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無上續論略釋·彌勒教言菩提品第二
《全知麥彭仁波切全集》堪布益西彭措譯

菩提品第二

戊二、覺悟支菩提義分三:一、略說所講義之分類;二、講法總標而說;三、彼等對應而廣說。

己一、略說所講義之分類:

淨得遠離及二利,其依深廣大自性,

常住世間如實性。以此八義而宣說。

具二淨之菩提是本體;出入定的智慧是能得因;遠離二障及習氣是果;由斷盡煩惱障故,是遠離一切有漏衰損並獲無漏圓滿聖財的自利,由斷盡所知障故,是無礙成辦他利事業,即是業義;成就彼二利圓滿的所依是具有無量功德,稱為相應;具有功德的菩提難測難量故,是甚深法身,具有力等無量功德故,是廣大報身,契合相應根機行他利故,是大自性化身,三身即是分類行;彼三身乃至眾生未盡之間安住是恒常;此等除佛外不能如實證悟是不可思議。

己二、講法總標而說:

本體因果與事業,相應以及分類行,

恒常以及不思議,由此建立如來地。

如是由本體、因、果、事業、相應、分類行、恒常、不可思議等八相而建立佛地。

己三、彼等對應而廣說分七:一、淨得本體及因義;二、遠離障垢之果義;三、自他二利之事業義;四、其所依具足功德義;五、以三身分類之行義;六、眾生未盡之間彼等常住義;七、如實不可思議義。

庚一、淨得本體及因義分二:一、略說淨得;二、其義廣說。

辛一、略說淨得:

所謂自性之光明,猶如日輪與虛空,

以諸煩惱所知障,厚重雲聚而障蔽,

遍具無垢佛功德,常堅不變之佛體,

此依於法無分別,及以揀擇智獲得。

所謂心之自性本來光明的法界具有如日輪般的證德與如虛空般的斷德的自性,在先前位時被厚重雲聚般的煩惱障所知障蔽,具足十力等一切無垢佛功德的恒常、堅固、不變的自性——佛體是依於入定緣如所有義的無分別智慧以及後得位緣盡所有義的揀擇智慧二者而獲得。

辛二、其義廣說分二:一、具二淨本體之義;二、能得智慧因義。

壬一、具二淨本體之義分二:一、真實;二、差別。

癸一、真實:

佛性是由無別異,清淨妙法所安立,

猶如日輪與虛空,智慧離染二體相。

勝義的如來性是與功德無二安住的證德以及是遠離客塵障垢的斷德故,以具二種清淨妙法所安立,自性光明如日輪,本來清淨如虛空,智慧及離垢染即是於究竟斷證二德的體相,稱為佛陀。

癸二、差別分二:一、自性光明之差別;二、離垢清淨之差別。

子一、自性光明之差別:

光明非是所作性,無別超過恒河沙,

是故本來即具足,佛陀功德之諸法。

自性光明的差別:由於無漏法界自性本來清淨光明不是因緣新生的所作法而是無別相應故,及功德數量超過恒河沙故,十力等佛法本來任運具足。餘釋雲:圓滿具足諸佛法。遍知多羅瓦承許是離垢的差別。

子二、離垢清淨之差別:

是以自性不成立,周遍以及客塵故,

煩惱所知二障位,宣說猶如厚重雲。

離垢清淨的差別:由諸障垢自性本來不成實有故,及能周遍一切不淨位故,以及是能斷的客塵故,宣說凡夫的能障是重雲般的煩惱障與所知障,清淨彼等稱為獲得二種清淨。

壬二、能得智慧因義:

斷除二種障礙因,承許即是二種智,

一者無分別智慧,二者依彼後得智。

能斷除障礙解脫及一切種智的煩惱障和所知障的因即是二種智慧。亦即,承許是入定無分別智慧以及依彼後得揀擇盡所有法的智慧二者。

庚二、遠離障垢之果義分二:一、以喻略說無垢;二、其義廣說。

辛一、以喻略說無垢:

