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貴慈誠羅珠仁波切

觀心的訣竅

慧燈之光八 觀心的訣竅

觀心的訣竅

在所有加行以及寂止修法修完,還沒有修大圓滿的正行之前,介於正行和前行之間,有一些接近大圓滿的修法。其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修法,是麥彭仁波切宣講的一個觀心訣竅。

一、提出見解

 

具體包括兩個階段:

 

(一)萬法由心起

 

世界的本源是什麼?物質與精神的關係究竟如何?

 

有人說:世界是由物質構成的。精神由物質創造,是物質的產物。

 

但事到如今,此說法已經越來越站不住腳了。科學發達以後,科學家們很頭痛的問題,是不知道如何給物質下定義,因為他們越研究越發現,物質是虛幻的,找不到一個真實的東西。

 

其實,世界既不是物質,也不是精神,更不是物質和精神的集合體,而是一種幻像。物質或世界,是由心創造出來的,是精神的產物。每一個生活的細節,大至三千大千世界、六道輪回,小至生活裡所有的一切,都是精神的一種幻像。欲界、色界、無色界的所有現象,實際上就是內心的一種投影,中觀稱之為自顯。也即自心投影出來的現象,而不是外在客觀存在的東西。

 

這個觀點既不像唯識宗講的“萬法唯心造”那麼複雜,也不等同於唯心主義的觀點或顯宗佛經的類似說法,而是無上密宗自己特有的觀點。

 

另外,我們還可以這樣思維,內心與世界的關係,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內心是世界的創造者;第二,內心是世界的感知者;第三,內心是世界的毀滅者。就像做夢的時候,心是夢境的創造者,也是夢境的感知者,醒來的時候,它又是夢境的毀滅者一樣。

 

其一,任何物質自身,包括石頭、磚塊、鋼筋、水泥、汽車等無情物都沒有精神,故而不會產生幻像。只有精神,才會產生幻像。世界是一個龐大的幻相,所以,它只能是精神創造的。

 

其二,世界的好與壞,大與小,善與惡,痛苦與快樂,都是物質無法感受的,而只能是精神的感受。

 

內心首先創立一個世界,然後由它自己去感受。如果心不感受,任何人都不會知道世界的存在。

 

比如說,如果沒有眼識,根本看不到任何東西,則對這個人來說,世界就與不存在完全一樣;如果沒有耳識,聽不見任何聲音,則外邊的任何聲音對他來說,也與不存在完全一樣。同理,其它任何外境都是這樣。

 

如果把一個人當成心裡最親的人,一旦他有任何不測,就會非常痛苦;如果把同一個人當成自己最恨的仇敵,那他的死亡或倒楣,或許對多數人來說就是天大的好消息;如果把此人看做與己無關的普通人,則即使他死了,也是麻木不仁的無記感覺。可見,客觀上並沒有所謂的敵人或親人。冤與親,都是我們的內心決定的。眼耳鼻舌身沒有參與這個決定,阿賴耶識也無權參與這個決定,一切都是第六意識在做主。

 

如果仇人與親人是客觀存在的,則仇人就應該永遠是仇人,親人也永遠是親人。但實際情況是,這個月的親人,下個月有可能變為仇人;這個月的仇人,也可能下個月就是密友。比如,我們會認為,父母都是親人,其實也不一定,如果父母與兒女的關係處理不好,就可能變成不共戴天的仇人。這不是外境的變化,而是自心的感受在變。

 

如果意識不喜歡一個人,哪怕他對自己比父母兄弟還上心,但自己仍然不會愛上對方;反之,有些人對自己非常冷淡,甚至經常欺負或故意傷害自己,但自己卻偏偏犯賤要喜歡這個人。這都是內心的觀念在作怪啊!

 

如果內心不去感受世界,則再大的幸福與再大的痛苦都與我們沒有任何關係。

 

比如說,假如一個人的親人車禍死了,而且死得很慘。在他還不知道消息的時候,就不會有任何感受,因為他的心還沒有感受到,所以就像沒發生一樣。一旦得知這一噩耗,心感受到了,痛苦也會隨之而至。如果第六意識不去創造與感知,世上就沒有這麼多複雜的東西和關係。

 

以跳舞為例,舞蹈本身不是人,而是人的一種運動。如果舞蹈是人,則演員隨時都應該在舞蹈。同樣,幸福本身也不是外境,而是人的一種感受。如果幸福是外境,則幸福的外境應該永遠帶來幸福。

