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1/11/06 03:23:37
學習次第 : 進階

因果的奧秘(5

    乙二、分別思惟分二:一、顯十業道而為上首二、抉擇業果

    第二,分別思惟分二:一、顯十業道而為上首;二、抉擇業果。

    丙一、顯十業道而為上首分三:一、經論中宣說十業道二、強調十業道取捨之重要三、應當斷除狡詐

    丁一、經論中宣說十業道

    今初。如是了知苦樂因果各各決定及業增大,未作不會,作已無失。彼當先於何等業果所有道理發起定解而取捨耶?

    先提一問:上面思惟總的業果時,已了知苦樂因果各各決定、業增長廣大、未作業不會遇、已作業不失壞等四條道理,但是業果的種類無量無邊,首先應當對於哪些業果的道理發起定解而做取捨呢?

    回答:

    總能轉趣妙行惡行三門決定,三門一切善不善行,雖十業道不能盡攝,然諸粗顯善不善法,罪惡根本諸極大者,世尊攝其扼要而說十黑業道,若斷此等,則諸極大義利扼要亦攝為十,見此故說十白業道。

    總的能夠轉趣善行和惡行,唯一是以身口意三門來決定。(不是在身口意之外,另有一種趣入善惡業的門。)三門一切的善不善行,雖然以十業道不能完全含攝,但是針對粗大明顯的善不善法、作為罪惡根本的極大方面,在《正法念住經》等經典中,世尊以攝集扼要的方式宣說了十種黑業道。如果遠離這十種黑業道,也就統攝了諸極大義利的扼要,因為見到能攝極大義利扼要,所以佛說十種白業道。

    下麵引教證:

    《俱舍論》雲:攝其中粗顯,善不善如應,說為十業道。

    《俱舍論》中說:對於善不善行之中粗大明顯的方面作歸攝,如其所應,在經典中宣說為十業道。

    譬如:五無間罪中,殺父母、殺阿羅漢屬於殺生,以噁心出佛身血屬於嗔恚,破和合僧屬於妄語。此外,汙比丘尼屬於邪淫,殺見道菩薩、殺有學僧伽屬於殺生,奪僧伽資具屬於不與取。

    十黑業未包括的是:吸煙、飲酒、吸毒等,根本煩惱中的慢、疑等,隨煩惱中的嫉妒、諂誑等,還有佛制罪等。十白業未包括的,是斷除這些黑業的白業。

    《分辨阿笈摩》亦雲:應護諸言善護意,身不應作諸不善,如是善淨三業道,當得大仙所說道。

    《分辨阿笈摩》中也說:應當防護好自己的語言,防護好自己的心,身體不應作不善業,依靠這樣善能清淨身語意業的道,將會獲得佛陀所說的菩提道。防護好自己的三門,使身語意不夾雜罪染而清淨,便能成就菩提道。因此,佛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丁二、強調十業道取捨之重要

    由善了知十黑業道及諸果已,於其等起亦當防護,使其三門全無彼雜。習近十種善業道者,即是成辦一切三乘及其士夫二種義利所有根本,不容缺少,故佛由其眾多門中數數稱讚。

    通過善巧了知十黑業道及其對應的各種果報之後,對它的等起也應當防護,使自己的身口意毫無黑業混雜。依止這樣的十善業道,是成辦一切三乘以及士夫自他兩種義利的所有根本,不容缺少,所以佛多方面數數稱讚。

    什麼是十善業道呢?僅僅不趣入十種不善業,只是成為無記性,不能稱為十善業。善加了知十惡業的過患之後,發起遠離十不善業的心,才屬於十善業。

    《海龍王請問經》雲:諸善法者,是諸人天眾生圓滿根本依處,聲聞獨覺菩提根本依處,無上正等菩提根本依處,何等名為根本依處?謂十善業。

    這段經文宣說了十善業是世間人天圓滿和出世間三種菩提的根本依處。為什麼十善業叫作善法呢?因為不論人天之身,還是聲聞菩提、獨覺菩提乃至無上菩提,都必須以它為根本,才能獲得成就。經中連用了三個根本依處,以著重強調十善業道的重要性。

