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1/01/08 22:55:53
學習次第 : 進階

弟子規另解 第四課
《弟子規》的內容,主要分六個部分宣講,現在正在講入則孝

孝順父母,對在家人、出家人都非常重要。如果不孝父母,不但不具備世間的人格,也生不起出世間的大乘菩提心。佛教中不管哪一派,在修菩提心時,皆會提到眾生都當過自己父母,當父母時是如何疼愛自己,以此讓修行人生起感恩之心。所以,古人的這種傳統思想,我們一定要重視。只有重視了,許多美德自然而然會積聚,護法、非人、天神也會護佑你,這在《二規教言論》中已經講過。

現在有很多人,對這些傳統美德不屑一顧,甚至肆意踐踏,這看似個人的行為,但卻是整個人類的悲哀。我們很想改變這種現狀,但自己的能力畢竟有限,因而,希望更多的人能來關注這些。

當然,這一點也要從自身做起。古人提倡一日三省,現代人卻少有這樣的觀念,所以今人和古人在很多方面差別比較大。儘管當前科技突飛猛進,交通發達、通訊便利,生活遠遠超過古人,但從另一個角度看,人的基本道德日益淪喪,眼花繚亂的事物讓人玩物喪志,好多東西全是欺惑我們的,若真正去瞭解、去觀察,人們特別希求的對境,有價值的十分罕見。因此,現代人不應盲目地一味往前奔,在展望未來的同時,也要回顧一下古人的足跡,瞭解一下人類所走過的漫長旅程。

鑒於此,學習傳統文化很有必要。尤其是我們結合佛教的教義加以傳講,這兩種不同的宗教文化可以進行對比。有些人覺得儒教跟佛教完全一樣,只是名稱不同而已,對此我們只能說:你還需要再三地、更細緻地去瞭解。

諫不入 悅複諫

號泣隨 撻無怨

諫不入,悅複諫:諫,是規勸。子女若看到父母的行為做得過分、極端,與世間道德、佛教教理不相合,則應用溫和的語言勸他改正,不能粗言粗語、大發雷霆地跟父母吵架。

在勸的過程中,父母如果固執己見,不肯接受勸諫,那是否勸一兩次就放下呢?不能這樣,應以悅意的態度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復請求。若能再三規勸,明智的父母還是會接受的。比如我們這裏有些道友,自己學了佛以後,把所學的知識跟父母不斷地交流,最後父母也能理解。

即使父母實在不聽,那也不能跟他爭吵,甚至把父母捆起來:你聽不聽?承不承認?不承認,我把你憋死!不能這樣。應該跪在父母面前號泣隨”——號是大聲哭,泣是小聲哭,要哭著勸請。

以前,李世民在年輕時,天下很亂,他常陪同父親李淵一起打仗。一次,李淵決定連夜拔營,攻打另外一個地方。李世民從各方面分析後,認為可能有埋伏,肯定沒辦法成功,就再三勸阻父親。父親不採納他的建議,眼見整個軍隊就要拔營了,李世民在軍帳外面嚎啕大哭。李淵見兒子哭得那麼傷心,所分析的道理又比較中肯,於是及時停止了進攻行動。之後李淵與兒子李世民,平定了各地的賊寇,奠定了唐朝的基業。

所以,如果為了父母,子女再三地勸諫,甚至傷心地大哭,父母很可能為之動容。退一步說,即使父母不肯聽,反而還狠狠地打你、罵你,自己也要撻無怨,不能有任何怨言。可現在的年輕人不是這樣,父母還沒有打到身上,只是眼神稍微有點不對,他就會恨得咬牙切齒,獠牙畢露,像魔王一樣,最後父母都不敢看他了。這樣的人,在敵人面前低眉順目,在父母面前卻囂張跋扈,真的特別可悲!

