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1/07/05 00:29:19
學習次第 : 初階

藏傳佛教寧瑪派

劉立千著

一、 寧瑪派的傳承

寧瑪派的教法傳承是與前弘時期【1】的法統一脈相承的。在禁佛【2】時期是採取極為隱蔽的方式進行傳授。吐蕃王朝崩潰後,很長時間無寺廟、無僧團,只有一批在家俗人咒師維護法統,有的則採取在家庭中父子相傳的方式進行傳法,法脈因而賴以不斷(《青史》【3】上84頁)。《青史》說,這些在家庭或居山岩的俗人對佛法非常敬重,也重修持。安達·熱巴堅王【4】以前所有的《甘珠爾》、《丹珠爾》【5】他們都保持得很完整。過去吐蕃時期所譯經典,大部分到今天我們都能看得到(《青史》上84)。為什麼這些俗人沒有遭到滅法厄運?由於當時達磨贊普【6】破壞的對象是寺廟和僧團,還未來得及對付這些在家的信徒。《西藏王臣記》【7】說,有些外表是在家的俗人,實際是在家修持密咒金剛乘【8】的人士,他們沒有露出出家人相,當時藏王和他的左右大臣都未注意到,故未遭到迫害。像這樣的人還為數不少。一切智者·耶桑孜巴【9】說,那時律乘教法【10】雖然衰落了,但大密咒金剛乘教法方面直到如今都未衰落過(《西藏王臣記》76)。西元1011世紀時期即後弘初期,就有人或自費或被派到印度、尼婆羅等地去學習經教;有些是把印、尼高僧迎請入藏傳法,新翻譯了大量密乘典籍。由於師承不同,所傳教法不同,遂產生了派別,總稱為新譯密咒派或新派。如噶當、薩迦、噶舉等派均屬之。寧瑪派的出現也在這一時期,開創人是素·釋迦炯乃,他得到許多從西元89世紀時傳下的密經傳承,他將這些密經加以整理,組織成為體系,建鄔巴隆寺,招聚門徒,公開傳播,構成素氏的一大傳承系統。當時除素氏外,尚有絨宋的傳承系統、若氏家傳系統以及後來隆欽寧提的傳承系統。由於這些傳承系統都是弘揚前弘時期的經典法要,遂逐漸形成為一個獨立的宗派,歷史學家便稱他們這派為前譯密咒派,簡稱舊派

舊派的傳承總分為兩大傳承系統,有直接傳授經典的,稱為經典傳承;有發掘埋藏的經典進而傳播的,則稱為伏藏傳承。

除這兩種傳承外,還有其他方式的傳承,如諸佛心傳等等。不過上面所說兩種傳承有比較詳細的記載,其他則多不詳了。

第一、經典傳承

本派的傳承最早應追溯到西元89世紀赤松德贊王【11】至赤熱巴堅王之間,他們先後迎請了蓮花生、法稱、無垢友、佛密等天竺大師多人來藏,傳出了寧瑪派的九乘中最後三乘,即《摩訶、阿魯、阿底三大瑜伽》【12】,並由白若咱那、瑪·仁欽喬等人將這些密乘典籍譯成藏文,總括為《經》、《幻》、《心》三大部,習慣稱《經··心》【13】,若按九乘次序應該是《幻··心》。現將三部大密乘的傳法世系分述如下:

1 幻《幻變網》的傳承。《幻變密藏續》等是無垢友傳瑪·仁欽喬。瑪傳祖茹·仁欽迅魯及吉熱·喬炯。二師又傳達吉·白季紮巴。達吉所傳的稱為欽浦派或要門派。達吉在藏衛弘傳教授,後又發展到朵康,遂產生了衛派康派

無垢友傳聶·奢那古瑪熱,聶傳梭布·白季耶協,梭布傳魯·桑結耶協,桑結傳庫隆巴·雲丹嘉措,他們都是前弘期和滅法時期傳持寧瑪派教法的主要人物。他們中尤以魯·桑結耶協最為有名,他在藏已得到了《經··心》密典的全部傳授,尚不為足,又遠赴印度、尼婆羅、勃律等國取回內外密法一切續經使之流傳,對密乘貢獻極大。有人說前弘密法有三大傳承時期:初期為蓮花生、中期為白若咱那、後期為魯·桑結耶協(《漢藏史集》【14446447),魯是西元9世紀赤熱巴堅王時人,他活到西元10世紀初赤紮喜孜巴王【15】時代,據說他活了113歲。在前弘後弘兩個時期,他承先啟後起了很大的作用。熱巴堅王時他又得到大缽闡布【16】的稱號,地位很高,所以舊派的許多重要經典才能夠保存下來(《青史》上141頁、《智者喜筵》【17】上614)。桑結傳法給他的兒子庫隆巴,庫隆巴四傳至娘·耶協炯乃,耶協炯乃才傳到了素·釋迦炯乃。

·釋迦炯乃(10021062),通稱素布齊,又稱他為拉結·鄔巴隆巴【18】。他得到庫隆巴傳下來的《經··心》全部傳授和前弘時傳下來的其他教授,進行整理。首先研究哪些是根本經典,哪些是解釋經典。在經的正文上又配以注釋;在續部和修部上配以實修方便;在修法中配合了儀軌念誦等,使寧瑪派教法在理論和實修方面構成了一個比較完整的體系。他又修建了卓浦寺,一時法緣很盛。從此寧瑪教派的派名才大大地顯著起來(《青史》上143144)。這一派稱為寧瑪派之派。

又庫隆巴父子將法傳給娘·協饒喬,協饒喬傳娘·耶協炯乃。耶協炯乃的法嗣後來又發展成絨派或稱為娘派,成為經典傳承的另一支系。

·釋迦炯乃收素瓊·協饒紮為養子,傳法給他使其繼承法位。素瓊意為小素,別名德協甲沃巴。小素的兒子名卓浦巴·釋迦僧格,他從其父的弟子四大柱大師聽受了《經··心》三部密經教授和修證要訣,又從論·釋迦降曲學《大圓滿法》【19】,從達瑪索南學《心品》【20】,往北方絳地【21】大弘寧瑪派教法。卓浦巴的弟子很多,開的支系也少。素氏三代到此為極盛時期(《智者喜筵》上615617)

卓浦巴的高足弟子拉結·節敦甲那(10941150),節敦先與卓浦巴辯論,辯後得勝,卓浦巴大喜,遂將教授全部傳授給他。他又得塞覺尊多吉傳給他根本續經的講解和實修細節,所以他所得到的寧瑪派法要較其他素派人所得尤為完備(《智者喜筵》618)

節敦甲那弟子甚多,最優秀者是他的侄子大喇嘛雲丹松(11261195)(《青史》上162),或稱節敦·覺松。曾從叔父節敦學《修部八教》以及《阿魯、阿底瑜伽》的續經講解及實修要門(《青史》上165168)

雲丹松的有名弟子是錫布杜滋(11491199),最初在舅父處聽受了《大圓滿》絨派傳規。舅父死後,便親近雲丹松,學習《心品》各種教授,以後又聽受了果派絨派康派等不同的傳規教授(《青史》上168169頁、《智者喜筵》上618)

錫布杜滋的弟子達敦覺耶(11631230),參拜錫布得到錫布的全部教授。達敦的弟子即達敦思吉(《智者喜筵》上619)

卓浦巴的另一傳承系統是在他的弟子藏巴·基敦時開始的。基敦傳藏那畏巴,畏巴五傳至素降巴僧格。素的弟子即雍敦巴和降仰桑珠多吉二人(《青史》上188189),成為一系。

雍敦巴名多吉白,是一位有名的寧瑪派大德。1298年曾應詔晉京,元世祖賞賜了他許多財物。他受比丘戒時的法名是多吉繃(《青史》上189191頁、《智者喜筵》620)

雍敦巴的弟子名嘎擋巴德協。此人在金沙江東岸德格修建噶陀寺【22】,使寧瑪派的教法遍及于朵康地區,成為康派。卓浦巴的傳承還有許多小支,詳見《青史》、《智者喜筵》等書,這裏就不盡述了。

又《幻變》傳承除素氏而外尚有若氏家傳及徒傳,傳出續經講解和灌頂實修,得法之人為數不少,大多弘傳于鄧壩【23】、藏堆【24】、芒噶和南北拉堆【25】等地。以上是以《幻變》為主的傳承。

2 經《集經》的傳承。開始由印度大德達耶若期達以《遍集明瞭經》和《集密意經》傳司陀熱瑪地拉,司陀傳尼婆羅達磨菩提與婆複多羅二人。二師又傳勃律的齊贊吉譯成藏文,由他們三人又傳魯·桑結耶協(《青史》上201)桑結傳其子雲丹嘉措,四傳至素·釋迦炯乃。釋迦炯乃以下與《幻變經》的傳承相同。總之《幻變》和《集經》的傳承以後均彙聚於素氏之門(《青史》上201202)。以上是以《集經》為主的傳承。

在《經··心》的經典派中,另一傳承系統是以絨宋·卻季桑布為主的。他與素·釋迦炯乃約略同時,他不僅博通經典,還擅長五明,懂梵文,在西藏有班智達之稱。絨宋大師得到有《經··心》三部傳承絨宋系統傳持的密法以心品為主。

3 關於《心品》的傳承是起自蓮花生大師,師以教授傳拉朗·多吉杜炯,依次傳至絨本·仁欽楚逞之間,成為一支。

又前弘時期,由白若咱那傳玉紮寧布,玉傳至絨宋大師,此為《心品》傳承的另一支。

又鄧隆塘卓瑪【26】地方有一名為阿若·耶協炯乃的修道士,據說此人得有天竺七傳、中土和尚七傳的教授,他將教授傳覺若·桑噶佐庫和亞司本敦,此二人又將教授傳與絨宋大師,這派傳承稱為《大圓滿》康派”(《青史》上211)

又前弘時期,毗瑪拉以教授傳娘·丁增桑布、瑪·仁欽喬和聶·奢那古瑪熱三人,後均由覺若·桑噶佐庫繼承。覺若又傳於庫·降曲畏,畏傳瓊布·依畏,漸次傳給絨宋大師,故絨宋大師擁有《心品》各派的教授,傳法事業頗為興盛。他的法嗣大多向朵康發展,以後的傳承則不詳了(《青史》上211)以上是《集經》傳承和《心品》的一部分的傳承。

