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1/01/08 22:37:50
學習次第 : 進階

弟子規另解 第十課

下面共同學習《弟子規》。

我個人來講,對本論不是很熟悉,不像講藏傳佛教的經論,因為有傳承,對內容比較瞭解,心裏也有點把握。而這部《弟子規》,只是覺得內容很殊勝,現在孩子學這樣的傳統文化很有必要,才宣導你們、包括學院裏的出家人共同學習。

講授的過程中,我可能有理解不對的地方,希望你們根據自己的智慧好好分析。不過這畢竟是人文道德的一部論典,不像密法或其他法,講錯了過失也不太大。況且,共同學習的時候,很多問題都是見仁見智,只要大家能得一些利益,不一定非要有固定的解釋。

我這次的傳講方式,不像有些老師一樣完全以儒教思想來解說,而是儘量與佛教教義相結合。其實它的每一句,在佛教中都能找到相應的內容,而且如果深入細緻地去分析,就會發現佛教中更有超勝的竅訣。因此,在學的過程中,希望大家憑自己的能力去挖掘其中深意。

緩揭簾 勿有聲

寬轉彎 勿觸棱

緩揭簾,勿有聲:古代的門上都有竹簾,所以在掀開這個簾子時,動作要輕柔緩慢,不要特別粗魯,否則會發出很大聲響。

我們現在很少有竹簾,通常都是用布做的門簾、窗簾。拉這些簾子時,同樣不能太粗暴,要輕輕地拉。如果用力很猛,窗簾上的鉤環就會被拽下來。

這是在告訴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要輕柔。如果你很大聲,動作很大,不管是自己的東西,還是別人的東西,一下子就弄壞了,那誰都不敢接近你,更不敢把東西借給你。比如,我有個照相機,行為寂靜的人若想看一下,我會放心地交給他;但若是個大大咧咧的人,那我就不敢借了,甚至連碰也不敢讓他碰,因為他一接觸,可能就打爛了、弄壞了。

所以,孩子小的時候,父母老師就應該這樣教育,讓他有一種柔和的行為,否則,長大後很難糾正過來。現在很多父母除了關注孩子的成績,別的什麼都不管,其實若能讓他明白一些生活細節,比如怎麼吃飯,吃完後怎麼洗碗……對他會有很大幫助。這種行為雖說只管一生,不像學佛、發菩提心,對生生世世都有利益,可如果懂得一輩子該怎麼做人,在生活中能起到很大作用。

父母若讓孩子明白這些道理,勝過留給他萬貫家財。為什麼呢?因為光是留給他錢財,卻不教他如何做人,他花天酒地亂花一通,一下子就沒了。而如果讓他通達為人處世的道理,那無論在什麼群體中,都能與大家處得好,即便是出了家,在僧團中也會誰都看得慣。

寬轉彎,勿觸棱:走路拐彎的時候,角度要大一些,不要碰著棱角,以防造成不必要的傷害。

走路是如此,開車碰到拐角轉彎,更要注意。去年有個司機,他平時技術不錯,但行為比較急躁。有次他開一位上師的車,不知道怎麼回事,可能有點情緒吧,過橋轉彎時沒有轉過來,直接就沖到下面去了。幸好下面有塊田,不然就飛到河裏了。

所以,我們平時開門、走路等時,儘量要小心謹慎、動作輕柔。寂天菩薩在《入行論》中也說:移座勿隨意,至發大音聲,開門勿粗暴,常喜寂靜行。假如行為非常野蠻,如搬動桌椅板凳時,發出巨大聲響,移過來、移過去,就會影響周圍的人。

我附近有一個喇嘛,他開門、關門特別響。每次我看書的時候,他一聲就出去了;過一會兒,一聲又回來了。我心裏很不舒服,想跟他私下談一談,但一直不好意思,拖了很長時間。過段時間,我還是想找個機會,跟他好好談談。雖然這不是國際談判,但對我個人來講,看書、修行或者休息的時候,旁邊人若行為粗暴,確實影響比較大。

很多道友可能也有這種體會:鄰居如果很寂靜,平時交往不複雜,來了客人也很小聲,就像他家沒人住一樣,自己一點也不受干擾。但如果隔壁的聲音特別大,自己修行就會受影響。尤其他半夜三更回來時,門使勁一開一關,自己的房子都在震動,讓人害怕:是不是來地震了?所以,調柔的行為很重要。