在古代,父母再怎麼責打,子女都會打不還手、罵不還口,規規矩矩、恭恭敬敬地接受。如孔子的弟子曾子,非常孝順父母。一天父親把他打得非常厲害,但他就跪在地上受罰,也不逃避,可身體承受不住,便暈倒在地,過了很久才蘇醒過來。他一醒過來,就到父親面前問:剛才孩兒犯了大錯,讓您費了很大的力氣來教訓我,不知您身體有沒有不舒服的地方?路人見後,覺得他非常了不起,回去就告訴了孔子。

孔子聽後很不高興,對弟子說:曾子犯了一個大錯誤。他父親用那麼大的棍棒打他,他卻不知愛惜自己身體,輕棄生命直接去承受父親的暴怒,就算死也不回避。倘若他真的死了,那不是陷父親于不義嗎?哪有比這更不孝的呢?

可見,撻無怨也要用智慧來觀察,該避開的要避開,所謂小杖則受,大杖則逃。孔子又說:你們知不知道舜的故事?父親要他做事,他就及時地侍奉在側;但要殺他的時候,卻沒有一次能找到他。父親用小的棍棒打他,他能承受的就等著受罰;可如果是大的棍棒,他就先遠遠避開。這樣,他父親沒有犯下為父不慈的罪過,既保全了父親的名聲,舜也極盡自己孝子的本分。

然而,現在的年輕人,父母如果拿一根木棒,他可能拿一根鐵棒,等著跟父母較量:你打我一棒,我就打你兩棒,看誰的忍耐力強。所以,大家一定要學古人的教言,對父母始終保持恭敬之心。孔子雲:事父母幾[6]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侍奉父母的過程中,見父母有不對的地方,要委婉地勸說他們。如果父母不採納你的意見,還是要對他們恭恭敬敬,不能違抗,替他們操勞而不怨恨。相比之下,現在的人對父母就像對待平常人,父母若對自己不好,長大以後還要報復,這是非常不孝的!

所以,每個人應該要瞭解:到底該以什麼方式對待父母?現在很多人,從小沒有受過孝的教育,很容易把父母當作一般人。在這種環境中長大的子女,可能犯過無數錯誤,沒有做到的也很多,等到想報答父母恩德時,父母可能已離開了人間,正所謂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這句話,其實源於一個典故:當時孔子帶弟子出遊,忽然聽到有哭聲非常悲切。孔子說:快走,前面有賢人。到後一看是皋魚,穿著粗布衣服,擁著鐮鎬在道旁哭。孔子問:你又沒什麼喪事,為何哭得這麼悲傷?皋魚說:我有三個過失啊!我少時好學,曾遊學各國,而把父母放在次位元,這是第一個錯誤;為了我的理想,再加上侍奉君主,沒有很好地侍奉雙親,這是第二個錯誤;與朋友交情深厚,稍微疏遠了親人,這是第三個錯誤。如今我想報答父母之恩,可父母卻不在了,所以內心悔恨不已,才失聲痛哭起來。孔子聽後,對弟子說:你們要以此為戒啊!聽了孔子的話,十分之三的弟子都告別孔子,回家贍養父母去了——我講完《弟子規》後,會不會很多出家人也想回去?有些人的父母已經去世,有些人的父母雖還健在,但不知道你們怎麼孝敬。

實際上,要想孝敬父母,以佛法來利益他是最好的。蓮池大師說過,孝有三種:孝、大孝、大孝之大孝。

一、人子于父母,服勞奉養以安之,孝也。意思是說,做子女的為父母做事情,奉養飲食、衣物等各種資具,這是一般的孝順。

二、立身行道以顯之,大孝也。規範自己的道德行為,不違背世出世間的種種規則,好好做人,使父母獲得快樂,這是大孝。我們出家行道,雖不能對父母承歡膝下,但也不像一些不肖之子,天天打架鬧事,令父母擔心。即使自己十年不回去,父母也會認為:他肯定在寂靜地方精進修行,只要他沒有死、沒有病,不管在哪里,我都非常放心。所以,出家人雖不能天天守著父母,但我們立身行道、不讓父母擔憂,這就是大孝。

