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1/11/06 02:51:24
學習次第 : 進階

因果的奧秘(17

    壬二、以事之故

    《瑜伽師地論》還說到由事故,受現法果。不善業方面造五無間業及無間業同分,也有受現法果。無間業為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破和合僧、出佛身血。無間業同分,比如:對阿羅漢尼、對母行穢染行,打最後有菩薩;在天廟、街道、市肆立殺羊法,流行不絕;對極信賴的親友、同心耆舊等所,損害欺誑;對苦難窮困無依無怙而來歸投依靠的人,先是佈施無畏,後來卻加害或者逼惱;劫奪僧門,破壞靈廟。

    善業由事故受現法果,例如:母親無正信,勸進開化,將母親安置建立在正信之中;母親犯戒,將母親安立在具戒中;母親慳吝,將母親安立在具足佈施之中;母親惡慧,將母親安立在具足智慧之中,以此類善業將會受現法果。對父親也是如此。或者對起慈定者供養承事,如是對起無諍定、滅盡定、預流果乃至對阿羅漢果供養承事,親自對佛供養承事,對有學無學僧供養承事,都是對尊重由利益因緣發起善業,受現法果。相反,對尊重事由損害因緣發起不善業,也會受現法果。

    辛二、順生、順後受業

    順生受者,謂於二世當受其果。

    順生受,即今生作善惡業,第二世將受果報。

    順後受者,謂於三世以後成熟。

    順後受,即今生作善作惡,第三世、第四世或者十世、百世、無量無邊劫之後才成熟果報。

    須知,以上現法受、順生受、順後受只是從受果的初始時間上安立,並不是僅于現世、來世或者第三生之後的某一世受果。比如,現法受是指現世開始受果,不是僅僅現世受果後世不受,其餘順生受、順後受都應當如此理解。

    戊三、何果先熟之理

    于相續中,現有眾多善不善業成熟理者,謂諸重業即先成熟,輕重若等,于臨終時何者現前,彼即先熟。若此亦等,則何增上多串習者。若此複等,則先所作,彼即先熟。

    何業先熟之理:在眾多業當中,重業首先成熟;如果眾業輕重平等,就按臨終時何業現前,即先成熟;如果臨終時種種業同時現前,就按何業生前串習次數多,即先成熟;如果各業的串習力也平等,就按造業次序,何業先造,即先成熟。

    對於此理,博朵瓦格西曾經以比喻說明:比如,一個碼頭上多人渡河,如果來了一位大官,權勢很大,決定是他首先渡河;如果來人權力相等,那就看誰最接近船,誰就先渡;如果平等接近於船,那就是熟人先渡;如果都是熟人,那就看誰先打過招呼就先渡誰。

    如《俱舍釋》所引頌雲:諸業於生死,隨重近串習,隨先作其中,即前前成熟。

    如《俱舍論自釋》所引頌詞中說:相續中的種種業,在生死之中成熟果報之理,即隨重業、隨近業、隨串習業、隨先作業,四句之中,以前前業首先成熟。

    以上思惟總業果宣說完畢,以下思惟特別業果。

    甲二、思別業果分二:一、須成辦圓具德相之所依二、修學所依之因

    乙一、須成辦圓具德相之所依

    第二,思惟別者,謂由遠離十種不善,雖定能獲善妙所依,然若成一圓具德相、能修種智勝所依者,修道進程非餘能比,故應成辦如此所依。

    這句是從修道進程來說明:應當成辦殊勝所依的理由。

    論中說:僅僅以遠離十種不善為因,雖然決定能獲得善妙的所依身,但如果能進一步獲得殊勝所依,也就是圓滿具足各種功德相、有能力堪修一切種智的所依身,那麼修道的進程便不是以其他身所能相比,所以應當努力成辦此種所依。

    人身是修道的所依,一生修行能獲得何種成就,與所依身是否具足功德相密切相關。譬如:交通工具的性能有許多差別,如果性能好,就有能力遠端跋涉,性能不好,速度就慢。同理,由宿業所感召的人身,如果缺陷多,修道進程便緩慢;相反,如果人身的功德很圓滿,各方面稟賦優良,修道作用就大,進程決定迅速,不是其他所依身可比。基於這個原因,在下士道中,應當著重成辦殊勝的所依身,作為後後大乘修行的前提。

