棍秋久美仁波切

日期:2008/10/31 08:30Buddha dharma NPO


棍秋久美仁波切專訪 蘇南望傑 翻譯 棍秋久美仁波切 口述
台北市寧瑪巴白玉祥丘達

吉林佛學會住持棍秋久美仁波切,請仁波切談談有關
寧瑪巴教派的特色、入門、修學及其殊勝之處,,邀您共探藏密法門。

問:請仁波切為我們談談寧瑪巴派的特色和殊勝之處。
答:很高興能有這個機會來到慧炬,個人今天來此做佛
法上的問答,希望能對台灣佛教有一些貢獻。
身為仁波切或上師也好,做為一位出家眾或是在
家眾也好,必須福德因緣具足,才能在佛教團體中做
事,讓人對佛教產生信心的同時,也能夠累積許多功
德。當一個人有了福報之後,對於佛法真理的認識就會
帶來幫助。沒有福報的人,雖然學習佛法,卻無法懂得
佛法的真理。有福報的人,即便在工作上遇有障礙,也
能藉由福報來消除,因此,就個別來講,從事佛教事業
相關工作的人,可累積很多的資糧和福報,這是很有意
義的事。
就整個西藏佛教來講,藏文經典可分舊譯和新譯
兩個部分,舊譯就是今天我們所要談的寧瑪巴的這個部
分。舊譯是在印度佛教很興盛的時候,以那爛陀佛學院
為中心的時代所翻譯出來的藏文經典,寧瑪巴就是以這
些經典為中心的一個宗派,以靜命堪布、蓮花生大士及
赤松德贊國王等人為中心。新譯則是在印度佛教即將走
入歷史,也就是印度佛教即將滅亡時,傳到西藏的傳
承,即薩迦、噶舉、格魯的傳承。這四個傳承構成了西
No.526 Apr. 2008∣19
棍秋久美仁波切專訪
藏佛教四大教派,它們雖然都是承接佛陀顯密傳承的宗派,不過每個傳
承又有其各自的特色和特點。舉例來講,如同一堆糖果,它們的味道都
是甜的,但由於糖果放置地點的不同,享受糖果的人不同,就會產生不
一樣的覺受和體會,因此,我認為小乘佛教也好,大乘佛教也好,西藏
佛教也好,都是佛法的傳承,如同糖果一樣,原本並沒有任何的不同,
大小乘佛教只是針對眾生根器的不同所開示的法門,但總括來講並無任
何區別,只是傳承各有特色。
一位叫做戎松的班智達(博學之士)佛教大師表示,寧瑪巴比起其
他教派,有六個殊勝之處。
第一是地點的殊勝。西藏有位名叫松贊干布的國王,他是觀音的化
身。這位國王經常思考如何能讓佛法在西藏弘揚開來,因此松贊干布國
王娶了唐朝的文成公主,而文成公主是度母的化身,另外,他還娶了來
自尼泊爾的赤尊公主,她是綠度母的化身。之後,松贊干布在西藏拉薩
建造了大昭寺和小昭寺。在松贊干布之後,又有一位國王叫赤松德贊,
是文殊菩薩的化身,他在西藏建立了桑耶寺,這是西藏的第一座寺院。
赤松德贊回想松贊干布已將佛法引進至西藏,因此自己應該要讓佛法弘
揚光大,於是,他邀請了蓮花生大士和靜命堪布兩位大師,在桑
耶寺和大昭寺這兩個地方進行佛典的翻譯,這是第一個殊勝。
第二是供養品的殊勝。據說當時赤松德贊國王是個有能力
享受天界、地界財富的人,因此他在請法的時候,特別在鹿皮
裡裝滿了黃金獻給所有的翻譯師,此為第二個殊勝。
第三是翻譯師的殊勝。在當時一百零八位翻譯師裡,
有位叫做貝魯札那的譯師和名為噶、覺、項的譯師,據說
他們都是菩薩的轉世,因此在譯經時,不僅與原典相當吻
合,校對也相當仔細,因此這是第三個殊勝。
第四是班智達的殊勝。班智達中譯為佛教大師,
20∣ 雜誌 526期
剛提到的翻譯師都是藏人,而班智達則都是印度人,他們都是從那爛陀
學院被邀請過來的。那爛陀學院當時正處於印度佛教最興盛的時期,請
