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1/01/08 22:40:22
學習次第 : 初階

 弟子規另解 第九課

與顯宗、密宗的甚深教義比起來,《弟子規》的內容淺顯易懂,即使是文化不高的人閱讀,也可一目了然,不會有太大難度。但如何將它的思想落到實處,融入生活中去,還是比較困難的。這次講授《弟子規》,我們是讓大人先學,想方設法讓他們懂,然後再傳給下一代。因為將來社會的命運在孩子手中,如果現在不學,長大成人後沒有這種理念,對人類的損失會很嚴重。所以,我們應通過各種途徑,把它傳入千家萬戶,讓更多的人接受。

其實,這本書的內容,本來就是漢族自己的傳統美德,並不是其他民族的思想,所以,在你們的骨髓裏,原本就有這樣的血液。然而,這種文化若沒在生活中體現出來,光是聲稱屬於這個種族,也不一定起什麼作用。就像一個在美國長大的中國孩子,從小對那裏的文化耳濡目染,久而久之,漢族傳統在他腦海中會一無所有。即使他自稱是中國人,除了DNA能表明他的血液裏有老祖宗的印跡外,身上也找不到任何東方文明的影子,這是非常可惜的。

對我來說,漢地文化特別讓人佩服的地方,第一是禪宗思想,因為禪宗的公案及頓悟教言,與密宗成就者的事蹟非常相似,所以相當有價值;第二是淨土宗思想,因為它簡便易行,便於成千上萬人行持,可令念佛法門廣弘於世,這種弘揚方法很值得隨喜;第三就是現在所學的聖賢教育,這是其他民族所沒有的,雖然它未涉及出世間道理,但今生做人做事的基本禮節、規範和行為,也是極為深奧的一門學問;第四是素食觀,漢傳佛教所重視的這一理念,尤為值得其他民族借鑒。

實際上,每個民族都有古聖先賢、高僧大德傳下來的智慧精髓,作為後代,我們有責任繼承並發揚下去。儘管每個人的能力不同、智慧不同,但必須有這種責任感。比如,上師如意寶為主的高僧大德,給我們傳授了許許多多珍貴法要,可我們現在修持得怎麼樣?在傳授的過程中又做了些什麼?……時常都要這樣觀察。

繼承自己的民族文化,每個人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有些人可能沒有感覺,認為只要有飯吃就可以,其他什麼都不必管。不能這麼想!在我們身邊,不懂聖賢教育的孩子非常多,對他們來講,本論一個偈頌的影響,也無法用言語來描述。表面上這雖然很簡單,不外乎是吃飯的問題、穿衣的問題、走的問題、坐的問題……除了旁生以外,人人都會懂。但懂歸懂,真正要行持卻很難。

這些內容,在我們佛教中其實也有。學過戒的人都知道,佛陀制定了許多戒條,而比丘112個惡作所規定的言行範圍,基本上跟《弟子規》的一樣,只不過佛教中講得更細緻、更深入而已。由此也可以了知,佛教智慧涵蓋了世間一切優良學說,不管是行為、心態,甚至極其深奧、無法言說的境界,都從不同角度闡述得非常圓滿、究竟。

你們這次學《弟子規》,希望今後能發願弘揚,而弘揚的過程中,最好是結合佛教理論。我看了很多《弟子規》講義,也聽了包括臺灣教授在內的一些講解,他們都是按國學思想解釋的,結合佛教教理闡述的比較少。我畢竟是一個出家人,因此,傳講方法可能跟其他人有點不同。通過這樣的傳講,我一方面想讓孩子做個好人,同時,也想直接或間接讓佛教的甚深道理對他們心裏起一些作用。

所以,《弟子規》光碟出來以後,在家居士一定要學,學了之後,也要讓孩子受這樣的教育,否則,一旦他們長大了,有些觀念就很難扭轉過來。包括學院有些居士,你們的孩子已經成人,現在看他要往上看,沒辦法給他下命令了。曾經他在你手上一天天長大;慢慢地,與你平起平坐;而現在,你只有跪在地上,央求著:兒子,求求你學學《弟子規》吧!即便如此,他也不一定接受。有些父母很想把這個傳下去,但也只有等下一輩子了,這輩子已經沒機會了。

當然,相當一部分孩子還是可以挽救的,現在學了的話,將來還可以幫助一些有緣眾生。所以,希望你們把這些道理講給他聽,這樣,會讓他的今生來世往好的方向轉變。這就是我的目的,除此之外,也沒什麼其他想法。

總之,大家聽受這個法,一方面要改正自己,以令日常行為如理如法;另一方面,也應懺悔以前對父母尊長的不尊重。聽說以前有人學完《弟子規》後,趕緊回家把長輩集中起來,請他們排隊坐好,然後一一鞠躬、問訊、懺悔……有些道友如果需要這樣,我也准假!