猶如具有無垢水,蓮花漸榮遍滿池,

亦如圓滿之月輪,羅睺口中得解脫,

複如圓滿之日輪,雲聚煩惱中解脫,

具有無垢功德故,具光明者即彼體。

從貪欲煩惱中解脫,猶如充滿沒有濁塵的無垢淨水、且被逐漸榮茂的蓮花遍滿的美麗水池;從嗔恚煩惱中解脫,猶如從羅睺羅口中解脫的滿月般具有無垢圓滿的慈悲光明;從癡心煩惱中解脫,猶如日脫重雲般具有二種無垢智慧功德,是故具有光明顯現的即是如來的體性。

唯佛如同佛身蜜,果實真金及寶藏,

果樹無垢寶佛像,轉輪聖王純金像。

一切士夫中最勝的能仁佛陀如同脫離萎蓮的佛身、脫離蜜蜂的蜂蜜、脫離果皮的果實,脫離糞穢的真金、地下顯露的寶藏、種子中出生的果樹、脫離破衣的無垢珍寶所成佛像、胎藏中出生的轉輪聖王、脫離泥模的黃金像般,現量現前法界的唯一是佛陀。

辛二、其根據廣說分三:一、以二智出生二身之理;二、由斷三毒成就二利之理;三、由淨障垢獲得實義之理。

壬一、以二智出生二身之理:

如水池等貪欲等,客塵煩惱得清淨,

簡要無分別智慧,其果如是而宣說;

具有一切相殊勝,佛陀之身決定得,

是依出定揀擇智,其果如是而宣說。

猶如蓮花嚴飾、濁塵澄清的水池及字所攝的羅睺羅口中解脫的月輪、雲中脫出的日輪般,從於悅意境的貪欲及字所攝的於不悅意境的嗔恚、於中品境的愚癡,三毒煩惱客塵障垢中解脫而獲得清淨。彼者雖有多因,然就根本因簡要而言,即是以入定無分別智慧遣除煩惱障所得之果,如是而宣說;而斷德圓滿的所依——決定獲得具有一切空性光明殊勝相的如來果,是以後得揀擇所知的智慧斷除所知障的果,如是而宣說。

壬二、由斷三毒成就二利之理:

由斷貪欲之濁塵,且於所化眾蓮中,

降禪定水滋潤故,佛如清淨之池水;

由脫嗔恚羅睺羅,且以大慈悲光明,

普照一切眾生故,佛如無垢之滿月;

由脫厚重愚癡雲,且以慧光照群生,

遣除無知黑暗故,佛如無垢之日輪。

由已斷儘自相續中如濁塵般的三有貪欲,且于所化眾生之蓮以宣說妙法如降水般獲得極寂禪定並以止觀滋潤故,佛如淨水盈滿的蓮池;由自相續從如羅睺羅般的不悅兇惡嗔恚中解脫,且以大慈悲光明普照一切眾生界故,佛如無垢圓滿的月輪;由自相續從如重雲般的無明愚癡中解脫,且契合各各所化眾生的因緣如實以智慧光明遣除一切無知黑暗故,佛如無垢的日輪。

壬三、由淨障垢獲得實義之理:

獲得無等等法故,賜予無上法味故,

遠離二障皮殼故,佛如佛身蜜果實;

淨故真實妙功德,遣除有情貧窮故,

解脫果賜眾生故,佛如真金寶藏樹。

現前珍寶法身故,兩足主尊最勝故,

顯示種種寶色故,佛如佛像王金像。

由獲得不與一切凡夫聲緣菩薩等同而唯與諸佛等同的功德法故,能賜予一切所化眾生無上圓滿的聖法味故,遠離皮殼般的二障故,依次佛陀猶如遠離能障的佛身、蜂蜜及果實;由本體本是以障垢而清淨的自性故,以功德實質或諸無盡真實妙功德能遣除所化眾生的貧窮故,能于所化眾生相續中賜予解脫果故,依次佛陀猶如真金、寶藏及大樹;由已現前能出生一切所需的如意寶般的具有無量功德之法身故、是主要所化兩足中的主尊或核心的殊勝引導者故、如出生一切所需的寶珠般顯示種種幻化色身像故,佛陀猶如遠離各自能障的佛像、轉輪王及黃金像。

庚三、自他二利之事業義分二:一、略說成就二利義;二、其義廣說。

辛一、略說成就二利義:

