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12/06 10:42:03
學習次第 : 進階

宗義寶鬘淺釋

 

貢卻亟美汪波尊者

第 24講

這次去印度甘登寺見師長,師長曾是下密院住持,現已退位,之前曾向他學習密法。與師長相處幾天,蒙受慈悲開示,以下簡述幾點供養大眾:
1.致力於生活瑜伽,即將所學法義結合在生活中,如吃飯時,當盛滿飯菜,觀想功德也應如是圓滿;或當受用粗劣飲食,亦應祈願受用善妙法味,如此修習生活瑜伽,與法相應。

2.單持咒、念佛、持誦儀軌修法,也未必是修行,因檢校修行有無相應,在於噁心是否減少,善心是否增長;縱然勤修諸說法行,若煩惱並未明顯減少,則失其義。

3.由於無明習氣深重,故應隨見即放下,亦即當遇任何境界,不應緣有情如法與否而生煩惱。若無法利他,只能暫時放下;反之,若自知有能力利他,則應以法攝眾。

4.在自心續中,應確切認定佛陀為堪能皈依師,正法為唯一正皈依處;因此,當心生噁心、惡行時,應有自覺,如理依法對治滅除,勤于聞思修,大悲為體,不害有情。

5.以一切安樂由善法而來,一切善法由上師而來,故應如理依師。

6.真持戒是具足斷除自利作意的心,並非外在的戒相而已。

7.方便攝持智慧,智慧攝持方便,二者需雙運修行,才得圓滿;且修學方便分時更應重視智慧分,修學智慧分時也應更重視方便分,庶幾無所偏失。
8.佛道內容,攝而言之,僅有依世俗諦的修行次第、及依勝義諦的修行次第,這是依二諦的真理而安立佛道之義。

9.聞多即思廣,思廣即修大,所以目的是為利他,但下手處則先行自利,此為正確的學習方式;並且,為能證得自己的無上菩提果,故作利他行;又因不易立即調伏內心,故需依不同次第而修習不同法類。
10.清淨的見、修、行是主要的安立處。見是離二邊的中道慧觀,修是離沉沒掉舉的澄明正定,行則是離苦行與樂行的清淨持戒。因此,清淨的見、修、行即是由淨戒而生正定,由正定引出慧觀,依此而修,得果清淨,這就是佛教所謂的見、修、行、果。
正文:(p104-1)
(2)、道之所斷
此派主張:粗、細二品我執連同其種子,以及因彼等勢力而生之三毒連同其種子,都是煩惱障;
即應成派主張,不論是粗分人我執(指獨立自取我執)、或細分人我執(指自性實有我執)以及所產生的三毒及其種子,含煩惱現行、煩惱隨眠、煩惱種子皆屬於煩惱障。
因為他們主張諦實之執是煩惱障,諦執的習氣、由此習氣所生二顯之錯覺,以及執著二諦異體之垢染,都是所知障。

應成派認為我執與實執沒有差別,煩惱習氣、我執或實執

的習氣、由習氣所生的二現錯亂(指世俗顯現與實有顯現)、以及執著二諦為異體的障垢都是所知障,而由彼習氣所生的三門粗重為性,則是所知障之果。
何謂二障?
二障即煩惱障與所知障,是一種能得決定勝的障礙。

煩惱障——凡障得解脫果的障礙,煩惱障分二:

分別煩惱障——即有情的執法,經由學說或相似理由、主義安立理論而產生的認為合理的主張,乃是以宗派染汙見解而有的同俱相應的煩惱,此又分現行與種子。
俱生煩惱障——即心的執法,非由宗派染汙見解而由無始習氣染汙的緣故,得到的同俱相應的煩惱,同樣也分現行與種子。
所知障——凡障得遍知一切所知品、成佛的障礙,也區分現行與種子,但是沒有分別與俱生的分法。
習氣與種子,習氣有二種,屬於煩惱障那一分的習氣,稱為種子;屬於所知障那一分的習氣,是習氣本身。煩惱的習氣屬於所知障,是不相應行法。
基於大乘行者目的是為求成佛,主要所應斷除的是所知障,因此必須以大乘方便分攝持,而依廣大正理與無量理門證得人無我與法無我;也就是,因需廣大利他,具足利他的方便,故應廣大聞思修大乘經論,斷所知障。
(3)、道之自體