當然,有些人從小沒受過這種教育,要他注意也很困難。北京有一位大學教授,他有次講課時,讓一個學生起來回答問題。結果這個學生沒有復習,根本答不上來,教授只好讓他坐下。沒想到,這個學生罵罵咧咧,反而對教授特別不滿。教授瞪了他一眼,也沒批評什麼。他卻氣勢洶洶地站起來,在所有師生的詫異目光中,甩門離開了教室。下課後,教授非常失望地說:現在的大學生,完全不懂尊師重道,以前讀書的時候,老師可能也沒教過。按理講,他沒有復習功課,應該向老師認錯、道歉,可他卻反過來對老師發脾氣,用力關門以示不滿。所以,如今受高等教育的很多學生,德行差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倘若讓道德再這樣滑下去,以後真的無法想像。

一個人如果沒有德行,本事再大也沒有用。據《史記》記載,商朝最後一位國君——紂王,並不是無能之輩。他能文能武,才思敏捷,勇力過人,尤其是頗有辯才,知足以距諫,言足以飾非,即智力足以反駁一切意見,辯才足以掩飾一切過錯。但他荒淫無道、暴虐成性,稍不高興就殺人,甚至用成百上千的人作祭祀,把他們活活燒死,以致民怨沸騰,眾叛親離。後來周文王、武王興仁義之師,聯合附近八國討伐商紂。最終,在牧野之戰中,不到一上午的時間,商紂就全軍潰敗。紂王見大勢已去,便在鹿臺上點火,帶著他的錦衣珠玉自焚而死,商朝也從此滅亡。周朝建立之後,周王為謀求天下的長治久安,吸取商朝滅亡的經驗教訓,確定了以德治國的施政綱領,人們也逐漸認識到了德的重要性。

然而現在,失去了德的教育,尤其是一些知識份子的行為,越來越讓人看不下去。有個臺灣人跟李敖有點像,對許多現象罵得很厲害。他說現在大學生這個不好、那個不好,尤其清華和北大,是兩個大垃圾場,從教授到學生都是白癡,不瞭解自己真正的歷史,裏面沒出一個人才……對此觀點,我不是很贊同,畢竟任何事情都要一分為二地分析。這兩所學校裏,很多老師、學生對人類的貢獻不可小覷,不過,也確實有相當一部分人缺。一個人如果沒有德行,又該如何立足於世呢?

總之,我們的行為舉止,若能按佛經所講的那樣去行持,當然非常好;即便做不到,也應以古人的傳統禮節來約束自己,千萬不能隨隨便便,什麼事都不在意!

執虛器 如執盈

入虛室 如有人

拿著空的器皿,要像拿盛滿東西的器皿一樣小心。進入無人的房間,要像進入有人的房間一樣約束自己。這個頌詞要求我們,做人做事要小心謹慎,不能過於隨便。

執虛器,如執盈:很多人提一桶水時,肯定謹慎又小心,唯恐有個閃失,但拿著空桶時,卻並不把它當回事。當然,城市裏有自來水,不一定注意這些行為,而我們住在山上的,平時提水應該行為如法。有些人拿幾個空桶時,晃來晃去,在路上像跳舞一樣。雖然這是你的習慣性步伐,可別人看來不一定舒服,而且在古代,這種行為也不文雅。所以,我們無論做什麼事,一抬手、一投足都要有禮節。這方面,漢地很多書裏講得比較詳細,佛經論典中講得更是深入細緻。

入虛室,如有人:對一般人而言,如果知道主人不在,進了他的空屋子,可能會東看西看,亂碰亂動主人的東西,甚至看見好東西就偷偷拿走。不要說我們,就算是奔公甲格西也曾如此。有一次他到施主家中,當時各位施主出門在外。他看到茶葉袋裏有好茶,心裏琢磨:我沒有茶葉,不如趁機偷一些,留著以後住山修行時用。當他把手伸進茶葉袋裏,立即提起正念,於是大聲呼喊:這裏有個壞人在偷東西,你們快來把他的手砍斷。施主們起先以為是別人,進來一看,小偷正是格西自己——格西產生壞念頭的時候,正在對治自己的行為。