昨天講了穿衣、戴帽的規則,下面講飲食:

對飲食 勿揀擇

食適可 勿過則

對飲食,勿揀擇:在飲食的過程中,不可以挑剔。現在很多大人也挑食,吃飯的時候,嫌這個不好、那個難吃,對食物挑三揀四。孩子們就更嚴重了,因為是家裏的獨苗,父母極其寵愛,不愛吃就任由他,專門弄他愛吃的,這樣一來,有時不但攝取不到均衡的營養,反而還會去吃一些垃圾食品。

其實大人應該管教好孩子,大人吃什麼,讓孩子也必須吃。家裏做的飲食都是能吃的,假如盤子裏放的是石子、木頭,他不吃也情有可原,但這是絕不可能的。所以,不能讓孩子這個不吃、那個不吃,非要到外面買愛吃的,若養成了這種習慣,他長大之後分到任何團體,對飲食都會挑挑揀揀,別人做的東西,永遠不合他的胃口。

所以,從小的教育很重要。倘若孩子小時候特別挑剔,長大了在集體中吃飯時,覺得這個不好吃、那個不好吃,所有食品都不接受,這樣一來,旁邊的人也會討厭他:明明做得那麼好,他還這樣!以至於每天他一來,氣氛就變了。

那天我去學校,發現有些孩子也挑食,他們從家裏帶來辣椒、鹽巴偷偷藏著,什麼甜的、辣的、鹹的……各種調料都拿來了。我讓老師統統沒收,否則想什麼就幹什麼,這絕對不行。所以,挑食的習慣非常不好。

食適可,勿過則:在吃飯的過程中,不能吃得過多,也不能吃得過少,應該恰到好處、適可而止,根據自己的情況而定。

有些佛教徒吃飯怕浪費,如果點的菜多了,為了不剩下,就提起心力,發起無上菩提心,把所有的菜全部塞到肚子裏。當然,這種精神是很可嘉,但對你的身體不好。身體只能承受適量的食物,過多了就非常不利。所以,飲食固然不能奢侈浪費,但也不能吃太多,最好是吃一些比較有營養的。

剛才也提到了漢傳佛教的素食觀,這方面確實值得隨喜。我讀過很多醫學、營養學的書,也看過佛教大小乘的相關內容,發現對身體真正有利的,就是素食。凡夫人除了極少數外,都酷愛肉食,但若因此就說吃肉對身體好,這是沒有依據的。就營養而言,如蛋白質,其實肉中的蛋白質對我們並不好,因為裏面有大量怨氣、病菌、毒素,容易引發各種疾病,而穀物豆類中的營養,實際上足以補充人體所需。

這並不是我這個小人物說的,歷來在大乘佛教中,就有很多這方面的教證、理證;而世間上對人類有貢獻的許多科學家,也都大力支持吃素。如大科學家愛因斯坦就說:我認為素食者所產生性情上的改變和淨化,對人類有相當好的利益,所以素食對人類很吉祥。

我們人人都想活在這個世上,但若為了自己的生存和飲食,就肆意踐踏其他動物的寶貴生命,這在佛教看來是不如法的,在世間看來也是不健康的。從古代有價值的文獻中看,素食不但可以開智慧、長壽、健康,還可令思路敏捷、清晰、不渾濁、不易昏沉……有許許多多的利益。所以我覺得,不管出家人還是在家人,都應該重視素食觀。

當然就習氣而言,我們從小對肉食有著深厚感情,一看到肉,口水可能就流下來了,這也可以理解。但若經常想到它對健康不利、對長壽不利,想吃肉的欲望自然會漸漸淡薄。

有些人或許問:光吃素的話,時間久了,我怕身體撐不住,會不會縮短我的壽命?絕對不會。看看漢地的許多高僧大德,他們終身斷肉茹素,沒聽說有營養不良或短命的現象發生,反而,活到一百歲以上的比比皆是。由此可見,素食是一種非常好的飲食習慣。

