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1/01/07 09:09:49
學習次第 : 進階

弟子規另解 第二十課

 

第二十課

今天講《弟子規》最後一堂課:

房室清 牆壁淨

幾案潔 筆硯正

房間要收拾得簡單整潔,四周牆壁要保持乾淨俐落,不能亂塗亂畫。書桌要清潔乾淨,毛筆、硯臺或文具要擺放端正。

 

這個頌詞很簡單,但若真正做到,對人的一生會有很好的影響。所以,不管是信佛的人,還是不信佛的人,都應學習古聖先賢的這些殊勝教言。

 

現在大城市裏的人,房間佈置得比較不錯,但我們這裏有些人,可能對此不太注意,屋子裏亂七八糟、雜亂無章,一旦有客人來訪,連個坐的地方都沒有。我就去過幾個道友的家,事先沒打招呼,是突然進去的——有些人家裏很整潔,佛堂、廚房、臥室都乾乾淨淨;而有些人的家,可以說慘不忍睹。其實這跟條件好壞沒有關係,關鍵在於人的素質。以前學院條件很差時,家家都是草皮房子,幾乎見不到木頭房和水泥房,但即便如此,修行好的人還是打掃得很乾淨、很舒服。

房子固然要整潔,但天天操心它也沒必要,畢竟你來學院不是為了修房子,而是為了修心。如果你今年修一棟房子,明年修一棟,後年再修一棟,那在這裏呆三年,修三棟房子就畢業了,這就太可惜了。無垢光尊者在《三十忠告論》中也說:住家之時致力嚴飾屋,寂靜山間尋求圓滿福,瑣事令自人生虛耗因,斷盡諸事即是吾忠告。

不過,無論你住在山洞裏,還是草皮房子裏,基本的衛生都要保持。如果是一個狗窩,狗撿了骨頭、皮帶就往裏亂扔,從來也不會整理一下,但人不能這樣,人和旁生還是有區別的,故應當注意住處的清潔。

東漢時期有一個人叫陳蕃,他學識淵博,胸懷大志,少年時代發奮讀書,以天下為己任。一天,他父親的一位老朋友薛勤來看他,見他獨居的院內雜草叢生、穢物滿地,就對他說:你怎麼不打掃一下屋子,以招待賓客呢?陳蕃回答:大丈夫處世,當掃天下,安事一屋乎!薛勤當即反問道: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陳蕃聽了無言以對,覺得很有道理。從此,他開始注意從身邊小事做起,最終成為一代名臣。

同樣,我們作為修行人,也不能以我特別忙我只想著弘法利生為藉口,忽視個人及環境的衛生。如今,國際上許多知名人士都在強調環保,他們認為,保護環境是每個人的責任,並不只是某個團體、某個組織的義務。因此,我們每個人應從自己的住處做起,小到自己的床、房間、院子,大到整個地球,都要投以關注的目光,並將這種意識漸漸擴大,進而影響更多的人,讓大家都來營造一個舒適的環境。

有些出家人不願意整理屋子,常常找藉口說:這些沒有意義,要看破世間!你若真能看破,那倒是很好,但是已看破了的大成就者,可能也沒你這麼不愛乾淨。所以,出家人要像個出家人,所作所為要為人師表,讓在家人生信心。尤其學了《弟子規》以後,希望有些人不要再以看破為藉口,做些連世間人都看不起的行為。

在古代,一個人如果有德行,他的言行舉止處處令人敬佩。像南宋著名的儒學大師朱熹,他為人端莊穩重,平日家居的時候,每天天不亮就起來了,穿好禮服,戴了襆[51]頭,穿著方頭鞋,到家廟裏和先聖神位前去跪拜;行禮之後,退回到書房裏,把幾案清掃乾淨、書籍擺放整齊;有時候疲倦了,就閉目端坐一會兒,休息完了,就舉步慢慢走。這是他一貫的威儀舉止,從少年時代一直到老,從來沒有鬆懈過。

