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1/07/10 14:51:24
學習次第 : 初階

附錄I. -五蓋 (Nivarana)


初學到密集禪修營的最初幾天、或者剛開始的階段, 一次定會遇到障礙。這些障礙是心理層面的煩惱。可以把他們分為五組(五蓋)
1
欲欲-感官欲樂;
2
瞋恨-惡意、憤怒
;
3
昏沉與睡眠-想睡、遲鈍
;
4
掉舉與惡作-散亂的心、悔恨、擔憂
;
5
疑。

在定力強而有力, 足以做為內觀的基礎之前, 有段時間必須克服五蓋。最初遇到的困難是想不到的, 因為剛開始沒有很多正念。參加禪修營, 也必須習慣於嚴格的作息常規。起初階段是關鍵時期, 因為我們並不允許五蓋持續太久, 特別是定力正在增長奠定時期。要小心不要錯誤的集中心力。因此, 重要的是, 還沒正確地掌握方法的禪修者要有耐心, 不要逼自己。這將使他們能夠脫離五蓋。最安全的模式是以最小的壓力來培育正念。

當五蓋出現的時候, 有兩種方法可以運用來對治︰

1 毗婆舍那的方法︰
A.
把正念運用在相關的五蓋上。
B
.把正念運用在(其他)目標上而非五蓋。

2.非毗婆舍那的方法︰
A.
相反對的去發展有益、良善的心理狀態。
B
.其他方法, 例如, 包括營造因緣條件來引導純淨的心。


  感官欲望
感官欲望是心起貪愛、依戀, 沈溺於美麗、愉快等等五根門的目標。

我們出生愉悅、享樂充斥的感官世界, 有多彩多姿的畫、迷人的音樂、不可抵抗的香水、可口的食品、柔軟溫暖的觸摸和刺激感官幻想。這些欲界塵境的確可以帶來某些程度的快樂以及喜悅。但是它們是非常短暫的,要這些我們必須付出昂貴的代價。五蓋可以比擬為債務, 因為當我們想要它,在短暫快樂時光的前後,我們受很多苦。然而,簡暫的歡樂本身並不是平和的。 或許, 令人心神激蕩, 但不是真是的平靜。

當你觀照時, 可以被清楚地照見感官欲望的生起。在禪修營期間, 你持戒, 因此那些吸引人、會使人分心的事物, 可以減少到最低的程度。但是, 感官欲望還是可以被觀察到,因為你還是很想這裏聽聽, 那裏看看, 跟別人說說話。當他們出現時, 我們應該有正念, 觀照「想要」、「貪愛」。當我們這麼做的時候, 我們必須十分肯定, 我們是以正念在觀照心理狀態, 而不被目標拖著走。我們應該盡可能使正念強大、綿密, 因為感官欲望的存在, 顯示了你的心力弱。我們也應該確定是以出離心來觀照, 不然我們向後滑退, 反倒起執著而不自知。如果我們能夠這樣做, 我們將會發現那個渴愛、或者感官欲望是一件事, 伴隨它而來的快樂是另一件事。快樂, 只持續非常簡短的時間就消逝, 創造一種令人消神、激動的愉悅, 它們蓋過了苦, 執著就主導你的心。如果你能觀照到感官欲望的特性, 它是對目標的依戀,你不僅會把它視為不圓滿,也是真正的苦。它處於一種饑餓的狀態, 因此, 把它與餓鬼相比 (欲火入心, 猶如鬼著。)心處於燃燒狀態。俗話說:「沒有任何的火能比的上欲望。(五欲如火。)」

如果我們有正念, 感官欲望的出現, 很快就將停止。原因是, 正念和感官欲望不能同時共存。另一個原因是,我們觀見了它的本質。問題是, 我們有時仍然會渴望感官欲樂。但是, 如果我們有正確的理解,決心克服欲望, 一刻也不沉迷,我們將不受羈絆。 這種方法是直接觀照心理的障礙, 用於兩種目的:
1
使心純化, 舍離雜染,
2
理解五蓋在無常、苦、無我三共相上的真實的本質。

