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1/07/06 07:38:43
學習次第 : 初階

龍欽巴大士(無垢光尊者)《三十忠告論》講記(四)

為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為度化一切父母眾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為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今天我們在這裏學習龍欽巴大士的《三十忠告論》。《三十忠告論》雖然詞句不是很多,但是它的內容非常深廣,對我們來說是最殊勝的教導和竅訣。我們現在有這個機緣來聽聞,也是宿世修來的福報,大家一定要珍惜。怎樣珍惜呢?要用心諦聽,把每一個偈誦的內容都牢記在心裏,儘量落實到日常生活和工作當中,這樣才不會辜負龍欽巴大士對我們的期望。

我們作為修行人,尤其是作為大乘修行人,應該要做一些利他的事情。但是自身修行還不到這個層次,機緣還不成熟的時候,不能勉強地去做。若是勉強地去做,對眾生、對自己不但沒有利益,反而會有一些害處,會造一些惡業。所以大家首先要把出離心修出來,把慈悲心、菩提心發出來,然後再做利他的事情,這樣才會變成真正的功德,才能真正利益眾生。

前幾天講了,出離心是對自己的一種保障。若是沒有升起出離心,就去修世間八法,去搞世間這些比較有意義的事情,也會染汙自己的相續,會造很重的業,將來要感受無窮無盡的痛苦。沒有慈悲心和菩提心,也不能真正利益對方。做這些偉大的事業的時候,要謹慎考慮,要看自己有沒有這個資格和能力,不能輕舉妄動。這些事情不是誰都能做。若是你不求解脫,只求世間的一些利益的話,那你也可以做;若是你求解脫,你就不能搞這些。真正有利他心的時候,這些都是利益眾生的一些方便和手段,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有機緣的時候才可以做。

公證中者以及斷訟等,雖思調解爭端是利他,
依彼生起欲望之因故,無有希疑即是吾忠告。

公證中者以及斷訟等,兩個人發生矛盾或衝突的時候,做中間人去調解這種怨恨和矛盾。很多人都認為,這是一種利他的行為,是應該去做的。但是修行不到位、沒有能力的情況下就盲目地做,雖然在表面上是一種利他的行為,但是實際上也是造業。依彼生起欲望之因故,也會增加自己的欲望,也會造很多業。無有希疑即是吾忠告,希是希求,疑是疑惑,就是患得患失。不要有患得患失,心裏應該要清淨、安寧、平和,這也是龍欽巴大士對我們的忠告。

你要調解他人之間的矛盾,化解怨恨,這是一種利他心,是一種菩薩的行為。但是你沒有這個能力的情況下,尤其是還沒有生起出離心,還沒有發菩提心的情況下,去做這些事情,不但不能調解他人之間的矛盾,不能化解他們之間的怨恨,甚至事情會更嚴重,雙方都會增加煩惱痛苦,也會造一些業,這樣互相都有害。即使暫時能解決一些問題,相續中也會增加妄念、傲慢、執著等煩惱。所以最好不要輕易地去做這些事情。

現在我們也有很多這樣的情況,一說要幫助別人,也不考慮自己有沒有這個能力和緣分,就輕易去做。我經常跟大家講,道友就是道友,在學佛修行上,互相之間可以交流,但是不能有其他瓜葛,不能有生活上、工作上的來往。否則最後只能造業,不會有什麼好的結果。有的人成為道友以後,互相之間搞很多關係,有時候一起做買賣,互相借錢,認為自己是在幫助道友似的,但是最後都是煩惱。剛開始互相都不瞭解,處的都很好,都很熱情,然後一起做一些事情,互相幫個忙,慢慢時間長了,過幾個月就開始有矛盾、有衝突,就開始煩惱痛苦。所以做什麼事情都是,不能盲目,不能輕舉妄動,自己首先要觀察清楚,考慮清楚。包括你依止上師、選擇法門都要仔細觀察、考慮,何況這些事情呢?