無漏周遍不滅法,堅固寂常不變處,

諸佛法身如虛空,能作聖者六根境,

令見非大微妙色,令聞清淨微妙音,

令嗅善逝戒妙香,令嘗大聖妙法味,

令受三昧妙樂觸,令知甚深勝妙理,

倘若仔細而思惟,佛如虛空離諸相。

解脫身是無漏斷德,法身是周遍一切的智慧證德,二者平等具有永時畢竟不滅之法,因為此二身由無老故堅固,無病故寂靜,無生故恒常,無死故不變。同時也是他利圓滿一切白法的源泉故,善逝如來法身如色法發揮場所的虛空能作聖者菩薩六根各自的所緣境。如何作呢?梵語布德具有非大、自在二義,此處義為自在。因為能令具有殊勝眼根的所化菩薩親睹非由四大聚合色塵自性的自在微妙如來色身,能令耳根聆聽不雜世法的妙法梵音,能令鼻根嗅觸舒心悅意且未被過失所染的諸佛淨戒妙香,能令殊勝舌根品嘗大聖佛陀所享甘露微妙法味,能令身根覺受三摩地輕安大樂妙觸,能令意根通達諸法本來無生的深密妙理。雖然能令聖者菩薩感受他利究竟勝義無漏大樂,但是若以勝義理細細思惟,則知能作如是事業的佛陀如無為虛空般遠離生等相或者能生果的諸因相故,是不可思議。

辛二、其義廣說分三:一、總說成辦二利之理;二、別說自利圓滿;三、別說他利圓滿。

壬一、總說成辦二利之理:

總說二智之作用,應當如此而了知,

成就圓滿解脫身,及成清淨法性身。

解脫身與法性身,應知二相亦一相,

無漏性故周遍故,無為法故依處故。

儘管證悟如所有盡所有的入定出定二智的作用有許多,但若概略總說,則應由如此宣說而了知。彼義如何?即由入定智斷除煩惱障故,成就圓滿斷德的解脫身;由出定智斷除所知障故,成就圓滿證德的清淨法身。當知解脫身和法身各有一種自利作用,即是二相。又共有一相,彼義如何?由解脫身是圓滿斷德的無漏性及證德清淨智慧周遍一切故,以及二者都非因緣所作故,是自利圓滿。二者也是他利圓滿的依處故,二利均已究竟。

壬二、別說自利圓滿:

煩惱習氣滅盡故,承許即是無漏法;

無著以及無礙故,承許智慧周遍行;

畢竟無滅自性故,承許即是無為法。

不滅性者為略說,由堅固等廣說彼,

當知滅者有四相,翻此堅固等法故,

謂腐變易及間斷,不可思議變易死,

當知無彼故次第,堅固寂靜常不變。

無漏義是由已滅盡諸煩惱及習氣故,沒有有漏煩惱;以如所有智無著、盡所有智無礙故,承許智慧周遍一切所知;彼二者是畢竟不變易或不遷變的自性故,是無為法。不滅性是略說無為法的根據,由堅固及字所攝的寂滅、恒常、不變則是廣說不滅。如何宣說呢?當知,所謂滅有四種差別相,依次是與堅固等四者恰恰相反的非堅固、非寂滅、無常及死亡故。相反之義如何?即是說無漏行業成熟後腐敗衰損之老,無明習氣地變易或界遷變之病,前世滅盡後以意生身成就後世之生,以不可思議染汙變易之死,當知以沒有此四者故,依次是堅固、寂滅、恒常及不變。

壬三、別說他利圓滿:

為白淨法所依故,無垢智慧是為處,

猶如無相虛空界,見色聞聲與嗅香,

嘗味覺觸知諸法,皆由彼者作為因,

如是為於佛二身,無礙加行堅固者,

菩薩六根行境中,無漏功德能生因。

無垢斷德解脫身與智慧證德法性身是所化眾生相續中生起白淨善法的所依或來源故,是他利圓滿的依處,如同非能生因且無色等相的虛空是見色、聞聲、嗅香、嘗味、覺觸及了知諸法的因,因為如果沒有發揮的場所的虛空則不得見聞等。如是,見佛二身是在已實修無障加行的堅固菩薩六根義或行境中顯現世俗勝義所攝的如來身後修持或出生或顯現無漏諸功德之因。榮敦巴大師說:所謂無障加行是指沒有勤作障礙的堅固加行。

