喇嘛網 日期:2012/01/24 NPO  編輯部 報導
佛化婚姻與佛化家庭
聖嚴師父著 果茂整理

目錄
一、談如何建立美滿婚姻
1.婚姻的意義
2.建立佛化家庭的意義
3.如何建立佛化家庭
二、佛化婚禮與佛化家庭
三、婚禮不應僅是習俗
1.三寶為佛化家庭的指歸
2.倫理是佛化家庭的要素
3.修行是佛化家庭的提升
四、佛教對於家庭的看法
1.淨化人間,必定要淨化社會
2.淨化人間的著力點,是從淨化的家庭開始
3.佛化的家庭必須具備三個條件
4.家庭的成員都當各盡各的責任和義務
5.佛化家庭的經濟生活,應該有三個原則
五、如何看待你家小菩薩


談如何建立美滿婚姻

  佛教是不贊成結婚的嗎?當然不是。不過,佛教的確讚歎出家的功德,那也並不等於反對在家人結婚,信了佛教的人也不會都該出家。其實,唐宋時代,在家的佛教非常興盛,我們可以從敦煌石窟的文字記載、圖畫、或雕刻中,看到許多關於在家居士家庭生活的描述。宋、元朝以後,佛教漸漸隱遁山林,與人世間漸漸疏遠,因而造成一般人認為佛教是僅屬於出家人的錯誤觀念。很多父母,如果發現自己的子女親近道場、親近法師,就會很擔心他們出家。事實上並不儘然!你們就經常親近寺院,卻沒有因此而準備出家。出家不是消極地逃避,僅有極少數人適合出家、出得了家。
  在家居士是佛教的基礎,在釋迦牟尼佛的時候,就非常重視家庭生活,重視夫妻之間、親子之間,如何彼此相待。甚至還有經典講到結婚之後,懷孕、生子的事。例如《善生經》、《玉耶女經》,均對夫妻親子有明確的倫常原則。《長阿含十六經》明文說:為子求善婚娶是父母的義務。《中阿含一三五經》亦明言:「夫當以五事愛敬供給妻子。」「妻子當以十三事善敬順夫。」並說:若人慈湣妻子者,必有增益,則無捐耗。」由此可知,佛教並不是與世隔絕的。諸位菩薩很幸運,能夠參加我們第一屆的佛化婚禮。今天請諸位來上課,就是從佛教徒的立場、從將來要踏入人生另一境界的立場來認識婚姻。

一、婚姻的意義
  婚姻本身是責任和義務的肯定與承擔。通常一般人在結婚之前,認為自己還沒有結婚,可以什麼都不管,不但沒有想到如何讓父母頤養晚年,其至還一直接受父母呵護照顧;可是,結婚之後因為有了家室,同時因為孩子的誕生,才真正體會到父母的辛勞,而產生家庭的責任感。所以結婚和沒結婚是完全不一樣的人,婚姻本身是家庭責任的肯定與開始。
  有人說「婚姻是練鎖」,「婚姻是愛情的墳墓」,也有現代年輕人認為,反正結了婚還可以離婚,為什麼一定要結婚,不結婚不是很自由嗎?這是不負責任、過份浪漫而不務實的態度。如果結婚的時候就準備離婚,還結什麼婚!結了婚還要求絕對充分的放肆,還結什麼婚!結婚是一份責任,豈能兒戲?請諸位菩薩一定要肯定:婚姻是一個嚴肅的課題,是人生絕佳的歷練。
  現今社會問題最多的,莫過於金錢及男女色。印度因為天氣炎熱,一般人都很早熟,女孩子十二、三歲就能結婚,甚至更早。氣候炎熱加上居住空間小,所以一般人多半在樹下或閘前露天而眠,因此男女之間的性行為比較混亂。釋尊看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因而規定在家居士一是要守五戒,其中的不邪淫戒更是非守不可。由此可見佛教對婚姻的重視,及夫婦彼此之間要互守信諾、互守貞操等觀念的強調。可是,中國自五四新思想的學者們提倡「守貞操是吃人的禮教」,及毛澤東主張「破四舊」及「一杯水」,因此把中國弄得家庭不像家庭,夫妻不像夫妻,所以今日的中國大陸,也在注意正常的婚姻關係了。
  站在佛教徒的立場,五戒中的不邪淫戒,是夫妻共守。因為邪淫不僅是家庭問題,同時也破壞了社會的和諧,這種罪業是很重的。大家千萬不要認為逢場作戲沒有關係,假戲真演,終會導致婚姻破裂;而且以生理健康而言,男人在外面宿娼嫖妓,可能感染花柳病、梅毒、愛滋病的病毒,而帶回家傳染給太太,貽禍給後代。就心理層面而言,不論男女,一個人有了外遇,便會造成另一半的不平衡,因而第四者也可能接著出現,問題不斷衍生,造成社會的不安,這個責任實在太大了。所以婚姻的社會責任是不容忽視的!
  結婚是兩個家族的結合,人際關係因之擴大而改變。面對人生的新境界,更應秉持慈悲的精神,來對待、照顧另一半的親人,公公婆婆及岳父岳母。同時也應以智慧來處理自己的公私事務,以理性來迎接兒女的出生,給予適當的教育。這是在婚姻過程中,應該學習負起的責任與義務。