《心品》的傳承併入《大圓滿》後稱為心部,又分為三部:心部、界部、要門部。

心部的傳承。心部共有十八經,前五經是白若咱那所譯傳,後十三經是無垢友所傳授。或稱心二十經(《西藏王臣記》82)

心部的傳承亦來源於印度,傳入西藏後分為數支。先由印僧喜饒僧訶傳佛密,佛密傳無垢友,無垢友入藏傳西藏大譯師聶·奢那古瑪熱。又佛密傳白若咱那,白若先以教授傳藏王赤松德贊。後來白若三赴朵康,又分為三次傳授教授。首次傳玉紮寧布,由此次第傳授於梭布·桑結耶協,梭布傳魯·桑結耶協,成為心部傳承中之一派;第二次白若咱那以教授傳邦·桑結貢布,四傳至瑪爾巴·協饒畏,成為一支;第三次白若咱那回藏後又傳覺摩哲莫和瑪爾巴·協饒畏,六傳至素2氏的卓浦巴等,此又為一支(《青史》上216)

界部的傳承。界部先是由印僧佛密傳無垢友,無垢友傳白若咱那,白若咱那傳邦·木龐貢布,七傳至鄭達摩菩提(10521168),達磨把《金剛橋》【27】教授傳給素穹巴(《青史》上215236)。以後廣傳弟子,各出傳承,支系頗繁詳見《青史》。

要門部的傳承。要門部分為兩個傳承系統:《甚深大圓滿寧提》【28】的傳承和《空行寧提》【29】的傳承。這兩系傳持之法又多是伏藏法門。

《甚深大圓滿寧提》的傳承。先由印僧喜饒僧訶傳大善巧耶協多。喜饒僧訶以上的傳承與《心品》相同。耶協多傳無垢友,無垢友傳藏王赤熱巴堅和娘·丁增桑布,丁增桑布建伍茹的夏拉康廟【30】,將《寧提》等法埋藏廟中(《青史》上239)。約在後弘初期,由鄧瑪·倫珠堅贊掘出伏藏,傳出節准·僧格旺秋。節准又將《甯提》單傳娘·噶當巴,娘將其分三處埋藏。30年後,絨那達的節貢·那波將一部分伏藏取出自己精修,並廣傳他人。約在西元1076年,朗仲伽巴達的香巴熱巴又繼續取出伏藏,在節貢取出伏藏約十年後,羊卓的向·紮西多吉也開發了伏藏,將這些伏藏經典向大眾普遍講說,並傳其子尼邦(11581213),尼邦傳覺白(《青史》上238242)

覺白或稱古汝覺白,是尼邦兄之子,他得其叔傳授《甯提》法門,後又廣從名師學習新派密法並注重顯教學習(《青史》上242243頁、《智者喜筵》上576)

覺白的弟子楚西·僧格郊巴(12231303)僧格郊巴弟子梅龍多吉(12431303),梅龍多吉的弟子仁增·鳩摩羅奢(12661343)鳩摩羅奢的弟子隆欽然絳巴。

隆欽然絳巴(13081364),本名智美沃色。他在鳩摩羅奢座前求得《大圓滿寧提》的全部教授,又在鄧壩從阿奢黎迅努鄧朱學《經··心》等教授,依照《寧提》的教授解釋《秘密藏續》經義,著有《寧提》法類數十種,總名《喇嘛央提》【31】,還著有《七寶藏論》,分別闡發了大圓滿的要義,成為寧瑪派《寧提》法門中最重要的論典。他曾到過不丹,把寧瑪派的教法首次弘傳於不丹地區。晚年又累次講《空行寧提》。這一派的弟子很多,稱為隆欽寧提派(《青史》上248250頁、《智者喜筵》上576578)

《空行寧提》的傳承。是由印僧噶饒多吉傳仁增室利增訶,僧訶傳蓮花生,蓮花生傳佛母耶協措傑,耶協措傑為利益未來眾生,將大法作為伏藏埋藏。在西元12世紀時由白瑪勒哲則將伏藏取出傳傑賽·勒巴堅贊和雍敦·多吉白等人(《土觀宗派源流》6667)。以上是寧瑪派的經典傳承,也包括一小部分伏藏傳承。

自西元14世紀以後,很少有經典傳承的情況記載,從西元13世紀起,伏藏法門極為流行,很多人轉向學習伏藏,如經典傳承人錫布杜滋之子木局多吉就傳持伏藏法,14世紀時的雍敦·多吉白也是一位大掘藏師。此時的經典傳持者大多轉入伏藏的傳承中去了。

第二、伏藏傳承

伏藏的來源是:前弘時期由連花生大師、無垢友、赤松德贊王、耶協措傑、魯·南喀甯布、白若咱那、魯·桑結耶協等人,先後將密乘經典法門埋藏於山岩土石之間。到後弘期時,逐漸有人將這些經典發掘出來,弘傳於人,這些經典便稱為伏藏法。《集密意續》、《密集續》、《幻變網》、《修部八教》、《如來總匯》、《文武百聖》、《閻曼德迦》、《馬頭金剛》、《金剛橛》等經典講解、教敕、灌頂以及修法的儀軌事相等,皆是伏藏法要。伏藏中最重要者為《大圓滿》,伏藏中所發掘出來的經書與經典傳承所傳之經典大多相同。不過,有的經書中當然有偽造改篡之事。伏藏之法,天竺古來就有,藏地其他宗派是屢見不鮮的。甯瑪派的伏藏法從根本續到實修事相有一套比較完整的體系(《智者喜筵》上623625頁、《降央欽則文選》3944)

至西元11世紀時,紮巴恩謝堅將所掘出之伏藏收集在一起,修建了以紮塘為首的108處道場收藏之。當時最重要的發現是發掘了《醫明四續論》。至於寧瑪派最主要的密典發掘是西元1213世紀之時,由有名的上下大掘藏師掘出的。上掘藏名安達娘,本名尼瑪沃色,或稱娘熱巴。他在洛紮的昆庭、紮森摩八吉和馬沃角【32】等處掘出密宗最重要的法典和法器。他把伏藏大法傳給其子安達·卓袞南喀白,南喀白傳子羅丹,羅丹傳子兌杜(《智者喜筵》上627630631)下掘藏師名古汝卻季旺秋。他曾在洛紮的喀曲和朗格紮等處掘出《修部八教》、《密集》、《金剛橛》、《馬頭明王》等重要密法。他的弟子白旺欽繼承了他的事業(《智者喜筵》上634639頁、《降央欽則文選》4142)

伏藏中最大的發現是《寧提》四部:

《毗瑪寧提》:暗藏在桑耶秦浦,由掘藏師鄧瑪倫傑掘出;《堪卓寧提》:系佛母措傑獨得蓮花生大師傳授,由掘藏師白瑪勒哲則掘出;《喇嘛央提》:此為隆欽然絳巴所掘,是廣釋《毗瑪寧提》的書。《堪卓央提》:亦是隆欽然絳巴所掘,是廣釋《堪卓寧提》的書。

上下掘藏大師等掘出之伏藏法是甯瑪派根本典籍,作為講解和實修的重要依據(《智者喜筵》上574649頁、《降央欽則文選》4142)

繼上下掘藏大師之後,又出現了許多有名的掘藏師,掘出了不少重要密典,尤其是還掘出了重要的歷史文獻。如西元14世紀鄔堅林巴掘出的《五部遺教》等等。西元15世紀時,熱特林巴將上下兩大掘藏師等所掘出的伏藏彙集到一起,稱為南藏。西元17世紀居美多吉在雅魯藏布江南岸建敏珠林【33】寺,寺中講修教典以南藏為主。西元16世紀仁增郭季定楚堅也掘出不少伏藏,並與前代所掘的彙集一起,稱為北藏。西元16世紀北方絳地的紮西多吉在雅魯藏布江北岸建艾旺噶巴卻德道場,其子仁增阿格旺布始正式擴建為多吉紮【34】寺,寺中講修教典則以北藏為主(《降央欽則文選》1215)。以上是伏藏傳承情況,由於後期所有掘藏大師都各建寺廟,弘傳自己所掘出的教法,遂以寺廟為單位,形成了各自的傳承系統。


二、 寧瑪派的經典

寧瑪派的密典總分為兩大部分,他們把講解所依據的密經稱為續部,把實修教授稱為修部。甯瑪派的續部屬于無上續部的摩訶、阿魯、阿底三大瑜伽,總括為《經··心》三部,號稱十八大怛特羅,即十八續經。

第一、續部

1“,就是幻變續,屬於摩訶瑜伽,有幻變十八部,約當新派無上瑜伽的生起次第,主尊是金剛薩(duo),依主尊的身、語、意、德、業五類劃分為五大續部:

身三續:《佛平等合續》、《大象昏迷續》、《大象入海續》;語三續:《絕密精點續》、《從一放射續》、《從多放射續》;意三續:《吉祥密集續》、《山嶽聚積續》、《聚于一頂續》;功德三續:《勝吉祥第一續》、《勝甘露第一續》、《如意寶續》;事業三續:《迦瑪瑪勒續》、《熾燃炬光續》、《格奈耶十二字粒續》。

以上十五續經,再加上根本總續經《大幻網秘密藏續》、《建立三昧耶續》、《方便絹索續》三續,總為幻變網十八續經。《幻網》還有解釋四續(《智者喜筵》上606頁、《漢藏史集》433)

2“,就是《集經》。屬於教敕阿魯瑜伽,約當新派無上瑜伽的圓滿次第。集經有根本經《遍集明瞭續》、解釋經《集密意經》。又說經共有四經,或說根本續三經、解釋續十經(《知識總匯》上501513)

3“屬於阿底瑜伽,此為寧瑪的特法。心品的經即《普成王經》。心品之外有心部,則有經甚多,或說心部二續,或說母子十八續。十八續先後有兩譯,前五經是白若咱那所譯傳,後十三經為無垢友所譯傳。

總上合稱為《經··心》三部(《知識總匯》上511512)

此外,大圓滿心部還有寧提法門。秘密心要部的《寧提》有四部:堪卓寧提(空行心要)、毗瑪拉寧提(毗瑪拉心要)、堪卓央提(空行精義)、喇嘛央提(上師精義)(《智者喜筵》上578頁、《知識總匯》上512)。所依續經有根本續《如來彙集》、後分續《現證菩提》(《智者喜筵》上603609頁、《知識總匯》上394)

第二、修部

修部八教有:一、文殊身(毗盧部)二、蓮花語(彌陀部)出世五部三、真實意(不動部)四、甘露功德(寶生部)五、金剛橛事業(不空成就部)一、差遣非人世間三部 二、供贊世間神三、猛咒咒詛

