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2/01/05 22:43:10
學習次第 : 進階

辨了不了義善說藏論 第三講

夏巴曲傑仁波切(2001年)

遍計執上所無之相自性者,謂由自相成立或安立。此中所說有、無自相,是以觀不觀待名言安立而分,然名言安立,亦非定有。安立之理與中觀應成派師,凡有皆是名言安立之理,極不相同。其有、無自相之義,亦不相同。然有此宗之有自相執,定有應成派宗有自相執。或於少事不如前執,而有後執。

接下來就講到,「遍計執上所無之相自性者,謂由自相成立或安立。」所謂的遍計執,它是什麼樣的涵義?一般來講「所知」,就是所有的法,它可以分為「常」以及「無常」這兩種,也可以分為「有為法」以及「無為法」這兩種。在「無為法」當中,它又可以分為是「空性」以及「非空性」的兩種無為法。現在是以唯識的角度來看,什麼叫做「圓成實」呢?什麼樣叫做「空性」呢?這個物質(物體)最究竟的本質,就叫做空性(也可以說是圓成實)。一般來說,每一件物質之上都有圓成實,也就是它都有空性存在,就是說它的本質都算是空性。每一件物質之上的空性,它們彼此之間是不是有粗細的分別呢?這是沒有的,它們的空性是沒有粗細分別的。所以在經典當中有講述到,只要能夠證得某一個物質之上的空性,對於其他的物質之上的空性雖然不能馬上證得,但是也不會對其他的物質之上的空性產生懷疑。因為每一件物質之上,它所有存在空性的本質都是相同的,它是沒有粗細、沒有粗淺之分的。

一般來說,唯識以及中觀對於空性的看法是有些不同的,以唯識的角度來看,它最主要的空性就是在講,「境」以及所緣境的這個「內心」,它們兩個之間是「質異空」的,這種「境與內心是質異空」的這個法,就是唯識當中所講的空性。比如說我們面前有一本書,這本書以及緣著書的眼識之間,它們有什麼樣的關係?它們是質異空的。當我們能夠瞭解這本書以及緣著書的眼識,它們之間是質異空的話,就能夠證得唯識當中的空性。這本書以及緣著書的這個眼識,為什麼它們是質異空呢?因為它們都是由習氣所生出來,它們所生出來的因是相同的。因為我們過去留下緣著書的習氣,當這個習氣的能力強的時候,當這個能力能夠生起來的時候,就可以緣著這本書,所以這本書以及緣著書的眼識之間它們是質異空的;相同的,其他的物質也都是如此,以此類推桌子、椅子也都是相同的。

無為法可以分為:有一類的法是「空性」,另外一類的法是「非空性」,這一類「非空性的無為法」,就是我們這邊所要講的「遍計執」。遍計執它有哪些例子呢?比如說虛空、所知、或者常。或者比較常用的一個名詞,比如說書以及詮釋書的聲音的所趣入境(就是它在詮釋這一本書),這個法也可以算是遍計執。遍計執它的自相是不成立的,也就是諦實不成的。

以唯識的角度來看的話,三自性當中除了遍計執之外,依他起以及圓成實是有自相存在的;但是佛陀在中轉法輪說諸法都是沒有自相存在的,這之間應該是有相違的。所以勝義生菩薩才會提出這個問題說:為什麼在中轉無相法輪的時候,說諸法都是無自性的呢?實際上依他起以及圓成實,它是有自相存在的啊!這之間到底有什麼樣的關係呢?所以佛陀才回答說:因為我依著相無自性性、生無自性性、勝義無自性性的緣故,我講這樣的法是有用意存在的,我是這樣去思惟才作解答、作解釋的;實際上依他起以及圓成實,它們兩個的自相是成立的,遍計執它的自相是不成立的。

這邊所謂的「遍計執的自相不成」,並不是代表遍計執不存在的意思。所謂的「自相不成立」,是因為之前有講到自相的名詞,所謂「自相」就是說它的安立是僅由分別心去安立的緣故,所以它是自相不成立,並不是說它不存在。這邊有講到,「遍計執上所無之相自性者,謂由自相成立或安立。」就是說遍計執它是相無自性性的,它說「相無自性性」所無的那個「相」是什麼樣的相呢?這邊是講「自相」,因為它的自相不成立、不安立的緣故,所以我們說它是「相無自性性」。

之前我們也介紹過,中國有一位大師,他在解釋「相無自性性」的時候,他有講到這邊所謂的「無相」,是講不共的「別相」;如果這邊所無的相,不講「自相」而講成「別相」的話,這樣講就不對了。為什麼?因為這邊所謂的「別相」就是定義的意思,而遍計執它是有它的定義存在的,不能說它是沒有定義存在的;所以我們這邊「所無的相」並不是別相,而是「無自相」。所以這邊說「遍計執上所無之相自性者」,它所無的是什麼相呢?所無的是「自相」,這個自相不成立的緣故,所以我們說相無自性性。“