    道次第中的共下士道,是要將學人引入上士道,因為後後需以菩薩身份成辦利他,所以異熟身具足八種功德非常重要。

    乙二、修學所依之因分三:一、異熟功德二、異熟果報三、異熟因緣

    此中分三:一、異熟功德;二、異熟果報;三、異熟因緣。

    這三者分別是八種功德各自的體相、作用和能生因緣。

    學習這三科有何作用呢?學習前二者,認識到所求目標及其作用,就會產生希望成就此種殊勝所依的欲樂。學習第三者,可以明確應從何處下手實修。了達這些之後,初學者用三年或者十年去修習,所修可以完全決定下來,落實於日常生活中,處處應當實修這些因緣。比如:農民知道某種果有巨大的作用時,他就會在春天努力積聚能生的因緣,這是農民作業的內容。同理,為了將來獲得一個能快速修證大乘的所依身,在下士道時就應努力實修它的因緣。比如:要獲得壽量圓滿,現在就要開始努力修習遠離損害眾生的行為及意樂,並且大力放生,將這一項作為日常修行的重點,真實行持、漸次修集。每天在這上面積累、增上,決定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日日都有上進之相,將來決定感得具足種種功德相的人身。有了這個基礎之後,再進修大乘,速度極快,不像從前那樣進程緩慢,進進退退總不得力。所以,此處共下士道中,對特別業果的修習,實際上是為趣入上士道打基礎。

    丙一、異熟功德分二:一、總說二、結說

    丁一、總說

    初中分八:一、壽量圓滿者,謂宿能引牽引長壽,如其所引,長壽久住。

    第一,壽量圓滿,就是以往昔能牽引長壽的引業所牽引,而獲得長壽久住。這是菩薩壽量具足,譬如:龍樹菩薩住世六百年。

    二、形色圓滿者,謂由形色、顯色善故,顏容殊妙,根無闕故,眾所樂見,橫豎稱故,形量端嚴。

    第二,形色圓滿,就是因為形色與顯色妙好,容顏殊妙,六根沒有缺漏,所以眾人喜見。又因橫豎比例相稱,所以形量端嚴。這是菩薩形色具足,譬如:阿底峽尊者。

    三、族姓圓滿者,謂生世間恭敬稱揚、諸高貴種。

    第三,族姓圓滿,就是誕生在被世間人們所恭敬、稱揚的高貴種族中,或者說生在豪貴之家。這是菩薩族姓具足,譬如:義成王子、達摩祖師等等。

    四、自在圓滿者,謂大財位,有親友等廣大朋翼,具大僚屬。

    第四,自在圓滿,就是獲得廣大的財富地位,富裕顯貴,又有親友等廣大朋翼、廣大僚屬。這是菩薩自在具足,譬如:阿育王、松贊干布等。為何必須具足這些條件呢?因為大乘所修是自他二利,如果沒有廣大的財位、眷屬,利他的修行就不能熾盛、隨順,因此具有富貴自在,修行大乘才方便。譬如:要成辦一件小事,只需具足一般條件,而要成辦大事,就要方方面面具足圓滿的條件。同理,大乘的道修行大、事業大,因此對所依身的要求相對也高。

    五、信言圓滿者,謂諸有情信奉言教,由其身語於他無欺,堪為信委,於其一切諍訟斷證,堪為量故。

    第五,信言圓滿,有眾所信奉斷訟取則兩種德相。眾所信奉,即:有情信奉自己的言教。因為自己平常待人真誠,從不欺人,以這種誠信而堪為人們所信賴、委託。斷訟取則,即:對一切諍訟、斷證,自己的語言都堪為定量,也就是在爭論不下、事情不能裁決時,自己的發言能夠作為準則。這是菩薩信言具足,譬如:無著菩薩等。

    六、大勢名稱者,有大名稱,有大美譽,謂于惠施,具足勇健精進等德,由此因緣,為諸大眾所供養處。

    第六,大勢名聲,就是具有大名聲,美名流傳於世間。具體來說,即:對於佈施等善法,具足勇健、精進、剛毅、敏捷、審悉等攝善法戒的功德相,而且對各種技藝、工巧業等,輾轉妙解,智慧超人。以這個因緣而成為大眾供養、恭敬、尊重、讚歎之處。這就是菩薩大勢具足。

    “勇健精進:菩薩行善時,勇猛、堅決、歡喜而不生懈怠。剛毅:菩薩行善的意樂和行為堅固不動。敏捷:菩薩修和敬業時,所作十分機靈迅捷,遠離愚鈍。審悉:能夠審細思擇一切法義。這些都是菩薩的德相。真正的大勢名稱不是虛設,而是由這些大道德感召而來的。