我們在吃素的基礎上,還應注意飲食營養。漢族這方面意識比較強,但其他有些民族,由於對科學不太瞭解,根本不知有些食品的過患。其實現在很多食品最好不要吃,否則對人體極為不利。當然,說法是各不相同的,對此我看過很多書,有個教授就寫到:現在的市場上,一個權威人士說某某食物對身體好,無數人便去爭相購買。過段時間,一個專家又說這個食物不好,最好是吃那個,人們的方向一下子變了,又蜂擁去買另一種食品……”這只是市場競爭的一種手段。在外人眼裏,那些廠家和員工也很可憐,自己的產品本來賣得好好的,可一下子就沒人要了。但不管怎樣,我們這裏要講的,不是市場經濟或行銷利潤,而是關注人體健康。

以前我看過幾本書,裏面都不約而同提到了世界衛生組織公佈的十種垃圾食品:

一、油炸類食品:油炸的東西含致癌物質,破壞維生素、使蛋白質變性,是導致心血管疾病的元兇。(我這樣說,學院有些經濟部門會不會受一些打擊啊?)

二、醃制類食品:導致高血壓、腎負擔過重,對腸胃有害。像泡菜、鹹菜,有的人特別愛吃,但裏面加了很多防腐劑、添加劑,對身體很不利。

三、加工類肉食品:如火腿腸、香腸、幹肉、臘肉等。含致癌物質,並有大量防腐劑,加重肝臟負擔。

四、餅乾類食品:嚴重破壞維生素,營養成分低,食用香精和色素過多,對肝臟功能造成影響。

五、汽水可樂類食品:含磷酸、碳酸,會帶走體內大量的鈣;含糖量過高,喝後有飽脹感,影響正餐。尤其是西方流行的有些飲料,書裏講得很可怕,說是加了某些原料或調料,不但刺激人們的感官,還會像吸毒一樣上癮。當然,飲料中有一部分是水果汁,裏面雖然也加了防腐劑,但不是很嚴重。

六、方便類食品:主要指速食麵和膨化食品。(商店的人可能氣壞了!不過不要緊,就算我說了,還是有人會買的。)尤其是速食麵,加了大量防腐劑、香精等,甚至有人說,吃了速食麵,男人也容易懷孕。這可能是假的,不過一般來講,它對肝不好,而且只有熱量,沒有營養。

七、罐頭類食品:不管是水果罐頭,還是魚肉罐頭、豬肉罐頭,都加了防腐劑,而且破壞維生素,營養成分低。沒有過期的罐頭,可能稍微好一點,但很多廠家不信因果,加了什麼東西也不好說。所以,我看了這些書以後,除了吃大米和蔬菜外,肉類以及其他食物,什麼都不敢碰,有點害怕。

八、話梅蜜餞類食品:例如果脯。含防腐劑、香精等,損傷肝臟。(我看商店發心人員有點撐不住了。但這不是我說的,是世界衛生組織說的。)

九、冷凍甜品類食品:如霜淇淋、雪糕。含糖量過高,極易引起肥胖。

十、燒烤類食品:像烤鴨、烤雞。含大量致癌物質,導致蛋白質炭化變性,加重腎臟、肝臟負擔。世界衛生組織的另一份報告還說:吃一個烤雞腿,就等同於抽了六十支香煙。

然而,現在很多孩子、大人都喜歡吃這些,這些也確實美味可口,可是過多食用肯定不好。偶爾喝點飲料、吃點餅乾,可能問題不大,不像吃肉那樣,吃了就有很大過失。不過,上述內容是世界上很多醫學家反復觀察的結果,所以還是要注意。

此外,有些書上說,牛奶和雞蛋也屬於垃圾食品。可見,除了穀物和蔬菜,其他食物都不太安全。在我們藏地,穀物和蔬菜非常清淨,沒有打很多農藥,空氣是新鮮的,土壤也沒加各種化學肥料……如今的這片土地,算是沒有受嚴重染汙的清淨刹土吧!