的確,一個人到了空室,經常會控制不住自己。有些道友就是這樣,當上師道友在場時,行為特別如法,猶如金佛像般一動不動,除了偶爾眨一下眼睛,好像連呼吸都沒有;可是一旦周圍沒人,他馬上變成了另一個人,行為上有翻天覆地的變化。其實,諸佛菩薩無所不見、無所不知,每個人的所行所想,就像盲人在明眼人面前表演一樣,什麼都隱藏不了。因此,即便是獨處,自己也應小心謹慎,不要覺得:管他呢,反正又沒人看見。

華智仁波切在《自我教言》中,就講過要恒常謹慎的三種法:一是眾中出言當謹慎,在眾人中說話要謹慎,不能隨便說他人過失,以免惹上不必要的麻煩;二是獨處行為當謹慎,獨自一人的時候,行為一定要警惕審慎,不能偷東西、幹壞事;三是平常觀心當謹慎

我們作為佛教徒,應時時刻刻以正知正念攝持自己的威儀。關於威儀的具體要求,戒律中講得非常詳細,真正學過戒的人,別人看他的走路、說話就會一目了然。其實,不僅佛教戒律中有這些,古代也有許多這方面內容。如西漢著名文學家賈誼的《新書》中,專有一篇《容經》,裏面就提到了立容、行容、坐容、趨容、跪容、拜容等,即站時怎麼站,走時怎麼走、坐時怎麼坐、跑時怎麼跑、跪時怎麼跪、禮拜時怎麼禮拜……所有行為都講得清清楚楚。

我遇到一些年紀大的人,他們的舉止有禮有度,非常有學問、有涵養。可現在有些孩子,包括一些知識份子,很讓人看不慣,在他們的心目中,什麼都肆無忌憚、隨心所欲,想什麼就做什麼,這樣很危險。就像在十字路口,不管紅燈還是綠燈,直接就過馬路一樣,是很容易出事的。

在古代,君子修身處世、待人接物應具備九容,正如《禮記》中所說:足容重,手容恭,目容端,口容止,聲容靜,頭容直,氣容肅,立容德,色容莊。

1、足容重:腳步要穩重從容,不能匆匆忙忙、慌慌張張。

2、手容恭:手勢要端莊,無事可做時也不要亂動。對人合掌行禮時,要有恭敬的姿態,不能只是隨便一甩。

3、目容端:眼睛要直視,不要斜眼、偷看或盯視。如果眼睛看得很高,說明這個人十分傲慢、目中無人;如果眼睛一直盯著腳,不看別人的臉,說明他很自卑。包括有些修行人,跟上師問候時畏畏縮縮,只聽到一個小小的聲音——“上師啊,您好!根本看不到他的臉,這也沒有必要。所以,與人交往時應該直視。當然,直視並不是要目不轉睛地盯著,否則,對方也會很尷尬。

4、口容止:嘴巴要緊閉,除了吃飯和說話外,不要亂動嘴。有修養的人該說話時會說,不該說時,絕不會喋喋不休、囉裏囉唆。

5、聲容靜:聲音要平和寂靜、輕聲細語,不要大聲喧嘩,也不要又唱又鬧。可現在很多年輕人,根本不懂這些道理。

6、頭容直:頭要擺正,不要東看西看、搖頭晃腦。

7、氣容肅:呼吸要輕柔均勻,不氣喘吁吁,也不能氣勢洶洶。

8、立容德:站姿要端正,保持中立,不倚不靠。

9、色容莊:臉色要莊重。關於臉色,孔子在《論語》中說:用衣食孝養父母比較容易,但經常保持和顏悅色,這是最難做到的,故稱之為色難。仔細想想,也確實如此,如果沒有內在修養,外表的行為隨時都會改變。

以上講了古人從頭到腳的行為規範。其中,眼神是最為重要的。為什麼呢?因為行為和語言可以假裝,但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往往能流露出內心的所思所想,這是無法欺騙人的。孟子也說過:胸中正,則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則眸子眊焉。觀察一個人,沒有比觀察他眼睛更好的辦法了。心胸正直,眼睛就明亮;心胸不正,眼睛就濁暗。所以說,人與物接之時,其神在目