另外還有《文武百聖》等,其經分根本總續五部、解釋續五部(《青史》上139頁、《智者喜筵》上609610頁、《知識總匯》上394395)

有關寧瑪派的密典為數甚多,極為龐雜,有人懷疑是否有偽經。《青史》說,有名的十八大怛特羅中的頭三部《吉祥密集續》、《絕密精點續》、《佛平等合續》及其疏釋都是很早時期就有了的。在布敦大師所著論藏目錄中,《金剛笑法門品類》內的《金剛笑密集》就引證了許多《秘密藏續》的法語,而且其解釋也與《密集》相合。毗輸彌紮所著《密集後分續釋》的論藏目錄內也列有此書,亦屬寧瑪派的經典。嘉堅東布的《佛平等合續釋》中,引據了許多《秘密藏續》的經文。大師對這一解釋極為滿意,並作了公正的評語(《青史》上135)過去對於修部八教中之金剛橛差遣瑪摩等法頗有非議。《青史》說,後來薩迦派法王從香區賽新獲得蓮師的真正梵文冊,譯出後致使許多人皆無話可說了。喀齊班欽來到桑耶時獲得《秘密藏續》的梵文本,後為達敦司吉所得,獻霞崗譯師,霞送於炯丹熱智,炯丹依梵文本造《秘密續修法華莊嚴論》,在瑪摩地方召集諸咒師,出示梵本,受到很大讚揚(《青史》上136)“差遣瑪摩等世間供贊三部是由蓮師降伏西藏諸惡神鬼並令其發誓保護佛教,遂建立此三部供祀法,屬於雜入苯教之法。於是,寧瑪派的經文中出現了白摩苯教等的文字,這也是合情合理的(《青史》上139)。《智者喜筵》亦說:覺沃阿底峽尊者曾到桑耶, 開寺中經庫,看到過去自己未曾讀到的梵文經典珍本很多,亦歎為稀有”(《智者喜筵》上540頁、《青史》上70315)。從以上所述事實可以證明,寧瑪派的經典除一小部分偽經外,大部分均系來自印度的梵文文本。


三、寧瑪派的教義

寧瑪派的教義概括在九乘三部內。

第一、九乘教義

寧瑪派把整個佛法的顯密教法分為九乘,它的教義全部包括在九乘裏。九乘的分法是:顯教三乘、密教六乘合共九乘。密教六乘中又分為外密三乘、內密三乘、內密三乘中的最後一乘還包括三部。其詳細劃分如表(《知識總匯》上8789)

聲聞顯三乘 獨覺 小乘菩薩 制耶 外密三乘 鄔巴 大乘瑜伽九乘 密六乘 摩訶瑜伽阿魯瑜伽內密三乘心部阿底瑜伽 界部 三部要門部

九乘即九個等級。為什麼要分等級?因為眾生根器、意樂、時機各有不同,而佛是因時制宜、隨類施教,故有這些差別《知識總匯》中575頁。儘管佛的法門廣大無邊,但歸總起來主要的問題是如何使眾生離苦得樂,即解脫一切痛苦的根本--煩惱,得到涅槃的安樂--菩提。所有大小顯密各種乘門,提出種種說教,其目的不外是在求解決煩惱和菩提的這兩個問題。

九乘中開始是顯三乘。甯瑪派分為聲聞、獨聞、菩薩三乘,是佛教的起始階段。顯教三乘的教法,在佛教內部各派說法無有不同,在西藏也無新舊宗派的差別,他們共同認為,只有徹底斷除煩惱,才能超出生死輪回,才能趨向菩提涅槃。對於如何斷煩惱,如何求證菩提,大小乘各自都提出了一套理論和實踐。小乘的聲聞乘認為,應當發出離心,斷三業行【35】,對治煩惱,對七聚別解脫戒,隨一而守,修十二頭陀苦行【36】,依九住心修三摩地,入四諦十六觀法【37】等之止觀法門,悟到人無我【38】,斷煩惱障【39】,生起菩提智慧,證阿羅漢果【40】。獨覺乘也認為,應當守持七聚戒,對治三業行,徹斷煩惱,入十二因緣門【41】,悟法無我【42】,斷所知障【43】而得菩提智慧,證阿漢果。由於他們都希求自利,不管眾生,所以他們證得的菩提智慧亦不圓滿,皆屬小乘。

顯三乘最後一乘為菩薩乘,它認為應當徹斷煩惱,除受菩提心戒外,還要修四無量心【44】、七聖財【45】、十法行【46】,發菩提心,廣持六度【47】,雙悟人法二種無我,雙斷二障【48】,才能開顯菩提妙智、菩薩雖未證成佛的大覺,但利已利他,發心廣大,故屬大乘。

總之,無論大乘小乘,都主張要斷除煩惱,才能證得菩提。但又認為本有妙明真性由原始以來為煩惱纏裹太深,一時不能徹底斷除,故顯乘採取逐步去纏、逐步了悟的漸斷的辦法,小乘只求悟人法空。大乘唯識求悟二取執空,大乘中觀求悟諸法自性皆空,故要從聞、思、修入手,勤習戒、定、慧,發出離心、菩提心,走止觀雙運和修定發慧的路子。顯三乘中都未提出悟本有妙明的自然智慧【49】,所以要經歷多生的磨練,艱苦修行,才能有所成就,故顯三乘名為引度業惱乘。

顯教為什麼要經歷多時始能成佛?原因還由於他們有些人雖然承認眾生有佛性,但生佛有別,把佛和眾生的差距拉得太大,說凡夫要成佛須經三大阿僧祗劫【50】修行才能成就。所以顯乘又稱因乘,或稱為性相因乘,因乘就是修成佛之因,修三十七道品【51】,是趨往涅槃道路之資糧,是顯教的漸修乘門(《知識總匯》中733-735)

後期大乘對煩惱則有不同的看法,認為煩惱的是心,成菩提的也是心,二者只是在一心上迷悟的差別。因此對煩惱不用徹底斷除或對治的辦法,而改用轉變的辦法,轉煩惱為菩提。如大乘唯識派有所謂轉識成智,轉有漏種成為無漏種,即成菩提。大乘中觀用緣起性空之理,轉煩惱的根本執實心而成不執實的空性-菩提。特別是密教運用轉煩惱為菩提的方便則更多,不需長時艱苦修行就可以達到快速成就菩提的目的。密教為什麼能快速成就菩提?因為密宗不僅認為眾生有佛性,而且眾生就是佛,即心是佛,佛和眾生只有迷悟之分,迷即煩惱,悟即菩提。煩惱即菩提。外密三續部則提出三密相應法,用眾生造業和煩惱的身語意三業轉變為佛的身語意三密,即可相應獲得成就。不過眾生因業惱纏縛,耽著凡庸的思想【52】隆厚,不敢直追佛位,更不敢自認是佛,一下子還轉不過來,所以外密才有三乘的劃分。

外密三乘有制耶、鄔巴、瑜伽等三乘,約當新派的事續、行續、瑜伽續三續部。三乘都採取逐步引導的辦法來轉變眾生的習氣【53】。事續主要用三密相應法來求從速獲得三密成就;行續用加持三業的辦法來求得成就;瑜伽續則用四大印【54】印定法求得三密成就(《知識總匯》中509)

事續部是注重身語清潔等外事而內修瑜伽法,視佛為神靈,虔誠供奉,極重外部事相,在佛我的看法上還存在有佛尊我卑之感,佛為主,我為奴(《知識總匯》中589590)。關於事續部之見,他們初步體會到自心明空之智,在勝義中現空雙運,遠離戲論,在世俗中所現皆為本尊之相。

行續部是既重身語外事,也重內心修定,是內外雙重的瑜伽法,在佛我的看法上,主張佛我平等,不過佛為主體,我是助伴(《知識總匯》中593)其見與事續部同。

瑜伽續部是專重內部瑜伽修煉,觀我為佛,敢於承當自己是佛。瑜伽續之見,於勝義中一切法遠離戲論、空性光明,於世俗中觀為金剛界天尊。

三續部的具體修法在修前都要以觀佛,護地、迎神等《七支》【55】作為前導,沐浴持齋,設壇灌頂【56】,受三昧耶戒【57】,這是所有續部共同遵守之軌則,只是繁簡不同,如設壇,梵語曼荼羅,為佛神所居之處,有彩土、布繪之分別;如灌頂,事續為花蔓、水、冠三灌頂,行續加玲杵二灌頂,瑜伽續在此上還加不退轉金剛阿奢黎灌頂和秘密灌頂等。關於授三昧耶戒,三種續部各依本尊不同,授戒內容也不相同。灌頂後,認為已成熟相續【58】,可以傳授密法,講解密經,以及指導實修等(《知識總匯》中601603)

三種續部的正行。事續部有觀修《六天法》【59】。六天總攝為字(咒字)、印(印契)、身(佛像)三者之中,即三密之中,以此持心,便可契入佛的三密(《知識總匯》中596601)。除修種子字、手印、天身外,還有住心於火的三摩地,住心於聲的三摩地,此二為有相瑜伽。無相瑜伽,即觀聲後悟自性空獲得解脫【60(《知識總匯》中586588)

行續部的觀修亦分有相修、無相修。有相修,即修《六天瑜伽》、《四支念誦》【61】,與事續相同。不過修六天瑜伽要結合天、曼荼羅、密咒等十真實【62】而修,由此可以悟入真實性。照寧瑪派的說法,事續所謂的真實性,即悟明空離戲之智【63】,一切顯現皆是清淨智慧之所顯發,這是諸法法性,不過此種真實性還不屬於自然智慧之所顯之真實。無相修,即修空性與大悲雙運。入、住、起修勝義菩提心【64】。行續的真實性即由灌頂加持之力觀勝義中一切法無戲論,在世俗中觀一切皆為金剛界天尊【65(《知識總匯》中597)

瑜伽續部觀修法,修《四大印》、《四瑜伽》【66】、《五現證菩提》以及修有相的二勝事業【67】和修無相的有分別、無分別二種智【68(《知識總匯》中605608)

三種續部在修念誦觀想的同時,也有風息瑜伽【69】。下三續所修法只是調息收心,使息及分別心【70】不向外流散,攝持於內則可除去耽著凡庸境界,自身能明現為天身【71】,並可堅固此慢。認為息是心馬,若能內攝,則心亦自然攝持而住,能快速進入三摩地(《知識總匯》中589)

