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06/02 10:26:16
學習次第 : 進階

喇嘛網 日期:2010/06/02 10:24:15   編輯部 報導

中觀四百論(第8-1講)達賴喇嘛尊者傳授

2007726日下午至27日上午

 

8-1)第九品明破常品

《四百論》總共有十六品,前八品是說到了世俗諦的這部份,最主要針對方便品,所以我們稱為世俗諦的道次第,有這種的名稱。後九品是屬於勝義諦的道次第,就是針對智慧品而說的,但是前八品最主要是針對方便品而說的。接下來因為就是跟外道的諍論有關,所以也比較複雜,所以我想火箭般的進行,唸過去了。

第九品「破常品」。在此的破常品是針對外道的主張而說的。外道他們認為所謂的實物,就是佛教的一個專有名辭來解釋實物的話是有為法。外道認為說,有為法也是有常法的,也是有常性的,所以他們叫做常實,常實物,有這種的名稱。以佛教的名辭來解說的話就是常性、或者是常法的有為法。為了要破除這種既是常性、又是常法、又是有為法的緣故,所以在此就說到了:

1.一切為果生,所以無常性;故除佛無有,如實號如來。

2.無有時方物,有性非緣生;故無時方物,有性而常住。

在此針對無常的內涵作了解釋,接下來就破斥外道的主張了。

3.非無因有性,有因即非常,故無因欲成,真見說非有。

4.見所作無常,謂非作常住,既見無常有,應言常性無。

接下來就是針對《俱舍論》裡面曾經有說到了無為法,但卻是實質有的這種說法或者是主張,而去作破斥的。所以在第5句和第6句的時候,就破斥虛空並非是實質有。所謂的虛空,其實是一個共相,我們講到虛空的時候,是遍佈一切方位的虛空,因為虛空是一個總名,是一個總相、共相。所以他是依靠別相虛空,而去安立的一個虛空的共相而已,所以並非是實質有的。所以在此說到了:

5.愚夫妄分別,謂空等為常,智者依世間,亦不見此義。

6.非唯一有分,遍諸一切分,故知一一分,各別有有分。

接下來要破斥的就是屬於外道的一個主張,這個外道就是吠陀密托者,吠陀派裡面的一派密托者,他們認為聲音是常法,他們也說時間是常法,所以針對這種的說法,或者是主張來作破斥的。所以從第7句說到第11句。

7.若法體實有,卷舒用可得;此定從他生,故成所生果。

8.若離所生果,無有能生因,是故能生因,皆成所生果。

9.諸法必變異,方作餘生因,如是變異因,豈得名常住。

10.若本無今有;自然常為因,既許有自然,因則為妄立。

11.云何依常性,而起予無常,因果相不同,世所未曾見。

「云何依常性,而起予無常」所以由常性的因,怎麼可能會生起無常的果呢?世間人也知道因果相不同,這是不可能的,所以說到了「因果相不同,世所未曾見」。接下來就是針對數論派認為,很細微的物質體是常法的一種主張而作的破斥。

12.若一分是因,餘分非因者,即應成種種,種種故非常。

13.在因微圓相,於果則非有,是故諸極微,非遍體和合。

所謂遍體和合,無論我們有沒有主張為常因,但是遍體和合的這種細微微塵,是不可能的。什麼叫遍體和合呢?也就是說一個物質體,我們再怎麼樣去解剖的時候,它都可以被解剖分析的。無論是再細微的原子,或者是再細微的元素,或者以佛學專有名詞叫微塵,它都有可被分化的時候。所以如果你說,有一個無法分化的一個很細微的微塵,如果你主張有這種無法分化、無法解剖的微塵的話,那我們就會反問說,這兩個無法解剖的微塵,合在一起的時候,會不會變成遍體和合。所謂遍體和合就是完全溶在一起了。

如果這兩個很細微,無法解剖的微塵,兩個合在一起,它不會完全溶在一起的話,就代表說它有東西南北四面。如果它會融在一起的話,就代表說這種無法解剖的細微微塵,再怎麼樣多,有千百億萬的這種微塵,聚合起來也沒有辦法成為一個色體,一個形狀較大的色體,它沒有辦法聚合成一個和合體。因為這兩個東西黏在一起的時候,就合成為一個,所以千百億萬個最後也成為一個微塵而已,所以它沒有辦法聚合起來,成為一個形狀比較大的物體了。

所以在佛教的主張裡面,我們認為說再怎麼樣細微的物質,都是有方分的,不是無方分的。因為無方分的微塵,它不可能成為遍體和合。於是一直唸到第19句。

14.於一極微處,既不許有餘,是故亦不應,許因果等量。

15.微若有東方,必有東方分,極微若有分,如何是極微。

16.要取前捨後,方得說為行,此二若是無,行者應非有。

所謂的行,也就是所謂的走,或者是正在去,或者來,或者去等,這一定要有前後分,才有辦法說所謂的來去。沒有一個前方到後方,後方到前方的話,我們如何說來去呢?