有些修行人也是如此。記得我讀小學時,兩年多的時間裏,都住在一個老修行人家。他每天也是天不亮就起床,邊念經邊穿衣服;然後在臥室裏灑水、掃地;做完這些,就到床上念經、修行。當時他可能六七十歲了,每天早上都是這樣。他的小屋雖然簡陋,但誰去了都覺得很舒服。

所以,無論出家人還是在家人,都要講究清潔衛生。城市裏的人應該好一點,再忙也會抽時間整理房間。反而在寂靜地方的修行人,像我們學院,有些道友實在太不講究,什麼東西都堆在一起,書上放襪子,襪子上放菜刀,菜刀上放番茄……這樣的表演,讓人看了很難生信心。因此,從現在開始,大家的行為一定要注意。

其實這不是你沒有條件,而是你沒有。在拉薩那邊,很多修行人住茅棚、住山洞,但他們的住處,包括周圍環境,都弄得乾乾淨淨。當然也有一些例外的:有的人吃完什麼,就隨手一扔,門口到處都是瓶瓶罐罐,一看就知道他修行不好,心肯定是亂亂的。所以,從一個人的院子、門口及周圍環境,也能看出其內在的修行和素質。

除了保持住處的衛生,我們平時的行為也要注意。比如坐車時,喝完的飲料罐、用完的塑膠袋,不能打開窗戶就扔掉,否則特別污染環境。這種環保意識,佛陀早就在戒律中講過,包括密續的事部、行部中,也有這方面的要求。可是現在的修行人,思想特別混亂,有意義的事很少去做,因此大家也應反觀自己,看自己到底做得怎麼樣?所謂修行,並不是光從理論上過就可以了。

墨磨偏 心不端

字不敬 心先病

如果內心不端正,磨墨時墨條就容易磨偏。如果內心有雜念,字就不容易寫工整。

古代讀書人寫字,不像現在這麼方便,那時一定要備好筆墨紙硯。寫字之前要先磨墨,把清水均勻倒在硯臺上,持墨條順時針方向慢慢磨,直到墨汁稠濃為止。小時候我也被訓練過,一位老師專門給我講:磨墨時不能沾衣服,也不能沾手;在硯臺上磨的面積要適度,過大則墨太淡,過小則墨太濃……藏地過去還有種銅制的墨水瓶,墨汁磨好了,就裝進墨水瓶裏封上,一兩年內都可以用。我們寫藏文的筆,則是用竹子做的,要經常削,這也是有講究的。我在讀中學和師範時,常用這樣的筆和墨。有一次上課,我看老師教得有點不對,就舉手糾正他,結果挨駡了。

古人有磨墨磨心的說法,所以磨墨時,若有正確的姿勢和行為,可以養成中正平和、沉著穩重的心態,這樣到了真實寫字時,也能迅速進入最佳狀況。

寫字的時候,筆劃應該工整,不要潦草隨便。所謂字如其人,一個人的品德如何,包括他長什麼樣子,有時從字形中也能體現出來。甚至有些人長得胖胖的,字也是圓鼓鼓的;有些人長得瘦瘦的,字也是細細長長的……

新加坡的許哲女士就講過,她在快三十歲時,因為不願成家,一個人悄悄離開家鄉,跑到香港去做清潔工。有一天,她看到報紙上有則徵聘秘書的啟示,就立即寫了應徵信,結果未經考試便被錄取了。為什麼會這樣呢?原來那個德國老闆是研究字體的,看了應徵信就知道她能用,所以讓她第二天去上班。

可見,一個人的字,能反映出內在的智慧。假如字寫得歪七扭八,看半天也看不清楚,這個人可能心很亂;假如字寫得大方工整,由此也可推知他思路清晰、辨別能力強。

我讀中學的時候,他們說我的字還可以,但如今看當時的筆記本,覺得一點都不好看。以前我們上中學要考試,不像現在一樣,是九年制義務教育。當時考試的地方路途很遠,我們幾個同學騎馬一起去。記得考試的作文題目是《我的理想》,我就故意用大、方、正的字體寫。考試大概11點鐘結束,監考的幾個老師翻試卷時,邊看邊議論,突然聽到有人說:這個字寫得好大啊!我猜可能是在說我。後來,我們當中六七個人考上了。就是在那個時候,有些老師覺得我的字還可以,但現在看來實在很差。不過,說這些也沒什麼意義。

