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1/07/29 08:05:38
學習次第 : 進階

毗婆舍那 ()的意義

 

黃中豪 主講

 

    Vipassana中文翻譯成毘婆舍那,也翻成內觀、直觀或觀,我們經常看到的定(禪定的定或奢摩他)在中國佛教經典較常提到,但是觀的介紹卻很少。所以到目前為止,大家可能會認為Vipassana是小乘佛教的修行方法,其實在北傳的經典也有提到。Vipassana是指觀察,觀察的物件是我們的身體與內心的種種活動。事實上每一個人都有感官,也都有觀察的能力。今天我們在頭城農場這裏你們看到的山、樹、看到的海,這是你們觀察到的風景,但是這樣的觀察不能稱為毘婆舍那,毘婆舍那是要觀察我們身心的活動。什麼是觀察?請大家把右手舉起來,右手手掌放鬆,再握成一個拳頭;然後將眼睛閉起來。手放開,手再握緊,不需要用眼睛去看你的手,你就知道手是握緊的還是放開的,你的感覺明白這是你的手,你知道他的活動是什麼。事實上這個例子表示每個人都有觀的能力,即使是一個瞎子也可以如是觀。

 

 

 

四念處的方法

 

    追求禪定不是佛教修行的目標,智慧才是佛教修行的目標。所謂修行的慧就是看到世間的實相,看到因緣法,看到無常、苦、空的道理。這個道理不光光是禪定就能見到,要有觀察的訓練。觀察的訓練方法有很多種,而新雨一直在介紹的一種觀察方法是四念處。四念處就是四種可以覺察、觀察的物件。第一是身體。身體有很多感官,譬如眼睛,去注意眼睛在看什麼?注意力被什麼吸引住了?感官部分還有其他如耳朵,當耳朵聽到了什麼聲音,再觀察自己有沒有出現

 

什麼念頭,眼睛比較喜歡看到什麼?或者看到誰你覺得陌生或緊張,這都是觀察的對象。

 

    當看到自己眼睛喜歡看什麼或排斥什麼;耳朵喜歡聽什麼或排斥什麼,會出現好的或不好的感受,這就是四念處的第二個觀察物件——感覺。感受有時可以很細微,但是要清楚你現在的感受是舒服或不舒服。舒服包括很高興或有一點喜悅;悶悶的是不舒服,難過也是不舒服,甚至你在眾人中站起來介紹自己有點不自在想趕快把它講完也是一種不舒服,修學佛法常說要去除煩惱,去除煩惱就是你會覺得有一些干擾你的東西你沒辦法專注起來。觀是去看,看清楚什麼東西在干擾著你;看你有沒有緊張、不自在的東西;受念處還要觀察什麼時候起舒服,什麼時候舒服消失。受念處跟剛才講的第一個身念處是一體的,比如當眼睛看到什麼東西你感覺到舒服或不舒服?耳朵聽到人家對你的讚美,你心裏起舒服,人家糗你心裏就感到不舒服,你可以去觀察彼此因緣的關係。

 

    第三個觀察的物件是我們的念頭也就是心念,在內心的種種活動中,觀察比較明顯的是我們的感受與情緒。其次是觀察在沒有情緒時所展現的念頭。你可能在想一些事情,你可能在想昨天發生的事情,那件事情可能是不愉快的也可能是愉快的,觀察你現在又在想什麼事情,什麼事情又在我惱海中出現,反復出現的是什麼?這就是第三個觀念頭一心念處。第四個是法念處,觀法念處是觀背後的動機一深沈的動機,為什麼我們會有這些念頭,這些情緒的起源,隨著念頭喜歡這個不喜歡那個而波動。而這個波動就是觀的下手處。

 

    由此可看四念處這個方法是蠻有系統的。從身體開始,而身體的觀察是最簡單的,假若沒有透過觀察,你可能不知道你內心的情緒為什麼會產生。假若你知道你身體現在的情況,譬如緊張的時候,你可以感覺到自己在發抖手冒冷汗等等。在共修的時候我們也經常用四念處方式互動、覺察自己也覺察他人,「你講話怎麼那麼大聲!」,「你現在是不是不高興?」看到同修臉色不好,可以問他是不是覺得身體不舒服還是心情不好。身體、感受、念頭與內心的動機事實上是經常互相關連的。在我們內心的活動中,有些動機出現我們並不清楚,有時我們可能抓得到那個念頭,但有時念頭閃的太快了抓不住。譬如我們已開始生氣了,卻不知道等到一巴掌打下去,或者杯子一摔才察覺到自己在生氣,覺察的重點在於你要提早一步看到。

 

 

 

觀的要領

 