17.若法無初分,無中分後分,是法無所現,由何者能見。

18.若果能壞因,是則因非常,或是處有因,彼處即無果。

19.不見有諸法,常而是有對,故極微是常,諸佛未曾說。

之後就是破除有部,認為解脫是實執有的這種主張了。所以第2021句的時候說到:

20.離縛所縛因,若有餘解脫,彼都無所生,故不名解脫。

21.究竟涅槃時,無蘊亦無我,不見涅槃者,依何有涅槃。

接下來的四個偈頌文,是破斥數論派,他們認為就是法有二十五種。在二十五種的法裡面,勝義諦的法只有兩者,一個叫做知名士夫,知名士夫就是我的意思。一個是共主相。如果這個我或這個知名士夫,他不知道諸法是被共主相所變化,那這個知名士夫就會輪轉在輪迴當中。如果這個知名士夫,也就是這個我,他能夠知道透過襌定的力量,看到的這些諸法原來是共主相所變化的話,於是共主相就會非常慚愧或者羞澀,於是會把他的魔術都給收回來,這時候這個知名士夫,這個我,就獲得解脫。這是數論派的一種主張,於是就破斥主張了。第22句的時候說到了:

22.離愛解脫時,有思有何德,若無思有我,便同無所有。

23.若解脫有我,則容有思種,無我則予有,思惟亦非有。

24.諸脫離苦人,定非由他有,是故應稱說,我一切永盡。

25 寧在世間求,非求於勝義,以世間少有,於勝義都無。

這以上已經解釋完第九品的內涵。接下來第十品,最主要是針對我是實執有的這種執著,而去作破斥的。緣我,認為有實質的這種顛倒執,又可以分為俱生執和遍計執兩者。俱生執就是自然而然產生,那是無始以來串習的力量,自然而然產生,這叫俱生執。遍計執的這個我執是什麼意思呢?並不是自然而然產生,而是透過這種宗義的思想,或者自己的一個理由,認定為就是如此,而產生的執著,這叫遍計執。所以為了能破除俱生執之前,首先要破除遍計執。

針對我是實質有的這種錯誤的謬論,要先把它遮擋的緣故,所以首先先遮擋外道,那也就是針對外道聲論派。是一個婆羅門的宗義有說到了,也就是我可以分內我和外我兩者,內我並沒有分所謂的男女,因為內我,就是說它好像在我們身體裡面,它跟身體是完全分開的,它是在身體裡面,所以內我來講,並沒有男女之別。那外我就是跟身體有關,跟我們的根有關,所以他們在外我的名稱上有說到一個,色身根性的外我,於是唸到了:

第十品  破我品

1.內我實非男、非女非非二,但由無智故,謂我為丈夫。

2.若諸大種中,無男女非二,云何諸大種,有男等相生。

他們還說一個我有一個共相的我和總相的我,那是很大的我,他們取名為叫做「大我」。我們個人的這個我,是屬於他的一個支分,所以這是別相的我,還有這種的說法。如果這樣的話,變成我們每個人不是有一個共同的我去了嗎?以此方式來作反駁的。

3.汝我餘非我,故我無定相,豈不予無常,妄分別為我。

4.我即同於身,生生有變易,故離身有我,常住理不然。

5.若法無觸對,則無有動搖,是故身作業,非命者能造。

6.我常非所害,豈煩修護因,誰恐食金剛,執仗防眾蠹。

7.若有宿生念,便謂我為常,即見昔時痕,身亦應常住。

7句,外道他們認為身心與我,是分開的主要原因,是因為我們看到身,它是會改變的,心也是變化不動的,但我是永遠都是一個的,所以我是從前生到今生,從今生到後世去的,所以我是常,但身心是無常,於是一直唸完到第九句的部份。接下來是破除數論派,這是確定。