「此中所說有、無自相,是以觀不觀待名言安立而分,然名言安立,亦非定有。」「此中所說」就是在《解深密經》當中有講述到,剛開始勝義生菩薩他問世尊:有哪一些的法,它能夠算是相無自性性?世尊在回答說:「謂諸法遍計所執相」,就是說遍計執這一類的法,它能夠列在相無自性性當中。他就問為什麼?為什麼遍計執的這些法,它能夠列在相無自性性的法當中呢?因為它們是「由假名安立為相,非由自相安立為相」,就是說它在成立的時候,是以這兩種因去成立的,就是從「所遮品」以及「能成品」這兩個因去成立它的。

在經中所說的「無自相」(也就是我們之前所講的這個無自相),它是以觀不觀待名言安立而分的,就是說遍計執它是自相不成立的,為什麼說它自相不成立呢?因為它是唯由名言以及分別心去安立的緣故,所以它的自相是不成立的,所以叫相無自性性。我們舉個例子,比如說像「色法」以及詮釋色法的這個「聲音」,色法它是依他起,所以它是自相成立的;但是色法是詮釋色法這個聲音的所趣入境,它不是自相成立的。它們之間又有什麼樣的關係?就是說色法它是先成立,色法成立之後,詮釋色法聲音的所趣入境才會成立出來。所以色法它雖然是有自性的,但是這個詮釋色法的這個所趣入境,它並不是自相成立的。它們之間形成的過程是有一些差別,就是說色法它是會先成立的,詮釋色法的所趣入境,它是之後才會成立的。不僅僅是這樣,色法它要成立,是必須依靠它自己本身的因緣而生成的。因為它是依他起的緣故,所以它是要依著自己本身的因、以及其他的緣而生,但是詮釋色法這個聲音的所趣入境,雖然色法是這個聲音的所趣入境;但是詮釋色法的聲音的所趣入境,它的形成並不用透過因緣而生,這之間有很大的差別。詮釋色法聲音的所趣入境,是怎麼樣形成的呢?它是由名言安立而成的,並不是透過其他因緣而成。

相同的,色法是同樣的道理的話,那瓶子、補特伽羅、或者說如起法師等等,也是相同的道理。比如說剛開始「如起法師」,法王在還沒有給他取名字之前,他不會叫藏文的「顛津趣日」,就是這位法師先形成,然後法王給他取名字之後,「顛津趣日」詮釋聲音的所趣入境才形成的。「如起法師」他本身是由許多的因緣而生的,但是詮釋如起法師的「顛津趣日」的這個聲音的所詮處,並不是由因緣而生的,它是由名言安立而成,所以這之間有很大的差別。

接下來下一句是說,「是以觀不觀待名言安立而分」,所謂的有自相以及無自相,它們之間是怎麼區分的呢?這邊的有無自相,是看它的形成方式是不是名言安立而成的,如果它是名言安立的話,它就是「無自相」;它不是名言安立形成的話,它就是「有自相」的。所以這個經中所說的有無自相,是以觀不觀待名言安立而分。

「然名言安立,亦非定有。」是不是名言安立的,就一定是存在的呢?並不一定,並不是說名言安立的,它就一定要存在的。比如說色法它是詮釋色法聲音的所趣入境,它雖然是名言安立的,它也是存在的;但是色法它是詮釋色法聲音的所趣入境,它是自相成立的話,這個就是不存在的,但是它也是名言安立而成的,這個是我們要破的所破。就是說要在證得空性之前,必須要破的是哪一點?就是色法它是詮釋色法聲音的所趣入境,它是自相成立的這一點,必須要破除它(它是所破);當你能夠破除這一點,就可以證得唯識這方面的空性道理。這個當然是不存在,因為它是所破的緣故,所以它一定是不存在的,但是它也是名言安立而成;所以名言安立的話,它並不一定是要存在的,它也有存在、也有不存在的,它有兩種。有些會懷疑說,既然詮釋色法的這個聲音的所趣入境,它是有的,它之上的自相成立為什麼沒有呢?一般來講的話,我們說「常」,聲音是有的,但是聲音它是常態的這種表現是沒有的,因為聲音它是「無常」的。雖然說聲音是有,但是聲音它是常態的這種表現它是沒有的;相同的道理,詮釋色法聲音的所趣入境,雖然是有,但是它之上的自相成立是不存在的。所以說「然名言安立,亦非定有」,雖然是名言安立的,但是它並不一定要是存在的。