三、勸以念佛法門,俾得生淨土,大孝之大孝也。勸導父母一心念佛,若能往生淨土,則是大孝中的大孝。所以,出家人不必擔心無法對父母盡孝。

我們每個人身邊有很多親友,尤其是對他們的小孩,應當灌輸的教育,使其長大以後懂得恭敬父母。或許有人認為:孝順的人,總會恭敬父母;不孝順的,再怎麼講也沒有用。當然,可能會有這麼一部分。但大多數人還是容易受環境的影響,對於他們,就一定要教育。如果沒有教育,這些人也許會變得忤逆不孝,而若受了良好的教育,他們會慢慢變得孝順。所以,為了挽救這部分人,我們應經常強調的重要性。

親有疾 藥先嘗

晝夜侍 不離床

親有疾,藥先嘗:當父母生病的時候,子女應侍奉湯藥。在古代,藥一般都是中藥煎湯。如果端藥給父母喝,孝順的子女會先嘗一嘗,看藥的溫度是否合適,會不會太燙、太涼,或者有沒有毒性反應。各方面詳細觀察之後,再給父母服用。當然,現在的藥大多是西藥,但這個道理也是一樣,要先看看父母的病情,瞭解所服之藥的藥效後,才放心地給父母吃。

晝夜侍,不離床:子女還應白天、晚上地伺候,不離床邊。可現在很多人特別不孝順,尤其在醫院,我每年都去那兒靜修一段時間,所以對那裏的狀況比較瞭解。一次我在成都住院半個月,當時有位老太太,她說自己有兩個女兒,但住院期間從沒有來看過她。老太太只能到處借錢,自己想辦法治病。

其實父母生病時,孝順的子女應陪著他輸液、打針、拿藥。但現在人不是這樣,對父母好像沒有感恩之心,就算偶爾陪父母看病,也是為了自己的面子,並不是擔憂他們的病情。甚至有時候父母病了,子女像對屍體一樣,根本不理。還有些有錢人,父母生病就雇人看護,自己什麼也不管,整天說我工作特別忙現在家裏離不開”……其實在這個世界上,從世俗角度而言,比父母更重要的事情,是沒有的。想想你以前生病時,父母是怎麼照顧的?他們心急如焚,半夜把你背到醫院,一直衣不解帶地看護你,而現在,你能做到嗎?

古人對父母不像現在這樣,那時即便貴為皇帝,對父母也會細心服侍。如漢文帝劉恒,他就以孝聞名。母親生病了,他一邊要處理裏裏外外的國家大事,一邊還要陪著母親。吃藥的時候,他總是自己先嘗,然後再端給母親;母親病了三年,他就三年中沒有離開,一直在母親身邊照顧。然而現在的人,可能比皇帝還忙,官位比皇帝還高,父母病了也沒時間陪,即使偶爾打個電話、去看一看,也是呆一個小時就走,父母死了也沒人管。有時連親友都看不過去,但也沒辦法,因為他內在沒有孝心,別人再怎麼說也沒用,就算偶爾為了顧及面子,去看一下父母,也是心不甘、情不願的。

因此,古人的傳統美德,我們有責任傳給現在人,尤其應該讓小孩子學習。北京有個10歲的小學生,母親生病了,他一直照顧著,最麻煩的一些護理,也是他親自去做。很多人問他:為什麼你能這樣?他回答說:學校裏老師講《弟子規》時,說晝夜侍,不離床,所以母親生病時,我應盡心盡力地照顧。像這樣從小就有孝心的孩子,長大之後,毋庸置疑肯定會孝順的。

