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1/07/10 16:14:01
學習次第 : 初階

五蓋

禪修營的頭兩天, 像春節大掃除。所有累積下來的壓力跟疲憊, 通通清出來了。還有習氣跟念頭。如果沒參加過禪修營, 或者不太清楚禪修是做什么的, 很多人就會容易沮喪,因為它真的會很難捱。

當他們坐下那一刻, 心就亂的失去控制, 或者當他們想專注或正念時, 心就只是一片空白。這只顯示出我們的心的狀態,以及我們想運用控制來壓抑它的程度。

這是因為煩惱、心裏的負面狀態的強度, 或者不善心, 缺乏純淨、良善的心。這些煩惱,強的能夠讓我們從遠古以來輪回生死。

因此, 不應低估它們的強度。若談到它們的分類, 我們通稱它們為三惡根()-貪、瞋、癡。可是當談到禪修和它的功能時, 我們稱他們為五蓋。
1. 
欲欲、
2. 
瞋恨、
3. 
昏沉與睡眠、
4. 
掉舉(散亂的心)與惡作(追悔)、
5. 
疑。
它們以不同的方式來作用或阻擾正定的開展、強化清淨心。簡而言之:
欲欲是對五種感官的放縱, 或五種感官欲樂。
瞋恨是忿怒及憎恨。
昏沉與睡眠是懶惰、懶散、粘稠不動的心。
掉舉與惡作是散亂、躁動的心。
疑是對修行及三寶起疑。

簡而言之, 五蓋可分兩大類:昏沉睡眠與散亂、憂慮。


  昏沉與睡眠
當禪修者來到禪修營, 剛開始的前幾天, 他們會覺得障礙真的很強。 因此, 我們處理的方向, 多是幫你處理昏沉與睡眠這兩個是較不危險的障礙, 問題本身來說,它只是讓你瞌睡。當你睡了, 那也沒那么糟。它只是浪費時間;但念頭過動、靜不下來, 強度再增加, 那就有可能瘋掉。精神「垮掉」是因為有過多的負面能量。

然而, 當你來禪修, 你必須去除它們倆。只要它們稍稍出現, 正念不能正常運作。狀況就不清明。那怎么處理昏沉、睡眠?讓我們來看看不同的技巧。在起初一、兩天,昏沉、睡眠通常是很沉重型的心理狀態。往往你也無從下手, 只管坐, 隨著狂風暴雨飄浮。它很沉重。當你禪坐時, 心空空如也。如果你才剛匆匆趕制完大量工作, 你很累,或者你長途跋涉到來, 它就可能真的會很沉。
可是, 這不是長久的風貌。如果你坐的夠久, 或者你奮鬥夠久, 它通常會消失。如果你不能坐, 每下愈況,那就站起來經行。 奮鬥幾天後, 它會減輕些,昏沉、睡眠的攻擊,會轉成較輕緩型。 它會是很輕柔。就好象一大早, 你觀上、下, 它是那么清楚又平和。但是, 持續進行到某處, 所有的事物都空掉了。為什么?因為昏沉睡眠漸漸產生,你仍不知不覺。你會辯說:「我很有正念, 只是一霎時, 就不知道觀到哪里去了?」這是輕柔型的昏沉睡眠, 它來的快, 突然出擊。

因此, 當你的心很平和, 你必須激起活力, 你若覺得心較慢、朦朦朧朧、模模糊糊的,那就要激發活力。對抗昏沉睡眠的要素是活力或精進力。問題並不是我們有沒有精力。心理的精力都會在的。

這裏有個例子。如果你睡了過頭, 上班要遲到了, 但是你並不知道, 你就不會起床。但是,當你明白你已經遲到的時候, 或者你考試遲到了, 五分鐘內, 一下子你就可以弄好出門。

那精力哪里來?精力都是在的。因此, 問題是要喚醒它, 以意志力把它激起、喚醒正念。那就是我們必須學習的,當我們需要的時候, 就結合適當的意志力, 喚醒精力。當然, 有不同的方式來激起精力。精力來自我們所謂的「尋(把心導向目標。)」, 也就是說, 增強觀照力。

