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教義的基本常識

從信仰觀念上說,佛教是以佛為崇拜物件的宗教。佛是梵文音譯“佛陀”的簡稱,意為“覺者”,即指覺悟了的人。“覺”包含三方面的意思:一是自己覺悟,二是使他人也得覺悟,三是覺行圓滿。佛教相信,普通人沒有上述的任何一種覺,聲聞和緣覺有的也只是自覺,菩薩也缺少覺行圓滿的內容,只有佛才具備這三項的全部內涵。小乘一般以佛作為對釋迦牟尼個人的尊稱,隨著佛教的開展,以後漸漸形成了三世佛、十方佛、三身佛、佛數如恒河沙子、佛有無量數等觀念。

  從基本教義方面說,佛教認為人的生命及與人的世俗生活相關的一切事物現象都是無常的,而且沒有絲毫不變的本質或“靈魂”存在,生存就意味著承受無窮盡的痛苦;只有按照佛所給予的啟示努力修行,才有可能完全跳出苦海,進入持久歡樂、祥和、自由的涅槃彼岸。

  從生命存在形式而言,佛教認為,世界上存在的一切生命體不外乎凡、聖兩類,總稱六凡四聖。佛、菩薩、緣覺、聲聞徹底擺脫了痛苦,同屬於聖類;天、人、阿修羅、畜生、鬼、地獄同屬凡類,合稱六道。六道眾生無一例外地要在無邊苦海中掙扎,不同的是每一道眾生所承受的苦痛有著本質的分別:天的處境較好,人的處境次之,阿修羅、畜生、鬼、地獄依次更差。
  人等六道的生命體是由五蘊即五種要素構成的。五蘊是指色(物質現象)、受(感覺)、想(知覺)、行(意志)、識(精神、意識)。在一定的條件下,五蘊構成了人或其他的生命體;當一定的條件消失時,人或其他的生命體就必然趨向死亡。不僅生命存在是這樣,世界上存在的每一事物也都如此:由一定的因緣而聚合,也因一定的因緣而分離。
 