    《十善業道經》中,世尊告訴海龍王說:海龍王!你看這佛身,是從百千億的福德所出生的,各種相好莊嚴,光明顯耀,映蔽大眾……你再看這些大菩薩們,妙色莊嚴清淨,這一切也都是由修集善業福德而出生的。再說天龍八部等具有巨大威勢的有情,同樣也是以善業福德而出生的。這一段佛語告訴我們,一切世出世間的成就都要建立在善業的基礎之上,沒有善行的積累,便沒有成賢成聖的所依。

    下面再以大地的比喻作強調:

    又雲:龍王!譬如一切聚落、都城、市埠、方邑國土、王宮,一切草木、藥物、樹林,一切事業邊際,一切種子集聚生一切穀,若耕若耘及諸大種,皆依地住,地是彼等所依處所。龍王!如是此諸十善業道,是生人天,得學無學諸沙門果、獨覺菩提及諸菩薩一切妙行、一切佛法所依止處。

    經中又說:龍王!譬如一切聚落、都城、市埠、方邑、國土、王宮,一切草木、藥物、樹林,一切經商、航運、種植等事業,一切種子集聚出生一切穀物,農務耕耘以及地水火風諸大種,都是依靠大地而安住。大地是這一切的依處。龍王!同樣,這十善業道是轉生人天的依處,是獲得聲聞有學、無學諸沙門果的依處,是獲得獨覺菩提的依處,是菩薩一切妙行、一切佛陀功德法的依處。

    是故《十地經》中,稱讚遠離十不善戒所有義理,《入中論》中亦總攝雲:若諸異生諸語生,若諸自力證菩提,及諸勝子決定勝,增上生因戒非餘。

    因此,對《華嚴經十地經》中稱讚遠離十不善律儀的所有義理,《入中論》中也以總攝的方式說:諸異生、諸聲聞、諸獨覺、諸菩薩,這一切決定勝和增上生的因,除了戒之外沒有其他。

    “戒非餘:不是說只有戒是因,其餘禪定、智慧、大悲等非因,而是說成辦增上生與決定勝決定不能離開戒,遠離了清淨戒,絕對沒有增上生和決定勝的成就。

    所以,十善業道是一切世出世間成就的根本依處。佛教的綱要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之中,其實已包含了一切佛法,因為佛法無一不是斷惡行善之法。

    往昔,善信菩薩出生在無佛法的時代,那時世間根本見不到佛法。善信菩薩依靠自己的善根力,一心想尋求正法,由他的誠心感應,虛空之中傳來聲音:從此地向東方經過一萬由旬的地方,有一個國度,其中有一女人,出身很卑賤,相貌也異常醜陋,似乎她還了知半偈。但是,在途中有一段長寬各一萬里的淤泥地,腳踩在上面,身體就會陷溺。善信聽了之後,全然不顧安危,身心踴躍地向前行進,竟然趟過了這段淤泥河,見到了那位女人。善信菩薩對待她就如同對佛一般地恭敬禮拜、讚歎。女人說:諸佛的妙法無量無邊,但我聽聞的只有半偈法。善信跪下來乞求:願聞半偈妙法。女人說:唯有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而已。善信聽後身心清淨,再再思惟法義而洞然了達其中旨義,頓時獲得神通,飛回本國,普遍宣揚這半偈妙法,降伏諸魔。

    此處可見,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之中含攝了無量妙義,深者得其深,淺者得其淺。所以,不能認為斷惡行善只是下劣者才須行持的道法,上等者不必行,而應認識到,一切諸佛菩薩、一切聲聞緣覺、一切人天,這一切暫時增上生和究竟決定勝的成就,無不是從善業出生的。因此,經中讚歎十善業道是根本依處。