庚四、具足功德義分二:一、以異名略說;二、廣說根據。

辛一、以異名略說:

不思常堅寂不變,靜遍離念如虛空,

無著無礙無澀觸,非見取善佛無垢。

佛所具有的十五種功德法是:以聞所成慧等不可思議;恒常;堅固;寂滅;不變;極靜;如空周遍;離分別;⑼⑽遣除煩惱障、所知障、三摩地障後依次是無著、無礙、及無澀觸;不可見;不可取;具善根;無垢功德。

辛二、廣說根據分二:一、于何者具功德之理;二、所具之功德。

壬一、于何者具功德之理:

依於解脫法性身,顯示自利及他利,

自利他利之依處,具有不思等功德。

依上述解脫身與法身二者和合成就自利及他利事業,然此也非別別獨立城辦。自他二利的所依身具有不可思議等十五種功德。

壬二、所具之功德分二:一、廣說甚深之根據;二、宣說其餘之根據。

癸一、廣說甚深之根據分三:一、總標不可思議之理;二、廣說彼之差別;三、根據與比喻對應。

子一、總標不可思議之理:

一切種智之行境,如來非是三慧境,

是故當知此智慧,一切有情不可思。

唯一是一切種智所行境的如來法身不是聞等三慧的境界,是故當知此智慧也是除佛外一切聖者有情不可思議的。

子二、廣說彼之差別:

微細故非聞慧境,勝義故非思慧境,

法性甚深故亦非,世間修慧等行境。

法身不是三慧行境的根據依次是:以極微細超越語言境界故,非聞慧之境界;是勝義及超越尋思的境界故,非思慧之境界;以法性甚深離一切相故,非世間修慧等境界。

子三、根據與比喻對應:

此因如盲不見色,凡夫從來未曾見,

且如產房內嬰兒,不見日輪聖亦爾。

何以故?如生盲根本不見形形色色的色法般,凡夫也從未見過無垢法界;不僅如此,如產房內初生七日無法出門的嬰兒不堪見日輪般,聲緣聖者也無力見如來法身。此處聲緣聖者不能見的滅諦是指斷德圓滿的滅諦。遍知多羅瓦說:如同初生嬰兒僅見少分光明,無力圓滿見般,十地菩薩也不能圓滿見法身。然而若對照《勝鬘經》理解為聲緣更合適。

癸二、宣說其餘之根據分三:一、不變之功德;二、斷證之功德;三、清淨之功德。

子一、不變之功德:

遠離生故是恒常,無有滅故是堅固,

無彼二故是寂滅,法性住故是不變。

法身遠離生故,是恒常;無有斷盡的毀滅或斷盡命根的死亡故,是堅固;無有生滅二者故,是寂滅;法性自性本來安住故,是不變。

子二、斷證之功德:

證悟滅諦故極靜,覺悟一切故周遍,

無所住故無分別,斷煩惱故無耽著,

清淨一切所知障,是故一切皆無礙,

無二堪能且調柔,是故遠離粗澀觸。

證悟一切所斷滅諦自性故,是無有苦及苦因的極靜;現量覺悟一切所知故,是周遍;不住任何所緣戲論相故,是無分別功德;遣除障礙獲得解脫的煩惱障故,是無著;清淨障礙獲得一切種智的所知障故,是於一切盡所有義悉皆無礙;由遠離沉掉二者等三摩地障,身心調柔且堪能安住三摩地故,遠離如粗澀觸般的相續不調柔。

子三、清淨之功德:

彼無色故不可見,亦無相故不可取,

自性淨故勝善根,障垢斷故極無垢。

勝義如來不是微塵聚合所成的色身並且超越一切有為法的範疇故,凡夫根識無法見;超越比量及名言的境界且無任何形相故,凡夫心識無法取;法界自性本來清淨故,是勝義的善根;已斷盡客塵障垢及習氣故,是最極無垢。