所以你找不到上、下, 因為你太困了, 就改觀坐觸, 這會是明智的作法。當然, 因為你的昏沉,你坐觸的目標也可能不明顯。因此, 你專注力應保持在較大的區塊, 整個坐姿, 這是「坐」, 與地板接觸點, 這是「觸」。因此你以正常速度持續觀坐、觸, 坐、觸,坐、觸

另外一種做法是, 採用更多觸點, 那就是「坐、觸、觸、觸、觸」。觸點的範例是在臀部、手腳接觸(地板或彼此接觸的)位置。你也可以選擇依觸點位置順序, 或以規律的節奏來觀照。通常對重昏沉, 除非你持之以恆, 否則它一點也不管用。

要是你意志力堅強, 它會消失的。它是需要一點時間。可能不只是五分鐘或十分鐘。可能要二十或三十分鐘。儘管如此,一旦突圍而出, 心就非常清明。再不管用, 當然你就可以起身經行。經行通常不會有睡意, 除非你走的很慢。可能目標很微細-當你走地慢, 你觀不到它, 那你的昏沉會持續。因此,要跨大步一點, 走快一點, 自在放鬆些。如果你緊繃, 心僵硬會影響你昏沉。走地自在放鬆較好, 不要走太慢, 也不要過度地快, 步伐大一點。過一會兒, 心有目標可觀,一個接一個, 它就會活躍起來。心一活躍, 昏沉就消失, 精力就會出現。當然, 這是一個簡單的方法。最後它會顯示出意志力, 通常過幾天, 大約三、四天, 昏沉就消失。少數個案,會持續到一星期。儘管如此, 只要你努力, 它通常過幾天就沒有了。


  散亂及追誨
其他相關的障礙是散亂及追悔。在此, 你被要求正念觀照「念頭、念頭」, 那它就會消失。如果, 我們看著「念頭、念頭」, 它並不消失。我們可能就只是喃喃地念「念頭、念頭」,而沒有正念。當你正念觀照, 你就不會有念頭。你清明覺照, 念頭就會消失。

有時, 當我們觀照, 念頭消失後卻又轉回來。它去了又來。問題是, 它為什么又回來?可能的因素是,念頭是轉走了, 但是有某些程度的煩惱還在。當你回到上、下, 你正念仍不夠。還可能有些貪愛、瞋恨或無明存在。因此, 當念頭頑強, 它會再三回來, 你就要改觀它的根源(貪愛、瞋恨或無明)。

當你觀念頭時, 這個念頭如何生起的根源要被觀照到。那意味著不論它是從貪愛、瞋恨、憂慮或任何其他負面煩惱。

你也可以回溯到困擾你的事物。依目標的角度來看, 它可以是特定的, 也可以是概括的。概括指的是,你所思考的沒有特定目標, 它可以是大太陽底下的每一件事物。特定的目標指的是, 某一件困惱你心的事物。因此, 你必須解決那個問題。

當你發現那個因, 解決那個問題就容易些。如果它只是種貪愛或瞋恨的狀態, 那你就以貪愛、瞋恨或無明等等來觀它。觀一個特定目標, 往往較觀概括性目標有效。

這個是在心念處下, 指的是正念於意識, 我們晚一點會處理這部份。它是較投入在真正去感受到心的貪愛、瞋恨、無明、懶散或其他,清楚覺知心的形式、性質、狀態。當它被清楚的覺察到, 通常念頭會馬上就消失。


  基礎性的止禪(四護衛禪)
可是, 有些案例煩惱性十分堅強。當煩惱深厚, 你就必須更認真的處理它。譬如說, 有人被某一特定的問題困擾。這些問題糾纏不休, 如果不處理它們, 會發展成心理問題。通常它不太會發生,但是如果真的發生了, 你必須做特別處理。那就是為什么, 在剛開始禪坐時, 我們會建議做一種或多種所謂的基礎止禪。

有四種基礎止禪, 第一是佛隨念(Buddhanusati),憶念佛陀的功德。這個可以幫助來克服恐懼、懷疑、逐漸建立信心。第二是慈心禪(metta bhavana  meditation on loving-kindness)。這可以幫助克服瞋恨及噁心, 營造周遭平靜、和諧的禪修氣氛。