其實,我們每個人應該多想想,以前自己生病時,父母是怎麼關心自己的。就我而言,在很小的時候,一次半夜生了重病,母親抱著我連夜翻過很多山,跑到縣城治療。如果是平時,她晚上根本不敢過森林,但為了救我的小命,她一個人就這麼挺了過來。­對每個人而言,母親肯定為自己付出過很多很多。想到母親的恩德,我時而感到很慚愧,覺得沒為母親做很多事情;時而覺得還可以,母親來學院出家十五年了,我們從來沒有吵過架,我對有些事情看不慣,也是以委婉的語氣跟她說,她聽懂了也就儘量改,改了,我也放心了。

母親很聰明,只可惜是文盲,如果她識字,智慧應該超過我,這一點我經常跟她講。雖然她一個字不認識,但能背誦《極樂願文》、《普賢行願品》、《度母贊》等,我小的時候,她就教給了我。所以我始終覺得:一個不識字的人,光憑記憶就能記下這些,是不容易的。母親平時如果生病,或者需要做些事情,我因為實在很忙,確實也做不了什麼,只能上課前去看一下她,有時雖然只有短短一分鐘,但她也覺得是種安慰。

如今,無論是佛教徒還是世間人,對父母的孝順確實不夠,尤其在大城市,很多人不但不關心父母,還以冷漠的態度讓他們傷心。比如父母因為擔心,叫你不要做什麼,你不能以溫和的語言對他解釋,隨便一兩句就應付了。所以,我們需要一種愛的教育,而這種愛,要在每個人心中生起來。若沒有如此,漸漸地,人心會變得越來越可怕。

所以,我們平時對父母照顧很重要。當他們生病了,需要安慰時,哪怕是一句體貼的話,也會讓他們很窩心。老年人的心跟年輕人的完全不同,他們非常脆弱,偶爾說重了一點,他受的刺激相當大,而稍微說一句安慰話,就會讓他很開心。因此,作為一個人,尤其是一個修行人,對孝順父母理應值得重視!

喪三年 常悲咽

居處變 酒肉絕

喪三年,常悲咽:父母一旦去世了,子女必須守喪三年。在此期間,應當處於追思父母的哀痛之中,不能開開心心、唱歌跳舞,好像母親死了特別高興,父親死了猶如怨敵離開一樣,這種態度絕對不行。

那麼,要以何種方式表達你的哀悼呢?

首先要居處變:父母死後,自己的住處要儘量簡樸,不能奢靡豪華。在古代,子女一般還應為父母守喪。晉朝有個叫王裒的人,他母親生前很怕打雷。母親過世以後,他就在墓旁修一個茅棚居住。每逢雷雨交加的天氣,他都會跑到墓前,安慰母親:不要怕啊,兒子就在這裏,一直陪著您!這是歷史上有名的王裒泣墓

其次要酒肉絕:以前喜歡喝酒、抽煙、吃肉的,三年中必須戒酒、戒煙、斷肉,還要斷除歌舞等喜慶活動,行持善法以紀念父母。

守喪三年這一傳統,藏地跟漢地大致相同。在我們藏地,父母去世之後,子女如果比較孝順,上等者是三年不過年、不辦喜事,也不打扮等;中等者是兩年;下等者也要一年。倘若父母剛去世,你就載歌載舞地過年,那大家都會笑你:看,還有這樣的人!父母死了還做這些。

在藏地,人剛死時,需要念四十九天的經,第二年、第三年為紀念他,也必須念三天的經,即三年中要為亡人念經,這是歷來的傳統。念經的時間,應在祭日之前,不能在祭日之後。比如,我父親在今年38號去世,那明年38號之前,我要為他念經三天;如果條件不允許,念一天也可以。但不管怎樣,三年中一定要給他念經。如果第一年念了,第二年卻沒念,大家就會說:這家人多不孝順,連父母的祭祀法會都停了。