直接觀照感官欲望也將顯示其他事情, 能幫助我們克服它們。例如, 我們能理解引起各種形式的貪愛的因緣條件, 持續和消逝的因緣條件。生起的主要條件是具有吸引力的目標的出現。因此, 攝護六根, 非常有助於預防及和克治感官欲望。只有當我們失去正念, 可意的目標出現在六根門頭, 貪愛才會生起。當它出現時, 要觀照「看見」、「聽見」之類, 那它將對我們有莫大的幫助。然後我們也將知道, 欲望或者它所帶來的愉悅, 它們是無常的、苦的、無我的。

有些時候可意的目標非常強勢。在這種時候, 我們如果蓄意忽視它, 可能會更好, 處理方式是轉移注意力到其他目標, 就不會產生染著, 也可以持續正念。對一位毗婆舍那行者來說, 你可以先以正念觀照目標, 即以淨化心為目的, 來理解所緣目標的真實性。譬如, 當禪修者經驗到愉快的心理狀態。如果他觀照它, 經過一些時間, 他可能會執著它。因此, 如果目標不消失或不平息, 持續頑強, 我們建議禪修者變換一個較不可意的目標來觀照, 譬如腹部的上下, 或是觀坐、 觸的感受。

這種視而無睹的方法, 是種較幽默的建議, 佛陀曾給阿難尊者, 有關比丘對待婦女的態度︰

「世尊!關於婦女, 我們如何引導自己的行為呢?」
「阿難!不要看她們。」
「但是如果我們非得看見她們, 我們要怎麼做?」
「不要跟她們交談。」
「世尊!但是如果我們一定得跟她們講話, 我們要怎麼做?」
「阿難!要警惕警醒啊!」
-《大般涅般經》

對治感官欲望的方法並不包含在毗婆舍那禪法, 而是在概念目標上禪修。例如, 對感官欲望發展一種反向的心理狀態, 學習不淨觀可以起作用, 即念身的不清淨, 而起厭惡。要克服對色身的貪愛, 可以觀三十二身分、墓墟觀等。如果對食物起貪心, 培育對食物厭惡的感受(厭食想)。同樣的, 我們也可以觀照對其他目標起厭惡、起危險不安的執著。

其他非毗婆舍那與貪欲作搏鬥的方法包括十三頭陀支, 少欲知足戒行。例如, 比丘可以選擇觀三衣支(只持有安陀會、鬱多羅僧、僧伽梨三衣, 不多不少。), 這是修行對衣服的滿足。在家眾也可以做某些程度的少欲修行。要少欲知足。其他心或者其他人能影響我們。

後面這些方法,與在概念上目標修定有關,它們是止禪業處。 要修到什麼程度, 取決於個人習性。通常是不必要花很長的時間來作這樣的觀想, 就可以克服五蓋,並且返回正確的毗婆舍那禪觀。不過, 如果我們在止禪上花費時間, 定力會增加, 這個需要另外的技巧來處理心。這也是純觀行者和有止禪基礎行者間的清楚界線。如果你要有個強而有力的後盾, 起初的努力, 需要先導向止禪的修行。但是在家人沒有很多時間, 這就不難理解, 人為什麼必須選擇修純毗婆舍那(純觀)


  瞋恨
五蓋中第二個是惡意, 指忿怒的心。它是一種猛烈的心, 它企圖破壞自身和其他人的健康安樂、幸福。它以很多形式出現, 比感官欲望更容易察覺到, 因為它本質上的粗糙,以及它所帶來的不愉快的感覺。跟其他的煩惱一樣, 趁早察覺, 就比較容易克服。無論它以哪個形式出現, 我們正念觀照「憤怒、憤怒」或者「恐懼、恐懼」、「妒嫉、妒嫉」。觀照時, 應該盡可能保持平靜和堅定。對憤怒有正念, 就像是沿著彎灣曲曲、坑坑洞洞的路開車。你必須非常警惕, 穩定和鎮定。它也像是一個禪修者,他在激烈爭執的群眾中,調解他們的爭論。他必須保持鎮靜, 但不軟弱、馬虎, 否則會導致雙方會揍他。

如果我們能正念於憤怒的特性, 對它所生氣的物件是很蠻橫、具危害性的, 我們將看見心很苦惱。然而, 妒忌或悔恨的人, 執取這些負面的心態, 怎麼也不肯放下。憤怒從來不必有什麼道理的。看見它的真實性, 就把它當做燙手山芋, 儘快地拋掉它。