來的班智達都非常的有名氣,計有一百零八位,他們和當時的翻譯師共
同合作,因此譯經和校對都相當完整。
印度的傳統,將包含佛教知識在內的所有知識,分成大、小五明,
十明都精通的人就稱為班智達,摩訶班智達就是大班智達之意,也可稱
之為佛教大師。
註:「班智達」出自印度梵文,意為「精通五明的學者」;「五
明」包含了佛學、正理學、聲律學、醫學與繪塑造像等工藝學。
第五個是法的殊勝。在印度佛教最興盛的時代,佛典經由上述這些
班智達譯成藏文,他們所翻譯的都是最正統的佛教名詞和經典,是後來
西藏大藏經的內容,而此大藏經將佛法分成甘珠爾和丹珠爾兩個系統,
是整個佛教的精華所在。
除此之外,當時翻譯的部分還包括了密法,許多密法是由當時蓮
花生大士從鄔金淨土和空行淨土請過來的。後來的阿底峽尊者,在西
藏看到許多在印度那爛陀學院不曾見過的經典,非常讚歎,這便是法
的殊勝。
第六是請法者的殊勝。請法者在此是指赤松德贊國王,他不僅是
文殊菩薩的化身,也是當時的西藏國王,他運用國力推動所有經典的翻
譯,由於他對西藏佛教的資助實非一般人所能比擬,就請法者而言,這
亦是一大殊勝處。
以上是寧瑪巴教派的六大殊勝。後世有位名叫俄的譯師(俄‧羅丹
喜饒),他翻譯《現觀莊嚴論》時,其中有個名相「阿拉達」,將之譯
為無血,俄譯師其實並不知這個名相的原意為何,因此去查對當時舊譯
的《現觀莊嚴論》,發現舊譯《現觀莊嚴論》的譯義為「無貪」,意在
教人行布施時不要執著,為此,俄譯師寫了一個讚頌詞,大意是說寧瑪
No.526 Apr. 2008∣21
巴的翻譯師有如虛空般無量無邊,如同太陽和月亮,自己與之相比,則
有如螢火蟲的光芒般渺小。
在西藏四大教派中,寧瑪巴是舊譯的系統。薩迦、噶舉、格魯都是
新譯的系統,阿底峽尊者等人亦屬新譯系統的翻譯師,在他們翻譯經典
的那個時代,已是印度佛教漸走下坡的階段,相較於寧瑪巴當時的狀況
差距甚大。
寧瑪巴還有一大特色就是大圓滿法。寧瑪巴的傳承分為遠傳和近傳,
遠傳是指經典的傳承,就是將佛陀所說的法譯成經典,近傳則是指伏藏
法,伏藏法是蓮花生大士在一個很特殊的狀況下親自給某人灌頂、洗禮後
直接傳出來的法,許多大圓滿法都源自於伏藏法,這也是寧瑪巴的一個特
色。格魯、噶舉也有一些伏藏師,不過數量很少,像格魯第五世的達賴喇
嘛就是伏藏師。不管是哪個派別的伏藏師,傳承的來源都和蓮花生大士有
關,因此,不管這位伏藏師是格魯或是噶舉的傳承,他所修的法也屬於寧
瑪巴的法。寧瑪巴主要有六個根本道場,白玉是其中一個,白玉本身也有
很多分寺,聽說在西藏就有一百零八個分寺,白玉所修的法,是以惹納林
巴和敏居多傑這兩位伏藏師所傳的伏藏法為主要的傳承。
問:藏傳佛法有所謂四皈依,顯教則是三皈依,請問二者有何不同?
另外,藏傳佛法是依法不依人還是依人不依法?
答:西藏佛教就金剛乘密法的部分來講,是四皈依,如果不是已經開悟
且有證量的話,離開上師是沒有辦法成就的,密法裡常常也提到賢劫千
佛是因為上師才成佛的,如果沒有上師,就不會有賢劫千佛的出現,因
此,就密法來講,如果沒有根本上師的加持,佛法的功德無法在自己的
身上展現,也無法認知自己的究竟自性。如果沒有上師,佛法的傳承也
會中斷,不管三皈依也好,四皈依也好,其實都是同樣的內容,藏傳佛
棍秋久美仁波切專訪
22∣ 雜誌 526期
法講四皈依是因為還包含密法的部分,在密法裡,上師等於是再來的
