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嚴植存 歸於土化為泥
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追思植存法會昨日在法鼓山舉行,總統馬英九參加植存儀式,把放在可分解環保紙袋內的聖嚴骨灰,倒進植存區草地的洞內。
照片/法鼓山提供

法鼓山昨天為提倡環保不遺餘力的聖嚴法師舉行植存儀式,法師骨灰長埋土中,歸於土,化為泥,成就眼前的美景。聖嚴身後仍以色身教導世人放下對身體的執著,體會生死無別。

金山環保生命園區前年十一月啟用,聖嚴法師的師父東初老和尚的骨灰,即是首位埋在此者。在聖嚴的構想中,園區「不是墓地,是公園」,不會讓人心生恐懼。園區腹地四百坪,植存區約一百坪,雖然看似不大,卻因能重複使用,「可容納幾千、甚至幾萬人」,現已容納近三百人骨灰。園內不分國籍、宗教信仰,也不記名、不做任何儀式。

聖嚴曾說,東初老人圓寂前聲明「不立墳、不設碑、不建塔,遺體火化後,骨灰撒入大海就好」,他乃發想,可由法鼓山提供一塊地闢植存公園,讓所有人免費使用。「人死後,最好的處理是不留一點痕跡,許多人以為骨灰是亡者,其實亡者的神識早就轉世投胎了。」

植存(植葬)是把骨灰磨成粉後,分成五等分,分別裝入可環保分解的紙袋,由紙製的舍利函(骨灰盒)盛裝,可重複使用。在選擇植存的區域後,鑿好五個洞,分別將骨灰置入。每個洞約深兩公尺,洞上不作記號,讓家屬放下執著,也讓人在身後,可以再滋養大地。

一般民眾植存時,多是將裝有骨灰的紙袋直接放入洞內,但聖嚴法師的植存,則是先將骨灰倒入洞,再將紙袋放入,顯得更灑脫,也加速分解;有法鼓山的師父說,這樣其實也可避免太執著的信眾取走法師的骨灰。

生命園區設於法鼓山總本山內,法鼓山表示,總本山設有崗哨,依朝九晚五開放,生命園區並未設崗哨,園區內設有步道。法鼓山表示,昨天逢雨,雨後骨灰早已融入泥土,若真有人起了歹念,也根本無從盜起。

■台灣人物》聖嚴法師

【2009/02/16 聯合報】

3萬信眾送聖嚴 法華鐘聲不止

 

數萬名信眾不畏溼冷天氣,穿著雨衣步行到「環保生命園區」緬懷聖嚴法師,隊伍綿延三公里。
記者李府翰/攝影
碧綠草地上,青翠竹林彷彿滴得出水;奇石水瀑旁,人龍靜靜蜿蜒,宛如油畫。聖嚴法師昨天植存於金山環保生命園區,逾三萬名信眾繞著之字形山路前行,形成巨大美麗的圖案,五小時後才緩緩散開。

聖嚴法師本月三日圓寂,昨天下午舉行植存儀式,寒風細雨中,信眾絡繹不絕,綿延超過三公里,不少人在植存代表護送骨灰到生命園區時,合十下跪。

法鼓山昨天下午在大殿舉行追思法會,由聖嚴生前摯友寬裕長老、廣慈長老、今能長老說法,馬英九總統、蕭萬長副總統、前副總統呂秀蓮、雲門舞集藝術總監林懷民、宏仁集團總裁王文洋都到場。

馬英九致詞時,盛讚聖嚴一生最大奉獻是「將深奧佛法轉化為積極進取的人生哲學」,更強調聖嚴提倡的「心六倫」運動,是台灣向上提升的巨大動能,也是化解社會歧見的道德基礎。他並頒給聖嚴褒揚令。

聖嚴的舍利函(骨灰盒)由法眷代表捧出大殿時,殿外大道早有滿滿信眾夾道跪迎,當舍利函經過,信眾波浪般自動伏地,隨後逐一跟上隊伍,將大殿至生命園區三公里路程拉得越來越長。

植存區在生命園區中央,為山壁環抱,看似一片茵草,上植幾株碧竹,宛如小小竹園。法鼓山表示,該區共分四區,輪到哪一區就埋哪一區,聖嚴也不例外;園區每要植存,都會以圓柱新挖五個洞,彼此保持一定距離,洞口在植存先後都會以蓋子掩住,上覆草皮。

植存儀程由五組十五名代表分別進行,每組三人,分別負責植存、獻花、覆土,其中十三名為聖嚴法眷(僧團弟子)、法子(傳法弟子),馬英九、蕭萬長也擔任植存、獻花代表。

第一組植存隊伍由法鼓山方丈和尚果東法師率領,植存時,果東將第一袋骨灰袋從舍利函中取出,解開繫帶,將骨灰倒入洞內,再將空袋放入洞內;再由第二人放上一朵蝴蝶蘭,最後由第三人象徵性覆土兩坯。五組陸續完成後,全場默禱一分鐘,全程十五分鐘結束,肅穆寧靜。