學佛修行也是,各修各的就行了,主要就是聽佛的教導,聽上師的開示。覺得其他善知識或道友修得好、講得好,就邀請他來,前幾天還行,時間久了,就又開始煩惱了。其實都是自身的毛病,但是自己不知道,反而覺得別人有問題。又開始誹謗,造業。

學佛修行不能盲目!佛的教導,這些經典、論典裏都有,上師的開示講得這麼清楚,這麼契機契理,這就行了嗎!你依止上師的目的是什麼?皈依三寶的目的是什麼?目的就是要跟上師三寶學,而不是要跟這些道友學。如果這個道友真是個有修有證的人,你也可以把他作為榜樣,但是這個很難分辨,尤其是通過幾天的觀察,一個偶然的接觸,很難摸清楚他的內心,很難分辨他是不是真有修行的。所以不要盲目。

幫助別人、利益眾生是好事,是一個偉大的事業;正因為如此,就更要小心謹慎。我們做世間的比較重要的事情也是,要再三考慮後再決定。佛菩薩的事業是最偉大的事業,我們要做,就必須先要觀察、考慮清楚,然後再去做。你下決心去做了,這個時候無論如何都不能退轉。你現在修行還沒到一切觀為清淨的那種境界,跟人接觸的時候不可能看不出別人的毛病和缺點。其實這些毛病和缺點都是自己的,但是你認識不到,會推到對方的身上,於是就產生矛盾和衝突、煩惱和痛苦。所以不要過多接觸。

有的人根本不和道友接觸,這也是一種過錯。你不跟他們交流、共修,你修行很難有進步,很難成就。共修的時間可以和大家一起共修,一起交流,但是這也有個適度,不能太過度。有些人剛開始很過度,然後過幾天就發生矛盾了,開始誹謗,說長說短,說是說非。你看這是多大的罪過啊!你們是金剛兄弟,若是互相之間發生矛盾和衝突,甚至相互誹謗,在金剛乘裏是根本戒啊!若是不通通懺悔的話,將來一定要墮落金剛地獄,此生你修得再精進也不會有任何成就。所以沒有必要造這些惡業。就是自己修好自己,管好自己,把握適度。該交流的時候交流,該接觸的時候接觸,該共修的時候共修,你在修行上可以交往,可以互相幫助,平時就不要太交往,避免造業。

所以我們幫助他人、利益眾生是好事,但是這個一定要觀察清楚,自己有沒有這個能力,有沒有這個緣分。有的居士家裏養這些動物,養狗啊,養貓啊,剛開始也都很熱情,時間久了就不管了。這不是造業嗎?你在家裏養這些,肯定有很多麻煩和不便,提前要考慮好啊!我不怕,我為了養這個有緣的眾生,我不顧一切,不怕一切艱難困苦。你有這樣一個決心,而且真正能夠做到的話,你可以養;若是做不到,你最好別養。你先結的是善緣,這個善緣後來變成惡緣;你先種的是善因,這個善因後來變成惡因。和眾生只能結善緣不能結惡緣,只能種善根不能種惡業。所以一定要甚深考慮,仔細觀察,都清楚了,然後再做。若是行善,就要做一個純善。

做這些事情的過程中,我們總是患得患失,自己的心也得不到安寧,得不到自在,反而增加了痛苦。現在很多人都不會修行。學佛修行不可能給你帶來任何壓力、煩惱和痛苦。我們雖然在表面上很精進、很積極、很用功,實際上很多時候給自己帶來了壓力、煩惱和痛苦。這就說明你沒有修好,你沒有學好。

佛法是圓融的,不同年代、不同地區、不同根基的眾生都有適合學修的相應法門。我們說佛是最偉大的,佛的智慧是至高無上的,佛的智慧是究竟圓滿的。為什麼呢?佛講的每一句話、每一個道理,都能與不同年代、不同地區、不同根基的眾生相應。它包含了世出世間的一切,它包含了過去、現在、未來所有的一切,怎麼講都是通的,這是佛法的超越之處,和其他的學問不一樣。其他學問內容都是死的,但是佛法是活的,同樣一句話,在低層次、中層次、高層次裏都能講通,這是佛法一種特有的功德。

接下來是:

雖具受用眷屬民福德,悅耳之語遍於瞻部洲,
然自臨死之際無毫益,精進修持即是吾忠告。

悅耳之語就是名譽,遍於瞻部洲就是遍于南瞻部洲。不管你有多大的名聲,有多少眷屬,自臨死之際無毫益,臨終的時候一點用處都沒有,照樣要感受病苦、死苦。家親眷屬越多,心中的牽掛越多,走進中陰界,卻一個人也不能帶走,自己獨行,去見閻羅王和那些獄卒們的時候一點面子都沒有,和街上的乞丐沒有絲毫的差別。世間的這些福報都是暫時的,你有再高的地位,有再多的財富,到臨終的時候也沒有用。有意義嗎?人顛倒嘛,快要死了,還是捨不得用。死亡來臨的時候,你真正徹底告別今生的時候,一分錢也帶不走。財富越多,貪心越重;財富越多,對世間的留戀心越強。帶也帶不走,放也放不下,非常的痛苦啊!

死亡以後,要在中陰界度過七七四十九天。這時候你有小小的神通,隨時都可以回來看到這些家人。當看見他們正在爭奪你的財產的時候,你心裏會怎麼想?你會更加煩惱,更加痛苦!這些人大部分都會變成餓鬼,走不了。

名聲遍于南瞻部洲、遍於整個三千大千世界也沒有用。閻羅王根本沒有聽說過你,這些獄卒們根本不認識你,他們不可能變成你的粉絲,他們不會那麼崇拜你啊!有意義嗎?沒有絲毫的意義!到臨終的時候,有意義的只有佛法,能帶走的只有善根。你所修的善根才是你唯一的路費,其他一分錢也帶不走,一個人也帶不走。去見閻羅王的時候也是,你能帶走的只有兩個,黑業和白業,就是善和惡。閻羅王給你審判的時候,這也是最佳的依據之量。黑業多,所造的惡業重,懲罰你,讓你下地獄,感受地獄的痛苦。白業多,所修的善根多,就讚歎你,讓你升天享受喜悅,甚至你能去西方極樂世界。

你在人間的時候有很多眷屬,他們不認;你有很多的財富,他們不認;你有很大的名氣,他們也不認。他們只認你所積累的善根和罪惡,根據這個來審判。你們現在很多人年紀都大了,快面臨死亡了,這個時候唯一重要的就是善業,就是善根。多做善業,多種善根。這些年輕人也一樣,死亡是無常的,死期是不定的,在哪死,什麼時候死,用什麼方式死,誰也說不定。所以對世間的這些名聞利養,不要太在乎,不要太執著,不要太追求。

佛法放在第一位,修行放在第一位,這是最重要的,其他的都隨緣,有多大的福報就享受多大的福報。修行人心要坦蕩,要安寧,不能患得患失,不能有世間的這些煩惱。不管是好壞,不管是善惡,你執著什麼、追求什麼都是過錯,都會傷害你,所以就是一切隨緣。世間的這些名聞利養有也行,沒有也行,無所謂。有也是暫時的,也會變;沒有也是暫時的,也會變。在六道輪回中,我們也當過明星,也當過乞丐,也當過國王,也當過農夫,也做過富翁,也很多次窮死過、餓死過,有什麼啊?都是暫時的。所以我經常跟大家講,在人世間都一樣,好也好不到哪去,壞也壞不到哪去。心裏沒有安靜、沒有快樂,心不自在的話,你擁有的再多也沒有用啊!也讓你煩惱痛苦。若是心裏自在快樂的話,條件再差也沒有關係。

主要是好好學佛,好好修行,世間的這些自然就會有。自然有的,才是福報。你拼命去追求,這樣得來的福報都不是真正的福報。你們現在追求財富,始終都是煩惱痛苦。積財的過程中也是煩惱痛苦,守財的過程中也是煩惱痛苦,最終破財、失財的過程中也是煩惱痛苦。這不是真正的福報。

真正的福報是自然而然的。名聞利養都自然來了,沒辦法,火點上了灰自然就有了。沒有特意去積財,就沒有積財過程中的煩惱和痛苦;沒有特意去守護財富,就沒有守財過程中的煩惱和痛苦。這種福報是自然而然,破財、失財了也無所謂。