「安立之理與中觀應成派師,凡有皆是名言安立之理,極不相同。」「安立」這個名詞是怎麼說呢?比如說我們有一個緣著外物的眼識(緣著外物的分別心),這個外物就是由緣著外物的眼識去安立它的;或者是說,這個外物就是緣著外物的分別心去安立它的,所謂的「安立」就是這個意思。緣著它之上有一個心識,比如說像眼識(或分別心),物質的存在是由緣著它的心識(或分別心)去安立它的。這種安立之理,與中觀應成派師所說的「凡有皆是名言安立的道理」是不相同的。在應成派來說,他們認為只要是存在的法,都是由名言安立而成的,這跟唯識宗有不相同的說法。因為唯識他們只有說遍計執是由名言安立而成的,依他起以及圓成實,它並不是由名言安立而成的;有某一部分的法是由名言安立而成的,有一部分的法並不是名言安立而成的。但是應成派是怎麼說呢?他是說只要是存在的法,不管是依他起、或者是圓成實、或者是遍計執,都是名言安立的,這個相差很多,應成派這部分講得非常深細,尤其在止觀這一部分,所有的諸法都是名言安立的這個特性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就所安立的這個道理,就是唯識的安立之理與中觀應成派之「凡有皆是名言安立之理」,這是有極大不同的。

「其有、無自相之義,亦不相同。」因為名言安立的特質不同,雖然有一些法是名言安立的,但是因為名言安立的方式不同的緣故,所以有無自相也是有差別的。比如以唯識來說的話,他們說遍計執是無自相的,依他起以及圓成實是有自相的;但是在應成派來說的話,不管是依他起、圓成實、遍計執,所有的萬法它都是無自相的。為什麼說它是無自相呢?比如說瓶子,唯識派來說的話,瓶子是有自相的;但是在應成派來說,瓶子是無自相的。為什麼它是無自相呢?在應成派來說的話,要是瓶子的本質是有自相的話,必須在它的那個方面自己能夠生成;它的生成不須要透過其他的因緣而生,就是在它本身的那個方面,不用透過自己本身的因緣就能夠生出來,這是不合理的。因為瓶子要生成的話,必須透過很多的因、很多的外緣才能夠生起;但是在應成派來說的話,瓶子它要是自相成立的話,它必須在它的那個方位成立的時候,不需要透過其他的因緣,它就能夠產生出來,這個是不對的。不僅是這些有為法,就連無為法的話,要成立它也必須要觀待其他的施設處,它才能夠成立出來。

應成派當中所說的諸法,它的形成一定都是要觀待其他的法而形成的,它不可能獨自的從它的那一方面形成出來。它的形成方式,一定是要觀待其他的點,不管是觀待自己的因緣、或者觀待其他的施設處,一定要觀待其他的法,才能夠形成出來它的特色,所以萬法皆是無自相的,這跟唯識之間就有些差別。以唯識的角度來看的話,依他起它本來是有自相的,它要是無自相的話,就等於是不存在;因為它要是無自相的話,它就不能由因緣而生。圓成實雖然是有自相,但是只要它變成無自相的話,那它之上的諸法的本性也就會消失掉。所以唯識來講的話,依他起以及圓成實它們是有自相的,遍計執是無自相的;在應成派來說的話,所有的萬法都是無自相的。“

「然有此宗之有自相執,定有應成派宗有自相執。」「然有此宗」的「此宗」就是講唯識宗。之前我們有介紹,應成派以及唯識這兩派當中,所謂的自相成立以及不成立,它們之間是有很大差別的。雖然說他們之間有差別,但是只要這位補特伽羅的內心有了唯識派的自相執的話(自相執是執著物體本身是有自相的這個執著),他一定也會有應成派所詮釋的自相執。雖然說唯識以及應成所說的自相成立、不成立是有差別的,但是只要有唯識所說的自相執的話,一定也會有應成派所說的自相執。所以說「然有」,為什麼是然有呢?就是唯識以及應成之間,自相成立以及不成立是有相當大的差別。雖然是這樣,「此宗」就是這位補特伽羅的內心當中,只要是緣著某一些的法,認為它是有自相的執著產生出來之後,這個執著也等於是應成派的自相執。

「或於少事,不如前執,說有後執。」「前」是唯識所說的自相執,「後」就是應成所說的自相執。有某一些的補特伽羅,比如像唯識來說的話,遍計執一定是自相不成立的,所以唯識的這些大師,他們認為色法它是詮釋色法聲音的所趣入境,這個法它是遍計執的緣故,所以它是不會自相成立;這個法雖然不是自相成立,但是是在它那一方形成的。因為在唯識來說的話,所有的諸法它只要存在,就是自他方會成立;所以雖然說它不是自相成立的,但是它是自他方成立的緣故,所以當唯識的這位大師緣著這個所趣入境,雖然它不是自相成立,但是它是自他方成立的緣故;所以自他方成立的這個執著,就等於是應成派當中所說的自他方成立的執著。(仁波切說這句話,他要再講一遍。)