二、建立佛化家庭的意義
(1)以宗教信仰來促進家庭生活的幸福美滿
  宗教信仰是非重要的,這次法鼓山農禪寺舉辦的聯合婚禮,我們準備贈送每一對新人一尊觀世音菩薩像,是特別請藝術家設計雕塑後製成的白瓷觀音像,希望你們不論居家空間的大小,都能虔誠供奉此尊觀音菩薩。從此這不僅是你的家,也是你們共同修行的道場。
  供奉觀世音菩薩有二種意義,一是學習、模仿觀世音菩薩的慈悲精神。如果能像觀世音菩薩那樣慈悲,夫妻還會吵架嗎?還會打小孩嗎?還會棄父母于不顧嗎?還會對朋友不忠誠嗎?不會的!第二種意義是,菩薩的確是有感應,當在有困難、有麻煩時,要以佛菩薩為模範,同時祈求佛菩薩給予力量和信心,讓你們在平順中共渡一生。夫妻雙方由於同床異夢、意見不合是正常的。要在觀世音菩薩的保佑下,互相的調和,彼此包容。
  有的人結了婚以後,夫妻吵架,就來找我,我的方法,通常是誰來就罵誰,「有理扁擔三,無理三扁擔」,因為吵架是兩張嘴巴之間的事,如果只有一個人在吵,一會兒就吵不下去了,有了這種認知,就算對方不改變,家庭也不致於破裂。結婚儀式的本身很簡單,但在婚後的未來,則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彼此一定要以宗教的信仰為依歸,有了共同宗教信仰的家庭,一定會美滿、幸福。
(2)以家庭的淨化,提升人品、淨化人間
  淨化人間要從淨化家庭開始,也就是要從建立佛化家庭開始。以佛菩薩的慈悲、及智慧,為我們學習的重點。提升自己,淨化家庭,進而影響周遭的親人、朋友,再擴及社會,達成淨化人間、建設人間淨土的目標。

