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3/08/18 21:27:54
尊貴雪歌仁波切
學習次第 : 進階

《入中論善顯密義疏一》

雪歌仁波切講授 2006/03/25 吳翠雯筆譯

 

課程說明:效法宗大師,透過月稱菩薩的論著,了解龍樹菩薩的密義

    《緣起贊》云:「無垢勝智月輪滿,經教虛空無礙遊。盡除邊執心愚闇,映蔽邪說諸星宿。」這個偈頌主要講的,是龍樹菩薩所著的論典的特殊處(特質)。

其中,第一句「無垢勝智月輪滿」談的是龍樹菩薩所造關於空性的論典無垢且圓滿廣大。「經教虛空無礙遊」的意思是,佛經當中,無論是大、小乘對空性的觀點,龍樹菩薩因為完全了解佛的密義,所以,他都可以無礙地將它們解釋清楚。其他人,比如小乘人,除了說「大乘非佛說」之外,由於並未完全了解空性的真義,所以沒有辦法真正地清楚解釋。雖然佛語如虛空般廣大,但是龍樹菩薩可以絲毫不受阻礙地將它們完全地解釋清楚。「盡除邊執心愚闇」在我們各自內心相續中,由於墮入常邊與斷邊而產生的種種邪見,(透過龍樹菩薩的論典)全部都可以消除。我們在輪迴中,有時是因為墮入常邊的緣故而造業,有時是因為墮入斷邊而造業。以後者為例,由於斷邊而產生的邪見,由此而去造投生三惡趣的業。以前者為例,由於墮入常邊,執輪迴為諦實成立,由此而繼續在輪迴中流轉。而龍樹菩薩的論典,能夠從根本鏟除這些使得我們投生惡趣、在輪迴中流轉的邊執完全消除。「映蔽邪說諸星宿」那些未能真正了解空性而「說實有」的那些說法,如:有部、經部、唯識宗,龍樹菩薩將這些說法一一遮破。就好比當太陽出現之時,所有的星辰都黯然無光一般。

龍樹菩薩所說的教法,有這些特殊處。但,我們是怎麼知道龍殊菩薩所言的殊勝處呢?靠的是月稱菩薩。「吉祥月稱妙善說,皎白光鬘明照顯」宗喀巴大師說,是由於月稱菩薩的緣故,才能夠見到龍樹菩薩論典的這些殊妙處。

在月稱菩薩所著的「妙善說」中最主要的,就是《入中論》及《明句論》。其中《入中論》是月稱菩薩自己的著作。也就是說,雖然《入中論》亦是《中論》注解,但是,它並不像《明句論》那樣,是以《中論》的詞義解釋而成的注疏。《入中論》主要是做意義上的解釋,其所詮譯的意義,與《中論》的意義是完全相符順的。這是所謂「月稱菩薩自己的著作」這句話的意思。就像之前在「四宗空性主張」這門課裡曾經講過的,清辨論師所造的對《中論》解釋的二本不同的論著(《中觀心論》《般若燈論》)之間的差別是一樣的。

正如宗喀巴大師依於月稱菩薩的解釋,而認識到龍樹菩薩所說的教法的殊勝處一般,在月稱菩薩對《中論》的注解中,今天我們將在這裡進行的是《入中論》。透過這樣的方式,希望能如《緣起贊》中宗大師所說的一般(希望能達到那樣「體會龍樹菩薩教法的殊勝之效果)。

同時,在這堂課中,我們也將同時解說宗喀巴大師所著的《入中論善顯密義疏》,以及月稱菩薩所著的《入中論自釋》。

課程進行方式:以《善顯密義疏》科判為經,宗大師的引經據典為緯。

對於《善顯密義疏》我們的上課方式,不會是逐字地解釋。而是會以《善顯密義疏》的科判為主,透過此,來解釋《入中論》。之後,當透過科判來解釋某個主題之時,我也將說明,關於這個主題,宗大師引用了什麼樣的經論做為能立的理由,以及他所要成立的內容,其概略的意義是什麼。課程的內容會以這種方式為主。否則,如果完全照著《善顯密義疏》的內容逐字進行,可能好幾年也無法講完。

 