三續部在正行前所修之風息法與無上續部所修瑜伽法有所分別,正行後都有修求悉地【73】法,悉地總分為勝共二種。共悉地修求世間成就,如得天眼等神通,不共者則求速曆地道【74】而至五部刹土中或三部持金剛道中成佛。

以所有密宗,不是只修密法,不修顯教。在修密之前都有顯教的觀修前行作為引導,以便有個思想基礎。如依顯教,要觀人身難得,觀無常業果,發出離心,發菩提心等等。寧瑪派就有隆欽寧提的《普賢上師口教》的前行引文,正行有儀軌【75】,依儀軌作法事。各部有各部的儀軌,各尊有各尊的儀軌,儀軌是實修的軌範。其他還有分支儀軌,如修供祀護法神法、供空行法,佈施一切鬼神等法事功課甚多。在修法上還應用許多事相來即事表理【76】,即體顯真,求得相應,這是密宗的善巧方便,把佛的果位智德境界拿到因位元作為目標而進行修持,成就佛果。所以密乘又稱為果乘,或稱金剛果乘。修佛三密果德,一切所現皆為佛身,一切聲音皆為佛語,一切心念皆為佛意,不僅可以改變凡庸的觀念,還能將造作煩惱的三業活動轉為清淨的佛業之中。這就是轉識成智,化煩惱為菩提的具體作法(《知識總匯》中579603608)。他們相信感應道交之理,為求急速相應,還應常修《上師相應法》,相信上師祖輩相傳,有神密的加持之力。甯瑪派人常說要隨時不忘三根本,則可以速得感應。三根本就是上師、本尊和空行,隨時要以三根本作為依怙。

總之,寧瑪派稱事續、行續、瑜伽續三部為外密三乘。何以稱?因為他們相信眾生是佛,但還不敢自認是佛、自身是佛,對佛我要分高低,不敢承認煩惱菩提皆是一心而作為在外,故要斷要轉總向外求。總的原因是外密三乘把勝義和世俗二諦【77】各分別開,不相系屬,其見修等都是外向的,故名為外。又內密三乘何以稱?因為這些乘門把勝義和世俗二諦融攝為一、二無分別,一切世俗皆為是佛智所現,融攝在一心之中,其見修等都是內向,故名為內(《漢藏史集》438439頁、《知識總匯》中573)

外三乘續部中,雖有順佛果德的修法,而無順三有生死【78】的所治相;有證三身之修法,而無即身成佛之道(《知識總匯》中580)。以上顯教三乘、外密三乘,共六乘。在教理方面,新譯密咒派與舊譯密咒派所說皆同,並無差別(《知識總匯》中735)

其次,內密三乘是專顯內瑜伽最勝三摩地之修法。除此更無過者,故又稱為無上瑜伽,外密三乘還須有一定的苦行,故名苦行明覺三乘。內三乘是通達一切法為現空無別之妙用,運用善巧方便強制成佛毫無困難,所以又名秘密自在方便三乘,比以下三乘為高,故名為無上三乘。寧瑪派的內密三乘有摩訶瑜伽、阿魯瑜伽、阿底瑜伽。摩訶瑜伽,約當新派之生起次第,觀本尊壇城,空有雙運,重在風息。阿魯瑜伽,約當新派之圓滿次第,修風脈明點,樂空雙運,重在明點。阿底瑜伽,為本派特法,求明見心性之體用,界覺雙運,重在光明。又說:舊派之三瑜伽約當新派的密三乘之父續、母續、不二續。父續又稱方便續,專重俱生大樂智的幻身修法,如《毗盧》、《大幻網》、《密集》等皆屬之。母續又稱勝慧續,專重甚深光明之修法,如《勝樂》、《佛平等合》等續部皆屬之。不二續即光明與幻身二者的結合,在寧瑪派看來,不二續也是屬阿魯瑜伽非大圓滿法。實際上父續中亦講光明,母續中亦講大樂,是交相錯綜的並無嚴格的劃分(《五部遺教》361366頁、《智者喜筵》上603)

寧瑪派無上三瑜伽分為《經··心》三部,其中的經部《赫魯迦格布》等續經也講說與新派相合的《六加行》【79】、《三次第》之解脫道和《密點》的方便道等要門。經部的《集經》中之任運修習,幻部的《修部八教》中的《五次第》【80】等講說與新派所說法也大多相合,但寧瑪派推重者惟在心部的大圓滿法(《土觀宗派源流》69)

其次,三大瑜伽之實修。在正修前都要修曼荼羅、入壇灌頂、授三昧耶戒及修其他儀軌支分。無上部灌頂有外十饒益灌頂、內五功能灌頂、密三甚深灌頂和瓶、密、智、句四大灌頂來成熟相續,達到實修的條件,然後正修。

摩訶瑜伽屬幻部,其修法按幻網規分為方便道與解脫道二道。方便道中又分上門和下門,上門依六脈輪【81】修燃滴法【82】,生四喜智慧【83】,下門依陰陽密道而修,即能於刹那傾強迫生起樂空無分別智而獲解脫(《知識總匯》【84】下276277)。解脫道以三智慧抉擇二諦無別之正見獲得通達,自己心中纏縛自然打開,天法性境界中獲得解脫(《知識總匯》中740746頁、下276277)

阿魯瑜伽屬經部,其修法以依于智慧圓滿次第為主,證悟界覺無分別智【85】而獲得解脫。阿魯瑜伽方便道亦有上門、下門等修法,其解脫道亦先依于正理,抉擇界覺無別之正見,其次進入實事,入無相無分別三摩地。又修法中還有有廣行、無廣行【86】等種種分別(《知識總匯》中748749751)。以上二續部之見,在勝義上,任運住於離戲本性之中,在世俗上,由本尊壇城之自現,成現空無別。

阿底瑜伽屬心部,即要門大圓滿。初悟心體明空,次觀光明心用,最後體用合一,自現元成,則任運無修,自然解脫,說此乃究竟成佛之道。

第二、大圓滿三部教義

大圓滿內分心部、界部、要門部三部。

1 心部。甯瑪派大圓滿是專門講悟心的心地法門,與內地禪宗主張見性成佛頗有相似之處 。但寧瑪派是密教,心部講的心是分作體、相()、用三方面來談的,故與一般顯教所談的有所不同。

本派常有三句法語:心體本淨,自性元成,大悲周遍。”(《實相藏論釋》2931)

三句包括心的體、相、用三個方面:

體--心體本淨,空寂靈明;相()--自性元成,本具光明;用--大悲周遍,隨緣顯現。

首先談心體。心有真心和妄心。真心之體,本性清淨,本無垢汙,空寂光明。

心體雖然空寂,並非頑如木石,而是空而有覺,靈知為體,故稱自然智慧。

《知識總匯》中說:一切心上所顯境界,皆是自心的妙用。心性是自然智慧”(《知識總匯》下289)

這就是說,萬有均在心性光明中顯現(),而自心又能靈知不昧()。這現和知都是心性的妙用,心性空無有體(),或故名為明空妙覺,或名自然智慧,此乃吾人之真心。真心是不變不壞,永無生滅的。妄心是由根、境、識【87】和合所引起,是刹那生滅的。《大圓勝慧》【88】中說:本然智慧,無來無去,無始無終,甚為稀有。眾生無量劫來須臾未離,不變不壞……”(《大圓勝慧》79)。為什麼真心能不生滅?《智者喜筵》說:真心不從因所生,不從緣而滅,最初無來處,最後無去處,過去現在皆是湛然常寂。因其體空,故無生滅。”“即此真性,雖然現輪回涅槃之相,但真體未常動搖”(《智者喜筵》上551590)。此即無生滅之意。

這個真心之體,既不從因生,又不從緣滅,又非任何所造,雖能現萬象,然真體亦毫不動搖,不變不壞,故能一物長靈,蓋天蓋地。

大圓滿心部認為,心體是覺空無別,這個認識和內地禪宗的看法頗為一致,所謂諸法皆空之處,靈知不昧。不同無情,性自神解。此是汝空寂靈知清淨心體”(《禪宗大意》【89139)

這個靈明空寂之心,佛與眾生同具。心部求悟此本空心體,即悟此明空覺性,亦即是所謂為見性成佛。《普成經》說:過去諸如來,皆為得見此性而成佛,別無法可修,亦別無所得,現在及未來諸如來,亦為得見此性而成佛,別無法可修,亦別無所得”(《大圓勝慧》80)

其次說心性()。自然智慧之性,自性元成【90】,本具光明。心性光明能朗照萬象,空寂妙明。此光明與妙用結合,能現一切染淨世界。由於自然智慧妙用之元成妙光現為輪回涅槃兩境相”(《知識總匯》中756)

心體是空寂無生,何以能現輪回涅槃?心體空,並非空無一物,體空而性不空,空而有明,心性光明,明分不滅,所以能現。心是具有明分和空分兩分,空而又明。明分屬於本有,本有則是非空。

心體本淨,何以又能明現染相輪回?染相淨相都是由眾生迷悟所造成,染淨都屬一個根。《大圓勝慧》說:自然本有光明,明瞭,則為解脫之根,不明,則為煩惱之根”(《大圓勝慧》215),這個根就是本性光明。悟者則見光明淨相,迷者則見染相。如同一白螺,常眼人則見白螺為白色,黃膽病人則見為黃色。膽病癒後黃色即空。白螺的白色,為白螺所本有,這是空不了的。眾生心體除去垢汙後,染相則空,淨相光明為心的明分,乃自性本有,這個根是空不了的。

如果心不具光明,只有空性的空分,則僅能成就法身【91】,單有法身成不了佛,要法、報、化三身具足,始能圓滿正覺,這是大乘顯密各宗共同承認的。若心只有空分,而無明分,則報化二身從何而出?豈能離開自身而另有依據?故體雖空而性不空。心性光明,光明就是成就二種色身【92】的依據。《大圓勝慧》說:本來清淨自性中不能化現,本體法性光明有法爾之力,出現色身,”“自然法性、自然光明、無忘無著,此即報化二種色身之根源”(《大圓勝慧》237)空分屬法身,光明屬報化,三身均具于一心之中,故光明出現自顯三身境界亦屬自性本具”(《大圓勝慧》237)

空性是法身,法身是無相。報化是色身,屬有相。無相何以出有相的報化?所謂無相,無虛妄色塵【93】相,非無真空妙有之相(《大圓勝慧》170)光明屬真空妙有,是元成的妙色,或稱空性妙色【94】。