三、如何建立佛家庭
(1)建立婚姻的共識
  建立佛法家庭,是希望從你們兩個人結婚時開始,就是一個佛教家庭。如何建立佛教的家庭呢?首先須要建立婚姻的共識,那便是彼此關懷、彼此尊敬、彼此體諒、彼此禮讓、互相學習、共同成長。這才像是互為同修的菩薩,互為善友,互相提攜的佛化婚姻。
  如果遇到你的另一半陷於情緒的低潮,現出消極、無奈、孤單寂寞、驚恐失望的時候,你應該鼓勵他(她):「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待我們再好好努力,千萬不要灰心!我會陪著你共同度過難關,而且我們的孩子也需要你的照顧!」這就是互相關懷。
  釋尊教導我們,眾生皆有佛性,一切眾生皆有成佛的可能,皆是未來的佛。所以要尊敬對方,即使對方不尊敬你,甚至虐待你,也要認為這是助你成長的逆增上緣。這不是教你逆來順受,而是在無法避免的情況已經發生的時候,就要學習接受事實,並且由衷地感謝一切助你成長的各種因緣。「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如果對方一時無法改變,一定要調整自己,時時以尊敬、尊重的態度,來與對方相處,視其為未來佛、現在的菩薩。互敬、互重,此種方式,對家庭生活的和諧是非常重要的。
  很多家庭問題的發生,是來自夫婦雙方不能相互禮讓。曾經有一位男居士在禪七期間痛哭流涕,他告訴我說:「一味嫌棄太太,是我這一生最大的罪惡,出禪堂後,我一定跪在太太面前,好好地向她賠罪、懺悔,並由衷地謝謝她多年來的包容。」禪七結束後的第二天,便見他的太太跑來告訴我:「感謝師父!本來我先生已經準備和我離婚,如今,我撿回了先生。謝謝師父。!」這是很不容易的。夫婦之間一定要互相禮讓,尤其是先生對太太懺悔,因為一般而言,使得先生向太太賠罪是比較難的。
(2)懷胎之教育
  結婚後,有不要孩子的權利,如果僅為自私,便是不負責任的想法,也是拒絕成長的觀念;如果不自量力拚命生孩子,也是自害害人的事。有了孩子,才會深刻地體會到父母生養兒女是多麼的不容易!從懷孕到生產,從生產到小孩上學、結婚、成家,成家之後,還要幫他立業,牽腸掛肚,萬般呵護。沒有孩子,不會知道為人父母的責任,也很難知道為人父母的辛苦。但現代的社會,不論中國人也好、西方人也好,結婚之後,非但忽略了雙親的奉養,還因忙著事業,而把小孩小給父母去「含飴弄孫」當褓母,這是顛倒了。
  佛教非常重視胎教,大藏經中有關胎教的,至少有三部:一、《菩薩處胎經》,二、大寶積經《佛說入胎藏會》,三、大寶積經《佛為阿難說處胎會》。孕婦懷胎的時候,要作如此想:這是菩薩來入胎,懷的是一尊小菩薩。千萬不要認為:「生孩子嘛!把小鬼生出來就好了」,如果你認為那是小鬼,他真的會變成小鬼;如果你視他為菩薩,他會是個菩薩。心的念頭是非常重要的。懷孕時,心中常念觀音菩薩,多看觀音菩薩像,經常觀想菩薩慈祥的面容,對胎兒很有用;我們要經常保持心平氣和,想要生氣的時候,就趕快念觀念觀音菩薩。懷胎時,不可以暴飲暴食、生活不正常。我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表情及心理現象,都會對胎兒產生直接的影響。丈夫們可能認為始教僅是母親妊娠中的事,跟做父親的沒有關係,其實你的身心狀態會影響到你的太太,也就會影響到腹中的胎兒。所以良好的胎教是夫妻雙方共同的責任。
(3)小菩薩的培育
  當小菩薩會爬行時,就要開始教他拜佛;在還未識字之前,可以讓他看佛教故事的兒童圖畫,例如佛陀、觀音、佛在《本生故事》種種類似童話的傳說,救度眾生的感人事蹟,培養孩子們慈悲對待一切眾生的情懷。許多父母都主張父母不要對孩子灌輸宗教信仰,讓他們長大後自己選擇需不需要宗教信仰。這種觀念絕對是錯誤的,這等於說,小孩子還不懂事,不要教育他們什麼是危險和安全的情況,等他們長大了讓他們自己選擇需要不需要避免危險確保安全。這那算是愛護孩子及尊重孩子呢?所以佛教的信仰,應該從很小的時候,就得開始打基礎立印象,更何況母親懷胎時,就已經在念觀音菩薩聖號,其實他在胎裏就是佛教徒了,為什麼還要等他長大再讓他自己決定信佛不信佛?在宗教信仰方面,父母宜多給小孩一點時間,小孩才能健康地長大,心理上才不會古怪。
(4)夫婦的生活
  「原諒對方」這句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我有一對皈依弟子,結婚四年後,有一天來跟我說,他們要離婚了,我問他們為什麼?丈夫說:「性格不合,生活方式不一樣。我這個太太,吃蘋果不削皮,吃橘子不吐絲,還常常把擦桌子的抹布拿來擦碗筷」太太也說:「我先生每天晚上睡覺前不漱口也不洗腳的,上臭下臭,我覺得跟死屍睡在一起,我還能睡得著覺嗎?」這可有趣了,吃蘋果不削皮,吃橘子不吐絲,不漱口,不洗腳,都變成了離婚的理由。夫妻之間原本就不會有什麼大事,但是最討厭的就是這些雞毛蒜皮、芝麻綠豆的小事,因為天天都為了這些細故爭吵,就變成了水火不相容的局面,事雖然小,日子過得蠻不舒服,結果就可能鬧離婚了。其實夫婦的共同生活,必須練習著包容對方,能改就改,不能改也是小問題,只要太太不紅杏出牆,先生不拈花惹草,其他都是小事,怎麼樣也不應越鬧越嚴重,乃至要離婚的程度,否則便證明你對婚姻的誠意不夠,認識不清,必須好好反省,絕不能輕言離婚。
  還有,要諒解對方,不要懷疑對方;夫妻之間要互信、互愛,不能猜疑,就算先生在外面真的有一點事情,你也要相信他,久了他會覺得慚愧:「太太這麼相信我,對我這麼好,我竟對太太不忠實,實在太不像話了。」夫妻雙方彼此要絕對信任,而互信是從諒解、寬恕中來的。做為一個佛教徒,你要相信對方,相信他絕對會守五戒中的不邪淫戒,相信他會念觀世音菩薩,學習著關懷對方、原諒對方,婚姻必定會美滿。

19949267時至830分為法鼓山農禪寺舉辦第一屆聯合婚禮前召集22對準新人上課時講詞)