    對解脫煩惱的一個理念就是你要先看清煩惱是什麼?有些人害怕看恐怖電影,看恐怖電影時看到一些東西出現,他就不敢睜開眼睛,你問他看到什麼?他什麼也沒看到。一個人如果能移把過程慢慢看清楚的時候,害怕對你的影響力會減少。觀察有一些的要領,第一個我們是在做觀察,不要先跳到思惟或跳到概念上去,我們不該讓一些我們不明了的話來引導我們的行為,修行就是在這裏,不然的話你也只是一種愚癡的行為罷了。不要跳到概念裹面,應該先觀察清楚看

 

看你身體和內心有那些資料你看到了沒有,你到底清楚不清楚你內心現在的感受是舒服或不舒服,你可以看清當時不舒服的是什麼舒服的是什麼?看清楚,這是第一個要領。

 

    第二個要領是經常提醒自己身心放鬆,這句話,可以做為觀察的開始。我們身體和心經常會處在一種緊張的狀態,譬如在陌生的場所覺得不安全,與有過節有敵意的人相處,自己內心就繃起來,臉就緊了,說話就難聽了,此時要儘量提醒自己身心上有沒有放鬆,觀察自己身體、臉是不是緊緊的?是不是笑不出來?現在心裏在想什麼?是不是在想一些以前不好的印象還在我們的心裏,我們就觀察到這個,經常提醒自己身心放鬆,會令我們得到好處,去除我們不必要的緊張。

 

    第三個要領就是全盤接納,全盤的接納你觀察到自己的優點,觀察到自己的缺點,觀察到暴燥的情緒或者自私與懦弱,接納他不要排斥他,不要否定缺點,修行是需要學習與自己相處,跟自己的缺點相處,如果煩惱是一棵樹,你應該看清楚它有什麼樣的葉子?它的根在那裹?這個煩惱是接受怎樣的雨水,才滋長出來,樹的葉和果就好比是這個煩惱在你身心上的變化。譬如說你經常容易暴燥,你是一個情緒不好的人,你做身念處的觀察就可以看到煩惱有如樹的果實,你要先看到這個果實,再來是追究自己有什麼感覺?如果看到自己生氣的時候越多,那你已走上改善的道路。首先看到自己的生氣,按著觀察自己的身心變化,再來分析自己是不是經常有不安全感。每一個人煩惱的起因,要透過自己的四念處去觀察。

 

    第四點要領是把動作放慢,於動作中做一個暫停。從暫停中去體會身心的展現,暫停不容易,特別是在生氣的時候,生氣時做一個暫停,即使暫停一秒都很精彩。在生氣達到最高點時,不說話一秒鐘,利用一秒鐘去看你自己,感覺自己,感覺是講話大聲或是悶聲不響,都是很精彩的一件事情。除了暫停另外是動作放慢,我們看到有人碰到急事時,在那邊彷徨不定,此時勸他慢慢走,慢慢做,這也是一種修行方式。

 

    最後一個要領是以有趣的心情觀察。從小到大臺灣的教育體系都教我們如何去觀察大自然,教我們化學、物理;很少教導我們觀察身體有什麼現象,心理有什麼現象,沒有這種課程,所以觀察自己對我們來講是全新的開始。有時我們常開玩笑說,到底穿鞋子是從左腳穿或右腳穿,搞不好我們都不清楚。你可以從這觀察起,這都是很有趣的事情。觀察不舒服的情緒或者觀察舒服的情緒都是很新鮮的經驗,要記得觀察不是用你的眼睛去看外在,而是要你去看自己,在情緒狀態之下身體的反應,或者去注意眼睛在看什麼東西,喜歡什麼東西。

 

 

 

觀的功用

 

    最後介紹觀察的功用,今天我想參加新雨的人大部份都是從四念處中有收穫所以才願意繼續參加新雨。我們在練習專注的觀察時,你注意自己有沒有處於緊張;若有,你就提醒自己放鬆,身心放鬆是第一個功用。第二個功用,觀察可以緩和焦慮與緊張。因為它避免我們捲入焦慮中,反而是讓我們從中跳出來看你的焦慮,看焦慮與緊張的力量越強,受到焦慮跟緊張的干擾反而就弱了。

 

一個會被情緒焦慮或緊張擺佈的人,他往往沒去觀察自己的情緒,也不知情緒是什麼。經常練習觀察可以培養專注與謹慎的能力,明顯的情緒對我們的影響會減弱。我們不是在壓抑自己的情緒而是去看自己的情緒,看到情緒時,學著讓他抒解出來,觀察,本身就是一種抒解。最後一個功用就是重新認識自己,當你開始觀察自己時,對自己就是一個新的開始。(本文由白芳英整理)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