光明何以能現境相,光明具有五光【95】。自性光明具有五光三妙色”(《知識總匯》上260)內五光為覺性之明顯分(明分)”(《實相藏論釋》【9629)。此明分之五光能現三有【97】輪回涅槃之相。為一切境相顯現之源(所依),稱為元成之妙色。

此五光又是如何顯現為情、器、輪、涅【98】的?按《實相藏論釋》說,覺性自然智如水晶球,其本淨明空廣大體中,自性五光元成內顯,此內顯分,即五大種。從中起現外顯之時,其外境色相,即內五光,猶如水晶之內光,顯現為外光。最初起時,以執為我故,遂垢汙五大。迷為情器”(該書31)。五大元即地、水、火、風、空,此五屬物質,故光明應屬於色()。不過他們說此色不同一般虛妄色塵之粗色,而稱為空性妙色。

所以悟心既要悟到心的空分,也要見到心的明分。眾生由於無明,使明空分離,悟心人必須明空雙運,使之結合為一,才能徹見自心本性,證得了明空妙覺,才能圓滿三身功德而成佛。

禪宗不多談光明,但有時也提到光明。如禪宗古德說:開顯了真實的知見,身心廓然,沒有一切塵垢污染。孤迥迥(),光皎皎地(),活潑潑地(),洞然同於太虛。這是從三方面來描述本心實相,其中光皎皎三字心然指的是光明,光明雖是本有,但光明是帶物性。由於大圓滿是密宗,密宗是色()心合一論【99】,故可秘密宣說心的兩分中有帶物性的光明。禪宗是顯教,只講悟心,不說除心而外還有物,多講光明怕著相起執,反入魔道,故不強調而已。

心部人求見心性光明,他們不同要門部要修觀光法,只採取直觀光明心相所顯現的境界,一切不管,隨心自在,保任明空無別,則可以獲見自心的實相。

最後談心用,自然智慧之用,大悲周遍,隨緣顯現。從體起用,隨緣能現染淨世界【100】。

一切顯現都是自然智慧之用。自然智慧體性空寂,本無有物,但它的用是空而能現。不是一切,能現一切”(《智者喜筵》上544頁、《知識總匯》中756)。客觀事物的形象能反映到主觀上來,這是心的本性--明,能現出這些事物形象的,是心的妙用一-用。所以心既有明分,也有現分。

真心本來空寂,無形無相,不是任何色相所成,但它的妙用與妙光結合,能化現種種,現種種色相,能作天堂,能作地獄,能作佛,能作眾生,十界【101】均能隨緣化現。若迷,則隨染緣,變現為眾生界之輪回;若悟,則隨淨緣,示現為佛界之涅槃。雖隨緣升沉【102】,但心體並無增減,亦永不動搖。妙用化現之源,則為覺性的明顯分(),明顯於外,則為化現不滅分()”(《實相藏論釋》29)

何以此心隨緣能現染淨之相?

迷悟染淨是就眾生能緣的心用來說的,本性光明並無染淨之分。自性光明無垢可除故”(《知識總匯》下326)。眾生之心雖隨染淨,但是心體則沒有隨之變化,因為眾生的本心是真如體【103】,與佛無異,真如雖能隨緣,但其體不變,故一切染淨境界之分,不在心的體上,均在隨緣之用上。《智者喜筵》中說:佛和眾生輪回涅槃,其體非有不同,當此體顯現本有妙相元成境界時,由於不能認識,產生無明,遂受業風【104】鼓動,即在未悟本性之中而起用時,將自心本性誤認為我(),心體之用誤認為它(),使能所【105】對立,出現輪回。雖然出現輪回,其時心體並無動搖”(《智者喜筵》上552)。若知一切所現均為明空妙覺之用,現而不執,則能現()所現()二者統一,煩惱菩提二無分別。《知識總匯》中說:一切所現皆心之妙用,心的本性是自然智慧,則放下不管,只住於此本元心體上,所有迷相,不須斷除,自然解脫”(《知識總匯》下289)《土觀宗派源流》【106】中主亦說:照此當下明空本淨之妙覺,讓它寬坦任運,隨他妄念境相起伏變化,不去辨別是非善惡,不破不立,只保任此覺空赤露,這就是大圓滿修心的心要,是蓮花生大師的無上心印”(《土觀宗派源流》72-73)。佛是覺者,則能能所雙冥,境智合一。在起用時所現皆成妙用,隨緣示現,大悲周遍。故說輪回涅槃之根均在此明空妙覺的能現作用上。

心體無相,不能得見,求悟心人亦應從上著手,才能覺照。心部則注重在心用的能現上。從現前一念起,認識自心實相。即此現前一念就是真性,應用自己明覺智慧而觀照之,禪宗就是在這個能現初動時,即在心起用之時下功夫,所謂昭顧當下,從見聞覺知上迴光返照,認識本心,是知能見聞動作,心是汝本心,不是汝身也(《禪宗大意》138)。婆羅提尊者說:性在作用……王若作用,無有不是,王若不用,體亦難見(《禪宗大意》136)

總之,大圓滿心部所說的心,是從體、相、用三方面來認識的。就是體本淨、性()光明、用周遍。真心是本來智慧、本性光明、本來清淨,心量周遍。如此真心,一切眾生無量劫來,本來刹那未離,特眾生不自認知耳(《大圓勝慧》77)。真心就是自心本性,就是佛心。大圓滿心部則求直觀能緣的真心又明又空和隨緣周遍的實相。悟心,即指悟此心;見性,即指見此性。禪宗的宗密大師亦說:一切有情,皆有本覺真心,無始以來,常住清淨,昭昭不昧,了了常知,亦名佛性,亦名如來藏。

從六祖的《壇經》【107】來看,他說心的實相亦是從體、相、用三方面來談的。《壇經》說:一切萬法,不離自性。何期自性,本來清淨。何期自性,不生不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元成)()。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壇經的說法與大圓滿所說基本上是一致的。提到了明空本淨的自心實相,只是未明提出光明二字而已。百丈禪師有幾句話:心地若空,慧日自現,如雲開日出相似。又說:靈光獨耀也是提的光明。僧那禪師說:心珠獨朗,常照世間,而無一塵許間隔,未嘗有一刹那斷續之相。臨濟禪師說:孤明歷歷。這些說法【108】與大圓滿說:明空妙覺心性光明,明分不滅是完全一致的。不過大圓滿說的光明要具體一點。

大圓滿說心體空,心性有,是體空性有。心體空,則非有,凡性()不空,而非空,成為非空非有。這一空一有本來是矛盾的,但他們說體空,非空無一物,體空中有性有,是非空之空,即非去空無一物之空,名為真空,性有,非實質有,性有中有體空,是非有之有,即非去實質之有,名為妙有。說空有二者統于一心,沒有什麼矛盾。故不承認他派人所說空有必須雙運。空有本自圓融,不須再有雙運”(《大圓勝慧》73)。他們認為這種非空非有,才是不墮二邊的中觀正見。《知識總匯》上解釋說:心性自然智慧,遍於一切染淨法中,但對它的有分,不耽著為實有。空分不著為空無。亦不墮於二者皆非的雙邊。它的體性空寂,除常邊,它妙用不滅;除斷邊,此則遠離功用而超出苦樂之正見也”(《知識總匯》中756)

這個體空性有說,玄密幽深,難於理解。心部把他們所說的空性稱為甚深空性;心部也稱為甚深部。

2 界部。界部的意思是自在之意,指一切法皆心性界覺無別光明之妙用,在法性中起,法性中沒,任運自在,這就是解脫。界部有四界九界等種分別。但總起來,界部在心的空分上與心部相同,在心的境界上或現有的部分上,他們專講境界,講光明。他們認為心體的法性是自然智慧,由此心體所顯一切境界,皆不出普賢境界。這裏所說的普賢境界,即法性境界,也即是受用境界,如佛的智慧德相等,均是光明所自顯(《大圓勝慧》237)。光明是有色相可睹的,故說為明分不滅,無複無障,恒常顯露等(《土觀宗派源流》72)

光明所明現的一切境界,是本有明相,即自然顯發的。因此,自然智慧在廣大法性普賢境界中所現起一切事物的形相。僅是自顯境界所作的嚴飾,這裏沒有什麼系縛、解脫、能現,所現種種的分別……,因此也不去觀察它是有是無,或是或非,或染或淨。只有自在於無垠的解脫之中”(《知識總匯》或756)

這裏所說的自顯境界,即本有的光明境界,是本有的心性的顯露,不作是非等分別,應安然而住,目的就是要在光明境界中求得解脫。

光明是自心本性。佛與眾生同具,故佛在光明中的一切智慧德相,在眾生心中本已具備,所以稱光明為本自元成(《實相藏論釋》2923)。說本自元成,則光明非由造作而成,比如珠寶之光氣,是珠寶本身所固有,非由其他因緣而使之光亮”(《知識總匯》33)。心體離垢【109】,光明中一切勝妙景象自然外觀,不假造作,本自現成。《空明經》雲:心自性本具,五身及五慧、五部及五光、五氣及五智,有如是功德”(《大圓勝慧》134)。本具光明何以凡夫不見?凡夫因有煩惱垢障不能得見。不但凡夫不見,即使依顯教修止觀人【110】用觀察方法,亦不能見到。只有修無上瑜伽氣脈法,將左右脈流動之風心,納入中脈【111】,始可得見(《知識總匯》下358359)。《大圓勝慧》說:身中之煩惱氣清後,始見本性光明”(該書93)。眾生要見到自現光明,除非在人命臨終時,脫離蘊、處、界【112】蔭蔽的一刹那間方能見到。粗四大色塵【113】與心分離時,始現本有光明”(《大圓勝慧》169)修大圓滿光明瑜伽,通過特殊方便,亦可現見光明。

光明既是本具,故行者能以光明為道【114】,運用善巧方便使自顯境界自然顯發,在光明中修證成佛。界部則以修光明為主。心部只求悟心體空無有相,不專修光明,界部則特重修習光明。但也要在悟心的基礎上始能進行,因為單有光明不但成不了佛,反成外道。明空之心必須雙運。

密乘說眾生即身可以成佛,那麼是否即肉身便能修成報化二種色身?修成與否,必須依靠光明。光明為氣所化,眾生身中有氣,可以化為光明。因為眾生之身是由四大五蘊所成。四大五蘊的精微之氣,均能釋放光明。不過這些都是粗氣光明。要把粗氣,即身內的氣脈化為自然智慧的微細光明【115】,始能成就二種色身。