當然,作為修行人,不能過於注重飲食。古人雖提倡食不厭精,膾不厭細”[24],但如果對吃的要求太高,既要好看又要精美,實在是沒有必要,畢竟它吃下去後就前往另一個方向了。很多人有時為了請人吃頓飯,要忙活一整天——“稍等,馬上炒完了,還有一個!今天一定要十三盤菜,盤盤色香味俱全,因為來的是特殊客人。這樣過於執著也沒有意義。

老子說過:聖人為腹不為目。聖人吃飯,只求內在的飽腹,不為外在的美觀。如果是造佛像、建花園,為令賞心悅目,修得好看一點也可以,但若是吃的東西,就不必太講究顏色、形狀了。有些餐廳喜歡在食物上弄各種花樣:這個小饅頭上放一朵金花,那個小饅頭上放一朵銀花……這又不會好吃多少,只不過是個人習慣而已。

而且,吃飯能填飽肚子就可以,也沒必要加太多佐料。南方的口味是酸甜苦辣、五味俱全,一會兒加鹽、一會兒加糖,能加的好像全加在裏面了。那種滋味,實在是一種證悟相——不可言說。

其實,修行人注意身體還是有必要,但方法和尺度一定要把握。我看過三國時嵇康寫的一篇《養生論》,內容非常好,裏面就講:保養身體不但要注意飲食,而且要有所節制。沒有節制、沒有規律的飲食,定會導致不健康,從而出現百病之累。同時,我們還應注意心態,如《黃帝內經》雲:怒傷肝,喜傷心,憂傷肺,思傷脾,恐傷腎。

比如,一個人如果愛發脾氣,就會對肝臟不好。有些道友總惹我生氣,我都已經生氣了,他又反過來安慰:不要氣啊!本來您肝臟就不好。害得我一下子轉不過來。

如果特別高興、歡喜,則對心臟不好。以前有個老人,慶祝八十大壽時,因為特別開心,一直在笑笑笑……結果當天就離開了人間。

如果思緒紛亂,想得特別多,對脾胃不好,會導致消化不良等。

如果處於恐懼中,內心惶惶不安,那對腎不好。就像平時人們所說:這個小孩受驚嚇了,大小便都失禁了。

這些調養身體、節制欲望的教言,《黃帝內經》等中有很多。作為凡夫人,吃飯、睡覺應符合這些規律。遺憾的是,現在人的生活毫無規律可言,晚上跟朋友聊天、打麻將、吃吃喝喝,熬到兩三點才睡,而白天又睡懶覺,到了中午也起不來,這樣晝夜顛倒,對身體、智慧、修行都極為不利。

因此,日常生活要有規律。學院很多道友挺好,每天吃飯很準時,一分鐘都不差;睡覺也是該睡的時候馬上倒下去;上班發心也一樣,該做事的時候做事,從來也不拖延。這樣的習慣,對身體健康、弘法利生都有大利益。

年方少 勿飲酒

飲酒醉 最為醜

年少時千萬不能喝酒,酒喝多了會傷身體。一個人酒量再好,還是會醉,酒醉之後,醜態百出、不堪入目,難以形容。

年方少,勿飲酒:現在很多父母培養小孩喝酒,覺得他會喝就很厲害——“多乖啊,再喝一口!這是很沒智慧的表現。其實,這些壞事就算你不教,他自然而然也會。

有些老師講《弟子規》時,因自己愛喝酒,講到這裏,就說:你們小時候不能喝,但長大後是可以的。這種觀點我不贊同。《禮記》等文獻中記載:古時候,酒是當作藥來用,不是平常給人喝著玩的。即使偶爾喝點酒,也是用來表示對客人的尊重,就像密宗會供一樣,只是沾一沾唇,表示一下而已。但到了後來,飲酒就開始沒有節制了,逐漸演變成一種風俗。

現在就更可怕了,飲酒低齡化趨勢嚴重,未成年人飲酒的比例越來越高。一份報告中說:據陝西省針對大中學生的調查資料顯示,學生中有飲酒史的平均高達82%;廣州市穗港澳青少年研究所的一項調查也表明,廣州市中小學生中有24.9%曾有過喝酒的經歷。如今的孩子們,家人不教,老師不管,想什麼做什麼,這樣就把他們給害了。因為煙酒都是魔以惡願加持過的,凡夫人一接觸就會上癮,上癮之後像吸毒一樣,想戒除會特別難。

儘管中國法律規定禁止向未成年人出售煙酒,但現在的學校對此並沒有嚴格監督,以致這種規定不過是一紙空文。以前學生過生日,是互相送點小禮物,而今很多人卻是下館子,男女學生一起敬酒、乾杯,醉得不像樣子,甚至有些學生醉了就用刀捅人,還有鬥氣自殺的……類似的現象日益增多。所以,學校應該針對性地開展教育,不要只是盯著分數,不顧其他德育培養。一個人假如沒有道德,那還像什麼樣子!