佛,因此我認為這兩個部分是沒有衝突的。
我們如果從皈依佛法僧三寶的程序來皈依的話,佛法的加
持也可以融入弟子的身心,功德也可以在其身上展現出來,這
也是沒問題的,不過,若前面加上「皈依上師」,這是因為皈依
的重點不同,所以做這樣的安排。
問:請問是不是跟了上師,上師就會根據弟子的資質次第指引,以期發
覺自性,事實上上師給的仍是佛法,只是因為每個人根器不同,所以要
跟隨上師學習,如前所言,想要獲得佛法的證量,必須皈依、跟隨上師
學法,才能發掘內在的自性?所以密法的修持還是依法不依人?
答:可以這麼說。所謂的「依人不依法」,是指依止的這個人和佛法是
一體的,當他完全吸收了佛法,和佛法融合為一無法做任何區分時,依
止他其實就是依止法,就像大圓滿裡所說的,法是大圓滿法,如果被依
止的這個人只是凡夫,則此人和大圓滿法其實是有明顯區分的,但如果
大圓滿法已完全融入此人身心,那麼就可以依止這個人或是上師。就像
牛奶和水,如果牛奶沒有壞的話,就能加在水當中,和水融為一體,如
果牛奶壞了,加在水裡,就能區分得出水和壞掉的牛奶。人也是一樣,
如果他和法本身已融合為一,這個人可稱其為人,也可謂之為法。
對於修學密法的人來說,上師所扮演的角色和地位是至高無上的,
因為他是教導你如何修學成佛的人,是你修學佛法的嚮導,這樣的上師
應是被許可的一位上師。什麼條件的上師是被許可的上師?在經典及密
法當中都有許多的要求,能達到要求就是真正的上師,因此真正的上師
是一個自性解脫的人,而自性解脫的人是與佛沒有兩樣的。至於一些假
借上師名譽傳法的人,他們當然是不及格的上師,依止他們的話,對今
No.526 Apr. 2008∣23
生或來世都沒有幫助。
問:請問修學藏傳佛教應具備哪些條件?白玉派傳法的重心和修行次
第為何?
答:主要條件是信心─不退轉的信心,如果弟子對密法的信心不穩
固,密法對他而言不會有任何幫助。
白玉修法的重心沒什麼特別,重要的仍是淨化自己,往此目標修法
即可。修行次第上,先修五十萬遍的四加行,再修脈氣相關的法,之後
再修大圓滿的法。大圓滿法當中以頓超為主,從頓超實修之後,眼睛會
看到一些光芒及光點,如果頓超練習得非常好,從這些光裡就可看到一
些寂靜尊和憤怒尊,也會認識自己本來的面目。當這樣的過程結束後,
就可以進行一對一的大圓滿教學,在此階段,上師會教導弟子如何認識
自己的心,以及心的本性是什麼,對於根器較好的弟子,上師會直指本
性,弟子當下即可開悟;如果弟子的根器不是那麼敏慧,也可再行練
習,之後再向上師報告,這是白玉最主要的修行。
問:仁波切來台快滿四年了,請問仁波切對台灣弟子在修學佛法上,
有哪些期望及勉勵,現代人如何本分修行?佛滅渡後,佛弟子以戒為
師,以三法印分辨正邪,請問寧瑪巴是否也有此說法?
答:台灣是佛法因緣很不錯的一個地方,學佛的弟子也相當虔誠,有許
多值得讚歎之處。個人覺得佛法就是「講」和「修」,也就是傳法和修
法,台灣也有許多佛寺,但如果沒有佛法的實修,寺院也只是房舍,將
無法傳承真正的佛法,因此寺院講堂除了硬體設施之外,還需要有實修
佛法的人和佛學院,讓說法和修法結合,才能讓佛教久遠的傳承下去。
棍秋久美仁波切專訪
24∣ 雜誌 526期
身為一個佛教徒,心量要放寬,理想要高遠,心量如果能夠放寬,
理想也是至高無上的話,就像大圓滿法所說的,即身也可以成佛,受此
三昧印,就可成佛,在末法時代,這樣的成佛並不是不可能。有些修學