也應該觀它, 舍離對自我概念, 直到忿怒完全消失。如果忿怒仍然不去, 那你就必須憑藉其他技巧,譬如轉換注意力到其他毗婆舍那目標。

出現的憤怒主要因緣之一是不可意的目標。禪修者通常遭遇到的不可意目標是痛。身體上的痛楚經常是毗婆舍那目標。畢竟痛或苦是存在體的三共相, 要去實證。我緬甸的業處師鼓勵禪修者, 要有英雄氣概, 以無畏心努力地觀痛。另一位禪師則把痛稱為禪修者的好朋友。不論我們怎樣看待它, 當我們觀痛時, 必須要有耐心。大多數我們在日常生活的中遇到的不可意目標, 很容易以正念處理掉,也就是說, 如果他們一出現, 我們就馬上起觀照就可以觀滅。不過, 有時候我們可能必須使用其他方法, 因為我們的正念和內觀智慧可能不夠成熟。這取決於惡意的性質, 它可能會生起負面的心態。
簡單地說, 我們可以把惡意分成三類︰
1
對生物的惡意;
2
悲傷、哀怨、哭泣
;
3
恐懼。

1. 對生物的惡意
對他人會懷有惡意可能有各種不同的原因。但是, 它們都不會是正當的理由。

這些負面的情感能夠如此非常深切, 以致於會考慮要殺害自己的敵人。培育四梵住(Brahmaviharas慈悲喜舍)有助於克服惡意。慈心禪禪修能克服對於任何人的憤怒和憎恨。

對受苦的眾生發送慈悲心可以克服殘酷。還可以送感同身受的喜悅給其他有情。也可以培育怨親平等, 心不存著的平等舍。除克服五蓋以外, 還可以獲得定力, 修習四梵住禪修有多樣的好處。

2. 憂傷, 哀怨和哭泣
這些不快樂的心態, 通常是發生在分離、失去了親近、珍愛的人。也可能是失去財物、摯愛的人。愛別離, 當離別來臨, 依戀愈深切和強固, 痛苦的強度也隨著更大。

舍無量心的禪修幫助安撫這些憂傷。在此, 我們要憶念導致我們自己和其他人關係的業因、業果。也憶念最後到來的生、老、病和死。把正念用在這樣的觀照, 應該能舍離執煩惱心。

3. 恐懼
我們懼怕未知、鬼、發狂的人、高度、疾病, 等等。有些人受苦於某些的恐懼症和妄想症。恐懼的特徵是恐慌、顫抖、以及迷惑。有正念的觀照它, 非常穩定地掌握住在顫動的心, 持續一段夠長的時間。

淨信和勇氣也有幫助, 所以當你不知所措時, 要趕快憶念三寶的功德。經常作憶念也會生起很多法喜。那有其他助緣可以克服惡意。依《清淨道論》建議則有令人愉悅的氣候、住所、尋找食物的方式、人、姿勢等等, 用以對治瞋恨。


  昏沉、睡眠
Thina
昏沉指心的笨拙和不情願, 就像你不想動、不想工作, 或者拒絕開始要有正念的禪修。Middha 是指跟 thina 同一種狀況的心所。在這樣的狀態,心會被沉重和幽暗所包圍、覆蓋,禪修者最後會打瞌睡。

這些兩個同時出現, 會使你相當虛弱, 就像個病人, 不能長久坐起來, 或挺身直立地走。這個是心的疲乏, 與身體的疲勞不同。從經驗上來說, 我們發現密集禪修營期間,一個正常的人只需要四個小時的睡眠, 就足以恢復身體的疲勞。當然, 有些人並不同意, 特別是我們都知道正常人一天要至少需七、八個小時的睡眠。我認為這個不適用於禪修者。那些非常用功的禪修者會想少些睡眠。我們欣然同意,身體必須有休息, 特別是當禪修還不夠深, 無法長久入深定。

當它困倦出現時, 我們必須學會要迅速正念到它。經常是我們並沒有覺知到它,直到它嚴重地影響到我們的禪修。昏沉、睡眠助長一種虛弱, 心變得模糊、平靜、遲鈍。因此, 需要有些技巧來克服它們。對治昏沉、睡眠要記得的重點有︰