    七、丈夫性者,謂成就男根。

    第七,丈夫性具足,就是成就男根。譬如:仲敦巴尊者、給孤獨長者。

    八、大力具足者,謂由宿業力,為性少病,或全無病,於現法緣起大勇悍。

    第八,大力具足,就是由於前世善業力的緣故,行持自利利他時,身心沒有厭倦,身體少病或者無病,無論遇到現法何種緣,都能發起大勇悍心。

    “為性:以無疲厭為自性,天性堅固堪能。於現法緣起大勇悍,是描述大堪能的心態,即:由於往昔生中做事樣樣都能圓滿,以這個造作等流,不論遇到現法何種緣,心力自然勇悍,沒有畏懼、怯弱,認為無論做什麼,決定都能成辦。這是菩薩大力具足,譬如:世親菩薩、宗喀巴大師等,都是具足大力的菩薩。

    丁二、結說

    此複第一謂住樂趣,第二謂身,生為第三,財位僚屬為四,第五謂為世間量則,第六謂彼所有名稱,七謂一切功德之器,第八謂于諸所應作勢力具足。

    以上八種功德,簡單來說:第一,是在善趣中久住;第二,是身相;第三,是生;第四,是具有財位、僚屬;第五,是堪為世間量則;第六,是名稱;第七,是一切功德之器;第八,是對應做之事具足勢力。相反,壽命短暫,相不圓滿,出生下賤,對財位、僚屬沒有自在,不堪為世間量則,名稱小,非丈夫性,勢力微弱等,就是所依身有缺陷,如果用它來成辦一切種智,進展就緩慢。

    從這裏,我們可以明白:應當如何來設計、成辦自己的未來。譬如,設計師要設計一種最好的賽車,他就會考慮各方面的因緣,從而組裝成第一流的賽車。外物的賽車不具有大義,人們尚且還去設計創造,而人身的價值超過賽車無數倍,為什麼不好好設計自己呢?實際上,能夠在大乘道上速疾進趨的車,就是具有以上八種功德的人身。如果現在勵力修集它的八種因緣,將來就會獲得最上品的所依人身,那時再來修行大乘,決定是一日千里。

    丙二、異熟果報分八:一、壽量具足之果報二、形色具足之果報三、族姓具足之果報四、自在具足之果報五、信言具足之果報六、大勢名稱具足之果報七、丈夫性具足之果報八、大力具足之果報

    異熟果報分八:

    “,是指作用。以具有八種功德的異熟(即果報)作為所依,後後的善法就能輾轉增上,所以稱為異熟之果。

    對應八種功德,有相應的八種作用,下面一一解釋:

    丁一、壽量具足之果報

    初者,依自他利,能于長時積集增長無量善根。

    第一,壽量具足有何種作用呢?由於壽量具足的緣故,就能長期修習善法,依靠自他二利的修行而積集增長無量善根。這是菩薩壽量具足的果報。

    譬如:龍樹菩薩住世六百年,在這段漫長的時間當中,自利利他的事業極為廣大。我們修習大乘道,如果壽命長久,就能積累增長廣大功德;如果壽命短暫,比如:五十歲時才在佛法上獲得初步的成就,到六十歲就圓寂了,這樣自利利他的修行就不易圓滿。

    丁二、形色具足之果報

    第二者,謂諸大眾暫見歡喜,鹹共歸仰,凡所發言,無不聽用。

    第二,形色具足有何種作用呢?由於菩薩形色具足的緣故,大眾見後便心生歡喜;因為大眾愛樂的緣故,便會對菩薩共同歸仰;因為大眾共同歸仰的緣故,凡是菩薩發言,大眾都會聽受。這是菩薩形色具足的果報。

    大乘菩薩度化眾生,具足相好事關緊要。若能具足相好,度化眾生就很方便。諸佛成道來人間示現教主的身份,都會示現當時世間最圓滿的相好,如此示現的必要,就是為了使眾生歡喜、歸仰;眾生能歡喜、歸仰,教化就有效果,即:凡是自己所傳的言教,眾生都能聽受。這些都是形色具足的作用。