不僅對父母要守喪三年,對上師也應這樣。大家都知道,大恩上師法王如意寶辭世之後,我們學院幾千個人,三年中沒有過年,也沒開夏天的娛樂法會,這些活動全部取消。而且,在上師如意寶的法體火化之前,學院所有法師都發願:三年中不離開學院,一直講經說法,三年後再決定何去何從。這些是非常有意義的行為。

不但我們藏地如此,印度也有類似的傳統。我翻譯的《密宗大成就者奇傳》[7]中,就有一個護喜的故事:護喜是梅志巴尊者的弟子,從小精通各種學處,後來皈依佛門,依止梅志巴尊者十二年。上師涅槃後,他守護在上師的塔前,寸步不離,每日涕泣,哀哭了整整三年。三年裏,萬念俱灰的他沒對人說過一句話,一心一意地修行。因為他的誠心祈禱,一天上師的加持頓然融入心間,他親證了覺空無二的境界。三年過後,他前往印度南方利益眾生,後來不舍肉身前往地下,進入吉祥之門。直到現在,他還住在非人之處饒益他們。這是多羅那他親口所述。

因此,不管在漢地,還是藏地、印度,都強調以三年追思父母尊長。這是什麼原因呢?以前孔子的弟子也問:父母逝世要守喪三年,時間會不會太長了?孔子答言:子生三年,然後免于父母之懷。父母對子女不但有生育之恩,而且子女生下來之後,差不多三年的時間內,都是在父母懷抱中長大。父母盡心盡力地照顧你,為你的吃飯、穿衣特別操勞,辛辛苦苦把你養大,為了紀念這一點,父母死後守喪三年並不為過。《孟子》亦雲:三年之喪,齊疏之服。意即守喪要守三年,喪事期間要穿素服。這是中國的古代傳統。

但現代人不是這樣,父母今天死了,過幾天他仍會過年,也許喪事還沒處理完,他就到酒吧去唱歌跳舞了。我知道有一個人,她丈夫剛死時,她痛不欲生,說要如何如何,但四十九天的經還沒念完,她遇到另一個人,就跟著他跑了。許多人聽說後都笑她,但也沒辦法,人沒有道德約束,就會想什麼做什麼,已經不同于古人了。

究其原因,也是在文革期間,因為政治上的需要,號召批林批孔推翻三座大山[8]”,結果把傳統文化看作封建主義大山推倒了。很多人都覺得:父母去世要守喪三年,這是封建迷信,是陳舊落後的行為,現在的新社會、新時代中,這些教條主義沒有必要。於是他們紛紛效仿西方,但學到的多是糟粕,不適合自己的知識,一個個粉墨登場、為我所用,而那些值得借鑒的慈善觀念,很多人都學不到。因此,現在這一代人,全是那個時代的受害者,在他們的思想裏,傳統已經斷了,這樣一來,人就沒有規矩,沒有規矩則不成方圓。

故而,要依靠傳統以外的方法來約束自己,對我們並無益處。在古代,即使是很出名的人,也都堅守傳統。像蘇東坡,他父母死了以後,他不顧自己的前程,堅持守喪三年[9],可現在人絕不會這樣。原因是什麼呢?我們要值得觀察。沒有這些傳統,漢人將面臨什麼樣的未來?對此也應該考慮。漢地雖不像藏地一樣全民信教,但自己也有優良的傳統文化,若把這些全部都拋棄,那年輕人該怎麼辦呢?

喪盡禮 祭盡誠

事死者 如事生

喪盡禮,祭盡誠:給父母辦理喪事時,一定要依照《禮記》等中的要求,盡到禮節,不可以隨便。但盡禮節不是鋪張浪費,而是莊嚴肅穆、誠心誠意。現在某些地方,辦喪事特別奢侈,這沒有實在意義。形式上的喪禮,不是真正盡到禮節,發自內心才是真正的禮節。此外,父母如果信仰宗教,最好是按照他生前的願望去做。比如,他是佛教徒的話,就給他念經超度;他若信天主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也應按照各自的傳統來辦喪事。這一點很重要!