第三, 不淨觀(Asubha meditation on impurities), 對治強烈的貪欲的或欲望。

第四, 死隨念(Marananussati meditation on death), 念死克服焦慮、懶散及自滿。這個範疇, 可以包括的專案, 如憶念業力來對治焦慮、恐懼、失去親人,憂慮等。

不要低估基礎禪的影響力, 雖然我們只建議, 在坐禪剛開始的五到十分鐘內做護衛禪。當你做的恰當,它是可以約束心。認真地說, 散亂的心只不過是某種層次的活動。如果你可以守住心, 讓它平靜下來, 讓它忙的夠久, 那所有的念頭、散亂及障礙, 就會被擱置一旁。

散亂只發生在剛開始的階段, 開始的一、兩天, 或者是第一次參加禪修營。當你不懂的如何對治它,它永遠會是狂野的-無可藥救的境界。事實上, 它並不是那么嚴重。

然而, 只要我們還沒修成阿羅漢,我們不時都要面對五蓋。當它們生起, 就是我們學習如何對治的機會。如果你是初學,你在離開前沒學會如何對治它們, 那你老是會面臨這個問題。學會如何對治它們, 並不是手到擒來。它要慢慢地學。除非這些煩惱障全都被放下, 否則你將無法經驗到心的清淨狀態。

譬如說睡眠。睡眠在心中出現, 你觀「睡眠、睡眠、睡眠」。它是消失了, 但並不是完全沒有。所有的趨勢還在。你還沒達到我們所謂的近行定,因此它盤旋不去。它會斷斷續續回來。就像天空, 雖然豔陽高掛, 但是仍有層薄雲在,所以你見不到藍天。只有當你把它完全觀滅, 當所有的睡意消去, 你才會知道什么是碧空如洗。然後,太陽披露, 光色巍巍, 你就能見到周遭的一切。

五蓋是昏沉、睡眠, 念頭等等。觀它就好象在清理心裏的垃圾。當你掃地, 起先你丟掉大塊垃圾,但是那些小片碎屑還在那裏。你的工作還沒完成, 當你清理了小片碎屑, 那些灰塵還在。甚至第一次掃完, 還會有細細的塵土在。所以要持續不斷的努力, 直到所有的煩惱障都煙消雲散。

只有在那時候, 正念才會清明、明亮、光耀。必須意志堅強, 來達成這個克制煩惱障的目的。這是學習正念禪禪修者的首要任務。完成這個,那基本目標就顯得清楚些。
 
c 8
目標的優先考量 d


  系統式的觀照以及無抉擇性的覺知
問: 我們觀照什么目標?
答: 我們觀那些容易起正念觀照的目標, 能夠觀照到它們的自性真實。

這是因人、因狀況而異的。馬哈希的傳承, 教導禪修者要觀腹部上、下。正念觀照它時, 他觀的不只是移動的特性,也有許多其他相關的因緣現象。這是個很好的起始點, 因為:
因為腹部上、下屬于物質現象, 它是較粗的, 因此容易觀照。心理現象譬如意識, 它是較微細、難以捉摸的。
它並不難受, 因此可以長久觀照, 而不苦惱或覺得累。
它會移動並且變化, 不是靜止、一成不變的。再者, 它清楚地呈現變化的特性。

努力地花時間觀照它, 你就會習慣它。它會變得明顯, 成為主要目標, 你可以用它來當主要目標, 培育念力及定力。

如果讓它自然任運, 它不一致、不規則地呈現。所以, 有些時候它會不見, 或者是模糊不清。那時候其他目標,如聲音、痛, 會較明顯, 所以要有正念地觀照。觀其他目標的另一個原因是:當那個目標是種煩惱, 譬如執著、昏沉、生氣、散亂, 它們都是需要處理、清除掉的。這些目標不像主要目標,不需要長時間來觀, 通稱為次要目標。當次要目標需要、或用其他方式來保持觀照, 它們就被視為(升級)像主要目標一樣, 用來增強念力、定力。

