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勒菩薩

《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陀天經》講記 

印海長老

  一 講經因緣

  美國東禪寺為慶祝成立三周年紀念,又適逢近代佛教大德慈航菩薩上生二十周年,浩霖法師為感念慈航菩薩法乳之恩,除在臺灣印贈「彌勒菩薩上(下)生經集注」伍仟本,「彌勒三經」貳仟本廣結法緣外,並邀我來美宣講「彌勒上生經」,宏揚彌勒法門。浩霖法師來美國後,提倡彌勒淨土不遺餘力,深感中國佛教數百年來偏重西方彌陀淨土之宏揚,最初傳入中國之彌勒法門被束之高閣,無人問津,反被一般「龍華」,「先天」外道異端,斷章取義,加以曲解,作為廣攬信眾之工具,如此純正、易行、三根普收之淨土法門久被湮沒,能不令人痛心!吾人生逢亂世,戰事頻仍,道德淪喪,尤其生活於物質文明,科技發達之美國,人民特重于現實貨利,精神空虛,人心彷徨,無所依歸,急需要信、智兼具之佛教維繫社會人心於不墜。為提倡彌勒淨土法門於西方,俾人人能瞭解宗教道德生活之重要。除物質生活不匱乏外,人人必需實踐五戒、十善,以此五乘共修之彌勒淨土法門來軌范人心,不但創造家庭幸福,社會和樂,進而導致世界和平,天下安寧!故彌勒淨土法門正適合此一時代之要求。

  二 淨土之種類

  吾人求生淨土或希望人間淨土早日實現,必先瞭解淨土之種類,否則無從生信,發願而修行。佛法說國土環境是依報,為眾生所居住所依止之處所。依報國土是根據吾人正報而建立。正報是眾生各各具有的身心活動。因為各人身心所作的業行有善惡之差別,所感召的依報國土也就有淨、穢之分了。(大、小乘佛法,都強調正報影響依報,所謂:「心淨眾生淨,心淨國土淨」,即是此義),依報國土是大家共業所感,而共業所感的國土中,眾生種類,千差萬別,單就人類的別業說,有膚色、種族、文化等不同,同一種族中的人群也有賢、愚、不肖、貧賤、富貴之差別。

  清淨佛土是佛、菩薩、聲聞,三乘聖賢清淨身口意三業所感召的莊嚴微妙淨土,凡夫所住的五濁惡世是愚昧眾生造下煩惱惡業所感召的穢土。因此,要往生淨土或實現人間淨土,必先莊嚴身心,淨化自我,不造眾惡,廣集善業,福慧淨業成就,才能生逢諸佛淨土。國土的類別,依「淨土新論」所說,有:一、五乘共土,二、三乘共土,三、大乘不共土。一、五乘共土:是凡夫與聖者共住的世界,或稱為凡聖同居土,或稱凡聖共土。若引申其義說,此一國土中有佛、菩薩、聲聞(緣覺)、天、人所共住,大眾共住此一國土,但彼此不一定相知。此五乘共土,凡夫是由業報感召而生此土,佛、菩薩則是乘願而來,教化世間。二、三乘共土:此土是佛、菩薩、聲聞所共住的清淨國土,只有聖賢,沒有凡夫,約聖人說,此土因有、大小乘聖賢共住,所以又名「大小共土」。「這三乘聖賢所居的淨土,最顯著的,就是兜率淨土,兜率內院為最後身菩薩所住,此天宮之特別區,經常為聖者及天眾說法,然後一同下生人間,此為大、小乘經所共說,南傳佛教的教典也承認有此淨土。兜率天宮本來莊嚴,因有最後身菩薩說法,也就比一般天國更為理想了。有關兜率淨土的依、正莊嚴,在本經及「彌勒下生經」、「彌勒成佛經」中也都有詳細的說明。天臺宗稱之為「方便有餘土」,因聲聞和得意生身的大力菩薩都在有心地(有相有功用行),所以稱為方便。因還有殘餘煩惱未除,所以稱有餘。總之,這是為同得三昧樂正受意生身聖賢所共住者的。」三、大乘不共土:這是大乘佛法中所說,而此一不共土有無數量佛土。大乘經典中所常說的有:西方彌陀淨土、東方阿(門內加三個人)佛土、南方寶生佛土、北方成就佛土等,還有與西方極樂淨土相對的東方藥師淨土,這些淨土,不見於聲聞佛法中。大乘不共土又可分為二類:一是不共二乘的菩薩不共土,為諸佛與菩薩所共,即天臺宗所說的「實報莊嚴土」,此實報秘密莊嚴不可思議國土是登地以上法身大士所居的清淨莊嚴國土,為諸大菩薩無量劫中所修福智莊嚴而感召,為二乘聖者所望塵莫及。二為不共菩薩的純淨佛土,這是唯佛與佛所居住的法性土,如仁王經說:『三賢十聖居果報,唯佛一人登淨土』。天臺宗稱為「常寂光土」。以上所說三土或四土,名稱、地位或有不同,但其內容,層次是相等不違的。彌勒淨土為大(乘)、小(乘)共許,五乘共修的淨土法門,

  以人天乘為階梯,以五戒、十善為行門。吾人企求人間淨土的實現,希能大同世界之早日來臨,這必需人類早日覺醒,大家同願同行,發增上心修彌勒法門來締造這一人間淨土。這是合于現實人類理想之要求。

  三 淨土優劣之比較

  我國自唐代以後,求生淨土者,都以彌陀淨土為目的,帶業往生為方便,所謂西方淨土為「三根普被,利鈍全收」,為方便中之方便,快捷方式中之快捷方式。不知彌勒淨土法門也是殊勝中之殊勝,穩當中之穩當。一般說:往生淨土的目的,是以超脫三界生死苦輪為究竟。大、小乘經中有種種超三界脫苦輪的方法:一、橫超三界:彌陀經中說念佛往生西方安樂國土,親覲彌陀,得不退轉,如蟲咬竹,旁穿竹外,即得出離;藥師經中說東方琉璃世界,能見藥師佛;維摩經中所說生妙喜佛國,得見阿(門內加三個人)佛,以上所說可稱為離三界而橫超三界之易行道。二、豎出三界:因修聲聞法之五停心觀、別相念、總相念,乃至三十七道品,能破四住煩惱,見、思二惑,天臺宗說,可生凡聖同居土,見藏教佛。如釋尊在世,教化一般聲聞弟子,皆能證得聖果者,利根三生,鈍根七生即得出離三界,了脫生死大患。又如華嚴宗,教人修習曆別三觀,破十二品無明,證十二地(初地至十地,等覺、妙覺),生實報莊嚴土,見報身盧舍那佛;或教修圓觀三諦,頓破五住煩惱,住首楞嚴三昧大定,生常寂光土,見法身毘盧遮那佛。以上所修所證,都可說即此三界而出三界之難行道。三、不即不離出三界:即彌勒上生經中,釋尊所說教修六事法門上升兜率淨土,見彌勒菩薩,得不退轉,授記作佛之易行道。以上三種出離三界法門,有難有易,有遲有速,因眾生根性千差萬別,釋尊為適應群機,法門就有種種差別,但以「不即不離出三界」為既簡快捷方式而且穩當。

  現在就彌勒淨土與西方彌陀淨土作一比較:西方彌陀淨土與娑婆世界眾生特別有緣。從印度龍樹、無著、世親諸大菩薩互相造論,闡明西方淨土殊勝,乃至流傳東土,歷代高僧諸祖竭力自修他化,千百年來,一枝獨秀,方興未艾。足見西方淨土有其機感相應之殊勝。今若以其方所來說:極樂世界之彌陀化土,離此世界有十萬億佛刹,佛以大悲願力,眾生以善根修持力,雖可彈指即到,但必須經十萬億國,到底距離此土非常遙遠!而彌勒淨土則與此土同一世界,舉頭便是,實在太接近了。

  彌勒菩薩繼釋尊為補處佛位,親承法衣,凡於釋尊法中未得度的,都由彌勒菩薩承擔,僅修六事,如本經說:「勤修功德;威儀不缺;掃塔塗地;以眾名香,妙華供養;行眾三昧,深入正受;讀誦經典」。或多分或少分,都可往生兜率淨土,蓮華化生。這種導引同赴龍華,得與授記的方便,彌勒菩薩悲心願力並不下於彌陀如來。

  其次,就眾生機感說:若要往生西方淨土,必須先發厭離心,對此五濁惡世生起厭離,對西方極樂淨土生起嚮往,具有厭此欣彼之心,而生信、發願、力行,求生西方淨土方有希望。求生兜率淨土者,則即此三界而不染三界,不見三界之內有絲亳之法可取可舍,所以不必生起欣厭之心。只要「諦觀(彌勒)眉間白亳相光,即得超越九十億劫生死之罪」。本經說:「若有比丘及一切大眾不厭生死,樂生天者;愛敬無上菩提心者;欲為彌勒作弟子者...身心精進,不求斷結...修諸淨業,發弘誓願,命終之後,譬如壯士屈申臂頃,即得往生兜率陀天,于蓮華上,結跏趺坐」,實在是殊勝中的殊勝。

  再約見佛時間遲速說:如觀無量壽佛經所說:往生西方淨土有九品的差別,上品往生者即得見佛,中、下二品或經數日,或經數劫,然後花開聞法,才得見佛。往生內院者,方坐蓮華,便見彌勒。如彌勒上生經說:「未來世中,諸眾生等,聞是菩薩大悲名稱 ... 禮拜、繫念,此人命終時,彌勒菩薩放眉間白亳大人相光,與諸天子,雨曼陀羅華來迎此人,此人須臾即得往生,值遇彌勒,頭面禮敬,未舉頭頃,便得聞法,即於無上道,得不退轉」。可見兜率淨土,見佛聞法,比彌陀淨土別有殊勝之處。

  最後,約所修法門難,易作一比較:往生西方淨土的主因,必須執持彌陀,獲得一心不亂,作為往生西方的左券。一心不亂,也就是「念佛三昧」,若浮浮泛泛,念不專一,不易生淨土。後代祖師們見人念佛不專,對往生亳無把握,而生疑惑,故教以「發菩提心」,以此菩提願心能與彌陀願力相應,決有往生可能。求生彌勒淨土者,只要發增上心也能隨願往生,因兜率淨土與當來的人間淨土是普應群機的人、天法門,故彌勒法門,無論是人天法、聲聞法、菩薩法,均獲法益,在見佛聞法過程中,向上增進,漸化人天根性為出世根性,再化二乘根性為大乘根性,同歸佛道,故彌勒淨土是名符其實的三根普被、五性廣攝之簡易殊勝法門!

  四 上生兜率與人間淨土

  上生兜率淨土即求生兜率,親近彌勒菩薩,聽法除疑,將來隨彌勒菩薩下生人間,授記作佛。所以上生兜率並非追求天國享受。因求生天國與往生淨土的目的迥異,求生天國只求壽命延長福樂自在,像外道求「永生」;或生長壽天等。事實上天福享盡,還是墮落惡趣的,「成佛之道」中說:「求天不生天,願生佛陀前」,便是此意。上生內院為求生兜率淨土,親近彌勒,最後目的是隨彌勒下生人間成佛,龍華三會聞法,輪王治世,淨化身心,實現人間淨土。一般信仰淨土法門多重於往生或上生,發展為天國淨土,與外道之永生思想混淆不清,而忽視下生實現人間淨土的理想,故為一般重視現實者所詬病,以為是悲觀的、壓世的、消極的。因為這和現實人生脫節的天國思想,根本是不合乎大乘入世,救世之精神。吾人求生兜率淨土,親近彌勒只是一大方便,最後目的是希望人間淨土能早日實現,以期身心淨化,人間淨土之雙重淨化,同時完成。彌勒人間淨土本出於阿含經中,上生與下生本來同等注重,不可偏廢,但法久弊生,造成重視上生而忽視下生。因此上生後不忘下生,才是符合於大乘佛法自利利他的悲願。

  五 釋經題及譯者

  「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陀天經」,本經題是以「人」、「處」得名。人是指彌勒菩薩,處是指兜率陀天。「佛說」二字是說經之主,即釋迦牟尼佛。本來說經之人有佛說、菩薩說、弟子說、諸天、鬼神等說。如華嚴經,是諸大菩薩彼此問答,經過佛陀證明,也稱為佛說。又如諸小乘經,有些是諸大弟子相互論辯,經佛證明,只要合符佛理,經佛印證而不謬誤的都稱佛說,因此幾乎每部經前,都安立「佛說」二字。一面尊重佛為法主,一面即是菩薩、弟子等所說,希求佛陀加被,使所說不違佛意,本經是佛對弟子優波離尊者說,其中也有互相問答,參加法會者有四部八眾。

  「觀」,是觀察、瞭解,是約能觀之智說,所觀之境即彌勒上生。以此觀智觀察彌勒菩薩上生兜率陀天之依、正兩種清淨莊嚴。如觀無量壽佛經之觀智,以觀察無量壽佛之境界。

  「彌勒」是菩薩的姓,梵語彌勒,正譯音為梅怛利耶(MAITREYA),華言慈氏,號阿逸多。因菩薩多劫以來修慈心三昧,如偈說:「彌勒菩薩法王子,從初發心不食肉」。以慈心教化眾生,所以又稱慈氏菩薩。本經說:彌勒菩薩出生于波羅奈國劫波利村,波婆利大婆羅門家,初出生時,便具有三十二相,八十隨相好。有一天其父邀請相師為菩薩相命,相師想知道菩薩出生時瑞相,其父說:「其母性格向不調柔,自懷子後,存心仁慈。」相師說:「因受菩薩影響有此現象,所以取名慈氏」。有一次,阿難曾問佛,彌勒為何名慈氏?佛即敘說慈氏過去本生因綠:無量劫前,南贍部洲有一大國王,名達磨流枝,譯雲法愛。當時,有佛號曰弗沙,時有一比丘入慈心三昧,身相安靜,放光照耀。王即詢問此僧修何定而有此種瑞相?比丘說:「入慈心定」。國王心生歡喜,發願修習,生生世世不斷修習。法愛王,即今彌勒是,從初發心,常號慈氏。因彌勒本性仁慈,又常習慈心三昧,所以號慈氏。

  彌勒為釋尊弟子,並為授記,將來於增劫後,于此土成佛,龍華樹下,三會說法,廣度眾生。為一生補處大菩薩,一生補處,位鄰大覺之菩薩十方世界甚多,如觀音補位阿彌陀佛,維摩補位阿閦佛等。

  菩薩是「菩提薩埵」的簡稱,菩即菩提,此雲智慧,因能發菩提心,上求佛智。薩即薩埵,此雲有情,有下化眾生之意,具此二大理念,修集福慧之大心眾生,都可稱稱菩薩。此處專指彌勒菩薩說。彌勒滅度後,距離成佛之時尚遠,此一生補處菩薩必有修習度生之處所。佛經說:一生補處菩薩,未成佛前多住欲界第四天兜率陀天,此天,天人均能受樂知足,不著五欲,故又稱知足天,此天有一特別化區名為兜率內院,有善法堂,清淨莊嚴,為補處菩薩一生不退轉說法之處所。彌勒菩薩滅後,即上生此處。上生或稱往生,即由下界而上升天界之意。以上所說為本經之別題。

  經是道路、方法。從凡入聖也有種種方法,小乘有八正道,大乘有六度波羅蜜等,依此方法而行,自可超越凡情而入聖道,此道路是具有永久性、普遍性,人人依此修行,人人均可成佛作祖。故經是聖賢所修道之方法,萬古之常道。佛法中有經、律、論三藏,經是佛說,律是為弟子們所制定生活上之道德規律,論是弟子們闡說經藏中深義微言。經是通於一切經,故稱此為通題。

  本經譯者是南北朝時代劉宋之西域居士,詛渠京聲所翻譯。佛經用印度文書寫,若無人譯成中文,吾人根本無法瞭解,必需熟稔印度文,且通達佛法及中文的人,才能勝任此一艱巨工作。譯經者有法師,也有居士,本經由居士譯成,流通後世,使大法東來,利益群生,開人天眼目,實在功德難量!

  釋經

  甲一 序起分

  乙一 證信起

  如是我聞:

  每部經典都可分為三大部份:一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本經依照太虛大師所述:「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陀天經講要」 的分科,較為簡要、明瞭。序分有二:一證信序,二發起序,前者是通序,後者是別序。證信序有信、聞、時、主、處、眾六種成就。證信本經是阿難親聞,佛陀親口宣說,有時間、處所及聽法大眾。發起序是記述一部經之特殊因緣,或因弟子問,或因佛觀察聽法大眾根機淳熟,放光集眾無問自說。本經出廣長舌,放千光明,一一光中有無量化佛,異口同音,說不可思議陀羅尼法。當釋尊自己演說百億陀羅尼門時,彌勒悟解過人,當下即得百萬億陀羅尼門出位授記。此為本經發起序之特殊因緣。

  「如是」二字是信成就,表示佛曾經如此說。

  如是二字本有信順之義:「信為入法之初基」 ;「順則師資之道成」 ,因聽者生信,佛所說之法皆可順從,由順從故師資關係方能建立。

  「我聞」 是聞成就。阿難是結集經者。指自身說:如是之佛法,我親自從佛處聽聞而來。或佛弟子間輾轉傳聞:諸佛說法為破除眾生我執,為何不稱「無我」 聞,而說「我」 聞?答有四種原因:故稱「我聞」:一因言說上方便,若說無我,不知所表明是誰?二以隨順世間習俗,自指為我。三為除眾生無我的恐怖,若說無我,到底為誰修學?四佛雖說無我之理,但不否認世間有自、他,染、淨,善、惡因果,差別事相,故稱為「我」 聞。

  聞是聽聞,由耳根發識,聽受所說。依佛法說:必須根、識、心所、外境四法和合才可名聞。這四個字置於每部經前,是結集三藏者,依於如來言教,並非自撰,為使眾生恭敬生信,故說「如是我聞」。

  一時,

  指說法的時候。聽法者根機成熟,感佛所說。說法者慈悲演說,從始至終,所說事畢。總名一時。

  佛

  梵語佛陀Buddha,譯為覺者,以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故尊為佛。就我們這一世界說,指釋迦牟尼佛。

  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

  這是本經說法處,梵語Sravasti,此雲舍衛城,為當時中印度憍薩羅國的都城,舍衛城譯為豐德城,此城為國都,是政治、文化經濟的中心,人民生活富裕,出產豐溢,加之人文薈集,並且修道之人亦眾,故稱豐德。只園,此雲誓多林Jetavana,或意譯為殊勝,這本是祗陀太子之名。傳說:當太子誕生時,因鄰國正來侵犯,最後終於獲得勝利,所以取此名,表示慶祝。給孤獨即須達多Sudatta長者,此雲善施,長者樂善好施,仁慈為懷,周濟貧乏,哀恤孤老,為有名之大慈善家,時人尊稱他為給孤長者。長者為娶兒媳,曾往摩竭陀國之王舍城,得知佛德崇高。發心禮請佛陀到舍衛城,說法度生。佛以出家人之人當須寂靜。舍衛城中人口眾多,鬧嚷不寧,希望能在該城之南,五、六裡許一祗陀太子之林園,該處平坦寬廣,泉林茂盛,建築伽藍,安僧弘法。善施長者心生歡喜,即于祗陀太子商談購地建築僧舍之事,祗陀太子當時心中並不同意因而戲語說:「除非以金布地,厚敷五寸,即可賣之」。善施長者滿口承認,毫無吝意,即以黃金布地,直至金庫殆盡,亦所不惜。祗陀太子為孤獨長者喜舍心之所感,即對長者說:「園地當屬長者,樹林應屬於我」。因此兩人共同發心,供養三寶,成就此一大功德。故經中多稱「祗(陀)樹給孤獨園」,此園為釋尊在世常駐說法之處所。

  爾時,世尊于初夜分,舉身放光,其光金色,繞祗陀園周遍七匝,照須達舍,亦作金色。

  此下廣說眾成就,先說放光集眾。放光中共有三段:一放光,二雨華,三化佛說法。今指放光,本經集眾,佛先放光,所以與餘經有所不同。因為彌勒為一生補處大士,功行深遠,佛若不放光,諸有緣人,無法見聞。同時濁世眾生,根鈍障深,智慧難生,佛若不先放光警惕群生,無法自悟,佛今先放光,借此召集大眾。經中常說:佛陀所有威儀,舉止行動,語默動靜,所有三業活動皆為教化眾生,調伏身心,一切皆可稱為佛事。今放光現諸化佛說法,目的在此。佛陀今說此經,特于初夜放光。不同說涅盤經時於朝晨放光,亦不同說法華經時于白日放光,說般若經時于日中放光。這有兩種原因:一、釋尊出於五濁惡世,眾生煩惱深重,為勘除眾生無始無明昏暗,故于初夜放光。二、現說本經,為使在釋迦法中尚未得度者,令見彌勒智光,能破無始無明,特于初夜放光。

  佛陀說此經時周遍全身,同時放光,不同於涅盤僅從面門;法華只有眉間白毫放光;般若次第全身放光;正顯明佛陀慈悲普濟,智光遍照十方有情,使令行者皆能普渡無遺,又其光是金色者,不同說法華時是白光之光,說涅盤時是四色之光。因為此世界中以黃金色最為貴重,顯示佛陀出現於世,說法利世,稀有難得,如優曇缽花。此金色光遍「繞祗陀園,周遍七匝」,為警悟出家二眾。此中不多不少,以七次為限,表示此光能令出家二眾守持七聚禁戒,除盡殺、盜、淫身行中三惡業,舍滅語行中妄言、兩舌、惡口、綺語之四種過失。勤修七菩提分法,能於七生中速超生死之苦海。佛德巍巍,自在無礙,為使在家二眾亦得警悟,又將此光遠照于須達長者之房舍。普召無量大家,見光參預法會,聞法皆獲深益。

  有金色光,猶如霞雲,遍舍衛國,處處皆雨金色蓮華。

  二、雨華:照耀于祗園、須達房舍之金色光,猶如傍晚日落燦爛奪目之晚霞雲彩,反射遍滿于整個舍衛國,這顯示佛陀受須達長者恭請,來舍衛國說法度生,現又說彌勒淨土,為彌勒菩薩授記作佛,足以證明此國眾生與彌勒菩薩有大殊勝因緣!此金光霞雲能遍舍衛國,並且能雨金色蓮花,此一特勝現瑞,表示舍衛國物產豐饒,政治文明,人文薈集,得道者眾。象徵彌勒菩薩因深果遠,累劫修成,具足世出世間無邊功德。

  現在雨金色之蓮花,不雨其它諸華者,因蓮花在佛法中最受尊重。如諸佛菩薩都以蓮華為座,表示諸聖賢及十方淨土眾生均從蓮花化生,所以稱淨土為蓮邦。又以蓮花比喻妙法不可思議。如妙法蓮華經。以蓮華本具五種德用,比喻修行者亦具五種功德:一蓮花有掩汙功能,蓮花生在污泥中,荷葉覆於水面,遮蔽污水,喻如修行者能滅身口意三業眾惡。二蓮花能結蓮子,喻修行者聽聞此經,得出世善根,將來以此證果。三蓮花芬芳香味遠聞,喻行者見佛聞法,身心清淨,福慧增長,名聞十方。四蓮花出水,喻修行者見佛聞法修持,精進不懈,必定超出生死愛河而登覺岸。五蓮花能開敷,喻修行者經修行證果,得大智慧,進而以法度生,廣宣妙義,如花開敷。以上五種比喻,無論就佛法說,就修行者說皆有甚深義趣。

  其光明中,有無量百千諸大化佛,皆唱是言:「今於此中有千菩薩,最初成佛名拘樓孫,最後成佛名曰樓至。」

  三、化佛說法:釋尊舉身所放金色光明中,又有無量百千諸大化佛說法,顯示佛的神通妙用不可思議,也說明彌勒上生兜率是化跡,並非本真。釋尊於此同時顯現百億釋迦同唱是言:為彌勒菩薩授記作佛。同時又有賢劫一千菩薩,其功德與彌勒相等,亦與彌勒有大因緣,皆來此會,令諸眾生生起信誠,得以親近。賢劫一千菩薩因緣,據千佛因緣經說:過去有一輪王,娶二位夫人,第一夫人生有千子,各人皆發無上道心,希望將來皆得成佛。父王為探知誰能先成佛道?即以香水洗淨籌碼,令千子各取一碼,得第一號者,即先成佛。結果第一名拘樓孫佛,第二名拘那含牟尼佛,第三迦葉佛,第四釋迦佛,第五彌勒佛,如是乃至最後樓至佛。輪王第二夫人僅生有二子,眼見千位長兄皆得成佛,因多生修集善根福德,有願必成。但是,諸兄成佛時必須有人大力護持,所以第二夫人第一子即發願,生生世世願作梵王,護持佛教。如釋尊在菩提樹下成正覺後,再三思惟:「此法妙難思,辛勤我所證,疾入於涅盤。」梵王為使佛法住世,當即勸請釋尊應為有緣者開示方便之道。釋尊即隨梵王之請,去鹿野苑為五比丘初轉四諦*輪,從此佛法永傳人間。第二子發願生生侍護佛身,此即金剛密跡大力士。佛的堂弟提婆達多,雖隨佛出家,常想迫害佛陀而作新佛。有一次,知道佛要從山下經過,特在山頂推一大石,向下滾落,希望將佛壓成重傷。幸有金剛密跡力士協助砥住大石,佛僅破傷腳面。這些皆是金剛密跡力士的大功德。

  說是語已,尊者阿若憍陳如即從禪起,與其眷屬二百五十人俱。

  第二集眾,此科三段,一集出家四眾,二集在家二眾,三集天龍八部眾。先說出家比丘眾。

  阿若憍陳如,梵雲阿若多,此雲「解」。阿若憍陳如為婆羅門種姓。當釋尊離開皇宮,越城出家時,父王不舍太子孤苦生活,特派五位家人前往隨侍,照料。父族中有三人:一阿濕婆(馬勝),二拔提,三摩訶拘利。母族中有二人:一憍陳如,二十力迦葉。他們一行五人,隨從太子身邊,同修苦行。經過六年後未證菩提,太子深知苦行非證果之因,獨自去尼連禪河沐浴,並接受牧女乳糜供養,身心康復,坐于菩提樹下靜觀十二緣起法,經七七日,最後夜睹明星,豁然澈悟而成正覺。當初五位家人眼見太子放棄苦行,接受牧女乳糜,無不驚異,認為太子是敗道虧志之人,不願與之為伍,所以不跟隨太子而去。當釋尊在菩提迦耶證悟後,本想先度傳授修定之二位老師,一為郁頭藍子,一為阿藍迦藍,但此二人已于釋尊成道前數日,分別證入非想處定及無所有處定,釋尊感歎,此二人福薄!釋尊想到:只有先度五位家人,即離迦耶前往鹿野園。五人遙見釋尊來此,以為太子因受牧女供養,放棄苦行無法證果,又想返回,故皆默然不理!待釋尊接近後,為釋尊威德所逼,五人又不期然各皆起座禮迎。釋尊即諄諄善誘,開示妙理,三轉四諦*輪。當時釋尊問曰:「誰人得解此義?」憍陳如最初答說:「我已瞭解了。」所以憍陳如以「解」得名。憍陳如見佛放光,遍舍衛城,雨金色蓮花,又有化佛宣說一千菩薩出世之唱言,即從禪座而起,帶領其眷屬二百五十人趨往佛前,欲聽如來演說大法。

  尊者摩訶迦葉,與其眷屬二百五十人俱。

  迦葉尊者在佛陀十大弟子中,苦行第一,少欲知足,精修律行。迦葉,此雲飲光,有大身光,能飲蔽日月之光,以此得名。據「付法藏因緣傳」說:過去九十一劫有毘婆屍佛入涅盤後,四眾弟子建築七寶塔,中供有佛像,日久佛面缺損。當時有一女乞丐行化街坊,得一金珠,發心將此珠冶成金片,補修佛面。迦葉時為煉金師,女乞丐請他代為冶金補修佛面,迦葉願意共同修此功德,並同立誓願,願二人生生常為夫婦,身感金色常修梵行。以此補修佛面功德,九十一劫以來,生人天中,身具金色,最後身托生第七梵天。當時摩竭陀國有一富饒婆羅門名尼俱律陀,因過去多生廣修福德,家財盈溢,可比國王,但無子息,後祈求樹神,果然生一男兒,身具金黃色。相師占曰:「其子有福,必當出家證果」。父母晚年得子,聽後心中愁惱,千方設計打消其子出家念頭。認為世人大多耽欲著樂,唯有美女嬌妻。因此請人為他娉娶端正妻女。當迦葉剛十五歲時,父母為他娶媳,他即拒絕。父母以種種權計,強迫其早日結婚。迦葉被迫得無法推卻,對父母說:「除非為我娶得紫金色女,端正超世,我當娶之。」父母後來請諸婆羅門幫助,果然娉求一位軀體金色,端正殊好之女,兩人既然成為夫婦,由於各人內修梵行,共立契約,各住一房。父母知後,命令共居一室,並僅安置一床。後來兩人又共立約,流輪休息。有一天正當婦人睡時,將手垂于床邊,忽然有一毒蛇,潛入室內,欲螫婦人的手,迦葉見了,即以衣服裹婦人手,放置床上,婦人驚醒,而呵責迦葉不能遵守立約。迦葉答曰:「因有毒蛇進室,恐傷害您,無法修道,內心實無染意。」婦人始知其情。