    丁三、應當斷除狡詐

    如是不能于一屍羅,數修防護而善守護,反自說雲我是大乘者,極應呵責。

    如是不能對一分戒律數數修習防護,反而自說我是大乘人,這是極應呵責之處。

    下面引《地藏經》為證,說明這種狡詐之語是大妄語,是斷滅語,以此將會顛倒墮落:

    《地藏經》雲:由如是等十善業道而能成佛。若有乃至命存以來,下至不護一善業道,然作是言:我是大乘,我求無上正等菩提。此數取趣至極詭詐,說大妄語,是於一切佛世尊前欺罔世間,說斷滅語。此由愚蒙而至命終,顛倒墮落。顛倒墮落者,於一切中,應知即是惡趣異名。

    《地藏經》說:通過此等十善業道,便能成就佛果。假如有人從存活以來,下至一種善業道也不守護,反而自稱:我是大乘人,我尋求無上菩提。這種人極其詭詐、虛偽,是說大妄語(非菩薩而自說是菩薩,非大乘而聲稱是大乘,超過一般上人法妄語,故是大妄語),是在一切諸佛世尊面前欺騙世間(表面上讓諸佛世尊作證,承諾自己要利益世間,成辦世間義利,但實際上並未真正去修行它的因——十善業道,所以是在諸佛前欺騙世間),是說斷滅語(以無因而求果,是說斷滅語),此人由於愚蒙而至命終(最後因痛苦蒙蔽而死去),顛倒墮落。”“顛倒墮落,即是惡趣的異名。

    《地藏十輪經》說:戒體破破爛爛,卻還承諾許多大事,這是極應呵責之處。所以,明明不合理卻還狡詐地顯現為如法的行為,極不應理。

    因果之相無量無邊,虛雲大師曾說:因果二字,是一切聖凡、世間出世間都逃不出的。六道眾生不離因果,聲聞、緣覺、菩薩同樣不離因果。世間人天的道不離因果取捨,出世間聲緣菩薩的道同樣不離因果取捨。可見,這個因果法門貫穿了從粗到細、從淺到深、從世間到出世間的無量層面。對我們來說,應當從何處趣入修行呢?應從十善業道趣入,先從自己能實行的淺近之處做起,再逐漸深入廣大。試想:修行不從此處趣入,又能從何處趣入呢?我們不可能在山河大地上修,也不能在他相續上修,顯然,除了自己的身口意業之外,再沒有其他可修之處。如果連粗大淺近的身口意業都防護不好,能不能行得深廣呢?顯然不能。譬如:現在還在呀呀學語,能不能辯才無礙呢?現在還需扶著凳子走路,能不能飛跑呢?顯然不切實際。所以,一般人應先從淺近之處實際做起。佛說這是根本依處,但是人們往往因我慢心而不重視這樣的基礎修行,喜歡空談玄妙。然而,脫離了這樣一個根本依處,一切只會空無建樹。

    因此,佛在經中苦切勸導,不可能還有更重的語氣了。佛讚歎十善業道是一切圓滿的根本依處,如同大地一般。大地是何等重要啊!任何一座城市,任何一座建築,任何一種草木種子,任何一種事業,都不能脫離大地,離開了大地,連芝麻許的法都無法建立。十善業道就是這樣一種法!她是一切人天果位、一切聲緣菩提、一切菩薩妙行、一切佛功德法的依處。離開這個守護十善業道的法,將不會有任何成就,一切戒定慧的功德,一切聲緣、菩薩、佛的成就都免談。

    《地藏經》中,佛還用極嚴厲的語氣呵斥那種浮而不實的人。佛說:一生連一種善業道都不能好好守護,卻大言不慚地聲稱我是大乘,我是尋求無上菩提的菩薩,這種人是說大妄語,是在諸佛世尊面前欺罔世間,是說斷滅語,將會顛倒墮落。佛這樣呵斥是有深意的,佛是苦切勸導我們應在十善業道這樣的基礎上扎扎實實地修起。當年太虛大師說過一偈名言: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所謂人格的完成,即是十善業道的完成。所以,我們必須打好基礎,首先按照十善業道,修好自己的身口意,能這樣改過自新,才是真正的下士。這個地方修好了,就能順利進入別解脫戒,再到菩薩戒、密乘戒,一分一分深入,一分一分廣大,最終便能成就佛果,這就是真現實。所以,從十善業道修起,由淺近而深廣,是一個重要的行持原則。

