我以廣大勝解心  深信一切三世佛  悉以普賢行願力  普遍供養諸如來

  我昔所造諸惡業  皆由無始貪瞋痴  從身語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             皆懺悔

  十方一切諸眾生  二乘有學及無學  一切如來與菩薩  所有功德皆隨喜

  十方所有世界燈  最初成就菩提者  我今一切皆勸請  轉於無上妙法輪

  諸佛若欲示涅槃  我今至誠而勸請  唯願久住剎塵劫  利樂一切諸眾生

  所有禮讚供養佛  請佛住世轉法輪  隨喜懺悔諸善根  迴向眾生及佛道

唱誦迴向文時,請觀想面前有十方諸佛菩薩做        證人「我為利有情,願早日成佛,我願意行菩薩道」。「願消一切眾生三障諸煩惱,願眾生得智慧真明了,普願眾生罪障悉消除,為眾生世世常行菩薩道」。

      接著唸誦三次「受願心文」:

  希願度脫有情心  諸佛正法與僧伽  直至圓滿菩提前  我於汝等恆皈依

  具足慈悲與智慧  為利有情我精進  今於佛前誠敬住  發起無上菩提心

  乃至有虛空      以及眾生住      願吾住世間      盡除眾生苦

唸第三次時,以皈依心觀想十方諸佛菩薩在面前,「為一切眾生使他們早日離苦得樂,我必須負起責任,我一定要成佛才能圓滿眾生的究竟快樂」;因此希望諸佛菩薩做證,「我要把菩薩戒當我的生命一樣守護,永遠不放棄菩薩戒,永遠不放棄眾生」。唸完第三次「受願心文」,觀想自己已經得到菩薩戒戒        條。平常自己獨自修習願心儀軌,也會產生願心,但是在上師和大眾面前受願心儀軌,比較容易使自己生起願心。為使自己不退失菩提心,需反覆思惟菩提心的殊勝。雖然無法晝夜六時憶念菩提心的殊勝,但至少也要晝三次,夜三次唸誦「受願心文」。好比火,快熄滅時再加點木柴,多加木柴、繼續加木柴火會變強;同理現在我們內心有稍微改變,已經種下種子,再慢慢培養使對法信仰的火越來越強烈,如此菩提心就不會退失。最重要最重要不可放棄任何一位有情眾生。願心文講到一切如母有情,一切包括所有,連一位也不能放棄,縱使不喜歡的人,或破壞佛法損惱        他人的人;雖然他確實不好但我們不能放棄他,放棄一位等於放棄一切,因為一切包括每一位。有些人很驚訝的問達賴喇嘛:奇怪你怎麼不        恨中共?達賴喇嘛回答:我已經受了菩薩戒,我不想要放棄。受了菩薩戒就要利益一切眾生,我為什麼要放棄?因此無論碰到任何逆緣,受到任何人的損惱和傷害,絕對不能放棄對每一位眾生的愛護。今天大家一起受願心儀軌,內心可能會感動而生起類似菩提心的心,但畢竟是類似菩提心,是菩提心的種子,不是真正的菩提心;回去不要對別人說:我是菩薩,我生起菩提心。無論何時何地,皆能自然生起為利有情願成佛的心,這表示對菩提心已有相當修持。

我有一個朋友,他可以看到許多的本尊上師、諸佛菩薩,他說是否已是登地菩薩?因為登地菩薩的功德是可以見到許多諸佛菩薩。我很善巧的對他說:你確是登地,但登地菩薩還有許多功德,你得到沒有?

 

  附錄二:

  佛法問答

問1:我們很想皈依達賴喇嘛,不知可否成為達賴喇嘛的弟子?

答:明天法會時會唸皈依發心祈禱文,第一句就是皈依,皈依的對象是佛法    僧三寶。至於是否要認我為上師由你們來決定,不是由我作主,在未依止上師之前最好先觀察上師的德行,覺得可以依止才依止。還未決定之前我們大家都是法友。

 

問2:如果了解緣起性空應如何看待緣滅?我們應該被動的等待緣起,還是積   極的創造或參與緣起?