佛化婚禮與佛化家庭
法鼓山的理念是為了「提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可是,想要提升人的品質,一定要站在人的立場,以人的身分,完成人的高尚品格,然後就能「人成即佛成」了。當人都成佛時,人所處的環境就是淨土。同時,在其他的人都還是凡夫的時候,只要個人內心淨化、生活淨化、品格提升,他自己本身就是一個建設人間淨土的人,也能享受、體會人間淨土,這是自己來建設淨土,並且將淨土分享給別人。

一、婚禮不應僅是習俗
  人的出生是由於父母的結婚,父母的結婚就是建設佛化家庭的基礎。
  人類的社會是依靠人與人的結合,互相的支援關懷,彼此呼應照顧,共同合作努力,才能成為一個和諧安祥的社會;而其中的成員,就是以男性與女性的家庭,為組成一個社會共同體的基本單元。如果在一個社會體的結構中,男女之間沒有夫婦的分際,也沒有家庭的倫理,一定會製造出許多的亂源。所以,世間不論任何的宗教和哲學,乃至於現代的社會學者,都主張要有正常一夫一妻的婚姻關係。所謂「男大當婚,女大當嫁」,既能維繫人類社會的和諧,也可促成人類子孫的綿延。
  男女的結合是人生的大事。結婚的儀式是證明一對男女已經成長成熟,必須負起做為一個成年人的責任,也是建立另一代人倫關係的開始。從兩個單獨的個人而成為一對夫婦,他們彼此之間必須共同遵守信諾、責任、義務。所以一個人在結婚之前和結婚之後,對於人生的體驗和責任的承擔,是完全不同的。
  由於結婚的行為,成為風俗和習慣之後,男女結婚,舉行婚禮,便形同演戲。目的只是在向親友宣告,或者是為了取得法律上的認可;在忙碌、張、應酬,不但自己花錢,也讓親友花錢之外,並不能為一對新人在觀念和心理上產上神聖、莊嚴、負責的教育功能。因此,凡是有兒女結婚,父母都很勞累,也讓親友破費,造成一種浪費而無益的禮俗;在結婚之後也不能保障這對新人能夠互愛互敬,白首偕老,這是非常可惜的事。

二、三寶為佛化家庭的指歸
  佛教徒可分為出家和在家的兩大類,而以出家修道的人為僧,在家學佛的人為俗。出家是非常神聖、非常莊嚴的選擇,但只有少數人有此福德因德,絕對多數的佛教徒都是在家人。不過,佛教徒的在家人和一般的在家人,也有所不同。在家的佛教徒必須依靠佛、法、僧三寶為人生方向的詣歸;也應該遵守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乃至不飲酒等的五戒。實際上這也是做為一個淨化人心、淨化社會最基本的生活方式。縱然無法將五戒持得清淨,至少在結婚典禮時應該要知道學著遵守五戒,特別是不邪淫戒,那是終身非守不可的。
  在佛化婚禮中,一定會勸勉新婚男女,要互相尊敬、互相禮讓、互相關懷、互相諒解。要將夫婦中的另一半視為共同修行菩薩道的伴侶,所以佛教徒稱呼自己的配偶為「同修」,或彼此互稱「我家師兄」和「我家師姊」。有了孩子就將他們當成是助道的「我家小菩薩」。對於公公、婆婆和岳父母,就將他們當做成就自己修學菩薩道的「我家老菩薩」。如果能透過此種認識,彼此相待,則在遇到種種的家庭問題時,自然會運用佛法的慈悲和智慧來化解。所以我要說:淨化人間始於佛化的家庭,建設佛化家庭始於舉行佛化的婚禮,而佛化的婚禮就是為了提升人的品質。
  在佛化婚禮中遵守素食,禁忌葷酒,不在婚禮中大擺宴席,也不大事喧鬧,更不讓親友有致送厚禮的額外負擔,由法師以三寶來為新人祝福,就是婚禮中最高的禮物,也是對於新人終身受用不盡的最佳禮物。
  我們舉辦佛化的聯合婚禮,更能符合環保節約的精神,而且使得參加婚禮的男女新人,在隆重、莊嚴、祥和、喜悅的氣氛中,感受到婚姻是一樁神聖的責任和崇高的義務。也能讓新人的父母親友們,在佛化婚禮的參與過程中,分享到新人的喜悅和幸福。更能讓新人感受到被欣賞、讚美、勉勵的幸福。所以,佛化的聯合婚禮,具有淨化人心、淨化家庭與淨化社會的多重功能。

