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觀莊嚴論講記

索達吉堪布

 

相續中生起遠離四邊戲論的方法,

那麼作為初學者,想要在相續中生起真正遠離四邊戲論的境界的話,有沒有什麼方便方法呢?還是有的。

以初學者循序漸進而悟入為例,以無垢正理首先遣除對一切有為法無為法執為實有的耽著對境,

初學者想要按照次第悟入遠離四邊戲論的境界時,首先需要依靠《中觀莊嚴論》或《中觀根本慧論》所講的無垢理證,將有為法、無為法、涅槃等一切法的實有執著全部推翻。也即首先將對於對境萬法有的執著推翻,其次推翻無的邊,之後推翻有無二俱、非二俱的所有執著。

接著相應不住單方面的耽著對境的殊勝定解而修行,

麥彭仁波切《定解寶燈論》中說:在凡夫地時,對於遠離四邊戲論的境界也可以相應地修持。也就是根據自己的根基,首先推翻有的邊,之後將無的邊、有無二俱和非二俱的所有執著全部斷除,對一切法的真正本體生起殊勝定解。然後,安住與此萬法實相相結合的境界中,才可以繼續修持。

一旦無有輪番同時遮破一切戲論之邊,即獲得法界明相的境界。

到了一定程度,再不需要輪番,可以同時破除所有的四邊戲論。現在凡夫人的時候,有和無二者只能輪番顯現;修持一段時間以後,一切有無是非等所有邊便可以一次性地全部斷除。

這時,真正中觀的見解,可以在自相續中生起來,並且獲得一地菩薩以上證悟法界明相越來越增上的殊勝境界。

正如全知索南桑給尊者親言:

薩迦派的全知果仁巴大師,其真名叫做索南桑給。在他所著的《勝乘要訣月光論》中說:

“觀察實相凡夫慧,不能頓破四邊戲,然輪番遮四分已,如理修生見道時,即稱通達法界見。”

對於觀察諸法實相的凡夫智慧來說,不能同時破除有無四邊的一切戲論,然而,通過輪番的方式破除四種邊,也即首先破有的邊,然後再破其他的三種邊。這樣如理修持以後,逐漸逐漸可以在自相續中生起見道的境界。這時,可以說已經通達了真正的中觀見解。

因此,真正的中觀見解應該在一地菩薩以上才能安立。作為凡夫人,一開始只有通過輪番的方式逐漸修持,到了一定時候,不需要輪番,可以同時現前遠離四邊的真正中觀境界。

對此遠離四邊戲論真實無二的實相,前譯的諸位智者成就者視之為清淨無垢的自宗,

藏地歷史上,從囤彌桑布紮到榮索班智達之間的所有宗派,即稱為前譯派。引申出來,也就是現在所謂的甯瑪巴。

那麼,前譯甯瑪巴的高僧大德、大成就者們,將這種遠離四邊戲論的中觀見解,看成無垢之自宗。《定解寶燈論》中說:“印度具德月稱師,藏地榮索秋桑尊,異口同聲一密意,建立本淨大空性。”正如此中所說:前譯派的無垢光尊者、智悲光尊者等高僧大德們,也是把中觀應成派離四邊八戲的觀點認定為無上大圓滿之自宗。

通過具足金剛乘的甚深竅訣要點而現前真如的方便——依靠四證因等確鑿理證的途徑生起定解,加以修行,最終對本來清淨、任運自成真實無二之義

前譯派在中觀見解的基礎上,具足金剛乘的生起次第、圓滿次第等殊勝竅訣,依靠四證因、四等性等殊勝方便方法,將一切萬法抉擇為本來清淨,了知萬法的本性跟佛陀無二無別。

“四證因”是《大幻化網》中最好的一種推理方法。所謂的四證因,也就是說一切萬法的因唯有法界空性,一切萬法均可以現量現前,一切萬法就如阿字的本性一樣在本體上無有任何差別,如同火的熱性一樣本自具足。學習《大幻化網總說光明藏論》時已經作過介紹。

因此,在中觀見解的基礎上,再依靠無上密法的殊勝竅訣,通過《大幻化網》的理證方式如理抉擇以後,完全可以了知,中觀空性與大圓滿或《寶性論》所講的光明無二無別,這就是所謂本來清淨的究竟實義