其實,我們在寫字時,心一定要正,這樣字才會好看。唐朝有位著名書法家叫柳公權,他不僅字寫得好,做人也和他的字一樣,鐵骨錚錚、正直不阿。據說,有一次柳公權在寫字,穆宗皇帝邊看邊連連讚歎,驚詫地問:你的字怎麼寫得這麼好?能告訴我書法的秘訣嗎?柳公權毫不猶豫地回答:用筆在心,心正則筆正!可見,寫字的竅訣在於心,心不清淨、不端正,字也不可能漂亮。

反過來說,通過字或文章,有時也能看出一個人的德行。曾有一個故事說:某縣長要挑選一名秘書,把範圍定在全縣的語文教師中,最後樑師和朱老師二人脫穎而出。於是,縣長親自佈置了一篇講話稿,讓他們對決。結果兩人的文章都很好。不同的是,老師在一篇稿子中用了四種字體,標題、正文、小標題、署名的字都不一樣;而老師通篇老老實實,一律正楷。縣長看了以後,當即錄用了老師。為什麼呢?因為他覺得這是政府公文,沒必要用那麼多字體,老師明顯是在炫耀自己,這種人不踏實、不可靠;而老師為人老實,應該是紮實肯幹的人,所以就選了他。果然,事實證明,老師後來非常勝任。

前不久,菩提學會進行一次考試,我看了你們的試卷後,也能發現一些人的學習態度。比如,有些人完全是在浪費紙,一張紙只寫幾個字,一點也不負責任,看了就讓人不高興:何必這樣呢?你根本沒看書,參加考試有什麼用?而有些人特別認真,寫錯一個字,也用塗改液仔細改好,看起來很正規,就像古代老喇嘛抄經書,一個字抄錯了,都把這頁換掉一樣,態度非常好。

所以,大家以後寫字要注意,不管寫什麼,哪怕是一張紙條,為了表示對別人的恭敬心,字跡也應該端正、不能隨便。

列典籍 有定處

讀看畢 還原處

擺放經典、排列圖書時,要將書籍放在固定的地方。書讀完以後,應立刻歸還原處。

這一點,我就做得不好,常常是拿出來一本又一本,卻忘了放回去,結果滿屋子都是書,想要放回原處時,又覺得特別累,力不從心。這是從小沒有養成好習慣。其實,看完書就放回去,並不費事,故應讓孩子從小培養這種習慣。

前不久,我去爐霍壽靈寺時,有位格西請我吃飯。一進他的屋子,我就感覺很舒服,屋裏非常整潔清淨,書架上排放著幾本藏文長條書,其他書也擺得有條不紊,不像我家一樣,書多得不得了,且放得特別亂。這麼多年來,我不論到哪個城市,都會去新華書店買幾本好書。作為出家人,也不需要買衣購物,所以我最喜歡買書。可買回來之後,我又沒時間看,甚至十幾年前買的書,至今也沒有動過,全部堆在屋裏,既浪費錢,又浪費空間。而這位格西,書雖不多,卻排得很整齊。當時我就讚歎道:你的書房這麼舒服,我都想在這裏看一會兒書了!