  從此夫婦,更能厭離世間,請求父母,求佛出家,為佛弟子。迦葉出家不久得三明六通,俱八解脫大羅漢,其婦亦能證得阿羅漢果。迦葉為釋尊左脅,地位崇高,佛曾給他半座,有時與佛對座說法。佛滅後,主持第一次結集三藏,將佛法永傳人間,待結集三藏後,受如來囑,要將大法親傳於彌勒,故至雞足山,入滅盡定,待彌勒下生時全身不壞,從山而出,由於彌勒生於增劫時代,人身高大,見迦葉尊者,身體矮小,眾皆譏笑。彌勒對諸弟子說,此人有大智慧神通,為過去釋迦佛之大弟子,為將大法親授與我,入滅盡定,多劫以來,肉身不壞,吾人應生恭敬。迦葉尊者即現神通,作十八變,度人無量,然後入滅。法華經中佛為他授記說:「迦葉未來成佛名曰光明佛。」

  尊者大目犍連,與其眷屬二百五十人俱。

  大目犍連尊者為佛弟子中神通第一,此雲大采菽氏,為婆羅門種族。據說久遠時代以前有仙人居山中修行,常采山中綠豆為食,以此得名。目連與舍利弗從小成為莫逆之交。當時,舍利弗以智慧高超見稱,目連以精明才幹著名,兩人意氣相投,同來同往,成為摯誠契友。後來彼此皆因厭離俗世,希願出家。於是同禮當時有名外道珊闍耶為師,修習禪法。有一天,舍利弗外出,途遇佛陀弟子馬勝比丘,見其舉止安庠,風度感人,即詢問以誰為師?所修何法?馬勝比丘即以偈答覆:「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舍利子聽聞此偈後,忽有所悟,即將此偈轉告目連尊者。目連聽後,亦有深悟。於是率領其弟子二百五十人歸依佛陀座下,佛知其善根深厚,為說離苦之法,從此戒品清嚴,威儀調柔,經七日,斷見,思二惑,證阿羅漢,具大神通,為神通第一。據說有一次佛在阿耨達池,欲說大法,大眾齊集,唯舍利弗不知何故未能參預。佛即命目連前往召喚,目連見舍利弗于石洞中補綴僧衣。目連說:「佛在阿耨達池,特命我來,請你回去。」舍利弗說:「請稍等候,待我補好衣服與你同去。」目連不能久等,急著要回,並高聲說:「你若不快與我同回,我即運用神通力量舉起你的石室到大會場去。」舍利弗卻心境平和將身上衣帶解下放在地上說:「你若能動此衣帶,也許可以搬動我身。」當時目連心有不服,即運以神通要拿衣帶,但無法拿起,竟然失敗。此時大地為之震動。然後目連垂頭喪氣,又以神通還到佛處,驚訝地見到舍利弗已經到達大會場中。目連此時深有所感歎息說:「現在才知神通之力不如智慧之力大。」這是二人一段比勝佳話。目連尊者為聽如來宣演彌勒法門,亦帶領法眷二百五十人來到祗樹獨園聽佛說法。

  尊者舍利弗,與其眷屬二百五十人俱。

  舍利弗智慧第一。梵雲設利,此雲鶖鳥,據說其母雙目很似鶖鳥兩眼,人皆以此鳥名稱呼她,弗是子之意,因是舍利的兒子,從母得名故稱舍利子。其母未懷孕以前,言詞非常訥鈍,與其弟摩訶俱絺羅論議時每多不如。懷子以後,母多能辯,因此又稱春鸚,即百舌鳥別名。其父為婆羅門種,是當時頗負名氣大學問家,所有典籍,無不究習。生在如此書香之家,耳目濡染,自然知書識理。當尊者八歲之時,也就名聞四方,並且天性淳厚,宅心仁慈。與目連從小成為契友,從珊闍耶外道修習禪法。不過他們二人並不滿足於珊闍耶傳授之法。以為不是究竟離苦之道。因此離開其師,各求明師,誰先得明師即當互相告知。當時佛之弟子馬勝比丘出外乞化,舍利子見其威儀閒雅,即問曰:「汝師是誰?」馬勝答曰:「釋迦太子出家成佛,是我師。」舍利弗又問:「所說何法?」馬勝比丘為說因緣偈,舍利弗聽後即得領悟。於是就與其門下弟子二百五十人一同歸依佛陀。佛陀遙見舍利弗前來時即告眾弟子曰:「來者是我弟子中智慧第一也。」經過半月後,因有長爪梵志與佛陀討論義理,梵志以「不受」為宗,佛陀說:『所執著的「不受」還是執著。』舍利弗從旁聽得此一高深義理而領悟,於是證得聖果。後來聽阿難說佛陀年老病重將要滅度,舍利子更增悲仰,不忍見佛先入涅盤,特向佛陀告假要先佛入寂。佛陀告曰:「宜知是時!」於是謝別門人,還到故鄉,命侍者沙彌走告城內諸相識者,當時之未生怨國王及其人民知道此事後,各皆前來,請說最後法要。大家聽畢,各返其家,於當日後夜,端坐而化!可見尊者修持有素,生死自由,預知時至,身無病苦,心不顛倒,真如佛陀對他所說:「宜知是時」。

  以上所列比丘眾以憍陳如、迦葉、目連、舍利弗四大弟子為代表,各人帶領二百五十人前來聞法。以下說比丘尼眾。

  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與其眷屬千比丘尼俱。

  四眾弟子中,第二是比丘尼眾。佛世比丘尼眾中以摩訶波闍波提為上首。梵雲摩訶,譯義為大,波闍為生,波提為主,全名譯為「大生主」。佛母摩耶夫人,生育太子七日後即去世,大生主是佛陀姨母,負責撫養佛陀長大成人。佛是教化三乘聖人證悟者,名曰「大生」。佛又由她撫養,故得名「大生主」。梵雲比丘,有五種義:一怖魔,出家修行,超脫三界,不為天魔所控制,天魔見人出家,修道證果,心生恐怖。二乞士,外乞食以養色身,內乞法以資慧命,三持戒,出家以戒為師,由戒得解脫。四淨命,出家人不經營農工商賈,隨緣度化,接受信眾供養。五破惡,出家以除煩惱為目的。比丘尼亦同具有此五義,唯尼者是指女眾而言。摩訶波闍波提與其法眷亦有一千人夜見佛光,亦來佛處。以上所說是出家二眾。

  須達長者,與三千優婆塞俱。

  在家二眾中,一近事男眾。近事者,以皈依三寶後,常能親近三寶,奉事三寶,除去家庭、社會之事務外,應該保留一些時間,精神為三寶服務,培養求福增慧的功德。佛法的興隆,並非全靠出家眾之住持,亦賴在家二眾大力衛護,盡一分為佛子之義務!如同須達長者舍金購園,請佛演化佛法,利益人群,淨化社會人心,提高人們道德水準,使人人能離苦得樂!須達即前序文中所說給孤獨長者,他以宅心仁慈著名,德重望高,為眾人所尊敬,故稱長者,他亦感召佛光照矚,與三千男居士同來佛所。

  毗舍佉母,與二千優婆夷俱。

  二近事女眾。優婆夷是在家女居士,佛教信眾中,她們信心深切發心護持三寶貢獻很大,而且也占絕大多數,佛教法幢能夠到處建立,出家二眾能夠安心修學宏化,在家女居士的功德實不可磨滅。佛世的毗舍佉母居士亦是女居士中佼佼者。毗舍佉,此雲黑鹿,從兒得名,名毗佉舍母。由於她的三業清淨,修持有素,信願真誠,供奉三寶,常常親近出家比丘尼眾及大阿羅漢尼,這一次佛陀說法,她亦帶領二千優婆夷眾來到佛所。

  複有菩薩摩訶薩名跋陀婆羅,與其眷屬十六菩薩俱。

  以下有二類大菩薩眾,第一以跋婆羅為上首。菩薩具足稱為菩提薩埵,菩提有覺悟義,薩埵是有情義。總括說:菩薩是智悲雙修上求大覺,下化有情的大心人。若能以智上求果證,以悲下度眾生即是菩薩。中國人誤解佛廟所供奉泥塑木雕佛菩薩像就是菩薩,不知那只是代表性的象徵,並非真實,真正菩薩是上求大菩提果,下救眾生苦者才是名符其實的菩薩。因此一位元菩薩需要有大志願,大能力,因有大志願才能上求,因有大能力才能下化。故薩埵又含有勇健義。又約智慧體用說:菩提是般若體,薩埵是方便用,有體有用,才能利樂一切有情。下化眾生要有方便,以眾生根性、好樂、煩惱不同,必需以種種方便才能攝化,但此方便不能離開般若智體,否則所作所為成了世間法,與佛法亳無關係。摩訶大義,薩即薩埵,如前文所說。此一法會中菩薩都是位居十地法身大士,大菩薩不同于發初心的菩薩。梵雲跋陀婆羅,跋陀此雲賢,婆羅是護義。全譯為賢護,一切菩薩名稱以德立名,以菩薩各各皆具有特殊德能。跋陀婆羅具大「賢」德,待人對事合情合理,同時又具有「護」念眾生的悲心故稱賢護。他的同願同行者有十六大菩薩亦來參加法會。

  文殊師利法王子,與其眷屬五百菩薩俱。

  第二類大菩薩以文殊師利而為上首。文殊師利,或稱曼殊室利,此雲妙吉祥,鴦掘摩羅經說:此菩薩是北方常喜世界歡喜藏摩尼寶積佛。是七佛之師,釋尊往昔曾聽文殊菩薩開示發心修學佛道。菩薩神用廣大不可思議故稱「妙」,佛弟子們若能禮敬三寶,作種種有利人群功德事業,菩薩皆能冥中加被護持,降大吉祥,俾能如意自在,故稱「吉祥」。法王子者,佛陀於法得大自在,故稱法王,今稱文殊為法王子者,因文殊久應成佛,而發心願在菩薩因位,于諸佛出生之時,在大眾中起領導作用,紹隆佛種,荷負如來家業,使佛法能久住世間,為佛之嫡子,故稱法王子。文殊菩薩亦與五百菩薩眷屬來臨法會聽佛說法。

  此一法會中分為兩類大菩薩眾,前跋陀婆羅所領導諸菩薩眾為大悲眾,這類菩薩為大智眾。又文殊是現今聖眾,跋陀婆羅為過去聖眾,又前十六大菩薩是已位登十地之法身大士,今文殊所領導諸大菩薩皆為紹繼佛位之菩薩,因有如此差別因緣,故分為兩大類之菩薩眾。據法華論說:跋陀婆羅等十六菩薩,「威儀不定,具種種行」,故另別列。

  釋尊每次說法,在大眾聚會時,經中皆先標列聲聞眾,後彰說菩薩眾,因聲聞等眾形同釋尊出家,現比丘身,又常親近佛陀座下,同居一處,今為欲令諸菩薩對諸聲聞舍去憍慢,心生恭敬,所以將聲聞眾多標列在前。

  天、龍、夜叉、幹闥婆等,一切大眾,覩佛光明,皆來雲集。

  第三集天龍八部眾。八部是:天、龍、藥叉、幹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此八部眾皆能護持佛法,因此每當佛陀說法時,他們亦能蒙受佛陀法雨澤潤,俾能早日離苦得樂。

  一諸天眾:天本有光明之義,其福德、壽命,身長,均較人類為大、為長、為殊勝。天有地居天,空居天之差別。如大梵天王,居住于色界初禪,二禪天中間,統領梵眾,為娑婆世界之主,故稱大梵王。身長一由旬半,壽命一劫半。又如帝釋天主,居須彌山頂善見城之善法堂,此殿堂殊勝莊嚴,周圍有一千五百由旬,具足種種妙寶,金碧輝煌,映蔽天宮。殿堂當中有重閣圓室,廣三十由旬(約有人間一千二百里),四圍九十由旬(三千六百里),高四十五由旬(一千八百里),都是瑠璃所成,眾寶嵌飾。帝釋為忉利天主,身長五裡。人間一百歲、忉利天為一日一夜,天壽有一千歲。帝釋有二太子,一名栴檀,二名修毗羅,另有諸臣及諸無量天女而為眷屬。據說帝釋天主過去生中曾為人時姓憍屍迦,與三十二位朋友,共同發心修建迦葉佛塔,以此功德,感得天上福樂。憍屍迦成為帝釋天主,居忉利天中央,共其餘三十二人為輔臣,分居四方,每方八人,共為三十三天。又說帝釋天主將來成佛名無著尊佛。以上梵王、帝釋二天主各領無量天眾,居住空居天。

  四天王天居住須彌山腰,屬地居天。一、北方多聞天王福德名聞最勝,居住於須彌山半之北俱盧洲的水精埵,其處共有三城,一名可畏,二名天敬,三名眾歸。統領無量藥叉羅刹,守護北方,為藥叉之主。左手執(予+肖)柱地,右手擎古佛舍利塔。凡寺廟有四天王殿者,即供奉四天王天,俗稱四大金剛神。

  二、東方持國天王,能護持國土,使境內安寧清淨,居須彌山腰東之東勝神洲的黃金埵,城名上賢,統領幹闥婆及噉精氣鬼,守護東方。此天王像,身著嚴麗天衣,左手持刀垂下,右手屈臂向上,掌中有寶,寶上放光。

  三、南方增長天王,為令眾生善根增長,居須彌山腰南端之南贍部洲的青色瑠璃埵,城名善見。統領魔魅及餓鬼並諸無量鬼神,守護南方。左手亦伸臂持刀下垂,右手執(予+肖),(予+肖)根著地。

  四、西方廣目天王,因其眼珠廣大。又能善說種種不同語言,又稱雜語。居住於須彌山半腰之西牛賀洲的白銀埵,城名周羅。統領主熱鬼及無量百千諸龍,守護西方,左手下垂持刀,右手拿紅色繩索。以上四天王天為欲界初天,又為八部之主。人間五十歲,四天王天一晝夜,其壽五百歲,相當人間九百萬歲。皆是化生,身長一裡。經中說:此四天王,往昔曾聽佛說法,皆已證得初果。每一天王都有九十一子,姿貌端正,有大威力,守護十方。每一天王又有八位將軍,周遊三天下(除北俱盧洲),衛護諸精勤佛法之佛弟子,及至一切山河、樹木、土地、城郭所有鬼神。故新譯金光明經說:「四天王白佛言:世尊,我等四王,與二十八部藥叉大將,並與無量百千藥叉,以清淨天眼,過於世人,觀察擁護此(南)贍部洲。世尊!以此因緣,我等諸王,各為護世者」。由此證明諸天,無論梵王、帝釋,乃至四天王天無不護持佛法,侍衛善士,常說:「道高鬼神欽,德重龍天護」,亦即說明此一道理。

  八部眾中第二是龍王,經說龍王有二類:第一娑竭羅龍王,第二阿耨達多龍王。娑竭羅,此雲鹹海,從海水得名,為鹹海中一百七十七種龍王之第七龍王,本是十地菩薩,大權示現龍王之身。能隨舉一念,即布密集,注甘雨,普洽天下,護國佑民。于大海一萬由旬深處,有一大城名戲樂,四圍寬廣有三千由旬(一萬二千里),此一大城由七寶所成,內有種種華池,流水,林園。種種瓔珞莊嚴,龍王宮殿中藏有四種寶珠,能出生大海內一切珍寶,龍王太子閻浮幢之宮殿,及八十億諸大龍王宮殿,各各差別。同時,此龍王宮殿中紺瑠璃色水入注於海,定時湧出,所以海潮不失時分。莊嚴無比,不相差於天宮。

  第二阿耨達多龍王,此雲無熱惱,以池得名,此龍王是十地大士示現,居住雪山頂之阿耨達池,有五柱七寶之殿堂,湧出清涼水,利濟南贍部洲眾生。佛說金光明經時,此二龍王及目真,醫(前面這個字是醫生的醫去酉加言)羅葉、難陀、小難陀,于無數龍中,具大威德神通,發願共同衛護持經之人,晝夜常不舍離。

  八部眾第三藥叉,又稱夜叉,華言勇健,又雲暴惡,或稱貴人,可分三類:一地行夜叉,二飛行夜叉,三空行夜叉,後者在四天王天,忉利天中守護城池。諸藥眾皆以眾生肉為食,個性非常殘暴。其中蓮華面夜叉與三萬六千諸藥叉眷屬,悉皆愛樂如來正法。故發願生生世世深心護持佛法,而不厭倦。如金光明經說:「寶王滿賢王,曠野金毗羅,賓度羅黃色,此等藥叉王,各五百眷屬,見聽此經者,皆來共擁護。」

  八部眾第四幹闥婆,此雲尋香,為天帝樂神,不事生產,亦不食酒肉,唯作樂尋求香氣,以資養身命。西域人稱他為散樂幹闥婆。有一彩單幹闥婆王,居須彌山南的金剛窟,深信大乘,與諸幹闥婆眾,護持三寶,使佛法普遍流通世間。

  八部眾第五阿修羅,此言非天,因其福報殊勝,鄰次諸天,但多行諂詐,而無天德,所以名為非天。是六道之一,男醜女妍,一類屬鬼道,一類屬畜生道。鬼道阿修羅居住於須彌山窟中,或大海邊。畜生道一類住大海底,彼等有胎、卵、濕、化四生之不同。有一毗摩質多阿修羅王,此雲響高,亦雲淨心,又名種種疑,住須彌山東去一千由旬大海底,國土縱廣四萬由旬,大城中有宮殿名曰設摩啻,縱廣一萬由旬,有七重牆垣,七重欄楯,七重行樹,宮殿園林,皆七寶所成,莊嚴校飾,不可說盡。毗摩質多阿修羅王娶香山幹闥婆王的女兒,生了舍脂,帝釋天娶舍脂為第一夫人。此阿修羅王有大威勢,眷屬無量,臣僕亦多,衣食充溢,百味隨念而至,與天同等,而誓願護持正法,擁衛受持經典之人。華嚴經感應記說:新強省于闐國,有一沙彌名般若彌伽薄,堅持戒行,專誦華嚴。有一天,忽然有來人,雙手合掌曰:「諸天請師,願師閉目」。沙彌即閉目,不久即到天上,天帝見沙彌蒞臨,跪而告曰:「現今與修羅戰爭,屢次失敗而被殘害,今特請師為誦華嚴經,祈法力加被」!(傳說須彌山之南、西、北面,各過一千由旬之大海底,各有阿修羅國城,阿修羅本身長七百由旬,化身高十六萬八千由旬,立於大海底,與須彌山齊,常與諸天戰鬥,敗則與兵眾躲入藕絲孔中,勝則殘害天眾,暴虐無此)。師聽後願協助之,即乘天輅,專心念誦華嚴,以法力加被,修羅見之,忽然潰散。不久,天帝又將沙彌送歸人間,因為曾往天上,身染有天香,終身不退,此事,一則表示佛法無邊,一則說明天宮雖殊勝,亦有刀兵之劫,天宮並非究竟淨土。

  八部眾第六迦樓羅,華雲妙翅鳥,俗說大鵬金翅鳥,其翅羽金色嚴麗,眾彩莊校,為飛禽中最大者。據說兩翅展開有三百六十裡。有說兩翅展開有十六萬里,頭尾相距有四萬里者,高下一樣。頸中有如意寶珠,常以龍為食。但不能吞食受三歸五戒之龍。有一蘇羅金翅鳥王,神力最大,深樂大乘佛法,曾赴金光明會中聽聞佛經。阿含經說:此鳥亦有胎、卵、濕、化四生,皆以如意寶珠為瓔珞,變化萬端,無事不辦。身高有四十裡,長八十裡,鳥王壽命一劫,若非鳥王,則無一劫之壽命。據說此鳥居住于大海之北岸,有一種樹名叫俱吒奢摩離,樹高一百由旬,樹蔭能遮五十由旬,金翅鳥居住於樹之四面,以業力不可思議,亦有胎、卵、濕、化四生之差別,因其翅膀中有毒,扇入人眼中即成盲者,所以不來人間,多住于須彌山邊之鐵樹上。

  八部眾之第七是緊那羅,華雲疑神,具有人之形象,頭上有角。人見之即懷疑他是人或者非人?故名疑神。又雲歌神,因系天帝絲竹之伎神,亦與諸眷屬,護持於佛法。

  最後第八部摩睺羅伽,華言大腹行,世間之蟒蛇,蝦蟆,田雞等,皆屬此類,又稱地龍。以上八部只舉彼類之為首者,在各類中又具有種種異類,枚不勝舉,如是八部等眾,皆能接收佛陀慈悲攝化,如遊子歸投慈父,如病者獲得醫療。今見佛陀放光,皆蒙感召,前來見佛聞法,俾得離苦得樂。

  乙二 發起序

  爾時、世尊出廣長舌相,放千光明。

  每部經前有通序或證信序,接著就有說法各別因緣之發起序,發起序說明各經發起之特別因緣,不同餘經,故又稱別序。以下分五段說明:第一出舌放光,佛說大乘深經,每於說法前皆有放光,今用舌放光,所謂出廣長舌相,如彌陀經,六方諸佛出廣長舌,稱讚釋尊不可思議功德。今釋尊出廣長舌,將說大法,為彌勒授記,度諸有緣,表示釋尊從不妄語。廣長舌為三十二相之一相,印度古傳,若舌能蓋覆鼻端之人決不妄語。釋尊舌頭,可覆面輪,上至髮際,若顯神通,則能遍覆三千大千世界。釋尊很少顯神通,有一次為度婆羅門,證明老婢女淨心持(左米右番)(左米右定)供佛,可享天上人間十五劫中福樂,不墮惡道,後得男身,出家學道,成辟支佛之果報。婆羅門不信此言,以為釋尊以詐術求得他人供養,釋尊即出舌遍覆面輪,證明所說不虛,婆羅門心想,舌能覆鼻,尚不妄語,何況覆面?即生信心,得知佈施雖少而受報更多。佛又舉喻說:如尼拒陀樹之種子,僅有芥子之三分之一大,但其樹蔭卻可遍覆五百輛車,施少福多,其理亦然。當時婆羅門心開意解,證得須陀洹果。今釋尊於經前出廣長舌除為彌勒授記外,同時亦以此瑞相表不妄語,為當來眾生勸請發願上生兜率,親近彌勒,早得授記作佛。從此廣長舌相中又放千光明,表示於此小千世界之中各有化佛說法,度諸眾生煩惱之癡暗。

  一一光明,各有千色,一一色中有無量化佛。

  第二有多化佛,佛經說有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指小千、中千、大千之三種千世界而言。上說放千光明,所照世界僅有小千世界,今一一光明各有千色,是從千光明中放射一千種不同顏色,遍照於中千世界範圍之內,此意表示中千世界中亦有一千化佛同時說法。「一一色中有無量化佛」者,從一一顏色中又顯現無量化佛,此約大千世界中各有百億化佛說法。一佛出世,以三千世界為其化區,今釋尊為三千大千世界之教化主,將來彌勒成佛亦同有百億彌勒一時下生為三千大千世界化主。

  是諸化佛,異口同音,皆說清淨諸大菩薩甚深不可思議諸陀羅尼法。

  第三化佛說法。先總標,後別列陀羅尼法。諸位化佛由於佛身現示不一,故稱為異口,但又是同說一法,故稱同音。諸化佛所說法都以清淨大菩薩為對象。稱諸大菩薩為清淨者,可分三類:一、初地菩薩證遍行真如,法性淨理,斷諸見惑,滅異生障名為分證。二、八地以上,一切粗惑皆不現行,任運相續,證入薩婆若海。三、十地菩薩,因位圓滿,障亦微細,圓證法性真理,因此、三類菩薩皆稱清淨。所說法是甚深不可思議,以此法義甚深難以通達,所謂離言絕思,心行處滅,言語道斷,唯證相應的諸陀羅尼法。陀羅尼此雲總持,能總一切法,持無量義。此總持以念、定、慧三種法為體,有認識、通達、抉擇、明記不忘的作用,並能以少略能含攝多廣,故名總持。古人有三種解說總持體的不同:一、以定為體,如智度論說:「定得智火,能持故」。二、以念為體,如智度論說:「念力故持令不失」。三、以慧為體,如智度論說:「若菩薩心中名般若,聲聞心中名道品,不忘人心中名陀羅尼」。現說總持,是以念、定、慧三法為體。根據瑜伽論說:「妙陀羅尼,略有四種:一法、二義、三咒、四忍。」唐憬興法師解說:初三之法、義、咒陀羅尼、唯以後得智(方便智)為體,後一之忍陀羅尼以正體智(根本智)為體。但憬法師以為初二法、義陀羅尼以念慧為體,咒陀羅尼以自在定為體,因有定力才有神驗。忍陀羅尼以慧為體,無分別智慧忍印無生之理。雖然以上有多種解說總持之體不同,應該有主體、從屬之不同而有差別。如以定為主體,則念、慧為從屬。若以念為主體,則定、慧為方便。若以慧為主體,則念定為方便了。因此綜合其三法方能顯出陀羅尼之妙用無窮。此中說諸陀羅尼,證明並非一種,從能詮之法與所詮之義而有一層的不同,從所說之義理上又有空,有之差別上的不同。

  所謂:阿難陀目佉陀羅尼,空慧陀羅尼,無礙性陀羅尼,大解脫無相陀羅尼。

  以下別列陀羅尼法。初二陀羅尼是有、空相對說,三四陀羅尼是因、果相對說。一、阿難陀此雲喜,目佉此雲有,合稱為喜有。菩薩從證得初地以後,悟入法性理體,才能成辦自利利他功德,如初地名歡喜地以見遍行真如,斷除異生障礙,得出世心,破人我相,離諸怖畏,充滿法喜。從此步步向上,地地分斷諸品思惑,至七地時為一階段。凡夫從初發心至初地菩薩已修一大阿僧祗劫,從初地至七地已有二大阿僧祗劫。于中從初地歡喜地至五地極難勝地菩薩,修有相觀多,無相觀少。至六地現前地菩薩,觀緣起法即空,離諸染、淨對待,因此無相觀多,有相觀少,到了七地遠行地菩薩,才能真、俗二智並觀,雖純為無相觀,但必定有加行之功行,才能達到這一境界,所以七地以前所得之陀羅尼,稱為喜有。

  第二空慧陀羅尼,是約八地不動地菩薩解空究竟說,七地以前菩薩對一切法相雖不動搖,但需加行,方能顯起無相之智。唯八地菩薩不起加行而于諸法純無相觀,證第一空慧:不為相轉,不為惑動,故稱不動地。菩薩至此已邁入第三大阿僧祗劫,步步向上,趨入薩婆若海。

  第三無礙性陀羅尼,到了九地善慧地菩薩,得四無礙殊勝智,通達一切事理,無有阻礙。所謂四無礙解,即此菩薩有四種最勝智慧,對一切法、義、詞、辯才都能通達無礙。法即指一切法之差別法相,能如實了知。義即一切法相中之平等之義理。詞即一切世間種種語言文字。辯才無礙或稱樂說無礙,菩薩既能通達一切法、義,文字語言,因大悲心之激發,歡喜為各類眾生隨宜宣說離苦之法,使眾生脫惑解縛,這是以外化有情為主之陀羅尼。

  第四大解脫無相陀羅尼,此約十地法雲地菩薩乃至等覺菩薩所證內德中大解脫而說。大解脫無相,能除一切諸細障微縛,于法身圓滿自在。菩薩至此福慧圓具,非凡夫、二乘、乃至權乘菩薩之所了別,故稱無相。同時菩薩至此已能任運莊嚴佛土,成熟眾生,所作自利利他事業,均能自在無礙,故名大解脫。

  又此四種陀羅尼,也可解說為法、義、忍、咒四種總持。一切差別教法名為相有;所說的義理皆歸於空性;菩薩證得無生法忍之理名為無礙性,能通達一切諸法無所障礙。諸神咒名為大解脫無相,因為咒力難可思議,又能解脫一切障礙,但又不可分別所以名為無相。

  爾時、世尊以一音聲說百億陀羅尼門。

  第四釋迦自陳。前為化佛說四陀羅尼,今應身佛釋尊亦同化佛所說,證明真實不虛。如釋尊說法華,自說猶恐眾生懷疑,多寶佛塔湧現而為證明。又如說金光明經,亦恐眾生不信,因有四佛示現而為作證,使令眾生除疑。不但諸化佛如此說,釋迦也同說此義,使令彌勒有深解悟。常說:「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因佛之智慧高超,能以一音之略少,而攝百億陀羅尼門之廣大義理,眾生雖因根性不等,但都有所解悟而獲甚深法益。

  說此陀羅尼已,爾時會中有一菩薩名曰彌勒,聞佛所說,應時即得百億陀羅尼門。

  第五彌勒領悟。有二段,初領悟,說明彌勒獲得法益,法會中,其它諸人,並非不能獲得法益,而因彌勒,久遠劫來,修因已圓,位登補處,少加資習,即有所成。今釋尊才以一音聲演說,彌勒即能當下證悟百億陀羅尼門。為何前文集眾中,未列有彌勒之名,此處彌勒忽然顯現而深獲法益?此因彌勒是釋尊法會中之常隨舊眾,如阿難,優波離等於集眾中皆未列其名稱。

  即從座起,整衣服,叉手合掌,住立佛前。

  次明請法禮儀。彌勒在大眾中聞佛所說證悟百億總持門後,於是從坐而起,表示內心已經證得。約表法說,菩薩已能從生死縛著中超出,故而從座生起。整理衣服,為欲請佛開示必先恭申虔敬之表儀,使身三、口四七支淨戒圓備無缺,此表戒德具足。叉手合掌,兩手相合,豎起放於胸前,表示心意集中,能於所觀之境契合,理與神會,以空、有二智,照真、俗二諦,此表智德圓備。住立佛前是表證得三昧,心不動搖,定德成就。窺基經疏說:「或示將有往生相故,所以起立。」但是此段文中顯示彌勒已能跳出生死流轉門,加之因行久圓,唯願釋尊為他授記當來作佛,利益群生。

  甲二 正說分

  乙一 明外果

  丙一 啟請

  爾時、優波離亦從座起,頭面作禮,而白佛言:「世尊!世尊往昔於毗尼中及諸經藏,說阿逸多次當作佛。

  正說分即正宗分,此中有二大段,先說彌勒所上生兜率天宮,清淨莊嚴無比,所謂天國之淨化,或稱為依報莊嚴,亦即彌勒所居之嚴麗校飾世界,令人嚮往!此處稱為外果,因為兜率天宮之善法堂,雖說皆由諸天,諸神發心建築,但實在是彌勒多生多世所修集出世殊勝善根所感得,是一依報國土,稱為外果。初由優波離啟請,優波離此雲近執,佛作太子時,他是佛之大臣,親近太子左右,處理事務,後隨佛出家,精研戒律,因此佛滅後,結集律藏,由他發起主持。出家眾每當誦律時,均先稱念他的聖號,以示尊重!優波離在本經中代表大眾請佛解答彌勒上生因緣,以及正報,依報莊嚴等事。彼見彌勒已經住立佛前,故亦從座而起,表示願聞彌勒當來成佛之事。頭面作禮者,以自己最尊貴之頭,禮佛最卑下之足,一心頂戴,為表虔敬,是佛教最高致敬之禮。而啟稟佛陀:先舉過去世尊曾在毗尼廣律中如五分律第五中,雖非授彌勒記而顯龍王事說彌勒出時年數,以及阿含等諸經典中,常常說及阿逸多次當作佛之事,阿逸多為彌勒之字,此雲無能勝。彌勒是菩薩名,從果為號。如佛在靈山時說到:『次我後當成佛者名曰彌勒,時有菩薩名曰慈氏,從座而起,白言:世尊,願我未來作彼彌勒,佛言可爾』。由此往昔種種史實,使令優波離引起了此下啟問。

  此阿逸多,具凡夫身,未斷諸漏,此人命終當生何處?