8.若我與思合,轉成思念者,思亦應非思,故我非常住。

9.我與樂等合,種種如樂等,故應如樂等,理不應是常。

10句至第12句說到了:

10.若謂我思常,緣助成邪執,如言火常住,則不緣薪等。

11.物不如作用,至滅而有動,故有我無思,其理不成就。

12.餘方起思界,別處見於思,如鐵鏈熔銷,我體一變壞。

接下來是破斥具識派,外道的一派的說法,那就是第1314句了。

13.思如意量小,我似虛空大,唯應觀自相,則不見於思。

14.我德若周遍,何為他不受,彼於彼自體,言障不應理。

接下來第15句至第17句,就是遮擋數論派的說法。

15.若德是作者,畢竟無有思,則彼與狂亂,應全無差別。

16.若德能善解,造舍等諸物,而下知受用,非理寧過此。

17.有動作無常,虛通無動作,無用同無性,何不欣無我。

那第18句的時候,就是針對一般的外道的見解,而去作破斥的。首先針對數論派和聲論派而去作破斥。

18.或觀我周遍,或見量同身,或執如極徽,智者達非有。

「或觀我周遍」這是數論派和聲論派,婆羅門教他們的主張,「或見量同身」這是赤裸派所說的,還有其餘的這些婆羅門教他們認為,「或執如極微」也就是說他們認為與身心遠離的這個我,它是非常非常細微的,這三種的說法都是不正確的,所以智者說什麼?「智者達非有」智者認為與身心相離的,與身心無關的我,是沒有的,所以在此就說到了:

19.常法非可惱,無惱寧解脫,是故計我常,證解脫非理。

20.我若實有性,不應思無我,定知真實者,趣解脫應虛。

「我若實有性,不應思無我」如果我是有自性的話,那無我就沒有道理了,透過這無我的見解,而獲得解脫的這種說法,就是虛假的、虛誑的。「定知真實者,趣解脫應虛。」

21.若解脫時有,前亦應非無,無雜時所見,說彼為真性。

接下來從22句的時候就說到了,縱使了解無有自性,但不是否定,或者說沒有的意思,所以並沒有這方面的過患。所以從22句的時候,我們可以看到:

22.若無常即斷,今何有草等,此理若真實,應皆無愚癡。

如果沒有我的話,那就沒有所謂愚癡的我了!那我就不會因為愚癡而苦了。所以我是存在的,雖然我無有自性,但是我是存在的。

23.設有所執我,現見色等行,唯從他緣生,從他緣住滅。

如果沒有我的話,就沒有所謂的因緣而生,因緣而滅了。可是有因緣而生、因緣而滅,可是卻沒有自性,沒有自性但是卻有因緣而生,所以不是說沒有,而是有的。只是有的方式,不是從他自力、從他本身而有。

24.如緣成芽等,緣成種等生,故無常諸法,皆無常所起。

25.以法從緣生,故體而無斷;以法從緣滅,故體亦非常。

「以法從緣生,故體而無斷」因由緣生而不墮落於斷邊,因由緣滅而不墮落於常邊。在此的常是講到無常和常的常法,而不是自性常的這個常邊。「以法從緣滅,故體亦非常」。這以上已經結束了第十品,破我品的部份。

接下來第十一品是「破時品」。破時品首先先針對於吠陀密托者的這種主張,他們對於這個未來和過去三世的一個主張,而去作破斥的。他們認為過去和未來是實質有,實質有的話,變成說一定要去尋找之後,能夠找尋或者能夠獲得。那從第1句至第5句的時候,是針對未來和過去,認為實質有的主張而去作破斥的。