其實,排書有定處、看後歸原位,也是對書的一種恭敬。在這方面,司馬光堪為愛書的典範:他每次讀書,都先把書桌擦乾淨、手洗乾淨,再鋪上桌布,然後才拿出書打開;讀完一頁,就用右手拇指貼著頁邊,再用食指輕輕幫助翻動;如果外出時帶書,則用木板托著,不敢用手捧,以避免手汗染汙書,同時也保護書脊不致在移動中損壞。在他的書房裏,文史典籍有一萬多卷,每天早晚都要翻閱,但讀了幾十年,那些書還是嶄新的,像沒被手觸碰過一樣。這種對待書籍的態度,真是讓人感歎不已。

在藏地,也有很多修行人對書特別恭敬,擺放得也十分有序,不像有些道友那樣,什麼書都亂堆亂放。其實,你暫時不需要的書,應該處理一下,送給別人或放在箱子裏;需要的書,則應分門別類地歸放好,世間書放一起,出世間書放一起,藏文書放一起,漢文書放一起……這樣一套一套排列整齊後,再在書前供燈、供水,盡己所能地作些供養。因為書屬於文字般若,與真正的佛陀無二無別,這方面我也引用過很多教證,故在此不贅述了。

現在有些道友不愛看書,我翻譯的法本和講記免費送給他,他匆匆放進書架裏,五六年都沒翻過一頁,所以用不著讀看畢,還原處。可能是他對書太愛惜了,不是不想看,而是捨不得,覺得這書無比珍貴,以後不一定請得到,所以千萬不能摸,生怕一不小心給摸破了。有時候我去一些人家裏,隨便翻一翻他的書,發現書被保護得完好無損,上面有厚厚一層灰塵,可見從來沒有被動過,也許一輩子都不會動的。

其實,你們有了書以後,還是應該看一下。比如現在所講的《弟子規》,讓你逐字逐句記下來,恐怕你精力有限、智慧有限,不一定做得到。但我們下功夫整理成講記後,千辛萬苦送到你手上,希望你還是看一看。雖然我自知講得不好,但在傳講過程中,還是翻閱了大量世間歷史、佛教典籍,引用了不少有價值的教證和公案,如果你聽課時沒有完全聽懂、完全記住,那有了書以後,至少應該看一遍。假如一遍都不看,一直將其束之高閣,與灰塵作伴,確實有點可惜。

也許你覺得這不過是本書,很容易得到,沒什麼好稀罕的。但卻不知在它的背後,蘊含了多少人的心血。俗話說:臺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儘管我講一節課時間不長,但事後的整理等各項事宜,卻要付出好幾倍的時間和精力。(以前法王如意寶住世時,有一次在金剛娛樂法會中,我們漢僧要表演《釋尊廣傳》中義成王子的故事。正式登臺演出雖然只有一兩個小時,但我們在下麵卻花了好幾個月準備,甚至熬夜排練、設計服裝。其中很多服裝都是特意訂做的,演完後就用不上了,一直放在那裏,實在有點可惜。那天《西遊記》劇組的有些演員給我講他們的拍戲經歷時,也說當時的服裝花了很多心血,但拍完之後就沒用了。)

因此,做一本書、做一張光碟不容易,要付出大量的人力、財力。然而有些人對此並不珍惜,尤其現在科技比較發達,許多書氾濫成災,什麼法本都能輕易得到,故人們往往不知道難得為何物,更不懂得什麼叫珍惜。以前在藏地,《大圓滿前行》的法本極為罕見,誰若能得到一本,好多人都羡慕不已:那個修行人真了不起,他有一本《大圓滿前行》!當時要想得到這本書,就要花錢專門請人抄寫。可現在印刷太方便了,正因為如此,即便是有意義的法本,人們也不太愛惜了。

但不管怎樣,希望大家不要忽略這些正法。一本書做出來不容易,對裏面的教證、公案,倘若你能好好思維,對身心勢必大有幫助。畢竟我們給大家提供的內容,比起社會上那些增長貪嗔癡的書,應該更有價值。

可能有些人說:我只要大圓滿的竅訣,或安住心性的竅訣,其他法都不想聽。這是孤陋寡聞的一種表現。像我們上師如意寶,儘管對自性大圓滿瞭若指掌,但從不放棄瞭解任何世間學問。他老人家不管到什麼地方,對當地的風土人情、傳統習俗都要細細詢問,甚至看到一個服務員,也會向他請教不明白之處。比如,上師去法國時,就問服務員:你們民俗是怎麼樣的?菜的口味偏重於什麼?這裏有何禁忌、有何講究、有何規矩?……”可見,即使是有殊勝證悟境界的大德,也不會忽略世間知識。因此,我們所學的知識應該全面,而這些,並不會影響自己的修行境界。

