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06/02 10:33:38
學習次第 : 進階

喇嘛網 日期:2010/06/02 10:32:43   編輯部 報導

中觀四百論(第8-3講)達賴喇嘛尊者傳授

8-3)第十五品破有為相品

接下來是針對有為法的性相,生、滅、住,這三者來破他的實執有了。首先先講第1句偈頌文的內涵。以因明來講的話,這種正因叫做破有、無生之因。所謂的有和無,如果是要有自性的有和無,一定要去尋找到它的一個假義、施設義,一定要有尋有找去獲取的話,要去找到它自己的性質的話,這個果是由因所生,而說了因果的關係。請問果由因生,是有因而生?還是無因而生?於是就去尋找這種的假義了。如果果由因生,是有因而生果的話,既然有因而生果的話,那時候果已形成沒有因,有因時候沒有果,所以果的形成,如果你是說已經有的話,那時候沒有因,那你如何說有因而生果?沒有道理。如果因是完全沒有的話,因為沒有的緣故,所以沒有的因如何生果,這也是不成道理的。所以所謂果由因生,是有因而生?還是無因而生?於是去作這種的尋找。所以在此第1句話就說到了:

1.最後無而生,既無何能生;有則本來生,故有豈能生。

2.果若能違因,先無不應理,果立因無用,先有亦不成。

3.此時非有生,彼時亦無生,此彼時無生,何時當有生。

4.如生於自性,生義既為無,於他性亦然,生義何成有。

    那也就是說到了,果由因生是在,果時生?還是因時生?這樣去尋找它的假義。如果這樣去尋找怎麼樣生,它到底何處而生?何時而生?去尋找的話,是完全找不到的。只是在一種無尋無找,唯名識安立的狀態當中,而產生這些種種生滅的作用以外,如果你們要去尋找,覺得由名識安立不能滿足它的存在,你一定要去尋找另外一種自己的力量,而去產生一種生滅作用的話,去尋找的時候,是完全找不到的。唸到第10句:

5.初中後三位,生前定不成,二二既為無,一一如何有。

6.非離於他性,唯從自性生,故從自他俱,其生定非有。

7.前後及同時,二俱不可說,是故生與瓶,同時生非有。

8.若前生故者,前生不成舊,若謂後生者,後生亦不成。

9.如現在諸法,不從現世起,非從未來生,亦非從過去。

10.生既無所來,滅亦無所往,如是則三有,如何非如幻。

接下來第11句到第15句,就針對於生、滅、住這三者,唯有真實的這種破斥了。所以在此說到了:

11.生住滅三相,同時有不成,前後亦為無,如何當有生。

12.若生等諸相,復有一切相,故滅應如生,住亦應如滅。

13.所相異能相,何為體非常,或者彼四法,皆無有自體。

14.有不生有法,有不生無法,無不生有法,無不生無法。

15.有不成有法,有不成無法,無不成有法,無不成無法。

接下來就是破正生的這種實有。所謂正在生,這個是很難去定位的。如果我們不被這種唯名言、或唯名識安立而滿足這種正在生的作用,我們不因此而滿足,要去跨越這種名識安立而有的界限,去尋找一個正在生在那裡的話,要去找這個定點的時候,那找不到的。因為正在生的這個剎那,他有分前端後端。前端就是已經過去了,那叫做已生,它已經生了,那叫做生的過去世。後端的話是未來,還沒有生,所以什麼時候叫做正在生?找不到啊!如果你說這個中間點正在生,中間點又有分前端、後端,這樣去尋找之後,完全就是空的,完全找不到的。如果你說前端已生的部份,可以說現在生的話,那後端未來還沒有生的部份,也可以成為現在生,這樣的話生就沒有所謂的過去、未來和現在。所以從16句一直唸到第25句。