  啟請文中,已舉昔生今問,此處顯今征後問。後問中先問生處,後問生處之淨穢,此初征問生處。由於優波離本屬聲聞,以小乘所知,無法推測大深行。依小乘教義說:菩薩于三大阿僧劫中修行,均屬凡夫之行,需至菩提樹下,證得三十四心,斷盡俱生我執方為聖者。因彌勒現今還未斷欲、色、無色三界諸煩惱,未出三界生死流轉,將來一旦命終,究竟托生欲、色、無色三界中,那一界?五趣中生那一趣?胎、卵、濕、化四生中那一生?乃至九有中那一有?從因驗果,有疑未決,故請示佛陀,說明彌勒未來生處!

  其人今者,雖複出家,不修禪定,不斷煩惱,佛記此人,成佛無疑,此人命終生何國土?」

  此問國土淨穢。優波離說彌勒雖已剃除鬚髮,而披法服,隨佛出家,現比丘相。但是不修四禪八定,未獲滅盡定,未得無漏慧,斷諸煩惱。有一次佛姨母摩訶波闍波提供養佛陀一襲金迭衣,佛陀未收下,輾轉供奉迦葉,阿難等人,大家皆不敢接受此一名貴衣,當送到彌勒前,彌勒欣然接收,優波離看到,證明彌勒身雖出家,未除貪欲。殊不知菩薩能以不起滅盡定而顯現威儀,自知將紹法王之位,於是欣然接收金迭之衣。此一深行,優波離不知,以為彌勒不修禪定,煩惱十足,同時佛卻為此人授記作佛在先,上生兜率,為一生補處大士,怎能不生疑慮?

  丙二 解說

  丁一 總答

  佛告優波離:「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如來應正偏知,今於此眾說彌勒菩薩摩訶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以下解說分為三大科,初總答,次別說,後結成正觀,此為總答。佛允許弟子說法以前,多有「諦聽!善思念之!」之語,主要是大乘深義若不諦審察理,無法解了。同時聽後,還需極善作意思惟其意,否則聽後又忘記!此處約佛之十號中僅取三種德號,不說十號或一號,表示不廣亦不略。如來的梵語是多陀阿伽多,因佛已能證得諸法如如妙理,以大悲心來三界救濟眾生,不同二乘聖者雖已證悟諸法畢竟空性,但缺乏悲願,視生死如冤家,三界如牢獄,不來世間,故二乘「如而不來」。又不同凡夫顛倒,隨業輪轉,雖來三界受生,不能證得妙理,故凡夫是「來而不如」。諸佛是斷德圓滿,不畏生死,純以願力來三界教化眾生,故第一名號稱為如來。第二德號是應供,梵語阿羅訶,此名可通於二乘聖者,應有三義:一、應已永除諸煩惱賊,無見、思、無明諸惑之困擾。二、應不復受分段生死痛苦,以聲聞證四果,菩薩七地以後均能斷除三界見、思二惑,再不受三界分段生死所縛,僅有微細無明塵沙惑,尚有變異生死。三、應受人天世間諸妙供養,由於聖賢福智具足,值得吾人供養恭敬,此約聖賢恩德說。第三名號為正遍知,梵語三藐三佛陀,簡非凡夫不知,故曰知,簡非外道邪知故曰正知,簡非二乘少知,故曰正遍知,或正滿知,此約佛之智德說。此三種德號唯有諸佛才能圓滿成就。佛先自稱具有三德圓滿,唯有佛才能驗證彌勒菩薩將來成佛之事。當此因緣時會,現今希望預會大眾亦能了知這一勝事。彌勒本為大菩薩,佛特為記識將來證得無上正覺,稱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一一解說,阿是無義,耨多羅是上義,三是正義,藐是等義,三亦是正義,菩提是覺悟義。合釋是無上正等正覺。因為諸佛智慧圓滿究竟,無有一人能夠超越,故稱無上,以此智慧遍知諸法理事故名正等,此智已離妄,絕待故名正覺。諸佛智慧簡非菩薩分證之缺智故名無上,簡非二乘偏證之分智故曰等覺,簡非凡、外未證之邪智故名正覺。唯佛與佛乃能獲得此一全銜尊稱。

  菩提此雲覺,菩提亦有淺、深之不同。從凡夫發心,依佛教化,對佛果心生嚮往,雖在生死海中名發心菩提。因有信、願、修持,從十信位後,漸能制伏煩惱,不使作亂,名伏心菩提,此時修行已入第一大阿僧只劫。菩薩在七地以前,以無漏慧現前,斷諸粗惑,名明心菩提。從八地以上,超越有、無對待,不為細惑所動,得無生法忍名出到菩提。若二死永亡,塵沙惑盡,證如來果,名無上菩提。此最高佛果,有二轉依:即畢竟轉依,權時轉依,前者稱為實菩提,後者為權菩提。今釋尊為彌勒授菩提記者是應菩提記,是權時轉依,說明當來彌勒下生成佛是應化人間之應化佛並非真正之法佛。此人從今十二年後,命終必得往生兜率陀天上。」

  總答中,除為彌勒授記外,先總答菩薩生處。釋尊說上生經後之十二年,彌勒即當命終,必得往生兜率天宮。此後十二年中,佛又說了什麼經教?依憬興彌勒上生經疏說有三種解說:一、佛說彌勒經後,又說維摩經四年(維摩經屬方等),法華七年,涅盤一年,共為十二年。由此得知,當說維摩經第一年時,佛即說此彌勒上生經了。二、佛此後又說維摩經五年,法華經七年,共十二年,此當佛說般若經第二十五年時,說此上生經。三、佛說維摩經第三年時才說此經,此種解說是根據結集經典傳記而來。據說:當如來滅度之時,文殊、弘廣、彌勒三位菩薩曾參加佛陀的荼毘大典。佛是于二月十五日中夜入滅,于當年夏天三月,由迦葉、阿難等五百阿羅漢初次結集三藏于七葉窟。結集時,三位菩薩均在會,但當弘說經教時,唯有弘廣,文殊二位菩薩,彌勒已不在人間了。初次結集三藏從三月始至七月十五日止,結集圓滿。若從八月至第二年的二月十五日為弘說經教之時期推算,則當佛說維摩經之第三年時說彌勒上生經。由此得一結論,佛此後又說了維摩經二年,法華經七年,涅盤經一年,結集經一年,弘經一年,共為十二年。以上三種解說,到底誰為正確,無法作一定論,因印度一向不重視歷史記載,僅備錄于此,作為探討佛說彌勒上生經年代線索之參考。

  至於彌勒命終之年代,據憬興彌勒上生經疏說,有二種解說:一、佛陀滅後,彌勒才去世,如前文說。因初次結集三藏時有三位菩薩在會中。二、佛說法華經時,彌勒亦曾聽聞,到了涅盤會上,則無彌勒之名,證知彌勒已先佛上生。或因當結集三藏時,彌勒為了悅取大眾而化現人間。否則有違長阿含之說,長阿含經中阿難曾說:「彌勤在兜率中,而佛涅盤時,下結集闍毘故」。憬法師取第二說為准,此可貫通大、小乘之經義。又在大集經第四中,佛告大眾,我滅度,誰令我法久住?乃至下說言:「佛世尊滅度,彼兜率天上,廣宣如是無上經典」。其次,大集經第一說:「得佛道始十六年說此經。」由此故知,彌勒菩薩于佛成道第十六年時已生兜率天了。菩薩處胎經第二說:「佛告彌勒,如是天中未得神通」?彌勒白佛言:「有成熟者,有未成熟者」。增一阿含經第一說:「辨結集法時,眾集之,梵天、帝釋、四王諸天下降,彌勒兜率來集」。以上諸種經典證明,彌勒是先佛而入涅盤上生兜率天。亦可證知第二說較為合理。

  最後有一問題,為何一切最後身補處菩薩,都要先升兜率陀天然後再來人間成佛?有關此一解答,以智度論所說頗為詳確。智論第三十八卷說:「無色界中無形,不得說法故。色界中雖有色身可為說法,而染禪味,不能大利益眾生故。下三欲天(四王、忉利、夜摩)深厚結使故。上二天(化樂、他化)結使厚而心軟不利故。故第四天結使薄心軟利故。菩薩于中住也。又若從人成佛者,人則起慢,諸天不信。若從人生天成佛者,不得教化人故,故唯從兜率耳」。此是說明彌勒上升欲界第四天之主要原因。

  丁二 別說

  戊一 廣詳

  己一 諸天造外宮殿

  爾時、兜率陀天上有五百萬億天子。一一天子皆修甚深檀波羅蜜,為供養一生補處菩薩故,以天福力造作宮殿。

  以上總答文中,只說明彌勒後生所去的處所,以下詳說兜率天宮清淨莊嚴。淨土有十方淨土,兜率淨土或稱彌勒淨土,為天國之淨化,其依報之莊嚴與十方淨土並無二樣。十方清淨莊嚴淨土無不是佛,菩薩過去生中福慧善業所感,作為攝受十方眾生修學佛法的理想樂園。本經說由三種大力,或由天子或由天神之力量創造了兜率淨土。其實,均由彌勒菩薩過去殊勝出世善根所感召,而有如此嚴麗校飾之勝妙報土!最初先由五百萬億天子造外眾寶宮殿,次有一大神名牢度跋提造善法堂,後又由五位大神莊嚴內外二院種種嚴飾。此中兜率清淨莊嚴依報,說由諸天子,大神所造,不是自然而有,這顯示了知足天之福德不同于其它諸天。依報若由他人、諸天、天神所作,則諸天生起敬重之心,進而也能發願修福集因。亦如人王之宮殿輝煌華麗,內苑樓閣亭榭之美妙,不說自己過去福報,而說由國庫撥款,人力所成,同一道理。

  欲界諸天,其天國制度亦如人間政府行政之實施,有總領的天主,亦有無數天子天女為他所統治。當時有五百萬億天子所修佈施善因,供養一生補處菩薩,並以天福力量,建造宮殿。諸天子因彌勒菩薩盡此一生必定成佛,若能佈施,福田最勝。以佈施為因,發願相助為緣,加之、天之福力。有此因緣二力,天福旁資,變作天宮。此五百億天子,若約法說,以彌勒過去身中,因修信、進、念、定、慧五根因緣,現今內證內院法樂,以五根為主,修余六度萬行,資此五根,因此,外感得五百萬億天子為造華麗宮殿。

  或者說此五百萬億諸天子是由菩薩之所變化,預先莊嚴報土。據實而言,菩薩具修十善,而受天福。又以佈施殊勝,故先說佈施度。

  一生補處菩薩的名義,根據玄奘大師解說:菩薩命終後,上生兜率天,過多數死生,還生彼天,最後死而生人間方得成佛,名為一生補處。今有懷疑者,生在彼天即有眾多生死,為何稱為一生補處?若依小乘解說,菩薩雖在兜率天中有眾多死生,而降生到閻浮提世界,只有一生即能成佛,故名一生,並不說天中一生,名一生補處。依大乘義有三種解說:一、天身名為一生,生到人間名為後身,故又稱最後身菩薩。如大般若經第七說:「一生所系,都史天菩薩。」二、人身名為一生,更受人生方成佛。如解說經說:「觀音、文殊名一生補處。」三、人天多身,合為一生,如極七反(天上人間往來七次)。但此中以第一所說比較合理,以一生在天上,最後身到人間成佛。稱為一生補處菩薩。各各脫身旃檀摩尼寶冠,長跪合掌,發是願言:「我今持此無價寶珠,及以天冠,為供養大心眾生故。

  諸百億天子各人為對彌勒菩薩表示尊敬,各人脫下由旃檀香摩尼寶珠所做的寶冠作為供養之物。旃檀是一種名貴香木,有白色及赤色的不同,傳說一枝六銖重的栴檀香,其價值即等同娑婆世界。摩尼是如意寶珠,隨眾色而影現,有此一如意珠,即能稱心而求,故又稱神珠。現在諸天子脫下此無價摩尼寶天冠欲供養菩薩,希求將來獲得無量智慧圓明,而能如意解脫自在。

  長跪,是將兩膝著地,直身而住,最恭敬之身業,表示有定有慧。合掌,亦是恭敬之禮,表示心冥于境,智合於理。皆表示身業修行,並異口同音發願說:「我今持是無價寶珠,及以天冠,為供養大心眾生故」。稱彌勒為大心眾生者,以彌勒雖以慈悲運濟眾生,離苦得樂,但尚在因位,亦同眾生,因具上求佛智之宏願,而稱發大心之眾生。彌勒天宮之殊勝內院,是否永久的存在,不會變遷?這有二說:一、不是恒有,若說恒常存在,則有違本經所說:由五百萬億天子更為彌勒建造宮殿!二、認為菩薩天宮,賢劫常有,萬古不變,因有千尊菩薩都上生到這一宮殿。但以第一所說為勝,亦符合本經之意。又若兜率內院不是恒有,釋迦菩薩生天宮之時,由誰人建造宮殿?答:雖無人造作宮殿,但能莊嚴,因菩薩神妙應物。如佛本行集經第五說:「護明菩薩生兜率時,諸天宮殿自然莊嚴。」即是此意。

  此人來世不久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于彼佛莊嚴國界得受記者,令我寶冠化成供具。」

  正說發願。此人指彌勒菩薩,因尚在人間佛陀座下聽法,故說來世不久當成正覺。諸位天子預興此願說:「當彌勒成佛時,我等能跟隨於彼佛下生人間,莊嚴國界,得受記作佛。則能令我寶冠,變化成為四事供養之資具。」四事供養資具,即衣服、飲食、臥具、湯藥。若約法說,變化寶冠而為供養之資具,表示能由凡夫而修持成為聖賢。此中只說寶冠,未說寶珠,因所祈求之願相同。或者「寶」指如意寶,「冠」是天冠,合而並論。

  如是諸天子等各各長跪,發弘誓願,亦複如是。

  諸位天子所供養之物皆同發願,也一一同等,將來皆希望能親近彌勒,授記作佛。

  時諸天子作是願已,是諸寶冠化作五百萬億寶宮。

  上說諸天眾因發願,以下述明諸天所獲願果。諸天子發願以後,以天福善根功德,而能隨願所成,變化所作,共有十種功德莊嚴校飾。因有五百萬億天子各各供養奉獻寶冠,故能化作五百萬億寶宮。十重嚴飾:一、宮殿,二、重垣,三、七寶,四、光明,五、蓮華,六、行樹,七、寶色,八、金光,九、天女,十、音樂。此是菩薩福力十善報應。第一天堂宮殿莊嚴成就:菩薩從凡夫修行,從初地漸次修行到達十地。現約初地菩薩之感召功德說。初地是見道位,法喜充滿,見真實理,錯誤見解頓時消除,名歡喜地菩薩。一證真理後,不但法喜無量,內心一切怖畏皆悉消除。怖畏有五:一、不活畏,二、惡名畏,三、大眾威德畏,四、死畏,五、惡道畏。遠離凡夫心,得出世心,與聖人同流。大乘修行法門很多,但不外先修五根:信根,信三寶功德,信業果不爽,信有三世輪迥,信有凡夫,聖賢。奠定此信心後,則能精進不懈,修念之法門,如念佛聖號,持咒,觀想,由此令心得到安定,清淨,此是修念後之靜定功德。因有定力加持,則慧解自然銳利,能見法性真理。由此五根而得五力。菩薩由初發心以此修學不退,所以一證初地,則能感召五百萬億天子之所莊嚴宮殿。

  一一寶宮有七重垣。

  第二是重垣莊嚴:垣是圍牆,有莊嚴,防護寶宮之用。此一莊嚴說明二地菩薩持戒清淨,秋亳無犯,長養善法,守護六根,名離垢地菩薩,已能成就最勝真如,遠離邪行戒垢之障。有七重垣,以菩薩身三支淨戒,能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口有四支淨戒:不妄語、不惡口、不兩舌、不綺語。因中七支具得清淨,果位自然感得依報中之七重圍垣莊嚴。

  一一垣七寶所成。

  第三是寶垣莊嚴:七重圍垣的建築材料,悉由金、銀、琉璃、玻璃、(左石右車)渠、赤珠、瑪瑙而嚴飾。三地菩薩名發光地,得勝流真如,離闍鈍障,對三乘教、理、行果、從聞、思、修後不會忘失,得聞持陀羅尼門。又三地菩薩忍辱波羅蜜圓滿究竟,能觀三種忍辱法:一、安受苦忍,二、耐怨害忍,三、諦察法忍。修此耐怨害忍,先起五種觀想:親善想,准法想,無常想,有苦想,攝受想,方能修此耐怨害忍。

  一一寶出五百億光明。

  第四光明嚴飾:四地菩薩名焰慧地,因修三十七道品菩提分法,以智慧力滅除一切諸障礙。由於百行助成,故能感召五百億光明。

  一一光明中,有五百億蓮華。

  第五蓮華莊嚴:五地菩薩名極難勝地,從初地至四地,真智與世智難以同時並觀。至五地時能於同時並觀二諦,真、俗圓融無礙,但需要加行力才能成觀。由於內解五明:因明、內明、醫方明、工巧明、聲明,智慧高超,故光明中有五百億蓮華出現。

  一一蓮華化作五百億七寶行樹。

  第六寶樹莊嚴:六地菩薩名現前地,以般若慧觀十二因緣,厭生死苦,但能即有而空,離一切染淨之相,觀緣起性空,得七十七種智觀,故感一一蓮華中有七寶行樹之嚴飾。

  一一樹葉有五百億寶色。

  第七寶色莊嚴:七地菩薩名遠行地,修行時間已到第二大阿僧祗劫,此時位等四果阿羅漢,永斷生死苦厄,離凡夫已很遼遠,能於真俗二智平衡觀察,到不加功用行之邊際,此純作真無相觀,證法性色,故能於一一樹葉上感得微妙寶色之莊嚴。

  一一寶色有五百億閻浮檀金光。

  第八金色莊嚴:八地菩薩名不動地,菩薩至此能任運修無相觀門,不為煩惱所動,得壽、心、相、土、身五大自在,故能現起閻浮檀金光,此即黃色金光。因閻浮提洲以黃色為第一殊勝,此色能蔽遮其它諸種光明。

  一一閻浮檀金色光中,出五百億諸天寶女。

  第九天女嚴飾:九地菩薩名善慧地,菩薩至此得四無礙解智:或稱法、義、詞、樂說四無礙辯才。以此四無礙智,教化十方眾生,獲得出世善根,所以感得天女之顯現。

  一一寶女住立樹下,執百億寶無數瓔珞,出妙音樂。

  第十音樂莊嚴:一一寶女站在七寶所成行樹之下,每人手拿百億寶所成瓔珞,如同寶鈴和鳴,發出微妙天樂。十地菩薩名法雲地,法身圓滿自在,以一切法智,合藏一切陀羅尼門,三摩地門,無礙神通,如大雲能蓋覆大地,又如大雲興起,法雨普洽,降灑甘露,使十方眾生,皆得法益!因有法雨利生,故能感召天女微妙音樂和鳴。以上十地菩薩以內在的種種功德,如十善,十力等,故今能召感外在的微妙莊嚴妙果。亦說明國土依報之淨穢,皆由吾人內心善、惡業因而來。佛法說:「心淨眾生淨,心淨國土淨」,即是此一道理。彌勒內院與諸天不同,是一特殊化區,為天宮之淨化理想國土,此一兜率淨土是彌勒菩薩往昔從初地至十地之中,勤修身三、口四、意三,十種善業。又能證得十力、十智,自在無礙而有如此超越境界。

  時音樂中,演說不退轉地*輪之行。

  以下將前文十種莊嚴再加以分別引申說明,此有四重,先說第十音樂說法。此諸寶瓔珞中所出妙音,不是靡靡之音,令人激動情愛,兒女情長世間音樂;而是宣演不退轉地*輪之音,聽聞此種音聲,則由聞而思而修,超凡入聖,而證佛果。不退轉有五種:一信不退,菩薩由凡夫發心修行有很多階段,未證悟前三賢位,十信、十住、十回向。發心皈依後,對三寶、施、戒因果,聖賢毫無懷疑,信心不退者需到十信位之第六信不退位,才稱為真正信心堅固。小乘名為四不壞信,亦即對佛、法、僧、戒無有懷疑,因為至此位時,已能真實見到三寶,戒之功德,並非由他人或經本中聽聞閱讀而來。第二位不退,向上修習到十住位之第七住位,能不退凡夫外道,是第二位不退。第三證不退,菩薩一進入初地,證悟法性理體,斷三界見所斷惑,離異生障。四行不退,從初地再向上修行,漸次從二地至七地,此時斷三界思所斷惑,除分段生死,得不退二乘之行,故稱遠行地。第五斷不退,菩薩一登八地不動地菩薩,斷一切粗惑,不為生死所動,任運向無上佛果進行,廣利一切眾生。此五種不退位,三乘共證之法門。*輪,喻佛法如車輪,可運載行人從生死此岸達涅盤彼岸。又輪有輾碎之用,將凡夫煩惱一一輾磨消除至澈底清淨!*輪為能詮之理,詮說三乘之行門,亦即此妙音,純為演說出世佛法之妙義。令人聽後,啟信,實行而證果。

  其樹生果,如玻璃色,一切眾色入頗黎色中。

  第二廣說前文第六寶樹莊嚴之功德。其寶樹能生果實,其色如玻璃,玻璃是紅色,以紅色為根本,為中心,一切眾色又攝入此一紅色之玻璃色中,彼此相攝相入,互為映現,皆成紅色。說明菩薩發心教化眾生以佛果為究竟。如彌勒於龍華樹下,三座說法,無非是使令眾生皆得作佛。如法華經說:「無二亦無三,唯有一佛乘」。眾生根性雖有無量差別,但諸佛出世本懷,無非欲令眾生悟入佛之知見。亦如寶樹所生之果實雖各各差別,但其果色皆同一色,平等無異。

  是諸光明右旋宛轉,流出眾音,演說大慈大悲法。

  第三廣說前文第四光明莊嚴功德。光明右旋,宛轉,說明內院七寶所成,垣牆上放射無量光明,此寶光有一種特殊作用,不但能右旋宛轉,而且能宣演眾多音聲。隨順法性理體,故諸光明右繞,如旋火輪。光明中又能流出眾多音聲,專門演說大慈大悲法門。光明代表菩薩所行不離智慧,以智慧之行能引發菩薩拔苦與樂大慈悲法。彌勒法門無他,即修慈悲法,從初發心及至成佛,一以貫之。有智有悲,表示大乘佛法精神。中國佛徒們均能修行不食肉之戒行,這與彌勒法門正為吻合。慈悲法門可從三方面去觀察:一有情緣慈:如見一切有情遭逢顛沛苦難生活之時,缺少衣食資具,所謂饑渴寒冷,菩薩見之不忍於心,而興起悲憫,施以種種衣食資具救濟,俾能身心安樂。此是臨時救濟。第二法緣慈:衣食生活資具固然重要,依宗教立場說,吾人出沒於六道輪回,純是一大苦聚,若求真正的離苦得樂,必須獲得究竟解脫。菩薩以智慧視察,唯有通達十二緣起真理,從根本無明拔起:「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觸滅?及至生老病死滅。」如此反觀十二因緣,則能解脫生死大患。菩薩不見實有眾生,唯見於緣起法,此是法緣慈。第三無緣慈:菩薩體悟法性空寂,無人、我相,無能、所相,但悲心深切,所謂冤親平等,同體大悲,無緣大慈,體悟「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度眾生,是心內眾生,起慈悲,是理應如此,不能如此,則不名菩薩。所以菩薩終日度生而無眾生可度,終日行慈悲法,無一法可取,法性如此,理應如是,則能做到「自性眾生誓願度,自性佛道誓願成」。彌勒菩薩以慈悲法門為導化無量眾生,從始至終,從淺到深,皆以此一法門攝化一切,雖不斷煩惱(菩薩留惑潤生),不坐禪定(不住空寂理念),而以慈悲隨緣度化,大乘偉大處即在於此。