 

但實際情況,卻並非如此。如果內心感受不到幸福,則幸福也不存在。比如說,有人覺得當高官幸福,而有些人卻喜歡低調,不喜歡當官。如果做官是實實在在的幸福,則全世界所有國家的領袖應該最幸福,但事實上二者並不是等同的。如果讓不想當官的人去當官,他就根本感覺不到幸福,反而覺得活受罪,因為他的第六意識認為這不幸福。但如果他的觀念轉變了,有一天他也認為有權有勢很幸福的話,官位就能給他帶來一時的幸福。反之,有些以當官為樂的人,你讓他去當老百姓,或是去靜處修行,他會滿腹苦水。但在當了三五年老百姓,或是在山裡修行一段時間,他心裡慢慢適應,觀念轉變了,覺得當老百姓或修行人沒壓力、沒憂愁,自由自在的同時,還可以追求一些更有意義的事情,他就會品嘗到幸福的滋味。

 

同樣,很多人認為,監獄剝奪了人的自由,所以蹲監獄最痛苦。但有人卻在監獄裡過得悠然自得,甚至還能心無旁騖地修行。

 

有一本書,叫《幸福是什麼》。其內容,是全球155位元大師共同談論什麼是幸福。雖然每個人的說法和觀點都不一樣:有些人認為,家庭和睦就是幸福;有些人說,穩定的收入就是幸福等等。其實這些根本不是幸福的本質。

 

有些人即使家庭非常和睦,收入也很穩定,但他卻感覺不到幸福。其實,幸福就是內心的一種特殊感受。除此以外,任何人都找不到什麼外在的幸福。

 

我們有證據證明,幸福、痛苦是心創造的。比如說,如果內心覺得滿足,則無論外在環境如何艱苦,都不但無所謂,而且自得其樂。不要說像米拉日巴那樣高境界的修行人,很多普通修行人都是如此,他們生活簡樸,卻樂在其中。如果測量一下他們的幸福指數,會遠遠超過那些住別墅、開名車、穿名牌衣服的人。反之,如果心裡不滿足,則即使住別墅、開名車,也成天不開心,沒有人生目標,對現實生活沒有滿足感,覺得活著沒意思,更感覺不到幸福,連笑容都是擠出來給別人看的,而不是發自內心的。這就是心的力量所導致的差異。

 

有人認為,住別墅就是幸福,但如果讓他天天住在別墅裡,一步也不能離開,住膩了以後,必然會覺得痛苦。或讓他從早到晚一刻不停地開名車,那誰都會覺得苦不堪言,這都是內心變化導致的結果。反過來,很多世間人都羡慕有權、有錢的人,但還是有人不喜歡這些東西。如果錢財、權力在客觀上有吸引力,則全世界的人都應該喜歡,但事實卻並非如此。所以,在不觀察的時候,似乎幸福、痛苦與外在有關係,實際上卻並沒有關係。

 

據美國一項調查表明:年收入低於四萬美金之前,收入與幸福指數之間還有點關係,掙錢多會開心一點,掙錢少就有點貧賤夫妻百事哀的感覺。一旦年收入超過四萬美金,幸福感就和金錢沒有任何關係了。二十世紀末,西方發達國家的絕大多數人也感覺到這一點。我們現在之所以感覺不到這一點,是因為我們的年均收入還停留在幾千美金的程度。所以還會盲目地產生有錢就自以為了不起,沒錢就仇恨富人的兩個極端心態。等我們的年收入到了四萬美金以後,我們也會感覺到自己的無知與短視。

 

心理學家、經濟學家和社會學家們經過了半個世紀的研究,最後才得出結論:痛苦和幸福不在於物質生活水準的高低,不依賴環境的好壞。

 

可見,幸福與痛苦,不是客觀存在,而是主觀感受。本來幸福就包括幸福和幸福的因素。幸福的因素或助緣,是客觀的;而幸福本身,卻是主觀的內心感受。痛苦也是一樣。其實,佛在很早以前就說了:幸福、痛苦不是客觀因素導致的,而在於主觀意識。佛已經證悟了無上的智慧,他非常瞭解所有人的心態,在他留下的書籍當中,充滿了世間人難以企及的智慧。

 

但我們卻一貫認為,幸福和痛苦都來源於客觀。啟蒙運動等西方文化更是助長了這一謬論,引導無數人走上了一條物質主義的錯誤之路,這也是西方發達國家至今沒有找到幸福的根本原因所在。