修光明者還要以光明化外四大,此外四大所成之境亦化光明,這樣才可以圓滿顯現三身境界(《大圓勝慧》105106)

氣化光明則可成虹體身。修此法也是要用自在無為,永離所緣【116】的甚深關要,安住無功用中,由甚深空性(真空)和光明(妙有)二者雙運,則能成就虹體金剛之身【117”(《土觀宗派源流》71)。《大圓勝慧》亦說:要無著、無執、放下不管、五塵任運,內境自然顯發光明,智慧忽開,身中五氣即化為微細的光明而融入法性。外相即現五色光,如虹、如陽焰”(《大圓勝慧》88)。界部運用的法門是隨心自在,任運無為的無功用法門。所以界部又可以譯為自在部。

界部的修法還有四扼要、四理趣、四灌頂等(《知識總匯》下290)其修光明的教授則有《金剛橋》等續經。

3 要門部。要門部的要門之義是了知一切法皆是本無生滅之自然智慧所自顯之元成本自解脫,則把輪回涅槃諸法納入不空不執的法性境中,由此要點則能在輪回涅槃二無分別的靈明智性中現證法性境界”(《土觀宗派源流》71)是任運無修無治之法門。這法性境界即本有的自顯光明境界。在此境界中出現自性環鏈,在自性環鏈身【118】中成熟解脫,這就叫作要點中解脫。如灸艾火,中其病灶要害,病即立愈,所以叫作要門部。

本部有兩大要門:徹卻和妥噶,徹卻譯言斷堅,妥噶譯言超頂。《大圓勝慧》說:上根利智無修無證,由此而住,自見自性,自然而成者名為徹卻;上根利智具大精進,得見自心之後,勤修猛進,隨修現見自性三身,空五蘊而成光明之身者,則名為妥噶”(《大圓勝慧》70)

要門部也是把心分為體空分,相明分,用現分,總為現空二分,其空分為本淨妙覺,遠離戲論,使此空分歸於法性窮盡之地【119】,即為本淨徹卻。其現分為自顯光明,以本具光明將一切窒礙在光中清淨達於法性淨地,即為元成妥噶”(《知識總匯》下292)

徹卻的修法求悟本淨心體的見修理論,與心部中所談大體相同。先在上師前求得灌頂,受三昧耶戒,由上師開示指出現前一念,即是本心自然智慧,亦是佛性。觀此心體任運而住,則可清除迷相,獲得解脫。在正行之前還要指示覓心方法,作為前行,即觀心之來、住、去與生滅等,求心了不可得。無可得處,自然得見本心(《大圓勝慧》89)。徹卻要門有《三句擊要》、《內外密三空結合》等教授”(《知識總匯》下292293)

妥噶的修法求見光明心相,其理論大多在界部中談過了。這裏簡單談一下妥噶的重要法門,以光為道,現證自顯境界和在自性環鏈身中成熟解脫等方面的問題。

妥噶修法有四炬光、四境界,是以光明為道,修光中見心成佛。光明為一切有情皆具備的。初觀光明為自顯化身佛境界,愈看愈清,內德外顯,則看見自然智慧的報身境界,最後即現智慧自然光為法身佛境界。四種境界雖是本有顯現,本性光明,然無要門教授,亦不得顯現。所以先要在上師前求得妥噶法要的教授,調整身、口、意三業,開法爾智慧之門,三身境界才自然顯現。當顯現時若能認識則得解脫,故說:此本有光明為本自解脫之根”(《大圓勝慧》215)

妥噶之覺性(明覺自證分)顯露之際,其體空即法身,本性妙明即報身,悲性妙用周遍顯現即化身,此三分無別,為自然智慧之本相。其所顯現雖皆是智體,然亦如影像,非法爾真體。法爾真體即本來空寂之心體。光明雖非法爾真體,亦是真體中一之面,心性所攝。若融合空分,明空雙運則可在光明中獲得解脫”(《智者喜筵》上551)

修觀光到第四地步不僅是把粗重三業【120】在最細精微身【121】中淨中,而是達到法性究竟邊際【122】,把一切精細三業均在身和智中全部消融乾淨,智身則在虹身中獲得成就”(《土觀宗派源流》71)。《大圓勝慧》說觀光到金剛環鏈之身出現,則可在金剛環鏈中成熟解脫。第四步則諸法盡入法性,肉身解散,體化光明,便證成金剛不壞之身(《大圓勝慧》94)。妥噶要門重要教授有《大圓勝慧本覺心要修證次第》等。

要門部的徹卻和妥噶兩大法門,均為解脫成佛之道。徹卻在求悟心體--空分,本淨之實相,妥噶求見心相--明分,元成之光明自顯境界。徹卻悟法爾本自真空之法性()如母;妥噶見元成本來清淨之法界所顯妙有()如子”(《大圓勝慧》24)。它們是母子關係,兩大要門均不可偏離。所以要門部就是把二者結合起來,即真空妙有二者結合成為明空雙運,以求達到即此肉身圓滿現證三身境界。

要門部的修法要點是先求見性修徹卻法,明悟自心本性,隨即修妥噶法,通過光明現證三身自顯境界,空五蘊而證光明之身。但凡顯現皆應視為法性之遊戲,遠離取捨欣厭之情。

總之,心部、界部、要門部為大圓滿三部。三部都求證本心實相,但各有側重不同。心部著重心體本淨的空分上,界部著重在心性光明的明分上,要門部是二部的結合,為明空雙重。雖各自重點不同,但講明的非不要空,講空的非不要明,明空必須雙融無別,方能契合本心實相。大圓滿講本淨心體具有三個雙融無別智:體空而有覺,覺空無別;空而能明,明空無別;空而能現,現空無別。無別就是不二。由於眾生妄執,使雙融分離,起惑造業,遂輪流生死。故提出覺空、明空、現空三個雙運,來達到覺空、明空、現空三個無別,使對立統一,還它法性本然,如此方能獲得究竟解脫。即身即證普賢之位,或達十三最上智地。

關於大圓滿的因、道、果建立。一般是由上師直指,汝現前一念,未被輪回涅槃染汙,明空妙覺,即是本有佛性,是為因位;隨心自在,任運無為,頓悟頓修,是為道位;徹底清除一切煩惱,圓滿一切功德,現證菩提,是為果位。其他說法尚多,就不細談了。


三、 寧瑪派的教法特點

寧瑪派的教法全部包括在九乘三部之內。九乘中之大圓滿法大多是西元1213世紀時才弘傳出來的伏藏法門,其餘的都是繼承西元89世紀所譯的經典。

九乘中顯三乘和外密三乘的教法,是西藏各派共同承認的,沒有新舊派別之分。內密三乘的無上瑜伽則有些差別。舊派的摩訶瑜伽約當新派的生起次第,阿魯瑜伽約當新派的圓滿次第。但舊派的生起次第中也有風脈明點的修法,圓滿次第中也有觀修事相。看來這些反映了早期印度密教的面貌,那時的密教尚未發展到如後來那樣系統完整。

三大瑜伽中最後一種瑜伽為阿底瑜伽,即大圓滿的三部,為寧瑪派的特法。

其特點表現在見解方面,大圓滿主張頓悟一心,即悟此現前本體清淨,本性光明的這個心。心不只是空寂而且具有光明,明而又空,心體空是空,心性光明是有,心無體故非有,心有光明的性能和作用,故非無。所以,他們說的心是非空非有的。所說的心性光明,這光明是氣所化,氣是物質,屬四大元中風,氣心中合而為一的,絕沒有單獨的精神孤立存在,故心有精神的一面,也有物性的一面。他們說從本以來就存在空有二分,色心(心物)二分,這是法界的本然,格魯派派說,無論色、心二法皆是因緣和合,假名安立,一切法皆是自性本空,空無有得,若有所得,則只有名言概念;若說心有空的一面,又有有的一面,這就是自性實有論。大圓滿派說偏於有者落於實,偏於無者落於空。正是這種非空非有,使它既不落在空的一邊,也不落於有的一邊,二者結合起來,才是遠離二邊的中觀正見。

寧瑪派所說之有,似非自性實有。他們的輪回涅槃無別見,就是說輪回涅槃雖有,但此二皆非諦實實有,故在法性中,二者本無差別。連佛的三身所顯,他們也不承認是法爾真體(《大圓滿慧》171)。他們認為一切諸法皆空無有體,體空中不妨有妙有,妙有中不妨是體空,空有二者必須雙融才是中道,不單獨強調空性。大圓滿主張圓悟一心,既要能從有到空,還歸法性;又要能從空到有,大用流行。如此才能融萬有成一昧,獲得自在解脫。寧瑪派的見解,與噶舉、薩迦等派頗相近,與格魯派則大相徑庭。

甯瑪派承認眾生是佛,這明而又空的明空妙覺就是佛心。佛與眾生只是迷悟之差,明空妙覺無二無別。格魯派不承認眾生是佛,說眾生心有染汙,離垢清淨始有成佛的可能性。甯瑪說眾生本心本自清淨。格魯派不承認心體本淨,說凡夫不可能有本淨的心體,更不承認心體是明空妙覺。內地禪宗只提見心的清淨部分則為見性,也不提明的部分,更不提修報化二身之事,怕著相起執。

在起修方面,寧瑪派說只要頓悟一心,自性元成,一切具足,不假修造。格魯派反對本具之說,說從色乃至一切種智(),一切皆由因緣所生。成佛要創造條件,培積福德和智慧二種資糧,長時修行,由種種因緣聚合方能證得,沒有天生的自然佛。寧瑪派說見性就要見到心的明空兩分,見空性證法身,見光明證報化二身。這光明是自心本有,不是由修造來的,故只有頓悟,縱修亦不可得,密宗許即生成佛。而且還可即身成佛。若眾中不具備成佛之因,即生即身如何成佛,無因豈有果?