庚五、以三身之分類行義分二:一、略說體相之異門;二、其義廣說。

辛一、略說體相之異門分三:一、自性身之體相及五種功德;二、報身亦具五種差別相;三、化身具有三功德。

壬一、自性身之體相及五種功德:

非初中後無異別,無二離三垢分別,

證悟法界之自性,入定瑜伽師得見。

無量超過恒沙數,具諸不思無等德,

如來無垢法性身,盡斷過失及習氣。

自性身的五相是:無為法相,由最初不生、中間不住、最終不滅故;無分別相,由法界與智慧無有異體之差別故;無二相,由未墮入我與無我二種邊際故;遠離三障相,由徹斷煩惱障所知障及三摩地障故;無垢無分別相,由本來是無垢無分別的光明自性故。具此五相的自性法身唯有證悟勝義法界究竟自性並恒時不動搖安住法性的大瑜伽師佛陀方能現見。榮敦巴大師說:彼相似境界立為總的入定。

自性身具有的五種功德是:無量德,由自性身本體廣大無邊功德無量故;過恒沙數德,由本具功德不可計數超過恒河沙數故;不思德,由自性功德尋思者無法思惟忖度故;無等德,由具有不共他眾究竟無等的諸功德故;斷德,由如來無垢法界身具有斷盡二障及其習氣過失的功德故。

壬二、報身亦具五種差別相:

種種妙法光明身,勤修眾生解脫義,

事業猶如摩尼王,能現種種非彼體。

報身所具的五種功德是:宣演種種深廣妙法語恒時相續不斷;顯現具足相好光明的莊嚴身恒時相續不斷;精勤成就解脫眾生義的精進意恒時相續不斷;事業如摩尼寶王無有分別勤作而任運自成;雖在所化眾生前顯現種種形相然非彼等自體而安住。

壬三、化身具有三功德:

世間令置寂靜道,成熟授記因色身,

不離法界恒安住,猶如諸色不離空。

化身所具三德是最初將諸世間安置於小乘寂滅道中、中間成熟彼等於大乘道中、末後授無上菩提記而令解脫。彼等之因或根本的色身也不離法身界而常住世間故,於輪回未空之間相續不斷,如虛空界中一切色法不間斷般。

辛二、其義廣說分三:一、略說共同安立分類;二、安立各自體相;三、彼等攝義。

壬一、略說共同安立分類:

自生諸佛之遍知,唯稱彼者為如來,

最勝涅槃不思議,各別自證出有壞。

彼者分類由深廣,大自性三功德法,

當知如是自性等,安立法報化三身。

於不依他緣而自生的諸佛一切種智,從斷證究竟的角度稱為如來;由不住輪涅二邊故,是最勝涅槃;由超越分別尋思者的境界故,是不可思議;由摧毀輪回一切過患故,是出有壞;唯是各別自證智自性的大菩提。

彼大菩提的分類:由難證故,稱為甚深功德,由具力故,稱為廣大功德,由相應眾生根機普行化度故,稱為大自性功德,對此三者依次安立自性身、報身及化身的分類。

壬二、安立各自體相分三:一、安立自性身體相;二、安立報身體相;三、安立化身體相。

癸一、安立自性身體相分二:一、略說體相及功德;二、廣說彼等。

子一、略說體相及功德:

其中一切諸如來,自性身之五體相,

攝略宣說當了知,具足五種功德相。

在三身之中,一切諸佛如來自性身的體相,應知雖有極多功德,然攝略而說具有五種功德相。

子二、廣說彼等分二:一、廣說體相;二、廣說功德。

醜一、廣說體相:

無為法與無別異,以及遣除二種邊,

煩惱所知三摩地,三障決定得解脫。

無垢無有分別心,諸瑜伽師境界故,

由於法界自性力,本來清淨故光明。

無有生住滅故,是無為法;無漏法界與究竟智慧二者無絲毫差別;遣除增損二邊;貪等煩惱障、非煩惱的一切種智障——所知障以及隨欲趨入殊勝三摩地的無知三摩地障,決定從彼三障中解脫是無障無礙的體相;於本體本無障垢及二取分別,彼者唯一是在圓滿方便智慧中入定的諸瑜伽師的境界故,由法界自性力本來清淨故,是光明之體相。