    丙二、抉擇業果分三:一、顯示黑業果二、白業果三、業餘差別

    抉擇業果分三:一、顯示黑業果;二、白業果;三、業餘差別。

    丁一、顯示黑業果分三:一、正顯示黑業道二、輕重差別三、此等之果

    初中分三:一、正顯示黑業道;二、輕重差別;三、此等之果。

    為什麼首先顯示黑業果呢?因為修習業果,首先要從斷惡開始,而斷惡的前提,是對黑業及黑業果的相產生決定的認識,所以,首先應顯示黑業與黑業果。

    我們現在處在一種如臨深淵的狀況之中,什麼是如臨深淵呢?就是身在懸崖,一不小心,就會墜落而粉身碎骨。造十黑業會墮入惡趣深淵,這是業的必然規律,誰也無法改變。我們的處境可怕到三門稍有放縱,就會種下地獄、餓鬼、旁生之因,而且此因一旦種下,肯定會成熟爆發。譬如:面對嚴厲的對境時,若稍起輕慢、嗔恚,或者說錯一句話、非理作意等,就會造下大惡業。一刹那之間,就可以焚毀多劫種植的功德林,使我們在地獄中多劫受苦,是如此可怕。一個人的行為沒有以業果正見攝持,的確時時都是在往刀山上走、往火海裏鑽。只有具足業果正見的人,才能真正保護自己。

    世人想依靠保險或者依靠名聲、財富、子女來保護自己不墮落、不受苦,但這些是不會有真實保障的,唯有心中的因果正見才能遮止我們墮落惡趣。

    現在,要生起這個正見,首先應從十種黑業著手,重點在觀察黑業和苦果的關係,業和果一定要聯繫起來觀察。往昔不知黑業的過患,所以造惡不畏懼,由此趣入惡趣,而現在則須逆行,關鍵是要認識:以十黑業會顯現何種可怕的果報,而且黑業會如何增長廣大,業果一旦成熟,將無藥可救,即使諸佛大悲之手也無法遮止。必須這樣認識而產生畏懼,才能遮止黑業。

    對於這些相,上面已經總說,下面開始是分說。總說之後還是有必要逐條分說,這樣才能在心中引起廣大具體的認識。以佛語為量、以種種公案為樣本,一一對照自身來思惟。這樣轉變自心,五次、十次、二十次、三十次,一次次地衡量認識,到一定程度時,心就會猛利變動,認識到量時,就會引起牢固的因果正見。以有力的正見攝持自心,就能不緣黑業而轉。我們無始以來的分別心就像十分頑皮的孩童,如果沒有一隻強有力的手抓住他,根本無法管制,而這只手就是因果正見。

    如果沒有學好因果,我們的心便會很迷亂、很疲軟,以這種狀態不僅不能善護三門,反而處處都在造惡。《地藏經》說:南閻浮提眾生,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所以,一定要生起強有力的業果正見才有解決的辦法。能否生起業果正見,關係到我們生生世世升沉的切身問題。在目前邪見深重的時代,這更是一個極為嚴峻、緊迫的問題。如果不以這個正見攝持,則無論再如何高談玄妙,一落到現實生活之中,就可以發現自己的行為與因果違背之處不計其數。所以當務之急,應當對業果的道理努力作一番如理思惟,在心中建立起牢不可破的因果觀念。