  一一垣牆,高六十二由旬,厚十四由旬。

  第四廣說前文第二垣牆高厚。垣是圍牆,有防護,莊飾二種作用。一一重垣高度均有六十二由旬,若以一小由旬二十華里計算,有一千二百四十華里之高。此一天然高大重垣,非人間科技工程所能建築,實由菩薩慧業所感。因菩薩已能超越凡夫、外道之六十二見。同時顯示凡能生於兜率內院的同願同行者,都能破除六十二見。六十二見為印度凡夫,外道所固執的錯誤妄計。此中以身、邊二見為根本。身見是從五陰(色、受、想、行、識)之法而來。凡、外執有實我,但我在何處?從五陰法有,因此執著「陰大我小,我在陰中」。但是五陰之法,經過數十年之生老病死,終歸消滅,所謂四大分離,各歸一處,但我人死後能上升天堂,下墮地獄,不受此有限五陰法所囿限,故又生起「我大陰小,陰在我中」之錯覺。因此另執離開五陰外有一實我為「離陰之我」。但死後又要再來受生,只是換了一個五陰身而已,不可說離開五陰外有一實我,事實上,離開五陰之法就根本沒有我之存在,故又妄計有一「即陰之我」。以上四種妄執再以五陰相乘:即每一陰中皆有此四種錯見,則共為二十見執。再以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的相乘,則成六十見。再加上斷見(人死如燈滅)、常見(人永為人,畜永為畜)共成六十二見。

  牆垣厚度有十四由旬,以一中由旬四十華里計算,則有五百六十華里之厚度。約法說,喻外道有種種戲論,如中國人說宇宙來源,如雞與蛋,還是先有蛋後有雞,若說先有蛋,則此蛋從何處來?因此計執先有雞,但雞是從蛋而來。所以最後無法解決這一困難問題。佛在世時,外道亦有如此戲論,如說:此世界是有邊?是無邊?亦有亦無邊等?人死後是有是無?佛陀出世是以解脫生死苦患為究竟,對世間戲論,無濟于解脫人生煩惱之事,一概默然,不去答覆,以免節外生枝,增加見執,共有十四種,不可記事故稱十四不可記,此是對外道而說。以上共有四種莊嚴引申說明:第一,第二是說明彌勒佛下生之世,眾生在龍華樹下三會聞法。發心,證果雖有差別,但最後皆歸於一佛乘。第三說彌勒以慈悲濟度眾生為本,內心無瞋無癡,智慧光明永遠隨行。第四是菩薩永斷凡、外之邪執,故能超越生死圈套。

  五百億龍王圍繞此垣

  五百億天子造寶宮,而又現起重重莊嚴校飾,最後又於牆垣上得有天龍王之保護,由五百億天子每人得一天龍之守護。龍有海龍,天龍之別,此五百億龍王是屬空間龍王一類,龍類有龍王,龍民之分,龍王是有大福報者,有些是十地菩薩大權示現,今有法王應世,不但獲得諸天子供養寶宮,龍王亦隨處示現守護寶垣,不使非人得以乘隙逼害。因菩薩久遠劫來,內持五戒善行,不作諸惡,故能外感五百億龍王衛護,一切災厄自然消滅。

  一一龍王雨五百億七寶行樹,莊嚴垣上。

  龍王有大神通,除了興大雲,降甘霖外,亦能雨七寶行樹,每一龍王各各雨一七寶所成行樹,莊嚴牆垣。由於菩薩內具五力---信、進、念、定、慧。出生七種財寶--信、戒、聞、舍、慧、慚、愧。感召龍王雨七寶所成之行樹,莊嚴淨土,成熟有情。

  自然有風,吹動此樹,樹相掁觸,演說苦、空、無常、無我諸波羅蜜。

  七寶行樹,不只是莊嚴寶垣,並且經過微風吹動,彼此樹葉互相碰觸,演說佛法之妙音。此寶樹亦能說法,顯示淨土之依報殊勝,花香樹動,皆能演微妙聲,令人行道,警策精進不使懈怠,早獲不退轉地。此處說自然有風,喻菩薩能任運興起大悲之風,激起真、俗二種智樹,演揚厭離生死,欣往涅盤之法音。諸佛出世,欲度眾生,無非使人先需瞭解世間真實相。世間有器世間,有情世間,落於時間三際之內為「世」,落於空間十方之中為「間」,生存於此時,空中之一切存在現象,無論是有情、無情,皆不出苦、空、無常、無我之理性法則。佛說「有漏皆苦」,因其自性本為煩惱感召。所執諸法,無論內身外物,無不是假名,故說是「空」無實體。落于生住異滅有為法中,無永久性,故說是「無常」住之永存。但凡夫執為有一實我,殊不知我身我心,非一、非常、非實,五蘊假合,四大暫聚,求其不變,普遍存在是不可能,故說「無我」。若能從身、心、受,法上去觀察此一普遍真理而無絲毫疑慮,則能越諸生死苦海,到達究竟彼岸了。故稱此四法印,是真波羅密。淨土之特勝,在在令人超凡入聖,此一方便,實是菩薩悲心所運,表示欲生淨土,他力增上之殊勝!以上諸天造宮殿一段已完。以下第二段,說大神為菩薩建善法堂。

 

己二 大神建善法堂

  爾時此宮有一大神,名牢度跋提,即從座起,遍禮十方佛,發弘誓願:

  廣說依報莊嚴中有三大段,第一是諸天子造外宮殿,已如上說,現說第二大神建善法堂。有了宮殿,行樹莊嚴,必有說法的講堂,今由牢度跋提大神發心為彌勒菩薩自己所住及說法的處所建一法堂---彌勒內院。牢度跋提,此雲惡主,以彼能對治一切惡暴之人,即天上之夜叉神,因彼冥潛難測,名為神,又于諸神中為最殊勝,故稱大。若約法說,表彌勒菩薩以無漏根本妙智,能現妙土,攝授一般具有無漏性功德之有緣眾生,同生此妙土。如佛地經說:「勝出世間善根所起,如如意故有神用故;亦是凡夫發菩提心加行智感。」即是此意。大神為欲莊嚴彌勒內院,先禮佛發願,仗十方諸佛威力加持,能使願遂。大神遍禮東西南北,四維上下十方現前諸佛後,而後志誠發願。因有凡聖同感,內院方得成就。

  「若我福德應為彌勒菩薩造善法堂,令我額上自然出珠。」

  正說發願,願是志願,理想。大神為造內院,作為菩薩宣說妙義之堂舍。表法堂尊勝,此寶珠先從額出。至於莊嚴內院,宮宇、園林、寶座、寶柱等尚在次要。

  既發願已,額上自然出五百億寶珠,琉璃、玻璃,一切眾色無不具足,如紫紺摩尼,表裡暎徹。

  以下說明大願達成:天神以無比威德,能思物得物,思寶得寶。下有五種莊嚴成就,第一宮殿成就,首先出眾寶珠,其次寶宮莊嚴。從大神額上自然出現無量寶珠,有碧色之琉璃,有紅色之玻璃,以額上之珠是以紅色,碧色為主,其它眾色亦能具足。如同紫而發紺青的如意摩尼神珠,瑩晶透明,表裡暎徹!

  此摩尼珠,迴旋空中,化為四十九重微妙寶宮。

  寶宮莊嚴,共有八種莊嚴成就:一、寶宮。由寶珠光明映徹,照回空中,旋繞無盡,重重寶宮,每重又有七重,七七共成四十九重寶宮,映現於空中。顯示彌勒菩薩,從最初發心,經過十信、十行、十住、十回向之四十心,及至初地以去到達九地(善慧地)菩薩,今?在十地,而于修行中皆能持戒堅牢,故感召宮殿亦重重密牢堅固。

  一一欄楯,萬億梵摩尼寶所共合成。

  二、欄楯。此四十九重宮殿之旁,各各均有由萬億清淨摩尼寶合成之欄杆,作為經行,遊履之用。

  諸欄楯間,自然化生九億天子,五百億天女。

  三、化生天子天女,在內院宮殿旁之欄楯之間,又能化生出九億天子,諸天人皆由化生而有,非由父母所生,以天報業力不可思議,自然而生。九億天子,顯彌勒佛出世能化度九法界眾生(天、人、地獄、鬼、畜生、阿修羅;聲聞、緣覺、菩薩)。或者說彌勒已能超越九種因位眾生。又能感召五百億天女,以彌勒具有信、進、念、定、慧五根,五力之功德。

  一一天子手中,化生無量億萬七寶蓮華。

  四、手生蓮華,九億天子,每人手中又能變現出無量數由七寶所成之蓮華。蓮華表示聖潔,出生於污泥中,不被所染,顯彌勒菩薩,雖生欲界第四天之知足天,卻不為天福所誘,精進於法,畫夜恒說妙法,能使同願大眾,皆不退轉道心。

  一一蓮華上有無量億光。

  五、無量光明。蓮花上發出無量億光明。光明說明天宮無有黑暗,一望無際光明。菩薩智慧照徹每一眾生,希望眾生皆能離一切苦,得究竟樂。尤其上生兜率內院有情,均蒙菩薩智光加被,無有棄舍。

  其光明中具諸樂器,如是天樂,不鼓自鳴。

  六、光有樂器。在無量光明中又具有種種樂器,樂器是奏樂之工具,東方與西方文化不同,樂器也有異,但在天宮之樂器與我們人間更加不同,最為精巧,細緻。如是諸樂器能自己發出天樂,不需人為吹、擊、敲、打、故說「不鼓自鳴」此是天宮福樂,一切自然而有,不靠人工作為!

  此聲出時,諸女自然執眾樂器,競起歌舞。

  七、樂響起舞。當天樂和鳴之時,五百億天女又各各自然執眾多樂器,如琵琶、簫、琴、笛子等樂器,彼此相競而歌唱跳舞。人間歌舞,有娛樂性,諸天宮歌舞亦有此一功用,但是唯有兜率內院眾多天女歌唱舞蹈,妙聲皆是法音,引發天人生起無上菩提心之共鳴。

  所詠歌音,演說十善、四弘誓願,諸天聞者,皆發無上道心。

  八、演佛法音。諸天女執諸樂器歌舞婆娑。但所唱歌曲不外十善:十善是五乘法門根本功德,若不具此十種功德,則人生亦難保持不失,何況生天?十善反面是十惡。一個人生存世間,若以惡業為謀生方便,以身業中殺生、偷盜、邪淫為獲得生活資具來源。這不但違背了佛法的律儀,也有損自己的人格和世間法律。從口業上說有四種惡業:即兩舌、惡口、妄言、綺語,這是人與人之間最容易發生的口角,也是最難以控制的罪行。通常說:「禍從口出」,一個人要能牢口如瓶,實在不易。小之一個家庭,團體社會,大之一個國家,乃至國際間組織,彼此成員若能每人均能嚴守此口邊上的清淨,則能和諧相處,融洽無間,否則爾詐我虞,明槍暗箭,冷諷熱嘲,則人間即成為修羅世界,乃至家庭亦成為欺誑烏合之處所。人間淨土之實現,從身業上,必須做到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因為這三種業力最大,給人影響力亦最深重。因殺生是奪取他人寶貴生命,人的生命只有一條,只要被人侵害剝奪一次,則不能活命下去。其它眾生生命也是一樣,一旦被殺,則無復活希望,所以殺生罪惡極重。一般人為貪口福,美味,每天不知殺害多少飛禽走獸,水陸、空中之動物,造成無邊殺業。所以彌勤法門是提倡素食,不但表現了大乘佛法的慈悲,所謂「我肉眾生肉,名殊體不殊」之悲憫眾生平等一體精神,也是儒家忠恕之「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仁愛良知。

  二偷盜,是造成社會不安最大主力,一個人不以自己知識,技能去謀生,而以強奪,暗竊為業,則此人不但是害群之馬,亦是人格墮落,自尋末路。有人說「饑寒生盜心」,為了不餓死、凍死,只有出此下策。但是只為自己生存而罔顧他人生活保障(佛法稱財產,資具為外命,能維持生活無有匱乏),去明奪暗偷,這也是不道德,不名譽的,所以偷盜為國家法律所制裁,亦為佛教戒律所禁止。

  三邪淫,合法的夫妻,是正淫,因家庭和樂,建立在夫婦感情恩愛基礎上,若其中有一人或丈夫在外拈花惹草,金屋藏嬌,或妻子紅杏出牆,暗通私交,則此家庭不能成為一個美滿理想幸福的家庭了。邪淫就是不經過正大光明法律證明,而見色心狂,不但破壞了自己家庭和樂,亦破壞他人的家庭幸福!

  四種口業有輕有重,如惡口、兩舌、妄語較重,綺語較輕。今綜合來說:惡口是破口大駡。兩舌是挑撥是非。妄語是一種欺騙、哄詐,不達目的不止。較重的大妄語,在佛教中是「未得謂得,未證謂證」,以獲取他人利益供養。綺語是花言巧語,令人聽後心起邪念惡行。如一般的黃色小說,電影,歌曲等,大凡能引人邪思,走上自毀,墮落的語言、文字,皆屬綺語範圍之內。此一種語言文字,表面看不出有何罪惡,但久之令人迷執不悟,則法身,慧命從此斷送,趨於頹廢、消極、無藥可救的深坑下去。因此,說話有點幽默,詼諧不傷大雅,若成綺語,自害害人不淺。

  煩惱很多,最重要,具有力的是貪欲、瞋恚、愚癡三毒,此三煩惱為一切煩惱根本。吾人修十善業,身三、口四,如前文所說,已經表現出來之身業,口業,但主要能發動此身、口二業的原動力是內心的三種煩惱,如殺生中有貪、瞋、癡三毒的等分。偷盜由貪、癡二煩惱促成,邪淫由貪愛煩惱的推動。口業中惡口、有瞋、癡成分,兩舌有貪、癡的成分,妄語和綺語有貪、癡的成分。所以身、口二業的犯罪,內心的三毒應是罪根。菩薩發心受戒,除去身、口二業保持清淨不犯,主要是能夠降伏心內的不貪、不瞋、不癡。不貪、不瞋才能修慈悲法門,不癡才能隨智慧行。菩薩的心戒,不但不使身口二業違犯以上七種不善行,而能使內心清淨,充滿悲智,則十善業道之行自然容易修持了。

  十善功德是人天法門,將來彌勒下生,輪王治世,人民多以十善為業,則世界和平,國界安寧,人民幸福自在。今兜率內院,天女手執樂器所詠法音,必先以此十善而教化,希望上生的天眾,聽聞法音而修真實行,當來隨彌勒下生,於龍華樹下而悟道。

  諸種天樂中除了歌詠十善功德法音外,並有四弘誓願法門。四種大願為三世菩薩,大、小菩薩所共發的通願,欲想成佛,無不從四方面勤修。一願未離苦者離苦,亦即「眾生無邊誓願度」,以自己作為橋樑,為船舶,使一切眾生皆能得度苦海,未度苦諦者令度。二願未得樂者願得樂,亦即「煩惱無盡誓願斷」眾生有苦是果,其因是從煩惱而來,菩薩以智慧找出眾苦之因是在煩惱,故發願要斷除眾生煩惱的集諦,使未解脫者能得解脫,解脫了煩惱系縛,則能獲得究竟妙樂。三願未發菩提心,斷惡修善者,願早發心斷惡修善。菩薩不但自己發廣大菩提心願,上求下化,亦願一切眾生皆能上求下化,上求下化必需具有種種方便,所以「法門無量誓願學」。勤學滅苦之道|八聖道支,或持八種齋戒等皆能斷惡修善,直往佛道。第四願未成佛早得成佛。即「佛道無上誓願成」,菩薩希求早成佛道度盡恒沙眾生。但是以地藏菩薩大願說,寧可眾生先成佛而後成佛。『如一眾生未成佛,終不於此取泥洹,』表示菩薩,深願如大海,弘誓似虛空。四大願是發菩提心之理想,為大乘行門總樞杻,離此則無菩薩行可修,離此亦無法上求與下化。彌勒淨土以直趨大乘佛道而先依人天法門為階梯,所以說十善後,即示四弘誓願,表示依人天法門進趨大乘,不必從聲聞乘迂迥大乘。

  十善,四弘誓願之妙音,使令聽者皆能發無上道心,此無上道心即成佛之心。成佛為無上之道路,為九法界眾生之尊,故稱無上。即發大乘心,如何發大乘心,必有種種內因外緣。依法印經說有種種因緣:一眾生接收諸佛教化,佛以善巧智慧,說三乘是方便,大乘是究竟,佛道遙遠,但行遠必自邇,只要發心正確,終得有成。二眼見佛法行將欲滅,此不忍聖教衰亦能激發菩薩悲心,發心欲使正法久住,犧牲一切在所不惜!三于苦惱眾生中心起大悲,不忍眾生苦,故能上求佛道。四因受菩薩教化,亦能發上求菩提之心,如釋尊因受文殊師利菩薩教化而發心修學大乘,故菩薩是諸佛之母。此諸天子天女,凡生兜率陀天內院眾生,也因受菩薩教化而能發上求佛道之心。

  時諸垣中有八色璃渠,一一渠有五百億寶珠而用合成。

  牢度跋提大神發願建造善法堂第一作宮殿大願已經完成,此下第二大神又造垣牆,諸垣牆有七種嚴飾:第一是八色水渠溪流,八色是指青、黃、赤、白、紅、紫、碧、綠。彌勒菩薩于因位中能修八種清淨律儀,果位中感召垣園之水渠亦有八色具足。第二此中每一垣壩,並非泥土,磚石,鋼鐵所成,而是由種種寶珠綜合所成,所以無比莊嚴美妙。

  一一渠中有八味水,八色具足。

  第三莊嚴是每一水渠中之水具有八種功德:一清、二輕、三冷、四柔、五香、六美、七不損喉、八不傷腹。此水中具有八種功用,形容水質澄清,味美甘柔,飲者亦能除諸疾?,這與西方極樂世界八功德水相似。但八味水是說每一色中具有八種滋味,或者于此功德渠中第四味中之柔味中具有八味,因為第一至第三中之清、輕、冷三種功德,並非屬於味塵,而屬於色塵。

  其水上湧,繞梁棟間。於四門外,化生四華,水出華中,如寶流華。

  第四莊嚴是味具足之八色水:並非向下流出是向上湧起,如同有色彩之噴泉,其高度達至宮殿之梁棟之間,於東西南北四門外,出生青、黃、赤、白四種顏色之華。八色水從華流出,同時四色華又從水而生,水、色交映,相激而成,如寶華流,天宮嚴麗非凡,奇景壯觀,令人歎為觀止!人間天上唯有此處才有此境,令人嚮往,希求上生。

  一一華上有二十四天女,身色微妙,如諸菩薩莊嚴身相。

  第五莊嚴是於四門外生四華:每一華上又出現二十四位天女,身相、膚色極為微妙嫻雅,如諸大菩薩,身有寶衣、寶飾物之端嚴身相。令人見之,肅然起敬。此中感有二十四位天女出現者,因菩薩修持身三、口四之七支淨戒,可以防止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之罪惡,再加離去三種心而受戒,即不執著有能受之人,所受之戒法,人法以外之對象。故成二十四種功德。

  手中自然化五百億寶器,一一器中,諸天甘露,自然盈滿。

  第六手出寶器功德:二十四位天女手中,自然變化出有五百億寶器。寶器是由眾寶所成的器皿,如瓶、壼等,能盛液體之物,此中寶器貯滿諸天所飲用甘露水,甘露是飲料中最為貴重之物,飲用後能治百病,古人稱為不死之藥,是一種靈丹妙藥,飲用可以長生不老,能療治老病死之苦痛。此表示彌勒上生時,諸眾天人皆得佛法妙味,由信而行,將能脫離生死大患。

  左肩荷佩無量瓔珞,右肩複負無量樂器,如雲住空,從水而出,讚歎菩薩六波羅蜜。

  第七天女自佩瓔珞:諸位天女除手中捧著百億寶器盛滿甘露外,左肩又能負佩了無量瓔珞。瓔珞是一種莊飾品,如同寶鈴,能發微妙音樂,天女右肩又掛荷了種種樂器,諸位天女身負無量樂器,從八色水上現出,如同瑞雲安住在虛空之中,不動不搖,異口同音,讚歎菩薩所修六度法門。六度是佈施、持戒、忍辱,此三種屬於福德門,換言之,若想有大福德(報)應修持以上三種功德。佈施是一種喜舍,一種自我犧牲,自他皆得利益。持戒是不作眾惡,唯行諸善,菩薩的持戒,不但不作惡業,且能積極的廣作利生善業,從內心到身口活動無不以利生為前提,這是大乘的戒行。忍辱是慈悲的流露,瞋恚的降伏,菩薩能隨智慧行,觀察眾生苦難無邊,興起悲憫,不忍生起瞋恚,惱害有情。菩薩救濟眾生唯恐不及,何有害心,瞋心去遠離他們,逼迫他們?禪定,智慧二度屬於智慧門,要想獲得較深智慧,必以禪定為工具,定是淨心功夫,妄心如滲雜泥土之濁水,定如明礬,有沉澱泥沙作用。內心一旦獲得安定、清淨,則對一切問題才能澈底的認識,究竟豁通。所以禪定不但是出世間甚深難解之佛法需要它,作為工具與方便,對世間的透視,亦不能疏忽它。智慧是對人生宇宙的一種觀察妙用,經過禪定靜慮的智慧,有它的不共世俗觀念的看法,聖賢的偉大,除福德外,是著重在智慧的增上。求智慧,除去多聞熏習外,主要是能由聞而思而修。進而獲得現證慧,再得無漏慧,勘破無始無明,豁然大悟,洞察宇宙實相。這五度之福德,智慧二門,都應以精進度作為推動力,在不斷的警策向上向善,為法為人的菩薩無有暫時放下、休息,勇往直前不達目的不休,因此值得天女們讚歎!

  以上由大神牢度跋提發心為菩薩所建之善法堂有此七種殊勝莊嚴,這表示菩薩內德,由於勤修身三、口四七支淨戒而得七種聖財(信、戒、聞、舍、慧、慚、愧)。又得七菩提分,破除七使煩惱(欲使、恚使、愛使、慢使、無明使、見使、疑使)。彌勒位?十地,一生成佛,位鄰大覺,所感召依報莊嚴無有比匹,攝受有緣眾生同往此土。由菩薩德力、智力而變現天女莊嚴道場。或者由於諸位天女宿緣深厚,持戒、精進功德所能感現,這些稀有功德,吾人決不能以凡情去測度。

  若有往生兜率天上,自然得此天女侍禦。

  這是結勸上文。吾人對彌勒善法堂--彌勒內院,清淨莊嚴,殊勝功德已有初步認識,應當生信、發願,願生彼土--兜率淨土。一生彼土,由於現世所修三皈、五戒、十善功德,自然獲得諸位天女的殷(勤下加心)侍禦左右,享受佛法淨樂!

評分 頂端 Posted: 2008-07-29 20:54 | 山東省 [樓 主]

 

 入是

 

 

級別:

等級: *

 

   

精華: *

發帖: *

威望: * 點

金錢: * RMB

貢獻值: * 點

線上時間:(小時)

註冊時間:*

最後登錄:*  小 中 大 引用 推薦 編輯 舉報 只看 複製 

 

  這是結勸上文。吾人對彌勒善法堂--彌勒內院,清淨莊嚴,殊勝功德已有初步認識,應當生信、發願,願生彼土--兜率淨土。一生彼土,由於現世所修三皈、五戒、十善功德,自然獲得諸位天女的殷(勤下加心)侍禦左右,享受佛法淨樂!

  亦有七寶大師子座,高四由旬,閻淨檀金無量眾寶以為莊嚴。

  牢度跋提大神為莊嚴兜率淨土,以大神力造了宮殿、林園後,又發心建造彌勒菩薩說法的師子寶座。這種師子寶座由十種嚴飾成就:第一是法座量度高大,寶座非由木石所造,而由金、銀、?璃、頗梨、赤珠、瑪瑙、(左石右車)渠七寶所成,莊嚴華麗。以大師子為名者,師與獅二字相通。因獅子為百獸之王,常說:獅子一吼,百獸皆奔。在眾獸中,獅子有大威力。智度論說:「佛為人中師子」。佛所坐處,若床若地,皆名師子坐。佛有大智慧,大威力,說法能降伏魔王,外道,世人。所以佛所住坐的地方皆名師子座。佛教中對說法能攝伏他人者稱為「作師子吼」。

  法座高廣有四由旬,依中由旬算,有壹佰陸拾華里,說有四由旬之高廣,約法身內含常樂我淨四德說,菩薩位登等覺,法身圓滿顯現,超越時間,無始無終,堅窮三際所以說是「常」。法身是離一切苦,得究竟自在解脫樂。法身超越空間,橫遍十方,無所不在,所謂「遍滿虛空,充塞法界」之普遍存在之法界性,故稱為「我」。法身清淨,離諸障染,絕諸戲論,如晴空廓朗。此彌勒寶座約化身所生,僅有四由旬,四德與四由旬名數相同,法身是體,能顯應化身大用,教化群迷,越諸苦海。

  第二金寶莊嚴,此大寶座由黃色(閻浮檀)金,無量眾寶而莊嚴成就。菩薩身、口、意活動皆能隨智慧行,清淨無諸瑕玼,所以所坐寶座,皆由無量眾寶之所嚴飾,如大富長者,所用傢俱皆由珍寶製成。福德無量,享用也是無盡。

  座四角頭,生四蓮華。

  寶座中含有四種莊嚴,此說明第三莊嚴能生四色蓮華。四角能生青色四蓮華,以菩薩能修慈、悲、喜、舍四無量心。慈悲已如前文中說。喜是隨喜功德,彌勒菩薩除以慈悲為修行宗旨外,亦多修隨喜功德,喜是自己無能力廣作佈施等六度法門,但是,見到他人修六度時,內心不生障礙,嫉妒,而生隨喜讚歎,恭敬,羡慕之心。經說:「人有一毫之善,我皆隨喜」。常以鼓勵、讚歎、勸人為善。自己不能作到,只有自我慚疚!如此心量才能逐漸寬大。舍心不是佈施心,而是不執著心,正當自己修行慈、悲、喜心時,內心不生能修慈、悲、喜心之執著,或者對於親人生起慈悲心,對冤家則生可厭心,皆非舍心。菩薩能夠冤親平等,自、他不二,無貪、無瞋,如此才能稱為舍心圓滿,這需要有大智慧才能成辦。

  一一蓮華,百寶所成。

  第四蓮華由百寶莊飾。法座之四角生四蓮華,每一朵蓮花皆由百寶之所莊嚴。菩薩因中廣修十善功德,果位能感百寶莊嚴。十善即身三業: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口四善業:不妄言、不惡口、不兩舌、不綺語。意三善業不貪欲、不瞋恚、不邪見。此十善業道為上生兜率之正因。菩薩修十善法門,每一善又具十種不同功德:一自己作,二教他作,三讚歎作,四歡喜作,以上四種從修持方法說。五少分作,六多分作,七全分作。此三種是約持十善業多、少之不同說。八少時作,九多時作,此二約修持十善的時間長、短之差別說。十盡喜行作。就內心的盡力而歡喜的去作,有此十種差別不同,以十乘十共成百行,菩薩因位修十善百行,果中所感外境皆由百寶莊嚴。

  一一寶,出百億光明。

  第五放大光明。百寶蓮華,每一寶,皆能放出百億光明,如陽光普照。菩薩智慧無量,能破除眾生無量黑暗愚癡。象徵菩薩證入等覺、妙覺。悲,智雙運,說法利生,廣度群迷!

  其光微妙,化為五百億眾寶雜華,莊嚴寶帳。

  第六雜華莊嚴。由一一寶中放出光明,這種光明非常微妙,不可異議,又能變化五百億眾寶所成之雜色華,此諸雜華莊嚴高懸在寶座上的寶帳上,寶帳猶如寶幢,為莊飾法堂之用,菩薩高坐于寶帳下說法利生,恒轉不退*輪。

  時十方面,百千梵王,各各持一梵天妙寶,以為寶鈴,懸寶帳上。

  第七梵王懸鈴。當時有十方來的上百成千的梵王,每人手拿一個梵天所有妙寶所成的寶鈴,懸系在寶帳之上,莊嚴法座。一生補處菩薩上生兜率內院---的諸天的淨化特區。就能感召諸天的禮敬,尤其是梵王一向修諸清淨梵行,發願護持三寶,今見內院法堂寶座微妙莊嚴,為贊禮彌勒菩薩上升內院度生之功德,各人不約而同從十方來,以諸寶鈴,懸於寶帳之上,發出微妙天樂,顯示菩薩內修四無礙辯才---法、義、詞、樂說,而得諸天敬重。

  時小梵王,持天眾寶,以為羅網,彌覆帳上。

  第八小梵持網。又有小梵王手持天上多為妙寶,作為羅網,蓋覆於帳上,莊嚴寶帳。羅網是重重寶網,脈胳相連,為一種裝飾品。菩薩內修總持法門,所謂」總一切法,持一切義」,故能外感小梵王持寶網來莊嚴法座了。

  爾時、百千無數天子,天女眷屬,各持寶華,以布座上。

  第九天子天女持華布座。天宮有天王,也有天子,天女乃至他們的眷屬,如人間一樣,但是其生活舒適,福力所感,實非人間所能想像。當時就有上百成千無數的天人為莊嚴法座,每人手拿天宮寶華,散佈於法座上,祝禱彌勒上生。華有種種不同樣式,有些可以散灑,有的可以插瓶,大凡無莖之華只可作散佈。現今諸天人散華是同無莖之華布散以法座之上,以求多福,增慧。

  是諸蓮華,自然皆出五百億寶女,手執白拂,侍立帳內。

  第十寶女執白拂侍立帳內。最後于法座四角蓮華上,自然各皆出現有五百億多之寶女,每人手拿一種白色拂塵,奉侍於寶帳之內。寶女手執白色拂塵,作菩薩的侍者。這顯示菩薩內心本來清淨,無諸惑染。拂塵本有去汙塵之用,菩薩在因位廣修淨戒,故無需除垢,但為莊嚴法座,侍奉彌勒左右,如同古代皇宮之內,有眾多宮女雲集,為國王之呼喚,照料一切。

  以上七寶所成大師子座有十種的微妙莊嚴,重重無盡。象徵菩薩今欲成佛,皆由因感果。在因位中能修十種戒善,除去十惡不善法,當然果位中的依報功德亦以十數而得,這表示十十無盡,不可思議!