    丁三、族姓具足之果報

    第三者,謂所勸教,無違敬用。

    第三,族姓具足有何種作用呢?由於菩薩族姓具足的緣故,大眾便會尊敬、供養、稱讚;由於大眾尊敬、供養、稱讚的緣故,菩薩以善法勸導眾生精勤修學,眾生就會恭敬採納。這是菩薩族姓具足的果報。

    “無違敬用:眾人對菩薩所說的教言不會違背,而會對待恭敬,時時銘記在心,頂戴奉行。

    無違敬用相反的是違背輕舍,即眾人會將菩薩所說教言拋諸腦後。

    以下自在具足、信言具足,都是具有攝受有情、成熟有情的作用。

    丁四、自在具足之果報

    第四者,謂以佈施攝諸有情,令其成熟。

    第四,自在具足有何種作用呢?由於菩薩自在具足的緣故,就能以佈施攝受眾生,使他很快地成熟。這是菩薩自在具足的果報。

    《力種性品》中說:若諸菩薩先行佈施,當知是名隨攝方便。何以故?先以種種財物佈施饒益有情,為欲令彼聽受所說,奉教行故。佈施是四攝法之一,稱為隨攝方便,即:先以財物佈施,關懷照顧有情,使有情感動而接受教化。菩薩具有大財富、大眷屬,便有能力攝受眾生,也就是能以廣大財佈施攝受眾生,使他成熟為法佈施之器。因此,具足福報與聲望才能大面積地攝受眾生,否則,沒有足夠的錢財,想要印經書、建道場都很困難,又怎麼能攝受大量眾生呢?所以,自在具足也很重要。

    丁五、信言具足之果報

    第五者,謂以愛語、利行、同事,攝諸有情,速令成熟。

    第五,信言具足有何種作用呢?由於菩薩信言具足,就能以愛語、利行、同事攝受有情,使他很快地成熟。這是菩薩信言具足的果報。

    在攝受有情方面,愛語,是能攝方便;利行,是攝入方便;同事,是隨轉方便。分別來說,有情對善法愚癡,菩薩想要遣除他的愚癡,就以愛語使他攝受、觀察正理,所以愛語是能攝方便;菩薩了知有情已在攝受觀察正理,就以利行將有情從不善之中救拔出來,以善法勸導、調伏,並且將他安立在善法中,所以利行是攝入方便;菩薩以方便令眾生趣入善法之後,又和眾生共同修行,以身作則,使他隨順而轉,所以同事是隨轉方便。那麼,以何種功德才能具足這些攝生的方便呢?它的因就是信言具足,即:自己發言能使眾生信奉,堪為正量。

    丁六、大勢名稱具足之果報

    第六者,謂由營助一切事業,佈施恩德,為報恩故,速受勸教。

    第六,大勢具足有何種作用呢?由於菩薩大勢具足,有能力幫助眾生成辦各種事業,廣大地佈施恩德,所以眾生感恩圖報,為了報恩而歸仰菩薩,這時菩薩宣說言教,眾生很快便會隨轉、恭敬、相信、採用。這是菩薩大勢具足的果報。

    總之,菩薩有大名稱,具有勇健、精進、剛毅、世間技藝、工巧慧解過人等等品德,便能真正在各種事業上幫助眾生,廣布恩德。以此作為能感因緣,就能使眾生速受勸教。

    丁七、丈夫性具足之果報

    第七者,謂為一切勝功德器,欲樂勤勇,堪為一切事業之器,智慧廣博,堪為思擇所知之器。又於大眾都無所畏,又與一切有情同行,言論受用,或住屏處,皆無嫌礙。

    第七,丈夫性具足有何種作用呢?以下分三段解釋:

    一、由於丈夫性具足,而堪為一切殊勝功德之器。《瑜伽師地論菩提品》中說:非女身能證無上正等菩提,這是什麼緣故呢?因為,一般女性多煩惱、多惡慧,以稟性多煩惱、多惡慧之身不能證得無上菩提;相反,成就丈夫性,以少煩惱、少惡慧而堪為一切殊勝功德之器,能證無上菩提。

    二、欲樂勤勇,堪為一切事業之器;智慧廣博,堪為思擇所知之器。這是就心力、心量來說丈夫性的功德之相,即:由於欲樂勤勇的緣故,能對成辦一切有情義利的事業無所畏懼,而堪為一切事業之器;由於智慧廣博的緣故,能對諸法的盡所有性、如所有性思惟抉擇,無礙而轉,而堪為思擇所知之器。一般女性因內心怯弱,所以不堪為一切事業之器,又因見識狹窄,所以不堪為思擇所知之器。