答:緣起性空不是緣起會滅(完全沒有)。緣起性空、性空緣起是因為觀待因緣所以自性空。譬如:我們前面沒有大象,因此前面沒有滅大象的空性,大象的自性空就代表大象的緣起,因為沒有大象所以沒有大象自性空的空性。又如前面這位攝影師,因為他是緣起所以自性空,因為自性空所以他的空性是在我們面前存在的。因此必須法存在之後,我們才認為是性空緣起,如此才有自性空和緣起的道理。性有煩惱們    並非面前沒有法存在而說緣起性空,所以必須有(存在)才說自性空。

 

再問2:如果緣起是滅即完全沒有,我們應該如何看待?

答:緣起是不可能滅的,假使有一天它完全沒有,隨便你要做什麼都可以。有一種更深的解釋「願消三障諸煩惱」,煩惱本身是自性空,所以當煩惱在性有煩惱們    時有煩惱的空性。若以對治力滅除煩惱的同時,煩惱的空性跟著消失,所依的煩惱也跟著沒有,煩惱的空性是煩惱的特徵,因此煩惱不存在時煩惱的特徵(空性)也跟著不存在。尋找假義無法找到不是空性,例如:在我們面前沒有大象,所以尋找大象的假義是找不到的。但是前面供的花,尋找假義時雖找不到,面前的花卻是可以碰觸到,所以花和大象的假義不同。雖然同樣尋找假義,也同樣找不到任何東西,但是尋找大象假義時找不到,再加上沒有大象的緣起存在,所以大象的空性是沒有的。尋找花的假義雖找不到,但眼前的花是可以看到、聞到味道、可用手接觸到,所以它的存在方式是依其他的緣而產生(緣起)。因此它的緣起成立了性空,由於依其他的緣,所以無法獨立自主的存在。所謂性空緣起不是指開光典禮的這種緣起,開光典禮緣起的好壞和準備周全與否有關,我們所說的性空緣起如同兩支筷子互撐時可立著不倒,不是因為左邊筷子也不是右邊筷子,而是兩支筷子互相平衡,互相依靠(緣)產生不倒的力量(存在),這就是緣起的意思。

                我們常覺得俱生就有我的存在,因為有我就有我的心識、我的身。講我的時候,我好像是身和心的主宰,我可以控制身心這點與實際好像符合,我們不要因為有我的存在就滿足,而是要去尋找我在哪裡?尋找我的假義,我是從身上生起?還是從心上生起?身的部分從頭到腳無法找到我,心可分三部分: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尋找我,但也是找不到,這樣時樣也      尋找我的假義時找不到我的存在。是否要成立沒有我?假使沒有我,就沒有你,也沒有他,什麼都沒有,這種學說很可怕。前面有講到花有許多特徵:顏色、形狀、根莖葉、味道等等,因此花不是花的顏色,花的顏色也不代表花,同理形狀、味道等等都不是花,但是這一切全屬於花的東西。所以花是許多的組合,尋找假義時是找不到花。我們一直講到時間,尋找時間的假義,時間必須依靠某種事物而安立,假使尋找時間在哪裡?時間是否為1997年5月2扛樣也      6日紐約時間2:30,尋找秒時找不到現在,因為一下子就是過去,不然就是未來,因此沒有現在式,假使沒有現在怎麼會有未來以及過去呢?過去和未來必須依現在才能安立。今天我是講者,講者必須透過講才安立講者這個名詞,但講者不一定像麻雀叫個不停,他可以休息睡覺,講者的作用是講話但不是不睡覺一直講,為什麼稱為講者?因為他未來要講某件事或過去曾講某些事,由講話的名詞安立講者。現在是依過去或未來做某些事而安立,並非現在是很實體的東西讓你去找,同樣有現在才安立過去與未來。如果尋找二點到三點之間,哪一秒是現在?雖找不到但卻是存在,它的存在是不能被尋找,因為被尋找它就不見了,唯有依名言世間共許,如此模糊的一點而已,這是一切法存在的方式。因此諸法是由某法而取名,唯有這樣安立而已;花也是唯有依名言取而有,所以它的存在不是獨立自性有是依其他因緣而有。現在也是依取而有不是能找出來的。

        觀待是沒有自性,不是獨立存在。可否請在場懂Quantum         Physics的同學發表意見?(女同學):物理學說中的量子力學Quantum  Physics把花仔細的分析,從最小的分子、中子‧‧‧不停地分解會發現它不是獨立存在。西方學說的這個發現與佛教的主張很相似。因為唯取而有,所以它的存在是依他人而有,不是自己獨立有。因此緣起是依緣而產生並非獨立而有。

 

問3:空既然如    魔術般的轉換,應如何承擔它剎那的變易以安頓身心?