  持宮四角有四寶柱,一一寶柱,有百千樓閣,梵摩尼珠以為交絡。時諸閣間有百千天女,色妙無比,手執樂器,其樂音中,演說苦、空、無常、無我諸波羅蜜。

  牢度跋提大神為了莊嚴內院,先造宮殿,次建園林寶座,現今又造寶柱,一一皆能遂願。此處造柱亦有四種莊嚴:一於善法堂之四角之處各有一個圓形寶柱。二每一寶柱之上,現起百千樓臺寶閣,以清淨摩尼寶(梵王如意寶,隨各人所欲者而顯現、種種無量寶,故稱如意寶),以為交絡。天堂的殊勝稀有,即是由此推知。以如意寶珠來莊嚴,一個一個相連串起來,交接如脈絡,莊嚴寶柱,真是輝煌碧麗,令人目眩。三樓閣之間又有百千天女,容色相貌美妙,天女福大,所感身體膚色美妙,身披輕紗飄緲,各持樂器,四由樂器中,演奏出苦、空、無常、無我之四念處之佛法。本來欲界有情,無論是天上或人間,多重五欲之快樂,歌舞為色聲享受,本無可厚非,但過分貪著,尤其靡靡之音,色情的歌舞,往往使人意志消沉,易於墮落!兜率陀天譯為知足天,彌勒內院又是天堂之淨化,對天上歌唱舞蹈已不生貪著。因此由諸天女所演奏法音,不外觀受是苦,觀色是空,觀心無常,觀法無我,激發內院同願同行者皆能增長智慧,降伏貪,癡之妄執。又能進一步演出大乘六度波羅蜜法門,令諸天眾,發大乘菩薩道心,自利利他,福慧雙修。所以兜率內院與他方淨土諸佛攝化眾生方便,本無差別,多以聲音作佛事,多聞熏習,久成道種,自能圓成佛道。

  如是天宮,有百億萬無量寶色,一一諸女亦同寶色。

  此是大神造宮殿後之第五種遂願。從前面有了宮殿、園林、法座、寶柱中均由眾寶莊嚴,由眾寶中影現有無量無數寶色,千紫萬紅,光華燦爛,天堂輝煌莊嚴,又能使令每一位天女之身皆同於寶色。若約法說,菩薩本願為使天眾同入佛慧。如法華經說:「無二亦無三,唯有一佛乘」。下生經說:彌勒下生雖有三座說法,無非令眾生皆當受記作佛。大乘佛土,雖廣說五乘法門,攝化不同根性有情,但到最後,希望能回小向大,鹹趨佛道。這是諸佛出世本懷,亦是眾生本覺智明之極致。

  爾時、十方無量諸天命終,皆願往生兜率天宮。

  由於大神造宮殿,妙寶莊嚴,稀有之極。故初由大神發願造殿,接著有五種大願均能一一實現於眼前。最後諸天眾睹此殊勝妙境,十方無量諸天,希望五衰現相命終之後,皆能往生兜率內院,親近彌勒,聞法除疑,了脫一切生死苦患!

  己三 五大神莊嚴內外

  時兜率天宮,有五大神:

  廣詳兜率天依報莊嚴中有三大段,第一明諸天造外宮殿,第二大神建善法堂,今第三五大神莊嚴內外。此一段中分二:初標,後釋。此為初標。當牢度跋提造善法堂之當時,兜率陀天宮中即有五位大神同樣發心要莊嚴兜率內院之清淨佛土。不但希望彌勒上生後生此淨土,亦願人天大眾發願上生此土。神有妙用難測,不可思議之義。不論人間,天上,依佛法說,有很多神祗,如護法神,專門護持善人,責罰惡人。釋尊在世,有天龍八部鬼神護法,所以每次遇難,皆能逢凶化吉。今兜率陀天有一生補處菩薩將要上生,當然亦有諸位天神護持,莊嚴國土。得此五大神之莊嚴內外宮殿,主要是彌勒菩薩內修五蘊,蘊是集聚之義。菩薩之法身,非凡夫之煩惱,業報血肉之軀---苦果(色---四大。受,想,行,識之集身心和合體),全由修持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而成就清淨果報體。因為菩薩因中具足一切戒行,所以稱為戒蘊,一切禪定,故稱定蘊,具足一切慧,此慧專約瞭解世間法差別而說。不但對世俗法洞察無遺,且能起殊勝了知,故得第四解脫蘊,第五解脫知見,是能緣無為法之出世間的智慧,亦可說通達一切法平等無差別真理的智慧,或稱根本智。這五種蘊,又名五分法身,一切聖賢皆已獲得此清淨功德,所以無諸障難,以此功德所集聚而感召的正報是殊勝莊嚴法身,無諸分段生死,所感召的依報也是清淨微妙,絕諸濁染。彌勒位鄰大覺,內證清淨五蘊法身,所以外感五位大神莊嚴內外宮殿。

  第一大神,名曰寶幢,身雨七寶散宮牆內,一一寶珠化成無量樂器,懸處空中,不鼓自鳴,有無量音,適眾生意。

  以下廣釋五大神:第一位大神名曰寶幢,諸神亦以德立名,幢是一種高顯莊飾品,此處名寶幢者,說明菩薩的戒德尊高,如寶幢高顯,令大眾得見。菩薩戒香馥鬱,普聞十方。寶幢大神能以神通威力,身雨七種妙寶:金、銀、琉璃、玻璃、(左石右車)渠、赤珠、瑪瑙,散佈於宮殿之牆內。菩薩因修身、口七支淨戒成就,自然外感七寶編布宮殿牆內之莊嚴。同時每一寶珠又能變化成無量琵琶、弦、蕭種種樂器,懸於虛空之中,不需人去敲擊,自然奏出無量音聲,使人聽了,非常悅適心懷。這顯示菩薩持清淨戒,心不惱害眾生,身不殺生,進而且能放生。不偷盜,而能佈施周濟、協助他人。口不惡言、欺騙,且能以柔軟語、安慰語,勸化他人,使人獲得慰藉。菩薩內心不但無瞋恚心,且具有大慈悲心,令人無畏懼之感。所以具有戒德的人,身口所表現活動令人誠服,心悅!這唯有菩薩才能當之無愧了。

  第二大神名曰華德,身雨眾華,彌覆宮牆,化成華蓋,一一華蓋,百千幢幡,以為導引。

  第二,菩薩因內修定蘊,外感大神,名曰華德。禪定能夠澄靜內心,凡夫妄心如污水,因散亂心多,不能引發智慧。聖賢心境靜諡如澄清之水,能出諸妙華,以戒德莊嚴感華德大神能身雨眾華,彌覆于宮牆之上,旦能于一一華上,化成華蓋,每一華蓋有百千幢幡以為導引。因菩薩內心具有慈悲喜舍四無量心,攝化無量眾生感得眾華彌覆宮牆。又能化成華蓋。菩薩有無量眾多福德行門,資助禪定,又感得百千幢幡以為導引有緣諸天人眾,往生兜率,親近彌勒。

  第三大神名曰香音,身毛孔中雨微妙海此岸栴檀香,其香如雲,作百寶色,繞宮七匝。

  第三,菩薩內具種種智慧,能說法利益群生,度脫迷津。眾生在六道輪回中,無邊生死,無由得出,主要是愚癡黑暗,菩薩自己已破無明癡暗,又能令眾生出無明殼,如出糞坑,故外感香音大神,身毛孔中雨出微妙海此岸栴檀香。海此岸栴檀香,名貴無比,傳說六銖即有整個婆娑世界之價值。大神有如此威德,證明菩薩的智慧甚深稀有,能令人趨向解脫大道。栴檀香經過梵燒時結成香雲,冉冉而升,化作百寶顏色,光華燦爛,圍繞宮殿七匝。香雲繚繞著宮殿。不多不少而有七重者,此表現菩薩有大智慧已能斷除七種漏,凡夫位中有此七種過患,漏落在三界生死中,無法超出。漏是煩惱的別名,有煩惱,就如器皿有孔隙,不能盛裝甘露,成為無用之物。若想成為聖賢道器,必須先除此七漏:一見漏:此是漏之自性,自性即是自體。見是固執,成見。本有身、邊、邪、禁、戒五種見。有分別所起,俱生所起兩種,前者是後天,由邪師邪教而來,後者是先天的,無始以來本能的,菩薩至初地才能頓除無餘。二根漏,根是凡夫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此六根門頭能造眾惡,逐使凡夫墮落下去,所以六根是漏的相應。三妄漏,妄是妄想分別,俗說思惟、推究,分別、固執,愈執愈深,如鑽牛角,不能突破,所以說妄想是漏的所依處。四惡漏,惡是不善法,是煩惱漏所引,引導吾人下沉生死苦海。五親近漏,因有惡法的所引,能令吾人逐漸的接近痛苦的生死淵坑。六愛漏,愛是貪欲,它是漏落三界的情執,有愛就有系縛,如膠似漆,難切難解。七念漏,是所知障,不能放下偏見,念念不舍,則不能接收新知,世智聰辯者,皆是此種念漏在作崇。有此七漏,當然不能透見真理,則永遠漏落在六道輪回中了。菩薩需在六道中度生,隨類示現,但無七漏之弊,故能隨願而往,不受七漏之緊縛。

  第四大神名曰喜樂,雨如意珠。一一寶珠自然住在幢幡之上,顯說無量歸佛、歸法、歸比丘僧;及說五戒,無量善法,諸波羅蜜,饒益勸助菩提意者。

  第四,菩薩因具解脫蘊,故能外感喜樂大神雨珠說法。此大神已離凡外邪見憂苦,內心喜悅自在解脫,身得殊勝安樂。如菩薩一證初地名歡喜地,由此能隨心所欲但不逾矩。所以身得自在能雨如意珠,此珠有大殊勝作用,心中欲得甚麼,即顯甚麼,此即如心之意欲,皆得隨願所成。菩薩能決定內心所修皆得成就,故感大神雨如意寶珠。同時、菩薩能將心安住于諸法畢竟空性真如理體上,能外感一一寶珠自然綻住在百千幢幡之上。此諸神珠不祗是莊嚴寶幡,寶幢,並且還能顯說種種法音,利益人天。顯示菩薩能不動寂滅道場,而能身遍十方世界,說法利益群生。佛法雖廣,從修人天法門以至佛果,不外皈依三寶,受持五戒、十善、四諦、十二因緣,乃至六度萬行。從小乘到大乘,無不以此諸多善法功德為修持要目。本經屬大乘法門,但未捨棄人天,聲聞,是「三根普被,五性廣攝」之簡易殊勝法門,最後希望人人皆發無上道心,將來個個證得無上菩提。所以神珠說法,第一是莊嚴內院,第二勸導見者、聞者發上求佛果心,不可自暴!自棄!

  第五大神名曰正音聲,身諸毛孔流出眾水,一一水上有五百億華,一一華上有二十五玉女,一一玉女身諸毛孔出一切音聲,勝天魔後所有音樂。

  第五,菩薩因內具解脫知見蘊,故能外感正音聲大神身流眾水而演說天樂,解說知見是五分法身之第五種,此約能悟諸法平等真理智慧說,聖賢已經自知證悟真理,決定無疑,不需他人印證、說明。第五大神名正音聲,以大神智慧亦能隨順正理,今大神之智順於理體,則所表達語言音聲,皆順於理性,故稱正音聲,所說之法皆是純善淨妙之正理法音。

  大神以大神力能使身上所有毛孔流出眾水,說明菩薩以身業不思議輪,顯示種種神通妙用,度化眾生,能使眾生生正信,除疑惑,得正解,發智慧。菩薩能以心不思議輪流出智慧之水,潤澤眾生形將枯槁之菩提正覺之芽。一一水上又能出生五百億華,莊嚴眾德,此一殊勝妙境非凡夫所能想像。每一華上又出現二十五位元玉女,顯示菩薩成佛廣度無量眾生。眾生無量,約生態學說,不外胎、卵、濕、化四生。約種類說,有三有、九有、二十五有之多。有是存在義,或說有因有果。眾生在三界中造因受果,具有二十五種之多。二十五有是名數,其內容是四洲:南贍部洲,東勝神洲,西牛賀洲,北俱盧洲。四惡趣: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六欲天:欲界六天,四王、忉利、夜摩、兜率、化樂、他化,及色界之梵天。四禪:色界有四禪天,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四空處:無色界的四天,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無想天,色界之那含天,屬色界中,為三果不還果所住,為斷上二界思所斷惑而居住的,共有五處,故又稱五不還天。此上所說三界之內有情之種類,古德有一偈說:「四洲、四惡趣,六欲並梵天,四禪、四空處,無想及那含」。共為二十五處。此諸二十五女能於毛孔中發出種種音聲,使二十五有諸類眾生一一皆能歸向三寶,憶念諸佛法功德,此種導引眾生出世間微妙法音,實在超越諸天宮魔王後所有音樂,因為魔後音樂,不外是靡靡之音,引人邪思,貪、瞋、癡、慢、悲離合歡,情欲之聲,不能使人心得清淨安定自在!

  此五大神能為菩薩莊嚴內外宮殿,可說是菩薩五戒功德所成,或者說是由菩薩的五種神通—神足、他心、宿命、天眼、天耳,如其一一次第而所感現。總之,菩薩欲成佛,雖差佛一級,但他的智慧,神通妙用,已經超越諸地,感召諸天神外護是理所當然,凡夫,小乘之智,無法猜測。

  戊二 終結

  佛告優波離:「此名兜率陀天,十善報應勝妙福處。

  本經正宗分先說外果,於外果中廣詳諸天、大神,五神莊嚴天宮,至此得一結論。佛又提示優波離,此兜率陀天並非自然天生而有,而是由同住者,上生者過去生中修持十善業報之因,今日應該上生到此殊勝微妙福之天宮,如是善因當感如是妙果,應無懷疑。十善報是身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口不妄語、兩舌、惡口、綺言。意不起貪、瞋、邪見。此十善因,為生兜率之主要條件,其實、即人乘法門---五戒之擴大說明而已。

  十善報應,即十善因果,凡夫多作十惡,故召感惡趣果報,或畜生,或地獄,或餓鬼。菩薩聖賢廣行十善,故升人天善趣,或超凡入聖,凡聖無不是受著因果業力支配。關於因果法則絲毫無差。此處所說是十善報應,即所感之果。果有五種:一、離系果:離是遠離,系是煩惱系縛,菩薩因中作十善功德,身口意三業清淨無染,所得果報自然清淨、微妙。離諸縛著,如虛空、明鏡,一塵不染。如下文說:『經一時中,成就五百億天子令不退轉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約離系果說。二、等流果:等是平等,流是流類,此即善因善果,惡因惡果之定律,由於因法上有善惡,所受果報上必定是有苦樂,順逆的差別。如在人間能行十善,八關齋戒,修諸淨業,發願往生。本經說:『命終之後,譬如壯士屈申臂頃,即得往生兜率陀天』。人間的四百年,相等於兜率陀天一晝夜,感召如此的長壽相,均是因位中戒德清淨行而感召。三、異熟果:上生內院諸人天大眾,每人皆有正報內身,在人間作諸善業,一旦命終,即得上生,受天人身,此即異時而成熟。往生中又有上品、中品、下品三類往生眾之不同,此是異類而成熟。從善因到善果經過諸緣的促成,因與果是有差別的,所謂「因是善惡,果唯無記」,所感的人,天的身命果報體均是無記性,所以說它為變異而成熟,此是異熟果上的特別定義,較一般所說善因善果,惡因惡果大有差別。四、增上果:是從外界眾緣而說,如上生內院,清淨莊嚴國土、宮殿、寶垣、行樹、寶女、天樂演出微妙法音,皆屬增上果,令上生人天大眾身住其境,激發無上道心。五、士用果:是上生人天大眾各人所造善因有差別,所享用外在境遇受用上亦有不同了。

  有漏十惡業感果僅有四種果,除去離系果。無漏善業感得四果,除異熟果,兜率屬於天乘法門是有漏善法,果報應有五種之差別。十善為一切善法根本,今兜率淨土為清淨依報,但依報隨各人正報而來,所以、十善業可以感召上生此一清淨國土。

  若我住世一小劫中,廣說一生補處菩薩報應及十善果者,不能窮盡,今為汝等略而解說。」

  前文敘說諸天神莊嚴兜率淨土,種種無量清淨微妙功德,僅略而解說而已,若欲廣說一生補處彌勒菩薩三大阿僧祗劫所修福德智慧果報以及上生的菩薩人天大眾的十善果德,即使釋尊住世一小劫之久遠時日,也不能窮盡無餘。因為凡是修集善因,如同農夫播種,種子少,收穫必大。今釋尊或因聽眾根器淺薄不能接收淨土無邊深義,只有略而解說了。以上於別說中廣詳外果一大段文,到此得一結論。以下為另一段勸導發願上生人天大眾如何修持,才得上生兜率淨土,親近彌勒座下。

  丁三 結勸正觀

  佛告優波離:「若有比丘及一切大眾,不厭生死,樂生天者;愛敬無上菩提者;欲為彌勒作弟子者,當作是觀。

  佛又對優波離說,兜率內院如此莊嚴清淨,微妙殊勝,凡有三種人可以上生彼國。第一類人:無論是出家的比丘,比丘尼眾及一切在家菩薩大眾,真能發菩提心者,為救眾生生死苦,寧可不厭生死,在三界中利樂有情。或者願生兜率天中,因彼國土清淨莊嚴,有菩薩說法,聞法修持易於獲得解脫。不同聲聞行者,「視生死如冤家,觀三界似牢獄」,急求出離三界,沉空滯寂,灰身泯智,獨享法樂。又恐天宮快樂無比,令人陶醉,而生放逸。智增上的聲聞乘者多不願往生彼國。第二類人:為一般愛敬無上菩提心者,愛敬無上菩提心即希望將來成佛,佛是無上菩提果。需要悲、智、願、行具足,廣集勝德,求大菩提者才能有此抱負。因彌勒淨土為大乘法門,一旦上生兜率,聞彌勒演說大乘佛法,即得不退轉無上道心而欣往兜率淨土。第三類人:願為彌勒菩薩作弟子者,十方淨土有十方諸佛,人人皆可發願、修行,欲往彼佛國土,親近、聞法,作為弟子,奉侍座下。但是他方淨土皆無苦難眾生可以濟度,則不能表現菩薩心行。願作彌勒弟子者,隨彌勒下生,再返娑婆,廣度眾生,助佛教化。同時釋迦世尊再三囑咐,於釋迦法中未能得度者,無論持戒,犯戒;有定,無定;具慧,不具慧者,皆請彌勒菩薩方便度脫。或因自覺三學不具足,煩惱業障縛著,不能一生成就往生資糧者,皆可發願上生,作為彌勒菩薩弟子。不過、作彌勒弟子不僅是意願心想而已,必需要修諸觀察行門,以下列說五種觀行,為生兜率淨土的方便。

  作是觀者,應持五戒,八齋,具足戒,身心精進,不求斷結,修十善法,一一思維兜率陀天上,上妙快樂。

  五種修持方法:第一是受持五戒。一般信佛弟子,只是受三皈依,皈依佛、法、僧三寶,認為學佛功德已經圓滿,殊不知皈依三寶,只是對三寶功德有了信心,而不生疑,此是感情上的信任,但三寶功德屬於外在的,與我們本身並無深切的關連,必須進一步,依法修持。法門雖多,做一個正人君子,依儒家說:第一、必需具有五種倫常道德。佛教說此為五戒,一不殺生是仁,二不偷盜是義,三不邪淫是禮,四不妄語是信,五不飲酒是智。此五戒為人天善法根本。希望今生能保持人格完整,不會墮落沉淪,固然以此五戒為基礎,希望來生保持人生不失,亦不能缺少此五種善法。明白說,人生的家庭和樂幸福,社會的安寧繁榮,乃至國家強富,世界和平,除了政治清明,法律保障外,此五戒是不可缺少的因素。所以佛說:「世間一切善法,無非佛法」。

  以五戒為根本,第二約信佛的升進資格說,再進修第二種在家居士所應受持的八關齋戒。此處簡稱「八齋」。齋有洗心除垢之意,佛法說齋,不一定是專指吃素而言,如說常年持齋,為吃長素,每月六日為吃花齋。八戒有齋限之意。儒家說:「修齋之時必有所戒」。戒有防非止惡的功能,故又稱此八戒本為關戒,「關」是關閉之意,修此八戒能關閉惡趣之門。經中說:「以八戒水,洗浣身心,令得清淨。斷除無量貪、瞋、癡垢,于人天路作資糧」。此戒是在家二眾居士為修身進德之增上戒,由此八戒能接近佛法,進而亦可過出家生活,故又稱近住戒。此八戒較易於受持。約時間說:每月有六日: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可以受持,且每次僅有一日一夜。約戒支說只有八條,以五戒為主(但不邪淫戒改為不淫戒,即正常的夫婦于受戒之一日一夜亦不可行淫)。另加第六不著香花鬘,歌舞觀聽,第七不坐高廣大床,第八不非時食。何以佛陀欲為在家居士制定此八種近住戒?根據智度論卷十三說『何故六齋日受八戒?修福德。以是日惡鬼逐人,欲奪人命,疾病凶衰,令人不吉,是故劫初聖人,教人持齋修善作福,以避凶衰。直以一日不食為齋。後佛出世,教人語之言:「汝當一日一夜,如諸佛持八戒,過中不食,是功德將人至涅盤」』。此是為何要於六齋日持八關齋戒來源。此中說到六齋日有「惡鬼逐人,欲奪人命,疾病凶衰,令人不吉」之事。佛法說:帝釋天主,住忉利天須彌山頂善見城之善法堂,有太子,有大臣,每月六齋日下伺人間善惡諸事。月逢初八,二十三日派遣使者下凡人間,十四、二十九勒令太子下來人間,十五、三十,帝釋本人降人間伺巡善惡,然後集聚善法堂稱量世間善惡多少。見作善即以神力擁護之,見造惡者即以神力嫌毀之。因此佛法重視此六齋日的戒行清淨。菩薩處胎經說:「八關齋戒是諸佛父母」,要想成佛,亦從此八戒修學開始。

  此八戒之前五戒是放逸支,後三戒屬於遠離支。五戒已如上說。第六不著香、華鬘是離香、觸二塵,凡夫的貪欲心向外馳求,不外五塵境界,香有很多種類,此處特指塗香,如香水、香粉、髮油、口紅等,為了裝飾身體,一般人多用化裝品抹塗身肢,站在香能迷人亂心副作用說,應當遠離。歌舞是跳舞唱歌,自己參加娛樂陣容。觀聽是看戲聽戲,此是欣賞他人表演,無論是自作或看他人作,均能導欲生悲,荒蕪正當道業,因此受清淨戒行佛徒應該遠離它。第七不坐高廣大床是遠離觸塵,高、廣,大是說床高不能超高一點六尺,廣闊不超四尺,長度不超過八尺,越過此數,即是高、廣、大床。現代人講究舒適,什麼席似夢之類精緻柔軟,美國副總統洛克菲魯買一張床,價格要八萬美元之高,可說是世界最華麗之床了。文明人之享受無窮,但引發人的貪欲尤來尤深。第八不非時食,是離味塵之貪欲。「時食」指每晨明相出至日中為諸天,聖賢所食,若日影過中一發、一線乃至翌晨而食為非時食,此時是鬼,畜食,故「如來欲斷六趣因,故制令同三世佛食」。此非時食戒,不但為印度佛教徒所重視,一般印度宗教無不強調此戒重要性。依衛生學說,過午不食有種種利益:午後不食有少淫欲,少睡眠,得一心,無下風,身安少病之裨益。否則多食,大便多,小便多,多睡眠,身體重,內心惛沉,不堪修行,並且多患消化不良症,所以佛制此戒。以上說明在家八戒功德。

  第三種具足戒:約出家四眾:沙彌、沙彌尼十戒,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戒,圓滿授受為具足戒。

  第四要身心精進,不求斷結。精進有身、心二種精進,恭敬三寶心不放逸,禮敬聖賢身不造惡,是消極的防非,但精進的定義,應是極積的心不懈不退,存慈悲利他之心,身作種種有利眾生的善業,但是不為個人孳孳斷諸煩惱,若精勤斷諸三有之煩惱,為聲聞乘者,速離欲界,超越三界,則不生兜率天了。煩惱有三界所系之不同,此處不但不斷上二界之煩惱,即欲界的見、思二惑也不需斷除,才可往生兜率淨土。

  第五修十善業道:十善為上生內外二院增上業因,凡夫所修十善業因是散心所修因行。菩薩十善能與定心相應。雖是散心十善,主要是常與善心相應,自然能感生天因緣。欲生其它淨土,若無定心,很少能夠往生,唯有上生兜率,可以散心而生,此上第四、第五兩種法門,可說是方便之方便,快捷方式中之快捷方式了。

  除了上文五種戒善功德外,還需對前面所說的兜率陀天微妙清淨,殊勝法喜之樂,一一如實思惟而生欣羡,引發欲求上生兜率之本願,如此觀照才有上生之分。

  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總結正觀。末法時代,邪見蠱生,旦行者多重講說,疏於觀行,佛於此特別重視觀行,同時要隨順正理觀行---以戒、善為主。否則緣木求魚,背道而馳,是為邪觀。到此,正宗分中述說外果功德一大段文已完。

  乙二 明內果

  丙一 啟請

  爾時、優波離即從座起,整衣服,頭面作禮,白佛言:「世尊!兜率陀天上乃有如是極妙樂事。

  本經正宗分有二大科,第一明外果,廣說兜率淨土依報莊嚴,已如上文。以下第二明內果,敘說彌勒上生內院,色身殊勝及上生人天大眾有九品不同之差別。初由優波離啟請,後由佛解答。彌勒上生中先說彌勒於此世界沒,今先啟問。

  優波離聽聞釋尊宣說兜率淨土之清淨莊嚴及上生兜率所應修行方法以後,當時即從法座起來,拜佛如儀後,稟白世尊:讚歎兜率陀天宮之上,確有如是極淨微妙的稀有快樂之事。

  今此大士,何時于閻浮提沒?生於彼天?」

  現正式啟請佛陀解答兩個問題:一、今此大士,指彌勒菩薩,稱菩薩為大士,因登地菩薩皆具智慧,神通,威德,悲願等功德。彌勒菩薩,甚麼時候在我們這一閻浮提---娑婆世界將要涅盤,通俗說何時去世?二、去世後彌勒將要往生於那一類天上受生?這是問到彌勒此界沒後,生到何趣的問題。唯願佛陀慈悲開示。