應成派主張:三乘各有五道的建立,並且根據《十地經》

( mDo -sde sa bcu -pa )建立大乘十地。
即應成派主張:聲聞緣覺及大乘皆有五道的安立,三乘共

有十五道。同時也依據《十地經》所說的十地理則,建立大乘十地。
三乘聖者慧觀的種類並無不同;因為,凡是聖者皆能現觀法無我。

即三乘聖者的智慧證類都相同,皆需親證二無我,亦即皆同親證應成派主張諸法自性無的空性。
補充:
有人誤以為出輪回得解脫,不一定證諸法自性空的空性,只要證得自續派以下主張的細分人無我(獨以自取的我空),配合方便分起修,即可出離生死,這並非佛的究竟意趣。
《般若經》說:「具法之想者不解脫。」依應成派的解釋是,若執取諸法自性實有,即不得解脫,故得三乘菩提皆必證空性。自續派則解釋為若執著我獨立自取,即不得解脫,二派說法不一。實言之,自續派的說法為不了義。
《中論》說,自續派以下認許的人無我,只遮遣獨立自取,不遮遣自性實有,仍執著有一自性實有的我,即有此人我執;因此修自續派以下的人無我,無怯少分摧滅心中的俱生我執,更無以摧滅細分煩惱,仍將趣行輪回,非正解脫道。

《般若經》又說,從預流向至緣覺阿羅漢聖者之間,皆修空性;《金剛經》也說,凡成就小乘聖者或菩提,必證得諸法沒有實有的空性。此外,文殊菩薩也曾問佛:如何才得解脫?佛答:欲解脫者,必修大乘四諦法。
大乘四諦——是指苦諦、集諦、滅諦、道諦皆無自性,即當證得四諦的自性無。
應如何修習大乘四諦呢?
即應觀四諦皆自性無而修,如:
應知苦——見一切行苦,名言中有苦的生滅,勝義中無苦的生滅(指勝義無生)
應斷集——斷一切苦因,名言中有苦因可斷,勝義中無因苦可斷(指勝義無得)
應證滅——見一切法根本涅槃,名言中有涅槃可證,勝義中無涅槃可證(指空性)
應修道——見一切煩惱不生,名言中有煩惱可生,勝義中無煩惱可生(指煩惱不生)
相反的,若許二乘聖者不需證得應成派的諸法自性無的空性,則如宗大師《入中論善顯密意疏》說,二乘也必須證得諸法自性無的空性,若未證,有幾項缺失:
1.成大乘初地菩薩也可以初地之智力映蔽二乘阿羅漢。——事實上,初地只能以種性的力量映蔽二乘阿羅漢,直至第七地才能以智力映蔽二乘阿羅漢。
2.若二乘聖者不需證得應成派諸法自性無的空性,則如外道,無力根斷三界煩惱,不得解脫,出離生死。
3.若二乘聖者未證諸法自性無的空性,仍具法我執,則成對色法仍會產生自性有的執著。
4.成二乘聖者所證成的人無我有不圓滿的缺失,以未證法無我,對我的施設處五蘊仍執為自性實有。
總之,三乘聖者皆需證得法無我的空性,否則不得三乘解脫,這是《金剛經》、《入行論》的意趣,也是應成派的不共見地。唯有親證空性的智慧,才能究竟破除細分的輪回根本無明我執,此即「寂靜無二門」之義。
3 、證果的方式
指應成派對三乘的修行證果之理的主張。
諸定性的小乘行者,僅以簡略之理修習無我見。
指諸小乘種性決定的行者,僅以少許正理而證無我,並不像大乘種性行者以廣大正理而證,因小乘行者其主斷品為煩惱障,所得品為出輪回的解脫,故不需以廣大正理證空性。

依此修習,最後,以小乘修道的金剛喻定斷除諦執及其種子,同時現證自乘的菩提。
當小乘行者,從資糧道發起出離心,依次以空性義為所緣,得止、得觀入加行道,進而在世第一法位的等持中親證空性,入見道位,在見道位時將所親證的空性,繼續配合福德資糧而起修,進而入修道位,最後依修道金剛喻定斷除了我執或實執及一切煩惱種子,即同時證得聲聞、緣覺菩提;亦即指修道位最後邊際的等持智,以親證無我智慧對治極微細的俱生煩惱及俱生無明,第二刹那完全根斷,即成就解脫。