密法的弟子在持咒或在觀想本尊時,能夠面見本尊,但也有很多弟子
因無法見到本尊而退失信心,因此我們要放寬心量,不能退轉,只要有
心,理想一定可以達成。在末法時代,很多人學佛不但沒有用心,而且
還失去學佛的信心,這是不應該的。人身難得,生而為人且又有機會修
學佛法,是件很有福報的事,如果沒有福報,不會值遇佛法。在末法時
代值遇佛法,如同鑽石般珍貴稀有,這是值得珍惜的事,因此我們要以
一份歡喜和難得的心情來修學佛法,在證悟上才會有幫助。
西藏佛法也是有正法、像法、末法時代的講法,甚至講四法印,
這與漢傳佛教是一樣的講法,但不一樣的地方是,寧瑪巴認為在末法時
代,大圓滿的佛法會特別興盛,如同燃燒的火一樣,會越燒越旺,這是
寧瑪巴特殊的地方,大圓滿法本身的加持也會越來越強,而律法則會慢
慢走向衰退。佛陀涅槃前,告訴阿難陀尊者,說他度化世間的時間已結
束,將入涅槃,且向阿難陀尊者授記蓮花生將會出現,他會把密法
弘揚光大,密法在末法時代將更為興盛。
問:請問什麼是菩提心?佛弟子應如何生起菩提心?如何
將修行融入生活當中?
答:菩提心是整個佛法的精髓,想要成佛,只有菩提心才有
辦法成辦,若離開菩提心,則無法成佛,因此菩提心是成佛最重要
的資糧。菩提心對於個人乃至整個社會也是非常重要的,國與國之間會
發生戰爭也是因為菩提心不夠,因此小至希望家庭和睦,大至祈求世界
和平,都必須修習菩提心。有些人的菩提心是與生俱來的,他先天就有
No.526 Apr. 2008∣25
菩提心的修為,而有些人的菩提心是修習出來的。修習菩提心有一定的
次第,透過練習,可讓它逐漸在自己的內心生起。
如果我們對如母有情有份願心,願一切有情離開苦與苦因,具足樂
與樂因,這是多麼美好的事情,如果能這樣訓練自己,慢慢的,菩提心也
可以從自己的心中生起。舉例來說,就算是一隻螞蟻也會有離苦得樂的願
望,只是牠是昆蟲,不知該如何修習,如何才能離開痛苦,我們雖然無法
給予牠幸福安樂,卻可以發願─如果牠能具足樂與樂因,遠離苦與苦
因,會是多麼好的事情,能這麼想的話,就能讓菩提心逐漸生起。
有的人在聽聞佛菩薩的故事或傳記,或是在見到自己的上師會不
自覺留下眼淚,這就表示此人有菩提心的因,有菩提心的種子。也有的
人,當他看到別人肚破腸流,卻沒有生起絲毫悲憫之心,這樣的人可能
就是沒有菩提心。當我們遠離貪瞋、遠離執著時,我們的修行就可以融
入生活,反之,若貪瞋之念還在,修行當然就無法融入生活了。
佛法的修行  棍秋久美仁波切 開示
所有對佛法有信心的大眾,都冀望藉由修行佛法,以求自輪迴的
痛苦中解脫,並得到究竟解脫的快樂。所以有心修行的大眾應當將後
續所載之佛法精華內容牢記於心,以便實修實行。
此生中,我們有幸投生於暇滿珍貴的人身並有機會修學佛法。而
與生俱來地對於修行佛法具有希冀,並且天賦異秉的可以接受精神導
師的引導教授,這樣可以體會佛法義理的基本條件是很難覓得的,這
是極為重要的難得條件。因此,我們應該戒除所有會虛擲生命、讓珍
貴人身喪失的不善行,並自許在此生與來生中,都當奉獻此身於利樂
之源的純淨精神持修,也就是佛法。棍秋久美仁波切專訪
26∣ 慧炬雜誌 526期





主辦單位
慧炬雜誌

主持人
棍秋久美仁波切


棍秋久美仁波切【More】
慧炬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