「或於少事,不如前執,而有後執。」由一部分的事物,它沒有唯識當中所說的自相執,但是會有「後者」應成派所說的自相執成立。舉個例子,「少事」就是某一部分的事物,遍計執當中所有的法,就是列入在這個少事當中。比如說,色法它的成立,必須透過它的因緣而生,瓶子它的成立也是要透過因緣而生。

在藏文裡面「瓶子」,就是底圓圓的,肚子大大的,它裡面可以裝水的,這個東西叫做瓶子。如果它剛開始形成的時候,沒有把它取名為瓶子,我們現在不會稱它是瓶子;剛開始這個東西形成出來的時候,要是我們給它取名為「柱子」的話,它就是柱子。這個物質形成之後,有某位的補特伽羅把它取名為瓶子的緣故,所以我們現在才會一直講說「瓶子、瓶子」;當它開始形成出來的時候,如果給它取名為柱子的話,我們現在一定叫「柱子、柱子」。所以它的形成秩序是有差別的,就是這個物質先形成之後,我們才會為它命名。比如說一個小孩子出生之後,我們給他取名為「顛津卻度瓦」,是不是說他從無始以來就叫做「顛津卻度瓦」?不是啊!是這個小孩子先形成之後,有人給他取名為「顛津卻度瓦」他才叫「顛津卻度瓦」;如果不給他取名為「顛津卻度瓦」而給他取名為「顛津滾千」的話,他就叫「顛津滾千」。並不是說「顛津卻度瓦」和「顛津滾千」無始以來都是成立的,並不是這個樣子的;而是說他成立之後,有一位補特伽羅為他取名之後,他的這個名相才成立出來的。所以就是說,這個色法是詮釋色法聲音的所趣入境,它的形成並不用透過其他的因緣而生,它是常態的,這就是這邊所謂的遍計執。

所以所趣入境的這個遍計執,在唯識宗派的這些上師,他們在觀察的時候,會覺得它的自相是不成立的,它們不會說它是自相成立的;但是在他的內心當中,雖然沒有唯識的自相成立的這種執著,但是會有應成派的自相執著產生出來。為什麼呢?雖然它不是自相成立的,但是它是自他方成立的,他會這樣去執著它。就是說這個所趣入境(所趣入處),雖然它不是自相成立的,但是因為它是自他方成立的緣故,所以要是這個補特伽羅的內心當中,有緣著唯識所說的自他方成立的這個執著產生的話,他一定也會有應成派所說的自他方成立的這個執著產生。所以說唯識宗的這些大師,對於遍計執這些少部分的法,他不會有緣著它是自相成立的;但是他的內心當中,會有應成派的自相成立的執著產生。“

釋第二無自性,解深密經雲:「雲何諸法生無自性性?謂諸法依他起相。何以故?此由依他緣力故,有非自然有,是故說名生無自性性。」

之前我們介紹三無自性,就是遍計執、依他起、以及圓成實這三種。第一個遍計執是「相無自性性」,這個我們已經講述完畢了。第二個是講到依他起,依他起是「生無自性性」,它是無什麼自性呢?就是沒有「生」的自性性。「謂諸法依他起相」,菩薩他就問:有什麼樣的法,它是生無自性性的?世尊就回答:依他起這一類的法相,它是生無自性性。「何以故?」在藏文來講是就是「積扯」。這怎麼講呢?像在辯論時會說:「瓶子它是不是常法?」回答的時候說:「不是」,藏文講的就是「積扯」,就是何以故的意思。瓶子它是不是常法?他回答:「何以故?」不是常法的意思。如果他說「因為它是常法的原因,是它可以作用啊!」這時候我們就回答說「不包括」。你是用什麼樣的原因來證成它是常法的?因為它可以作用啊!他講出這個因的話,就說「不包括」,因為可以作用的話,它並不一定是常法。如果他說「因為它是常法」,為什麼呢?因為它是法,然後它又不是無常的緣故,所以它是常法。如果這樣來證成的話,他會回答說:「你的因不成」,你的因是不成立的,因為瓶子它是無常的緣故,它會一分一秒的改變,所以你的因是不成立的。所以我們這邊所謂的「何以故?」就是說它是以什麼樣的原因來證成它的,「何以故?此由依他緣力故,有非自然有,」