答:如幻術般的空性,不是唯有依言詞的解    說可讓你們了知。我自己也不是很清楚,即使我了解空性講出來,你們也不一定了解。我專攻空性的學說大約有三十年,對    這方面有特別的研究,剛開始研究空性的我和現在的我有很多改變,現在的我講到空性和緣起時內心感觸很深,因此是需要反覆思惟。首先要知道什麼叫空,了解之後再反覆串習,揣摩它的涵意,如此才會有所感觸。前面我肯定的說自性空,會講這句話代表串習才有可能產生這樣的定解。般若經云:一切法是自性空,自性空的本身也是自性空,有比它殊勝的法也是自性空。我們所尊敬的導師釋迦牟尼佛也是自性空,有信心的虔誠信徒們也是自性空,虔誠信徒所做的一切也是自性空。一切事物轉換所現的各種各樣的型式,是由它們的本質不變而產生各種變化,本質不變是它們本身的空性是一致的關係。如果一切法不是自性空,不像魔術般的變分就涎化就沒有因果,沒有因果就沒有好壞及痛苦快樂,但我們會感受到痛苦及快樂,所以痛苦及快樂是存在的。假使痛苦與快樂是獨立存在,從它那方面產生就沒有因果,既然又不是獨立有,分就涎這種有的方式是依它的緣而產生的。今天所說如同種子種在意識田中,你們慢慢培養這顆種子,反覆思惟空性道理。現在你們所看到的空也許如房子空空如也的空,但是有一天透過思惟,你們的空會變成有重量的空,對空性有所感觸。不一定反覆思惟我所講的這種空性,因為佛陀為了消除我們的煩惱,善巧的說了許多的法門,所以在無我方面有許多的說法,有粗分及細分,不一定思惟細分空性道理去了解空性。

 

問4:佛陀在本生論中曾為畜生意義為何?

答:佛陀在本生論中 說曾經在畜生道許多次,有些可能是成佛以 後的示現,有些是未 成佛之前,在菩薩道修行的過 程。祕密續裏說佛陀在幾千萬世前早已成佛,可見本生論所講不一定是凡夫。有些是成佛以後,為了眾生的根基度化眾生,為配合眾生的因緣示現凡夫相行菩薩道。我不是記得很清楚,但佛陀從凡夫修行到成佛,其中必經菩薩道的修持,所以一定曾投生過畜生道。

 

問5:為何有修證的人細分的心能相續?

答:前面有講到空寂靜第四種最細微的心,即俱生原始光明的心。此心如果存在最微細的光明當下就稱為死亡,如果不是在最細微的光明當中,光明引導的氣可再形成最粗分的意識 時,稱為中陰身或結生(進入母親胎內)。娑婆世界也就是南瞻部洲的眾生, 在行住坐臥時,因為所作不同,光明所帶動的氣流會影響到意識的粗細不同。俱生原有的光明體性常在光明的續流當中,顯密的共同說法,今生經過中陰身到後生,分三界的過程,今生在欲界必須經過中陰身才可到後世,從欲界到色界也需透過中陰身。若有時間佛子行三十七頌會講到有關這 方面,我會詳細說明。

 

問6:請問明天灌頂後是否算皈依,是否可開始修四加行?

答:灌頂就有包含皈依的內容。你的四加行如果指十萬次大禮拜、十萬次唸

    頌百字明咒、供養十萬次曼達拉、‧‧‧,無論何時都可開始修。

    今天下午我想為你們先受 五戒再受菩薩戒。

 

問7:慈悲的達賴喇嘛定 業可不可能轉?

答:何謂定業?有意樂和加行所造的業。定業可透過四力懺悔消除。

 

問8:聞思修應從何下手?內、外、祕密無形障礙如何破除?