  丙二 解說

  丁一 正說彌勒上生

  戊一 此沒

  佛告優波離:「彌勒先于波羅奈國劫波利村,波婆利大婆羅門家生,卻後十二年二月十五日,還本所生處,結跏趺坐,如入滅定。

  佛先解答第一問題,說明彌勒菩薩何時上生。彌勒菩薩本來生於波羅奈國。釋尊于菩提樹下成道,然後到鹿野苑初轉*輪,鹿野苑是位於波羅奈國。波羅捺此雲江繞城,城的四圍因有很多河流大川,以此得名。劫波利村,此雲捉髑髏鬼,或許此一村莊原來本屬公墓或墳塚,人死後骷髏骨發生磷火,有人前去捕捉此火,以為是鬼火,此城以此而得名。其父本是一位大婆羅門,名波婆利,此雲大護。婆羅門為印度四種階級:一婆羅門,為當時四姓中第一等人物之宗教師,傳說其祖先從大梵天口中出生,所以清淨無比,操縱一切。第二刹帝利族,傳說其祖先從梵天兩肩出生,為國王大臣,處理國家政治、軍事,保衛疆土。第三吠陀,祖先從梵天肚臍生,為社會上工、農、商人,能做社會種種資生事業。第四首陀族,祖先從梵天腳下出生,所以種姓下劣卑賤,為人們作奴隸。階級非常森嚴,彼此不相通婚,為釋尊極力反對,全力推翻此一不平等傳統惡例。釋尊出生於刹帝利族,根據下生經說:何以彌勒生於善淨婆羅門家?因為釋尊出生於五濁惡世,眾生皆喜欲於榮華富貴,眼見王太子出家,深受感動,願放棄世間五欲之樂而志求解脫。彌佛生於增劫,眾生福報大,並且樂於修行,故生於婆羅門家。以上所說是彌勒菩薩在印度出生處及其種族。

  當釋尊說彌勒上生經為彌勒授記作佛後之十二年,二月十五日就要涅盤。此處說十二年後,表示佛為他授記,已證明彌勒得度十二緣起生死流轉門。十二緣起或十二因緣為凡夫生死之惡性循環,以無明、愛、取三種煩惱,而造成,行,有二支業道,去感召識、名色、六入、觸、受、生、老死憂悲一大苦聚。此是凡夫流轉相,彌勒反此流轉而超凡入聖,得清淨還滅。彌勒選定在春季二月十五日這一天入滅,是為了眾生執著常、樂之妄想。涅盤經第三十卷說:「二月名春陽,春陽之月,萬物生長,種植根裁,華果敷榮,江河盈滿,百獸孚乳,是時眾生多生常想,為破此常,說一切法悉是無常」。彌勒于春陽之季入滅,令人見到萬物榮枯無常,生命亦是無常。於二月間入滅,表示彌勒已能證得自性清淨身及智慧法界, 身。又於十五日入滅者,表示是日為滿月日,月亮盈滿無虧,象徵菩薩功圓果滿,入大涅盤。彌勒預知時至,於涅盤前返回家鄉入滅,與舍利弗不忍見世尊入滅,願先佛而入滅,還到本生鄉里,正意系心,入滅盡定。亦與國人相似,願壽終於家鄉,所謂「葉落歸根」。不過,釋尊生於迦毘羅衛國,入滅於俱屍那城,表示於此世界化緣已畢,將去他方國土教化。如菩薩處胎經說:「我身今滅,不復更生于閻浮提,於十方面三十二垓諸佛刹中遍施佛事」。彌勒上生後,還來人間,化緣未盡,發願利益此界眾生。

  彌勒入滅是以盤腿結跏趺坐而化。常人都不能生死自由,最後命終四大分散眾苦交迫,悲苦萬分,菩薩有大功行,入滅時如同入定,身軀不臥。又不同於釋尊入滅,釋迦涅盤時頭朝北向,右脅枕手,在行住坐臥四威儀中以臥為最安適,表明釋迦於此世界化緣已盡。彌勒但以坐勢入滅,證知彌勒將欲利樂此土眾生,當成佛果,化事尚未究竟,如入滅定,如同佛菩薩,聲聞等,內心暫時不起受,想二心心所,一切情緒,聯想,分別心均不起活動,唯端坐不動,好似涅盤,入滅定作止息想,但未真實涅盤。真是雖然萬緣俱寂,而能了了常照。

  身紫金色,光明豔赫,如百千日,上至兜率陀天。

  現說明菩薩壽終身相莊嚴。一般人死相現前,非常難看。首先身體發生青瘀,繼而膨脹乃至潰爛,令人慘不忍睹。但菩薩命終之後,身發紫磨金色,栩栩如生,並且身放光明,鮮豔無比,表明菩薩當來受生時是世間上第一位值得尊貴者。明赫耀如百千太陽,表菩薩智慧高超,將要破除眾生愚癡黑暗。

  其身舍利,如鑄金像,不動不搖。

  此說舍利之形狀。舍利此雲堅固子,即人死後的骨骸屍體。人死後有種種葬法,如火葬、水葬、土葬、還有鳥葬(給鳥獸吃)。釋尊入滅是用火葬,而得八萬舍利,小如稻穀、芥子之碎粒,以便分給八王供養,建塔禮拜。所以釋尊是碎身舍利,主要將此最後骨骸,火燒為碎粒,分身十方,度化有緣。彌勒命終不用火化,是全身舍利,如鑄金的菩薩像,並且不搖不動。全身舍利表示彌勒上升兜率是以一佛教化眾生,不動不搖標記法身常在,本不動搖,本無來去,本無生滅諸多動作。

  關於全身舍利,近代,在臺灣前有慈航菩薩的肉身不壞,現有清嚴法師的全身舍利,慈航菩薩在世,修慈悲喜舍行,熱心為佛教,為僧伽,是一位近代革新佛教大德,今日臺灣佛教有如此蓬勃新生氣象,慈航菩薩為教為法的功勞是有相當貢獻的。慈航菩薩效彌勒之慈行,自稱慈氏,專弘唯識,遠紹彌勒之宗風,並發願死後不以火化,端坐缸中,厝於臺灣汐止秀峰後山五年後開缸,全身不朽,栩栩如生。當時教界震動,中外人士,前往瞻禮,不絕於途。今年二月間,臺灣第二位全身舍利的清嚴法師出現,又是轟動一時,令人歎為稀有!此不但證明佛法信、願、戒、定法力不可思議,同時為佛教帶來無比希望。因為佛教式微,為一般知識界,訾為迷信,今以全身舍利示現人間,不能不令人心服。全身舍利出缸後,當然要建堂供養,留為後人恭敬禮拜,此二大德在世不但能以言教度化眾生,死後又以全身舍利度無量有緣眾生,令人生信,種福,使佛法的信心種子普灑大地,法水的甘露洗滌人類的邪念妄執,這是菩薩化世又一方便。

  身圓光中有首楞嚴三昧,般若波羅蜜字義炳然。

  菩薩身有定慧圓光,神異無比。釋尊在世身有八尺之圓光,表示身口意三業隨智慧行。彌勒入滅後,其身亦有定、慧圓光。首楞嚴三昧,是一切定之最高、最上、最尊之妙定故稱首,楞嚴,此雲健行。三昧,此雲等持,定之異名。大乘定以楞嚴定為摧伏一切煩惱魔外之妙定,唯等覺菩薩或佛果方可證明。由妙定而發妙慧---根本智---般若波羅蜜,以此般若妙慧之名字,能顯其妙用—義境---能摧伏一切煩惱。菩薩身雖入滅,禪定,智慧本來不滅,法身不滅,永遠然,炳顯燦耀!

  時諸天人,尋即為起眾寶妙塔,供養舍利。

  最後由天人供養。因為菩薩全身舍利不壞,由於福德智慧感召,很快地得到天人大眾用無量珍寶而建造一座莊嚴妙塔,作為供養舍利之用。塔是一種高顯建築物,用來紀念有大功德之人,近代是用紀念館,或紀念堂,來追念先覺之豐功偉業。佛教以塔波來供養先覺的舍利,無論是全身舍利或碎身舍利。表示對一代大德,見其舍利而緬懷他一生為法為人的不朽功行,永作後人模楷。菩薩全身舍利,令諸天人供養,表示將度人天無量大眾。

  戊二 彼生

  己一 明上生殊勝

  時兜率陀天七寶台內,摩尼殿上師子床坐,忽然化生,于蓮華上結跏趺坐。

  以下第二段說明菩薩離此世界,往生兜率種種情形,共有六種殊勝功德:第一、上生內院殊勝。菩薩一俟離此世界,當時神識即能上生兜率陀天,於善法堂之七寶所成的台內,摩尼寶莊飾的宮殿之師子座,忽然化生。菩薩因位中,修七種法財,今感得七寶所成之寶台,上文依報莊嚴中已有詳說。菩薩于師子座上化生,證明菩薩于最後一生即當成佛。佛為法王,得法自在。得大無畏,如師子為百獸之王,無畏一切,佛出世後,能摧伏邪外,今感師子床座中化生。化生是眾生受生的形態之一,常說有胎生,如人,牛羊豬狗等畜;卵生如雞、鴨、鳥、魚蝦等;濕生如水邊之最低等動物,不依父母,唯靠潮濕之水份,能出現生命。化生是指淨土,天上及地獄、餓鬼趣之有情,以業力不可思議而感召。今菩薩于天宮受生雖屬化生,又不同于諸天,諸天是從父親膝蓋上生,菩薩乃于師子座上忽然化生。說明凡---天、人,聖---菩薩化生之不同,證知菩薩已離貪欲生。于師子床中蓮華上結跏趺座,一切佛座,皆以蓮華為座,蓮花有五種功德,已在序文中提及。一切眾花中,因果同時只有蓮花,花開蓮現,菩薩修因,果已具足。彌勤菩薩多劫修因,今至最後身,即當圓成佛果。將來下生成佛,亦如蓮花,出生死污泥而不染,喻菩薩不著二乘空寂常住涅盤。在生死中又有不同凡夫著欲不舍。如蓮花處淤泥而不染。結跏趺坐即俗說兩膝盤坐,以左足放於右足上坐為降伏坐,以右足放于左足上坐為吉祥坐,此二種坐勢,能使身穩不動不搖,而感舒適,內心易於鎮定。佛法打坐,初步條件調身功夫,即在如何使身體先得輕安。菩薩上生於蓮花上作跏趺吉祥坐,即將說法,度諸天人,降大吉祥。

  己二 明色身殊勝

  身如閻浮檀金色,長十六由旬。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皆悉具足。頂上肉髻,發紺琉璃色,釋迦毗楞伽摩尼,百千萬億甄叔迦寶,以嚴天冠。

  閻浮檀金色即黃金色,閻浮提是我們這一世界的音譯,此一世界以黃金為最貴重,以菩薩為世出世間之(左王部右褱)寶。無量光三昧經說:「彌勒白銀色者,其體閻浮檀金色,而外照光是銀色也」。一切智光仙人經說:「彌勒金色,而白銀光校飾,如白銀山也」,皆證實了彌勒的身色是金黃色。

  菩薩身量有十六由旬,一大由旬相當於我國六十裡,十六由旬,合為九百六十華里,如此無比高大巨人,見之不免令人懼怕!此約天人身量說,不能以人之常情衡量。因為天人福德大,故所感壽命長,身量亦大。眾生的業力不可思議。舉例說:若以螞蟻的立場來看人類身體,則人類身量顯得巨大無比,如同以人的心境來看天人身量一樣。菩薩身量具有十六由旬,不多不少,約佛法說,象徵彌勒已超十地,位至等覺大士,又能永超六道生死輪回之苦。一生補處大士法相莊嚴,圓滿具足,除身體高大外,並且具有三十二大人相。依印度傳說,唯佛與轉輪聖王具足此大人相,阿難尊者僅有三十一相。菩薩即將成佛,應有此大人相。相是粗相,好是細相,有三十二相又具八十種隨形好。三十二相和八十種好,當在下文中詳說。

  菩薩頂上有肉髻,髻是頭髮的莊飾,但此處是菩薩的肉髻,說明菩薩具有無見頂相。平常見觀音菩薩頂有肉髻,髻中供有阿彌陀佛。一般女士有時亦時尚以人工燙髮而成髮髻,高聳於頭頂,猶如鳥窠,但此是人工,不是天成。

  肉髻之發呈紺琉璃色,紺是青碧之色,琉璃與玻璃本來都是透明的,菩薩的發色是紺青碧琉璃色,不同於人類黑色,棕色或白銀色。菩薩所戴的天冠,由二種寶所莊嚴,一為釋迦毗楞伽摩尼寶,釋迦此雲能,毗楞伽此雲現,摩尼此雲如意珠,合譯為「能現種種物的如意珠」。此一摩尼珠能隨人心所欲而現出種種寶物。一為甄叔迦寶,此寶形同延珪,色如赤色琉璃,有百千萬億之數,嵌飾于菩薩的寶冠之上,華麗奪目,歎為稀有!

  己三 明冠現化佛

  其天寶冠,有百萬億色,一一色中有無量百千化佛,諸化菩薩以為侍者。複有他方諸大菩薩作十八變,隨意自在住天冠中。

  菩薩天冠中能現無量化佛及諸化菩薩,表明菩薩內心常與十方諸佛大菩薩同為伴侶,如觀音菩薩天冠中頂戴阿彌陀佛一樣。諸佛諸大菩薩均有神通妙用,能隨眾生之心意而顯現,此中無量化佛,化菩薩為證明彌勒菩薩將成佛,為眾生作大皈依處,且有不可思議功德,故皆現出化身(非真身),影現於彌勒寶冠之上,作為侍衛者。同時另有他方諸大菩薩各顯神通威力作十八種的變化,隨化菩薩的心意,住在彌勒的天冠中。這種聖賢神變,並非吾人心境所能瞭解。初地菩薩(或說七地菩薩)斷分段生死皆得意生身,隨自己心意而變現無量身,這是聖賢以戒,定為體的化身妙用。

  十八變是菩薩的大神通遊戲三昧,俱解脫的大阿羅亦有種種神變,但不及菩薩的神通。中國通俗小說西遊記中所說孫悟空,能吹一根毫毛變成無量數的孫悟空,這是一能變多,一個跟鬥能跳十萬八千里,這也表示羅漢有隨心所欲之超生理機能的速度。當然這種意境非凡夫外道們所能得知。菩薩十八變:一振動變:依於禪定功夫,以心理影響生理,再以生理影響物理,菩薩可以震動無量世界。二熾然變:吾人身體以地水火風四大假合而成,不能分開,菩薩的甚深禪定,可以使四大分開,各聚一處,熾然是指其身上發火,但身下又可向上灌注冷水,使全身能夠洞然照燭,出種種火焰,但又不會焚死。三流布變:舉身既能出生熊熊火焰,從火焰中流布出無量光明,遍照無量世界,如同電燈由熱體而發射光用,照耀世間黑暗。四示現變:菩薩悲願無盡,為度六趣眾生,可以隨眾生類而示現,或現天人相,或現餓鬼相,或現地獄相,或現畜生相,作同類中之領導,使令五趣眾生能去惡行善,趣於善道。五轉變變:菩薩得色自在,能點石成金,指水為地,轉變一切外物的形相,令起種種變化作用。六往來變:來去自由,不受空間制限,身遍十方而又能同時存在。七卷收變:能將須彌山收縮為一最小微塵,此是大能縮小。八舒放變:又能使最小微塵舒放成一最大須彌山,此是小能變大。九眾像入身變:能將一切外在色像攝入自己身內,然後又令大眾色像出生,此是一能變多。十同類變:能隨眾生一類,但又不同彼類。此是同中有異變。十一隱變:能於大眾之前,百千變化後,隱後不現,令人不知去處。十二顯變:又於大眾中,忽然顯現出來。十三所作自在變:能於一切有情往來所作事中,隨意皆得自在成就,不費心力,時間,隨願所成。十四制伏神通變:一生補處之等覺菩薩所有神通,除佛之神通外,能制服其餘之神通,使彼等誠服。十五施辯變:能給予眾生的無量辯才論議,冥中加持,能令人聰明。十六施念變:若眾生于失正念時,菩薩能以神力令人住於正念,或憶念往昔諸事。十七施樂變:菩薩說法時,能使聽者獲得身心輕安樂與法喜。十八放光變:身放光明,使無量眾生息滅眾苦。此上十八種變化自在,是菩薩多生久劫以來,廣修福德、戒定慧、悲願所成,所以身心發揮最大妙用,神異莫測,但又令人讚歎悅服。宗教超常人之經驗,有其特殊境界,吾人深信佛法因果定律,承認聖賢之偉大超人處,除智慧之深邃外,身心中另有不可思議的妙用,以作度生之方便。此諸十八變現之諸化菩薩,皆能隨意自在住于彌勒菩薩的天冠中,為菩薩的法侶,協助菩薩教化眾生離苦得樂。

  己四 明相好光明

  彌勒眉間,有白毫相光,流出眾光,作百寶色。三十二相,一一相中,有五百億寶色。一一好,亦有五百億寶色。一一相好,豔出八萬四千光明雲。

  成佛後皆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於中第三十一相是眉間白毫相,在面部兩眉之間毫毛能放出光明,右旋柔軟,鮮白光淨,如都羅綿。毫相在面部,表此相光,極端莊嚴尊貴。又在兩眉之間,顯示佛陀恒住中道,不偏有、無、斷、常,空、有,一、異諸種偏執。毫光可舒可卷,舒則能長無量之邊際,卷則如秋月,圓明皎潔,白如雪珂,暉映眾景。白色眉間相光,表示白色為一切色之根本色,佛為一切有情之所依歸。可以說:成佛後純屬白業,斷諸煩惱結縛。由彌勒菩薩眉間白毫相光中,流出眾光,顯示菩薩能隨緣示現,說法利生,觀眾生機,為說三乘、五乘之聖教,作百寶色,形容此白毫光中能映煥眾色,說明五乘、三乘諸法門中具足無量種種功德法財。

  佛有三十二相,輪王亦有三十二相,在印度稱為大人相,這是百劫以來勤修六度萬行而成,並非偶然,天生。佛法重因果之法則,所謂:「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不得」。三十二相依般若經第三百八十一卷說:『一、世尊足下有平滿相,猶如甕底,地雖有高低,隨足所蹈,無不坦平。二、世尊足下有千幅輪相,輞轂眾相,紋相圓滿。三、世尊手足柔軟如睹羅綿,勝過一切。四、世尊手足一一指間,如鷹王,皆有鞔網,金色交絡,文同綺畫。五、世尊手足諸指,圓滿纖長。六、世尊足跟廣長圓滿,與趺相稱,勝餘有情。七、世尊足趺修高宛滿,柔軟妙好,與跟相稱。八、世尊雙(『瑞』去王部換月部)漸次纖圓,如鹿王(『瑞』去王部換月部)。九、世尊雙臂修直(月+庸)圓,如象王鼻,平立摩膝。十、世尊陰相勢峰藏密,其如龍馬,亦如象王。十一、世尊毛孔各一毛生,柔潤紺青,右旋宛轉。十二、世尊發毛端皆上靡,右旋宛轉,柔潤紺青,嚴金色身。十三、世尊身皮細薄潤滑,塵垢水等,皆所不住。十四、世尊身皮皆真金色,光潔晃耀,如妙金台。十五、世尊兩足,二手掌中,頭及雙肩,七處充滿。十六、世尊肩項,圓滿殊妙。十七、世尊髆(骨+夜),悉皆充實。十八、世尊容儀,洪滿端直。十九、世尊身相,修廣端嚴。二十、世尊體相,縱廣量等,周匝圓滿。二十一、世尊頷臆,並身上半,威容廣大,如師子王。二十二、世尊常光,面各一尋。二十三、世尊齒相,四十齊平,淨密根深,白逾珂雪。二十四、世尊四牙,鮮白鋒利。二十五、世尊常得味中上味,喉(月+永)直故,能引身中諸支節永,所有上味,風熱痰病,不能為雜。由彼不雜,永離沉浮,延續壞損,擁曲等過,能正吞咽,津液通流,故身心適,常得上味。二十六、世尊舌相,薄淨廣長,能覆面輪,至耳髮際。二十七、世尊梵音,詞韻和雅,隨眾多少,無不等聞,其聲洪震,猶如天鼓;發言婉約,如頻迦音。二十八、世尊眼睫,猶如牛王,紺青齊整,不相雜亂。二十九、世尊眼睛,紺青鮮白,紅環間飭,皎潔分明。三十、世尊面輪,其猶滿月,眉相皎淨,如天帝弓。三十一、世尊眉間有白毫相,右旋柔軟,如都羅綿。鮮白光淨,逾珂雪等。三十二、世尊頂上烏瑟膩沙,高顯周圓,猶如天蓋。』

  菩薩在因位中修諸功德淨行,果上感得三十二大人相,同時當因位修時又能做到五種修:一、內心要發願修此三十二相,此為發心修。第二在時間上有長時不斷修和第三無間隔的修。第四在修行時,內心殷重誠懇的修。第五就所修的行門說是無有保留的修。如此感召到三十二相中,每一相中又能具有五百億種微妙寶色。

  三十二相是粗分的相,若細分又有八十種細好,菩薩以智慧勤修六度,又感得八十隨形好。八十種好,依大般若經第三百八十一卷說:『善現!雲何如來、應、正等覺八十隨好?善現!世尊指爪,狹長薄潤,光潔鮮淨,如華赤銅,是為第一。世尊手足,指圓纖長,(月+庸)直柔軟,節會不現,是為第二。世尊手足,各等無差,于諸指間悉皆充密,是為第三。世尊手足,圓滿如意,軟淨光澤,色如蓮華,是為第四。世尊筋(月+永),盤結堅固,深隱不現,是為第五。世尊兩踝,俱隱不現,是為第六。世尊行步,直進庠序,如龍象王,是為第七,世尊行步,威容齊肅,如師子王,是為第八。世尊行步,安平庠序,不過不減,猶如牛王,是為第九。世尊行步,進止儀雅,猶如鵝王,是為第十。世尊回顧,必皆右旋,如龍象王,舉身隨轉,是第十一。世尊支節,漸次(月+庸)圓,妙善安布,是第十二。世尊骨節,交結無隙,猶如龍盤,是第十三。世尊膝輪,妙善安布,堅固圓滿,是第十四。世尊隱處,其文妙好,威勢具足,圓滿清淨,是第十五。世尊身支,潤滑柔軟,光悅鮮淨,塵垢不著,是第十六。世尊身容,敦肅無畏,常不怯弱,是第十七,世尊身支,堅固稠密,善相屬著,是第十八。世尊身支,安定敦重,曾不掉動,圓滿無壞,是第十九。世尊身相,猶如仙王,周匝端嚴,光淨離翳,是第二十。世尊身有周匝圓光,于行等時,恒自照曜,是二十一。世尊腹形,方正無欠,柔軟不現,眾相莊嚴,是二十二。世尊臍深,右旋圓妙,清淨光澤,是二十三。世尊臍厚,不窊不凸,周圓妙好,是二十四。世尊皮膚遠離疥癬,亦無黶點,疣贅等過,是二十五。世尊手掌充滿柔軟,足下安平,是二十六。世尊手文,深長明直,潤澤不斷,是二十七。世尊唇色,光潤丹暉,如頻婆果,上下相稱,是二十八。世尊面門,不長不短,不大不小,如量端嚴,是二十九。世尊舌相,軟薄廣長,如赤銅色,是第三十。世尊發聲,威震深遠,如象王吼,明朗清澈,是三十一。世尊音韻,美妙具足,如深谷響,是三十二。世尊鼻高,修而且直,其孔不現,是三十三。世尊諸齒,方整鮮白,是三十四。世尊諸牙,圓白光潔,漸次鋒利,是三十五。世尊眼睛,青白分明,是三十六。世尊眼相修廣,譬如青蓮華葉,甚可愛樂,是三十七。世尊眼睫,上下齊整,稠密不白,是三十八。世尊雙眉,長而不曲,致而細軟,是三十九。是尊雙眉綺靡順次,紺琉璃色,是第四十。世尊雙眉,高顯光潤,形如初月,是第四十一。世尊耳厚,廣大修長,輪埵成就,是四十二。世尊兩耳,綺麗齊平,離眾過失,是四十三。世尊容儀,能令見者,無損無染,皆生愛敬,是四十四。世尊額廣,圓滿平正,形相殊妙,是四十五,世尊身分,上半圓滿,如師子王,威嚴無對,是四十六。世尊首發,修長紺青,稠密不白,是四十七。世尊首發,香潔細軟,潤澤旋轉,是四十八。世尊首發,齊整無亂,亦不交雜,是四十九。世尊首發,堅固不斷,永無褫落,是第五十。世尊首發,光滑殊妙,塵垢不著,是五十一。世尊身分,堅固充實,逾那羅延,是五十二。世尊身體,長大端直,是五十三。世尊諸竅,清淨圓好,是五十四。世尊身支,勢力殊勝,無與等者,是五十五。世尊身相,眾所樂觀,嘗無厭足,是五十六。世尊面輪,修廣得所,皎潔光淨,如秋滿月,是五十七,世尊顏貌,舒泰光顯,含笑先言,唯向不背,是五十八。世尊面貌,光澤熙怡,遠離顰蹙,青赤等過,是五十九。世尊身支,清淨無垢,常無臭穢,是第六十。世尊所有諸毛孔中,常出如意微妙之香,是六十一。世尊面門,常出最上殊勝之香,是六十二。世尊首相,周圓妙好,如末達那,亦如天蓋,是六十三。世尊身毛,紺青光淨,如孔雀項,紅暉綺飾,色類赤銅,是六十四。世尊法音,隨眾大小,不增不減,應理無差,是六十五。世尊頂相,無能見者,是六十六。世尊手足,指網分明,莊嚴妙好,如赤銅色,是六十七。世尊行時,其足去地,如四指量,而現印文,是六十八。世尊自持,不待他衛,身無傾動,亦不逶迤,是六十九。世尊威德,遠震一切,噁心見喜,恐怖見安,是第七十。世尊音聲,不高不下,隨眾生意,和悅與言,是七十一。世尊能隨諸有情類言音音樂而為說法,是七十二。世尊一音,演說正法,隨有情類,各各得解,是七十三。世尊說法,鹹依次第,必有因緣,言無不善,是七十四。世尊等觀諸有情類,贊善毀惡,而無愛憎,是七十五。世尊所為,先觀後作,軌範具足,令識善淨,是七十六。世尊相好,一切有情無能觀盡,是七十七。世尊頂骨,堅實圓滿,是七十八。世尊顏容,常少不老,好巡舊處,是七十九。世尊手足及胸臆前,俱有吉祥喜旋德相,文同綺畫,色類朱丹,是第八十。善現!是名八十隨好。』

  菩薩八十種好中,每一種好,有五百億寶色,也如前文三十二相中,經過發心修,長時修,無間修,殷重修,無餘修而感得此五百億寶色。同時于一一相好中又能蔭豔出八萬四千光明雲,此顯示眾生有八萬四千煩惱,佛即廣開八萬四千法門而對治。菩薩多生以來,持戒清淨,秋毫無犯,能持八萬四千律儀,故今感得八萬四千光明雲。八萬四千名數是說明菩薩于行住坐臥四威儀中,各有二百五十戒行,共成一千數,菩薩具有三聚淨戒:一攝律儀戒,二攝善法戒,三饒益有情戒,各具一千成三千數,再以身三淨戒:不殺、不盜、不邪淫;口四淨戒: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言七支戒相乘共為二萬一,同時又以四煩惱(貪、嗔、癡、等分)相乘,如此共得八萬四千律儀。菩薩在因中有如此淨因,則能除一切眾生的重重無盡的煩惱。雲本有蓋覆意,眾生心中有無量煩惱,菩薩一一相好豔出八萬四千光明,為除眾生心中無量煩惱。但需依菩薩的教化,持戒清淨,當得淨化身心,超凡入聖。

  己五 明說法利益

  與諸天子,各坐華座,晝夜六時,常說不退轉地*輪之行。經一時中,成就五百億天子,令不退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上說彌勒菩薩個人的正報清淨莊嚴,無量相好光明。此處正說明菩薩堂在善法中說法度生情形。當彌勒上生後,兜率天中的無量諸天人,大家各各宴坐於蓮花座上。兜率天眾福報很大,親近彌勒菩薩的人亦屬有大智慧者,他們雖然生到天上還有煩惱未斷,但能升到兜率淨土,已不是普通天人了。內心清淨不著物欲享受,如同蓮花不著污泥,才能宴坐於蓮花之上,聽菩薩于晝夜六時恒常說法。印度風俗將日夜分為六時,晝三時:金剛經說:初日分、中日分、後日分。夜三時:初夜分、中夜分、後夜分,每一分等于現代的四個小時。中國古代將日夜分為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西戌亥十二時辰,古今中外計算時間名稱儘管不同,但其時分並無差異。菩薩于晝夜六時中,恒常不斷的為諸天子眾演說不退轉小乘,人天之大乘法門。*輪是一譬喻,佛法如大車輪,能將外道邪見一一輾碎,轉變為正知正見。又此不退地*輪能將行者載往究竟佛果之境界。此中六時恒轉*輪,顯示菩薩具足六種神通:神足、天眼、天耳、他心、宿命、漏盡通,恒演六度法門,破除眾生六種根本煩惱:貪、嗔、癡、慢、疑、邪見,超越六塵---色、聲、香、味、觸、法的貪染而出離六道輪回之苦。