 

因明裡也講過,雖然在世俗諦中可以說因緣而起,但實際上萬事萬法間沒有因緣。所謂因緣,都是由第六意識建立的。

 

因為看到冒煙的地方就有火,沒有火就不會有煙。第六意識就認為,二者是有關係的——其中火是因,煙是果。其實這都是宏觀層面上的幻覺,是靠不住的。在微觀領域中,這一切都不存在,都是第六意識創造的。

 

因為第六意識首先創造了世界,所以相對來說,這個世界還是比較堅固的。在創造之後,哪怕第六意識自己想去改變,也未必能夠立刻實現。但通過長期的修行,世界也可以發生天翻地覆的改變。

 

有人或許會提出疑問:《俱舍論》中說,萬事萬物是業力的感召、業力的顯現。世界的創造者是不是業力呢?

 

業力也是我們的心創造的,沒有心就不會有業。

 

學中觀的時候,會觀察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等外在物質,其中包含了有為法、無為法,也即世上所有的所知。

 

所知是佛教用詞,其涵蓋的範圍非常廣,包括物質、精神以及物質和精神的運動。凡是我們的心能夠知道、感覺到的所有有為、無為法,涅槃、佛、眾生等概念,都屬於其中。但這個所知,也是心創造的。

 

在不知道外境是自己創造的幻覺之前,精神自己也會迷惑,以為世界是與自己毫無關聯的身外之物,所以會去追求自認為美好的目標,會跟隨業力而做出各種各樣的取捨,繼而造作善惡之業,並令自己更深地捲入到幻覺當中。就像桑蠶用自己吐出來的絲,最後把自己困於其中一樣。我們依靠自己感官的親身經歷,增上安立了一個原本不存在的世界。所謂“增上安立”,是指實際不是客觀存在,卻由我們的心無中生有出來的意思。因為不知道世界是自己創造的,所以會貪著、耽執這些自己創造的東西,就像貪戀夢境一樣。

 

其三,當意識發現世界並不是獨立的,而是自己創造出來的幻像以後,它才會去毀滅幻像,也即毀滅世界。

 

創造世界的時候,心在輪回;感受世界的時候,心在造業,也即製造輪回之因;毀滅世界的時候,就是走向解脫了。

 

通過聞思修,精神開始產生懷疑,並隨之確定自己原有的錯誤;之後,精神證悟——體悟到世界的幻像本質,從而毀滅了虛幻的世界。

 

這一系列的事情,都是精神在做。其中的聞思修,也是精神去聽聞佛法,思考問題,並付諸修行。

 

在不觀察的時候,我們以為人類有一個共同的世界,但實際上這都是很多相似卻又不是一體的感覺綜合起來而已。佛教認為:因為共業,所以我們今天看到的世界都是一樣的。其實並不是一體,只是相似而已。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誰能把自己的世界毀滅了,自己就解脫了。假如沒有成就,自己的世界就會永久留存下去。

 

證悟以後,就要設法毀滅幻像,除了意識之外,哪怕宇宙大爆炸或所謂的世界末日,都毀滅不了世界。因為舊的世界結束了,會有新的世界誕生。但來源於內心的能量,卻可以不費吹灰之力地在一刹那間毀滅整個世界。

 

(二)心性本為空

 

既然太陽系、銀河系、無邊無際的宇宙都是心創造的,那這個力大無窮的心到底是什麼樣的呢?按照中觀的觀點,心的本體遠離一切戲論,它的本性是無邊無際、無始無終。

 

中觀在講“無我”,尤其是“法無我”的時候,就告訴大家:內在的精神,與外面的世界都是空性。山河大地、喜怒哀樂等所有一切,連微塵許都不成立。

 

從中觀的角度來說,我們的精神每一刹那都在生滅,哪怕一秒鐘的百萬分之一、千萬分之一都不會停留下來。如果以一秒鐘的千萬分之一作為當下,則之前的所有精神都過去了,也即已經消失了,與昨晚的夢境完全一樣;之後的精神,還沒有誕生,所以也不存在;最後只有當下。而所謂當下,這個可能是千萬分之一秒或億分之一秒那麼短得不可思議的時間單位,也可以最後分解到煙消雲散,根本就不存在。

 