現在許多人應聘面試時,短短十幾分鐘裏,口才的好壞可從交談中發現,而他的修養內涵,只有觀察眼睛了。平時我找一些發心人員,也是先看他的眼睛,假如眼睛一直咕嚕嚕地轉,我就覺得有點問題,雖然他講得很好,但我還是不太信任;有些人雖然講得一般,但眼神沉穩,我就會比較放心。所以,人想要掩飾自己也很困難。

去年辦奧運會時,北京要求微笑服務,當時這方面出現了兩種觀點:一部分專家認為,微笑要笑不露齒,否則就不叫微笑了,所以一顆牙齒也不能露;另一部分專家則認為,這樣的笑容過於含蓄,不太符合西方的審美觀念,會在全世界面前顯得愁眉苦臉,所以要露出六顆或八顆牙齒。

但我想,只是注重外在形象,也不一定很成功。若像佛教中所講的那樣,把全世界的人都當作母親,見到他們時發自內心地歡喜,那麼微笑自然會掛在臉上。否則,即使表面上拼命地訓練露牙齒,到時候會成什麼樣子也不好說。所以,禮節如果只是人為地造作,不一定讓人感到誠意,只有內心中有恭敬心、歡喜心,行為才能真正打動人。

事勿忙 忙多錯

勿畏難 勿輕略

做事情不能急急忙忙,否則就會越來越緊張,到最後完全沒有頭緒,錯誤百出。做事還要有不畏困難的精神,包括修行在內,不能遇到一點困難就停滯不前,而應發起勇猛心勇往直前。當然,一味畏難不好,但太小瞧一件事情也不合理。

像這次學《弟子規》,個別人覺得內容很難,沒辦法做到,所以不敢學。其實這沒有必要,它畢竟是一種學問,別人能學,你為什麼不能?而有些人又覺得太過簡單:堪布應該講甚深的法,像我這樣的大學生,瞭解《弟子規》有什麼用?實際上,講這個還是有必要,即使你學得比我好、表達得比我清楚,但行為不一定做得到。所以,求任何學問、做任何事情,既不能畏縮,也不能輕視。以前上師如意寶講《文殊大圓滿》時說過,有些人高不成、低不就,甚深的法門修不成,簡單的法門又不願修,這樣一來,最後只能一無所得,空手而返。

事勿忙,忙多錯:做任何事情,要先有一個計畫,不能等到最後關頭,才匆匆忙忙去做,這樣急於求成很容易出錯。尤其是成辦一些大事,麥彭仁波切在《君規教言論》中說,要有充分的時間和精力,時間短了不行。比如我們修建尼眾大經堂,若要求一年內必須完工,這絕對不可能,即使有人答應,品質也不會好。所以,做任何事都不能急,不然的話,肯定會忙中出錯。

民間有這樣一則故事:胖嫂生了個可愛的小寶寶,不久她收到母親的來信,拆開一看,信中說:我生了重病……”還沒有看完,胖嫂就心急如焚,立刻抱著寶寶要去看母親。結果寶寶的小被子一時不見了,她翻箱倒櫃找到之後,抱起寶寶連夜趕路。

路過一片西瓜地,胖嫂被瓜蔓絆倒了,手中的寶寶也飛了。黑燈瞎火的,她忍著痛,到處摸,摸到寶寶後繼續趕路。

終於來到母親家,結果大門緊鎖,胖嫂覺得好像出事情了,就拍門痛哭。結果她母親正好從外面回來,她一看母親很健康,忙翻出那封信再看,原來信後面還有一句:現在病已經好了,不要掛念。

母親想瞧瞧自己的外孫,打開繈褓一看,外孫不見了,竟然是個大西瓜。她們馬上到瓜地裏找,結果拾到一個枕頭。她們又趕緊跑回家,發現小寶寶被扔在家裏,因為睡得特別香,滾到床底下了。

雖然這只是民間故事,但卻有很深的寓意。有些人性子很急,這樣任何事都做不好,因為心態對做事很有影響。對我而言,平時聽到一些不好的消息,或遇到重要的事情,首先看能不能挽救,如果不能了,就先讓心平靜下來:不要緊、不要緊,慢慢來。比如,人都已經死了,著急也沒有用,那去看的路上,我會讓司機慢慢開,畢竟很多意外是在匆忙的情況下發生的。所以,我們要養成一種沉穩的習慣,否則,遇到一點點小事,就會手忙腳亂、不知所措。

