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2/01/05 22:40:22
學習次第 : 進階

辨了不了義善說藏論 第四講

夏巴曲傑仁波切(2001年)

三無自性裡面的前面兩個無自性講完了(前面兩個無自性,就是遍計執是相無自性,依他起是生無自性),有關於三種無自性的第三個「勝義無自性」,分兩個部分:第一個就是「依他起」是勝義無自性性的道理,昨天也介紹完了,今天講第二個部分,就是「圓成實」是勝義無自性性的道理。“

立第二勝義無自性理,解深密經云:「復有諸法圓成實相,亦名勝義無自性性。何以故?勝義生!若是諸法法無我性,說名諸法無自性性,即是勝義。言勝義者,謂一切法無自性性之所顯故。由是因緣,說為勝義無自性性。」此說諸法法無我性圓成實相,由是清淨所緣境界,故是勝義。由是諸法無我自性之所顯示,所安立故,亦名諸法無自性性,故名勝義無自性性。

「立第二勝義無自性理,解深密經云」,在《解深密經》的經文裡面講的「復有諸法圓成實相,亦名勝義無自性性」的時候,前邊講「復有」,後面講「亦名」,這表示前面已經講過一個勝義無自性性的道理了,接下來又講另外一個勝義無自性性的道理,就是有關於圓成實性勝義無自性性的道理。佛陀接下來講「何以故?勝義生!若是諸法法無我性,說名諸法無自性性,即是勝義。」圓成實指的是什麼呢?一切諸法「法無我性」的關係,所以叫諸法無自性性,這個也叫勝義。「言勝義者,謂一切法無自性性之所顯故。」這邊所講的「勝義」是指一切法無自性性這一點。「所顯」有僅僅、單單的意思,就是一切諸法之上單單它的本性是沒有的,「法無我性」這種本性就是一種法無我的本性。

在應成派還有唯識宗所講的「法無我」是不一樣的。應成派所講的「法無我」,就是說一切法諸諦實無,這個是指「法無我」;正面的說,中觀應成派所安立的「法我」是什麼呢?就是一切諸法它是「諦實有」的,這個是所破的「法我」。應成派所安立的「法我」,一定要在一個事相上安立。比如說在瓶子上會執著有一個「法我」,就是在瓶子上面會執著有一個「諦實成就」的這一分,這一分是應成派所要破的「法我」。

唯識宗所安立的「法我」是指什麼呢?比如說大腹扁足能盛水用的這個東西,是詮瓶子聲音的執色處,這個「自相有」(自性成就)的這一分,是唯識宗所要破的法我。唯識宗所破的法我,同樣是法我,可以從三種不同的角度來詮釋,剛剛講的是第一種。第二種就是我們會感覺瓶子它是外境成就的,「外境成就」的這一分,也是唯識宗所安立的所破,這是第二個。第三個就是會感覺瓶子跟我們的眼睛之間,好像有一個空間在那個地方,那是一個距離,感覺瓶子跟眼識「有距離」的這一分,這也是唯識所要破的法我。

這邊講的圓成實性,它指的就是勝義諦,圓成實性跟勝義諦是同義詞。圓成實性到底是怎麼安立呢?比如在瓶子上面有一個所破的遍計執,這個「所破的遍計執」是什麼呢?就是剛剛唯識宗所安立的所破有三個,其中一個就是「大腹扁足能盛水的東西,是詮瓶子聲音的執色處自相成就」的這一個,是所破的遍計所執。這種遍計所執是沒有的,是根本不存在的,像兔子角一樣是不存在的。有人就會反問:它應該存在啊!因為它是遍計所執的關係,它應該存在。我們就要回答說:這是不一定的。不一定的意思就是說,是遍計所執的話,不一定就是存在、是有的。

「言勝義者」,這裡所講的「勝義」到底是什麼呢?勝義就是所有的一切諸法,它上面有一種無自性性(所謂的無自性性,就是它僅僅是法我的這一分),叫做勝義。「由是因緣,說為勝義無自性性。」因為諸法之上法我無的這一分,它是無的關係,所以說勝義無自性性。