事死者,如事生:祭拜的時候,亡人雖已遠離我們,但仍應像他還在我們身旁一樣對待。比如,父母健在時,子女在他面前不敢造次,做事也認認真真、如理如法,那麼現在哀悼他的時候,也要像他就在跟前一樣謹慎。

從這個偈頌也看得出來,在儒教思想中,人死之後,只是規規矩矩、恭恭敬敬地處理完屍體即可,至於他的靈魂來世感受痛苦還是快樂,因為智慧所限,就不再判斷了。如同佛教的聲聞乘,他們的觀點雖然好,但與中觀應成派相比,對萬法無法通達無礙,故不能與之相提並論。同樣,儒家雖在方面有它的特點,但卻不能像佛教那樣,人死後還要為亡人超度或行持善法,以利益他的生生世世。所以在究不究竟方面,大家一定要觀察。

而且,儒教的極個別傳統,也有一些不好的負面影響。尤其在南方一帶,每逢清明就宰乳豬、殺雞鴨,以此祭祀亡人,這種做法非常可怕!佛經中記載:一次佛陀與阿難在河邊行走時,看見五百個餓鬼非常歡喜,一邊走路一邊唱歌。阿難問佛陀,佛陀說:這些餓鬼的子孫,正在替它們修福,它們快要解脫苦海了,所以唱歌跳舞表示高興。後來又遇到好幾百個餓鬼很傷心地走過。阿難又問佛陀,佛陀告訴阿難:那些餓鬼的子孫正在為它們殺生祭祀,而不肯作福,所以餓鬼身後有火逼迫,故它們在啼哭。《地藏經》也告訴我們:辦喪事不可殺生造業,否則,只會增加亡者的負擔和痛苦[10]。所以,後人在祭拜亡人時,對某些傳統要以智慧作取捨。

從前有個姓金的人,他吃齋戒殺,非常虔誠,死後魂識附在一小孩身上說:我因為善業不深,沒有往生淨土,但在陰間已經很快樂了,來去都很自由。一天他突然呵斥妻子說:為什麼在我墓前殺雞祭祀?今天已有人監視我,不像以前那麼自由了!”[11]由此可見,人死之後,千萬不能以造惡業來祭祀,不然就會給亡人增加痛苦。

現在很多地方流行給亡人燒紙錢,更有甚者,亡人生前喜歡車的,就紮紙車燒給他;喜歡別墅的,就做紙別墅燒給他……此舉按佛教的觀點來講,可能無利無害,你給他燒了多少錢,他也不一定能得到。我看過有些地方的紙錢,樣子跟一百元人民幣相仿,只是把毛澤東的頭像換成了閻羅王。但不管怎麼樣,中陰身會不會真得到這些錢呢?不好說。不過假如你在燒紙錢、燒紙車時,念一些觀音心咒嗡瑪尼巴美吽,那亡人肯定得到利益;如果你什麼都不念,光是燒了很多紙,能不能有利也不一定。

在我們藏地,利益亡人有很多方法,如按照儀軌來燒煙煙,進行施食;或者,把亡人的骨頭、骨灰帶到拉薩等聖地去(以前我們去印度時,法王說把骨灰、頭發放在清涼屍陀林很好,當時我們就把活人的東西也放在那裏了)。過去有一個時期,藏地很多人死了就埋了,後來宗教稍微開放時,人們又把骨頭重新挖出來,做各種超度儀式。