修行同樣也不能太急。有些人想解脫的心很迫切:我現在已皈依了,一個月要把五十萬加行全部修完,修不完,我實在是睡不著。”“我非常非常著急,您可不可以馬上給我灌頂、傳個竅訣?否則,我心裏一直不安。還有些人一下子觀想很多,一會兒觀金剛薩埵,一會兒觀上師瑜伽,我馬上要成就,馬上要成就”……這樣過不了多久,肯定會出問題的。

修行是重大的事情,不可能一兩天就完成,所以務必要循序漸進,依照次第來。學院有些道友真的很好,修行非常有次序,時間也安排得很合理,自己最初所發的願,遇到任何違緣也不會退,慢慢完成就可以了。比如你打算一年完成的事,只要提前計畫安排好,中間就不必太著急。像我的話,前前後後想了很長時間,才決定用兩三年來講《大圓滿前行》,如果沒有其他違緣,你們不用急,我也不用急。在這個過程中,我遇到任何困難也不會退,不可能剛過兩天就覺得這事不重要,算了,放棄吧,另外再找更重要的事,不會這樣,而是會一直很認真地對待。這也是做人的基本原則。

勿畏難:我們在做事的過程中,遇到任何違緣,心都要有一種力量。古人雲: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別人一次就學通的,我花上百次的功夫,也一定能學通;別人十次能掌握的,我學一千次也肯定會掌握。如果真能這樣去做,即使再笨的人也會變得聰明,即使再柔弱的人,也會變得堅強。

勿輕略:當然,有些事不能看得太難,但也不能看得太簡單,進而輕視它。俗話說看花容易繡花難隔行如隔山,外行看一件事情,似乎輕而易舉、易如反掌,但真正去做的時候,有些地方並不像想像得那樣容易。比如,你覺得輔導一點也不難,但讓你去講的話,可能不是那麼回事。因此,對待任何一件事情,應詳細觀察有經驗的人怎樣操作,虛心好學、認真對待,不要感覺很簡單就不重視。

有些人也許是智慧不夠,不管是講什麼、學什麼,都習慣於輕視:這個很簡單,對我來說沒什麼;那個也不難……”很多法被略視了。但我不是這樣,以前在上師面前得了那麼多法,深法也好、淺法也好,每一部都樂於接受,認真學習。這一點,現在我也隨喜自己。

如今正在同時傳講三部論典[25],原本我擔心大家接受不了這麼多,就要求三部論分開報名,根據自己的能力選擇,結果大多數人都報了三個,並一直堅持在學,對此我心裏很高興。但也有人抱怨:太難了!三部論典同時在學。那也不怪我,這是你自己選的。不過,實在太難的話,你少學一個也可以。

鬥鬧場 絕勿近

邪僻事 絕勿問

容易發生爭鬥的場所,千萬不要去;邪惡、偏頗的事情,儘量不要過問。

《親友書》講過損害名聲的六種法:賭博、看聚會、懶惰、依止惡友、飲酒、夜間入村落[26]。其中,看聚會、到賭場,就是有損德行之事。現在世間上,這樣的非法場所很多,如夜總會、歌舞廳、網吧、酒吧、妓院、賭場……這些地方能夠引生貪心、嗔心,比較容易起爭鬥、犯罪,讓人不知不覺深陷其中、無法自拔,慢慢就會令人墮落。

華智仁波切在《自我教言》裏也說:不可去處有三種:怨仇爭處不可去,眾人聚處不可去,玩樂之處不可去。然而,現在大城市裏的人反其道而行之,認為這些地方全部都應該去:玩樂之處應該去,怨仇爭處應該去,眾人聚處應該去,打架鬥毆應該去,殺生吃火鍋應該去……造惡業的地方統統要去。

所以,現在世間人很可憐。那天有個人說:一想起以前在社會上的行為,我就特別厭惡,那時的生活沒有一點價值!的確,人在不懂佛法、不懂因果取捨時,很多行為都沒有意義。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那種環境中跟世人混在一起,漸漸就適應了,到時候想改也很難了。比如一個人原本修行很好,在寂靜地呆了很長時間,後來以偶爾的機會,到了不清淨的場所,剛開始他會很難受、很不適應,但慢慢地,就感覺不到了。