宗喀巴大師先把有關於圓成實性是勝義無自性性的根本經,《解深密經》引出來了,在(142)宗喀巴大師就開始解釋這一段經文的意思。「此說諸法法無我性圓成實相,由是清淨所緣境界,故是勝義。」這個意思就是說,諸法的「法我無性」,也叫做「圓成實相」,它是清淨所緣境界。這邊所謂的「清淨」是指什麼呢?在唯識宗或中觀宗同樣都有「學位」和「無學位」的兩種補特伽羅。學位的補特伽羅,他有一種平等的智慧,這種平等智慧所緣的境界,就叫做圓成實相(或者是諸法的法無我性)。這邊的「清淨」就是平等的智慧。平等的智慧它所緣的只是空性而已,沒有其他的東西。所以這邊宗大師解釋「圓成實相」是什麼呢?就是平等智慧所緣的那個境,叫圓成實相,另外一個意思叫勝義。「由是諸法無我自性之所顯示,所安立故」,這個「勝義」是怎麼個講法呢?就是在一切諸法上的那種「我」是沒有的,它僅僅遮止這一分。「之所顯示」就是「僅僅」的意思,僅僅遮止「我無」的這一分就是它的勝義,「亦名諸法無自性性」因為這樣的關係所以就說它是「諸法無自性性」,「故名勝義無自性性」或另外又叫它為「勝義無自性性」。

這邊所講的「僅僅我無」的那一分,安立為勝義無自性性,這是怎麼的講法呢?以《攝類學》來講,這是一種「無遮」。我們舉個例子,比如這個桌子上面沒有瓶子,沒有瓶子的這一分它是無遮,因為沒有瓶子的這件事情,它僅僅表示「瓶子是不存在的」;同樣的道理,我們在講「無我」所要遮止的事情上面,比如在瓶子上面要遮止它的「法我」,就是在諸法之上僅僅遮止它「法我」的那一分,這叫空性,它是一種無遮法。就跟剛剛舉的例子一樣,在沒有瓶子的桌子上面,「瓶子是沒有」的這一分它是無遮的;所以這邊所講的空性,是指在諸法上「僅僅遮止法我」的那一分叫空性。在唯識宗裡面所安立的圓成實性(或說勝義諦),它只放法無我,而不放人無我;在唯識宗裡面,僅僅把「法無我」這一分放成圓成實性。“

又解深密經云:「若勝義諦相與諸行相一向異者,應非諸行唯無我性,唯無自性之所顯現,是勝義相。」又譬喻時,唯於無色立為虛空,說亦如是安立無我。以於有為有法,斷除法我,無戲論之滅,即安立為法無我性圓成實相,極顯然故。若許此經說真實義是為了義,而不安立唯破所破,即是不變圓成實性,反說不待破除所破,唯於心現自然成就,實為相違。

接下來宗喀巴大師他又引《解深密經》云:「若勝義諦相與諸行相一向異者,應非諸行唯無我性,唯無自性之所顯現,是勝義相。」「諸行」是指有為法、或者是無常法,「諸行相」就是有為法,「若勝義諦相與諸行相」就是有為法和有為法之上的勝義諦相,它們如果是「一向異者」,它們是相異的話,這邊所謂的「相異」,比如瓶子和柱子它們是相異的,一點關係都沒有的話,會有什麼過失呢?佛陀就接著講「應非諸行唯無我性,唯無自性之所顯現,是勝義相。」這樣的話,這邊諸行上有一個勝義諦,這個勝義諦它就不是諸行的唯無我性。

主要講的是什麼意思呢?如果瓶子上有一個勝義諦(瓶子上有一個空性),瓶子上的空性和瓶子的本性是相異的話(本性相異就是本性一點關係都沒有),這樣子瓶子上面的空性就不能安立(這種空性就不能算是瓶子上面究竟的本性),因為它根本沒有關係了;這個就好像剛剛舉的例子,瓶子跟柱子它本來就是本性相異的關係,所以瓶子和柱子是一點關係都沒有,所以瓶子也不是柱子的性質,柱子也不是瓶子的性質,是這樣的情況。如果有人說,一切的有為法和一切無常法上面的空性,它們是像柱子、瓶子一樣,一點關係都沒有的話,那一切諸法上面的空性就不能算是一切諸法的究竟性質,這樣會有過失。主要是講一切有為法跟一切有為法上面的空性,它們兩個的本性是「一」的,如果是「異」的話,會有這樣的過失。