   基於事物緣起的道理,佛教主張因果報應、六道輪回。佛教認為,由於普通人認識不到生死無常的緣起本質,往往貪求功名利祿和各種生活享受,甚至為此而處心積慮、不擇手段。如此種種追求貪欲的心理以及因此而發生的各種語言、行為,會在個體生命終結時,形成一種綜合的勢力即“業力“,成為決定下一生的生命形態、及其生存處境的直接原因。生前貪欲深重、作惡多端的,下一世就要投生成畜生,或者成為鬼、甚至下地獄;罪惡不深而惡大於善的,即使下世仍然轉生為人,那也一定是活得比今世更為淒慘。同樣的道理,貪欲較少,以行善為主的人,下世可能會投生到天上,或者轉生成為比今世更為順利、幸福的人。所有生命都和人一樣,因行善而上升,因作惡而沉淪;前世決定今生,今生又決定來世。這種由業力決定的個體生命在六道中不斷沉浮的轉生過程,叫作六道輪回。如果眾生能洞破事物緣起的本質,捨棄貪欲,斷除煩惱,停止造業,就能最終跳出六道,得到徹底的解脫。
  轉凡成聖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一番持續不斷的修行努力。佛教修行的基本實踐之一就是“八正道”:一是正見,就是對佛教有正確的見解;二是依據佛理進行思維;三是說話要有誠實的心態及和悅的語言,如不妄語等;四是要有合乎儀軌的行為舉止,如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要佈施行善、信守道德等;五是要有正當健康的生活方式;六是要盡力從理論和實踐上向著最高境界修行;七是有佛教的正確理想和目的,不要漫不經心;八是要有與教理一致的禪定靜修。
  八正道又可以概括為戒、定、慧三學。不同的佛教宗派對戒律有不同的要求,一般而言,五戒即不殺生、不偷盜、不搞非正當的男女關係、不說沒有根據的話、不飲酒、是各派共同認可的基本戒律;定學相當於八正道中所說的正確的禪定實踐;慧學指讀誦佛教經典、增長依據佛理判別是非善惡的能力
從教徒成分上看,佛教基本由出家的僧人和在家的居士兩部分組成。僧人中的男性稱作“比丘”,俗稱“和尚”;女性稱作“比丘尼”,俗稱“尼姑”;比丘和比丘尼合稱出家二眾。居士中的男性稱作“優婆塞”,女性稱作“優婆夷”,合稱在家二眾。出家的二眾與在家二眾成為佛教的四眾弟子。在家信仰佛教和離家修行佛法,各要經過一定的手續。由於歷史條件和地理文化等的不同,佛教中沒有形成統一的出家修佛和在家歸依的程式,但從衣著、要求等方面看,各地都有一些使僧人和居士有所分別的制度。
  佛教的基本活動場所稱為寺院,其中比丘尼住的寺院又稱作庵”。僧人居住在寺院中,多依受戒時間的長短然確定長幼次序。住持為寺院之主,俗稱“方丈”,對本寺的各種佛事活動進地全面負責。除住持外,寺院還設有負責指導禪堂或念佛堂修行事務的班首和負責掌管庫房、接待僧俗、管理僧眾威儀、主持宗教儀式、主管大眾飯食齋粥等事宜的各種執事,他們均由住持聘請或任命。
  在宗教儀軌方面,各地佛教都有關於僧眾日常修行和節日活動的一些具體規定。明末以來,我國漢地佛教一致要求僧人每日早、晚二次齊集大殿,共同修習五門功課;每日早齋和午齋前,僧眾還要以所食之物供養諸佛菩薩,回向施主,為眾生發願。農曆每月十五、三十兩日,僧人都要共聚一處舉行“布薩”:同誦戒律,自我檢查是否違犯了戒律;如有違犯,應視情節輕重,依法懺悔。每年的四月十五日至七月十五日,僧人應在一座寺院中定居下來,專心修持,不得隨意他往,叫作“安居”,或稱“結夏”、“坐臘”。一年之中最大的佛教節日有二個,一個是每年農曆四月初八佛誕日,一個是安居最後一天的自恣日,佛誕節要舉行浴佛大法會,自恣日要舉行孟蘭盆會。漢地佛教寺院每年還要不定期地舉行一系列的佛事活動,其中以“水陸法會”的規模最盛大,最隆重,以“焰口施食”為最經常、最普遍。
  什麼是因果報應
  在佛教中,因果報應是被使用最多的一個理論,它將因果並稱,是佛教思想體系的基礎。所謂“因”,亦可稱為“因緣”,泛指能產生結果的一切原因,包括事物存在和變化的一切條件。佛教對“因”的解釋有“六因”、“十因”、“四緣”等。所謂“果”,亦稱為“果報”,即是從原因而生的一切結果。《瑜伽師地論》卷三十八說:“已作不失,未作不得”。認為任何思想和行為,都導致相應的後果,“因”未得“果”之前,不會自選消失;沒有業因,也不會得到相應的果報,因果相應,毫釐不差,這就是佛教所說的“因果報應”。
  什麼是六道輪回
  佛教稱:善業是清淨法,不善業是染汙法。以善惡諸業為因,能招致善惡不同的果報,是為業果。作為業果的表現形式,世俗世界的一切萬法,都是依於善惡二業而顯現出來的,依業而生,依業流轉。所以,眾生行善則得善報,行惡則得惡報。而得到了善惡果報的眾生,又會在新的生命活動中造作新的身、語、意業,招致新的果報,故使凡未解脫的一切眾生,都會在天道、人道、阿修羅道、畜生、餓鬼道、地獄道中循環往復,這就是佛教所說的輪回。
  什麼是三寶
  所謂“三寶”即是佛、法、僧。佛:最初是指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後來泛指十方世界無數諸佛。法:是指諸佛所說的一切教法,包括佛教的一切理論學說。僧:指佛教的出家信徒,是依照佛的教法出家進行修行的人。佛、法、僧三者,合稱為“三寶”。
  何謂三學
  “三學”是指佛教修持的戒學、定學和慧學,“三學”包括了佛教思想的全部內容。
  定學,即禪定之學,指通過集中精神、觀察特定物件而得到悟解或功德的一種修行方法。是一種在靜心的狀態上深入思考的宗教修行方法。
  慧學,即是智慧之學。“慧”又譯為“智”,是梵文的意譯,指於理決斷,即是通過修行所達到的明辨真理、覺悟解脫的認識能力。由於佛教思想體系複雜,故對智慧的解釋不盡相同,多種多樣,有一智、二智、三智、四智、五智、八智、十智、十一智、二十智、四十八智、七十七智慧等多種名數,而每一名數中往往又有多種不同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