醜二、廣說功德:

無量無數不思議,無等清淨之究竟,

當知彼等諸功德,真實自性身具足。

廣大故及無數故,非為尋思境界故,

唯佛習氣亦斷故,次第是為無量等。

比量無法測量的無量、數目無法計算的無數、分別心不可思議、不與他法等同、清淨究竟的諸多功德真實自性身悉皆具足。此亦依次由廣大、無數、非尋思者境界、唯是佛所具功德、斷盡二障及習氣故,是無量等。

癸二、安立報身體相分三:一、廣說報身體相;二、複攝彼義;三、隨緣示現。

子一、廣說報身體相:

圓滿受用諸法故,顯示自性之法故,

大悲清淨之等流,利益眾生無息故。

無有分別任運中,所欲如實滿足故,

以如意寶神通故,圓滿受用身安住。

圓滿受用種種深廣妙法的法語相續不斷故,恒時示現報身自性的相好等法故,度生大悲的清淨等流果利益眾生恒時相續不息故,彼等於無分別任運自成中也能如實滿足一切所欲故,如意寶是如意寶般的自在神通力的遊戲中顯現種種,然非是彼等顯現的自體故,以此五相圓滿受用大乘法的報身如是而安住。

子二、複攝彼義:

說法示現業不息,無有加行功用相,

顯現不是彼自體,此處種種示五相。

佛語說法,示現佛身,大悲利生事業恒時不息,於此等均無功用加行,報身自現中雖不顯示種種的自性,然於所化他眾處顯示種種,如是共示現五種相。遍知多羅瓦說,此處是指五者的共同結論,即說報身此處顯現種種等五相。

子三、隨緣示現:

如由種種形色物,摩尼中現非彼體,

亦由眾生種種緣,如來顯現非彼體。

譬如將摩尼寶放在有種種形色的布基上,本非摩尼寶的真實形色然顯現種種形色,如是,由所化眾生的根機、意樂、信解等種種因緣,以法界、智慧、事業三者周遍一切眾生的自性——諸佛也非彼等體而顯現彼等。

癸三、安立化身體相分二:一、殊勝化身示現十二相;二、次第引導眾生之作業。

子一、殊勝化身示現十二相:

依大悲心知世間,觀照一切世間界,

法性身中不移動,幻化種種之事業。

天界出生聖白幢,從於兜率天宮降,

入於母胎及降生,善巧通達工巧處,

王妃眷屬中嬉樂,出家修習諸苦行,

往詣菩提道場中,降伏一切諸魔軍,

圓滿菩提轉法輪,趨入大般涅槃界,

普於不淨刹土中,輪回未空恒示現。

由何因示現?由依攝受無量眾生的大悲心了知所有世間界故。如何示現?以智悲二者觀照相應的一切所化世間後,在如所有智的法性身無有遷變的入定境界中不移動而示現。示現何種義?即示現幻化自性的種種相——希奇的十二種事業相。此亦,以第四導師為例,在兜率天聖者白幢天子示現出生之事業,爾後示現十二相。即自兜率天降臨南贍部洲;入摩耶夫人胎中;降生藍毗尼園;善巧通達文字等工巧處;王妃眷屬中嬉戲;舍王宮出家;尼蓮河畔六年苦行;往詣菩提道場——菩提樹金剛座;金剛座上初夜分以大慈力降伏一切魔軍;後夜分得證圓滿菩提;三轉法輪;拘屍那城雙林樹間示現入大般涅槃界。如是共有十二相事業。在何處示現?在諸不清淨刹土中。示現多久?乃至三有輪回未空之間相續不斷任運示現。

子二、其作業次第引導眾生分三:一、安置平凡者於小乘道;二、安置聲聞於大乘道;三、安置大乘於解脫位。

醜一、安置平凡者於小乘道:

演說諸法無常苦,無我寂靜知方便,

先令眾生厭三有,後令悟入於涅槃。

如是示現後引導所化眾生,首先了知調伏所化眾生的方便,即由演說四法印——諸行無常、有漏皆苦、諸法無我、涅槃寂靜,而展開的妙音,如來先令所化眾生對三有生起厭離心,後將彼等安置在寂滅輪回過失的聲聞涅槃中。