三、倫理是佛化家庭的要素
  結婚之後的男女居士,必須要對婚姻關係的維護負起責任;要尊重並體會到對方是另外的一個獨立人格,不要以自己的興趣、個性、尺寸來要求對方;無論在任何情境之下,不可懷疑、批評、指責對方;發現衝突和矛盾,暫時不要處理,等待雙方心平氣和時,再解釋、溝通,以取得對方的信任和諒解。同時,在任何時候,你又是配偶的一部份,所以切勿單獨處理家庭中共同的財產、物品、生活方式,尤其於管教子女等的問題,必須取得配偶的同意理解。若出遠門或已出遠門,必須讓自己的另一半知道你往何處,你在何處,是否平安、健康;要隨時而適當的關心對方的身心狀態和生活情況。
  婚後至少要負起三個家庭的責任和義務:第一是夫婦倆人自己的家庭,第二是公婆的家庭,第三是岳父母的家庭。不能因為自己娶妻或嫁人,就忽略了年長的父母及原來的老家。同時也要關懷自己的兄弟姊妹親屬的家庭的婚喪喜慶。否則會讓年老的父母不安,也讓親戚朋友批評。不要期待父母親友的援助,卻要時時刻刻想到父母親友是否須要關懷。最忌諱的是讓父母說:「娶了媳婦,丟了兒子。」也不要讓岳父母說:「嫁出去的女兒,等於潑出去的水」。否則的話,一定是真的不孝了。
四、修行是佛化家庭的提升
  一旦生孩子,不論是男、是女,都應歡喜歡迎,悉心扶養,教育成人。夫妻不是怨家,子女也不是討債鬼,子女是來幫助你成長,來促成你履行父母的義務,所以是你的小菩薩;要對子女付出耐心和慈悲心,要因才施教,給予適當的關懷和照顧。不可將子女當成自己的財產來支配;更不可將子女視為自己的替身來指望。尤其不可有養兒防老,期求反哺及回饋的心。雖然當教導兒女知道孝順父母,可是站在做父母的立場,則但盡責任,不求回報,都是最健康的心態。
  現代人的家庭,多半只有未成年的兒女跟父母生活在一起,一旦成年,不論是否結婚,為了求學、就業,絕大多數會離開父母而過他們獨立的生活。所以,當兒女快成年前,必須做好心理準備,到那時候,夫婦倆已是中年或步入老年,正好可以利用照顧子女的心情和時間,去關懷社會大眾的福利,以義工的方式來奉獻自己。最好是參加宗教團體的活動,一方面可精進修學佛法,同時也將對於子女的一分執著,轉化為對大眾的關懷和慈悲。所以在印度,人生可分為四個時期,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和晚年期。少年及青年期是過家庭生活,求學和求業;中年及晚年期是過社會的生活和宗教的生活。
  就佛教而言,婚後除了遵守三皈、五戒,更可以利用假期或假日,參加定期的修行,學習著過無牽無掛、無憂無慮的修道生活。比如:到寺院參加佛七、禪七或受持八關齋戒,雖然如此,但自己依然過著有夫有妻的在家形態的生活,那確實是夫唱婦隨、白頭偕老的終身伴侶,不是彼此的糾纏,而是互相的提攜,做一個愉快、自在、使自己滿意、也讓他人敬仰的在家居士。
(刊於19941015日人生134期)


