喇嘛網 日期:2009/08/05 NPO  編輯部 報導

從認識我們的土地開始

  • 2009-08-05 中國時報 【黃鑑水】

     《中國時報》報導,政府相關單位已在推動「十大生態之旅」活動我建議生態之旅應從認識我們的土地開始。自然生態體系包括土地、大氣、動物、植物以及各種內、外地質營力綜合作用的結果,保護環境及維護自然生態平衡,使這塊土地能永續適合我們居住是我們終極追求的目標。

     台灣島突立於亞洲大陸東南方大陸棚邊緣,為西太平洋大陸邊緣花采列島的一段,也是環太平洋火山及地震帶中的一環。目前因東南方菲律賓海板塊每年約以七公分速度向西北方的歐亞大陸板塊擠壓靠近,致使台灣島陸地不斷地隆起與變形,產生山高、坡陡、谷深的山地地形特徵,並伴隨有頻繁的地震,強烈地表風化侵蝕作用盛行,因此山崩、落石、土石流現象隨之而至,常造成天然災害。

     台灣近期的造山運動地殼變動是約從五百萬年前開始的,至今仍持續未輟,這種活生生的地殼變動演化都刻印記錄在岩層及地形特徵上,以致形成許多世界級的地質觀光旅遊資源,世界各國很多著名學者專家都慕名前來探查研究台灣的地質寶庫,台灣之為寶島實非浪得虛名。

     就因為台灣具備此種豐富多樣的地質變化,因而孕育許多著名地質旅遊資源。花東縱谷不但風景秀麗,地形特殊,更是現生的活動板塊邊界,在這裡可輕而易舉觀察到大地正在擠壓造成岩層逐步破裂的新鮮面。太魯閣峽谷及清水斷崖深切達四千公尺以上的地殼岩層裂縫,代表陸地快速大量隆昇及快速侵蝕的結果。海岸山脈南端利吉月世界泥岩中夾雜許多海洋地殼才有的外來岩塊,為板塊擠壓演變,滄海桑田的鮮活證據。野柳奇岩怪石除先天的沉積岩層特性之外,地殼變動大地應力作用及海岸潮汐的作用也扮演了鬼斧神工的推手。

     台灣西南部山麓丘陵孕育的月世界惡地形景觀,數百萬年前還是在半深海的海底沉積。著名火炎山及九九峰地景岩層是由礫岩組成,大地應力造成的節理切割及後來侵蝕作用是造成特殊柱峰景觀的基本原因,礫岩的沉積也透露出台灣造山運動的高峰期。草嶺及九份二山大山崩讓大家見證大地巨大摧毀力量,有其發生的基本地質原因。岩漿活動及火山爆發形成了大屯火山區火山地貌及地熱溫泉資源,另外在東北角也形成了東南亞最大的金瓜石及九份金礦山。

     隨著生活水準提昇,走馬看花的時代逐漸結束,朝向生態旅遊方向發展是正確的。從認識土地開始,將生態性、知識性、美學性及教育性元素加入,未來生態旅遊將更深度與廣度內涵。(作者為中華民國應用地質技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著有《台灣地質旅遊》一書)





主持人
黃鑑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