月稱菩薩二部著作的學習次第:先《入中論》,再《明句論》

    雖然月稱菩薩的這二部論著,都是我們在這門課裡會運用到的書,但是,就學習者的角度來談,先學習《入中論》比較好。理由在於:《入中論》是月稱菩薩自己的著作,如果我們能夠先了解月稱菩薩的想法,之後再藉由《明句論》去探取龍樹菩薩的密義,會比較好。

    《明句論》是月稱菩薩對《中論》的逐字解釋的著作,如果我們先學這本論,很難直接理解月稱菩薩的想法。因此,先學《入中論》是比較理想的。

    也是因為這個緣故,在三大寺的學習,是先透過研讀《善顯善顯密義疏》學《入中論》,之後再透過研讀《正理海》理解《明句論》。

 

《入中論善顯密義疏》這門課與《中論》課程間,如何配合

    講到這裡,大家心裡可能會有疑問:既然如此,為什麼現在在台北與台中同時上《善顯密義疏》與《中論》呢?回答是:因為我時間不夠的緣故,如果等到《入中論》整個講完之後才開始講《中論》,那麼,就不知道要等到何時才能真正進行《中論》的講授。所以,現在,在台北與台中,同時上這二門課。

    另一方面來說,《入中論》其實是把《中論》當中,艱深但卻關鍵的地方統攝起來而成書的。對於三大寺的學習者而言,先勉力地學習《入中論》,掌握其中意義的核心,之後再學《中論》就比較容易。

如果沒有經過這個階段,直接去看《中論》,大概懂不了多少。但是,《入中論》把《中論》當中特殊的理路提出來,把它的意思做一個整體的收攝,使這理路變得更加清楚,同時,也再增加上其他的理路,如此,使得日後再研閱《中論》時,變得較為容易。

在座的同學,《中論》可能已經讀過很多次了,也許也讀過《明句論》了,不過,若問到其中大概的意思是什麼,可能並不太懂。但是,讀《入中論》,就馬上能體會到一點點其中的重點。

以上這段話,在台中學習《中論》課程的同學若能聽到是很好的。《入中論》的學習是很重要的。對於台北的同學而言,在學過《入中論》之後再去聽《中論》的課,會比較容易。

正題

今依月稱論師《入中論釋》,解說無倒抉擇深廣二義大《入中論》分四

甲一、釋題義。甲二、釋禮敬。甲三、釋論義。甲四、釋末義。

    這是在一開始時所開出來的四個科判。

 

《入中論》所入之「中」,為龍樹菩薩所造的《中觀根本慧論》

《入中論》

甲一、釋題義。

摩陀耶摩迦阿波達囉拿摩

在這個科判裡,所謂的「題」,指的是這部論的名字。本論的名字,有梵文的,也有藏文的。藏文,就是《入中論》,而梵文,就是「摩陀耶摩迦阿波達囉拿摩」。

當我們講「入中」時,所要進入的「中」指的是什麼?進入的方式又是什麼?這二個問題,是我們必須要知道的。

 

《善顯密義疏》

其所入之中,是《中觀論》。如云「為入中論故」。又釋論於引根本慧時,每曰「中觀云云」,故知是《根本慧論》也。

    一般而言,「中觀」這二個字,有許多種理解。可以把它理解成「空性」,也可以把它理解成「以空性為主題的論典」,也可以理解成「證悟空性的心」等等。此處我們所講的「入中」的「中觀」這個字的理解,則是「中觀的論典」。理由在於,在《入中論自釋》(入中論釋)中有這麼一段話:「為入中論故」。所以,此處對中觀二字的理解,是「以空性為主題的論典」

    一般而言,龍樹菩薩所造的《六理聚論》也都算是「中觀的論典」,此外,聖天菩薩、佛護論師他們所造的論,也都是「中觀的論典」。那麼,此處的「中觀論」,我們要把它理解成什麼呢?月稱菩薩在《入中論自釋》中,在引到根本頌時,他的用詞並不是「根本頌云」,而是「中觀論云」。因此,我們可以從這裡理解到,所謂的「中觀論」指的就是《中觀根本慧論》。

 