佛教對於家庭的看法
  
  我今天是根據復興宗教的基本立場,同時探討宗教界對於家庭問題及家庭建立的重視,而提出如下的幾點淺見,向各位先進請教。
  站在宗教的立場,對於現代的家庭,應作怎樣的努力和怎麼樣的宣導才好。我們的宗教一向被認為是消極的、是厭世的、是逃避現實的,好像是說信了宗教的人,就是屬於脫離人世的。很多人都認為我們佛教是出世的,其實我們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服務。
  佛教對於家庭的看法,可以分做五點來討論:
一、淨化人間,必定要淨化社會:
  淨化人間的目的就是為了要淨化社會,淨化社會的目的是淨化我們的世界。我們希望把對於佛教所說的淨土,能夠在人間建立起來。
二、淨化人間的著力點,是從淨化的家庭開始:
  淨化的家庭要從淨化的婚姻開始。在過去的人都認為學佛的人,大概都應該出家,真正學佛的人都應該沒有家庭。其實在釋迦牟尼佛的時代,就分有僧俗四眾不同的佛教徒。只有少數的人,出家修梵行,絕對多數的佛弟子,都是在家人,而對於家庭的組成,就一定是從男女結合的婚姻開始,所以我們在近世以來,都在提倡佛化的婚禮,我們法鼓山便於今年推動佛化的聯合婚禮。我們也編成好一本小書,叫做「佛化家庭手冊」。
三、佛化的家庭必須具備三個修件:
(1)孝敬父母如同禮敬供養三世的諸佛:
  佛教徒稱呼父母為「老菩薩」,對於已婚的男女而言,各有兩家的父母。男女有父母及岳父母,應當平等敬養;女的有父母及公公婆婆,必須兩者兼顧。
(2)夫妻之間是同修淨業的菩薩伴侶:
  我們中國人說夫婦應相敬如賓,但是在佛教徒來講,夫妻之間彼此互稱同修,互以「我家師兄」和「我家師姊」相呼應,把彼此當做共建幸福的善知識來看,所以應該相敬、相讓、互助、互諒、互相的關懷。
(3)對於子女要像母雞來帶小雞那樣的呵護備至:
  我們中國人所說「養兒防老」這個觀念,佛教徒並不贊成。佛教對子女的愛護和教養,目的不是為了防老,乃是為了盡責,因為人的福報與業報,各有因果、各有因緣。父母宜教導兒女孝敬父母的倫常觀念,但不宜指望兒女一定要奉養父母,否則便會因指望而變成失望之時,衍生出無窮的的煩惱。
四、家庭的成員都當各盡各的責任和義務:
  現代人在婚後的生活,應該對於三個家庭,負起關懷的責任:
  1.就是在婚後由男女兩人組成的小家庭,是夫婦兩人自己的家庭。
  2.是對父母的家庭,那要包括父母以及和父母共同生活的兄弟姊妹的家庭。
  3.是對於岳父岳母的家庭,公公婆婆的家庭。
  婚後的男女,都應負起要作父母的責任和義務:
  一個家庭如果沒有生育沒有子女,雖然不一定有問題,但就不太像是一個標準的家庭了。作父母的應該有三個條件:
  1.若希望子女的身心健康,則在懷孕之前,夫婦倆人都要保持身心的平衡和健康,如果夫婦倆人沒有平衡的身心、沒有健康的身心,對於懷孕後的孩子是很有問題的。
  2.在太太懷孕後,佛教徒非常重視胎教,所以孕婦和她的丈夫更應該經常保持身心的平衡和身心的健康,否則的話,胎教就有問題。曾有一位男士說:「丈夫大概不需要作胎教的工夫」,其實丈夫如果對妻子發脾氣,便會影響妊娠的太太,如果正在懷孕中的母親受了丈夫的影響,還要她身心平安,可能就大有問題了。所以夫妻兩人應該共同擔起胎教的責任來,乃至在子女出生之後,一直到子女成年為止,做父母的人,必須為了兒女的教養,要經常保持心平氣和的健康狀態。
  因此,佛教徒也特別重視對子女的管教,做父母除了要平衡和健康的身心之外,應該要以身教、言教來陪著子女一同成長。因此佛教徒把子女稱為「小菩薩」,自己是一個眾生,所以當以迎接菩薩的心態,歡迎子女出生,他們是來成就自己修行的人,是來成就自己修成菩薩道的人,所以稱他為小菩薩,所以要跟小菩薩一起成長。
五、佛化家庭的經濟生活,應該有三個原則:
(一)賺錢的方法
  應該用正當的方法,用自己的體力、技能、智慧、資本、智慧來謀取生活的所需,但是要儘量避免同時跟在家佛教徒遵守五戒的條件相違背的工作,那就是不可以從事於殺生、偷盜、賭博、邪淫、妄語,乃至於買酒賣酒等行業。
(二)用錢的方向
  經濟的收入應該要量入為出,不做守財奴,只知賺錢而不用錢。而用錢當分成四個方向:1.家庭的生活。2.營利的資本。3.留作資產。4.儲蓄生息。
(三)財產的分配
  除了家庭儲蓄的經營所需之外,財產應該分三種用途:1.要孝養父母。2.要濟幫助親戚朋友。3.要佈施貧窮供養三寶,做宗教及慈善事業。
  在現代社會中佛教化的家庭,應當要有宗教的生活,宗教生活在佛教來講,有三項準則:
1.由佛教化的結婚禮開始。
2.要用佛教化的觀念和生活方式來教育子女。
3.應該要有居家的功課,每天要有定時定數的修持恒課。
  這是作為一個佛教化的家庭的一些概念,以上敬請各位宗教界的先進各位教授學者指教。
1993930日講于輔仁大學主辦「家庭研討會」的「宗教觀對談」會,另外尚有羅光、李夫懋等。本文為內政部社會公司的「社區發展季刊」轉載)