即中觀自續派以下主張,小乘必先證得有餘涅槃,再證得無餘涅槃。
中觀自續派以下的宗派主張:證得無餘涅槃之前,必須先證有餘涅槃。
自續派的有餘涅槃——指小乘行者雖斷了煩惱障,但仍具苦諦的五蘊,亦即入滅前,不論等持或不等持空性,皆屬有餘涅槃。
自續派的無餘涅槃——指小乘行者斷了煩惱障,且不具苦諦的五蘊,亦即入滅後,為無餘涅槃,再取意識之身,由佛勸請回小向大。准此,主張需先證有餘涅槃,再證無餘涅槃。

此派主張:現證有餘涅槃之前,必須先證無餘涅槃。

應成派主張的證次先後與自續派正好相反,即先證無餘涅槃,再證有餘涅槃。
應成派的無餘涅槃——指小乘行者在金剛喻定的第二剎那親證等持時,斷盡煩惱障,沒有實有顯現,稱為無餘涅槃,亦即在名斷盡煩惱障的等持位。
應成派的有餘涅槃——指小乘無學道行者在後得位,具實有顯現,稱為有餘涅槃,亦即斷盡煩惱障,而不是在等持位中。

二乘無學道的後得位時得有餘,因由等持而起,未斷無明

習氣(所知障未斷盡故),故仍顯現諸法實有,此與大乘聖者菩薩的後得位元情況一樣。

二乘阿羅漢乃至未入滅前,可再等持空性,等持而又後得,直至入滅捨身時,即取意識之身,亦得無餘涅槃。

又,此派則主張,聲聞與獨覺兩乘都有八向住的建立,且八向住中的任何一位都是聖者。

此外,應成派主張,在二乘道,都認許有八向住(即四雙八輩)的建立——八向住(即向是因——無間道,住是果一解脫道),是指預流向(指第八向、見道的無間道)、預流果、一來向、一來果、不還向、不還果、阿羅漢向、阿羅漢果,且八向住的任何一位都是聖者。
問:為何八向住任何一位都是聖者?
答:因為應成派主張,二乘聖者皆需親證應成派的空性,而第八向的預流向,此時為見道無間道,已親證空性,由此算起,故屬聖者。
大乘菩提現證的方式是這樣的:諸菩薩從無量理門,廣泛修習無我見,進而斷除二障。

其次,大乘菩提果的現證方式——即大乘菩薩因大悲心

廣大利益眾生,需配合無量福德資糧,以無量理門廣大修習無

我見,依次斷除二障,圓滿成就佛果。

問:為何大乘菩薩需由無量理門修習空正見?

答:為斷所知障,必須具有極大力量的證空性慧,即:

1.大慧——以智慧如海的能力,不依他人,廣大分辨取捨處與空性義。
2.明慧——能遍知空性義與森羅萬象之法的種類、功德,對於道體、體性不會混淆;如實簡擇清淨善業,雜染、清淨與否,如業果,乃至於最微細之處。
3.速慧——對於緣空性義的無知、邪見、懷疑三種過失,一生起即馬上可予分辨抉擇,快速除此三種障礙。

4.深慧——遍知甚深空性之法,非表相知,乃瞭解其甚深意;對於他人不能了知的佛說密意,能立即無礙詮釋意趣。

大乘菩薩具足四慧,則能離一切心垢,斷除二障。換言之,以清明如實智慧,簡擇觀察佛經之義,以善巧方便及般若智慧雙運,究竟圓滿六度、四攝菩薩行,攝受有福報因緣的大乘根器有情,及調伏邪說者,行持智者所喜悅的法行,善巧究竟弘揚佛陀的教法,故大乘菩薩需由無量理門修習空正見。

未斷盡煩惱障之時,不能斷所知障;

應成派認為,斷的次第是先斷煩惱障,即從初地至第八地依次斷除煩惱障;再斷所知障,即從第八地起,才開始斷除所知障。大乘菩薩的主斷品為所知障,亦即成佛的障礙,順斷煩惱障,此非主斷品,反將心中的煩惱,做為行持利他菩薩行的支分、助伴,如留惑潤生。大乘菩薩最極究竟的所得品,為一切種智(即佛果),非為個人出輪回得解脫,故不以斷盡煩惱障為主要目的。

斷除所知障從第八地開始。

從第八地起,才開始有能力斷除所知障,如先移開蔥,再去除蔥味。

未曾修學小乘道(並證得果位)的菩薩,在現證第八地

的時候斷盡煩惱障。

上述斷障次第,是指直接趣入大乘、未先入劣道的大乘定

性種性的菩薩而言,彼在第八地時即已斷盡煩惱障。

問:第八地菩薩已斷盡煩惱障,是否已得解脫?