飲酒醉,最為醜:不管孩子還是成人,喝了酒會爛醉如泥,像發了瘋一樣,非常難看。我讀小學四年級時,有個老師叫拉特,他是藏族人,好像教語文的,我沒印象了,只記得他天天喝酒,醉了就到教室來,讓我們產生很大的恐怖心,每個學生都想逃,但又不敢。他喝醉了的話,一個字都不教,只是把我們一個個地教訓。當然,在他的迷亂顯現面前,不需要犯什麼錯,他隨便就能找出有力的理由來刁難你。

有一天下午,記得那是冬天,他醉得特別厲害,剛進教室就罵很多學生,把他們打得也很凶,許多人都哭了。放學後是他值班,他吹哨讓我們集合,又這個看不慣、那個看不慣,把大家訓了一頓。最後他說解散時,我們大喊一聲:——”就四散跑開了。他馬上又要求集合,說:你們這樣是不是故意對我……”我實在受不了,一會兒他說解散,我又高叫:——”他氣紅了眼,猛地揪住我的領子:你是不是想殺老師?今天要給我說清楚!當時我胸前的衣服,都被他抓爛了。

那時鄉政府就在學校隔壁,他把我帶到那裏。公社書記紮西旺嘉正在燒樹丫丫生火,但火始終燃不起來,他就一直點。拉特老師說:這個學生不聽話,他欺負我,學校沒辦法管,我把他交給你們鄉政府。剛開始書記比較在意,以為我真的犯了錯,後來見他是喝醉了,就沒再理他,只顧著自己生火。這樣呆了很長時間,他又把我帶回來,我也規規矩矩地跟著。他罰我一個人站在球場上,自己就回去了。他走以後,我猜他可能去睡了,反正天又冷,我也沒犯什麼錯,偷偷就回家了。本來我怕他第二天打我,但到了第二天,他好像什麼都忘了,見到我就跟沒事一樣。

這事過了這麼多年,但我仍然記憶猶新。後來我又見到這位老師,他已經改行了,在林業局工作。談話之間,我本想提那件事,但最後也沒有提。

酒醉之人不但行為醜陋,有時還會招致殺身之禍。如三國時期的張飛,在關羽被害後特別傷心,每天不斷地喝酒澆愁。有一次他喝得酩酊大醉,把范疆和張達兩個手下叫到面前,限他們三日內制辦好白旗白甲,三軍掛孝以祭關羽。因時間緊迫,二人請求寬容幾天。張飛大怒,讓士兵把他們綁在樹上,狠狠地鞭打,然後對他們說:要是準備不好,就要你們的腦袋!兩人被打得遍體鱗傷,回去後非常害怕,商量不如先下手為強,把張飛殺掉。於是在晚上,他們趁張飛喝醉睡著了,一刀刺死了他。這樣的現象,在歷史上不可勝數。

鑒於飲酒有種種過患,佛陀曾在經中規定:佛教所有四眾弟子,一滴酒都不能沾。若能真正不喝酒,對行為就有控制能力。佛教其實有很多好的教言和行為,如果想做一個好人,只要能做一個合格的佛教徒,就肯定沒有問題。

步從容 立端正

揖深圓 拜恭敬

步從容,立端正:走路時要從容不迫,步伐不能太急也不能太緩。有些人走路慌慌張張、急急忙忙,有些人像跳舞一樣扭來扭去,這些都不如法。而站著時應端端正正,不能七扭八歪,一付輕浮的樣子。一個人有沒有修養,從他走路、站立的姿勢也看得出來,所以老人常教導我們:坐要有坐相,站要有站相,走路也要有走路的樣子。

揖深圓:遇到師長或是有學問的人,應當恭敬問候,把身子深深地躬下,不要像身體裏有塊木頭那樣僵直。有些人因傲慢而不願意彎腰,就像那位教授所說:內在沒有恭敬心,腰怎麼樣也彎不下來。現在許多國學教授,向人鞠躬是很自然的,而有些老師、公務員,因為特別傲慢,在有學問的人面前,不要說鞠躬,連低個頭也不願意。

拜恭敬:向人行禮時要發自內心,盡可能表現出你的恭敬,而不要流於形象。行住坐臥一切威儀,都是通過心來操作的,因此,《壇經》中雲:於一切處,行住坐臥,常行一直心。有了直心,一切威儀才會如法,這對成辦自己的事情,也有很好的利益。

