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1/07/06 07:27:42
學習次第 : 初階

龍欽巴大士(無垢光尊者)

 

《三十忠告論》講記(六)

為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為度化一切父母眾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為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今天,我們在這裏學習龍欽巴大士的《三十忠告論》。《三十忠告論》裏主要講,如果在表面上學佛,而且做一些利他的事情,但是做得不如法或者發心不到位的話,對自己、對他人只有害沒有利。所以不能盲目地做一些利益眾生的事情,做一些類似佛菩薩的行為。

佛像供物經論爐灶等,雖攜所需行於寂靜山,
暫具用品爭紛痛苦因,依無所需即是吾忠告。

過去在藏地,好多人到山上閉關修行。閉關修行應該少欲知足,少行無事。但有的人不是這樣的,去山洞裏修行也要帶好多東西。這樣做沒有必要。自己要有一定的見地,遣除疑惑以後才可以在山洞修行。這些所依或者助緣,有也可以,沒有也可以。不應該帶很多器物,甚至帶一些有價值、珍貴的佛像、供品、經論、爐灶、用具等。到山上修行,就要學習密勒日巴的精神。密勒日巴在山洞閉關修行時一無所有,連基本的生活用品,甚至身上穿的衣服都沒有。他吃綠草,喝涼水,住山洞,沒有佛像、佛經,也沒有這些供物。若是你想到山上,或是在山洞裏修行的話,也不應該帶那麼多東西。

我們藏地有一句諺語:拋棄大家,建小家。大家就是家鄉。拋棄家鄉,離開相對比較大的家,到山上或者廟裏建一個小家,又收集這些佛像、佛經、供品,儲備飲食、置辦鋪蓋等用品。雖然住在山洞裏,但周圍都是這些亂七八糟的東西。剛開始覺得生起出離心,拋棄家鄉出家了。然而出了一個家,又建立了另一個家;拋棄了大家,又建立了一個小家。我們的佛祖釋迦牟尼佛最後在菩提樹下修道的時候,也沒帶什麼東西,只是鋪了幾把吉祥草,沒有帶什麼聖物,也沒有準備供品,直接打坐、入定。

不是誰都有到山上修行這個資格的。沒有明心見性,到山上怎麼修啊?在山洞裏親近不了善知識,也不能聞思。在修煉的過程中,若是有什麼疑惑、問題了,誰幫你解決?這時候又下山嗎?到山上修行是有條件的,沒有必要靠外在的一些助緣。

雖攜所需行於寂靜山,暫具用品爭紛痛苦因。這些都是紛爭、痛苦的因。依無所需即是吾忠告,不要籌備這麼多。但是我們現在很執著這些,要設佛堂、請佛像、擺供品,互相比誰家的佛堂大,誰家的佛像珍貴、莊嚴,誰家的法物多,誰得到了多少甘露丸、舍利子。

設佛堂,供佛像都要隨緣。這些說重要也重要,說不重要也不重要。如果有條件,有福報,可以設,可以請。如果沒有條件,沒有福報,也沒有必要去執著這些。上師三寶無處不在,哪里都有,你供一個有形的佛,還不如供一個無形的佛。有形的佛是假佛,無形的佛是真佛。沒有必要執著,只供假佛,不供真佛。

供品也是,我們的周圍處處都是供品,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珍貴、稀有的東西都是供品,包括我們自己所吃、所穿、所用的東西都可以做供養。供養有三種:法供養、力供養(奉獻能力)、財供養。把身體、受用、善根用來做供養。身供養是將身、口、意三門供養上師三寶。受用供養是將自己所穿的、所用的、所吃的都供養給上師三寶,供養給自身壇城。善根供養是將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中所積累的善根供養給上師三寶。那些物品都是一種表法,有也行,沒有也行。

現在人都執著這些法物、聖物、舍利、甘露丸。我每天都在給大家開示,然而來求正法的人非常少,反倒是求金剛結的人特別多。都顛倒了!光靠一個金剛結,甘露丸,舍利子,能成就嗎?

要解脫、成佛,必須要靠正法,靠聞思修。我們經常說聖地、聖物,若是你有信心的話,都是聖地,都是聖物;若是沒有信心的話,都不是聖地,不是聖物。加持是靠信心的,成就也是靠信心的。有信心,到處都有加持,到哪里都能得到加持。信心是從哪里來的?是從明理中來的,不明理怎麼能生起信心,沒有信心怎麼能得到加持呢?

我們說,一到某某聖地就能消業、解脫,但是有的人來了,可業障並沒有消,也沒有解脫。我們說,某某聖物一見就能解脫,一戴就能消災免難,但是有的人見了、戴了,沒解脫,也沒消災免難。

印度的金剛座特別殊勝。若是有一個地方,見到就能解脫,那肯定是金剛座,因為它是賢劫千佛成佛的地方。釋迦牟尼佛是第四尊佛,這個劫裏還會出現一千尊佛,都要在印度的金剛座上成道,再殊勝的地方也比不上金剛座。若是一到那個地方就能解脫的話,佛就不用三轉*輪了,佛的那些弟子也不用苦修了,都到金剛座就行了!哪有那麼容易?