這一點,在漢傳佛教的《高僧傳》中也有。以前有個道丕和尚,他7歲出家,19歲時長安發生戰事,他帶著母親到華山避難,住在山洞裏。那時米價很貴,他沒錢買米,只得餓著肚子乞食供母。母親問他:你吃飯了嗎?他雖饑腸轆轆,但為了避免母親傷心,總回答:我已經吃飽了。他父親是一位軍人,作戰時不幸陣亡,母親很傷心,想把他的屍骨拿回來安葬,就要求道丕去找。道丕到了戰場上,只見東一堆西一堆的累累白骨,無法知道哪一具是父親的。他就日夜誦經,向空中祈禱:願依三寶的加持力,讓我父親的遺骨轉動。過了幾天,忽然有一具骷髏從骨堆中跳出,搖動了很久。他知道這是父親的遺骨,便把它抱在懷裏,帶回家去見母親。就在這天夜裏,母親也夢見丈夫歸家,第二天早晨,果然看到道丕背著屍骨回來了。他們隨即將遺骨安葬,並按佛教儀式做了超度。

所以,作為子女,父母去世後一定要處理好後事。假如你是出家人,則應為他們做些佛事,把亡人的名字寫好,方便時交一些錢,請僧眾念經超度,這樣對他們利益很大。藏地民間有種說法是:對亡人來講,念一句觀音心咒的價值,遠遠超過一匹好馬。確實,給亡人一匹馬、一輛轎車、一幢別墅,他又用不上,而給他念些咒語或《金剛經》,可令其生生世世遠離痛苦,獲得快樂。

因此,佛教徒應該這樣孝順父母,這遠遠超過金錢供養。《三字經》雲:人遺子,金滿籝[12],我教子,惟一經。意思是,別人給孩子留下的是滿箱金子,而我給孩子留的,只有一本經書——《三字經》。這部《三字經》,對人的利益會更大。否則,天天都講錢的話,人心會越來越下劣。美國66歲的投資大師羅傑斯,曾以遺憾的口吻說:現在的中國人,肆無忌憚、不計後果地追求金錢,想用錢來改變家庭、愛情和命運。其實,把一切寄託在錢上肯定不行,沒有孝、沒有敬,人類就難以真正立足。所以,錢再多也無法帶來快樂,更無法成辦今生來世的永恆大樂。故一定要在道德的基礎上,學習有益的經論,幫助一切有緣眾生,這才是快樂之源!


第四課思考題

15、按照蓮池大師的觀點,孝分為哪三種?出家人的孝,與世間人的孝有何不同?

16、父母生病的時候,你能不能做到親有疾,藥先嘗,晝夜侍,不離床

17、在古代,父母去世後,子女應以什麼方式表達哀悼?為什麼在不同民族的文化中,都有守孝三年的傳統?這是不是一種教條主義?

18、從辦理父母喪事的方法上,可以看出儒教有哪些局限性?殺生祭祀是否對亡人有利?作為佛教徒,你會怎樣用佛法幫助亡人?


[6] 幾:音jī,輕微、婉轉的意思。

[7] 詳見《顯密寶庫18—聖行集萃》。

[8] 三座大山:封建主義、帝國主義、官僚資本主義。

[9] 林語堂撰寫的《蘇東坡傳》,記載了蘇東坡在人生中兩次因雙親故去,辭去朝廷委任,在家服孝三年的事蹟。第一次,1057年蘇東坡中進士,考取第二名。因母親去世,蘇東坡在家服孝三年。三年後舉家遷往京都,後出任朝廷地方官。第二次,1066年蘇東坡參加科舉考試,入第三等,授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因其父蘇轍病故,蘇東坡丁憂扶喪歸故里,服孝三年之後,仍就職原來授予的文官。

[10] 《地藏經》雲:閻浮提人,命終之後,慎勿殺害,拜祭鬼神,無絲毫之力,利益亡人,但結罪緣,轉增深重。假使亡人,在生修善,應得超升,遇此陽眷殺生,反落惡道,何況不修之人?譬如有人,從遠地來,絕糧三日,所負擔物,強過百斤,忽遇鄰人更附少物,以是之故,轉複困重。

[11] 見蓮池大師的《竹窗隨筆》。

[12] 籝:音yíng,指箱籠一類的竹器。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