之前我們有講到,(101)「如此經文如是分段,下二相時,亦當了知。」這個意思就是說,(9“末2)「此初二句問答,遍計所執即相無自性。何以故?徵其因相,答所遮品,謂非由自相安立;成立品,謂由假名安立。」這邊在講遍計執的時候,它有這個特徵,就是把一個段落、一個段落都分出來,問是怎麼樣的問,答是怎麼樣的答(是怎麼去回答他的),分段分得非常清楚。所以「下二」就是在講依他起以及圓成實的時候,也要用這種方式來作揀擇。

所以這邊就說,「此初二句問答」,第一句、第二句是什麼呢?在講依他起的時候「雲何諸法生無自性性?」這是問,「謂諸法依他起相」這就是回答。就是說什麼樣的法,它是生無自性性的?回答就是說,依他起相這一類的法,它是生無自性性的。「此初二句問答,依他起即生無自性」,把「遍計所執」改成「依他起」,接下來把「相無自性」改成「生無自性」,第一句的問、以及第二句的答,它代表什麼樣的內涵?就是說所有的依他起都是生無自性性的,「何以故?徵其因相」是什麼原因?「答所遮品,謂非由自相安立;」從所遮品這方面來看的話,因為它不是自己能夠生長出來的,它是非自然生的、非自然有的緣故;「成立品,謂依他緣力而生。」從能成立品這方面來說,因為它是依著其他的因緣而生的緣故,所以它是生無自性性。所以這個跟前面的遍計執要做一個比較,「何以故?此由依他緣力故,有非自然有,是故說名生無自性性。」它就是兩個原因。“

依他起上所無之生性,或自性生者。謂非自然,即自然生,亦即自生。如攝決擇分雲:「諸行皆是緣起性故,由緣力生,非是自生,故名生無自性性。」此宗是於依他起上,由無如上自性生之自性故,說為無性,非由無自相安立,說為無性。

「依他起上所無之生性」,「無生」的這個「生」,一般來說依他起都是由因緣而生的,依他起所有的這些法要形成的話,必須透過很多的因緣才能夠產生出來。「物質」跟「依他起」是同義的,只要是物質都是依他起,只要是依他起就一定是物質。它有什麼樣的特徵呢?它的生成必須透過因緣而生的,叫做依他起。是不是說所有的法,都是依他起呢?並不是,像遍計執、圓成實,這些法它們雖然是有,但是它們不是依他起,因為它們的形成並不用透過因緣而生,所以「有」並不一定是「依他起」。

這邊所說的「依他起」的「依」,它是要依什麼呢?它要生成(它要生起)的時候,必須依著其他的因緣而生起的,叫依他起。從字面上的意思來看,不用透過其他的因緣,它是不是能夠生起?這是不可能的,它沒有這種自主的能力;就是說它要生起的時候,一定要透過其他的因緣。這邊所謂的「他」就是說,跟他之間是有一些差別的,比如說像瓶子要形成的時候,是要依著自己本身的這些因緣而生起的;並不是說不用透過其他的因緣,它自己突然就會冒出來,這是不可能的事情。這個瓶子要生起一定要透過其他的因緣而生起,所以對這個瓶子說它為「依他起」;相同的,一個小孩子,他要生長出來的話,也是必須透過很多的因緣,比如透過爸爸、媽媽。爸爸、媽媽跟孩子並不是同一體的,爸爸媽媽是孩子的另外一方,就是「他方」的意思;就是說這個孩子要生起的時候,是必須透過他自己的父母親才能夠生起的緣故,所以這個孩子是「依他起」。

「依他起上所無之生性,或自性生者。謂非自然,即自然生,亦即自生。」這邊所謂的「生無自性性」,無這個「生」,「生」是什麼樣的形態?就是不用透過其他的因緣而生的這個「生」,是這邊「生無自性性」當中的生。「謂非自然」「謂」就是「說」的意思,在哪一本經上有這樣說呢?《解深密經》當中有講到,因為所有依他起的這些法,要依著其他的因緣而生的緣故,它是非自然有的。(10“末1)《解深密經》當中有講到「非自然有的緣故」,所以說「即自然生」。所謂的生無自性性的「生」就是自然生,這個「自然的生」換一個名詞就是「自生」。「自生」就是它不用透過其他的因緣而生,它能夠自己以獨特的能力而生長出來叫做「自生」。