16.生時謂半生,故生時不生,或則應一切,皆我為生時。

17.作為生時體,則不成生時,不作生時體,亦不成生時。

18.若二時中間,無無中間者,則無有生時,彼有中間故。

19.由於生時滅,乃有生時生,是故應可見,有餘生時體。

20.若至已生位,理必無生時,已生有生時,云何從彼起。

21.未至已生位,若立為生時,何不謂無瓶,未生無別故。

22.生時體未圓,異於未生位,是亦異已生,故應未生生。

23.若說言生時,先無後乃有,此亦未生生,未生何能生。

24.體圓說名有,未作說為無,若尚無生時,說何為生時。

25.若時離其因,無別所成果。爾時生與滅,理皆不可成。

第十六品 教誡弟子品

在以上已經完成第十五品。現在就剩最後一品,第十六品。接下來就是第十六品「教誡弟子品」。第1句最主要的內容就是說,我們因為隨著無始以來到現在,一種無明的力量,所以使得我們看什麼都覺得說,並非是唯名識安立而有,覺得是從它本身就有了,這怎麼會是名識安立而有?我們看到這個活生生的事物在前面的時候,它怎麼會是概念攝取而有的呢?我們會覺得很直接的,它就從那邊而有。其實我們今天一直認定為有自性、有自相,最主要的理由就是因為被我們肉眼所看到。為什麼肉眼看到?因為無明串習的緣故,所以我們就看到如此了。這是認為有自性的唯一理由,除此以外沒有足夠的理由,或者是真正的理由,能夠說服自己成立有自性。但是自己看到的不一定都是正確的,自己有看錯的時候,我們怎麼可以拿看錯的理由,來說是有自性呢?這完全是不符合道理的。所以在此第1句就說到了:

1.由少因緣故,疑空謂不空,依前諸品中,理教應重遣。

所以當我們看到的時候,應該馬上以理性來思惟教理,來重重的遣除這種無明的過患。第2句、第3句最主要的內容也就是說到了,如同《中論》的第二十四品裡面所說的,其實《中論》第二十四品是《中論》二十七品當中最重要的一個內涵。這裡面,之前就是說實派他們反駁說,中觀論師你們說無自性,諸法無有自性,可是你們明明,正在講無自性的這個聲音,它已經又是無自性的話,那就沒有自己的性質,自己的作用了。如果講無自性的聲音,它沒有它的作用的話,它怎麼破除自性?因為無自性的聲音,它沒有作用。沒有作用的話,它破除自性的作用就不存在,所以你講無自性的那個聲音,它破不了自性的話,那你如何去證明無自性呢?於是以種種方式來破除中觀論師的這種主張的。於是他們又說了,如果沒有自性的話,諸法沒有自己的一個性質、作用,那就沒有苦集滅道,就沒有三寶,就沒有涅槃,就沒有解脫等等。於是龍樹菩薩在此的反駁就是說了,「已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若無空義者,一切皆不成。」在此《四百論》裡面有說到:

2、能所說若有,空理則為無,諸法假緣成,故三事非有。

最主要第3句了:

3.若唯說空過,不空義即成,不空過已明,空義應先立。

如果一切法是以自力來形成自己的作用、自己的性質的話,那就不需要依靠他者了,依賴因緣而生起的道理,根本就不存在,不符合邏輯了,是它自己所擁有的,那何必須要緣起呢?如果緣起不存在的話,那四聖諦就不存在了。因為所謂的集諦就是苦諦的因,既然沒有緣起的話,苦又如何從苦因而有?這是不存在的。所以苦集滅道不應有,三寶也不應有。因此沒有空性的話,一切皆不成,若有空性的話,一切皆會成。所以在《中論》說到了「已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若無空義者,一切皆不成。」所以於是就唸到了第7句。