孔子說過: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意思是,在種植芝蘭、香氣撲鼻的屋子裏,時間長了便聞不到香味;到了賣鮑魚那種腥臭的地方,時間久了也聞不到臭味。有些道友的房子建在廁所旁邊,剛進去時覺得臭氣沖天,但過段時間也就適應了,反而很舒服、很安逸。

同樣,有些人剛接觸惡劣環境時,尚能提起正知正念:我是個修行人,這怎麼行啊!但用不了多久,就完全習慣了,甚至開始與他們同流合污。反過來說,有些人從城市來到佛學院,剛到清淨的道場,感覺特別殊勝,但生活一段時間後,就沒有那麼大信心和清淨心了。有個人就跟我講:我初來學院時信心特別大,覺得這裏像天堂一樣,但現在好像沒感覺了,是不是我出毛病了?其實也不是。就像你住高級賓館,第一天覺得非常舒服,但第二天便習慣了,為什麼?因為對環境已經適應了。

明白這個道理之後,那麼不該去的地方,千萬不能去。否則,一旦養成了不良的嗜好,想擺脫就難如登天了。

邪僻事,絕勿問:邪惡、不正當的事要少去打聽,切勿因一時好奇而墜入險坑。

有些人喜歡追根究底,聽到道聼塗説的是非,就睜大眼睛,興致勃勃地問:真是這樣嗎?那你給我講一下。一聽對別人的誹謗或不如法的行為,耳朵就變得長長、大大的,而聽到佛法的道理,耳朵又慢慢縮回去了。人的性格真的差別很大:有些人對流言蜚語極有興趣,想方設法瞭解之後,又通過不同途徑傳給別人;而境界比較好的人,平時只關注聞思修行,跟佛法有關的有益語言,他會欣然接受,至於其他沒意義的,連聽都不想聽。

值得一提的是,現在有些人愛說神通,明明沒有任何境界,卻故意給人說你的氣血被吸走了不要接觸某某人,他故意害你有個附體在你身上,我看見了”……這些人整天神神道道,到處迷惑別人,在我們學院是要被開除的,在其他佛教團體中也是不讚歎的。倘若你真有慧眼、真能看到什麼,可以到我這裏來考個試,考試及格後,我會幫你宣傳:這裏來了有慧眼的人,他能說神通,你們可以去問。除此之外的胡言亂語,希望大家不要去聽,也不要去問。

愚癡的人,嘴裏什麼語言都編得出來。有德行的人根本不關心這些,尤其造惡業的語言,他問都不問。可是沒有修行的人,一提到聞思修行,他就禁語了,而說起這樣那樣的壞事,他就醒過來了,這樣沒有必要。尤其是色情、暴力等不如法方面,最好不要去瞭解,否則,凡夫人很容易上當,到時候煩惱難以控制,就會後悔莫及了。所以,大家平時要以正知正念攝持相續,多瞭解諸佛菩薩有加持的教言,多看顯密高僧大德的傳記,讓這些在心裏好好串習,如此人生才有意義。

不過,末法時代往往有一種規律:沒有德行、沒有智慧的人,輕易能騙取眾人的信任,這是值得警惕、注意的。在居士或出家人中,常有人說些不符合實際的語言,愚笨的人偏偏深信不疑,不但給修行帶來了違緣,而且平日裏坐立不安,時時處於恐慌、猶豫、痛苦中……因此,大家要擦亮眼睛,不要去盲目追求這些,應該追求智慧、追求悲心!


第十課思考題

40、掀簾子不要大聲、拐彎不要撞到,這些似乎人人都懂,學習有什麼必要?你怎麼看待現在的大學生?

41、主人不在時,你如果進了他的房間,會做些什麼?你如何教育身邊的孩子?

42、什麼叫九容?請具體解釋。明白這些道理,你有哪些收穫?

43、你怎麼理解勿畏難,勿輕略?無論做事還是修行,你能做到這一點嗎?假如做不到,想過如何去調整嗎?

44、為什麼說環境的影響很重要?既然如此,那應該遠離什麼環境?你是怎麼做的?

45、為何不能打聽邪僻事?你喜歡打聽嗎?能改嗎?


[25] 《前行廣釋》、《藏傳淨土法》、《般若攝頌淺釋》。

[26] 《親友書》雲:賭博以及看聚會,懶惰依附惡劣友,飲酒夜晚入村落,斷毀名譽之六法。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