確實是有很多系解脫、見解脫、聞解脫,但這是對機緣、相續成熟的人來說的,他們一見到、一聽聞、一系上這些聖物就能解脫,瓜熟蒂落。對有福報、有根基,因緣具足的人來說是這樣的,不是每一個人都能這樣,我們一般的人還需要修行。所以說,這些說重要也重要,說不重要也不重要。以後別把這些東西看得太重,不要太在乎,一切隨緣。這些都是所依的作用。你若是需要一個所依,你現在學習用的、手裏拿的這篇文章,也是所依,靠它也行。為什麼?因為它是佛書,是法寶,是三寶之一。

但是人都有分別心、執著心,看到那種莊重、大氣的佛像就覺得殊勝。這樣一篇文章,誰都沒當所依,都當垃圾,當墊子了!所以,家裏設佛堂,請這些佛像、法器或者供品,也有功德,但是,要隨緣而做。有了是福報,沒有就沒有,不要太重視這些,不要把主要精力放在這上面,這都不是最重要的。很多學佛人知道要設佛堂,要請佛像,要供這些供品,但是不知道聞思修行是最根本的,是最重要的。

還有一個道理我們要明白。有的人覺得在家裏學不了、修不成,必須要找一個寂靜的地方,到一個寺院,或是到一個道場。你們應該知道,現在真正有聞思修的清淨的寺院很少,真正有的道場很少,所以我們不要瞎跑。盲目地跑來跑去,結果都變成爭紛痛苦因。到哪里都有爭論、糾紛,到哪里都增加煩惱,增加痛苦。沒有做功德,卻造惡業了;沒有修法,卻修來了亂七八糟的心態。

你們心裏都很清楚,自己跑過的寺院、道場都不少吧,都是什麼樣的結果?看不慣這個,看不起那個。到這邊心裏起煩惱,到那邊心裏又起煩惱。跟這個人不和,跟那個人更不和,還不如在家。

我和大家說過,寂靜處是可以創造的,若是自己會創造的話,哪里都是寂靜處,包括你的家都可以成為寂靜處。你將各種事情做好,各種關係處理好,修行沒有障礙,家裏具備了修行的條件,自己的家就變成了寂靜處了。

我為什麼要開通網站、論壇、網路共修講堂?就是要把這些高科技利用起來。通過互聯網,不用出家門,隨時可以親近上師,隨時可以聞法,和這些金剛道友共修。現在和以前不一樣,以前哪有這些條件?現在我們有多好的機緣,但是都不珍惜,還到處亂跑。真的,不要輕易相信別人,不要輕易亂跑。

濁時中於野蠻之眷眾,為其面責等雖是善意,
依彼生起煩惱之因故,言談平和即是吾忠告。

雖然你是好意,面對面地指出別人的缺點和毛病。但現在是末法時期,是五濁惡世,這些眾生,包括眷屬,都是很野蠻的。依彼生起煩惱之因故,你這樣做,不但不能利益他,反而還會讓他生煩惱。所以,言語應該平和一些,圓融一些。這是龍欽巴大士對我們忠告。

別人有過錯,是應該告訴他,但是你直接指出他的毛病與缺點,誰能接受呢?自己是善意的,但是誰能理解呢?所以,說話還是注意一些,溫和一些,圓融一些。否則,他人起煩惱了,自己也起煩惱了,這樣不好。

但是,如果有這個能力,有這個機緣,就應該指出。讓他認識錯誤,改正錯誤,實際上就是讓他開悟,讓他成就。但是,如果沒有這個能力,沒有這個緣分,說話還是注意一些。不是誰都可以直接說別人的。

互相說話的時候都要注意。你說我心直。你心直有什麼好啊?就是一種習氣。你認為直來直去是好,不一定!這樣做傷人傷己,這是你不夠圓融、溫和,是毛病!如果說這是自己的脾氣,那就更要改了嘛!其實就是無始劫以來的串習,是不好的個性。有的人說:我這個人實在,覺得這是功德。這不叫實在,不是功德,這叫愚癡!真正的實在,本身是一種融和,一種圓融。你要有智慧,有方便,說話要注意,要圓融。有的人特別愛造口業,輕易批評別人、指責別人。若是做的不適當,都是造業。

毫無私欲誠心利他語,以憫揭發他人之過失,
雖思正意彼心結石因,言談悅耳即是吾忠告。

很多人就是這樣認為的,我是無私的,是誠心利他的。”“以憫揭發他人之過失,揭發他人的過失,認為自己在利益他人。雖思正意,雖然自己是正義,覺得自己的心是好的,是正的。彼心結石因,但是相續中會結石,就是會結仇結恨。