4.諸欲壞他宗,必應成己義,何樂談他失,而無立己宗。

5.若觀察即無,彼不成為宗,則一性等三,亦皆非宗義。

6.許瓶為現見,空因非有能,餘宗所說因,此無餘容有。

「餘宗所說因,此無餘容有」這兩句話就是說,除了自己看到自性以外的理由以外,你們沒有辦法找出更強而有力的理由,來證明有自性的了。

7.既無有不空,空復從何起,如無所治品,能治云何成。

唸到第7句偈頌文。接下來就針對於認為無有自性,就否定它存在的這種說實派的反駁,而來作排斥的內涵。我們從第8句唸到第12句。

8.若許有宗者,無宗即成宗,無宗若非有,有宗應不成。

9.若諸法皆空,如何火名暖,暖火亦非有,如前已俱遣。

10.若謂法實有,遮彼說為空,應四論皆真,見何過而捨。

11.乃至極微體,都無如何生,佛亦未許無,故彼不應理。

12.若真離有無,何緣言俗有,汝本宗亦爾,致難復何為。

接下來就針對空性,又把它執為是自性有的這種執著而去作反駁的。因為有一些人他學習空性之後,他也不是完全了解空性的道理。當然如果你真的透徹了解空性道理的話,你不會認為說空性本身是自性有的,這是不會有的,不會有這種的邪執。但是對空性又有希求心,又想知道,但是又沒有完全透徹了解的時候,很有可能會把空性執為是自性有。為什麼呢?因為空性是勝義諦,了解勝義諦的智慧能夠去看到的,所以他是屬於勝義諦,最究竟的內涵。所以當對空性的領悟不是很透徹的時候,會認為是勝義諦的話,應該就要有自性,應該就要有自相,會產生這種的邪執。這是為什麼龍樹菩薩在《中論》裡面的時候說到了:「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這裡面包含空性,而說了空性本身也是自性空的道理。

而且龍樹菩薩又刻意的在其他的偈頌文又說到了,如果我們把空性執為是有自性的話,這種的邪見是無可救藥的邪見,曾經有說到。同樣的,這也是為什麼佛世尊,在《般若經》裡面說到了,二十種空性,十八種空性,十六種空性,四種空性,二種空性。就是說空性的所依有法,是以空性為主而來說空性的空,所以說了內空、外空、空空等。空空就是空性的空性。所以就說到第13句:

13.諸法無體性,不應有差別,諸物上共見,彼即無差別。

14.無故予他宗,不能答難者,他因破自宗,何故不自立。

15.說破因易得,是世俗虛言,汝何緣不能,遮破真空義。

16.有名詮法有,謂法實非無,無名表法無,法實應非有。

17.由名解法有,遂謂法非無,因名知法無,應信法非有。

18.若由世間說,皆世間有者,諸法有自性,何成世間有。

19.謗諸法為無,可墮於無見,唯蠲諸妄執,如何說墮無。

20.由無有性故,無性亦非有,有性既非有,無性依何立。

21.有因證法空,法空應不立,宗因無異故,因體實為無。

22.謂空喻別有,例諸法非空,唯有喻應成,內我同烏黑。

23就是之前所說的:「若法本性有,見空有何德」如果諸法有自性的話,那了解空性是沒有道理的。

23.若法本性有,見空有何德,虛妄分別縛,證空見能除。

24句的時候,是破除唯識派的見解。因為唯識派認為說,無外境,內識有真實。「識」他們稱為內識,內識是有真實性的。所以在此就破除了,如果有一法是空的話,其他無論內外的任何一法都應該是無有自性才對,所以你的空性不應該對內外而作區別,而說的空性。這樣是屬於偏空,不是遍空,不是遍佈一切的空性。所以在此說到了:「說一有一無,非真」這個道理說了,這種空性並非是正確的空性。而且以世俗諦的一種角度來看的話,我們世間人也說有所謂的「外境」,所以你怎麼能說無有外境呢?所以亦非俗,就是這個意思。

24.說一有一無,非真亦非俗,是故不能說,此有彼非有。

25.有非有俱非,諸宗皆寂滅,於中欲興難,畢竟不能申。

那這以上已經圓滿了十六品的《四百論》。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