既然精神自己都不存在,那又能感受什麼世界呢?此時我們就能體會到:原來痛苦、快樂、親人、敵人、善、惡,全都建立在根本不存在的基礎上。這時,世界就開始土崩瓦解、全盤崩潰了,心也變成了世界的毀滅者。

 

在宏觀世界或世俗諦當中,有痛苦、有幸福。但在微觀世界中,因為精神太短暫,所以無從帶來幸福、痛苦的感受。

 

所謂的痛苦、幸福,完全是幻覺,佛教稱之為緣起現象。

 

學過《中觀》的都知道,所謂精神去感知幸福的說法,是無法建立的。因為同時存在的東西之間,不可能有任何聯繫。雖然宏觀概念中,可以左手碰右手,但這只是幻覺而已。如果精神與幸福二者之間,有著前後差別,則在前者存在之際,後者還沒有誕生;後者誕生以後,前者早已不存在了。二者根本沒有接觸,又如何去感受呢?所謂的感受,都是眼耳鼻舌身得出的,不合邏輯、缺乏理智的謬論。

 

邏輯學和心理學認為,理智高於感知,因為理智是有理由的。但因明卻認為,在非隱蔽的領域中,感知強于理智。因為理智的理由,來源於感知提供的資訊。如果感知不可靠,理智的理由也無從建立了,理智如同被感知牽引的盲人。因為感官不可靠,所以來源於感官的理智也是不可靠的。

 

從無始以來,到沒有聽到般若波羅密多之前,我們一直不知道世界是自己創造的,一直以為世界是外在的東西,所以時而恐懼、時而貪著,迷茫、沉醉于自己創造的世界當中。最後生命結束的時候才發現,原來世上並沒有有意義的東西。這就是凡夫的愚昧與悲哀。

 

其實,這一切都像是一場夢:我們自己創造了夢中的一切,然後又害怕或喜歡夢裡的東西,所以在夢裡造作了殺、盜、淫、妄等惡行,也行持了慈悲心、修行、六度等善行。如果追求不到夢中的美好事物,就會痛苦、失望乃至絕望至極。因為害怕出現更大的痛苦,就千方百計消滅一切可能導致痛苦的東西。但這只是一場虛無縹緲的夢,實際上既沒有什麼可追求的,也沒有什麼要遠離的,因為都是自心創造的。

 

二、心如狂象當調服

 

麥彭仁波切接著說:從無始以來到現在,我們難道還沒有被折騰夠嗎?還不厭煩嗎?還不生起厭煩心嗎?

 

心在創造世界,也在創造幸福,創造痛苦。如果不用強制性的力量調服心,心就會影響我們的生生世世。

 

但除了超越痛苦和幸福的修行人以外,我們一輩子的工作,都可以歸納為:追求幸福,遠離痛苦。

 

我們認為:凡是幸福,都來自于完美、美好的東西;凡是痛苦,則來自于不完美、糟糕的東西。但是完美和不完美的界限,又是我們自己的精神製造的,客觀上並沒有什麼完美和不完美。我們的心對一件事物或一個人產生執著以後,就會對其上癮,認為那是完美無缺的,根本看不到對方的缺點與過失。這就是貪著帶來的愚昧,愚昧掩蓋了事實。稍稍有點外在的風吹草動,心就趨之若鶩,一千頭大象的力量都沒辦法讓他回頭。

 

大家可以環顧周邊,看看在自己的同事、同學、親戚、朋友裡,有多少這樣的典型事例。

 

比如說,我們都希望自己完美無缺,一旦有人說出自己的缺點,就會立即火冒三丈,認為對方在侮辱自己,哪怕有一千頭大象的力氣,也無法遏制自己的憤怒情緒。其實想想,被人罵本身,只是從對方口裡傳到自己耳膜的一個微不足道的聲波而已。又何苦如此計較呢?

 

喜歡一個東西也是一樣。其他人覺得壞透頂的人,卻有人會看上並愛之如命。甚至覺得周圍人都不可理喻:這個人明明很好啊,這些人為什麼都說他不好呢?肯定是出於嫉妒,肯定有他們不可告人的目的!