《入中論》如何入「中」之理

《善顯密義疏》

由此論入根本慧者:有謂彼論未廣說世俗勝義自性,此論廣說,故能入彼。然抉擇真實義之正理異門,根本慧中較《入中論》尤廣。故彼說未善。

    既然這部論的名字為「入中」,那麼,它是如何能夠引導學習者進入《中觀根本慧論》呢?宗大師在這裡先提出他宗的看法,但這種看法並不合理。

    他宗認為,因為《中論》裡並沒有把世俗諦與勝義諦的自性做廣泛的解釋,但是在《入中論》裡則有。因此,我們說《入中論》能引導學者進入《中論》。所以,他宗所主張的「入中之理」是:因為把《中論》未廣說的廣說,所以能夠進入。

    對於他宗的說法,自宗的駁斥是:《中論》從頭到尾講的都是空性,但是《入中論》的主要內容,是從初地到十地之間的實修,其中,對廣大道次作了很多的開示。所以,雖然在世俗諦的部份,《入中論》所作的開示較廣,但是在空性的部份,《中論》所說的抉擇真實義的正理,比《入中論》還要更廣。因此,他宗的主張,並不正確。「故彼說未善」,宗大師說「你們的這種說法,我認為並不好。」

 

自宗謂由甚深廣大二門能入《根本慧論》。

    自宗認為,「入中之理」有二:透過甚深之門、透過廣大之門。其中,透過甚深之門入中之理又可再分為二。這樣的區分,主要與《根本慧論》裡所講空性的意義有關。

    一般而言,唯識宗也認為自己是龍樹菩薩的隨學者,他們也都承許《中觀根本慧論》;中觀自續派同樣的也承許《中觀根本慧論》;而中觀應成派對於《中觀根本慧論》的解釋,則是完全沒有顛倒的。所以,在《入中論》裡,根據中觀應成派的見地,分別提出了唯識宗及中觀自續派對於《中觀根本慧論》的錯誤理解,並一一加以駁斥。如此,月稱菩薩使得《中觀根本慧論》裡所講的內容,不共於唯識宗的見解,同樣的,它也不同於中觀自續派的見地。以上,就是「透過甚深之門」入中的二種方式。

    以前,世親菩薩本來是小乘說宗義者,後來他改持唯識。世親菩薩的哥哥無著菩薩是唯識宗,是大乘說宗義者。從龍樹菩薩到無著菩薩,中間隔了五百年。在龍樹菩薩開了大乘的車轍之後,無著菩薩也跟隨著這條道路繼續前進。這也是為什麼在世親菩薩還是說一切有部的時候,曾說「龍樹菩薩是魔的化身,而我哥哥是他的隨行者」。因為那時,世親菩薩認為,大乘教法並不是佛所說的法,而是龍樹菩薩自己新創立的,所以才說龍樹菩薩像魔一樣。

    舉這個例子是要說,唯識宗也是跟隨著龍樹菩薩。不過,月稱菩薩認為,龍樹菩薩真正的思想,並不是像唯識宗所解釋的那樣,而且,也不是像中觀自續派所解釋的那般。因為月稱菩薩對這二個部份又再做了詮釋,所以說是「透過甚深之門」入中。

 

故依此論二種所為,乃能善解《根本慧論》之義,是為此論入中觀之第一理門。

    這段文裡所說的「二種所為」,即:《根本慧論》真正的意趣,與唯識宗所解釋的不同,也與中觀自續派所解釋的不同。亦即,我們依靠著《入中論》,要如何去確認《根本慧論》的意義?透過《入中論》,我們必須要知道(1)唯識宗對《根本慧論》的解釋是不行的(2)中觀自續派對《根本慧論》的解釋也是不行的。這二個「必須知道」即文中「所為」二字的意思。這一段裡的「第一理門」就是指,在甚深與廣行這二者之中的「依甚深之門而入」。

    以上,將「依甚深之門而入」的意思概略地講過之後,接著我們看宗大師引用了那些經文,作為這段意思解釋的理由。

 

初如自釋云:「智者當知此宗是不共法。」又云:「不通達真實義故,謗此深法,今欲無倒顯示論真義故,造此入論,入中觀論。」此說為顯自宗所抉擇之中觀義,不共餘中觀師。

    這裡的「初」,指的是《入中論》所抉擇的中觀義理,不同於中觀自續派的根據。在這段文裡,從《入中論自釋》裡引了二段文。

    其中第二段文的意思是:雖然空性的義理很深,但因為自己沒有好好地了解空性的意義,而毀謗之,這是非常可惜的。所以,為了無顛倒地顯示《中論》所談的空性之理,所以才造這部《入中論》。