15“)「又譬喻時」,在後面有一個譬喻,「唯於無色立為虛空」,這邊「無色」是講色法,只要是色法它一定有一個性質,就是「質礙性」它會有一種遮擋的本性存在。虛空是怎麼安立的呢?就是有一法,它僅僅是沒有遮擋本性的那一分,安立叫虛空。這邊講的「虛空」,跟我們平常所講的天空、太空是不一樣的。因為這邊所講的「虛空」是眼睛看不到的,這個僅僅是無質礙性的這一分上面,安立叫虛空;平常我們所講的太空、空間,是我們可以看得到的,這是不一樣的,要區分開來,「說亦如是安立無我。」就如同這樣的說法,所謂的「無我」也是類似虛空這樣的安立。是怎麼樣的安立法?就是僅僅把「無我」的那一分安立成「無我」,只有這樣而已。

「以於有為有法,斷除法我,無戲論之滅,即安立為法無我性圓成實相,極顯然故。」在有為法上面,我們僅僅要遮止的、要斷除的是「法我」的這一分,這一分是毫無戲論的一種無遮(滅就是無遮的意思),僅僅是「無遮」的這一分把它安立成「法無我性」,或者說圓成實相,這種安立是非常清楚的。不僅在前面宗喀巴大師所引的《解深密經》,(13“)剛開始講的「復有諸法圓成實相」,這個地方已經很清楚的顯示了;在後面「顯喻」的部分,比喻圓成實性就好像虛空一樣,虛空它所要譬喻的就是僅僅遮止法我的那一分而已。譬喻的這一部分在《解深密經》也是很清楚的表現出來,就是這邊講的圓成實相、或者是法無我、或者是空性。這邊講的僅僅遮止「法我」那一分的無遮,才安立叫「空性」或「圓成實性」。

前面已經很清楚把圓成實相或空性,它的基本觀念講清楚了。接下來宗喀巴大師,又引了西藏的前代諸法(像前面有提到遍智慧幢、或者法獅子這些大師)他們安立的那種空性,就跟前面宗喀巴大師所安立的空性是不一樣的,怎麼不一樣法呢?「若許此經說真實義為了義」,他們也承許《解深密經》所說的真實義就是空性,就是真正的了義,「而不安立唯破所破」,但是他們不安立唯破所破(這邊所要講的「所破」就是指「法我」),僅僅破掉法我的無遮這一分,「即是不變圓成實性」他們不把無遮的這一部分,安立成不變的圓成實性。在前面歷代的西藏諸師,他們不是這樣子安立的;可是以宗喀巴大師他所認為的唯識宗是安立成說,僅僅破除法我的無遮這一分它是空性,另外的名字也叫不變圓成實性。「不變圓成實性」跟「空性」是同義詞,這邊為什麼講「不變」呢?因為「空性」它不會改變,詞義上的解釋是這樣子的。西藏的諸師,他們不這樣子安立成空性,「反說不待破除所破」,反而說不要去破除它的所破(所破是指法我),不待破除所破,「唯於心現自然成就」,而唯僅僅是在內心會顯現一個成就法(一般講說一個是遮遣法、一個是成就法,這邊所講的是顯現一個成就法),那個東西才叫做空性,如果這樣子安立的話,「實為相違」實在是很矛盾的一件事情。“

此宗圓成實,唯由破除諸法我性,說名諸法勝義無自性。非所破自性,由無自相而說為無自性。

這一段是宗喀巴大師最後的總結,「此宗圓成實」唯識宗所安立的圓成實是什麼呢?「唯由破除諸法我性」,就是僅僅破除諸法的法我性的這一分叫圓成實性,或者「說名諸法勝義無自性」。這個講完了以後,他就辯析說,這樣的破法跟應成派所講的不一樣。應成派是怎麼破呢?「非所破自性,由無自相而說為無自性。」一般來講的話,唯識宗也承認諸法是無自性的,應成派也說諸法無自性。在唯識宗來講,瓶子本身是有自相的,那瓶子是無自相的原因是什麼呢?是因為大腹扁足能盛水的東西,是詮瓶子聲音的執色處,自相無的關係,所以說瓶子「無自相」。可是在應成派來講,他認為瓶子不僅僅是「無自性」的,而且瓶子是「無自相」的。所以唯識宗認為瓶子是「無自相」的這一點,跟應成派是有區別的。