第十一品破時品

1.瓶等在未來,即非有過現,未來過現有,便是未來無。

2.未來若已謝,而有未來體,此則恒未來,云何成過去。

3.法若在未來,現有未來相,應即為現在,如何名未來。

4.未來過去有,現有複何無,若一切時有,何緣彼無常。

5.過去若過去,如何成過去,過去不過去,如何成過去。

接下來是針對未來,去作實質有的破斥。

6.未來若有生,如何非現在;未來若無生,如何非常住。

7.若未來無生,壞故非常者,過去既無壞,如何謂為常。

8.過去與現在,皆不成無常,除斯二趣外,第三亦非有。

9.若後生諸行,先已有定性,說有定性人,應非是邪執。

最後一句就是說,如果這是無因而生的話,那是不應理的,以這種方式而去作破斥的。

那第10句的時候,就是數論派他們所謂的自生的道理。所謂自生的意思就是說,在因的時候就有果的性質,果的性質在因地的時候,就已經存在了,由這種具有果性的因,而去形成果,所以叫做果自己生自己了。其實果並非在因的時候存在,可是在因的時候他已經具有這種果性,但只是未顯明的果。所以因生果的意思,就是未明顯的果,形成了明顯的果,這叫做因生果的意思,這是數論派他們的說法,變成自己生自已了。如果自己生自己的話,就有很多的過失了。生無意義、生無究竟,會有這些種種的問題,所以在此說到:

10.若法因緣生,即非先有體,先有而生者,生已復應生。

11.若見未來有,何不見無法,既現有未來,應不說為遠。

12.未來法若有,修戒等唐捐;若少有所為,果則非先有。

13.諸行既無常,果則非恒有;若有初有後,世共許非常。

唸到第13句。接下來就是針對經部他們說,只要是存在的話,就是現在式的這種主張,而去作破斥。因為經部的這種主張,就是佛教內部的宗義,有一部叫經部。經部的這些宗義師他們認為,只要是存在的話,就是實質有。尤其是時間應該是屬於實質有的緣故,所以若存在的話,那一定是現在式,所以針對這個主張而去作破斥的。

14.應非勤解脫,解脫無未來,是則無貪者,應亦起貪惑。

15.若執果先有,造宮舍嚴具,柱等則唐捐,果先無亦爾。

16.諸法有轉變,意亦不能緣,雖爾無智人,妄計有現在。

接下來是破斥,認為時間是實質有的這種理由,針對這個理由而去作破斥的。所以從第17句的時候就說到了:

17.無常何有住,住無有何體,初若有住者,後應無變衰。

18.譬如無一識,能了於二義;如是無一義,二識所能知。

19.時若有餘住,住則不成識;無住住無故,後滅亦非有。

20.法與無常異,法則非無常;法與無常一,法應非有住。

21.無常初即劣,住力定應強;此二複何緣,後見成顛倒。

22.若遍諸法體,無常力非劣,應都無有住,或一切皆常。

23.無常若恒有,住相應常無;或彼法先常,後乃非常住。

24.若法無常俱,而定有住者,無常相應妄,或住相應虛。

25.已見法不現,非後能生心,故唯虛妄念,緣虛妄境生。

如果你認為說有過去世啊!因為我們可以想得起來的話,「已見法不現」。而且縱使你想起了,可是你所想起的那個東西,他在現在的時候是不在的,它已經過去了,不會因為你的想起而再次的產生,所以「非後能生心,故唯虛妄念,緣虛妄境生。」這以上已經結束了第十一品。

第十二品破見品 

第十二品就是「破見品」。破見品就是說,對於所看到的,所見之事的這種顛倒執著,而去作破斥的這個部份。我想要多作這個解釋在這一品上。首先第一句話「質直慧求義」,有說到三種不同的特徵,無論是修學空性,或者是學習佛法,甚至於學習一切的這種知識,我們都必須要第一個特徵,那就是質直。質直就是正直。

什麼是正直的意思?就是不要有先入為主的概念。尤其是我們在觀察某一件事情,或者是追求真理的時候,如果你一開始已經設定了一個概念,或者是已經有一個先入為主的想法的話,那你所追求的真理,你只是聽你想要聽的,你放棄不想要聽的,這樣的話就沒有辦法真正得到一個你要追尋的一個真理。那你的觀察是有限的,這個叫做偏黨的,這並非是一個真正的正直。

所以我們在觀察的時候,應該摒除一切先入為主的概念。要想說任何的可能性都是存在的,所以不應該以情緒化,非常的理性,緣自己先入為主的概念,任何可能性都有的這種想法,再來作觀察。所以同樣學習的時候也是如此,一開始要學習的時候,我們要保持一種正直的態度,而來觀察、學習。這就是質直,也就是正直的意思。也就是保持第三者,不應有任何先入為主的概念。這是第一個條件。

第二、當我們以非常正直的態度去觀察真理,去觀察真諦之後,那所獲得的內涵,就要以智慧來辨別了,那一者是實際的狀況對自己有幫助的,那一者是對自己沒有幫助的,來辨別是非,辨別善惡,去取所取、去捨所捨,所以要必須具有這種的智慧。這是第二個條件。