 

所以啊!很多事情的好壞,世界上並沒有一個公認的、確切的標準。自己覺得是好人就是好人,自己認為是壞人就是壞人,自己覺得漂亮就是漂亮,自己覺得醜就是醜。每個人的審美觀與價值觀,都是自己的心創造的。

 

人的想法很奇怪,就像茅草的草尖——風往右吹,它就往右走;風往左吹,它就往左走。喜歡掙錢的人,自然會覺得掙錢是最好的;喜歡利益眾生的人,會認為利他最有吸引力,故而會樂此不彼地行菩薩道。

 

從無始以來,我們的心創造的世界一直在變來變去,我們卻一直不能超越。因為我們的心不聽話,所以把我們帶到輪回這麼恐怖的地方來了。除此之外,我們的大腦、內臟、血液迴圈、呼吸等所有物質層面的東西,都沒有力量把我們帶到輪回中,因為它們沒有心的特徵。哪怕動用一個國家國庫內的所有錢財,或全世界的所有武器,也沒有力量把世界從本質上改來改去,這就是精神的特殊力量。

 

心就是這麼奇怪,既有負面的能力,也有正面的能力。它可以讓我們投生到天界等相對清淨的世界,也可以讓我們轉生在不清淨的娑婆世界,乃至地獄等更不清淨的世界中。而一旦證悟,就能輕輕鬆松地把世界改為清淨的現象,甚至根本不存在。

 

因為這些理念太深奧,太與眾不同,如果在有些群體中去這樣講,他們會說:這個人的精神有問題!但在相對成熟的群體中這樣說,大家或許會覺得有點道理,或許還會靜下來略作思考;而在有些群體中講出這個道理,大家都覺得正中下懷、深有同感。這就是心智成熟程度的外在表現。

 

因為心的力量超過了世上所有的力量,所以我們要讓它做好事,如果它繼續一錯再錯,我們就永遠沒希望了。正如《入行論》所雲:“唯應伏此心,何勞制其餘?”除了調伏內心以外,其他所有的事情都可以放下。

 

印度八十位大成就者中,最了不起的成就者之一,是薩拉哈,他也是龍樹菩薩的密宗上師。他在道歌中說:“輪回自心起,涅槃亦自心,心若如意寶,頂禮如寶心!”世上沒有任何超越內心的東西,在沒有修行的時候,我們的心會被外在的物質誘惑牽著鼻子走,因為我們沒有正知正見,沒有修行,所以心很脆弱,內在的巨大力量沒有釋放出來。

 

佛教也強調慈善,因為慈善可以解決一些人的生活問題,但卻不能解決生老病死等根本性的問題。讓眾生明白人生與世界的真相,使大家走上解脫的道路,超過了慈善活動的意義。所以對初學者來說,佛教會更加強調聞思修。

 

甯瑪巴的九乘次第,就像樓梯的臺階。上一個臺階,就會有不同的發現與收穫。在瑪哈瑜珈階段,還會注重外在的壇城和供品;到了阿努瑜珈,就根本不強調外在壇城,而僅僅強調自身壇城了;到了阿底瑜伽(大圓滿)的時候,心本來就是佛的壇城了,身體只是心的投影與幻像,最關鍵的還是內心。

 

任何一個學佛、修行或佛事活動,只要是修正內心的,就非常有意義、非常殊勝。若對調伏內心沒有太大關係,則即使是善事,也不是那麼重要。因為主宰世界的是心,內心不清淨,世界就不清淨。修行沒有質變,不是我們念經數量不夠,佈施數量不夠,而是修心沒有到位。

 

三、殊途同歸的證悟之路

 

從小乘到大乘,從顯宗到密宗,佛陀度化眾生,不是死板教條、千篇一律的,而是應機而化、因材施教的。

 

當他體察到有些眾生只能接受世界是物質的觀點時,不會馬上去推翻、破斥它,而是提供一些觀察方法,讓眾生逐漸地知道:外面的物質現象實際並不存在。

 

另外一種眾生,又更能接受一切現象是心而不是物質的觀點。對待這種人,佛也沒有強調外面是物質,而是給他們講唯識,並在此基礎上教授空性修法,令其進入空性境界。

 

針對不同的根機,佛陀傳授的證悟方法也有三種:第一是中觀推理,從而抉擇心的本性為空;第二是密宗的氣脈明點修法;第三就是藏傳佛教的大圓滿、大手印以及漢傳佛教的禪宗。雖然方法不同,但最後卻殊途同歸。

 

密宗提供的修法之一,是讓修行人首先不觀察外面的任何事物,只需自己去思維:既然內心是萬事萬物的創造者、感知者與毀滅者,我們的內心在主宰這個世界,外在的山河大地,內在的個人感受,都是心創造的,一切都是心的幻象。那這個萬事萬物的創造者,到底是什麼樣的東西?這個主宰萬事萬物的心的本質、本體又是什麼呢?此時不需要往外去追求和觀察,只需往裡進一步觀察心的本性,並直接安住即可。此處有很多方法,有依循上師訣竅的大圓滿,也有建立於中觀推理之上的實修法。