「如攝決擇分雲」,在無著菩薩所著的《攝決擇分》當中有講到:「諸行皆是緣起性故」,這邊就有提到「緣起」。在中觀宗所講的緣起,跟唯識宗所講的緣起,之間相差非常、非常的大。之間的差別是從哪裡來的?在梵文當中「緣起」是「因」的意思,這個「因」從廣的角度去解釋它的話,就是由他方而生起,由他方而形成、成立、成就的,或者說它的成就必須依靠著其他的物質而產生的,這是「依他」從廣義來看。所以中觀宗解釋「緣起」的時候,只要是存在的法,它都是緣起的,中觀宗不管是應成派、自續派都是這樣講的。因為中觀宗所講的這些法要形成,要不然就是透過自己的因緣而生,要不然(像無為法)就是透過施設處而成立的,它必須依靠其他的法而成立的,所以只要是存在的法,它都算在緣起當中。在唯識宗所講的「緣起」,是從狹義的方面去看的,所謂的依他就是「依著它自己本身的因緣」,加「因緣」兩個字。加上「因緣」兩個字的話,遍計執以及圓成實,因為它們不是由因緣而生的,所以它們就不是這邊所謂的緣起。所以唯識當中所謂的「緣起」跟「依他起」是同義的,如果是緣起的話就是依他起,依他起的話就是緣起,所以它的範圍小一點,這個跟中觀宗是有一些差別的。

「諸行皆是緣起性故,由緣力生,非是自生,故名生無自性性。」「諸行」,所有的有為法,它要生起都是必須透過由其他的因緣而產生的,它是不能夠自己產生出來的。這個「自生」,在藏文的《辨了不了義善說藏論》當中有很多種不同的寫法,翻成中文是「自生」。「自生」,就是不能夠自己產生出來,它的產生必須透過由因緣而生的,「故名生無自性性」。

「此宗是於依他起上,由無如上自性生之自性故,說為無性,非由無自相安立,說為無性。」「此宗」就是唯識宗。唯識宗是怎麼說的呢?為什麼會說依他起是無自性的?因為它是生無自性性的緣故,所以說它是無自性;並不是它的自相不成立的緣故,我們說它為生無自性性的。因為在唯識當中,依他起以及圓成實是自相成立的,遍計執是自相不成立的。所以這邊所謂的「無自性」,因為依他起是生無自性性的緣故,所以我們會說它是「無自性」;並不是說它是自相不成立的緣故,而說它是無自性的。這個宗派不是這樣解釋的,是哪一個宗派這樣解釋的呢?這個是中觀宗所講的,中觀宗是怎麼講的呢?就是說依他起是無自性的,為什麼是無自性的呢?因為它是自相不成立的,因為自相不成立的緣故,所以說它是無自性的,也是生無自性性。這是應成派以及唯識派之間的差別。“

釋第三無自性,有二道理。初立依他起為勝義無自性,解深密經雲:「雲何諸法勝義無自性性?謂諸緣生法,彼由生無自性性故,說名無自性。即由勝義無自性性故,亦名無自性。何以故?勝義生!於諸法中,若是清淨所緣境界,我顯示彼以為勝義,依他起相非是清淨所緣境界,是故亦說名為勝義無自性性。」

接下來是講到第三個,「釋第三無自性,有二道理。」之前的第一個無自性和第二個無自性,它最主要只有講一個,就是相無自性性就是講遍計執,生無自性性就是講依他起。講到第三個勝義無自性性,「有二道理」它有兩種的講法:第一種講法就是「依他起」,它是這邊的第一種勝義無自性性。「初立依他起為勝義無自性」,這是什麼樣的緣故呢?在《解深密經》當中有作解釋:「雲何諸法勝義無自性性?謂諸緣生法,彼由生無自性性故,說名無自性。」什麼樣的法叫做生無自性性呢?回答就是說,由因緣而生的這個法,就是依他起這一類的法,它可以算是生無自性性的。它有兩種的講法,因為這個依他起它是「生無自性性」的緣故,所以給它取名叫無自性。「即由勝義無自性性故,亦名無自性。」由於它是「勝義無自性性」的緣故,所以又給它取名叫無自性,「亦名」就是又給它取的意思。所以這個依他起是無自性,它有兩種特徵,一個就是說它是「生無自性性」的緣故,所以叫它無自性;它又是「勝義無自性性」的緣故,所以又給它取名叫做無自性,所以它有兩種解釋。這邊的第一種「勝義無自性性」的道理,就是由依他起來作解釋。

「何以故?勝義生!於諸法中,若是清淨所緣境界,我顯示彼以為勝義」,在唯識當中所謂的「勝義諦」,是怎麼樣的行相呢?什麼樣的行相叫做勝義諦呢?一般來說的話,菩薩內心當中證得空性的定慧(也就是現證空性的這個定慧)的所緣,最究竟的目標、最究竟的那個法叫做勝義。這邊所謂的「清淨所緣境界」就是清淨道,「道」是個心識,這個清淨道的心識它所緣的最究竟的境界,我們叫它為勝義。「依他起相非是清淨所緣境界,是故亦說名為勝義無自性性。」一般來說,圓成實也可以說勝義,它是什麼樣的定義?什麼樣的法叫做勝義呢?在唯識宗來說的話,清淨道或者現證空性的這個定慧,它所緣的最究竟的境界,叫做勝義。所以這邊所說的「若是清淨所緣境界,我顯示彼為勝義」,因為依他起不是清淨所緣境界的緣故,所以我們說它為勝義無自性性。“