在應成派所認為的「自性」、「自相」是同樣一件事情,所以瓶子是「無自性」的話,它就是「無自相」的。所以在應成派所安立的無自性,跟唯識派所安立的無自性就不一樣了。應成派所安立的「無自性」,就是說瓶子「無自相」的關係,所以瓶子「無自性」;可是在唯識宗沒有辦法安立瓶子無自相的關係(因為如果瓶子無自相安立下去,就有很多的地方安立不下去了),所以這點唯識跟應成派就是不一樣的。所以這邊講「非所破自性」,在唯識宗來講,它非所破的自性;它並不像應成派,是透過瓶子「無自相」而安立「無自性」的關係,而說為「無自性」。這一句話的陳述,就是說唯識宗並不像應成派一樣這樣子安立的,所以最後一句就把唯識宗跟應成派作區分。“

戊三、顯喻

三無自性喻如何等。解深密經云:「譬如空華,相無自性性,當知亦爾。勝義生!譬如幻像,生無自性性,當知亦爾,一分勝義無自性性,當知亦爾。勝義生!譬如虛空,惟是眾色無性所顯,遍一切處,一分勝義無自性性,當知亦爾,法無我性之所顯故,遍一切故。」遍計所執如空華者,是喻唯由分別假立,非於所知喻其全無。依他如幻,至下當說。圓成實喻,文中自顯。

「三無自性喻如何等,解深密經云:譬如空華,相無自性性,當知亦爾。」這裡面佛陀又譬喻說,三性它是三種無自性性,每一種是怎麼對呢?像遍計執是相無自性性,講這個我們不太容易弄清楚,所以佛陀就譬喻這種情況就好像虛空華一樣,它也是相無自性性的。因為虛空華它是相無自性性的關係,同樣的,同理或者是類似的,遍計執它也是相無自性性的,應該要這樣去了知。

接下來講第二個,「勝義生!譬如幻像,生無自性性,當知亦爾,一分勝義無自性性,當知亦爾。」剛剛遍計執已經講完了,接下來講依他起,依他起是生無自性性的、也可以說是勝義無自性性。接下來用什麼譬喻呢?就好像幻像(就是幻影),這個幻影它是生無自性性的、也是勝義無自性性;同樣的道理,依他起性也是生無自性性的、勝義無自性性的,同理可以這樣了知。

第三個,「勝義生!譬如虛空,」接下來就是說圓成實,就如同像虛空一樣。虛空有什麼特點呢?第一個特點是「惟是眾色無性所顯」,這邊所講的「眾色」就是指質礙的那個本性,僅僅遮除掉質礙的那一分,這是虛空的第一個性質。接下來第二個是「遍一切處」,遍一切地方都有這種性質的,因為這樣的關係所以安立虛空。「一分勝義無自性性,當知亦爾,法無我性之所顯故,遍一切故。」,圓成實性它是勝義無自性性的,也像虛空這樣子,類似這樣子。怎麼個像法呢?就是圓成實性,它僅僅是遮除掉法我的這一分無遮,這是第一個;第二個圓成實性(空性),它是遍及在諸法之上的。因為這兩個性質,跟虛空的那兩個性質是類似的,所以拿虛空來譬喻說,就如同虛空是勝義無自性性的關係,圓成實性也是勝義無自性性。

接下來就是「經」,宗喀巴大師就解釋說,「遍計所執如空華者,是喻唯由分別假立,非於所知喻其全無。」剛剛從經文裡面有說「空華」所要譬喻的,是譬喻遍計執是相無自性性的;「幻像」所要譬喻的,是譬喻依他起性是生無自性性和勝義無自性性;然後第三個是透過「虛空」來譬喻,圓成實性是勝義無自性性的。這個光從經文是不太容易了解,宗喀巴大師在這邊就很清楚的把它解釋出來,「遍計所執如空華者」,遍計所執就好像虛空華一樣,(一般我們講的虛空華,就像兔子角一樣,它是不存在的東西),這邊的「虛空華」是表示什麼呢?我們會在分別心上面,去安立虛空華、兔子角這種沒有的東西,所以虛空華它是就哪一點來作譬喻呢?「是喻唯由分別假立」,它僅僅是由「分別心」所安立的這一點來譬喻的;同樣的,遍計執它的存在,也僅僅是唯由「分別心」所安立的這一分,是這樣子譬喻的。