甯瑪派對起修主張頓悟,悟後只採用無作任運隨心自在之行,不用有功用法門,不承認用觀察修法【123】能見自心實相,因為實相是離言絕思的,哪里容得凡情去推度計量。格魯派說任運修習,不加分別,是修無念法門,與支那和尚所說無異,這是入無想定。寧瑪派所說無念只是手段,並非目的,不是什麼也不想,是要你歇息妄想,絕對無念是不可能的。永離所緣真體自現。正如禪宗說的心心不觸物,步步無處所。心不沾在那一點上,就是無念。但不是安住修【124】,不走由定發慧的路子。他們認為本有自然智慧(妙覺),只能內證,不是修來的,離言實相,必須無念無想之心方可冥合親證。

在依光明修幻身方面,密宗新派,如噶舉、格魯多修無上瑜伽的圓滿次第。如金剛誦、三遠離使生命暫停活動,出現死有光明,又由光明逆轉起幻身來修報化。還有修空色、入樂空大定起幻身,這仍要修圓滿次第的風脈、明點法,引生俱生大樂智,證成俱生大樂身,這些都是有功用的法門。寧瑪派三大瑜伽中摩訶、阿魯兩大瑜伽也要用有功用之雙身法,獨大圓滿派認為光明中本具三身,只要無作任運,三身境界自然顯現,再以光明化精五蘊和粗色塵,在光明中解脫,身則成為虹身,不取男女雙身之法。說這才是全無功用的最上法門。

光明的概念,顯密諸宗的解釋各有不同。顯教說凡能自證其了別的境界之心,則說為光明,或說真實空性之心,則說為光明(《知識總匯》下257)這些說法認為光明是比較抽象的。大圓滿所說光明則是具體的事物。說心體不只是抽象的精神--無相、空,而還具有光明的本性--有相、不空(《知識總匯》上263)。光明能顯境界,屬現分(《知識總匯》中755)

密乘說外世界(物質世界),則是由地、水、火、風四大元所組成,有情的生命也是由地、水、火、風、空、識六大所組成。六大中前五種為物質,後一種精神。密乘說人的生命一開始就是最微細的風心【125】進入母胎,顯教只說是抽象的識(),怕提到物。風是四大元之一,其精微物質能放射光明,瑜伽行者在修定中見到人思維時心間亦在放光。所以說心不是絕對無相的精神,也有有相的物質作基礎。抽象的精神必然有依託物。氣是心的載體,氣為心馬,心乘氣行,這是西藏密宗新舊各派所共同承認的。

光明是屬於物質的,顯教避而不談除心而外還有物的存在。禪宗人說心也非空如虛空,說原來不空,明明不昧。曰:作公生是不空之體?曰:亦無相貌。言之不可及”(《禪意》138)。因為這是離言法性,非言語可表,或說心無相,說光明豈非著相?心無相是就凡夫之眼來說的,光明是智眼所得(《智者喜筵》上356358)

心性光明,心非空無有物。近代氣功師實踐證明,思維活動能傳遞資訊,帶電磁波,可見寧瑪派說心不是空的抽象的精神,是有根據的。不過密宗所說的色()是指最精微的妙色非粗陋色塵。

最後還說幾句,寧瑪派的教法是古老的,晚期出現了伏藏法,與早期經典說法略有不同,可見它也在不斷發展和創新。尤其是出現了《大圓滿》的三部伏藏,比早期經典的《心品》要充實得多。

新派發展起來後,就人人提出寧瑪派的教法是否純正的問題。無可否認,吐蕃時期蓮花生入藏傳授密法時,受到了當時藏地固有苯教的抵制。佛教為了能夠在藏地立足,便順應了當時藏族人民固有的信仰習慣,在下三部密法中收入了一些苯教供祀鬼神的東西【126】。若按上部密法如大圓滿的教義來說,它是心宗【127】,不崇拜鬼神的。