答:解脫有二種,即小乘解脫,指證得阿羅漢,與大乘解

脫,指斷盡二障的佛果;若為大乘定性種性者,一開始的目的即為成佛,故雖第八地菩薩已斷盡煩惱障,也未得小乘解脫,因大悲心,不忍眾生苦,可得解脫而不解脫;也未得大乘解脫,因尚未成佛,故第八地菩薩雖已斷盡煩惱障,但尚未得解脫。
最後,依止有情心識之流盡頭的無間道,斷盡所知障;

即第八地菩薩斷盡煩惱障後,繼續修道,最後以第十地菩薩修道最後邊際心的無間道,或名最後心,對治最細分的所知障,第二刹那根斷即成佛。
同時,現證四身的佛位。
即在彼時,得佛地的解脫道,同時現證佛陀的四身果位——自性法身、智慧法身、圓滿報身、應化身(即四身齊成)。

此派主張:涅槃和滅諦都是勝義諦。

應成派主張:涅槃、滅諦皆是勝義諦,皆是自性空的本質。

補充:

應成派與唯識派都共許滅諦為勝義諦(即空性),但空性

不一定為滅諦,如瓶的空性。

自續派不認許滅諦為勝義諦,而是世俗諦,因為在見道、修道解脫道時,只有同時得滅諦,並未親證滅諦,在後得位時才證得滅諦。因此,只得,未證,並不是聖等持智所證物件。

《解深密經》中所說三*輪中的初、末二*輪是不了義經,因為那裏面沒有直接開示空性的經典。三*輪中的中*輪都是了義經,因為《般若心經》是了義經。
《解深密經》說:三轉*輪中,初轉四諦*輪與第三轉廣分別*輪,經文主要展示世俗諦,故是不了義經;而三轉*輪中的第二轉無相*輪,如《般若心經》,經文主要展示空性的勝義諦,故是了義經。

不過,若依《無盡慧經》的觀點,也有師長說,在應成派,初轉及第三轉的一分也有說空性義,就此而言,亦可安立彼一分為了義經。
應成派的主要特色就是:藉著假立的正因,破盡“內外諸法以自相而存在(之執)”。

應成派的主要特色就是,依著唯名的緣起正理破除內外諸法自相有。
並且,在名言上,名也只是假有。

即諸法唯名假立,且名言也唯名假立,皆本無自性實有。

如繩之蛇,其實是在繩上假立為蛇,而生起執取真蛇的心。要之,諸法唯名,唯名亦唯名;諸法性空,性空亦性空。

而事實上,由於諸法唯名,境上沒有自相有,故遮破了諸法自相有——但並未遮遣法本身,法是存在的、有作用的,只是自相有的法不存在。同時,以諸法唯名假立,故唯名假立本身也唯名假立,空性本身也無自性。
如是,依緣起性空、現空雙運的道理,可知,乃從緣起有證成自性空,乃從自性空證成緣起有;進而由此現空雙運的道理,才能如理安立輪涅、因果、心境等法則,建立修道基礎。

應成派的細分緣起觀,堪能同時破除諸法根本無的斷邊、及諸法自性有的常邊,不住二邊——也不住中道——而是住于名言假有的中道,如此落實在修道時,即能悲智雙運、福慧雙修,進而圓滿證果。故瞭解應成派的緣起見,對修道的安立及增上有直接關係。
因此,不須(立量)向他人宣說,便能使人瞭解:縛脫、

因果與能量所量等教理,可以在自宗體系上正確地成立起來。

是說,不必刻意安立清淨正理,唯依隨應破的方式,則能令他宗放掉惡見,接受自宗正見;並且,諸法自性無,卻得成立自性無的諸法——只遮自性,不遮法,遮法的自性而又安立法,因此,在名言中,一切解脫、輪回、因、果、能量心、所量境等義理,悉得無誤合理,具足作用。