已穩操勝券現證的成就者可謂接連不斷湧現。

前譯甯瑪巴的很多高僧大德,在中觀見解的前提下,加上密宗的竅訣,依靠《大幻化網》的推理如理修持,由此,已經胸有成竹的大成就者多得不可勝數。像蓮花生大師、布瑪莫紮以及無上大圓滿傳承史中所講的那樣,無數的高僧大德全部是在中觀見解的基礎上,依靠大圓滿的竅訣,最後全部獲得成就的。

所以說,中觀應成派的觀點非常殊勝,對學甯瑪巴、學密宗的人來講,這種見解絕對是必不可少的。

從他們智慧中流露出的伏藏法數量極其可觀,

就像上師如意寶,通過中觀和大圓滿的見解,已經完全通達了萬法的真正實相。在他的智慧中流露出《直指心性注疏》、《大幻化網注疏》、大圓滿見歌等很多伏藏法。麥彭仁波切等以前的很多高僧大德們也是同樣,依靠這種殊勝的見解,最後在智慧中流露出很多智慧的伏藏法門。

一般來說,伏藏法有很多種,比如蓮花生大師以前埋在地裏的伏藏;還有依靠傳承上師加持,最後從智慧中流露出來的意法藏,由於是從智慧中顯現出來的,也可以稱之為智慧伏藏。

證得通徹虹身果位者也屢見不鮮、紛紛現世,

從大圓滿的傳承歷史來看,在大圓滿的傳承上師中有無數人已經獲得了虹身成就,像噶陀地方,據說有十萬人虹身成就。具體有沒有這麼多也不知道,但一般虹身成就的歷史中記載,很多高僧大德已經示現不同的虹身獲得成就。

那麼,他們都是受持什麼呢?就是將中觀的空性見解和無上密法的光明見結合起來進行修持,以此全部獲得了殊勝的虹身成就。

如同嚮導一般可作為正果因。

嚮導者如果很好,他所指示的路絕對不會錯,不論有多少人都可準確帶到目的地。同樣的道理,中觀和大圓滿結合起來的竅訣,與非常具有法相的嚮導者無有任何差別。這一點即是所謂的正果因。

正果因是因明中的一種推理,也即用能證成的三相推理來推出它的因。意思是說,上述法要百分之百是正法,為什麼呢?依靠這一法要、修持這一法要,有無數的人已經獲得了成就,由此可知這必定是正法。比如我開的藥肯定是真藥,因為某某道友拉肚子時,吃完這個藥馬上就見效了,所以說這個藥肯定是正確的。這就叫做正果因,正果的推理。

 

 

 

《中觀的基本觀點》

 

 

 

堪布慈誠羅珠仁波切 講授

 

 

 

今天就中觀方面的一些觀點,做一個簡單的開示。

 

一、「九乘」佛法的概念

 

在我們寧瑪巴的論典中,提到了「九乘」佛法;而在一般的佛教經典中,只提到大乘和小乘,我們稱其為「二乘」佛法;還有,在一些論典和續部中,會講到「五乘」佛法等等;當然,還有數不勝數的不同提法。之所以體現出這些「概念」上的差別,是因為眾生有千差萬別的根基,所以佛轉法輪的「深度」也就會不一樣。

 

下面,來簡單介紹一下「九乘」的概念。

 

在「九乘」的概念中,從聲聞到大圓滿的境界,全部都屬於出世間的、修解脫的法,其中不包括「人天乘」。

 

在《大幻化網》中講到過「人天乘」。「人天乘」的觀點和見解,是指在相信前世今生和因果的基礎上,去行善斷惡。然後,在來世會以此善根而得到人天的福報受用,即人天果位。故而,人天乘也稱為世間乘。接下來,比「人天乘」再高一個檔次,就是「出世間」的法。而在「出世間」的法中,從顯宗到密宗,可以分為九乘:

 

1、聲聞乘;2、緣覺乘;3、顯宗的菩薩乘;其中聲聞乘和緣覺乘屬於小乘,唯識和中觀以上的法就屬於菩薩乘(大乘)。大乘又可以分為顯、密二宗,其中密宗又可分為外密及內密,外密包括:4、事部;5、行部;6、瑜伽部三個層次;內密可分為:7、瑪哈瑜伽(生起次第為主);8、阿努瑜伽(圓滿次第為主);9、阿底瑜伽(大圓滿)三種次第。

 

從人天乘到密乘,各乘的關係大致如下:

 