 

在無垢光尊者的《七寶藏》等“龍欽心髓”當中,多次提到了外面的世界不是心、不是精神。

 

智悲光尊者在大圓滿修法裡面提到:我現在才知道“龍欽心髓”為什麼不承認外在是精神。這與中觀應成派一樣,既不強調外面是精神,也不強調外面是物質。它自己不成立任何觀點,只是跟隨眼耳鼻舌身的結論——一種當下感受到的、膚淺的表面現象。當確定世界是幻象以後,顯宗很多的觀察、辯論等等就不需要了。

 

修大圓滿的時候,首先上師會告訴大家,世界是心創造的。然後讓弟子自己去思考:世界上最重要的是物質還是精神?然後回來彙報。

 

訣竅派實際修行的時候,不會把世界的本質分成十二處、十八界、物質、精神等這麼複雜,而會將所有的所執都歸納為一種內心創造的幻象。這樣證悟心是空性的時候,萬事萬物的本性也就證悟了,所以不需要觀察更多的東西,這就是他們的訣竅。

 

因為心的本性不可思、不可言,所以不需要邏輯推理,此時唯一需要的,就是上師瑜伽。當最後上師融入我們的心,自己的心與上師的智慧融入一體時,就在這個境界中安住。如果對上師三寶有信心,並修好了加行,就有希望在安住的時候證悟。

 

此處說的上師,是指法王如意寶或你們自己有信心的其它上師,而不是我。

 

相對于大圓滿直指心性的訣竅來說,人身難得、死亡無常等前行都不是究竟的見解。雖然在前行裡會講到器世界和有情世界的無常,但如果已經確立世界的幻象本質,就沒有必要觀察器情世界的無常了。根器特別好的人可以通過上師的訣竅去修,而不用走觀修無常的彎路。但因為現在幾乎所有人都沒有能力直接進入大圓滿的境界,所以有些彎路也不能不走。

 

如果已經確信上述觀點,外面的一切就不需要再觀察。但對實執濃厚的大多數人而言,卻不能不觀察。因為我們認為外面的世界是物質的,所以對其有真實、實有的執著。相對於這些執著,佛法也有對應的對治方式。其方法,就是一一分析所有的外在世界,最後確定一切都是空性。

 

修行的前提,是聞思。聞思一段時間以後,就要在聞思的同時,加強修行的力度,並逐步超越聞思,因為佛經內容太深廣,我們一輩子都學不完。如果不修行,理論到了最關鍵的時候,就不管用了。僅僅理論上知道一切都是心的幻象,心的本性是空性,在斷除煩惱方面還是不會有太大的作用。從善根的角度來說,哪怕在聽聞之後,對空性稍微有一點合理的懷疑,將來也可以逐漸斷除輪回,所以還是有很大功德。但從斷除煩惱的角度來說,卻收效極微。

 

修加行和其他修法,都是為了證悟空性;證悟空性,是為了斷除所有煩惱而成佛;成佛則是為了度化一切眾生。

 

四、修行的結果

 

證悟,就像金字塔的頂端;內外加行,則位於金字塔的底部;唯識宗、自空中觀、他空中觀,則處於金字塔的中下部;大幻化網等密宗修法,則位於金字塔的中上部;大圓滿的修法,則在金字塔的上端。

 

在沒有觀察前,我們認為心是一個載體,通過觀察,作為世界載體的心也不可得了。就像盛滿食物的碗被打碎,裡面的食物也不復存在了一樣。當證悟大圓滿的時候,就會真正感受到這一切,那時也許會笑起來:原來世界是這樣的;也許會激動得熱淚盈眶,這叫做證悟。

 

證悟的境界,言語也無法切實地描述。但在還沒有證悟的時候,我們只能這樣講。證悟以後就能對這裡的每個字、每句話產生非常大的感觸與交融,就會知道這當中所包含的豐富內容,但因為證悟本來就是語言無法描述的境界,所以對沒有證悟的我們來說,就只有自己從字面上去體會了。

 