攝要言之,宗大師在《正理海大疏》、《入中論善顯密意疏》 中,曾有總結、集攝應成派不共見——「應成八關要」——即三遮破、五成立:
1.遮阿賴耶識不共之理。
2.遮自證分不共之理。
3.不許自續因相的特色。
4.許外境有的特色。
5.許聲聞、緣覺有證法無我。
6.法我執安立為煩惱障的特色。
7.許息滅為事物的不共之理。
8.安立不共的三世理則。
凡此特色,究實說來,皆是建立在於「名言中自相無、自相無而名言有」的中觀正見上的。
時下,有少數自認見解高明的人士說:「顯現的諸法都只

是錯誤而已。」並且認為,(諸法)如同石女之子一般,根本不存在。於是認定“毫不作意”就是最殊勝的實踐。在這些人的身上,委實嗅不出絲毫應成派的風味。

時下,有少數認為見地自高的人說,顯現的諸法都是只是錯覺而已,諸法如同石女見一般,根本不存在,故認定「毫不作意」即是最極殊勝的證悟,以為作意即是分別,分別即是邪執,邪執即不得空性的證悟——此一說法有待釐清。

因為若認為諸法是錯覺,只在錯亂心那方而有,則成世

諦也是錯覺,意指在錯亂心那一方而有,實際沒有世俗諦,

只有勝義諦——但是,若無世俗諦,何來勝義諦呢?此說顯然

否定了二諦的存在。《中論》說,若未安立世俗諦,則不得證

勝義諦;若不證勝義諦,則不得解脫。

二諦各有能成立之量,如:

世俗諦——是由正確的名言量所成立,為名言量的對境。

勝義諦——是由觀擇諸法勝義的量或智力所成立,為勝義量的對境。
基於二諦皆各有成立之量,故二諦為所知品。如瓶為世俗諦,名言量所立;瓶的空性是勝義諦,勝義量所立。無疑的,法一成立(如瓶為世俗諦),法的法性(如瓶的空性為勝義諦)同時成立,舍離或否定了世俗諦,勝義諦不可能單獨存在。因此,有少數自認見解高明的人所說:顯現諸法只是錯覺,根本不存在——此說為誤。
基本上,緣著空性,可能有幾種邪執,即:執空性為沒有。執空性為實有、執沒有即空性、執空性否定世俗諦、執空性違於緣起、執空性為無分別、執修習空性之理為毫不作意等;尤其,若將空性視為沒有或執為實有,是顛倒邪執;而以毫不作意修習空性,更是錯誤的修行方式,因為修習空性,生起三慧,當以五種正理及四種隨應破等予以證成,經由安立清淨正理,智慧思考並觀擇,並非毫不作意。持此見解者,或許將無分別智與毫不作意混為一談了;何況在顯密教法中,多處提及「無分別」,無分別所指涉之義為何,需看當下闡述何種主題,不可一概而論。
因此,那些眼見“世間一切美好的事物,就像熾然的火坑“般”,而追求解脫的人們,應該擯除一切涅造而酷似佛法的惡見,並對一切宗義之究竟——中觀應成派的教理,致上最高的敬意。
是說,那些視三界如火宅、一心欲求解脫的具足善根的眾生,應破除相似法的邪見,並對佛陀至高了義究竟意趣的中觀應成派教理,虔誠至心的禮敬與學習。
這是說,學習宗義無非是為了成佛,故對於見世間一切美好事物,就像熾然火坑一般,而欲求解脫——也就是一心厭背三有苦、希求解脫樂——的有情而言,尤應擯除學習的逆緣——一些相似佛法及佛法惡見。
同時,理應具足順緣——即對於一切宗義的究竟意趣,也是佛陀究竟本懷的中觀應成派的見地及教理,應致力於聞思修、說辯著,唯有以清淨動機、具足敬信,完全瞭解應成派的見地,由此導出的見、行、修、基、道、果之理才得清淨圓滿,才能如實依見起行,圓滿福慧二資糧。