雖有急 卷束齊

有缺壞 就補之

雖有急,卷束齊:看書的過程中,若臨時遇到急事,不得不離開,應先將書收拾整齊、放回原處,不能扔下就走,或把頁角一折,做個記號[52],這對書是不恭敬的。最好是用書簽夾在裏面,以便下次查閱。

有缺壞,就補之:假如書籍有殘缺破損,則應立即補好,保持書的完整美觀。

韋編三絕的成語,也講述了這個道理:孔子少年時勤奮好學,17歲便因知識淵博而聞名魯國。到了晚年,孔子喜歡閱讀《易經》,但因其意義難懂,他一遍看不懂,就再再翻閱、反復學習,直至弄通為止。當時還沒發明紙,書都是用竹簡做成,再用牛皮繩穿起來。因為孔子每天不斷閱讀,牛皮繩被磨斷了三次,每磨斷一次,他就弄一條新的穿上,讓書一直保存完好。(最後,孔子把對《易經》的研究心得,寫成了十篇文章,名為《十翼》。後人將《十翼》附在《易經》後面,作為《易經》的補充。)

以前我看過一位格西的傳記,說他經過拉薩到印度去時,隨身帶著一本厚厚的《菩提道次第廣論》,有時間就拿出來翻閱。結果書的很多地方都磨破了,他就想辦法用其他白紙補上。

還有一位寧瑪派的上師,他在50年代時出國,隨身帶有《入行論》和《大圓滿前行》。他把這兩本書視如生命,在經海關檢查之前,特意將書一頁頁縫在衣服中[53],結果沒被搜出來。他事後回憶道:當時把我抓了不要緊,但我的書如果被搶了,就太可惜了!

過去的人對書特別重視、特別恭敬,正因為有了這種心態,書中的智慧很容易融入自心。而現在人只把書看作一般雜物,甚至有時候還生厭煩心:要這麼多書幹嘛?太麻煩了,怎麼處理?這樣的話,你肯定無法從書中獲益。前輩大德對世間財物毫不耽著,唯一耽著的就是法本,而我們作為後學者,也應追循他們的足跡,不要對法本生厭惡心,不要覺得:這些法本怎麼處理?不如統統賣掉,換件新衣服吧!千萬不能這麼想,對法本一定要有虔誠的恭敬心。

恭敬法本,不僅要從外面保護好,對裏面的內容,如有漏字、缺字、字跡不清,也要按規矩修改好。前段時間,我給大家發的《深法寶篋》,裏面就缺了幾個藏文字,希望你們方便時,對照正確的字形把它補上。

此外,對法本經常閱讀、隨身攜帶,也是種恭敬。以前藏地很多修行人,終身都帶著一本書。我看到個別道友的《喇榮課誦集》黑黑的,可能也是到哪里都帶著,經常念誦;但也可能是不愛衛生。其實念經、看書之前最好先洗手,古代也許沒條件,但現在應該可以的。不過就我個人而言,看到那些磨破了、弄黑了的書,反而更有信心,覺得它的加持特別大;而見到那些嶄新的書,感覺就不一樣了。

除了經常閱讀,對於個別法本,希望大家能永遠帶在身邊。我講《竅訣寶藏論》時也說過,每個人不管怎麼樣,都應選出一兩本書,即生中不離身體,不論到哪里都要帶著。

總而言之,在世間所有書籍中,這本《弟子規》,確實很有功德、很有加持,因為它改變了世界上許多人,給他們種下了善根種子。這並非一件容易的事,如果不是聖者,普通人恐怕寫不出這樣的論典,即使寫了,後人也不一定如此重視。所以,我認為,作者肯定具有非常廣大的願心。