    三、又於大眾都無所畏,又與一切有情同行,言論受用,或住屏處,皆無嫌礙。具丈夫性,就能在一切大眾之中無所畏懼,而且行動方便,和一切眾生共同集會、言論、受用飲食或者住在屏處,都不致於引起譏嫌,沒有行動上的障礙。相反,女性在大眾之中有所畏懼,行動多有不便,比如:不能獨自安住靜處等。所以,一般女身不堪作為饒益有情的所依。

    以上三種,就是菩薩丈夫性具足的果報。

    丁八、大力具足之果報

    第八者,謂於自他利,皆無厭倦,勇猛堅固,能得慧力,速發神通。

    第八,大力具足有何種作用呢?由於菩薩大力具足的緣故,對自他二利的加行就能心無厭倦,勇猛精進、堅固精進,能迅速獲得智慧力而發起神通。這是菩薩大力具足的果報。相反,如果體弱多病,精力不充沛,心力不足,對自他二利的廣大事業便無能力荷擔。

    《本地分》說:若諸菩薩成就如是八種異熟,具八種果,能善饒益一切有情,隨順生起一切佛法。菩薩安住異熟果中,于諸有情種種眾多利益事業,自有力能,及善安處所化有情,彼於自事隨順而作。如是乃名隨其所欲所作成辦。所以,必須兼具自有力能善安處所化有情這兩個條件,才能真正成辦利他。如果菩薩自無力能——不具有八種異熟,雖然善於以方便安處所化,有情對自己的事業也能隨順而作,但對有情所做的利益不能稱為熾盛、不能稱為隨順,因此不能叫作能作利他事業。同樣,有力能而不善於安處所化有情,有情不隨順作,也不是能作利他事業。所以,菩薩必須兼具自有力能能善安處有情,對有情所做的利益,才能稱為熾盛、隨順,由是因緣,才是能作利他事業。這樣菩薩安住八種異熟果中,自己能成熟一切佛法,也能令有情在三乘道中速得成熟。又能使自己速證無上正等菩提,也能使其他已成熟者速得解脫。由於菩薩安住八種異熟果中,能令有情獲得利益安樂,所以,一切有情所住空無義利的無始生死,菩薩安住其中能不空過、具大義利。

    以上異熟功德、異熟果報兩科內容,顯示出何種人身才是能修一切種智的殊勝所依,而且必須成辦此種殊勝所依身,才能真正行持利他。因此,具足八因三緣的人身,對於修行大乘道來說,極為重要。那麼,如何才能成辦呢?

    丙三、異熟因緣分二:一、八因二、三緣

    丁一、八因分八:一、壽量具足之因二、形色具足之因三、族姓具足之因四、自在具足之因五、信言具足之因六、大勢名稱具足之因七、丈夫性具足之因八、大力具足之因

    異熟因分八:

    戊一、壽量具足之因

    初者,謂於有情不加傷害,及正依止不害意樂。

    第一,壽量具足之因,就是遠離傷害有情的行為,以及真正依止不害有情的意樂,心中常常存有永遠不損害眾生的心。

    又雲:善放將殺生,如是利其命,遮止害眾生,則當得長壽。承事諸病人,善施諸醫藥,不以塊杖等,害眾生無病。

    《贊偈》說:如果能對即將被殺的有情放生,這樣保全有情的性命,斷除傷害眾生的行為,將來就能獲得長壽。承事病人、佈施醫藥,不以磚塊、木杖等兇器傷害眾生,將來能得健康無病。

    戊二、形色具足之因

    第二者,謂能惠施燈等光明,鮮淨衣物。

    第二,形色具足之因,就是能在諸佛菩薩等功德田前,供養油燈、電燈等光明以及嶄新潔淨的衣物。

    又雲:由依止無嗔,施莊嚴妙色,說無嫉妒果,當感妙同分。

    《贊偈》又說:由於內心依止無嗔意樂,供養莊嚴資具,將來能感得妙好的身色。又說以無嫉妒的善業,將來能感得與善因同分的妙果,即:以無嫉妒的善因,能感得他人歡喜愛戴的同分妙果。