    戊一、正顯示黑業道分四:一、身業二、語業三、意業四、攝義

    己一、身業分三:一、殺生二、不與取三、邪淫

    庚一、殺生分三:一、總說二、分說三、以公案說明殺生因果

    辛一、總說

    今初。雲何殺生?《攝分》於此說為事、想、欲樂、煩惱、究竟五相,然將中三攝入意樂,更加加行攝為四相,謂事、意樂、加行、究竟,易於解釋,意趣無違。

    如何是殺生?《攝抉擇分》對此宣說為事、想、欲樂、煩惱、究竟五種相,而本論是把中間的想、欲樂、煩惱三相攝入意樂一相之中,再加上加行,總共攝為四種相,即:事、意樂、加行、究竟。以這種方式容易解釋,意趣和前者並不相違。

    辛二、分說分四:一、事二、意樂三、加行四、究竟

    壬一、事

    其中殺生事者,謂具命有情。此複若是殺者自殺,有加行罪,無究竟罪,《瑜伽師地論》於此意趣,說他有情。

    殺生的事,是指具有生命的有情,也就是命根沒有斷絕而仍存活的有情。如果是殺者自殺,只有加行罪,不得究竟罪。《瑜伽師地論》以自殺不得究竟罪的意趣,或者為了分析殺生究竟罪的緣故,界定殺生事是排除自己的其他有情,但並不是說自殺沒有加行罪。

    殺生事——“具命有情當中有個字,這個是生命的意思。殺害生命被放在十惡業之首,可見佛教真正平等尊重每一個有情的生命。在這個世上,最寶貴的,就是生命。每一個有情最珍愛的,就是自己的生命,所以都不願被摧殘。對殺生事的範圍不能理解得太狹隘,須知它包括了整個法界當中各種類型的生命,無論我們傷害任何一種生命,平等都是殺生。眾生是含靈,或者說是有情,而不是泥土、磚石,所以它們都有苦樂的感受。一個生命,從本質上來說,圓滿具足如來藏。認識這些道理之後,對一切生命都應當尊重,應當樹立尊重生命的觀念,而不應該摧殘。只有尊重任何一個有情的生命,最後自身才能獲得真正的安樂。從世間的因緣來說,任何一個生命過去世都曾經是哺育自己的母親,我們怎麼忍心對母親慘下毒手呢?將心比心想一想,如果自己連一根針刺的痛苦都不願接受,為什麼要把斷命根的劇烈痛苦加在同樣有著苦樂感受的有情身心上呢?所以,要珍愛任何一個生命,任何摧殘生命的業都是很嚴重的罪業。

    壬二、意樂

    意樂分三。

    殺生的意樂分為想、煩惱、等起三者。

    想有四種,謂如於有情事作有情想及非情想,於非有情作非情想及有情想。初及第三是不錯想,二四錯誤。

    殺生的想有四種:第一,對有情作有情想;第二,對有情作非有情想;第三,對非有情作非有情想;第四,對非有情作有情想。其中第一和第三是不錯誤想,第二和第四是錯誤想。

    此中等起若有差別,譬如念雲,惟殺天授,若起加行誤殺祠授,無根本罪,故於此中須無錯想。若其等起於總事轉,念加行時,任有誰來悉當殺害,是則不須無錯誤想。如是道理,于餘九中,如其所應,皆當了知。

    這一段是從等起上說明:決定根本罪的條件是否需要無錯誤想。

    論中說:這裏等起上還有差別,譬如心想:我要殺天授,但是發起加行時所殺的是祠授,這種誤殺就沒有根本罪。所以,造根本罪的條件是需無錯誤想。但是,如果發起加行時,等起是對於總的對象轉,也就是心想:加行時不論是誰來,我都要把他殺掉。這就不需要無錯誤想。這樣的道理,在其餘九種業當中,都應按各自的情況如是了知。

    煩惱者,謂三毒隨一。等起者,謂樂殺害。

    殺生的煩惱,是貪嗔癡中任何一種。殺生的等起,是指樂欲殺害。

    惡業的根源是三毒煩惱。真正能毒化身心的,就是貪嗔癡,沒有其他勝過它的毒,所以叫作三毒。一切惡業不是以其他方式驅動的,唯一是以煩惱驅動,因此煩惱是造業的根源。當心中有貪嗔癡時,身口意的造作會不自在地趣向邪惡。為什麼我們會傷害有情,甚至要摧殘它的生命呢?就是因為有貪欲、嗔恚和愚癡。