第三個條件就是求義。求義就是說要真正認真的,很嚴肅的去學習,而不是說只是隨意的,有也好,沒有也好,抱著這種心態的話,是沒有辦法真正的得到法義的。所以要成為一個聞法器的基本三個條件,就是質直、具慧,求義這三者。所以在此說到了:

1.質直慧求義,說為聞法器,不變說者德,亦非予聞者。

2.說有及有因,淨與淨方便,世間自不了,過豈在牟尼。

「說有及有因,淨與淨方便」在此就說到了四聖諦,「世間自不了,過豈在牟尼。」佛說了世間不了解的四聖諦道理。在第3句偈頌文的時候就說到了,在每十二年,在印度都會舉行一個非常大的聚會。那時候會有很多,穿黃色衣服的婆羅門的這些修行者,他們會在這個聚會上出現。有一些是赤裸派,赤裸派的修行者就是完全赤裸裸的。當然有一些是假的,當然有一些是真的非常認真,終身在喜馬拉雅山,尤其在雪山的懸崖地方的山洞裡面閉關修行。如果他們本身沒有具有「拙火」的能力的話,是沒有辦法終身赤裸裸的在雪山修行,這是不可能的。所以有些確實有不可思議的少事、少欲、知足的這種修行者,來到這個聚會。所以他們確實是捨掉了一切,所以如同第3句所說的:

3.捨諸有涅槃,邪宗所共許,真空破一切,如何彼不欣。

「捨諸有涅槃,邪宗所共許」他們為什麼要捨掉一切,是為了獲得解脫。可是很可惜的,因為缺乏了空正見,所以我執存在的緣故。隨著這種我執,他們沒有辦法真正獲得解脫,煩惱還是仍然存在著,所以說到了「真空破一切,如何彼不欣。」

我們有時候會覺得,什麼東西該捨、什麼東西不該捨,不知道啊!所以牟尼除了說空性以外,沒有其他的涅槃之義,所以空性一定要學習,這是不可捨的。

4.不知捨方便,無由能棄捨,是故牟尼說,餘定無涅槃。

5.若於佛所說,深事以生疑,可依無相空,而生決定信。

這句話就是說到了,我們一般的法可以分三種,一個叫做現成或者現前分,也有人翻成現成分,我是翻現前分。也就是所謂的可以被肉眼看到的,很直接了當的,不需要透過思惟或邏輯去了解的法,這叫現前分。

另一者的法叫隱蔽分。隱蔽分的話,就是並非用肉眼看到的,但是可以用理由去推理,去認知的。就像細微無常,是肉眼看不到,但是可以用理由去推、去認知,那又像空性的道理。

另一者是極細微隱蔽分。極細微隱蔽分就是很細微業果的關係,這是我們沒有辦法用理由去推的。所以佛所說的教法裡面,大致上也可分這三者的教法內涵。那我們要如何去相信肉眼也看不到,理由也無法推的這種極細微隱蔽分的法義呢?這既然是佛所說的,我們要如何去相信呢?

所以在第5句的時候,提婆菩薩就回覆說,對於佛所說的深事,我們會產生疑惑,這時候我們可以以空性的道理,而去相信佛所說的極細微隱蔽分的法義。為什麼呢?因為空性這種深奧的道理,不是我們一般凡夫能夠馬上去了解的,所以當我們透過反覆的思惟,去了解到這種最深奧、最難解的這種法義的時候,自然我們就可以相信佛所說的極細微隱蔽分的內涵。對此就無庸置疑的,就會對佛產生無比的信心,因為了解空性,對佛的信心是絕對能夠產生的。因為唯有佛陀能夠自在宣說這麼深奧的道理,之前沒有人可說,所以當我們了解空性的時候,會對佛產生無比的信心。因此佛所說的這種極細微隱蔽分的內涵,或法義,我們自然能夠相信。於是就唸到了第6句:

6.觀現尚有妄,知後定為虛,諸依彼法行,被誑終無已。

 