醜二、安置聲聞於大乘道:

既入聲緣寂滅道,具有已得涅槃想,

妙法蓮華等諸經,宣說諸法真實性,

遣除彼等先前執,而以智慧方便攝,

令彼成熟於勝乘。

若自已入於唯能寂滅輪回痛苦的聲緣寂滅道並已證得阿羅漢果而生起獲得究竟涅槃的想法,對彼等聲緣,在《妙法蓮華經》《大涅槃經》中宣說諸法真如性——空性大悲雙融的究竟一乘,遣除彼等先前未得涅槃而執已得之心,即以欲救度一切眾生於痛苦的大悲方便與證悟諸法無自性的智慧二者雙融攝持,成熟彼等於無上勝乘道。

醜三、安置大乘於解脫位:

授與殊勝菩提記。

如是已入於大乘道者當獲得八地等時,佛親自授彼無上菩提記:汝於某國土、號某如來、某劫成等正覺、眷屬數量幾何、正法住世幾時等。

壬三、彼等攝義分二:一、對應根據攝於三義之中;二、對應實際攝於二義之中。

癸一、對應根據攝於三義之中:

甚深圓滿大勢力,善引凡夫同利故,

彼等次第應稱為,甚深廣大大自性。

難證故甚深,成就他利的勢力圓滿,相應所化凡夫眾生的意樂從輪回中善加引導故,彼三依次以甚深稱為法身,以廣大稱為報身,以大自性稱為化身。

癸二、對應實際攝於二義之中:

此處初者為法身,其後二者為色身,

如于空中色安住,于初身中後身住。

此處宣說初者是法身,其後二者是色身故,佛身可攝於彼二者中。猶如在虛空中有色法安住,如是,是在法身中後二者報化身安住並顯現。

庚六、于眾生未盡間彼等常住義分二:一、略說常住之根據;二、其義廣說。

辛一、略說常住之根據:

由無量因眾無盡,慈悲神足智具樂,

得法自在滅死魔,無體世尊故常法。

此亦,由色身常住的七種根據及法身常住的三種根據,共有十種根據。

首先,色身攝受眾生的四種根據是:絲毫不貪著身命等護持聖法等,常住利他的無量因已具足;既發調伏眾生的誓願,定須荷擔調化無盡所化眾生的事業;乃至輪回未空之間饒益眾生的大慈悲相續不斷;能盡輪回際常住利他的四神足已得自在。

不舍世間的三種根據是:以智慧證悟輪涅大平等不見有可取捨之境故,永時不生厭離;雖住輪回然由圓滿具足無漏三摩地的安樂故,不被痛苦所害;于一切諸法自在而轉故,雖相續不斷安住輪回然絕不會被其過失所染。如是以七種根據成立色身常住。

其次,獲得無遷變的法身故,摧滅死魔;本非有為法的體性故,生滅皆空;乃至輪回未空之間也是一切世間眾生的怙主聖尊,即已成世間怙主故,是恒常法。如是以三種根據宣說法身常住義。

辛二、其義廣說分三:一、色身常住之根據;二、法身常住之根據;三、對應二身攝義。

壬一、色身常住之根據:

棄捨身命財三者,護持諸佛正法故;

為利一切諸有情,究竟圓滿本願故;

佛身淨潔及澄清,大慈大悲生起故;

神變神足力顯示,彼者住世行持故;

成就妙智於輪涅,取捨二執脫離故;

恒常圓滿而具足,無量等持大樂故;

常住世間利益他,不為世間染汙故。

佛于三大阿僧祇劫中,毫不耽著身命財三者並普作佈施後,護持聖法等無量因已圓滿修集故,為利有情而常住世間。

若想:雖然因緣已具足但若無必要則不須常住世間。答曰:定須常住,因為為利益一切眾生最初就立誓從痛苦中救拔一切有情,由對境眾生無窮無盡、且所發誓願應究竟圓滿故。

又問:雖有所化眾生但如果佛不欲久住呢?