    從這二段文我們可以知道什麼呢?宗大師接著作了以下的詮釋:月稱菩薩所抉擇的《中論》的空性義理,與其他的中觀宗(即中觀自續派)是不相同的。是為了顯示這一點,所以月稱菩薩才會造《入中論》。

    這是第一個「所為」。接下來,是第二個「所為」,就與唯識宗有關。

 

及顯《中論》不可順唯識釋,故造《入中論》。《顯句論》說:「依緣假立之理,如入中論應知」,又《根本慧論》與《顯句論》,皆未廣破唯識宗,唯此中廣破。

    「顯《中論》不可順唯識釋」這句話的意思是:對於《中論》的解釋,如果順著唯識宗的解釋方式,是不可的。為了(使所化機)了解這一點,所以月稱菩薩造《入中論》。宗大師說完上述這段話之後,便引經論來證成他所說的內容。

    此處,宗大師所引用的經論,是《顯句論》(即月稱菩薩所造的《明句論》)。這段《顯句論》的內容講的是:「關於『依緣假立之理』我在這裡不多說,因為已在《入中論》裡講過,請大家自己去看。」

    什麼是「依緣假立之理」?唯識宗主張「外境無」。如果一切法是依緣假立的話,那麼,外境就應該是有的。因此,這句「依緣假立之理」就是遮破唯識宗主張的方法。《顯句論》這段話的意思就是:在《入中論》中,月稱菩薩對唯識宗做了破斥。若用口語來講就是「我在《入中論》裡,對唯識宗做了駁斥。」這是理由之一。

    另一個理由是「《根本慧論》與《顯句論》,皆未廣破唯識宗,唯此中廣破。」雖然在《根本慧論》裡也有破斥唯識宗,但這是月稱菩薩的看法,唯識宗並不認為《根本慧論》有對唯識宗做任何的破斥。宗大師的這段文的意思是:在龍樹菩薩所造的《根本慧論》,以及月稱菩薩所造的《顯句論》裡,並沒有對唯識宗做廣泛的破斥。

    那麼,為什麼月稱菩薩在《顯句論》裡也沒有廣破唯識宗呢? 這是因為《顯句論》是《根本慧論》的逐字注解,在《根本慧論》沒有廣破唯識宗,在《顯句論》裡當然也就不會有。

    以上結束「依甚深之門而入中之理」。接下來繼續看「依廣大之門而入中之理」。在看《善顯密義疏》原文之前,先把整體的意思概略地做個解釋。

 

    《根本慧論》主要的內容是空性。空性,是無論大小乘者都要實修的內容。但是,《根本慧論》裡所抉擇的空性義理,對於大乘者而言,有其不同的實修方式。也就是說,雖然空性是大小乘都要實修的項目,但對我們而言,我們所需要的,是大乘行者實修空性的方式。

    大乘行者是如何修空性的呢?是透過無邊理門,亦即能夠透過無量無邊的理路去思惟空性。要能做到這點,就要在修空性之時,還要加上其他的助伴,要在慈心、大悲心、增上意樂、世俗發心的攝持下去實修。在這些做為助伴、屬於方便分的實修攝持的情況下,而去實修空性的話,便成為有能力透過無邊理門去修空性之人,這麼一來,就達到大乘者實修空性的方法了。

    在《根本慧論》中,只開示了空性義理,並沒有特別清楚地說明大乘修空性的方法。但是,因為這很重要,所以月稱菩薩在《入中論》裡指出:在修空性之時,必須在這些方便助伴的攝持之下去修持。這一部份像是月稱菩薩額外的補充,就成為「依廣大之門而入中之理」。

    以上,宗大師是引用了什麼樣的論典做為能立的理由呢?接下來請看文。

 

如自釋云:「又為光顯法無我故,宣說大乘亦應正理,欲廣說故。聲聞乘中,則唯略說。」

    在開示空性之理時,無論是在經或論典中,對於聲聞乘者開示空性的方法,與對大乘開示空性的方法,並不相同。原因是,正如所能證知的有境,有能不能以無邊正理去思惟空性的差別一般,在開示空性之理時,也就有「是否以無邊正理去開示空性之理」的差別。