答:聞思修從聽聞開始下手,而且聞思修是有次第的,因由聞而思再修。外障礙是學法時有外境的逆緣;內障礙是內心的污垢即三毒:貪瞋痴,因貪瞋痴造惡無法行善;秘密無形障礙是指脈習氣流不通,身體不適很難使道功德增長。以消除內障礙最重要,真正的障礙、仇敵是在內心,不是外境。假使消滅內心的仇人,外在的仇人自然消滅。佛教講四魔:天魔、死魔、病魔、煩惱魔。最主要的魔是煩惱魔,釋迦牟尼佛藏文是救顛跌,「救」是調御之意、調伏內在的煩惱,去除內心的煩惱。

 

問9:請開示緣起性空和菩薩行的密切關係?

答:這問題很好。前面有講「雖見諸法無來去」,可見  諸法不是從它自性那方面產生,沒有一法從究竟性質那方面有來去。既然知道諸法無實有,可知真實執著的  愚痴無明是可斷除,不但可斷除煩惱,煩惱所留下的習氣(所知障)皆可斷。若了解這點為何還要自欺跟著煩惱走,為煩惱所控制呢?如果痛苦的因無法斷除,何必思惟痛苦,不如去玩樂?!佛陀轉四諦法輪時說:要知道苦諦,因為佛陀  了知苦諦是由因而產生,既是有因就可以斷除。佛陀對四諦的修持次第講的很詳細,「知苦、斷集、證滅、修道」。雖然四部宗派都講四諦內涵,但能徹底斷除苦諦的因(集諦),證得滅諦的功德,必須修習道諦,要了解真正的究竟聖道,則需透過緣起性空的道理。由緣起性空的道理認識輪迴的過患希求解脫,而且了解不只是自己解脫還要使他人解脫,因此欲求佛果。龍樹菩薩云:世尊所講一切法中最重要的根本是緣起性空的道理。大菩提及佛果位,如果不透過緣起性空的道理如何知道有「佛」,也無法了知佛陀的功德,因此菩薩行(大悲心)與緣起性空的道理是並行且雙運,兩者有密切的關係。這是顯密共同的見解。

 

問10:請解說何謂常邊?何謂斷邊?

答:每一宗派都成立自己的中庸之道,自己的中觀正見;以自己認為的兩邊(斷、常)見解成立各宗的中道。應成認為常是執著一切法自性有,從它那方面產生的獨立有。如果諸法是從自己那方面產生的獨立實體,我們就無法用因果、用任何方法改變它的性質,這是常邊。如果把一切法無自性誤認為一切法都沒有,沒有因果,沒有自己與他人,什麼都沒有就是斷邊。明知一切法有作用、有能力,還執著什麼都沒有,就是墮入斷邊。

 

問11:自性既空,輪迴是否有主體?假使輪迴沒有主體,是什麼在輪迴?

答:所以我們常常強調「無」和無自性,「有」和有自性之間的差別,把這些分辨清楚自然就會通達。不由正理所損害,由正理所了知,不由正理所尋找這三點也要分辨清楚。找不到不一定代表沒有,找不到和沒有要分清楚。有個問題可能常會發生,在觀察勝義,觀察一切事物的究竟性質當中,假使很認真去觀察會覺得,在自性空、自相空的同時一切都空,唯有名字而已。平常我們說這不過是一個名字而已,好像此物是空心、是空洞,沒有這個事物,實際並非如此。所謂「唯名言有」,還是有它的名字,事物本身也是有,只是觀察事物的究竟性質同時,所看到唯有名言而已。如果認為唯有名言有,事物是沒有就墮入斷邊。『唯』字不是去除事物,事物本身是存在且有它的作用;「唯有名言」,是在觀察空性的當下,因為自性空看不到事物的究竟性質,了解事物的存在唯有名言而有,並非沒有事物。