小乘佛經中常講:假如給一位阿羅漢的右邊用檀香水沐浴,左邊用利刀去砍剁,對阿羅漢來說,左右二者都是一樣的——對檀香水的沐浴沒有貪心,對刀砍也沒有嗔恨心,因為他內心中貪嗔煩惱已經從根本上斷除了。既然連阿羅漢都是如此,那佛菩薩就更不用說了。

 

對菩薩來說,若有人對他拳腳相加、惡口相罵,他不會把對方看做異己;若有人對他推崇備至、恭敬有加,他不會把對方視為知己。雖然外境不同,但因為內心如如不動,所以不會有感覺的差異。

 

對證悟者而言,諸如地球有四十五億年歷史等所有的過去,就像夢中的歷史,因為實際上地球根本沒有來處與去處,萬事萬物皆隨因緣而顯現,因緣和合的時候,宇宙、銀河系、太陽系、地球都會在空中顯現。但這些都是並不存在的幻覺,沒有實有的過去,未來也不例外。

 

眾生不明白世界的本質,更不知道心的本性是光明如來藏,所以對世界充滿了執著。在無明的驅使下,如來藏也對我們不起任何作用,我們這些凡夫仍然會在輪回中流轉,繼續做著輪回的惡夢。

 

有些人常問:既然證悟了一切都是空性,眾生、佛都不存在了,那對誰發菩提心,對誰修慈悲心呢?

 

其實,龍樹菩薩講過,證悟空性以後,菩提心和慈悲心不但不會減弱,反而會自然而然地生起、增長。因為萬事萬物的本性雖然是空性,但眾生卻不知道這個道理,以為世界是真實的。故而會在這個自認真實的世界中,為了追求“真實的幸福”和遠離“真實的痛苦”,而造作了如山的業,從而使自己反復流轉輪回,飽受痛苦的折磨。

 

佛菩薩證悟空性以後,發現其實並沒有眾生、痛苦與輪回,但對眾生來說,輪回卻是真實存在,看到這樣的狀況,佛菩薩會對如夢如幻的眾生產生不可遏制的慈悲心,並反復思考:救度眾生的最佳方法是什麼呢?

 

菩薩就是在如夢如幻的境界當中,示現如夢如幻的身體,來度化如夢如幻的眾生。大乘佛法的涅槃,叫做不墮兩邊的涅槃。普通眾生因為煩惱和無明,會不由自主地流轉輪回,這叫墮入輪回的邊;小乘阿羅漢超越了輪回,但他們卻不願意返回輪回度化眾生,所以又墮入了涅槃的邊。菩薩因為有了出離心與菩提心,就可以不墮輪回與涅槃二邊。

 

大乘佛教告訴我們,通過慈善,可以暫時斷除眾生的某些痛苦,給他們帶來短暫的幸福、快樂,所以慈善也應該做。但最關鍵的,是給眾生宣講無我、空性、四諦法門,讓眾生明白世界是假的,是自己創造的。這樣才能讓眾生徹底斷除痛苦,從輪回的漫長惡夢中醒來。

 

一旦證悟空性,就能推翻我執,隨之而來的所有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佛菩薩度化眾生的主要方法不是顯神通,不是捐錢佈施,而是一種特殊的教育,所以佛會在四十多年當中轉了三次*輪。

 

五、修空性重於一切

 

無明的力量很強大,它不僅在這輩子欺騙了我們,而是生生世世都欺騙了我們。讓我們流轉輪回、不得安生。

 

從出生到現在的幾十年中,我們所經歷的喜怒哀樂,都像昨晚的夢境。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沒有依處、沒有支柱。所有的一切,都只能自己承擔,親戚不能分享,朋友無法分擔。將來走的時候,也是孤苦伶仃地一人前行。所以,我們要自強、自立,不要依靠他人,要通過修行來提升自己的心力。

 

金錢只能解決一些生存問題,但絕對不能成為我們的精神支柱。只有內心,才是這個世界真正的主宰者。只要內心堅強,就沒有無法戰勝的困境。證悟空性,就是徹底的堅強。當心堅強到巔峰的時候,就成佛了,不再受任何貪嗔癡的影響。

 

貪嗔癡的來源,不是外在,而是心的觀念與執著。如果心不執著,則任何外面的東西都不會讓我們產生貪嗔癡。如果內心執著了,貪嗔癡也會隨之而來。

 

就像光線不好的時候,有人會把繩子當成蛇,本來繩子不是蛇,但我們的第六意識卻把它當成蛇了,因為將繩子執著為蛇,對蛇的恐懼也接踵而至,恐懼的程度,也與見到真實的蛇完全一樣。