答曰:有久住欲,因為佛自身已具足,普緣一切眾生而熾然生起的煩惱障淨潔、所知障澄清的究竟圓滿無量相續不斷的大悲功德故。

又想:雖然有已具足無量因等三種根據,但若住世壽命已盡則不能常住。

答曰:能常住,因為由一變無量,無量變一等神變及於三摩地得自在力故,隨所化應如何調伏而相應示現色身,彼佛盡輪回際安住且相續不斷行持故。

又問:雖然具有安住世間之力,但若生起厭離而不住呢?

答曰:絕不厭離輪回,因為由已成就的清淨妙智從輪涅自性二種執著中解脫。亦即,不見有輪涅取捨處故,不見有所斷的輪回境。

又想:若被輪回痛苦所逼迫則不會常住。

答曰:不會受逼迫,因為由恒時圓滿具足無量三摩地的不可思議安樂故,任住多久也不受迫害。

又想:若被輪回過失染汙則不會常住。

答曰:不會被染汙,因為雖然為利他常住世間並隨順眾生因緣相應行持,但不被世間法染汙故。亦即,佛身雖現於輪回然不被其過失所染故。

壬二、法身常住之根據:

獲得無死寂靜處,無有死魔現行故;

無為自性之能仁,本來極為寂靜故;

恒常是諸無依者,皈依處等合理故。

由已圓滿現前斷證究竟的法界,獲得粗大分段死及微細變易死永遠寂靜處,無緣現行生滅相的死魔故;法界本是常住,因為具有無為法自性的能仁法身本來已寂滅了生死等故;無欺誑故是恒常,因為並非暫時而是無依怙眾生永恆的皈依處、怙主、至親等是合理故,因此乃至輪回未空之間絕不可能不是眾生的皈依處。

壬三、對應二身攝義:

由前七種無誤理,顯示色身恒常性,

由後三種無誤理,顯示法身恒常性。

由前七種根據顯示色身恒常性,由後三種根據顯示法身恒常性。

庚七、如實不可思議義分二:一、略說;二、廣說。

辛一、略說:

非言語境勝義攝,非心所觀超譬喻,

無上輪涅不攝故,佛境聖亦不可思。

非言語境界故,勝義所攝故,非是心識所觀處故,超越譬喻故,最勝無上故,佛三身的境界縱然十地諸聖者也不可思議,何況餘者。

辛二、廣說分三:一、依次宣說根據;二、對應二身攝義;三、功德不可思議之理。

壬一、依次宣說根據:

不可思議離言故,離言勝義所攝故,

勝義所攝非思故,非思超越比量故,

超越比量無上故,無上輪涅不攝故,

輪涅不攝不住故,不取輪涅過德故。

之所以十地大自在者也不可思議如來三身,是因為以語言不可說故;之所以語言不可說,因為語言境界是世俗而此者是勝義所攝故;之所以勝義所攝,是因為心識決定能周遍觀知世俗然此非心識思量之境故;之所以非思量境,是因為非以世間比喻根據等比量之境故;之所以非比量境,是因為超越世間且最勝無上故,無有比喻等;之所以是最勝無上,因為以輪涅不攝故;之所以輪涅不攝,是因為不住輪涅二邊故,由對涅槃功德及輪回過失無分別故。

壬二、對應二身攝義:

前五正理微細故,如來法身不思議,

第六正理自在故,如來色身不思議。

由前面所說五種根據甚深微細故,如來法身不可思議;由第六輪涅不攝或自在的根據,雖顯現生滅然非彼有事或自性故,宣說如來色身不可思議。

壬三、功德不可思議之理:

無上智悲等功德,至德彼岸佛不思,

是故諸佛最後相,自在大仙亦不知。

概要宣說不可思議:因為由現量證悟如所有盡所有義的無上智慧及救度無量眾生的大悲以及事業等故。亦即,具足無量諸功德而到達一切功德彼岸或究竟的如來不可思議,故以八相安立自生諸佛法的最後相——不可思議縱然是安住清淨地並獲得十自在的諸大仙菩薩聖者也非現量如實了知,更何況餘者呢?

大乘無上續論辨三寶種性中菩提品第二終。

大乘無上續論辨別佛法僧三寶種性或來源中的菩提品第二釋竟。





主持人
麥彭仁波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