歐陽修是北宋著名文學家,在散文、詩詞方面有極高的成就,對後世影響深遠。他自幼就聰明好學,通達情理。12歲那年,他身背行囊去襄陽求學,由於路途遙遠,到達時城門已關,只有一個老兵在城樓上站崗。歐陽修恭恭敬敬地向老兵躬身施禮道:學生遠道來此求學,請老伯開門放學生進城。老兵見歐陽修禮貌周全,便起了愛憐之心,於是走下城樓,為他開門。

所以,從一個人的禮節中,也可以看出他的學識和修養。這種人不管在什麼地方,無論是上班工作,還是弘法利生、行持善法,都會給他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反之,一個人如果傲慢無禮、自以為是,那只會讓別人反感。

勿踐閾 勿跛倚

勿箕踞 勿搖髀

勿踐閾:碰到有門檻的地方,絕不可以往上踏,一定要跨過去。由此可以引申為,不論別人的衣服、器具,還是三寶所依,凡是不能踩的就不要踩,不能跨的就不要跨。然而,現在的人根本不管這些,什麼帽子、衣服、經書,統統隨便踩、隨便跨。尤其是學院剛來的居士,甚至從出家人的僧衣上跨來跨去、在經書上踩來踩去,一點執著也沒有,非常可怕!

勿跛倚:站立時不能站一隻腳,另一隻腳斜放著,這種姿勢不雅觀。

勿箕踞:坐的時候,不能兩條腿張開,像過去的畚箕一樣,如此顯得粗俗失禮。

勿搖髀”:不能抖動大腿,讓身子顫動。同時也不能蹺二郎腿。否則,會讓人感覺你很散亂、很傲慢,一點也不穩重。

這些基本行為,每個人都要值得注意,不然,別人會覺得你沒有教養。

幾年前,上師如意寶在道孚灌上師心滴的頂,我和另一位出家人晚上去縣上過夜。我認識一個領導,就在他家借住一宿。當時那個領導離婚後剛結婚,娶了一個剛畢業的小女孩。吃飯的時候,那個小女孩行為很不如法,在沙發上一會兒抱著他,一會兒使勁撒嬌。她丈夫用眼神示意她坐好,但她裝作沒看見,依然我行我素。後來他忍無可忍,指著她呵斥道:你給我坐好!但她還是沒什麼感覺:哎呀,你說什麼呀?你過來啊……”

這些行為看似微乎其微,但古人非常注意。可是現在很多人,根本沒有這種概念,想什麼就做什麼、說什麼,不知禮貌恭敬為何物。那天我跟一個同學在一起,他就深有感觸地說:在我們讀書時,老人們常教訓:這上面不能踩,那上面不能坐;走路時該如何,吃飯時該如何……’而現在的年輕人,這些完全沒有了。確實,現在的年輕一代,整天除了吃喝玩樂,心目中什麼都沒有。他不在乎這是違規的,這樣違越了傳統、違越了佛教戒律,反正只要有條路,他就直接走過去,根本不管前面是紅燈還是綠燈。

所以,現在人很需要學習古人的行為規範。我們佛教中講究三千威儀,八萬細行,全部是對身口意三門的約束。若能如此行持,今生中身心得以調柔,堪能行持善法,也會為來世播下善妙種子。所以,我們對行為應該有所約束、有所規範,這不但要從內心接受,更要點點滴滴貫徹於實際行動。

老子曾說: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上等人聽了,會腳踏實地、認認真真去做;中等人聽了,偶爾想起來就做,想不起就不做;下等人聽了,不但不接受,反而還大聲嘲笑,行之若素:為什麼不能張開腿坐啊?這有什麼嘛!

所以,我們要做哪一種人?不妨考慮一下。


第九課思考題

36、弘揚《弟子規》的過程中,你覺得有必要結合佛教理論嗎?你以後想怎麼弘揚?

37、正確的飲食方式是怎樣的?你做得如何?需要哪些調整?

38、古人與現代人對飲酒持什麼不同態度?酒喝多了會招致什麼過患?你有這樣的經歷嗎?

39、老子雲: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你是哪一種人?你對本論所講的行為規範是如何貫徹落實的?請舉例說明。


[24] 厭:滿足;膾:細切的肉。糧食舂得越精越好,肉切得越細越好。形容食物要精製細做。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