    戊三、族姓具足之因

    第三者,謂摧伏慢心,於尊長等,勤禮拜等,於他恭敬,猶如僕使。

    第三,族姓具足之因,就是常修謙下。謙卑能感召尊貴,傲慢則導致下賤。論中說:能夠摧伏自己的傲慢心,對於尊長等對境勤修禮拜等恭敬的行為,對他人常修恭敬,自己就像奴僕一樣。這就是族姓具足之因。

    因此,我們應當處於低位而行,越謙卑越得尊貴,越付出越能收穫,越助人越有力量。

    戊四、自在具足之因

    第四者,謂於乞求衣食等物,悉皆施惠,設未來乞亦行利益,又于苦惱及功德田,乏資具所,應往供施。

    第四,自在具足之因,就是行廣大供施。凡是有人前來乞求衣食等物資時,都應當佈施,即使眾生沒有向自己求乞,自己也應當對他進行饒益。尤其是當生活困苦之田或尊貴的功德田等缺乏資具時,應當主動供養佈施。

    戊五、信言具足之因

    第五者,謂修遠離語四不善。

    第五,信言具足之因,就是修好口業。平常遠離妄語、離間語、粗惡語、綺語,常說誠實語、和合語、柔軟語、具義語。若能注意修正口業,語言日漸轉好,就能使言語威肅,堪為量則,使人信奉。

    如果語言的惡習不改,出口便是妄語、兩舌、惡口、綺語,這樣口德惡劣,如何使人信奉、成為量則呢?信言不具足,談何利他?所以,若能修遠離語惡,則對將來利他事業大有幫助。

    戊六、大勢名稱具足之因

    第六者,謂發宏願,於自身中攝持當來種種功德,供養三寶,供養父母、聲聞獨覺、親教軌范及諸尊長。

    第六,大勢名稱具足之因,是發願和供養,也就是為了將來能獲得種種功德而廣發大願以及供養三寶、父母、聲聞獨覺、親教師、軌范師和尊長等。

    戊七、丈夫性具足之因

    第七者,謂樂丈夫所有功德,厭婦女身,深見過患,樂女身者,遮止欲樂,將失男根,令得脫免。

    第七,丈夫性具足之因,就是心中歡喜丈夫身所具有的一切功德,如:丈夫性是勝功德之器、事業之器等。又應厭離女身,深深認識女身的過患,如:女身不是功德器、不是事業器等。又有以兩種因緣而獲得丈夫性,即:見人歡喜女身,就勸她厭離解脫女身;見有丈夫將要失去男根,就以方便攝護,使他不失壞,以及說法使人獲得男身。

    戊八、大力具足之因

    第八者,謂他不能作,自當代作,若共能辦,則當伴助,惠施飲食。

    第八,大力具足之因,就是以身供事和惠施飲食。以身供事,即:眾生缺乏能力時,自己主動代他做,比如,對病人或弱者,主動幫助。如果能共同成辦,就作其助伴,助他一臂之力。若能奉獻己力,將來身心就會具足大力。惠施飲食,就是以能增長身心勢力的粥飯糕餅等飲食施予眾生。在他人飲食不足、身無氣力時,自己佈施飲食以恢復他的身心力量,因此感得將來身心強健。比如:過去有人佈施病比丘果子,而感得九十一劫中身體強健、無有病苦。

    若能圓滿積聚這些善因,將來就會感得具足圓滿德相的異熟身。成佛度生須成就圓滿色身,而色身是福等流、是無量福聚所成。這就啟發我們:修因時應全面發展,將來就能獲得功德全面的所依身。所依身功德圓滿,自利利他的功能就會強大,由此決定能快速趣向佛道。

    丁二、三緣分二:一、三緣之作用二、別釋三緣

    戊一、三緣之作用

    如是八因,若具三緣,能感最勝諸異熟果。

    “如是八因,即以上不害有情等八種殊勝善行。若具三緣,即正行持八因時,具足心清淨與加行清淨。能感是指這樣行善的功能。最勝諸異熟果,是以八因具足三緣所感得,具體來說,就是壽量圓滿等八種異熟功德的最上品。為什麼能感得最勝果呢?因為八因由三緣而獲得增長的緣故。譬如:修習第三因——恭敬的時候,心和加行清淨,善業的力量便會增長,因上增長,果上就殊勝。唐譯《瑜伽師地論》說:又此諸因,略由三緣而得增長,能感圓滿增上廣大異熟令起。因此,要使八因成為殊勝,修因時就須努力具足三緣。