非聖書 屏勿視

蔽聰明 壞心志

不是傳播聖賢道理的書,最好不要看,否則,它不但會遮蔽我們的聰明才智,更會損害我們的思想和志向。

前面也講過,孔子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對不合於禮的,不要去看、不要去聽、不要去說、不要去做,因為它會刺激你的感官、誘惑你的心靈,讓你的行為隨之改變。作為凡夫人,喜歡隨外境而轉,所以,在心沒得到自在之前,應儘量選擇良好的環境,以培養自己的善念。

其實,每個人的心都可達到最完美的境界,只可惜大多數人並不懂,他們總以為物質才能滿足人心,因此拼命推動科技向前發展,卻不知這恰恰與初衷背道而馳。當今社會,到處充斥著商業氣息,人們為了賺錢不擇手段,市面上販賣的報刊雜誌、影視光碟、網路遊戲,大多傾向於暴力及色情,瘋狂助長人們的欲望。這樣一來,人心長期浸淫於毒素之中,不但不會健康,反而會產生許多邪思妄想,久而久之,良知良心被蒙蔽,將做出許多損人不利己的壞事。所以,現在的社會特別可怕,尤其是網路低俗之風,讓無數涉世未深的青少年深受其害,致使許多人不懂是非、不辨好壞,一輩子無法與惡業絕緣

而在古代,人們相當關注知識傳播對人心所起的作用。俗話說: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男不讀《紅樓》,女不讀《西廂》。為什麼呢?《水滸傳》講的多是打家劫舍、大塊吃肉、大碗喝酒,少年人看了,難免心嚮往之,從而去盲目模仿;《三國演義》講的是權謀智巧,讓人工於心計,老年人有心無力,看了容易幻想再創事業;《紅樓夢》講的是一個男人身邊有好多女人,男人讀了會嚮往不已,進而不願安分守己;《西廂記》講的是才子佳人私奔,只會讓女人懷春,不守貞節。

世間人尚且懂得如此取捨,我們作為出世間的修行人,就更要自律了。所以,對不正當的書籍切莫迷戀,最好能多看諸佛菩薩留下來的經論和竅訣。聽說現在有些居士,基本上不看電視、不看報紙,我覺得這很好。除非有些人正在弘法利生,如《二規教言論》所言[54],則可適當瞭解一下國內外大事;但如果你想好好修行,那一天到晚看電視、看小說,就是浪費時間了。

康熙皇帝在對後代子孫的庭訓裏,曾交代子孫20歲之前不要讀小說。因為小說情節是虛構的,對人心不但無益,反而會引人誤入歧途。以前我在讀書時,有個老師叫多吉,他有一天跟我們說:我女兒讀中學時,天天看書,特別精進,我見了十分高興,覺得她未來大有希望。但有一次她出去時,我隨便看了一下她的書,原來竟是一本小說。我從來沒看過那東西,隨手翻了幾頁,才發現內容特別不好。所以,你們年輕人千萬不要看小說,一看了的話,人就完蛋了!

他說得也有道理,不健康的書確實能毀壞人的一生。相反,如果是本好書,也能塑造一個人,例如你看了《開啟修心門扉》、看了《入行論》,必定會讓整個人生有重大轉變。所以,古人要求不讀非聖賢之書,這是相當有遠見的。

作為凡夫人,的確太容易受環境影響了。像有些年輕的修行人,看了誘發貪嗔之心的光碟,只要一次,心就被染汙了,從此再也振作不起來。以前就有個出家人,偷看了一張不健康的光碟,從此不願聞思修行,慢慢地就還俗了。雖然這也是他前世的業力成熟,但從顯現上看,毀壞他一生的罪魁禍首,就是那張光碟。同樣,一本不健康的書,也可以有這種效果。因此,我們學院嚴禁不健康的書籍和光碟流入,望各班法師定期、不定期地檢查一下,如果發現誰有,最好讓他離開學院!