最低的層次是「人天乘」,再往上是「聲聞乘」。聲聞乘是在人天乘的基礎上進一步地「繼承」和「發展」。比如,生死輪迴和因果的觀點,聲聞乘和人天乘都承認,但人天乘認為「有我」,聲聞乘則推翻了這一觀點。聲聞和緣覺的見解基本上差不多;唯識在聲聞和緣覺的基礎上,又是有「繼承」,有「揚棄」。比如,聲聞乘宣講的「人無我」,唯識宗也如此承認。但對於聲聞乘認為外境「地、水、火、風」四大實有存在的觀點,唯識宗則予以了否定。

 

此外,唯識宗說諸法唯心所造,中觀也認為如此。但是,中觀不承認「有一個實有的阿賴耶識」。中觀的見解高於唯識宗的見解。(此指「四宗派」中的唯識宗,並不是指《楞伽經》等經典中所講的部分唯識見解。)在龍樹菩薩的中觀和世親菩薩、無著菩薩的唯識著作,比如《中論》、《唯識二十頌》、《唯識三十頌》中(這些法本在漢地也流通),都很清楚地表明中觀的見解的確在唯識之上。密宗的見解又超勝於中觀,這樣,各乘之間自下往上,層層遞進,既有承接又有破立。

 

當然,只有那些專門研究宗派的人才會如此刨根問底,如果我們想膚淺地了解一下也可以,但這並不是最重要的。對我們而言,當務之急是必須具備學佛人應有的正知正見。即,應該對生死輪迴、宇宙、人生以及世間萬事萬物有一個正確的認知,至少也應該對事實真相有個了解。因為這是解脫的基礎,即使談不上有所證悟,但了解是必須的。

 

二、如何抉擇無我

 

首先,我們要捫心自問,每天24小時,我們所接觸的事物,到底是什麼?所有的人都有一種與生俱來的觀點,它並不依賴於環境或他人的教導,而是和我們的肉體一起誕生的,在佛教中稱為「俱生的我執」。所謂「俱生」,即不是受之於父母或老師,而是生來即有;所謂「我執」,即執著於時時刻刻都有一個我的存在。我們的生活就是圍繞著這個「我」的存在展開的;假如沒有這個「我」的存在,那我們現在生活中為了自己的大小事務都可以不做了。

 

那麼,如何去推導這個「我」是不存在的呢?

 

譬如,我們想了解一輛汽車,從外觀而言,就是有四個輪子、一個車架等等。如果想進一步了解這個汽車,就應該打開引擎蓋,看看裡面的構成。如果再進一步,就可以拆下配件來研究。如此一來,才能談得上是比較了解這輛汽車。反之,如果僅僅由外表而視之,那就只能建立一個「四輪的交通工具」的概念。

 

又比如說,有一座房子,僅僅從外觀而論,就是一個可以住人的建築物。而如果想進一步了解的話,我們就還需要知道房子是用什麼材料構建的。這就要求我們對建築材料也做進一步的考察,然後,我們才會知道這座房屋究竟是木房子、石頭房子還是鋼筋水泥的房子。

 

可見,要了解某個事物,必須學會由表及裡一層層地觀察思維的方法。同理,如果我們想去了解自身和外境,那就必須去觀察、思維:外面的世界如何構成?人本身的心又是由哪些因素合成的?只有通過細緻地觀察,我們才會知道世界是什麼樣的,作為人的我又是什麼樣的。

 

至於觀察方法,就如前面所講的汽車和房子的例子。但要注意一點,我們在了知到房子的構成,是石頭或鋼筋水泥的基礎上,還應再進一步去觀察,鋼筋水泥又是什麼等等。一般的人往往只需知道房子是什麼建的就滿足了,不會進一步觀察和思維。對他們而言,這些問題顯得無義又煩瑣,但對於我們而言,就必須做進一步的觀察和思維。

 

那麼,佛經上是如何教我們思維的呢?我們舉個例子來加以明示。假如,我們有一塊布,用肉眼觀察這就是一塊布,可以用來做衣服禦寒。但如果我們把這塊布拆開來看,就變成了一堆線。當我們面對這一大堆線的時候,剛才那塊布去哪裡了呢?這時,我們就應該思維,剛才我們肉眼看見的是否根本就未曾存在過呢?或者拆之前有布,拆之後布就消失了呢?如果說從未有過布,那麼請問:我們平日裡買來做衣服的材料,不是布是什麼?如果說拆之前有布,拆之後就沒有,那麼請問:布去了哪兒?請大家注意,這些問題是需要我們認真思維的,並不是某一個教派的主張或說法,而是關係到一個非常重要的命題。

 

下面,我們繼續一拆到底,來探究一下布的本性到底是什麼。

 

布拆了以後,通過觀察,我們得出結論:布是由線組成的;再把其中的一根線拆開,又得出一個結論:線又由更細微的線、絲或羊毛組成。

 

又請問,這根被拆的線去了哪裡?它存在過嗎?如果不存在,那拆之前我們看見的是什麼?構成布的又是什麼?如果拆之前存在,拆之後就消失了嗎?消失到哪兒去了呢?……這樣先有後無,難道不是像彩虹一般如夢如幻嗎?