    7句就是針對空性,而產生畏懼的這部份的理由,而作了解釋。

7.智者自涅槃,是能作難作,愚夫逢善導,而無隨趣心。

8.不知無怖畏,遍知亦復然,定由少分知,而生於怖畏。

9.生死順流法,愚夫常習行,未曾修逆流,是故生怖畏。

這以上是針對空性而產生怖畏的這個理由了。

10.諸有愚癡人,障他真實見,無由生善趣,如何證涅槃。

11.寧毀犯尸羅,不損壞正見,尸羅生善趣,正見得涅槃。

12.愚寧起我執,非說無我理,一者向惡趣,勝者趣涅槃。

13.空無我妙理,諸佛真境界,能壞眾惡見,涅槃不二門。

14.愚聞空法名,皆生大怖畏,豈見大力者,怯弱不生畏。

15.諸佛雖無心,說摧他論法,而他論自壞,如野火焚薪。

16.諸有悟正法,定不樂邪宗,故我見此法,如同能滅門。

17.若知佛所說,真空無我理,有亦無所欣,無亦無所怖。

18.見諸外道眾,為多無義因;樂正法有情,誰不深悲憫。

19句,婆羅門就是一般的婆羅門。離繫就是沒有衣服的意思,就是赤裸派的意思。如來就是內道的意思。婆羅門一派,離繫派就是赤裸派,如來就是佛教,這三座宗他修持的最主要方向是不同的,為什麼呢?婆羅門最主要是以「耳」而去修行,怎麼說呢?像吠陀他們就非常重視所謂的聲音,也就是所謂的持咒,所以透過耳的聆聽來修持。

離繫派他們最主要是以「眼睛」,因為他們認為說,眼睛會看到各種各樣的五花八門,因此而產生種種的貪欲,所以他們寧可以赤裸的方式,就是讓自己的眼睛,盡量摒除看到悅意的這種境,以這種方式修持的。

但是佛教最為深奧,為什麼呢?因為佛教是以「意」來修持,以心來修持的。像我們的業來講的話,身語意三業而已。以身語意的這種修持來講的話,我們身體在繞寺或者在繞山,可是嘴巴可以講到有的沒有,像八卦的這些事情,所以身體雖然看起來像在行善業,可是嘴巴卻在講八卦。有時候我們嘴巴,雖然看起來像在念佛的樣子,可是心會去想著世界的這些有的、沒的,這種種八卦的問題,環繞全世界的感覺。

可是當我們的心,真正生起信心、悲心、菩提心或者空正見等的時候,在內心的其他深處是沒有辦法產生煩惱的,因為已經產生了信心、悲愍心或菩提心,所以在那個當下,所有的身語意也都是屬於善良的,因此佛陀的教法的修持,最主要是以意為主。所以佛法的這種修行,比起其他的婆羅門教,或者赤裸派來講的話,是更深細的。所以在此說到了「耳眼意能知,故佛法深細」。

19.婆羅門離繫,如來三所宗,耳眼意能知,故佛法深細。

20.婆羅門所宗,多令行誑詐;離繫外道法,多分順愚癡。

21.恭敬婆羅門,為誦諸明故;憐愍離繫者,由自苦其身。

22.如苦業所感,不成為正法,如是生非法,是世異熟故。

23.如來所說法,略言唯二種,不害生人天,觀空證涅槃。

那什麼是正確的法呢?「如來所說法,略言唯二種,不害生人天」就是暫時的利益,後世的增上生,那是由不害的這種十善道的行為,而去成辦的。如果還要再更高一層的究竟目標,就是決定勝,這是靠觀空的方式來獲得的。所以唯有觀空的這條道路,才能夠獲得涅槃的這個果位。

24.世人耽自宗,如愛本生地,於能滅彼因,汝何能生欣。

25.有智求勝德,亦愛他真理,日輪於地上,有目皆共睹。

「有智求勝德,亦愛他真理」這句話確實是個口訣,雖然內宗和外宗,或者內道和外道是不同的宗義,但是有很多共同的地方,我們是可以互相學習的。就像導師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也舉用了婆羅門教那時候所謂的襌定,或九住心的這種方式,而來說到襌定的修持。所以在襌定的這種修持上,修法上來講的話跟當時外道婆羅門教是沒有兩樣的。所以佛陀也是從外道那邊得到三摩地、或者九住心的修持,或者止觀雙運的這種共同的修持。所以同樣的在今天,有眾多的不同宗教信仰,我們也可以互相的學習,互相的交流,從他方而得到一些共同的修持,我覺得這是很有幫助的。「日輪於地上,有目皆共睹」。這以上已經結束了第十二品破見品。今天部份到此為止。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