譬如, 當腹部上、下沒有了, 那可以用坐、觸來看待成主要目標。當痛發展成非常明顯且持續不斷,那它就成核心禪修目標。經行時, 走步的程式是主要目標(1°), 看見則是一個重要的次要目標(2°)。以下圖表中的( °)表示程度-主要目標和次要目標。圖表()顯示在禪坐中, 以系統式的觀照, 主要目標和次要目標的移轉。簡而言之:

1 最優先的主要目標是明顯、可以正念觀照一段長時間。

2 首先, (2°)類次要目標取代主要目標, 它們是煩惱蓋之類, 必須藉觀照來清除。

3 其次, (1°) 類目標取代主要目標, 這類目標是非常突出的, 譬如強烈疼痛。

4 在多數個同等明顯的次要目標(2°)中擇一, 要選擇內發性的目標(如坐/)來觀照, 不要選外在環境目標, 譬如聲音, 因為聲音(不連續)不會引導來深化定力。

5 當正念變得能持續, 心調伏柔軟, 可選擇一個較佳、能引導增強內觀智慧的目標, 即能呈現無常、苦、無我三共相來觀照。

無常:選變動的目標來觀, 優於選不變的目標。苦: 苦受目標優於樂受目標, 後者促進執著。無我:要呈現出無我所, 那就是沒有一個主動、人在控制。

上述目標要你能夠觀照較長久時間。譬如:
(目標)變動很不規則, 而且很快, 那你意念不能集中或混淆。
痛及苦受可能太強, 令人疲憊, 瞋心會生起。
● 
有些現象可能以無法控制, 怪異的方式出現, 它們會變得可怕、恐怖。

6 如果正念及定力得以培育, 甚至微細的心理現象也變得清楚;粗的物質現象的微細觀點也得以觀照。在那個階段,要勤觀心理現象。只要用心維持、守護正念, 以確保它的持續。讓心自己去選擇目標, 禪修者不會有時間去思考。隨著修練, 正念它自己會運轉。這時也就是放下標記的時機。這類非主導性的正念稱為無抉擇性的覺知,它通常較穩定, 但是只在相當的修練之後才出現。

初學必需要用 1 – 5 系統性的觀照,來奠定所需的念力及定力。

儘管如此, 無抉擇性的覺知也可以用在心過度躁動, 或者散亂的時候。有些案例, 他們成天忙,變成整天緊張。用力去把心導向目標往往適得其反。這種狀況, 禪修者可以正念於心眼浮現出的任何現象事物。當正念啟動、平靜後, 再回到系統式觀照法, 把心導向目標。


 
4. 目標的優先考量流程圖
系統性觀照: 主要目標和次要目標的移轉

1 2指的分別是主要目標及次要目標。


圖表5. 經行觀照目標
系統性觀照: 主要目標和次要目標的移轉
 

系統性觀照的主要目標為行走時腳的提起、升起、移前、踩下、觸、壓; 移轉到次要目標:看見、念頭、痛、聽到、聞到...等。


四念處
關於四念處的開示, 毗婆舍那的目標可分類為四種:
1
身念處-正念於身, 色法;
2
受念處-正念於覺受;
3
心念處-正念於意識
;
4
法念處-正念於心行。

大體上說來, 目標會有進階式的微細差別。所以, 通常禪修者會見到較多身念處, 接著受念處目標會增多,然後心念處, 最後當愈進步, 則會見愈多法念處目標。

然而, 在每一個念處, 也可以見到它自己的全程現象法。

以受覺來講, 全程幅度現象由極度的痛楚, 到非常微細的中舍, 平等舍是初學感受不到的。那意識全程,可由忿忿不平到深層的安止。

有些禪修者選擇觀多個念處, 說是適合他們的習性。依習性的適當性來作選擇的說法, 論書上也有類似的議說。

從經驗上來講, 許多人發現, 比起觀照單一帶壓力的身念處而言, 探索多個念處通常是較有趣味。但是,在繼續進行之前, 有個穩固的立足點, 還是很重要的。這是因為在維持念力方面, 身念處是較容易的基礎, 尤其當狀況很困難時,如日常生活, 或者是當密集禪修中, 比較深層狀態,境界非常奇特時。沒有穩固的身念處, 可能會走到令人惋惜的狀態。那你就理解什么才是最好的修法。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