  經一時中,指彌勒菩薩一座說法,從最初開始到最後圓滿結束,能夠使令五百億天子眾獲得究竟法樂,不退轉于阿耨(無)多羅(上)三藐(正等)三菩提(正覺)。換言之,使每一位天子皆能發菩提心,修菩薩行,以佛果為最高理想的境界,中途決不退心,耽著人天福報,或者聲聞緣覺解脫。此中能成就五百億天子,依窺基大師疏說:菩薩以說法善巧,能令諸多天子勤修五根:信、進、念、定、慧,而得五力,以此圓證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超越五道輪回,究竟解脫。佛法雖然無量無邊,無論任何法門,必先對三寶要有信心,毫無懷疑。進而才能精進不退,不論念佛、持咒、靜坐,無不以念為下手方便,由念而定,使心安定清淨,才能引發深邃智慧。由此五根發出五力,久之自能圓證五眼。眼是智慧的別名,人類只有肉眼,所見有限,見表不見裡,見粗不見細,見前不見後,見近不見遠,見明不見暗。具足天眼的天人或聖賢(由修禪定而得)能見人類肉眼所不能見到的,所以無論表裡、粗細、前後、遠近、明暗,沒有不了了分明。肉眼與天眼都是由清淨四大(地水火風)色法所成。不過天眼的品質比較極其精微。另外,慧眼、法眼、佛眼,都是約智慧的心法說。聲聞有慧眼,能通達一切法空。法眼是菩薩所有,不但能通達法空,並且能從空出假,體悟一切如幻緣起法相,以無量法門教化眾生。佛眼是唯佛與佛乃能證得,是即空假不二而圓見中道。佛一人能具五眼,菩薩有四眼,聲聞有三眼,天有二眼,人只有一眼。學佛的目的是在證得最後的佛眼。

  如是處兜率陀天,晝夜恒說此不退轉*輪,度諸天子。

  根據上文所說,菩薩在我們欲界第四天的兜率天,欲界共有六天,唯有此天的天眾皆感知足,故稱知足天,菩薩處在此天的特別化區之內院善法堂,晝夜不斷恒常說法,度諸天子,這說明菩薩的度生事業。人間是晝明夜暗,天上是一片光明,本無晝明夜暗之分。當天人精神疲倦,眼睛閉合時就是夜間,經過閉目養神,精神充滿時,即是白晝。菩薩以悲心,精進心,教化無量天子,能于晝夜恒說不退轉之無上菩提大法。

  己六 明下生年代

  閻浮提歲數五十六億萬歲,爾乃下生于閻浮提,如彌勒下生經說。」

  目前臺灣一貫道的邪說非常流行,他們說:「彌勒菩薩快要下生,人間浩劫將臨,快信一貫道,否則,即將遭劫」!這是一般外道邪門,利用鸞壇,假借彌勒轉世,惑亂人心,不但一般愚夫愚婦深信無疑,一般知識份子也趨之苦鶩,真是怪事。今讀此彌勒上生經文,確知彌勒下生尚早,而在此世界五十六億萬歲以後才能下生人間,出家、成佛、說法度生,同時彌勒下生之世是一太平盛世,人民安樂自在,豐衣足食,國界清淨安寧。那裡如外道所說,浩劫將臨,所以外道的附會邪說,不足為信。

  經說閻浮提,梵雲贍部,本是印度樹名,即指這一世界,依印度古代哲學說明這一世界形態猶如樹形,佛教隨順世間說:我們所住的世界為南贍部洲,位於須彌山之南邊。另有西牛賀洲,東勝神洲,北俱盧洲,分位於須彌山之西、東、北部。此四大部洲本為古代印度宗教哲學之傳說,佛陀出世,為順從世間學,亦採用此說,而稱此世界為南贍部洲,或稱閻浮提洲。

  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后,他的壽量是四千歲,換言之,彌勒住於兜率天中四千年後才能下生人間。天上的四千歲等於我們這一世界五十七億六萬歲,此一比率,相當有趣!根據佛經說:欲界有六重天,在須彌山腰有四天王天,北方多聞天,東方持國天,南方增長天,西方廣目天,這四天是欲界初重天,主領天龍八部,人間五十歲,四天只有一晝夜。天壽五百歲,相當於人間九百萬年,從此向上,居須彌山頂欲界第二重的忉利天一晝夜是人間一百歲,天壽一千歲,相當於人間三千六百萬年。再向上欲界第三重天是夜摩天,人間二百歲是夜摩天一晝夜,天壽二千歲,相等于人間一億四千四百萬年。欲界第四重天即是兒率陀天,人間四百年是兜率天一晝夜,天壽四千歲,相等于人間五億七千六百萬年(這是根據賢劫定意經說。若依本經說,以萬萬為一億,故成五億。本經以千萬為一億,成五十億,七千者為七億,六百萬者六萬。)窺基上生經疏卷下對此有詳盡解說:『今以理推,初以人間四百年為彼一日一夜,複若數以一百而為一類,數計即相當。一當百故,人間四十歲為彼十日,人間四百歲為彼百日,人間一千四百四十歲為彼一年,人間一萬四千四百歲為彼十年,人間一億四萬四千歲為彼百年,人間十四億四萬歲為彼千年,彼四千年當人間五十七億六萬歲。西方有三億數:一、十萬為億,二、百萬為億,三、千萬為億,以理推排,以千萬為一億計之,即相當矣。是故於經億字之上「六」字,應改為「七」字,萬字前應加上「六」字。只恐梵誦本,有參差過,譯家自成謬算。不爾,便少一億五萬歲,理定應爾,智者應知。』窺基疏此說較為合理,特附錄於此。總之,彌勒下生於此世間,時間尚早,需人壽八萬歲之增劫時才能出世。此時眾生的福報大;樂修淨行。眾生根機成熟,而彌勒菩薩天壽四千歲已盡,加之天上利益眾生事業已畢,於此時下生人間。菩薩在天上四千歲,中無夭亡。下生之事,詳載於彌勒下生經,大成佛經,此處從略。

  佛告優波離:「是名彌勒菩薩于閻浮提沒,生兜率陀天因緣。

  此是總結上文,彌勒於此世界化緣已畢,決定上生兜率陀天一大因緣,上生亦為度生,所以亦是有因有緣。

  丁二 詳說往生修行法門

  戊一 別明三品往生

  己一 弟子修六事上品生

  庚一 修行

  我滅度後,我諸弟子,若有精勤修諸功德。威儀不缺,掃塔塗地,以眾名香,妙華供養,行眾三昧,深入正受,讀誦經典。

  在正報莊嚴一大科中,正說彌勒菩薩內果種種殊勝,此下第二大科說明發願上生內院諸行者如何修行兜率淨土資糧。淨土法門,多以九類品位來敘述上生的等級差別。本經亦以上、中、下三品的不同來設立往生的品位高下。換言之,所修的功德大、多,品位自然高上。不過本經約所修的人有三類,(所修的法門不同,故列為上、中、下三品。)第一類是菩薩根性者:從初發心,經過勝解行地至第九地遠行地菩薩,為供養一生補處菩薩,或者為了聞法,種諸善根,彼等發願往生兜率陀天。此一類大心眾生所修之因,本經稱為六事行法。第一持戒行:行者能堅持清淨戒行,行住坐臥四威儀皆能如法,尤其身口律儀,有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之五戒。將生活納於正軌,不但保持人身不失,進而才能生天。第二敬塔行:佛塔是供養佛陀的舍利,佛教的寺廟,供奉佛像,無論是掃塔、洗地,修飾塔寺能使清淨莊嚴,衛護道場,使人見之能生恭敬心,清淨心,歡喜心,自己定能增長福業。第三供養行:以種種名香,妙花供養三寶,或以衣、食、臥具、醫藥供養僧眾,是福田中之敬田,亦獲無量福報。以上三種福行屬於戒行,第一,是止惡戒,或說是止持。次二是作善行,或說是作持,或可說為舍施因,如掃塔、塗地、香花供養。若發願欲生,即得往生。又第一是防非因,即于四威儀中,恒常安住如法律儀中。第四等持行:經說修行眾三昧,行眾三昧,三昧很多,世間定有四禪八定,佛教加一滅盡定為九次第定,這是從凡入聖必經過程,但此處不一定要修如此高深禪定,只要心內無妄想,無煩惱困擾。如看經,念佛,久之自然獲得內心清淨安定,所以凡夫修聞、思、修諸行門,聖者能入正受,隨各所得三昧正受。行眾三昧又名離散行,因離諸散亂之心。三昧又稱三摩地,或正定,能使心念專一,或念佛觀像,發願皆得往生。由於三昧定力,獲得正受,凡夫向外貪求五欲,有順逆境,就有苦樂感受,行者修內觀,不隨境轉,內心始終保持輕安、法喜,無煩惱困擾,純一無雜,安定自在,名等持行。第五誦經行:即誦持經文,思維經義,多聞熏習,啟發慧業。第六讀經行:讀經,念經,或大聲朗誦,或默念,隨文觀義,皆能引發智慧。法華經中有十法行,書寫,受持,讀誦,演說,聽講,禮拜,流通等,今舉偏勝而說讀誦。知道經義,則能知善惡、邪正、是非。此處約讀誦彌勒三經說,能知兜率內院依、正莊嚴修持方法,則能增長信心、智慧,願力。在修行中只要能讀誦經典,稱念彌勒名號,以此增益信心願力亦得往生。此中若能修六行或五行,為上上品生因,若修三、四行,為上中品生因,若修一、二行,為上下品生因。約所修滿分、多分、少分的不同,則有九品的差別。

 

庚二 發願

  如是等人,應當至心,雖不斷結,如得六通。

  發願是將所修的一切功德回向於兜率淨土,其實一切淨土皆重於信願。如是等人是指上面修六事行法的人,要以至誠懇切之心發願回向才得往生。但是修兜率淨土法門,不同小乘聲聞行者,克期斷諸煩惱結縛,了脫生死。所以說雖然尚是凡夫境界,具諸結使,但是只要修此六事法行,猶如得神用廣大的六種神通,如同聖賢一樣,自在往生。

  神是不可思議,通是自在無礙。佛教說有六通,外道只有五通,缺少漏盡通。神通有修得,報得二類,前者由修禪定而得,後者由生天后,自然獲得這一殊勝根用,普通凡夫肉眼,見明不見暗,見近不見遠,見外不見裡,見著不見微,見粗不見細。俗說隔一張紙,眼即不能見。可是天眼通是一種特殊微細四大淨色所造,經過修練光明觀的眼根,見明亦見暗,見近亦見遠,乃至著、微、細、粗、小、大無有不見。凡夫肉耳,所聽聲音,只能聽近不聽遠,聽大不聽細,但是具有天耳通者,能聽千里以外之聲,這需要修練靜定功夫。如俗說「寧靜而致遠」,當萬籟俱寂的深夜,吾人能聽聞很遠的聲音。如金山寺的禪師,能在禪堂內遠聽到隔江的鎮江市內信徒家床上跳蚤在吵架。聽來好像是神話,這是修持靜定功夫,宗教的超常人之經驗,吾人未能實修,不能否認說是一切虛誕。其它有他心通,能知他人心念所緣的境界,此並非觀言察色,事實是深知他人心理活動。如唐代印度長耳三藏法師能探知南陽忠國師的心,一會兒在洛陽橋端看龍舟,一會兒又到長安街頭看下棋,南陽忠國師只要心一動,長耳三藏皆能知道,但當南陽忠國師心一住空無的境界時,長耳三藏也就無法找到南國師心的去向了。吾人舉心動念都有物件,當然也就逃不了有他心通者的觀察。宿命通是知道自己過去生中的事蹟,同時也能知道他人過去生中的歷史。神足通是能變化自在,大能變小,小能變大,一能變多,多能變一,能夠來無影,去無蹤,這是意生身羅漢及菩薩的妙用,凡夫很少能獲得此種神妙境界。最後漏盡通是由賢聖們,伏斷煩惱以後所證的智慧境地。凡夫,外道的世間禪定,不能達到此一妙境。

  發願求生兜率的行者,雖未斷煩惱,但能行六事法,必定往生,如得六通,與聖者一樣,來去自在。

  應當繫念,念佛形像,稱彌勒名。

  易行道的修行方法,多以持名觀像為方便。此處繫念是將心想念彌勒的形像,念茲在茲,而不舍離,久之,觀想成就,自然見到彌勒現前。同時口中恒常稱念彌勒名號,久之亦得三昧。世親著淨土往生論中有五門修行法:一、禮拜門:供奉彌勒聖像,恭敬禮拜,希求能生兜率陀天,親覲彌勒。二、讚歎門:至心稱讚一生補處菩薩,希菩薩智光加被,能生彼天。此中讚歎門即是說明持名修行法。三、作願門:發深切之願,願生彼天,修習菩薩曾經所修法門,所成就的功德。即下文所說,發願於『命終之後,譬如壯士屈伸臂頃,即得往生兜率陀天,于蓮華上結跏趺坐』。四、觀察門:觀察兜率天上依報莊嚴,及彼彌勒菩薩,天眾正報莊嚴。今繫念菩薩形像,亦屬觀察門,觀察菩薩聖相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令人愛敬。五、回向門:不舍一切眾生,所作功德,回向眾生皆得往生兜率天宮,親近彌勒,若修此五門,並資以前文所說六法行事,決定往生彼天無疑了。

  如是等輩,若一念頃,受八戒齋,修諸淨業,發弘誓願。

  正明發願。如是修行六事法諸位行者,進而若於短時期中受持在家居士所修的八關齋戒,信樂受持,於一念中,至心不犯,加之、修諸清淨功德,發願資助,決定可以往生。八齋戒已如前文說。發願是一種立志,將此一切戒德,淨業回向,作為往生資糧。若能發一念心,清淨持戒,尚可往生,何況多時,常修八關齋戒,集諸淨業功德?

  庚三 往生

  命終之後,譬如壯士屈伸臂頃,即得往生兜率陀天。于蓮華上,結跏趺坐。

  往生是上生的同義語,平常修淨土行者多著重于來生的利益,希望後一生中比今生更為理想幸福,所謂後世樂。本經特重視往生兜率淨土,親近彌勒,故釋尊作證說明,倘若能如前文所說修六事法,持八關齋,乃至一念頃,同時發願往生,當吾人一旦命終,很快的時間,即得往生兜率陀天。舉喻說,如同一位有大力的壯士,將彎屈的手臂伸直地一樣迅速。修西方淨土回向中亦有「屈伸臂頃到蓮池」之說。本經中特別說明往生之迅速,證明兜率淨業成就後,一旦命終,隨即往生,只要將此人間業報身一放下,不需經過中有身(死有到生有的橋樑)出現,當下即能往生兜率。普通常人從死後到生前,由於沒有極重的善業和惡業,依部份佛法說,均須經過中有身的階段才能投胎,或稱結生,作極惡業者,為五逆十惡之人,此間生命崩潰,當下即墮三途。往生淨土者,因善業淳熟,願力強大,或仗佛菩薩的慈悲攝受,當下往生,此約往生時速說。往生後,即以蓮華化生,於蓮花中結跏趺坐,這證明生於彼天,住清淨行,離諸胞胎之濁染,又能于蓮華上跏趺而坐,表示將親近彌勒,聞法悟道,伏除煩惱,決定能出生死之苦海。

  庚四 天贊

  百千天子,作天伎樂,持天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以散其上。

  一俟修持兜率行者上生,當時天上的天人為了祝賀上生者的來臨,大家集聚一處,奏起天樂,跳舞迎接。天樂是一種殊勝微妙音樂,其音悅耳,令心清淨、安定。眾多天人各人持曼陀羅華,此花白色,譯雲適意華,見之令心喜悅,暢懷!有大小二類,小者名曼陀羅花,大者名摩訶曼陀羅華,將此小白花和大白花散於上生者的身上,表示無限的祝福!根據法華經說:行者必須對佛法已有甚深勝解,證得十住的行者,開佛知見,才能感召天人散灑曼陀羅華。進一步由勝解而修行,證得十行位行者,能夠修持甚深佛法,對佛法有所啟示,示佛知見,得到天子的散灑摩訶曼陀羅華。總之,天人有大福報,但往生彼天者亦需對彌勒法門已有深切信願和修持,方能生彼內院。

  贊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于閻浮提廣修福業來生此處。

  此是眾天子們以口業讚歎上生行者。善哉是說:很好!很好!上生的善男子,你們已經在娑婆世界的釋迦世尊法中廣修諸多福業,如佈施三寶,持戒功德,忍辱,精進諸善法,現在能夠感召上天之勝果,非常難得,值得欣慰!

  此處名兜率陀天,今此天主名曰彌勒,汝當歸依!」

  此是勸請歸依。諸天子勸告新上生者說:「此處名曰兜率天,天主名曰彌勒,應當歸依」。兜率此雲知足,其它諸天享受天福五欲之樂,無有滿足,唯有生此天的天眾,由於有福慧,又有菩薩的法化,故能滿足五欲,而無貪欲,因此不耽著於生死。此天中內院又有法主彌勒菩薩,慈心廣大,悲湣一切,應當歸投依靠,聞法除疑,將來龍華三會,早得授記。

  庚五 生彼利益

  應聲即禮,禮已,諦觀眉間白毫相光,即得超越九十億劫生死之罪。

  上品上生者一俟皈依菩薩後即能獲得皈依滅罪之利益。上生行者聽到諸天子的勸請皈依,當下就毫無懷疑地虔誠禮拜,禮畢,仔細用心地觀察彌勒菩薩兩眉之間所放的白毫相光。眉間白毫相光是菩薩的第三十一相,白如雪珂,此光由兩眉之間放射出,表示菩薩智慧,不執空、有,斷、常,一,異第二邊,契合中道。上生者一方面由於修行六事、觀像、持名、信、願、行具足故得生天。同時,今得親見彌勒菩薩白亮相光,仗菩薩威力加被,無始罪障,皆得頓除,如同千年暗室,只要燈光一照,頓時朗耀無遺。因能破除我見,分別我執,不起貪癡,即不造罪,當下知見正確,斷諸疑根,依法修行,痛改前非,罪障從此消除。有人問:佛具有三十二相,隨觀一相,均能滅罪,何以偏說白毫相?答:白毫相光是由諸功德而成。如大集經第三十七卷說:『一切眾生三世功德及聲聞,緣覺所有功德。佛始成時,成熟一毛孔功德,如是輾轉三十二相聚集百倍,成如來眉間白毫相故』。由此證明白毫相的功德最大,並且容易諦觀,所以約偏勝而說。同時,說超越九十億劫罪,或者不止此數,隨觀者心勝劣不同,多劫少劫亦不決定,今是隨宜而說。

  是時菩薩隨其宿緣,為說妙法,令其堅固不退轉於無上道心。

  此約聞法獲得利益說,即于此時彌勒菩薩以宿命通力,說明行者過去生中種種宿緣,令知因識果,佛即隨其根機而說應機妙法,使其不退,信心堅固,隨各人的位次,成就無上道心。諸佛出世因緣,無非欲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釋尊如此,彌勒菩薩為釋尊補處佛位,當然,同佛悲願,希望每一眾生皆能堅固無上道心,不退轉於無上菩提。將來下生時三會說法,亦使每人皆要成佛。

  庚六 結成

  如是等眾生,若淨諸業,行六事法,必定無疑,當得生於兜率天上,值遇彌勒。

  總結上文共有四小段說明值遇諸佛聖眾,獲得法益。一、現在上生兜率值遇彌勒得聞法益:菩薩已在內院說法度生,吾人只要能清淨三業,本經說以身禮拜佛像,口稱歎佛的功德,心觀想、繫念佛的相好莊嚴,自然能使三業清淨。加之前文所說六事法門齊修,命終後決定可以生天,見佛聞法,隨修六法,少淨三業,只要上生,自然獲得不退。

  亦隨彌勒下閻浮提,第一聞法。

  二、將來隨彌勒下生得聞法益:菩薩在天宮說法四千歲後,下生人間,只要六事齊修,三業清淨,上品上生者,行者當隨菩薩下生人間,初會聞法開悟證果。成佛是一件很難的事,先上生親近彌勒菩薩,菩薩下生又跟隨下生,聽聞佛法。同時,以此因緣善根,將來可親近未來無量諸佛,承事供養,要深植此菩提善根,待福慧圓滿具足,才能成辦佛果。

  于未來世,值遇賢劫一切諸佛。

  三、未來世值賢劫一切佛聞法益:因行者具備善業及正見,不但親近彌勒佛,亦得值遇賢劫諸佛。賢劫是說吾人所住婆婆五濁惡世,修行甚難,有千佛賢聖出世化導眾生,故稱賢劫。

  於星宿劫,亦得值遇諸佛世尊,于諸佛前,受菩提記。」

  四、後後生中值遇諸佛獲得法益:星宿劫說明賢劫千佛以後又有星宿劫,無量諸佛如列星羅布,形容諸佛無量無邊,依大乘涅盤經說:菩薩從初發心到成佛,所親近諸佛,無量無邊,共有四依,依是依靠,如幼兒依靠父母。『初依:在地前,逢遇五恒沙佛。二依:在前六地,逢遇六恒沙佛。三依:在七、八、九地,逢七恒沙佛。四依:在十地,逢遇八恒沙佛。』此四依菩薩共需親近二十六恒沙諸佛,才能獲得無上智慧福德,最後自己成佛。依小乘說:一人若能成佛,必需修三大阿僧祗劫,福慧圓滿,才能圓滿佛果。第一大劫值逢七萬五千佛,第二大劫逢遇七萬六千佛,第三大劫值遇七萬七千佛,行者必需于每一佛前親近承事,供養植福。而蒙一一諸佛親自授菩提記,將來才得成佛。

  此中有賢劫諸佛,星宿劫諸佛,未說到莊嚴劫,因為莊嚴劫已成過去。此三劫的成立,是依據觀樂上菩薩經說:『爾時釋迦佛告大眾雲:「我曾往昔,於妙光如來末法中,出家學道,聞是五十三佛名,心生歡喜,後教他人,他人聞已,轉轉相教,乃至三千人,異口同音,稱諸佛名,深心敬禮,則得超越無數億劫生死罪。其千人者,華光佛為首,至毗舍佛,于過去莊嚴劫中得成佛。此中千佛,拘留孫佛為首,至樓至,賢劫中得成佛。後千佛者,日光如來為首,至須彌相佛,于未來星宿劫,當得作佛。」』此上說明三劫中至少有三千佛出世。修彌勒淨土行者,將于未來賢劫,星宿劫中值遇諸佛而獲法益,並蒙授記。此中授記有二:現在得彌勒授記,如下文說:「若皈依彌勒菩薩成佛...見佛光明,即得授記」。後世蒙諸佛授記,即前文所說:「於星宿劫... 于諸佛前,受菩提記。」事實上亦於賢劫中未來一切諸佛前,皆蒙授記作佛。

  授記作佛在佛法中有何特殊義意?何故諸佛要為修行者授記?授記本是一種印證,或者說是佛的方便鼓勵行者向上,給予行者無窮希望。諸佛皆獲宿命,天眼諸神通妙用,得知行者功行,所得果報。這是諸佛的高見遠矚。同時證實有因必得其果。如國王為太子舉行灌頂之大典,將來有資格繼承王位。蒙佛授記亦有如此鼓勵之意,能令他人起敬仰之心。這證明佛之慈悲不舍眾生。主要是行者行位已高,必得諸佛之授記證明。

  諸佛有三身,現以何身為眾生授記?一說若為二乘或地前菩薩授記,唯是化身;若為地上菩薩授記,通於報身。今說化身佛亦為地上菩薩,應身亦為二乘,凡夫授記。如佛地論說:「神力加持而令暫見故。法身雖說法,說法與授記,義有異故,可言授記者,必是化身及他受用身也」。他受用身是為地上菩薩所示現,亦稱報身。

  其次,佛為何人授記?有五種人不同,如菩提資糧論說:『未發心,共發心,三隱覆,四現前,五密意。』前四種為大乘人,後一種為小乘人。未發心者應是無始以來未發菩提心者,如首楞嚴經說:「是人往來五道,諸根猛利,好樂大法,佛知是人,過此若干百千萬億阿僧祗劫,當得阿耨菩提心。」即指為未發心者所授記。二共發心者,指十信,十住位菩薩,彼等已能發心向佛道進行。三隱覆者:指十回向及至七地菩薩,彼等若聞佛已授記,於六度不起精進,若自己知道未蒙授記,則能精進不懈,但為除他人之疑念,佛即為有疑念者而授記,某人何時成無上菩提。四現前授記:若菩薩已能成就出世五根,證無生法忍,住不動地時,諸佛即于此菩薩授記作佛。五密意者:如法華經說:「我等皆隨喜,大仙密意說,授記舍利弗,我等亦當得」,即指此說。

  己二 眾部生善敬中品生

  佛告優波離:「佛滅度後,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夜叉、幹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等。是諸大眾,若有得聞彌勒菩薩摩訶薩名者,聞已歡喜,恭敬禮拜,是人命終,如彈指頃,即得往生,如前無異。

  此下說明中品往生:憬法師經疏說:往生兜率者有三類修因之人:一、菩薩從勝解行地至遠行地,為供養一生補處菩薩,或為種善根故生兜率。二、二乘人為發心求二乘道,而資糧未備。於現在身中聽聞兜率天中極為妙樂,及聞彌勒名號,敬仰歡喜,故發願求往生。三、凡夫之人,雖受禁戒,不能護持,造諸惡業,但聞彌勒之名,悔過發願,亦得往生。此中品上生者,應包括了二乘聖者,本經只說四眾,八部,但需恭敬彌勒發願往生,同時修持五戒,十善功德才得中品上生。

  世尊對優波離尊者說:當佛滅度以後,滅是滅除一切煩惱,度是度脫二種生死,亦即說世尊證入涅盤以後,這世間上的出家眾有男眾比丘,女眾比丘尼,在家的男眾優婆塞,女眾優婆夷,此是四部眾,以及非人(類)的諸天、龍眾、夜叉鬼神、幹闥婆(樂神)、阿修羅(非天)、迦樓羅(大鵬鳥),緊那羅(歌神)、摩睺羅伽(大腹畜生,如田雞、蝦蟆、蟒蛇等)。是諸四眾八部,未犯大罪,只要得聞彌勒菩薩的名號,而心生歡喜,心中發願往生。在行持上,口業恭敬稱念名號,讚歎功德,身業則頂禮膜拜,由此三業清淨殊勝之因,一旦此一生命結束,很迅速的,如一彈指之頃,即得中品往生,如前上品上生者,為諸天所贊,眾罪消滅。得不退心,並且將來親近無量諸佛。若能口業念菩薩,身業禮菩薩,心業想菩薩,具足無有缺少,則中上品生。只有二業或口念身拜不觀念(想),中中品生。或只有口念,身不拜,心不觀想者唯具一業者,中下品生。因為修因有勝劣,往生品位自然有高下了。

  前面上品上生,必修六事法門,比較難修,此處中品上生,只要聞名歡喜,恭敬禮拜,即得往生。這種易行道的方便快捷方式,與西方淨土持名念佛往生亦無不同,但是一般人只知西方易修,不知兜率亦易上生。只要信心具足,三業清淨,決定上生。

  但得聞是彌勒名者,命終亦不墮黑暗處、邊地、邪見,諸惡律儀,恒生正見,眷屬成就,不謗三寶。」

  三類九品往生中,上品需修六事法,中品應修清淨三業,恭敬、讚歎、發願往生。中品生中另有一類眾生雖然不能發願往生,只要聞彌勒菩薩名,亦能得益。此中先就除惡說有四種利益:一、不墮黑暗處,黑暗處是指地獄、餓鬼、畜生三塗說,若生無佛法處,亦屬於黑暗。佛法是聖賢所開示由黑暗走向光明的道路,人、天是光明處,四聖是光明處,吾人若能深信佛法,不造眾惡,自然漸趨光明。此處仗彌勒聖號威德加被,自然能遠離黑暗趨向光明。二、不墮邊地,邊地是無文化、道德的野蠻民族地區,佛法稱為八難,如佛前佛後,盲、聾、咽啞,皆屬此類。三、不墮邪見,邪見是不信三寶功德,不信因果業報,不信有凡夫、聖賢,不信有六道輪回。因此廣造眾惡。所謂:「無惡不作,無善不廢」。由此,永無解脫之分。學佛者是求正見,由正見起正行,自然不會造惡業了。四、不墮諸惡律儀:惡律儀是專以殺生害命,偷、盜、欺詐為職業的人。對法論第八卷中說有十四種不律儀:『謂屠羊、養雞、養豬(為圖利故養、肥已轉買。)、捕鳥、捕魚、獵鹿、罝兔、劫盜、魁膾、害牛、縛象、立壇咒龍、守獄、讒構等』。這十四種皆屬於惡法。以此十四種惡的方法去謀生,屬於三塗之因。若能聽聞彌勒名號,自然不會生到不善之家。眷屬和合,幸福愉快!