如何看待你家小菩薩

  以佛教而言,家庭即是弘法利生的基礎,家庭成員關係的和樂、家庭教育的成功,便能提升個人品質,進而達到淨化社會的目的。
  不過,這幾年臺灣的社會轉型快速,每個人在日常的食衣住行中,時時都要面對多元、混亂的社會價值觀,而在這些大變動的社會環境下,家庭制度、子女的教育問題、親子關係,也一直都在變遷中。在家庭親職教育上,如何的落實、運用,本刊(人生)特別就此問題訪問聖嚴法師。
問:一般世俗不瞭解佛教的人,大都認為佛教是排斥家庭生活的,請問佛教對於家庭的觀念,究竟是採取什麼樣的一個態度?
聖嚴法師(以下簡稱師):
  其實佛教的教化物件就是以出家人及在家人為主的,在家人則一定有家庭,夫婦結合,生養兒女,這就是家庭的基本結構,所以佛教不可能是排斥家庭生活的。而家庭的責任和義務,當然是屬於夫妻雙方面的,但以佛法的角度而言,我們重視的是自己是否盡責任、盡義務,而不是去要求對方,計較誰該盡更大的責任。其實,只要夫婦兩人都能真誠的照顧對方、關懷對方,對方一定也會有所回應的。如果夫婦兩人都是佛教徒,並且都能以佛法相互扶持,這當然是最理想的家庭。
  此外,夫婦兩人在小孩來臨前,應該要有相當的心理準備,要為即將到來的兒女,準備好最和諧的環境,這是一個佛化家庭的基礎,也是一個重要的開始。
一、佛化家庭的基礎和積極性
  問:佛化家庭于現今的社會中,有何積極性的意義?
  師:許多人共同生活的環境就是社會,因此而有各有種的社會型態,其中包羅萬象。家庭是社會中的一個小單元,所謂的佛化家庭,基本上不可能離開這社會所提供的種種環境;我個人認為,佛化家庭於社會的積極意義就在於「以智慧照顧自己,以慈悲關懷家人」。
  家庭也是社會的構成要素,如果大家都能使自己的家庭受到完善的照顧,能對自己的家庭盡責,這就算是照顧了社會,對社會盡了最基本的責任。而這必定也會影響周遭的人,甚至影響整個社會,至於其影響力的大小,則端看各人「智慧」和「慈悲」的程度了。但是,我相信一個佛化家庭,至少能為社會帶來正面的影響,帶來一些祥和的作用,甚至對於提升人的品質也有一定的功能。
  問:在佛化家庭中,父母的親職教育必須要注意那些重點?
  師:就佛教而言,胎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父母的親職教育應從胎教開始。
  母親懷孕以後,就要使自己的孩子在胎裏像是處於樂園一般,是一個非常愉快的環境。雖然胎兒當時仍未具有五官,意識也還迷迷糊糊什麼都不知道,但是父母這時的心情,和這胎兒以後長成的性格有很大的關係。母親在懷胎期間要經常顧慮到肚子裏有孩子,態度要保持溫和、理性,心境要保持安祥、平和。此時,丈夫也要認為太太肚子所住的是一位小菩薩,對太太也要像是在款待貴賓一樣,呵護備至。有了丈夫的體諒照顧,太太自然也能保持有平靜、溫和的心情,這樣的孩子出生成長以後,就比較會理性、獨立、富有責任和慈悲。
  凡是懷孕的女信徒來見我,我都會勸她們持念觀世音菩薩聖號,能使心裏常生歡喜而法喜充滿。我也告訴她們,絕對不能生氣,否則對不起胎裏小菩薩。
  此外,父母對於子女的觀念,千萬不可以把孩子當作是自己的財產看待,不要把他們當成是自己身體的一部份看待,更不要把他們當作是自己榮譽得失的一部份看待。孩子是一個獨立體,一定要尊重他們的獨立人格,把他們當作是一個遠道來訪的親人,也是一位菩薩。他們來到這世界,參與家庭,是這個家庭的一員,雖然他現在還小,但他們也有他們的世界和他們的人格尊嚴。以後,更有完全屬於他們自己的福報和業報。用這種想法來看待孩子,就不會寄望孩子一定要成龍成鳳、恨鐵不成鋼等等的情形了。所謂「兒孫自有兒孫福」,父母應該要瞭解。不過,父母的照顧教養,是孩子一生之中最重要的一個轉戾點。
  二、提升人品的重要依據
  問:如果家中有身心障礙的小孩子,我們應該如何面對?
  師:如果家中有身心特別的小孩,父母確實會比較費心,但如果能想著:
  這是作父母的本身因為在過去世中作了惡業,所以現世要受折磨、受罪報,卻連累著也讓小孩子于現今受折磨,這是我們對不起小孩子,因此,更應該將小孩子當成佛菩薩看。能作如此想,慈悲心就會生起,就會更願意照顧他。