        中觀師分兩派:應成、自續。自續認為有自性、有自相,應成並不如此認為,所以自續認為應成偏向斷邊。以唯識的角度也認為應成偏向斷邊。釋迦牟尼佛依眾生根器說法;第二次轉無性法輪時,講諸法無自性。但唯識論師不如此認為,就問世尊:是否諸法無自性?佛陀為引導他們於是轉第三法輪―─善擇法輪亦稱解深密經,解釋諸法無自性的涵義,把諸法無自性分三部分,諸法分為三法性:依他起、遍計執、圓成實三性三無性。依他起、遍計執、圓成實各有其無自性的道理,無自性的道理並非一致而是個別分開。佛陀隨順他們說:一切法若無自性,怎麼會有作用,不可能產生因果的作用,不可能有因果的?佛陀很善巧的令他們信服。因此佛說諸法無自性,是有無自性的道理,這是對唯識論因果是不可能有的派講的。

        若要真正了解性空緣起最深論因果是不可能有的奧的道理,論因果是不可能有的必須依龍樹菩薩所著中論等六部論。其中最主要是中論,再加上佛護論師、清辨論師(自續派)、月稱論師、寂天菩薩所寫的著作互相對照,了解下下部和上上部的見解以及他們之間的諍論。透過許多的論典,才會了解應成所主張的性空緣起、緣起性空的道理是沒有違背,無論任何角度都沒有紕漏。這時候才會了解為什麼要由對下部的認識,才能真正體會到上部的殊勝。可可因此閱讀經典非常的重要,閱讀同時淨罪集資也很重要,經由淨罪集資的功德,才可更容易了解經典的內涵。一般講修行時,好像與經典毫無關係,經典裏沒有所要修行的,如皈依等等。其實修行就是經典所說,閱讀這麼厚的中論,如果找不到修行的方法,就是完全錯誤。中論所講皆是修行,由中論

才能了解何謂緣起性空,如何運用緣起性空,這才是真正的修行。廣大的閱讀非常重要,瞭解各宗各派的理論,通達各宗各派的見解,如此才能把所有佛法的精華融合為一體,而且對佛陀的信心會更堅固,對佛法的教理有更透徹的理解。

 

問12:請說空性與金剛經四相(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的關係?

答:空性與四相當然有關係。般若經裏最簡略的經即般若一字經,我是沒看過,不過這部經所寫的一個字「阿」在梵文是遮遣詞,可排除其他的意思,如:沒有、無、空,由辭意可知它擋住某件事物。法可分成立法和遮遣法;遮遣法又分:無遮、非遮。無遮和非遮的差別,是遮遣之後會不會現起其他成立法的相。空性屬無遮法,講到空是完全遮擋,不會現起任何的成立法(任何事物)。所以無論金剛經或其他的經典,講到空性時常用沒有、無、空,就是指這個意思。「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的「無」可以用兩種角度來解釋,(一)無法堪忍正理之意。在觀察勝義的正理當下,因為觀察事物的究竟性質,那時候無法找到一切的世俗相。也就是一切的世俗法在觀察勝義的正理當下,無法觀察到。(二)事相本來就不是自性有,不是從它那方面產生,因此稱為「無」。以世俗法而言,「無」的定義有二,以空性而言只有第二種的解釋。因為觀察勝義的智慧在找尋事相時,找不到一切的世俗法,他所見唯有空性而      已;因此依觀察勝義的正理而言,他所能看到是空性,但空性本身並非從它那方面產生,所以空性的「無」只有第二種解釋。

        在此我想再解說一次,以前面這朵花而言,我們在尋找花的究竟性質時,是找不到花的,那時找到的唯有花的空性而已。當我們尋找假義時   ,是否從它那方面產生?還是怎樣的存在方式?如此去尋找又尋找,會發現花並非從它那方面產生,因此找到花的自性空(花的空性)。尋找花的究竟性質會找到花的空性,亦即花的空性是花的最究竟性質,   而花並不是花的究竟性質,花的究竟性質只有花的空性而已。但是花的空性本身是自性有?還是從它那方面產生?以花的空性作為主題再去尋找,花的空性接著不見,變成「花的空性」的空性,這才是花的空性的究竟性質,因為花的空性本身並非從它那方面產生。我們現在所講的空性和自性空,是顯密共同承認,最根本的性空緣起的道理,並非無上瑜伽部所講的空性,無上瑜伽部對空性有另一種說法,如:大圓滿、大手印。

                      悲智學佛會 Compassion and Wisdom Buddhist ssociation                                   

 





主持人
第十四達賴喇嘛 講授、悲智學佛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