勿自暴 勿自棄

聖與賢 可馴致

一個人不能自以為是而狂妄自大,但也不能妄自菲薄而自暴自棄。從大乘佛教的角度講,每個眾生都有如來藏、都可以成佛,只要肯精進努力,縱然是聖賢的超越境界,最終也可以獲得。

那什麼是自暴自棄呢?孟子雲: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自暴就是說話不遵守禮義,自己殘害自己;自棄就是心裏想的不是仁義,自己拋棄自己。像有些世間人為一點小事就自殺,或者有些修行人覺得像我這樣低劣的人,怎麼能成就,如此自甘墮落、鄙視自己,都是不合理的。所謂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一個軍隊的主帥可以被奪去,但一個人的志向不能被奪走。

有些人還有種不好的習氣,一生氣就摔鍋砸碗,甚至個別修行人也這樣,發脾氣時面前不管有什麼東西,拿起來就地扔在地上。你砸這些鍋鍋碗碗幹什麼?又不是它惹你的。真有本事的話,應該直接跟嗔恨心作戰,何必摔這些東西呢?這種行為,只能顯露你特別沒有水準,這也是一種自暴自棄。

其實人要自強、自立,仁義的境界並不是聖賢的專利,只要我們長期努力,最終定能登堂入室,步入聖賢之域。荀子說過: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再好的良駒,也不能一下跳出十步遠;再差的劣馬,拉車走十天,也能走很遠的路,所以成功在於不放棄,只要鍥而不捨,沒有什麼境界是得不到的。

眾所周知,王羲之是古代有名的書法家,被人們公認為書聖。有一段時間,人人都誇他的字寫得好,他也自鳴得意、洋洋自得起來。有一天,他到一家餃子館吃水餃,發現水餃都是從牆那邊一個個扔過來的,而且十分準確地扔在鍋裏。他十分好奇,繞到牆後一看,見是一位老太太在包餃子,包好後,頭也不抬就扔過牆去,沒有一個掉在鍋外。王羲之問她有何竅訣,她說:沒什麼,只是熟練罷了!王羲之聽後,覺得自己的字遠沒達到這種熟練程度,於是更加嚴格地要求自己,終於成為一代大師。

同樣,對我們修行人而言,佛菩薩的境界看似遙不可及,但只要肯下功夫,早晚有一天也可以得到。《入行論》雲:不應自退怯,謂我不能覺。我們不應怯弱畏縮,懷疑自己不能證得無上菩提,倘若持之以恆、永不放棄,成佛其實也不是件很難的事。

《弟子規》的這些訓誡很深,與佛法也是相通的。因此,希望通過這次學習,大家在行為上有所調整,最終得到真實的利益。當然,我在開頭也講過,這部論我是自學的,沒有傳承,所以,假如有地方講錯了、理解不到位,望大家不吝斧正、賜予批評;而如果有些地方對你有利、值得借鑒,也希望你與更多的人分享。

最後,將此次講聞本論的善根功德,回向予一切眾生!

 

定稿於極樂法會之天降日

OO九年藏曆九月二十二日


第二十課思考題


第二十課

92、在讀書之前,房間整潔乾淨有何必要?你有沒有打掃衛生的習慣?你平時是如何注意環保的?

93、古人注重磨墨的姿勢、寫字的好壞,是不是有點小題大做?你如何看待字如其人這種說法?

94、對佛教法本或普通書籍,你平時愛護嗎?恭敬嗎?你具體是怎麼做的? 

95、我們應該看什麼樣的書?為什麼?推而廣之,除了書以外,還有哪些是要注意取捨的?

96、學了《弟子規》以後,你最大的收穫是什麼?行為上有哪些改變?你想把它推薦給別人嗎?


[51] 襆:讀fú,古代男子用的一種頭巾。

[52] 閱讀佛經論典時,也不能用折角的方式,來記書讀到哪一頁了,否則會有很大過失。

[53] 以前的藏文書,是零散的一頁一頁,沒有訂在一起。

[54] 如雲:是故於諸善惡事,見多識廣極為要,尤其大國大政規,廣見多聞亦為要。

 

回向偈

 

所南德義檀嘉熱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內尼波劄南潘協將  摧伏一切過患敵

傑嘎納齊瓦隆徹巴耶  生老病死猶波濤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願度有海諸有情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