注釋

注釋

1】前弘時期:西藏佛教的發展分為前後兩大時期。前期西元89世紀,佛教極
為興盛,稱為前弘;後期在西元11世紀,佛教經過毀滅之後又復興起來,稱為後弘。
2】禁佛:指達磨贊普禁止佛教傳播的滅佛事件。
3】《青史》:桂·迅魯白著(藏文本)1985年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
4】熱巴堅王:(804836)吐蕃王朝第八代贊普。
5】《甘珠爾》、《丹珠爾》:即通稱的大藏經。
6】達磨贊普:吐蕃王朝最末的一位贊普,或稱朗達瑪。
7】《西藏王臣記》:五世DL嘛著(藏文本)1980年民族出版社出版。
8】金剛乘:密乘之異名,喻教法之堅利如金剛,在一切乘門之上。
9】一切智者·耶桑孜巴:即桂·迅魯白,一切智是他的尊號,耶桑孜巴為他的
別名。
10】律乘教法:即戒律之教法,是弘揚佛所制定各種戒律之乘門。
11】赤松德贊王:(730786)吐蕃王朝第五贊普,他與其祖松贊干布、其孫赤
熱巴堅三位都是弘揚佛教的贊普,合稱為法王祖孫三代。
12】《摩訶、阿魯、阿底三大瑜伽》:摩訶瑜伽,梵語是以生起次第為主,結合
求悟與真實義諦二無分別智獲得解脫之法門;阿魯瑜伽,梵語,是以勝慧為修悟界覺無
分別智的法門;阿底瑜伽,梵語,即大圓滿法門,求悟本來是佛,即此義上獲得解脫的
法門。三瑜伽屬無上續部。
13】《經··心》:若按九乘次序,應是《幻··心》。幻部屬九乘中第七
乘的摩訶瑜伽;經部屬第八乘的阿魯瑜伽;心部屬第九乘的阿底瑜伽。
14】《漢藏史集》:班九桑布著(藏文本)1985年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
15】赤紮喜孜巴王:為吐蕃王裔,白柯贊之子、沃松之孫,西元10世紀時人。奴
隸起義後,吐蕃王朝完全崩潰,他自據雅隆為王,開創了雅隆覺阿王系。
16】大缽闡布:為當時僧人參與政治而又有地位者的一種稱號。
17】《智者喜筵》:保沃·祖拉稱瓦著(藏文本)1986年民族出版社出版。
18】拉結·鄔巴隆巴:拉結,意為醫生。鄔巴隆,地名,在西藏南木林境內香曲
河谷內。素·釋迦炯乃即在此地出生,所以人稱他為鄔巴隆巴。
19】《大圓滿法》:是寧瑪派九乘中最上乘,是悟心見性的法門。內分心部、界
部、要門部三部。心部專重悟心顯發自然妙智,成就法身;界部由妙智起現光明法性境
界,成就報身;再運用要門部無作任運的特殊方便,契合要點,即可現證三身,是急速
成佛的最高方便。
20】《心品》:是大圓滿法門中最早的經典。
21】《絳地》:以昂仁宗為中心的藏北大草原之通稱。
22】噶陀寺:在今甘孜自治州白玉縣境內,西元12世紀時嘎擋巴·德協建。
23】鄧壩:拉薩至堆隆一帶的總稱。
24】藏堆:即後藏上部,為彭措林和謝通門等地方的總稱。
25】芒噶和南北拉堆:芒噶,拉孜以南的一帶地方,接近尼泊爾。北拉堆,拉孜
西以昂仁宗為中心的一帶地方。南拉堆,薩迦西以定日宗為中心的一帶地方。
26】鄧隆塘卓瑪:鄧即鄧柯,在今甘孜州的石渠縣。隆塘卓瑪,廟名,西元7
紀時松贊干布建。
27】《金剛橋》:為界部中修明空雙運智證虹霓身的重要教授。
28】寧提:是心要的意思,說此法門最為精要。
29】空行:有男女之分,一般多是女性。如虛空天女、護法女神、佛母、密乘中
的明妃。或者是婦女修瑜伽行者和具有德相者的稱號。
30】夏拉康廟:在西藏墨竹工卡東北的拉薩河旁,西元9世紀娘·丁增桑布建。
31】央提:央提意為精要之精要,即至精之意。
32】洛紮昆庭、紮森摩八吉、馬沃角:洛紮昆庭,寺名,在西藏山南洛紮縣境內
;紮森摩八吉,在洛紮東部乃西境內;馬沃角,在措美縣當許區。
33】敏珠林:寺名,在今西藏紮囊縣藏布江南岸,西元1646年建。
34】多吉紮:寺名,在今西藏貢噶縣境內,建於西元16世紀末期。絳地領主紮西
多吉建。
35】三業行:斷身、口、意三造作不善事。身三不善:殺生、偷盜、邪淫;口四
不善:妄言、兩舌、惡口、綺語;意三不善:貪欲、嗔志、邪見。
36】十二頭陀苦行:持糞掃衣、但持三衣、但持毳衣、但一座食、次第覓食、不
作不余食、處阿練若、常住樹下、常露地坐、常住塚間、長期端坐、隨處坐。用這十二
種苦行來對治衣、食、住的貪戀。
37】四諦十六觀法:四諦:苦、集、滅、道四種真理。此四諦又名分為四。如苦
分無常、苦空、無我;集分因、集、生、緣;滅分滅、靜、妙、離;道分道、如、行、
出等等。這是小乘從十六個方面來修觀四諦的真理。
38】人無我:或人我空。二無我之一,人體由五蘊和合,假名安立為我,其中無
真正之我體,謂之人無我。
39】煩惱障:二障之一。由貪嗔等煩惱擾亂心神,不能顯發妙明真性,屬於情感
上的障礙。
40】阿羅漢果:梵語意為不還,斷盡欲界之煩惱,不再還於欲界投生的聖者名。
41】十二因緣門: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死等
十二有支。佛家用此來說明有情的生命依因果法則三世相續流轉的真相。
42】法無我:或法我空。二無我之一,諸法因緣相合、假名為法,其中並無真實
法之自體,謂之法無我。
43】所知障:二障之一。執著所知事理為真實,障蔽智慧之性,是二障之一,屬
于理智上的障礙。
44】四無量心:慈、悲、喜、舍是菩薩的四種品德。
45】七聖財:信、戒、聞、慚、愧、舍、慧七種道德財富。
46】十法行:書寫佛經、供養、施贈、聽聞、受持、開演、諷誦、思維和修習十
種宗教活動。
47】六度:佈施、持戒、忍辱、精過、禪定、智慧。謂菩薩修此六種勝行可度到
涅槃彼岸,故稱六度。
48】二障:即煩惱障和所知障。
49】自然智慧:即眾生的一點靈知,不待教誨,自然而知,故名自然智慧。
50】三大阿僧祗,阿僧祗,梵語譯言不可數,是一極長的時間。
51】三十七道品:內含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
道,為到涅槃道路上之三十七種資糧。
52】耽著凡庸的思想:還不舍拋去凡夫俗子的想法。
53】習氣:已斷煩惱之種子,尚有煩惱之氣氛出現,有如所謂習慣勢力。
54】四大印:大印、法印、三昧耶印、羯摩印。身以佛身之大印印定;語以佛語
密之法印印定;意以佛意密之三昧印印定;業以佛事業之羯摩印印定。這是瑜伽部的說
法,其他事行等續說法略有不同。
55】《七支》:觀佛、護地、迎神、種種莊嚴、迎請安坐、顯示印契、稱頌讚揚。
56】設壇灌頂:密乘中上師給弟子傳法前舉行的宗教儀式。先設立壇場,迎請聖
眾,然後給弟子灌頂,即授予弟子今後可以閱讀密典,修習密法之權。
57】三昧耶戒:密乘的戒律名。
58】成熟相續:相續指心性,成熟,即使符合條件之意。
59】《六天法》:空天、字天、聲天、色天、印天、有相天。天即本尊,依本尊
所示六相而修瑜伽之法。
60】住火住聲之三摩地和有相無相瑜伽:住火住聲,即一心只想在火上,或想在
聲音上,以此入定,則稱為三摩地。有相無相,有相即觀想有形相的東西,如觀天身等
;無相即觀真實義理,如觀空性等。
61】《四支念誦》:自修,為自事支;對面生起天身,為他事支;緣想天身中有
自心,如月輪,為住心支;緣想所誦咒字形相,緣聲而誦者,為住聲支。
62】十真實:一、曼荼羅;二、內外密咒;三、四印印定;四、守護我和地瑜伽
;五、迎請智慧尊;六、念誦;七、修三摩地;八、內外護摩;九、解印與收印;十、
請神回駕等此十事為十種真實性。
63】明空離戲之智:指自然智慧是明而又空、遠離言說之智。
64】入、住、起修勝義菩提心:入、住、起,觀蘊等諸法無生為入修;現證無分
別體性為住修,以大悲心化育一切有情為起修。菩提心,即起大慈大悲利他之心。
65】金剛界天尊:金剛界為瑜伽部曼荼羅的主尊,或主尊智慧德所顯境界。
66】《四瑜伽》:一、觀自己為本尊的生起三昧耶瑜伽;二、印請智慧尊融入於
天身成的不二隨行瑜伽;三、觀天性為一切動靜世界之自性的一切瑜伽;四、一心專注
於三摩地的最極瑜伽。
67】二勝事業:曼荼羅勝事業和羯摩勝事業。
68】二種智:有分別智,無分別智。無分別智或稱根本智,如理智、契會真理之
智;有分別智或稱後得智,如量智、遍知萬法之俗智。
69】風息瑜伽:即一般所說之氣功。
70】分別心:指意念活動或雜念。
71】天身:指所觀佛菩薩之身相。
72】慢:傲慢,是一種不好的態度。這裏指的是佛慢,就是眾生敢於承當自己作
佛之慢,不但不是狂妄越分,而是密乘人應有的一種氣概。這是一種好的態度;即自認
我即是佛可以克服自己是凡夫俗子之自卑感。
73】悉地:梵語,真實成就之意。
74】地道:五地十道為菩薩修證成佛中應當經歷的階段名稱。
75】儀軌:為密乘人作觀時組織的一套念誦程式和事相規則。
76】即事表理:就是運用事相來表示或象徵佛理。如以紅日象徵智慧,以月輪象
征慈悲,以蓮花象徵佛菩薩,雖居輪回而不受污染等。
77】二諦:俗諦和真諦。有各種解釋,茲舉緣起性空為例,如世間緣起諸法,世
俗認為是真實的,則謂之俗諦;聖賢在智境中見到緣起諸法無自性空,這是真實的,謂
之真諦。
78】三有生死:三有指生有、死有、中有。有幾種解釋:眾生作業受報流轉生死
的三處即三界,即眾生生死果報的三個階段,生時有生有,死時有死有,在生死交替之
間即為中有,或譯中陰。
79】《六加行》有:收攝、禪定、命勤、持風、隨念、三摩地等,是密乘《時輪金剛》圓滿次第的六種修法。
80】《五次第》:金剛誦、心緣思、幻身、光明、雙運等,是密乘《密集金剛》
圓滿次第的五種修法。
81】六脈輪:密乘指頂髻、頂心、喉間、心間、臍間和密處共六脈輪。
82】燃滴法:拙火上燃化菩提液,下滴引生四喜智,是風脈重要修法之一。
83】四喜智慧:喜、極喜、殊勝喜、俱生喜四喜。四喜所生之智慧則謂之四喜智慧。
84】《知識總匯》:工珠·永丹喜措著,1982年民族出版社出版。
85】界覺無分別智:界指法界或境界,覺指本智或心識,無分別智就是界覺雙融不二智,或境智冥合智。
86】有廣行、無廣行:修法繁雜的為有廣行;簡單扼要的則為無廣行。
87】根、境、識: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六種感覺器官;境,即色、聲
、香味、觸、法六種客觀外境;識,即眼、耳、鼻、舌、身、意六心識。根、境、識三
結合而產生的心理活動,則吾人所謂之心。此心是內根等三者的因緣和合所生,緣散即
無,故屬妄心。
88】《大圓勝慧》:根桑活佛講授,成都少城佛學社出版。
89】《禪宗大意》:正果法師編述,1986年中國佛教協出版。
90】自性元成:指心性本具智相光明,不假修造,自然成就六義。
91】法身:法性之體名為法身。法性之體即是空性,雖名為身,然無色相可睹,
故法身無相。
92】二種色身:即報化二身。有色相可睹,故名色身。
93】色塵:謂有形色物質。言塵,謂其能起垢汙作用,色塵能垢汙人的心靈。
94】空性妙色:妙色,非是一般色塵,其色相美妙,不可思議。空性妙色,空性
本無色相,然空性有光明,又有色相可睹,故稱空性妙色。
95】五光:黃、白、紅、青、藍等五光。其內顯分即為地、水、火、風、空五大
元。
96】《實相藏論釋》:隆欽然降巴著(膠印本),郭元興譯。
97】三有:作業受報流轉生死的三處,即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
98】情、器、輪、涅:情即有情眾生;器即器世間;輪即輪回;涅即涅槃。
99】色物心合一論:或稱色()心不二論。此非密乘所獨創,而是原來佛教的思
想。認為心和物二者是構成世界的因素,是並有的,稱為五蘊世間。五蘊中色蘊即物質
,其餘四蘊為精神()。不過小乘則認定色心二元是各自完全獨立的,大乘顯教才把色
心統于一心。密乘認為色心應當並重。如說生命最初因素為微細風()心,是一物的兩
面,不可分割,稱作雙融不二,即心物二者合一論。
100】染淨世界:眾生的境界為染世界,諸佛菩薩的境界為淨世界。
101】十界:具言十法界,天臺家語,即一佛、二菩薩、三緣覺、四聲聞、五天、六人、七阿修羅、八鬼、九畜牲、十地獄。
102】隨緣升沉:隨著善惡業緣牽引,或上升天堂,或下墮地獄。
103】真如體:體離虛妄偽真,常住不變為如,真如即真性,即法身之體。
104】業風:眾生造業是由身中有氣鼓動心識而造的,氣即風大。業有染淨,故風亦有智風、業風之分。
105】能所:能指心,所指境,即心和境。
106】《土觀宗派源流》:土觀羅桑卻桑季尼瑪著(藏文本)1984年甘肅民族出
版社出版。
107】《壇經》:記載禪宗六祖慧能的事蹟和語錄,法海集記,過去大叢林多有木刻版。
108】這些說法:指以上所分諸大禪師的話,均見《禪宗大意》。
109】離垢:離去煩惱的垢汙,即成佛。
110】修止觀人:指依顯教修戒、定、慧、漸修漸悟的人。
111】中脈:密乘說人身中有三條主幹脈,即左右中三脈。左右二脈為能所二執
之風的通行處。修氣脈人將左右脈的氣息納入中脈,便可現證光明境界。
112】蘊、處、界:五蘊,即色、受、想、行、識;十二處,即眼、耳、鼻、舌
、身、意六根和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總為十二處;十八界,即六根、六塵再
加眼、耳、鼻、舌、身、意六識。
113】粗四大色塵:四大即地、水、火、風是構成色法粗分的四大元素,或稱四
大種、四大元。
114】以光明為道:即修光明法,藏傳佛教各派有修光明之法,但各有各自教授
的特點,不盡相同。
115】微細光明:此光明眼不能見,可能已是一種能量。
116】所緣:能緣為心,心識所攀援之境為所緣,即心識所緣之客觀物件。
117】虹體金剛之身:身是心的載體,故密乘是身心並修。修心悟到法性盡地,
永不動搖,修身亦要煉成堅如金剛,永不壞滅。然此身亦非有實質,猶如虹霓,乃光明
之身。
118】自性環鏈身:自性環鏈指觀光到第三階段所出現之環鏈形狀光。乃自然智
慧之所顯發,由此光所成之身,則名為自性環鏈身。
119】法性窮盡之地:或法性盡地,即一切心識所假立之法皆在法性境中完全歸
于自滅,入於無言說界之法爾。
120】粗重三業:三業即身、口、意三方面的造作或行為。粗重指凡俗行為和不
如理的行為。
121】微身:身心是互相聯繫的,心離不開身,身是心的依託處。密乘認為絕沒有抽
象精神單獨存在。吾人之粗心依託在四大五蘊上,細心依託在精微身上,此精微身,即
是微細的風()心,氣心二者是結合在一起的。
122】法性究竟邊際:即法性盡地,詳見注。
123】觀察修:以智慧分別觀察諸法,即顯教止觀法門中之觀法。
124】安住修:心安住所緣而不散亂,即顯教止觀法門中之止法。
125】最微細的風心:是氣、心二者的結合體。密乘不單提心,而是風心並提。
126】甯瑪派修部八教中,世間三部是採納了苯教的巫術,崇拜鬼神,其出世間
五部,則仍然是佛教的東西。
127】心宗:即禪宗。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法門。他們說眾生的心是就是佛,
是至高無上的,與佛平等,當然不崇拜什麼鬼神了。

參考書目
《青史》 迅魯白著
《大圓勝慧》 根桑澤程講授
《智者喜筵》 保沃·祖拉逞瓦著
《土觀宗派源流》 土觀·洛桑卻季尼瑪著
《降陽欽則文集》 欽則旺布著
《漢藏史集》 班久桑布著
《西藏王臣記》 五世DL
《禪宗大意》 正果編述
《實相藏論釋》 隆欽然絳巴著
《法界藏論釋》 隆欽然絳巴著
《知識總匯》 公珠·雲丹嘉措著
《五部遺教》 鄔堅林巴掘出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