不論修學任一法門,皆需依據中觀應成派的見地,配合大乘方便分的廣大行道次第而修,依此大乘空性大悲雙運道成辦佛果。

從整體看,所有佛說的不同見行安立,以聖教無違,聖言皆為教授,其實並無有好壞、或有義無義之分,皆是成佛之道的方便,有其一貫次第及融攝之理;同理,學習不同宗義也是如此,當知從有部至中觀宗,皆需依循次第而整體瞭解。固然有不同見行的安立,有所謂了義與不了義之說,但是,並非全然否定或前後無關,不同宗義原是依據不同論典而建立,皆是為了接引不同根器眾生而安立的方便。
就像一塊極具甜味的糖果,不論從那一邊吃,它都是甜的;又如一道醇味美食,不能單單只放監巴,也不能不放鹽巴。這是說,整體佛道的成就,必依多因多緣,修習百多法門而成辦,這就是所謂無誤圓滿的道體建立。
因此,不能隨便輕法慢教,自贊毀他,包括不同眾生的教派、宗義之間,對不同眾生而言,都有其利益與價值,也應知彼此之間的相關性與次第性,依此而向上引導,乃至圓滿。就整體佛道而言,因為佛的功德無量無邊,所以成就佛果之因也有無量無邊,積聚圓滿多因才成圓滿果德。
特別是,學習宗義教法,辛苦卻值得。一方面觀察思惟各宗各派的教義,能更深層的認識整體佛教;另一方面,由依次學習宗義,能漸次引導通達中觀應成派的究竟見地,並配合著菩提道次第修心教授,趣向修行。無論如何,學佛目標即是以法淨心、以法利他,乃至成佛;因此,聽受一切教法都必須指向實踐與修行,常依法觀自心,是否與法相應,極為重要。

第 九 章結贊與跋

結贊:

環繞教理金地之句義深廣難測,

乃以經教及正理的教義來莊嚴文詞文義。

理論浪濤波波洶湧令愚者心懼,

在甚深法海中,層層教理,如此深廣,令無力分辨取捨的愚者心中畏懼。

諸見之河成千此乃至烏嬉遊處;

見地如河流般眾多,具智慧的行者如鳥,喜好愈多河流(指學習愈多的宗派見地,更能廣增法義),則愈有更多處所可為嬉戲。

外內教理大海之實性誰能盡測!

指內、外道教理建立的實況,如大海一樣甚深難測。

然由生得暇身筏,加行順風善吹送,抵達宗義海中央,令得善說此寶鬘
指作者由得暇身的寶船,以聞思修加行宗義教法,如以善風吹至宗義大海中央,才一得以通達、撰述《宗義寶鬢》的稀貴宗義教法。
凡諸睿智青年眾,欲于百萬學究前,廣陳善說之宴席,當依宗義此精要。
勸勵諸具慧的後學們,若為他人陳述自所學教法,應依此宗義精要作為趣入學習佛教之門。
時下自負厚顏者,大經廣論未久習,為集名利而著述,從自勞苦誠奇哉!

時下有些少有才德的學人,未經廣大聞思修,未依經教正理安立,急功好利而著述,則徒勞無功,此諸行持極為奇怪!

觀慧空中出千光,善說能閉諸謬解;清淨教理大蓮園,妙義笑顏齊綻放。
具足空性智慧,在空中放大毫光;並具善說,如實理解、釐清錯誤見解;依于清淨圓滿的教理,佛法的殊勝妙義即於心中綻放如蓮花。
集攝印藏諸論要,立此廣博宗義眼;非因競勝與嫉妒,但為增長同儕慧。
此頌為造論目的,作者集攝諸多印藏大德的論著要義,造此宗義論著,非因為競爭、嫉妒而造,只為增長同具善根福緣的同輩的智慧與修證。

勤研此理之所生,善行德輝奪月光;救眾生出惡見穀,令以正道常蘇息!
此頌為回向,回向眾生遠離惡見;即以此精勤著述、研討法義的善行功德,如月光般能遍照內心存在惡見的山谷中的眾生,將眾生安置于正道上,常得蘇息,獲致安穩;亦即破除眾生暗蔽,得到智慧光明。

這部名為「實鬘」的內外宗義建立略攝,是尊者貢亟美汪波,應具有信心、辨析力、精進的固斯· 阿飪格桑(Ngag - dbang skal-bzang ) ,及比丘阿旺桑布(Ngag-dbang bzang -po )二人之請,撰於水蛇年(1773 )六月上半。筆錄者,馬頭長壽(rTa -mgrin tshe -ring ) 。

這是後記,為請法著述的緣起。本論至此完成,吉祥圓滿!
問答:
1.何謂四種智慧?
2.菩薩為何需以廣大多門正理證悟空性?

3.應成派許何時開始正斷所知障?

4.依《解深密經》說三轉*輪,在應成派,何為了義經?何為不了義經?
5.何謂「應成八關要」?
6.「毫不作意」為何並非正修空性之理?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