可是有人會問,這個譬喻好像不太對,為什麼呢?因為虛空華根本是不存在的,就像兔子角是不存在的,可是我們在講遍計執的時候,遍計執是存在的,這個不能譬喻啊!所以接下來宗喀巴大師很清楚講說,所謂的「譬喻」它只是譬喻某一分而已,相同的性質是作相類似的譬喻,不同的那一分不作相類似的譬喻。所以他接下來講「非於所知喻其全無」,並不是單單就虛空華它是所知法(所知就是存在、不存在,有、沒有的意思),就是說虛空華它根本是沒有、不存在的東西,所以虛空華它是不存在的這一點,並不是就這一點來作譬喻的。所以「非於所知喻其全無」,譬喻說遍計所執根本是不存在的。

「依他如幻」,前面已經把遍計執的譬喻講完了,接下來就講依他起,依他起所相對的譬喻是「如幻」,前面所講的幻像,(154)「勝義生!譬如幻像,生無自性性,當知亦爾。」這個時候講依他起是生無自性性和勝義無自性性,比如「幻像」也是生無自性性、勝義無自性性,一樣類似的這個譬喻,「至下當說」在哪裡說呢?我們翻到後面的(673)「若謂解深密經說依他起猶如幻事,莊嚴論說一切有為皆如幻事,故諦實有非彼正義。」有人會作這樣的疑惑、或作這樣的問難,《解深密經》它說依他起就猶如幻像一樣,不只在《解深密經》有作這樣的說明,在《莊嚴經論》也這樣的作說明,莊嚴論云:「猶如起幻師,譬虛妄分別,如彼諸幻相,譬說二種迷。」不只在《解深密經》以幻像,在《莊嚴經論》也是取幻像這個譬喻,來譬喻依他起它是沒有諦實的。「故諦實有非彼正義」,這樣的話在唯識宗講的「諦實有」,應該不是正確的意思。

接下來唯識宗回答說,答:「非如幻等,即便決定不說諦實,要在採取幻喻等義。」應成派說諸法是無自性的,就好像幻影、幻像一樣,應成派說諸法無自性的時候,舉的例子也是取幻像;在唯識宗講依他起是生無自性性、還有勝義無自性性的時候,它取的譬喻也是幻像。可是唯識宗在舉幻像的譬喻時,沒有辦法譬喻「無諦實」這一點;而在應成派所要譬喻的,就是「無諦實」的這一點。所以真正重要是要在「取幻喻等義」,看它譬喻是在哪一點?在哪一個意思上去作譬喻的?要這樣子看。所以接下來宗喀巴大師就引《莊嚴經論》這個偈頌。“

接下來(16“)還有一句沒講完,「圓成實喻,文中自顯。」這邊講有關圓成實性的譬喻,「文中」就是指《解深密經》,它在裡面就很清楚的顯現出來了。我們再翻回剛剛所講的《解深密經》(15“末2)這邊所講的「譬如虛空,惟是眾色無性所顯,遍一切處,一分勝義無自性性,當知亦爾。」它已經很清楚的在文中,把「虛空」它是如何的跟所要譬喻的圓成實性的譬喻,很清楚的顯現出來。在虛空裡面所要講的,這邊我們真的要認識的,就是虛空它有個特點,它僅僅是無質礙這一分的無遮,這一分我們就安立它叫虛空。這個虛空再作一個譬喻,比如說沒有瓶子的桌子上面它是沒有瓶子的,講「桌子」的時候,我們講到的是一個「成立法」;可是沒有瓶子的桌子上面「沒有瓶子」的這一點是「無遮」,因為它所要遮遣的,就是瓶子存在的這一點把它遮遣掉而已,所以它叫無遮。

同樣的道理,像虛空也是這樣,虛空它是怎麼安立的呢?虛空僅僅是無質礙的這一分,它是在哪一個上面有的呢?就是我們平常講的「空間」。空間跟虛空要作區別,一般我們講的「空間」,我們的眼識所攝(眼睛可以看得到的),比如眼睛可以看到牆壁,中間有一種透明的樣子,那個是我們眼識可以看得到的。可是這邊所安立的虛空,就是僅僅無質礙的這一分,就是虛空的意思。僅僅無質礙的這一分,它安立在哪一個上面呢?就是安立在「空間」上面。這邊的「空間」是眼睛可以看得到的,這個空間是無常的,在空間這個無常法上面,安立一個僅僅是無質礙的這一分。