    《入中論自釋》這段文的意思是:《中論》裡對於空性義理的開示方法,所用的是大乘開示空性的方法。因為「欲廣說故」。因為所用的方法是「廣說」,所以,說它是大乘論典是合理的。在聲聞乘裡對於空性的開示,並沒有這樣地廣泛,只是把空性的義理略說而已。

    引完這段文之後,宗大師接著再加以詮釋。

 

是故若於彼論所說道中,別以聖者所說大乘廣大道而滿足之,極為善哉。

    由《中論》是如此以無邊正理來成立空性,可以知道它是一部大乘論典。同樣的,如果透過無邊正理來實修空性的話,就成為大乘實修空性的方法。「是故」由此可知,「彼論所說道中」《根本慧論》所開示的道,「別以聖者所說大乘廣大道而滿足之」如果能夠在甚深道次之外,再補充上龍樹菩薩所造的其他開示大乘廣大道次的實修方式,如《中觀寶鬘論》等,那是最好的。

    如果能夠這樣做補充,那麼,當我們依著《入中論》去實修《根本慧論》時,就不會走錯,就會正確地走在大乘的實修道路上,而不致於落入以小乘修習空性的危險。

    那麼,補充的方法是什麼呢?以下這段文,其實也就是《入中論》的主要內容 

 

宣說異生地三法,聖位有學十地及果地。又於五地六地次第,宣說依止靜慮自性修正奢摩它,以觀察二無我真實義之妙慧,修毘缽舍那。

    一般而言,《入中論》所開示的,包括「異生地三法」,這是在第一發心的最開頭所講的三法:悲心、菩提心、證無二慧。其實也不只如此,在第一發心時也講到在初地的階段,要如何以廣大道次去修行之理。接著,就像這樣依次第開示一直至十地的實修方式。在十地之後,開示果地,即佛地。以上這些,都是以廣大道次之理而開示的內容。

    此外,特別在五地及六地之時,強力地開示必須要修習止觀之。在開示五地之時,特別講到靜慮的實修方式,開示六地之時,特別講到般若(慧)的實修方式。

    《入中論》裡包括了十發心,之後談的就是「果地」的功德。也就是說,在《入中論》裡一共分為十一個部份,也就是這裡所說的「聖位有學十地及果地」。而「異生地三法」是在第一地的內容裡講到的。

以上,就是《入中論》對於《中論》的實修補充。接下來這段,是宗大師所作的結論。

 

故於思惟《根本慧論》義時,若不憶及此論所說諸法,而思惟甚深廣大和合之道次者,即知彼人失於造《入中論》之二種所為。故依此論由廣大門入《根本慧論》之道,即是入中觀之第二理門。

    文中「造《入中論》之二種所為」,在一般的論典裡的用字是「造《入中論》之〞第〞二種所為」。造《入中論》有二種所為,即:透過甚深之門入中之所為、透過廣大之門入中之所為。如果我們在思惟《根本慧論》義理之時,若不能結合廣大道次思惟的話,就會失去造《入中論》的第二種所為。

    由於有些論典寫的是「二種」,有的是「第二種」。所以,對此,就有二種不同的解釋方式。在這裡,我們用的是後者「第二種」這樣的方式去解釋。

    上文中談到的「所為」二字,一般而言,從《入中論》這個書名,就已經顯示了這部論的「所為」。正是因為這本論,是在對我們這些補特伽羅開示如何進入《中論》的方法,所以才稱其名為《入(於)中論》。這也是為什麼在上文中會提到,如果沒有結合廣大道次思惟的話,就會失去造《入中論》的第二種所為。

 

複習:入中之理

    進入《根本慧論》,要透過二門:甚深門、廣大門。

    從甚深門進入之理,包括二部份:(1)不可用唯識宗的解釋方式去理解《根本慧論》(2)不可用中觀自續派的解釋方式去理解《根本慧論》。要如何做到以上這二點?靠著學習《入中論》,而後進入《根本慧論》的理解時,就會理解到龍樹菩薩對空性的解釋,是如何不共於唯識與自續。以上就是入中之時,透過甚深門進入之理。