    戊二、別釋三緣分三:一、心清淨二、加行清淨三、田清淨

    己一、心清淨

    於其三緣,心清淨中,待自有二,謂修彼因所有眾善,將用回向無上菩提不希異熟。由純厚意修行諸因,勢力猛利。

    心清淨,有待自和待他兩個方面。觀待自己而修心清淨又有兩項,就是回向無上菩提由純厚意修因

    第一,回向無上菩提,即:修集八因的任何善根,都是用以回向無上菩提而不求回報,也就是不求人天安樂及聲緣菩提,唯一是為一切有情獲得無上菩提而回向。這是從無貪的角度來說心清淨,因為遠離貪著報恩和異熟而成為清淨。

    第二,由純厚意修因,即:修行任何一種善因時,都是以純厚的意樂來修行。純厚,就是完全發自內心,完全是用真心來做。是善念真純,是善念深切。譬如:修行第一因的放生時,不論加行、正行或結行,都是一心一意地做,六根毫不散亂是,心中慈悲心深切是。像這樣以純厚的意樂修習放生,善業的勢力便異常猛利。

    下面,以老母供燈的公案來說明。有一貧窮老母見到阿闍世王在佛前供燈,從宮門外一直點到祗園精舍,心裏非常感動。她也很想供養佛,於是就拿著靠乞討得來的、僅有的兩文錢,到油家買油供燈。老闆說:你的生活都難以維持,為什麼不買點食物。她說:佛福田難遇,我要為後世作福。她去佛前點燈時,因為考慮到油少,燈燃不到半個晚上,她便發誓:如果我後世得道如佛,願這盞油燈通宵不滅。果然,這盞油燈一夜長明。第二天清晨,目犍連尊者息燈時,唯獨這盞燈以神通力也無法撲滅,而且燈光一直上照到梵天。以此善根,佛為老母授記將來作佛。當時,阿闍世王問耆婆,為什麼自己所做功德巍巍,佛陀卻不為自己授記,竟然還不如一個窮乞丐的功德。耆婆告訴他:你所做的雖然很多,但是心不專一,不如老母一心專注於佛。

    老母供燈,真正具足了心清淨。她因感念佛陀難遇,所以很珍惜這份善緣,雖然供物微薄,但因為發心很真誠,具足純厚意,而且她發願將來如佛一樣成道,一心回向無上菩提,這樣供燈的善業勢力猛利,所以立即現前大感應。

    待他有二,謂見同法者上中下座,遠離嫉妒、比較、輕毀,勤修隨喜。

    觀待他人而修心清淨有兩個方面:離染汙心、修隨喜心。

    “同法者上中下座,是指對境。同法者是指同修,這裏特指同修八因之人。同法者中,和自己相比,修行殊勝者就是上座,平等者是中座,下劣者是下座。遠離嫉妒、比較、輕毀,分別是:對上座遠離嫉妒、對中座遠離比較、對下座遠離輕毀,這就是離染汙心。勤修隨喜,即常念同法者的功德而深生歡喜。

    譬如:十個人同修第三因的恭敬上師,修行有高有低。同法者中,有人在恭敬上師方面做得非常好,他是上座,但我卻對他心生嫉妒;有人與我修行相等,我便和他競爭,他做什麼,我就總想勝過他;有人修行很差,我就輕毀嘲笑他。這些都是修因的心不清淨。如果在緣起上有染汙,便會障礙自己修因、破壞自己的善根。相反,若能普遍隨喜上、中、下座禮敬上師的功德,下至點滴善根也作隨喜,就會使這一類的善根增上廣大。修行其他放生、供養等因時,也是如此。同法者之間,最容易生起嫉妒、比較、輕毀等染汙心,所以對待道友時,修習隨喜非常重要。

    設若不能如此而行,亦應日日多次觀擇所應行事。

    這一句是教誡中、下等修行者。以上心清淨中待自、待他的修行,如果能在日常生活之中任運行持,固然最好。但是,如果因為自己的障礙而不能全分受持,也不能就放棄不做,而應當每天多次觀察抉擇自己所應做的修行。比如:週末時,觀察好自己能作供養、放生、禮敬等善業,作前首先想好應當如何回向,做時儘量心意純厚,應當隨喜同法者的善行。這樣每天早、中、晚多次觀察抉擇自己的修行,將善法納入實際修行之中,一點一滴地實行。剛開始時要勉勵而作,不斷串習之後,便能養成習慣。如果一開始就放棄不做,那麼永遠也不會有長進。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