現在接下來「眾色無性所顯」,它所要譬喻的,就是圓成實性它也僅僅是在所要遮止的那一點(所破的那一點就是法我),僅僅遮破「法我」的那一分,就是圓成實性,就是空性。可是僅僅遮破「法我」的這一分,在什麼上面安立這一分呢?就像剛剛講無瓶子的這一分,是在沒有瓶子的桌上安立的;也好像說虛空是遮止質礙的這一分,它是安立在什麼上面?安立在空間上面的。同樣的道理,圓成實性是安立在什麼上面呢?就是安立在依他起上面,或者是安立在諸法上面。這樣子譬喻「眾色無性所顯」,這句話所要講的就是圓成實性它是一種無遮,並不如有一些西藏的前代諸師,會講說所謂的空性,就是「唯於心現自然成就,實為相違」,有些人就把空性安立成「心之前所顯現的一種自然成立的法」。比如我們講自然成立法,就是說像桌子,它是一種成立法,有一個東西在那個地方,它並不是遮遣什麼東西,它是自己成立的一個東西,遮遣法和成立法是這樣子作區分的。可是歷代的其他諸師,把空性安立成是一種成立的法,可是從這個譬喻也可以很清楚的知道,事實上圓成實性它根本是無遮的,這個是第一個譬喻,就是「眾色無性所顯」。

接下來「遍一切處」,虛空它是遍一切處的,這怎麼講?比如虛空在東方也有、南方也有,東西南北方各處都有,所以虛空它是遍一切處的。同樣的,圓成實性也是遍一切處的,它遍一切處的形態,是怎麼的形態法呢?就是在每一個法上面,都有這個法的圓成實性;另外的意思就是每一個法上面,都有這個法的空性。所以這個圓成實性,它也是無質礙性的,而且是遍一切處的。“

接下來我們就要了解它遮止的是一種所破,在唯識宗所安立的所破,比如說瓶子外境有的這一分,是它要遮止的所破;或者另外一種所破,就是大腹扁足能盛水的東西是詮瓶子聲音的執色處自相有,這一分是它的所破。以應成派來講的話,它的所破是什麼呢?比如同樣以瓶子來講的話,瓶子的諦實成就、或諦實有、或諦實成立,這一分是它的所破。這種所破要怎麼去認識它?以應成派來講,瓶子是諦實成就的那個樣子,或者說瓶子它是顯現外境而有的那個樣子、那種形態、那種情形,必須認識它之後,才去遮破它;而並不是說離開了這個瓶子上面的這種所破,去破其他的東西,不是這樣的。是在這個瓶子上面,我們會有一種錯誤的執著,這種執著也有一個所破,這個所破的東西是不存在的,可是我們卻執著它在!它在!所以這時候要針對這個瓶子上面,去找到我們執著的那個點在哪裡?那個所破在哪裡?以應成派來講的話,就是瓶子的諦實成就;以唯識宗來講的話,就是瓶子的外境成就,或者是大腹扁足能盛水的東西是詮瓶子聲音的執色處自相成就,這一點我們要把它找出來。就是我們內心覺得那個「成就」到底是怎麼樣?找到了以後才能去破它。

破的時候,我們要用什麼道理去破呢?用什麼正理去破呢?就像前幾天有為各位講過的,透過離一異的正理、或離一異的正因,來破斥這種所破;另外我們也可以用緣起見,用很多正確的理路來破掉這種所破。接下來我們講說,前面所譬喻的這種空性,它是一種無遮,並不是如前面所講的它是一種成立法、自然成就的,並不是這樣的。“

經說皆無自性,其無自性之理,當如是解。若不爾者,說三自性皆由無其自相安立名無自性,是於宣說無自性經,如言執義。若如是者,獲得無見,或斷滅見,俱謗三性,成無相見故。若依他起無自相者應無生滅,故謗依他起。若圓成實無自相者,應非諸法本性。

65)「經說皆無自性,其無自性之理,當如是解。」一般經中有講說一切諸法無自性,這種一切諸法無自性的道理,跟無自性的解釋方法「當如是解」,就好像前面所說的那個樣子,是怎麼樣子呢?就是一切諸法它可以分成三種:一種是遍計執,一種是依他起,一種是圓成實,這三性是無自性的。可是它無自性的方式,跟應成派是不太一樣的,唯識宗無自性的這種方式是有一個對一個,因為一切法有分三性,每一性它無自性的那種方式是不一樣的,比如說像遍計執它是相無自性性的關係,所以我們說它無自性;依他起是生無自性性、或者說勝義無自性性的關係,所以我們說依他起是無自性性的;圓成實性是勝義無自性性的關係,所以說無自性的,要這樣子分。而應成派是說,一切法無自性,它無自性的方式都是一樣的,並不如唯識宗這樣子分開、有區分;在應成派來講,一切法是諦實不存在的,或是不是從自方存在的,或者不是自相存在的,應成派是這樣子作說明,他只有一種解釋方法而已,不像唯識宗是分開解釋的。