    再者,在進入《根本慧論》時,需要的助伴:慈心悲心、增上意樂、世俗發心等等,在有這些助伴的攝持的情況下而進入《根本慧論》,就是透過廣大門進入之理。

    為了讓我們能夠以這二種方式,無顛倒地進入《根本慧論》,所以,月稱菩薩才會造這部論,也因此,才把它稱為《入中論》。從這本論的名字,就可以了解到這本論的所為。

    如果,我們雖然學習了《入中論》,但是,在進入《根本慧論》的學習之時,既無法從甚深門進入,也不從廣大門進入,這樣的話,我們實在沒有必要學習《入中論》。

    再從另一個角度看,如果學習《入中論》之後,卻沒有學習《根本慧論》,那是非常可惜的。因為,學習《入中論》的目的,是為了將來能夠學習《根本慧論》所以才準備的工具。不接著學《根本慧論》非常可惜,一定要學。

 

《入中論》

甲二、釋禮敬

頂禮曼殊室利童子

    為了使學習者在一打開論著之後,就能了解本論主要的所詮是「慧學」,所以「頂禮曼殊室利童子」。再者,譯師為了能在翻譯的過程中,不要遇到障礙的緣故,所以先頂禮。而頂禮的對象,會由於論的所詮不同而有所差別。這個制度,是由過去西藏法王所制訂下來的。

    一般我們說「三藏」中的「論藏(阿毗達摩藏)」,在中文裡,與「論」這個字的差異並不大,好像差不多。不過,其實「論藏」在佛經中亦有,在論著中亦有。所謂的「論藏」是從所詮的主題去區分,而「經與論」這二者的區別,是從「造者」是誰而區分的。

    這裡的「論藏」,不是「論」,而是從所詮的主題來講,由於是以慧學為主要的所詮內容,所以稱為「論藏」。只要主題是慧學,無論是佛經或是論典,都算在「論藏」之列。

    同樣的,「經藏」與「經」這二個字也很接近。但由於「經藏」是以主題來分判的,所以,佛經中也有經藏,論典中也會有經藏。是經藏不一定是經(佛經),是經也不一定是經藏。經藏與經之間的關係,是四句料簡的關係。同樣的,論藏與論之間的關係,也是四句料簡。

    一般我們講的「經」時,大家就會想:這是佛所說的。不過,「經」與「續」二者都是佛所說的。當我們說「佛語與論」時,「佛語」所包括的範圍即「經」「續」二者都是。若說「佛經與論」的話,「佛經」所指的就只有顯乘的「經」。

    屬於「論」但不是「論藏」者,舉個例子來說,像《現觀莊嚴論》就是。反之,屬於「論藏」但不是「論」者,如《般若經》。是「論」也是「論藏」者,如《入中論》即是。至於二者皆非,就有很多可以舉例的,比如瓶、柱等,不是「論」也不是「論藏」。

    同樣的,在「經」與「經藏」之間,也存在著四句料簡的關係。是「經藏」而不是「經」者,如《現觀莊嚴論》。是「經」而非「經藏」者,如《般若經》。是「經」也是「經藏」者,如《虛空藏經》,這部經主要的內容是在講菩薩戒。它並不算在「律藏」中,因為「律藏」主要是以小乘為基礎而說的。#

 

本次內容概述

一、說明課程內容及進行方式。

二、正題

(一)釋題義:為何名為《入中論》

    1、《入中論》所入之「中」,為龍樹菩薩所造之《中觀根本慧論》

    2、《入中論》入「中」的方法,即「《入中論》之二種所為」是:(1)依甚深門而入中(2)依廣大門而入中。其中第一項又再分二個子項。

(二)釋禮敬

 

重點摘要

  • 《入中論》所入之「中」,為龍樹菩薩所造的《中觀根本慧論》
  • 「入中之理」有二:透過甚深之門、透過廣大之門。其中,透過甚深之門入中之理又可再分為二。即認識到:龍樹菩薩真正的思想,並不是像唯識宗所解釋的那樣,而且,也不是像中觀自續派所解釋的那般。
  • 空性,是無論大小乘者都要實修的內容。但是在實修的方法上,大小乘並不相同。
  • 由《中論》是如此以無邊正理來成立空性,可以知道它是一部大乘論典。同樣的,如果透過無邊正理來實修空性的話,就成為大乘實修空性的方法。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