謂依他起由無勝義自性故,說名勝義無自性。若緣何法修習能盡諸障,即為勝義,緣依他起修習,非能清淨諸障礙故。

之前在《善說藏論》當中有引《解深密經》當中的這段話,接下來是宗喀巴大師他自己作解釋。「謂依他起由無勝義自性故,說名勝義無自性。」因為依他起這一類的法,不是清淨所緣境界的緣故,所以說它為勝義無自性。「若緣何法修習能盡諸障,即為勝義」,什麼樣的法才叫做「勝義諦」呢?就是緣著它去修習,能夠淨除所知障(這邊所謂的「障」是以所知障為主),就是說修習它,能夠淨除內心當中的所知障,所緣的這個法可以叫做勝義。「緣依他起修習,非能清淨諸障礙故。」緣著依他起的這一類的法去作修行的話,並不能夠斷除內心當中的所知障,比如說緣著瓶子、緣著柱子、緣著依他起這一類的法去作觀修的話,並不能使內心的所知障減低,也不能消除它。所以說緣著這些法,一而再、再而三的修習,能夠讓內心當中的所知障淨除掉的話,所緣的這個法才叫做勝義諦;因為緣著依他起,不能夠淨除所知障的緣故,所以不能說它是勝義諦。“

若爾!何不安立遍計所執亦名勝義無自性?答:若唯由非清淨所緣境界,而安立者,實有彼難。然為破除邪分別故,依他非是清淨所緣,立為勝義無自性,不立遍計所執。所以者何?謂緣依他起上,遍計執空,數數修習,能淨諸障,如是亦緣有法依他,疑彼亦是清淨所緣,故是勝義。遍計執上無彼疑故,無彼疑過。譬如定解聲是無常,能遣計聲常執,然唯緣聲,則不能遣常執,而無相違。依他起相,於清淨所緣為勝義之勝義理中,雖不成立,然於所餘勝義理中成不成者,下當廣說。

「若爾!何不安立遍計所執亦名勝義無自性?」有些人就懷疑了,如果是這樣的話,那何不安立遍計執,亦名勝義無自性呢?因為以緣著遍計執去作觀修的話,也不能夠淨除所知障啊!為什麼不說遍計執是勝義無自性,而只說依他起是勝義無自性呢?因為在《解深密經》當中有講到,遍計執是相無自性性,依他起是生無自性性(勝義無自性性),圓成實是勝義無自性性。就是說依他起不僅是生無自性性,而且也是勝義無自性性。它為什麼是勝義無自性性呢?就是因為緣著它去修行,不能夠淨除內心的所知障的緣故,所以叫它勝義無自性性。要是這樣講的話,遍計執它也可以說是勝義無自性性啊!為什麼呢?因為緣著遍計執去作觀修的話,也不能淨除內心的所知障啊!為什麼不說呢?只說它是相無自性性呢?就有人會有這個疑問產生。「若爾」如果是這樣的話,「何不安立遍計所執亦名勝義無自性?」

「答:若唯由非清淨所緣境界而安立者,實有彼難。」答:當你從唯由非清淨所緣境的這個因去看它的話,你講的是對的!因為依他起和遍計執,都不是清淨的所緣境;但是這邊為什麼要強調依他起是勝義無自性性?「然為破除邪分別故,依他非是清淨所緣,立為勝義無自性,不立遍計所執。」就是因為有某一些的補特伽羅,對於依他起會產生邪見,為了要破除這些邪見的緣故,才會特別強調依他起是勝義無自性性的;對於遍計執,他們不會有這些疑惑產生的緣故,所以在這邊不用特別強調遍計執是勝義無自性性。雖然說遍計執、依他起兩種法,都不是清淨所緣最究竟的境界,都不是清淨道次第的境界,但是因為緣著依他起的時候,有某一種類的補特伽羅會對它產生邪見,為了要消滅、破滅這些邪見的緣故,在這邊會特別強調依他起是勝義無自性的;而不會去強調遍計執,因為遍計執沒有這些邪見產生。

    「所以者何?謂緣依他起上遍計執空,數數修習,能淨諸障,如是亦緣有法依他,疑彼亦是清淨所緣,故是勝義。」之前講到說,遍計執以及依他起這兩種法,雖然都不是清淨的所緣境,但是為什麼這邊只強調依他起是勝義無自性性的,而不強調遍計執是勝義無自性性的呢?因為緣著依他起會有邪見產生,接下來就會介紹這個邪見是怎麼樣的邪法。之前有介紹說,色法是詮釋色法聲音的趣入境,這些法是存在的,但是它是遍計執,它不是依他起;因為它是遍計執的緣故,所以它的自相是不成立的,自相不成立就是唯識當中所講的空性,也就是圓成實。