植存後,三萬多人繼續繞行法鼓山山路,至晚間八時才散,法華鐘聲不止。法鼓山弟子並以發願來供養心中永遠的師父,正如聖嚴所說,「以至誠心來供養師父,我非常歡喜」。

心六倫

●聖嚴法師於二○○七年發起的倫理運動,涵蓋家庭、生活、校園、自然、職場及族群等六倫,鼓勵人人從「心」做好此六面向的倫理。(何定照)

■台灣人物》聖嚴法師

【2009/02/16 聯合報】

 

聖嚴植葬 詢問者大增

景氣差,參加台北縣殯儀館聯合奠祭也增加,今年起每周四聯奠「場場爆滿」。此外,聖嚴法師骨灰植葬法鼓山環保生命園區,也起示範作用,縣立殯儀館接獲預約、詢問者大增,有人想了解自己身後如何辦植葬,還有人表明想和聖嚴葬在一起。

北縣九十六年起推動聯合奠祭,參加者使用縣殯禮廳、冷藏、火化、入殮、誦經全部免費,若經濟困頓,還可撥用善心人士、官員捐贈的棺木、骨灰罐,僅須自付一千五百元靈車費及自覓塔位。相較傳統喪葬費動輒數十萬元,節省許多。

縣殯館長陳世昌說,九十六、七兩年原採每隔周的周四辦一場、每場十人為限,由縣府、亡者戶籍地公所派員致祭。去年下半年可能因景氣差,加上聯奠口碑不錯,報名者大增,今年改為每周四舉辦,仍場場爆滿。

縣殯統計,九十六、七年聯奠者分別為一百卅九、二百卅一位,今年至上周四(十二日)已辦理六十二位(有五十八人受贈棺木、五十五人受贈骨灰罐),本月底前的兩場也額滿。

縣殯統計,前年十一月起推動植葬,去年植葬二百八十一人,今年元月已有廿六人;而本月至十二日,扣除法鼓山九至十五日處理聖嚴後事而暫停受理,已有八人完成植葬、廿人預約。聯合奠祭洽詢電話:(○二)二二五七一二○七。

■台灣人物》聖嚴法師

【2009/02/16 聯合報】


不立碑不記名 聖嚴身後事無禁忌
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追思暨植存法會,昨天下午在法鼓山舉行,現場播放他的紀錄影片追思緬懷。
記者李府翰/攝影

聖嚴昨天植存,是他以色身完成的最後說法。從一生弘法到色身消逝,聖嚴無不力行佛理,做出絕佳的生死典範。

從世俗眼光看來,聖嚴人生坎坷,自小病弱家貧,十歲才入學識字,又幾度因窮輟學;也非自幼聰穎,五歲才會說話,「家人認為我長大後必是個傻瓜」。

他的弘法之路亦阻難重重。少時初次出家,因戰亂中斷;來台二度出家,卻常被各宗派排除;赴日取得博士,回台無處發揮;赴美自願成為行腳僧期間,更常露宿街頭、路邊撿食,還曾遭槍所逼。創辦法鼓山也歷經艱辛,晚年更苦於腎疾。

然而,聖嚴從無怨尤。早在卅餘歲第一本自傳裡,他便深刻寫下無論順境逆境,都是「增上緣」。他濟人無數的一○八自在語及諸多智慧語,不但是深奧佛理的日常語言轉換,也是他的生活實踐。

聖嚴更以自身為見證,顯現如何以佛法超脫病、死。從小罹病不斷,一直被認為會早死,他卻靠著願力一次次活過來,抱病為佛法奔走。弟子心疼,要他「明天再做」,他說:「你怎知道我明天還在?」

聖嚴圓寂後的一切佛事,也為全台揭示難得的身後觀。他不講頭七,身後六天便火化,也不在意正逢黃曆「忌安葬」的月破日,在在超越傳統喪葬形式,建設「如此依然能往極樂世界」的新印象;他更以自身推廣「植葬」,將骨灰分散植存大地,不立碑記名、也不種樹,破除「據洞為親」的觀念,示範如何放下我執。

在環保生命園區,聖嚴的骨灰將與其他往生者一樣,回歸自然、滋潤大地,又再造新生命,這正是佛法「歸於空無」、「無分別心」的體現。世人將不辨聖嚴究在何處,因為他確實不在此處─如他所說,他將乘願再來,當虛空有盡,唯大願能超越此生,世代傳遞。

■台灣人物》聖嚴法師

【2009/02/16 聯合報】


 





主持人
法鼓山、聖嚴法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