    舉例來說:為了貪求口味或獲取財富而大肆摧殘生命,取其血肉皮毛,這是以貪心而殺生。因嗔心推動而不把對方當生命來看待,一心只想置之死地而後快。因愚癡而認為某些眾生生來就是供人受用的,所以該殺。在這些煩惱狀態中造業,就是以貪嗔癡而行殺。所以,當我們被貪嗔癡障蔽時,內心就會變得極為狹窄,理智喪失,體會不到有情的痛苦,不知具足佛性的性靈不可踐踏,也不會顧念有情對我們的恩德。在三毒驅動下,短短一分鐘內就可以結束一條性命。相反,見道菩薩得了無分別智,具有深廣的智慧,他們看眾生,個個都具有如來藏,都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這時,法爾就能遮止殺業,真正能像愛惜自己一樣地去愛惜普天下的有情,這種大慈悲和凡夫的貪嗔癡是截然相反的。所以,殺業的源泉就是貪嗔癡三毒。

    壬三、加行

    加行中,能加行者,謂若自作或教他作,二中誰作,等無差別。加行體者,謂用器杖,或用諸毒,或用明咒,隨以一種起加行等。

    殺生的加行分二:一是能加行,一是加行體性。能加行,就是自作或教他作,其中不論自作或教他作,平等都是造殺生罪。加行的體性,就是使用器杖、毒藥或明咒,隨便以其中一種發起加行等。

    舉例來說:自己殺魚是自作。認為自己殺魚不好而讓別人殺,這是教他作。以自作和教他作都能發起殺魚的加行,所以都是能加行。

    有人想:只是教他殺,為什麼會有同等罪業?

    因為自作是指使自身行殺,教他作是指使他身行殺,殺生的工具雖有不同,但指使者都是自己,結果都是使對方斷絕命根,所以平等都是造殺生罪。譬如:自己的孩子被張三雇用殺手槍殺,自己會不會因為張三沒有親手殺而認為他無罪,或無根本罪呢?決定不會。我們會認為殺手只是被人指使,真正的兇手就是張三。所以,教他作與自作的罪業相等。

    此外還須補充一點,即不能隨喜殺生。凡是對惡隨喜,就是造惡;對善隨喜,就是行善。所以對於戰爭或槍殺等暴力行為,不能發隨喜心。譬如:在電視新聞報導中,經常能見聞戰爭和各類暴力事件,如果貪執一方而嗔恨另一方,就會造下嚴重罪業。有人對暴力、戰爭很感興趣,唯恐戰爭不持續、交戰不激烈,以歡喜心推動,興致勃勃地談論這些熱門話題。實際上,這就是殺業加行。推己及人地思惟一下,如果自己是飽受戰爭苦難的伊拉克人,聽到中國人說:這場戰爭真刺激,他會不會認為這位戰爭的隨喜者很善良呢?絕對不會,只會將他視為幸災樂禍的壞人。相反,如果有人以悲心祈禱戰爭早日結束,人民早得安寧,我們會覺得他是具有慈悲心的好人。

    所以,目睹戰爭慘烈情景時,佛弟子應當懷有一種悲憫心態,願眾生儘早脫離苦難,甚至願代一切眾生受苦。如果見聞戰爭而興奮,那是心靈扭曲的病態。也許我們自己不會去殺生,但這只是暫時不會,因為凡夫並未斷除殺生的習氣,而業是非常微細的,它會漸漸增長蔓延。因此,為了防微杜漸,對一切暴力行為都不能隨喜、讚歎,更不能參與,對宣揚暴力的文章、影視不能欣賞。在自相續不成熟時,應當儘量遠離這些引發殺業的因緣。菩薩畏因,凡夫畏果,當果現前時,已是無法回避。所以,應當在因上小心防護,將殺業息於無形之中。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