    所謂的空性,它所「空」的是什麼?它所空的是這個色法,它的自相是存在的,因為它是依他起的緣故,所以它的自相是成立的。但是在這個色法之上,詮釋這個色法聲音的趣入境,它的自相是不是成立的呢?它的自相是不成立的,所以它的自相成立是我們要破除的,當我們能夠破除詮釋色法聲音的這個趣入境的自相成立的話,就能夠證得唯識當中的空性。所以萬事萬法都是有空性存在的,比如說色法、或者是瓶子,當我們能夠證得,瓶子它是詮釋瓶子聲音的趣入境,它不是自相成立的話,就可以證得瓶子之上的空性。也就是說,瓶子本身的外界是不成立的,證得空性的時候,並不是證得瓶子它是無自相的,這是證不得的;因為以唯識來講的話,瓶子是依他起的緣故,所以它是自相成立的,所以瓶子再怎麼證、也不能證得它是無自相的。那要證得瓶子之上的空性,是怎麼樣去證得的呢?就是證得,瓶子它是詮釋瓶子聲音的趣入境它是無自相成立的話,就能夠證得瓶子之上的空性。“

之前有講過遍計執分二:就是異門遍計執,以及性相分別遍計執。色法是詮釋色法聲音的趣入境,因為它不是自相成立的緣故,所以它是自相成立的這一點是不存在的,但是它是遍計;因為它是由名言安立的,它是不存在的,它是性相分別的遍計執的緣故,所以這邊說它是遍計的。唯識宗如何說空性的呢?什麼叫瓶子之上的空性呢?瓶子它是由詮釋瓶子的這個聲音的所趣入境,它的自相是不成立的,這就是瓶子之上的空性。這個跟中觀宗差很多,中觀是說瓶子它本身的本體就是自相不成的,這個是瓶子之上的空性,這是中觀的講法。

一般講三自性的時候,會說遍計執、依他起、圓成實。瓶子是「依他起」,那瓶子之上它有詮釋瓶子聲音的這個趣入境,它是「遍計執」。這個遍計執之上也有一個成立法,它是性相分別的遍計執,當你能夠破這個所破的遍計執的時候,就能夠證得瓶子之上的空性,也就是圓成實,所以在講述的時候,我們說遍計執、依他起、圓成實,「依他起」放在中間。但是在詮釋空性的時候,是講說「依他起」之上的所破遍計執之空是圓成實;因為在「依他起」之上的遍計執之空是圓成實的緣故,所以要證得圓成實的時候必須緣著依他起。

有些人就懷疑說,要證得空性的時候,既然要緣著「依他起」的話,這個依他起應該是清淨道所要緣的最究竟的境界才對啊!但是依他起並不是清淨道所緣的最究竟的境界;所以要說依他起是勝義無自性性的話,為什麼不講遍計執也是勝義無自性性呢?因為這邊最主要強調空性的本體,是說「依他起」之上所破的遍計執之空是圓成實,並沒有說「遍計執」之上所破遍計執之空是圓成實。所以對於遍計執,他不會有邪見產生;但是對於依他起,就會有這個邪見產生。為了要避免這個邪見產生,為了要破斥這個邪見產生的緣故,所以我們要說依他起它是勝義無自性性,但它不是清淨道最究竟所緣的目標。“

「遍計執上無彼疑故,無彼疑過。」遍計執它不會有這種邪見產生,其實它是沒有過錯的,它之間是沒有什麼相違的。為什麼呢?舉一個例子,「譬如定解聲是無常,能遣計聲常執,然唯緣聲,則不能遣常執,而無相違。」比如說當你證得聲音它的本質是「無常」的時候,就能夠消除內心緣著聲音是「常執」的這種心識。但是不是說只要聽到聲音,就能夠讓你內心當中緣著聲音是「常」的這種執著消除掉呢?這是不能的。相同的道理,在「依他起」之上所破的遍計執的空是空性,你在緣的時候,雖然也會緣到依他起,但是不是說僅僅緣到依他起就能夠證到空性呢?這是不能的,它們兩個的意思是相同的、是沒有相違的。

「依他起相,於清淨所緣為勝義之勝義理中,雖不成立,然於所餘勝義理中成不成者,下當廣說。」這邊所謂的「依他起」,因為它不是清淨道所緣的最究竟的目標的緣故,所以說它是為勝義無自性性。雖然這方面的勝義理它是不成立的,但是其他方面的勝義理是成立、還是不成立的呢?接下來的經文當中會作講述。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