  如果相反的,總是想:哎呀!家裏來個討債鬼,我又沒有作什麼壞事,為什麼要我受這種報應呢?再想到,小鬼來了以後,弄得全家都不安,恨他恨得不得了。這樣子全家人還會快樂嗎?然而這對小孩子是不公平的,對自己來說是沒有良心,家中會有這種結果,也有大人的疏失,以及前世的業感!所以家中若有這種情形,就更要加倍地照顧小孩子。
  農禪寺的信徒中,也有這類的狀況,他們聽了我的話,心境轉了,家中的小菩薩也變乖了。
  問:對於兒童的偏差行為,父母應該如何來看待或處理?
  師:兒童的偏差行為,其形成的因素有很多種可能,父母親應該要以尊重孩子的態度來處理,不要一味地指責孩子。比如說,孩子在學校表現不好,功課差,父母先不要認定孩子不聰明或不聽話,這可能是老師方面出了問題,也可能是同學方面的困擾,交遊方面出了問題,當然更可能是由於父母本身的問題。如果這時的處理不當,子女更非常可能產生反抗叛逆的心理,再加上環境風氣的感染,於是心情低落,遲起晚睡,不肯讀書,翹課、變壞,這些情形便很容易發生。
  所以,尊重孩子並盡到照顧、勸勉、安慰、關懷的責任,是我認為非常重要的觀念。有些父母喜歡把孩子當作是自己的縮影:我現在如此,你也應該要如此;甚至盼望孩子做一些連自己都不曾做到的事,這就太過份了。我相信,如果父母不尊重孩子,以後孩子出了社會,也不會尊重別人。相反的,如果父母非常尊重這個孩子,把孩子當作是現在的菩薩是未來的佛,這孩子一定會成為社會正常有用的人。
  問:小孩子說謊是父母最常碰到的事情,而妄語是佛教的五戒之一,這種情況,父母又該如何來處理?
  師:小孩子說謊是正常事,那個小孩子不說謊呢?我小時候也會說謊。必須明白孩子是以何種心態說謊,一般小孩子說的謊都不是太嚴重的事,尤其是小孩子為了自尊而撒的謊,此時的大人最好裝作不知道,不要拆穿小孩子的謊言;如果謊言是對他人或他自己有了比較嚴重的妨害,那就必須好好和他溝通,讓他知道說謊的後果嚴重。最好是告訴他一些較容易理解的故事譬喻,如放羊的孩子幾次說謊呼叫:「狼來了」,結果真的遇到狼來之時,便無人來救了。倒楣的人,就是說謊的人。另外,也可以讓他設想一下:現在他欺騙別人,讓人家蒙受損失而痛苦,如果換個立場自己受人騙,願意接受嗎?這需要父母付出耐心解釋給孩子聽,讓孩子能夠瞭解。
  三、適時適當的關心和尊重
  至於小孩子的任性問題,同樣的,父母不應該以大人的標準來看待小孩子,健康的小孩子,調皮搗亂是正常的,小孩子活蹦亂跳,並不代表就是任性。所謂的任性是不聽話,你說東,他偏說西,他一定要跟你背道而馳,而又根本沒有道理。這時,父母還是要很有耐性的去瞭解他到底是怎麼一回事,然後予以撫慰疏導。
  但是,有時候小孩子任性的原因卻是來自父母的溺愛或不關心,這種情況,事實上是比小孩子自己發生的問題還來得大,相信唯有在被父母關心和尊重的情形下,才能使孩子擁有非常良好的親子感情。
  同時,即使再忙也要撥出時間給孩子。若外出參加社交應酬,應將小孩子交待給褓母,或是送到鄰居、親戚家,不要讓小孩子沒人照顧而流浪到街頭,像可憐的流浪動物一樣,得不到父母的關懷,也不知道父母在做什麼,當然就會自己去闖天下,耍小無賴、抽煙、打架等,慢慢地就變成了不良少年。
  對於這點,佛教也有妥善的服務和照顧,譬如農禪寺及東初禪寺均設有兒童班,很受小菩薩歡迎。在西方,每個社區有互助組織,父母出門采輪流方式代為照顧小孩。孩子與孩子之間玩得非常開心,而且有大人看著玩遊戲、講故事,父母當然更可以放心的外出。這是很好的風氣,我非常希望國內能打開這種風氣。農禪寺設立的兒童班,就是做著抛磚引玉的工作,希望臺灣的寺院都可以為信眾作這方面的服務,帶小孩子們唱唱佛曲、佛號,讓他們多聽聽佛教的故事。
  此外,農禪寺也將積極籌備兒童學佛營,希望能提供更多的服務,讓法鼓山的會員,能更落實的構成一個一個的佛化家庭。以往,都只是父母來接受法鼓山的佛法,參與法鼓山所推動的一切理念。但是,他們在面對自己的小孩時,卻不知道要如何做。大人的理念,小孩子可能不容易懂,所以,為了法鼓山諸位會員的佛化家庭能更容易建立,我們計畫請這些小菩薩們到山上住幾天,讓他們能夠在佛法慈悲的熏習下,去愛父母家人,愛同學,乃至愛一切的眾生。如此,法鼓山「提升人品」理念才可能紮根。
  (1983515日原載人生月刊117期陳至採訪)



 

 





主持人
聖嚴法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