  上說去惡,下說得善,有三類:一、恒生正見,正見即正當的見解,若見解一有錯誤,則所說所行皆是顛倒惡行,害人害己。正見增上者,即使現生遇種種苦難,這是過去的惡業所感,果報酬畢,自能離苦!學佛重在正見。如大智度論說:有一屠夫生一獨生子,年紀長大後,父母想他承繼父業,以屠羊為生。有一天,其父牽一隻羊,拿一把刀,要他學殺羊,兒子不肯殺,父親即生怒,將他禁閉在一間房子裡,限定他三日內非將羊殺死不可,否則不准走出房間,並且不給飯食。兒子被父親幽關在房裡,第一天未見兒子殺羊,第二天未見動靜,第三天兒子沒有殺羊,將自己殺死了。羊還是活活的,在兒子身旁。父母打開門一看,心焦如焚,悲痛不已!但是已晚矣,回生乏術。兒子為甚麼不殺羊?要將自已殺死?他經過三天的深思熟慮,若依順父母的意見,殺了第一隻羊,成為屠夫,一生當中,將要殺盡上千上萬隻羊,如此殺罪,無量無邊,血債何時可了?但不殺此羊,父母又放不過他,因此只有自殺。有此正見緣故,正當生命結束時,隨即證得了初果。當然此兒是多生以來深具正見,否則沒有這樣的勇氣!這說明正見重要。此處恒生正見,是修學智慧,即使由於過去種種惡業,今生一切不能順利、如意,惡業果報酬盡以後。自然否極泰來,深信業果不爽。則身心泰然,積極為善,不作眾惡了。二、眷屬成就,約佛法果報說,由於不作種種殺生害命之殺業,不使其它動物家庭拆散,母子離別,因此今生感召眷屬和樂,不相舍離!社會上一些家庭不和諧,常生口角,打罵者,都由過去殺業太重。今生遭遇種種惡的眷屬,弄得家庭烏煙瘴氣,痛苦無邊!若信仰彌勒行,修慈悲門,自然不殺生,則親近善士,學法精進,家庭幸福了。三、不謗三寶,聽聞彌勒名,不生厭惡,自然對佛法僧三寶心生恭敬,由此善緣,自不會墮落三塗,乃至邊地。常遇三寶,求福增慧!

  又此中品往生不但具有此三種善果,消除上文所說四種惡業,即使上品,下品之人,亦應有此功德。不過此處的聞名生喜之天龍八部,能以此聞名功德,可改變八部之異類形態,故於此中品特別說明之。

  己三 犯戒者懺悔下品生

  庚一 明懺淨

  佛告優波離:「若善男子善女人,犯諸禁戒,造眾惡業。聞是菩薩大悲名字,五體投地,誠心懺悔,是諸惡業,速得清淨。

  此說下品生,是從悔過得生說,因眾生雖受禁戒,不能護持清淨戒品而造眾惡,但是只要聞彌勒菩薩而悔過,惡業消除,亦得下品往生。犯諸禁戒者有兩類:一類是信佛弟子已受持五戒,或菩薩戒者,由於一時煩惱衝動,無法控制自己而犯了禁戒。一類是從未皈信三寶,亦未受持戒品而犯了殺、盜、淫、妄,這兩類人犯了禁戒皆得懺悔。所謂:「有罪即懺悔,懺悔則清淨」。佛教有種種修持法,懺悔是修持法門之一,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但有罪則改,功莫大焉。作諸惡業由身、口、意,懺悔惡業亦由身、口、意。眾生無始以來惡業重重,若不懺除,就無法修行,如同器皿,要盛美饌,必先清潔一番,否則器皿不淨,所盛美饌,亦成有毒之物。何況已知犯了禁戒,更要志誠懺悔了。罪業是由眾惡緣所生,今以眾善緣來懺除之,自得清淨,不如耶教所說,人有「原罪」,有「原罪」即無法懺悔了。因此佛教不同於耶教之懺悔。佛教懺悔,意業重于誠心髮露。身業要兩手、二足以及頭首五體投地之懺悔拜佛。此處懺悔又重于聞彌勒菩薩之名。菩薩具有大悲願力,攝受犯罪眾生,只要志誠懺悔,從此改懺修善,悔往修來。當得蒙佛接引。

  未來世中,諸眾生等,聞是菩薩大悲名稱,造立形像,香、華、衣服、繒、蓋、幢、幡,禮拜,繫念。

  以下說修十種下品之行,未來世中,即指現在末法時代,因眾生根劣,難行道不易修,並且修行者多,得道者少,佛陀慈悲只有勸修此易行道。本經列出十種行門:一聞菩薩名,二造立菩薩形像,或雕刻,或書畫,或出功德請人塑刻,三供養香,四供養華,五供養衣服,莊嚴佛身之正報。六供養繪蓋,七供養幢,八供養幡,以上三種莊嚴,是莊飾彌勒菩薩的依報,令人見了種種莊嚴,心生歡喜,清淨,恭敬種福。九身恒禮拜,表示行者身業清淨。十心系口念菩薩,表示心、口二業清淨。能依此十法修行,決定下品往生。

  庚二 明往生

  此人命欲終時,彌勒菩薩放眉間白毫大人相光,與諸天子,雨曼陀羅華,來迎此人,此人須臾即得往生。

  正說往生之瑞相現前。此人是指以上懺悔及修十種行者,當他臨命終時,彌勒菩薩即能放光接引,往生兜率。菩薩以眉間白毫相光滅除眾生罪障,今因此人欲從黑暗走向光明,必由菩薩慈光加被。西方彌陀淨土,以手放光接引眾生,往生西方。此均表示佛菩薩的悲願無窮,仗他力之加被。同時兜率天中諸天子亦運以福德力使天上散下曼陀羅華(小白花)來迎接此人,很快的即得上生。淨土法門一方面仗他力,但是亦需自力,這裡的自力即是上文所說十種行,自力、他力,加之功德善法力,匯合成一股強大力,自然即得往生。

  衡量修行功夫的高低,中國佛法多著重於臨命終時,若命終時身無病苦,心不貪戀,意不顛倒,鎮靜、泰然、正念提起,這是不容易的功夫,但這需要平時功夫。所以不要只注重在臨命終時,平時常憶佛,念佛,修積種種善根福德,到了緊要關頭,只要回憶到平時的功德,心中自然不會恐怖了。

  下品往生中亦有三類往生不同:若能懺悔,造立菩薩像,供養、禮拜及繫念菩薩名像者,下品上生;但能懺悔、造像、供養、禮拜而不能恒常繫念,下品中生;或僅能懺悔,造像,供養而已,不能恒常禮拜又不常常繫念菩薩名號者,下品下生。又兜率淨土方便極方便,快捷方式又快捷方式,只要能懺悔除罪,雖不能造形像,供養,禮拜等;或者但造形像,或只是供養,或但禮拜,或只繫念,或者稱名,均可下品下生,雖然不能與菩薩當來下生,三會聞法,受記作佛,只要上生,皆可度脫。

  庚三 明得益

  值遇彌勒,頭面禮敬,未舉頭頃,便得聞法。即於無上道,得不退轉,于未來世,得值恒河沙等諸佛如來。」

  此說下品往生的法益。修學任何淨土法門,其目的是能於命終之後,得蒙佛,菩薩的慈悲接引,當下能夠面見佛,菩薩的親自開示,除疑生信,而得智慧,斷諸煩惱,悟無生忍。兜率淨土 亦不例外!下品行者由於能在生前廣修十行,或多或少,至此,善根成熟,因緣時會,命終即得菩薩放光接引,諸天歡迎,一刹那中而得往生,值遇彌勒,當面禮拜,恭敬。此時卻是真正睹見菩薩真身,並非吾人見佛、菩薩木像,銅像或畫像了。行者久遠以來,念菩薩名,觀菩薩像,作種種供養禮敬,今日才是獲得理想實現,面見菩薩慈容,當下禮拜,由於信誠所感,禮拜之時,頭尚未舉起,即蒙菩薩開示而得聞法,除諸疑網,增長智慧,於無上佛道而不退心。有說此不退是下品行者,一生彼天,聞菩薩說法,則入十信位。憬法師說:此已「得不退之因,故說不退,而非已得不退」地。常說不退有五:一信不退,在六信位。二位不退,在七住位。三證不退,在初地。四行不退,從二地至七地。五斷不退,八地以上。下品生者,是約修因不退說,並非已至果位上說不退,聞法是因,斷煩惱才是果。或說此不退,對無上佛道生起無比信心,發願上求,再也不畏佛道長遠,法門難修。因為此時已確實得蒙菩薩當面開示,聞法生信,無始疑慮,頓時消除了。

  此上,下品往生眾生,得見彌勒,此是現前法益,同時亦于未來得見恒河沙無量諸佛,以值遇彌勒為最初因緣,由此親近菩薩聞法生善,功德增長,對未來恒沙諸佛生大信樂,親近承事,供養。雖然未來諸佛有無量無數,但是已經有了開始,所以得見彌勒,不但有現在益,還有值未來佛之莫大利益,未來有恆沙諸佛,涅盤經說有四依:初依菩薩在地前值逢五恒沙佛,二依在前六地逢六恒沙佛,三依在七、八,九地逢七恒沙佛,四依在十地逢八恒沙佛。如此無量無數諸佛,均能親近,無不是因最初親近彌勒菩薩善根而來。憬法師說:修兜率淨土行者,『遇聖得益,此中有三:一、現值聖益,如經雲:「值彌勒故」。二、生值聖益,如經雲:「遇賢劫一切諸佛」。三、後值聖益,如經雲:「于未來得值恒沙諸佛」』。此即第三後值聖益之說。

  戊二 舉德普勸往生

  己一 明普作歸依

  佛告優波離:「汝今諦聽!是彌勒菩薩于未來世,當為眾生作大皈依處。若有皈依彌勒菩薩者,當知是人於無上道,得不退轉。彌勒菩薩成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時,如此行人,見佛光明,即得授記。」

  前文詳說往生法門分二大段,第一段說明三類九品往生,此下第二段,舉彌勒聖德,普勸眾生發心往生。此中又有三小節,一說明勒為末法眾生之大皈依處,佛慈廣大,再三叮嚀,要以彌勒菩薩作末世眾生皈依處。因為釋迦正法中所未能得度的眾生,皆需要彌勒來完成度化的任務。吾人不能生逢佛世,聞法、修行、證果。現在唯有皈投,依靠于彌勒菩薩,如遊子尋找到慈母,從此有了歸宿,依怙!佛陀為吾人授記「當知是人於無上道得不退轉」。吾人學佛,要信心具足,雖在此生死茫茫大海中,頭出頭沒,若能皈依彌勒,即如盲龜遇到浮木,找到了救命圈,給予吾人一顆定心丸,只要皈依彌勒,不要再彷徨,空虛,應該充滿無限希望,親近彌勒。于無上佛果,自然不會退轉信心了。

  彌勒菩薩一生補處,將來成佛,得佛之具足尊稱,多陀阿伽度,此雲如來,約恩德說,此簡非眾生來而不如,來三界而不能證如如理(開悟)。又非二乘聖者如而不來,二乘聖者雖然已證真理,但視三界如牢獄,生死似冤家,悲心薄弱再也不來三界了。唯有佛陀悲智雙運,不舍眾生,不住涅盤,故稱如來,阿羅訶,此雲應供,約斷德說佛有大福德,應受人天供養。三藐三佛陀,此雲正遍知,約智德說,佛智圓明,澈悟一切,如杲日麗天,光照大千。修彌勒之行者,只要見到彌勒智光之照矚,即得蒙彌勒佛之授記作佛。憬法師上生經疏說:授記得益,此中有二:初彌勒授記,如經雲:「若歸依彌勒菩薩成佛,見佛光明,則得授記。」即指此說。

  己二 示觀行

  佛告優波離:「佛滅度後,四部弟子,天、龍、鬼、神,若有欲生兜率陀天者,當作是觀:繫念思惟,念兜率陀天。

  佛再次告訴優波離,指示修彌勒淨土的方法,奉勸大眾繫念菩薩名號,形像,乃至修十善行,發願上生。西方淨土法門以信、願、行為三資糧,今亦相似,對彌勒有信心後,就要發願起行。此處行門在繫念思維,希望出家,在家二眾四部弟子,乃至天龍八部鬼神,若願生兜率內院者,第一勤修繫念菩薩名像,這如西方淨土之持名念佛,觀想念佛。念是一切法門最初方便,如小乘佛法,修六念法門。由念得定,自然見佛,菩薩,所謂念佛三昧。「念佛、憶佛,現前當來,必得見佛。」欲生兜率淨土之行者,亦循此方便,對兜率陀天依正莊嚴,已有深切體念認識,但需由知而起觀想,久之,功夫純熟,不待命終,於現生中亦能親見兜率殊勝莊嚴及見彌勒說法,而能除疑,如無著菩薩,能于現生中覲見彌勒為說瑜伽師地論之大法。吾人若能常修繫念思維兜率陀天依報莊嚴,能繫念彌勒正報莊嚴,皆得往生兜率無疑。

  持佛禁戒,一日至七日,思念十善,行十善道。

  此勸吾人要能持佛所制戒行。生天要修三法,一、持戒,二佈施,三禪定,生上二界需修禪定,兜率天屬欲界六天中第四天,雖然生此天不要禪定,但戒善不能缺少。修佈施,有大福報,故可生天。戒有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此五戒需盡形壽受持,但此處有一方便,只要能持此禁戒一日乃至七日,亦得往生,何況吾人能發心修持盡形壽而不犯?所以很多信佛弟子只受三皈,不能持五戒,偏重於情感上的信仰三寶功德,不能在自己身體力行中去受持禁戒,變化氣質,消除多生殺生等罪業。如此,如何才能獲得佛法的受用?同時進一步要廣行眾善,十善能攝一切善法,所以求上生者必須常思念十善功德,而修持十善,身業則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口業則不妄言,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意業則不貪,不瞋,不癡。行此十善業道自然得蒙彌勒菩薩接引,但需以此功德回向,所以、經中接著說:

  以此功德回向。願生彌勒前者,當作是觀。

  此為發願回向。窺基集注說:「有行無願而行必孤,未必得生慈氏所;有願無行而願必虛,前既無因,果不生故。」回向也是修行方法之一種,如普賢十大願王中,最後也有普皆回向。回向本有四種:此為第一回因向果:求上生者,於現在生中受持禁戒,廣行十善是因,以此因中所修的功德,不作其它用處,專為回向願生彌勒佛前,此稱為回因向果。有行有願,因果具足,自然事理圓成了。其它三種四向,第二是回自向他:將自己的功德回向於他人,希望他人也能獲得利益。第三是回小向大:此約先修小乘功德,後來舍小乘趣大乘,但小乘功德一樣有用,並非徒勞,不過將此功德移向於大乘而已。第四是回事向理:事修是千差萬別,因緣所生,如幻而有,約諸法理體說,無實在性,能夠以此般若慧,體悟到一切所修皆是如幻如化,不實有,不屬個己,其功德則能與法性相應,所修一切功德皆成為出世善根,不是人天福報了。

  己三 滅罪業

  作是觀者,若見一天人,見一蓮華,若一念頃,稱彌勒名,此人除卻千二百劫生死之罪。

  念佛能滅罪業,消災障,這是淨土的共通法門,本經另開一滅罪業的修持法,共有三種特殊法門:第一逢緣駐想法。吾人生於世間,終日見色聞聲,被色、聲所迷所著,心不能安定,而造罪業。現今要利用見色之時而起觀想,可以消除業障。外境可分有情,無情兩類,當吾人見到有生命的天,或人時,即能隨念一彌勒名,若此人身心有痛苦。希彌勒為他拔若,此人身心無快樂,希念彌勒名,給予他之快樂,若見兇惡之人,念彌勒名,為他除惡業,若見一位善良的人,念彌勒名號能夠攝受此人,若見一善友,念彌勒名對他崇敬,若見惡友念彌勒名加被與他,使能拒絕惡法。約無情說:見到一朵蓮花,或一切諸法時,心中隨念彌勒名,若見到能染汙吾人身心之外境時,希望仗彌勒威力能夠斷除,不使身心染汙。若見到清淨外境時,念彌勒名,希能修得清淨法。若遇到惡法,念彌勒名,希下次不再遇到惡事,念彌勒名,常不舍離。這種隨見一人、一法,均能逢緣思念彌勒,于一切時,無不暫休,亦為求上,中二品行者所行。若能如此,則能仗彌勒之悲願,可以除卻無始以來千二百劫生死之罪業。憬法師經疏說為「聞名得益」,如經中說:「若一念頃,稱彌勒名,除千二百劫生死罪」,即指此說。

  但聞彌勒名,合掌恭敬,此人除卻五十劫生死之罪。

  上文說有三種特殊法門,此是第二聞名起敬法。只要聽到彌勒之名稱,內心生起恭敬心,身業合掌,但未頂禮膜拜,以此功德,仗彌勒願力,可以滅除行者五十劫生死之罪。憬法師經疏說,此為「滅罪得益」。

  若有敬禮彌勒者,除卻百億劫生死之罪

  第三禮拜投誠法。進而以身心恭敬禮拜,並且晝夜相續不斷,恭敬禮拜,滅罪功能更大,以身、心精勤不懈,能除百億劫罪。憬法師說此為「禮敬得益」。總結上文所說,滅罪功力之輕重,端在各人修持功夫之深淺。因此,禮敬得益,能滅除百億劫罪業,此為第一。前文諦觀眉間白毫相光只能超越九十億劫生死之罪,此為第二。一念頃稱念彌勒名,能除千二百劫生死之罪為第三。但聞名合掌恭敬,除卻五十劫生死之罪為第四。

  窺基經疏說滅罪較量功德。「問:何故見身毫相,不如遙念(應是禮敬)?答:見佛身相(毫光),滅罪實多,良以遙念(禮敬)之行而難生,見歸崇而易起,行化之法,先勸作難修,後勸作易行。又人間苦重,欣意殊深,天上樂多,厭心誠淺。」為何遙念敬禮滅罪者多,見毫光者滅罪少,因遙念敬禮,時間較長,以意業想念;見毫光相,時間很短,以眼根見。因此滅罪亦有多少之差別。又問造彌勒形相之功德,供養彌勒之功德如何?答塑像與供養之功德更大,因為塑像與供養是長時間之事,念念不忘菩薩,功德自然很大。本經說明三類九品往生之修持法門,特重於說明作福利益,普勸往生,重在說明不退利益,最後說明滅罪多少,無非希望眾生欣求兜率,歸依滅罪。

  設不生天,未來世中,龍華菩提樹下,亦得值遇發無上道心。」

  最後,因未能依據本經所說的法門而修,于來生即得往生兜率天中親近彌勒,聽法除疑。但是于未來世中,可在龍華樹下聽聞彌勒如來三座說法,獲得度脫。菩薩處胎經說:彌勒將來于龍華樹下成正覺時,初會轉*輪時,所度眾生有九十六億人,此諸眾生,皆是過去於釋迦法中受持五戒者。二會轉*輪時度生九十四億人,此諸人等於釋迦法中僅能受三歸依者。三會轉*輪時度九十二億人,此等諸人,僅是於釋迦法中一稱南無佛者。所以即使不能于當生成就,佛即為當來授記,龍華會上再相逢,皆可得度,早遲均蒙法益。此因發心不同,而有速緩之差別。

  丁三 聞法發願往生

  說是語時,無量大眾,即從座起,頂禮佛足。禮彌勒足,繞佛及彌勒菩薩百千匝。

  這是說明聞法大眾,發願希求上生之實際情形。預會聞法大眾,親聞釋迦世尊詳述往生修行法門中,首先別說上、中、下三品往生行門,次又舉彌勒菩薩放光接引,普作歸依,以及教導大眾如何修觀行,滅罪業之方法。大眾聽聞釋尊說是語時而獲法益,即發心求願上生兜率。為了表示內心的至誠,在會無量大眾,有四眾,有八部,各各皆從自己的座位而起,虔誠的頂禮佛足,以清淨身業感謝釋尊仁慈,不舍眾生,對上生彌勒淨土法門,作了詳盡的介紹,使在會大眾聽聞後,生信發願而希求歸依彌勒,將來聞菩薩說法,亦得授記作佛,了脫無量生死之苦痛!為舍生死,為斷煩惱,從座而起,頂禮佛足。同時在會無量大眾又向彌勒菩薩頂禮,讚歎菩薩久遠曠劫修行,今日已登一生補處佛位,即將上生兜率,說法利益人天,欣逢釋尊推介,內心歡喜無量。大眾頂禮畢,即圍繞釋尊及彌勒菩薩百千匝。因為佛說法時,聽法大眾皆在佛的四圍周,一方面大眾可以見到佛,同時亦能聽聞清楚,聞法後繞佛及彌勒菩薩百千匝,表示聞法大眾,願生生世世,不離佛,菩薩,永久在佛、菩薩座下聞法除疑,修行,伏惑,乃至斷盡一切煩惱。同時常親近諸佛,菩薩,親自承事供養,增長福業,福、慧具足,才能成佛。

  未得道者,各發誓願:「我等天人八部,今於佛前,發誠實誓願,願于未來世,值遇彌勒,舍此身已,皆得上生兜率陀天。」

  正明諸聞法大眾發願往生。在會大眾有無量無邊,其中因福慧缺少者,尚未證悟真理,換言之,很多還是具足煩惱的天眾,凡夫,八部鬼神等眾,當繞佛,菩薩後,即各各于佛,菩薩前,發宏誓願:我等天、人、八部大眾,因聽佛說此「彌勒上生經」,讚揚彌勒功德,而且以彌勒法門,易修,易證。因此、今於佛前,發誠實願,希望舍此形穢之業報身,于未來世中,能夠逢遇彌勒菩薩,只要舍此身已,大家皆得上生彌勒菩薩所住的天國淨化的兜率陀天。聽聞佛法,將來亦隨彌勒下生,龍華三會,授記作佛。

  此中只說未得道者求願上生,其中還有已得道者未說,因既已得道之三乘,四果,可以神通願力,隨願所往。同時,為鼓勵末代凡夫修行尚未證果者,所以唯舉凡夫,不說聖者。

  世尊記曰:「汝等及未來世修福持戒,皆得往生彌勒菩薩前,為彌勒菩薩之所攝受。」

  此是說明佛為大眾正式授記作證:汝等指今未得道者,以及未來世中之信佛弟子們,只要能修諸福業,如前文所說佈施供養香、花、幔、幢之修集種種福德。同時又能自己受持禁戒,嚴護威儀。只要能發願往生,乃至一念稱名,皆得上生,何況持戒修福?只要修福,持戒,雖不坐禪定,不斷煩惱,皆當往生彌勒菩薩前,為彌勒菩薩之所攝受。因菩薩慈悲,超過父母,欲令苦惱眾生早日離苦得樂,不受輪回。

  丙三 結成正觀

  佛告優波離:「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最後總結勸導預會大眾,並勸導末世眾生修行,應具慧眼,不可誤入歧途。根據本經所說,作觀,修行,如此去修行,即是純正的修彌勒法門,否則,不依此經所說去行,即成為不正之邪修,邪行。臺灣省現正流行龍華,先天,一貫道,假藉釋迦已經去世,彌勒今已下生,妖言惑眾,一派胡言,不依經說,此處正是予以有力一大棒喝。這是釋尊早有預言,不幸今日而得言中,實在可悲可歎!

  甲三 流通分

  爾時、尊者阿難即從座起,叉手長跪,白佛言:「世尊!善哉世尊。快說彌勒所有功德;亦記未來修福眾生所得果報,我今隨喜。

  此下為本經的流通分。一部經典大分為三,初序起分,如人之首,次正說分,如人之身,後流通分,如人之雙足。此首、身、足為人之全體,缺一即不能成為有用之人。經典亦然,流通分是為了要使大法,不但流通於當世,且要宏傳于未來!

  流通分中有四段,初問,又分二,第一贊說隨喜。當時,阿難尊者聽佛陀說本經後,即從自己座位而起,先叉手合掌,然後長跪,讚歎隨喜,向佛說:「世尊呀!太好了!能夠直截了當的宣說彌勒菩薩所修的功德。同時亦為未來末世修持兜率淨土眾生,以佈施供養菩薩,稱名恭敬,持戒修福等功德,作證授記將來當可得生兜率天中,親近彌勒獲大利益果報,我今隨喜讚歎,歡喜,聖凡、業果功德無量,實在難得!」

  唯然!世尊。此經之要,雲何受持?當何此名經?」

  第二,正問持名。唯然是敬語詞,世尊能以無比智慧,宣說兜率淨土為等覺大士彌勒菩薩之所示現,為三界無依的芸芸眾生之皈依處,只要修福,持戒,即使聞名,一生即得不退,所以若欲上生天界眾生,應以兜率為歸依,但此淨土法門,雲何受持?此經如何安立名稱?

  佛告阿難:「汝持佛語,慎勿忘失,為未來世,開生天路,示菩提相,莫斷佛種。

  次答有二,先答受持。佛告阿難雲:「汝應受持佛所說的正法,謹慎小心,不要忘記,使大法散失湮沒。不但是為了現在眾生獲得法益,同時也是為了未來末世眾生能夠打開生天之大路,此生天之路,不外前文所說佈施,持戒,有此方法,當得蒙彌勒菩薩接引,享受兜率天中之法樂,即能舍離畜生,地獄,餓鬼,阿修羅之沉淪。由於得見菩薩,證得不退,經過修持,于未來世,能證菩提,如此方得超脫生死,不受輪回。」同時,佛又囑咐阿難,若此經在世流行,令人讀誦受持,依法修行,則佛種不斷,慧命永續。

  此經名彌勒菩薩般涅盤;亦名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陀天勸發菩提心,如是受持!」

  正答經名。世尊在解說總答優波離請問彌勒菩薩,『雖複出家,不修禪定,不斷煩惱。佛記說此人成佛無疑,此人命終生何國土?佛答優波離,此人從今十二年後命終,必得往生兜率陀天上』。就本經經義說,應名彌勒菩薩般涅盤。彌勒涅盤後又即上生兜率陀天,說法利益天人。據實而說,每一位最後身菩薩于滅度後,均上生兜率陀天,一方面成就最後功德,同時為等待應得度眾生根機之成熟,三世諸佛無不如此。經中所說上生無非勸導眾生,應發無上菩提心,不可只發人天增上心或二乘厭離心,應該如此去修學而領受任持,才不辜負釋尊一番化導之苦心。

  佛說是語時,他方來會十萬菩薩,得首楞嚴三昧。

  三時眾獲益,先說聖益。佛答覆經名後,當時由他方預會者有十萬菩薩眾,皆得到首楞嚴三昧,首是王義,為三昧之王,楞嚴此雲健行,此定為等覺大士所得,得此王三昧後,不為一切外道天魔所轉,亦不為一分煩惱所縛。諸大菩薩神通自在,諸惑殆盡,能伏諸魔,皆由此禪定力。

  八萬億諸天,發菩提心,皆願隨從彌勒下生。

  凡夫得益,無量諸天聽聞世尊說此經後,以佛之神通妙用,發無上道心,舍去天宮福樂,希望將來天壽盡時,隨從彌勒菩薩下生人間,聞法授記。

  佛說是語時,四部弟子,天龍八部,聞佛所說,皆大歡喜,禮佛而退。

  四喜退流通。在家的二眾弟子,出家的二眾弟子,以及諸天,龍,神,八部等眾,大家聽了本經,明白彌勒菩薩上生兜率依、正清淨莊嚴,同時指示如何往生兜率內院,親近彌勒菩薩,聞法開悟而證不退的道理。大家感到佛法的稀有,無不法喜充滿,皆大歡喜,而自慶倖!希望能將此兜率淨土法門,不但自已深切信解,如理修行,同時將此深義,教化他人,自利利他,佛法永傳,慧燈常明。

  東禪寺住持浩霖法師為提倡兜率淨土法門,俾能將此大法傳播於西方,邀我講說本經,現已功德圓滿。希望大家既聞此法,也應生歡喜心,信受奉行,這才不負釋迦如來當初宣說本經的苦心,同時亦不負浩霖法師的發願宏通彌勒法門的願心!

 





主持人
印海長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