接下來,「若不爾者,說三無自性皆由無其自相安立名無自性,是於宣說無自性經,如言執義。」如果不像剛剛這樣子分開解釋無自性的話,統一的說三種無自性(遍計執、依他起、圓成實),皆是透過無其自相安立而說它無自性的話,這樣子的話就是在宣說《無自性經》(二轉法輪,也就是般若經)。講三無自性的時候,解釋的方法不像唯識宗那樣,而是說「它是無自相的,所以說一切法無自性」的話,就表示這個人的主張是「如言執義」,他是照著第二轉法輪,就是照著《般若經》的詞義上,他執著著詞面上的意思,來作這樣解釋的。

「若如是者,獲得無見,或斷滅見」,如果照這樣解釋的話,解釋的這個人他執的是無見、或者斷滅見。這邊所講的「無見」或「斷滅見」是什麼意思呢?一般我們會講說,本來有的、說沒有,本來是存在的、執著它是不存在的話,這個叫無見、或叫損減執;如果說本來是沒有的、說有的話,就是增益,增益跟減損這兩個。所以在唯識宗立場來講,如果執著第二轉法輪《般若經》的如言執義的話,事實上就得了「損減見」(就是斷滅見的意思),得斷滅見的話,就減損了三性,「俱謗三性,成無相見故。」執著三自性它們都是無相的,執著這種斷滅見。

「若依他起無自相者應無生滅故,謗依他起。」一般在唯識宗裡面所解釋的三性裡面,遍計執它是無自相的,唯識宗成立也承認。依他起和圓成實是「有自相」的,唯識宗承認它有自相;如果你說依他起和圓成實是「無自相」的時候,在唯識宗認為你就是執了「減損見」,所以他才會講說你執了這個見就會「俱謗三性」。怎麼謗法呢?後面就有講說「若依他起無自性者應無生滅故,謗依他起」,就是說在唯識宗認為依他起是有為法,有為法它是有生滅的這種現象存在,就是剎那、剎那生滅的,有生、有滅,一定要有個東西才有生、有滅啊!沒有自相的東西,它怎麼會有生有滅呢?所以唯識宗就說,只要有生有滅的這種性質存在,它一定是有自相的;沒有自相的話,它就沒有辦法有生有滅。所以唯識宗認為有生、有滅的這種東西,它除了分別心所安立之外,還有一個不是由分別心所安立的性質,會在他自方那邊存在的,唯識宗是這樣認為的。可是應成派不這樣認為,應成派認為生滅的這些東西,它不是靠自己這一方而存在的,而是分別心所安立過去的,在這一點上面,唯識宗和應成派他們是有很大的區別的。所以站在唯識宗的角度來看,「若依他起無自相者應無生滅」,如果你認為依他起,它沒有生滅這種自相的話,就我來講你是在誹謗依他起。

接下來,「若圓成實無自相者,應非諸法本性。」這邊所講的圓成實,另外的意思就是空性,或說一切諸法究竟的本性、或是究竟的性格。比如說我們講這個人的性格就是這個樣子,所以沒什麼好講的;同樣的,像瓶子的空性,就是瓶子的一種性格、一種本性,而且不僅是它的本性,而且是它究竟的本性。如果這種究竟的本性,你都說它沒有自相的話,你不承認「它是透過分別心去安立的,它是自己那一方有的話」,你只承認「它只有究竟本性,它也是分別心安立」的話,那瓶子究竟的本性,或一切諸法的究竟本性,根本就沒有了,因為你只是分別心所安立的。所以唯識宗認為,這樣的話所謂的圓成實性、空性根本就不存在了,你就誹謗、你就不承認一切法有究竟的本性了。所以這邊就講「若圓成實無自性者,應非諸法本性。」如果說圓成實無自相的話,就會變成它不是一切諸法究竟的本性、究竟的性格。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