1. 敏銳的覺知它的特徵
在此, 你不要自滿僅僅有正念。一個人應該敏銳地、準確地觀照睡眠的性質, 心態上它是一種不靈活、重的、想睡的。只有透過最初正念, 觀照它的具體特徵, 隨後才能見到它的共同特徵, 即消逝而去。

2 積極有正念地觀照
精力、努力與懶散、遲鈍相對立。精力可以透過以下來開發:

A 憶念三寶的功德, 以及佛和聖弟子的精勤無怠, 以激勵自己, 憶念懶散危險性、過患, 如輪回苦界, 以增長精力。
B
 堅定決意, 積極有正念的觀照, 克服障礙。精力生起是輕的, 觀照順暢無礙。
C
 心導向目標時要多用點力。增加標號的次數, 使心持續不斷, 標號速度也要快些。這些用在較清楚、較粗的目標, 譬如痛或者觸點, 特別有效。例如, 你可以用系統式觀照法, 觀三個觸點, 來增加正念的動能。

立禪經常被推薦來對治陣陣頑強睡意的折磨。禪修者發現它十分有效, 因為保持立姿要許多精力。

除了毗婆舍那的方法,克服昏沉睡眠的方法包括感受光。跟昏沉、睡眠相反, 光的性質是明亮的和擴大。有關的業處是十遍處禪的光遍。在一處明亮、開放空間禪修也有幫助。思考和背誦佛法、佛經也能激勵, 使心活躍起來。適切的談話也屬於這種方法。然後, 還有去洗臉、洗澡、磨擦手、拉耳朵。它們多少都有效。如果這些都用告失效, 有些禪修者會以一種非常不舒服的姿勢禪坐, 引起痛、不可意目標的出現(譬如, 坐姿雙腿往後彎, 超痛!筆者見一案例, 這樣坐上七天, 治好了他的病)。這聽起來令人嫌惡, 不過沒那麼糟, 有人還要求坐在懸崖上、水井的邊禪修, 無法排除掉下去的機會﹗


  掉舉與惡作
Uddhacca
掉舉表示心散亂, kukucca 惡作是悔恨, 心懷憂惱。它們指心的混亂、慌張, 心浮動不安, 到處亂跑, 攀緣很多事物。禪修者變得分心, 不能安住在方法來觀心意識。

初學會有這種狀態, 雖然他可能無法覺知到他的心的散掉了。因此要提醒自己, 當心散了, 要儘快把它帶來回觀照。因為的正念還不夠敏銳,就必須觀「念頭」或「散亂」直到念頭完全停止。再次, 我們並不允許雜念持續太長時間,比如說,超過一、兩分鐘。如果念頭頑強, 要把你的心拉回去觀照主要目標。如果這個障礙觀的好, 你就會理解不同類型的散亂, 它是在怎樣的因緣生起?它如何變化、進行?它如何地消逝?

如果你觀照心的散亂或念頭, 通常你會發現剛開始時, 那裏沒有連貫性, 當你更仔細的觀察, 你會發現散亂通常圍繞某些未處理、困擾的事在打轉。它就像投擲一、兩顆石頭進去水中, 引起陣陣漣漪, 造成水中小小的騷動。在此, 我們要嘗試去發現這類障礙的原因。

它經常對發生或沒處理完的事物, 以不同形式的悔恨、憂慮再三地出現。實際上, 許多這類的東西都不是真正重要的, 你可以漠視它、掠過它。畢竟, 這個世界上待解決的問題, 待做的事情, 總是會有的。採取必需措施後, 我們能做的只是等待。悔恨、憂慮並無濟於事, 但是正念當然有幫助。

如果散亂是因為一個特定的問題或者事情引起的, 對它警惕是明智的。這看起來像對某地, 製造暴動的主要的犯人拉警報。如果我們能抓住、制服他, 那問題就解決了。這種散亂可能一分鐘內出現很多次, 但每一次你都要去觀它。在適當時候, 它的力量將減弱, 從而消失。這種方法能運用來對治習氣, 或腦子裏縈回不去的聲音、曲調。由於五根門上出現持久性的擾動, 譬如持續的聲音或痛, 這類頑強型的散亂會生起。因此, 你就不能清楚地正念到主要的禪修目標。這問題落在那些正念「方方正正」的人, 而不會是那些圓融的人, 也就是說, 那些人剛強、不靈活, 還有些則偏執要在同一個目標上觀照很久。當主要目標變微細, 不容易察覺到, 這類散亂就會出現;或是當你沒意料到的轉變來臨, 或者是沒意料到的幹擾性目標滑進, 這類散亂會來臨。因此, 心被幹擾、不滿。後果就是心散掉。應該要有正念, 綿綿密密的觀照。這是在說, 當有需要的時候, 你的正念應該靈活得足以改變它的目標, 轉換到更合適、更重要的目標來做觀照。這要怎樣做, 下麵各章會處理。毗婆舍那目標是變換不定的:它展現了苦的特性。它的出現和運轉都不會依照我們所希望的。要隨時準備好!