言談悅耳,就是說好聽的話。一般的情況下,還是要說好聽的話。你認為不是為了自己,而是誠心利他,然後以悲憫、好意去揭發他人的過失,看起來是正義,自己也覺得心是善良正直的,但是會成為結石因,就是結怨恨的因。石頭又硬又冷,仇恨也是如此。硬,不容易化解;冷,容易傷人。所以在一般的情況下,還是要說好聽的話。這是龍欽巴大士對我們的忠告。

護持自宗破除他宗者,雖思辯論清除教法塵,
依彼生起煩惱之因故,禁止自語即是吾忠告。

以前在藏地,這種情況非常嚴重,認為自己在護持自己的宗派。破除他宗者,通過邏輯推理,破除他人的宗派的一些觀念或見解。雖思辯論,這樣辯論,保護自宗、破壞他宗,認為自己在清除教法上面的灰塵染汙。依彼生起煩惱之因故,若是沒有一定的修行,在做辯論的過程中也很容易產生貪自恨他、嫉妒傲慢等煩惱。

有時候是宗派與宗派之間的辯論,有時候是人和人之間觀念的辯論。辯論時,有的人辯論的知識或者能力比你強了,就會生起嫉妒之心。有的人跟你辯論,不止一次地失敗的時候,你就會生起傲慢之心,覺得自己很了不起。這樣貪心和嗔恨心很容易生起。所以辯論的時候也要注意心態,首先觀察自己辯論的動機是什麼。若是真正為了清除教理上的一些疑惑或者污染,真正如理如法地進行辯論的話,這個功德不得了。我們有一種說法,利益他人的三種最佳行為,第一個是講解,第二是辯論,第三是造論。有這麼個說法:為自己聞思修,為他人講辯造。

我們成佛的目的是為了眾生,為了成佛要聞思修。利益眾生的時候,發心、心態很重要。若是發心不到位,心態不好的話,就不能做這些。否則,會變成生起煩惱的因。禁止自語,在這樣的情況下就要禁語,少說話,少辯論。你們現在沒有正式辯論,只是討論。但討論的時候,也會生起貪嗔癡慢疑等煩惱。總認為自己的觀點是對的,他人的觀點是錯的。所以在討論的時候也要注意,觀察自己的相續,是什麼發心,什麼心態?是在造業,還是在修行?一定要觀察!

偏私護持師傳宗派等,彼等縱使以為是承侍,
贊自謗他貪嗔之因故,一切放棄即下吾忠告。

偏私就是一種偏見、私心。認為自己辯論是對上師、對宗派的一種承侍和保護。贊自謗他,讚歎自己,誹謗他人;讚歎自宗,誹謗他宗;讚歎自己的傳承,誹謗他人的傳承。增加貪心或嗔恨心,貪,貪自己和自己的宗派;嗔,恨他人和他人的宗派。做這些自贊謗他的事情,都是造業。

一切放棄即下吾忠告,把這一切都放棄。若是發心不到位,把握不住自己時,最好放棄這些,不要去辯論。多聽課,看書,有什麼疑問,直接去問上師、善知識就行了。

其實,辯論、討論本來是件好事,也是必須要做的,但若是你發心不到位,或者把握不住自己就會造業,會犯很多錯,犯很多戒。所以最好先放棄這些。能放下是最好的,若是放不下,就暫時放棄吧。等修行到位了,真正有能力的時候,再去辯論也不晚。

龍欽巴大士在這裏給我們講的這些,都是做為修行人,尤其是做為大乘修行人應該做的一些事情,但是,如果發心不到位,或者沒有能力,沒有修到如是層次的情況下,最好先別做。做這些事情雖然好,但是不要盲目去做,一定要等到有能力、有福報,機緣成熟了,做起來才會如理如法。否則,不但沒有功德,反而會有罪過;不但不能行善積德,反而會造業、犯戒。所以一定要注意,要小心,不要輕舉妄動。真的,很多時候,我們處處都在犯這些錯誤,認為自己已經行了,其實發心根本沒有到位。剛開始很積極,過後就不行了;剛開始很熱情,一遭到挫折就不行了。這說明了什麼?說明了發心沒有到位,修行沒有到位,這樣就會造業!

這些偈誦一定要記在心中,最好落實到生活中,工作中,因為這些都特別殊勝,都是竅訣,都是三藏十二部的精髓與精華!我們若是不能通過這些開悟、證悟,那我們不會開悟、證悟的。希望大家一定要用心、珍惜。最後祝願大家吉祥圓滿!紮西德勒!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苦海諸有情!
以佛所獲三身之加持,法性不變真諦之加持,僧眾不退意樂之加持,如是回向發願悉成就!
達雅塔,班贊哲雅阿瓦波達呢耶所哈!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