 

流轉輪回的時候,為了不受苦,或是為了能在現實生活中得到一些幸福快樂,我們會起早貪黑、沒日沒夜,不要說世間法上的操持,單單在善法方面,我們也放棄了很多世間享樂,連更熬夜地念咒、打坐、供養、佈施……修了無數苦行。但麥彭仁波切卻在論典中給我們當頭潑下一瓢涼水:在沒有解決我執的根本性問題之前,做再多的事情,也得不到真正的幸福。應該放棄毫無內心覺知的表面善法,把所有的精力,都用於為斷除我執而聞思修行。

 

這就像在夢中夢見洪水來了,無論怎樣在夢中修築堤壩、抗洪救災,累得氣喘吁吁,都不如設法從夢中醒來一樣。佛就是考慮到這個問題,才廣轉*輪,把世界的空性真相告訴大家,讓大家從夢中蘇醒。而積累世間福德,則猶如在夢裡修堤壩,無論做再多的慈善,都解決不了根本問題。

 

所以麥彭仁波切告訴我們,沒有比修空性更重要的事情了。無明和智慧,就如同黑暗和光明,是對立和矛盾的。以前我們心裡只有無明,沒有智慧,所以形成了這樣的世界。從現在開始,我們要力爭培養智慧,讓智慧占上風,把無明徹底趕出歷史舞臺。這樣一來,世界就轉化為清淨世界了。

 

學佛的方向不能錯。所謂學佛,就是學習、追求釋迦牟尼佛的智慧。哪怕生起一瞬間的空性智慧,也是真正的學佛。如果只是為了人天福報而做一些世間善法,這都不是學佛,更不是佛教的核心。

 

出離心、菩提心與證悟空性,才是我們的核心。其中最關鍵的核心,是現證心的本性般若波羅密多。

 

我們不能認為,《心經》、《金剛經》、《般若十萬頌》就是般若波羅密多,這些都叫文字般若波羅密多。真正的般若波羅密多本體,是心的本性。在顯宗第二轉*輪的經典中,心的本性叫做空性;在第三轉*輪的經典中,心的本性叫光明、如來藏;到了密宗的時候,則將第二轉*輪的空性和第三*輪的光明結合、雙運,並稱之為“基”。基、道、果當中的基,也叫做基續。“基”意即基本,是無始以來存在的,所有清淨與不清淨現象的基礎。因為所有清淨與不清淨現象,都是從我們的內心當中顯現出來的。空性和光明的結合體,是所有佛法中最殊勝的道。雖然用語言可以分為光明和空性兩個反體,但實際上光明即是空性,空性即是光明,二者是無法分開的。我們的世界,就安住在光明空性的虛幻當中。

 

從光明的角度來說,心的本性沒有任何所知障與煩惱障。所有的障礙與念頭,都是突然間產生的,而不是心的本性。心的本性永遠都是光明、清淨、透明,不可思、不可言,就像虛空一樣。我們的語言只能這樣說,我們的意識也只能這樣思考。凡夫的言思,永遠擺脫不了有、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的四邊局限,所有的概念、煩惱以及稀奇古怪的見解,都是從這四個邊上延伸出來的,所以龍樹菩薩在所有的中觀論著中,什麼也不承認,因為在四邊的範圍內,不存在心的本性,其中的任何一個邊,都是錯誤、戲論,都不符合事實。當真正證悟的時候,就會將四邊徹底推翻。這種推翻,不是建立一個新的觀點,而是打破所有觀點。

 

宇宙世界、現實生活、恐怖的地獄以及大家都很羡慕的極樂世界,都是從不可言不可思的光明境界當中顯現的,就像電影裡面的圖像、人物、風景,都是在銀幕上出現的。除了銀幕上面的圖像以外,沒有別的東西一樣。

 

在根本沒有證悟的人聽來,這些話是有點不好理解,證悟以後,才可以體會到其中的真正含義。證悟空性以後,自然而然就會得到證悟的功德,也即佛的功德。從他空中觀的角度來說,佛的法身所有的功德,現在就已經存在於我們心的本性當中,不需要去尋找,是常住不滅的。只是因為我們有煩惱,所以看不見。依靠證悟空性的智慧,就能顯現法身功德,它的最終結果,就是成佛。

 





主持人
慈誠羅珠堪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