為什麼散亂會出現, 它的另一個原因可能是五根不平衡。例如, 有太多精力迫使心變過於活躍。精進力太強了。信力過度也會這樣。在這樣的情況, 放鬆精力是很重要的。

最後但並非最不重要的一點, 你或許能找到散亂生起的根源。有貪、瞋、癡這三個劣根性, 當我們精准的觀照到它, 它就會消失。如果這三個根源生起時, 你認不出它們, 那禪修會較難進行。即使活躍的思考已經停下來, 這三個根源引起的散亂還會出現。你應該努力, 有正念觀照, 直到它們完全停止, 心理的障礙才會滅除清淨。

當心不連貫地擺脫了散亂、憂心, 它有點像經驗到突如其來寂靜。與此類似, 當你不再受昏沉睡眠影響, 看起來會像撥雲見日。不過, 如果不去追察障礙後面(的根源),我們將只會招惹它們快速的再回來, 就像野草迅速重長在新近清理過的土地上, 念頭可能比以往更茂密。

如你所知, 散亂的因素跟對治是很複雜的, 因為它可能包含所有的煩惱垢。只有透過真正連續的正念觀照, 它才能真正被放下。總之, 我們處理五蓋是透過︰

1 正念的觀照到雜染心, 觀「念頭、念頭」直到它消失。
2
如果它停留超過一、兩個分鐘, 就忽略它, 把心拉回來觀照主要目標。
3
如果五蓋仍然頑強, 辨認散亂心的性質,它的起因是三劣根中的哪一種, 適切的直接觀照它的根源。

有時禪修者來問︰「我認為心真的是狂亂。有時它會想很可怕的東西, 甚至是對師父和佛陀起念頭。那是非常惡劣的意業。為什麼它會生起, 那我們怎樣處理它?」它是因為煩惱才出現。要處理它, 首先必須辨認出煩惱的性質,然後再採取適當的措施。

還有其他方法能處理散亂心, 譬如思考形式的開示,四念處相關的論書等。有些措施是︰交往良師益友、與有助益、身同感受的友伴交談、獲得正確的知識、意念散亂的危險、定力的好處等等。最後一搏, 書本建議我們與心交戰:「抓緊牙關, 舌頂下顎, 如果它平息收攝了, 以心來引導心, 那些惡劣、不成熟的念頭都跟貪、瞋、癡有關, 清除掉就完結了。」除去這些, 心就穩定、鎮靜下來, 達到一境性得定。


  懷疑
Vicikiccha
第五個障礙是疑, 指心的困擾、迷惑狀態, 它使人懷疑、不信任真實(在這裏指對三寶的懷疑)。不過應該把這個和健全的懷疑做一個區別, 健全的懷疑指《迦蘭摩經》(Kalama Sutta) 所提及, 懷疑所應該懷疑的。實際上後者試著正確的理解, 才是智慧功用。

那些認為超出他能力所及的人, 就會生起懷疑。佛法是遠超過邏輯推理, 那些只在概念的層次作用。因此, 導致這些人們的混淆和無法確定。整個任務應依照正確的方式進行, 懷疑癱瘓掉了整個進程。當他們出現時, 正念觀照懷疑的方法, 可以解決多數情況下的問題。較的持久的問題, 小參時與禪師的會談, 可以整理清楚。

真正的麻煩發生在那些來禪修與的人, 他們對三寶並不敬信受行, 不懂修行及其目的、佛法的特質。

理解適當的理論, 可以去除相當程度的懷疑, 以及提供恰當的信心, 足夠在道途上長遠修行, 從毗婆舍那禪修中獲得淳厚、相續的淨信。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