真正的福報是自由自在的。你自在財富了、自在名聲了,這才是真正的福報。若是不自在的,縱然有了,也不是福。世間的這些名聞利養也許是禍,也許是福。自然修來的這些都是福,拼命追來的、刻意求來的這些都是禍,不是福,自己要好好分辨。

精進修持即是吾忠告,精進修行,這裏一切都有了,世出世間一切都會自在。其實真的很容易,但是對凡夫來說,也是很難。就是一個心態,但是放不下。這個心態放下了,一切都會自在,一切都會有。

你們現在學佛修行,學的是什麼?修的是什麼?還是在患得患失,沒有一點勇氣。其實真正懂得佛理的人,真正有修行的人是最有自信的人。我們現在所謂的這個自信是傲慢。明白佛理,明白真理,才會有自信。佛講的三種信心,也是一種自信。真正懂得佛法的人,真正有修行的人,怎麼沒有自信呢?他是無所畏懼、無有恐怖的。

修行的心態是一種勇敢的心態,一種自信的心態,一種自在的心態,安祥、安寧、自在、遊舞,怎麼都可以。沒有錢也快樂,沒有那麼多的牽掛和貪戀;有錢也快樂,可以去做更多利益眾生的事情。有病也快樂,可以轉為道用,可以消除宿世的業障,可以還宿世的債;沒有病也快樂,身體健康,可以修行,可以去利益眾生。活也快樂,能學法修行,能弘法利生;死也快樂,去面見阿彌陀佛,到很多的佛國淨土去參觀,去親近無數的佛菩薩,和他們一起,也很開心快樂。

害怕死亡的人,他根本沒有想見阿彌陀佛的心,他根本沒有相信西方極樂世界的存在,他根本沒有相信阿彌陀佛的能力。如果他相信了阿彌陀佛的能力,相信了西方極樂世界的存在,那麼,從娑婆世界去西方極樂世界見阿彌陀佛,這是求之不得的一個事情啊,他還會害怕嗎?他還會痛苦嗎?有的人一說西方極樂世界,一說阿彌陀佛,就很有信心似的。我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啊,我要去見阿彌陀佛啊!真正到時候,他怕死,不捨得離開這個世界。說明根本沒有信心。一生念佛求往生,白下功夫。

在《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裏講,到臨終的時候,阿彌陀佛以及他的眷屬來接引,然後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享受。這個待遇很高啊,誰不願意啊?但是你的信願真的是堅定不移嗎?那你為什麼怕死呢?在這個世界你還有什麼捨不得的呢?死亡是你求之不得的嘛!

今天在這裏為什麼要講這些呢?不要欺騙自己啊!我們無始劫以來到現在,自己把自己欺騙了。我們為什麼不得解脫呢?自己在糊弄自己,自己在欺騙自己,還不夠啊?現在遇到佛法了,學佛修行了,不能再欺騙自己了。是就是是,不是就是不是,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自己最清楚自己,別再虛偽了,別再欺騙自己了。

不要到別的地方去偵查,就到自己的相續裏去偵查,查個水落石出。善就是善,惡就是惡,正就是正,邪就是邪。真的,應該修行啊!和那些前輩、祖師一樣,每一個起心動念應該放一個豆子。在相續中生起了一個惡念,放一個黑豆;生起一個善念,放一個白豆。以前很多大德高僧就是這樣修的。剛開始是全是黑豆,沒有幾個白豆,慢慢調整、再調整,最後都是白豆,沒有黑豆。應該這樣腳踏實地的調整心態,改變心態,才是真正的修行,才能成就。

而我們現在呢?不用說每個起心動念,自己這一天當中做了什麼都不知道。每天不間斷地做早課晚課,但是沒有起到作用。早課應該是確定今天這一天應該要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晚課主要是反省我這一天的一言一行,每一個起心動念是善還是惡,善的多還是惡的多。修行不能虛偽,實實在在,一就是一,二就是二,這樣才能成就。今天就講到這,最後回向吧!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苦海諸有情!
以佛所獲三身之加持,法性不變真諦之加持,僧眾不退意樂之加持,如是回向發願悉成就!
達雅塔,班贊哲雅阿瓦波達呢耶所哈!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