 

我們再接下來看拆剩的這一堆羊毛。對於我們的肉眼而言,一根細羊毛已經是觀察的極限了,但還可以把這根羊毛切成很多猶如微塵般大小的段落。這其中的一份,已經不能稱之為羊毛了。把微塵般的段落再往下分,直到盡頭不能再分(即變成空性)為止,剩下的是什麼呢?請注意,最後的結果是最關鍵的。將這極小的微塵一分再分,可以無邊無際的分下去嗎?或者分到一定時候,就分不下去了呢?有人說:一直分到最小的微塵就不能再分了。又有人說:可以無邊無際的分下去。我們認為此兩種觀點都是錯誤的,請問這個「最小微塵」為什麼「不能再分」了呢?

 

我們知道六方的概念是東、南、西、北、上、下。那麼,比髮尖還細上千萬倍的微塵,有東南西北上下嗎?答案是肯定的。既然如此,那就表示還存在著更細微的六方,東方的東南西北上下,東方的東方也可以有東南西北上下……以此類推,六方的狀況都一樣,都可以分下去,到這個微塵不存在為止。

 

同樣,如果一秒的時間也可以被無窮無際地一分再分,這一秒就會無始無終,永遠走不完;那一分鐘就更長了,還有小時……對於我們而言,就不會存在白天和夜晚的分別了。對於物質世界的人而言,一秒鐘是一個絕對的概念;而在其他時空中就不盡然了。比如說,一毛錢可以分成十分錢,我們從第一分錢開始,直到用到第十分就完了,這是數得清的。而從時間上來說,一小時由60分鐘組成,一分鐘有60秒,而每一秒中所含括的數字是無法用數量來形容的,它們就像蒼穹中的星星,不計其數。如此說來,過了一夜、兩夜……百夜、千夜,仍然沒走出這一秒。這一秒是用不完的,因為它無始無終、沒有窮盡。所以,這一秒鐘對於我們而言,是永遠的一秒鐘。我們此時在這兒相聚,在這一秒鐘裡;過一會兒,你們到別的地方去了,仍然在一秒鐘裡,這是肯定的。如果你們離開時,一秒鐘就過去了,那還叫什麼無窮無際呢?所以,明天仍然是昨天的一秒鐘,這樣就失去了所有的時間概念。

 

這是從時間上來分析的,我們再從物質上來分析。請問,我手裡這塊手錶是由多少個微塵組成的呢?如果說是無限的。那這一棟房子呢?也由無數的微塵組成。同樣由無數微塵組成,為什麼手錶和房子在體積和重量上會呈現出如此大的差別呢?請注意,我們這裡說的微塵是一個單位,無論是手錶或房子,所提及的微塵都是同一個單位。就好比我們平時用的計量單位「克」,不論東西的體積大小,重量都是用這一個單位來衡量,這樣,才能使不同的東西在重量上有一個共同的標準。

 

同樣,無論是房子裡的微塵或手錶裡的微塵,大小也應該是一樣的。我們知道十粒大米的體積比五粒大米的體積大,是因為大米的數量不同;那為什麼同樣含有無數的微塵,房子比手錶大那麼多呢?不同的大小是從哪來的呢?我們吃飯的時候,飯也應該有無數的微塵,那麼這一碗飯就應該永遠也吃不完。有人會說,胃口也是無限的。如果胃口無限的話,我們就會永遠也吃不飽,而事實並不是這樣的。可見,如果用無邊際的微塵來衡量事物的話,一根毫毛和一棟房子一樣,都含有無數的微塵。那麼,顯現中毫毛和房子在體積和重量上的差距就不成立了。

 

轉過頭來,我們用有邊際的概念來試試。有邊際中所指的「邊際」在哪兒呢?正如我們前面所述,東裡還有東南西北,北裡還有東南西北,這樣分下去,恐怕不能分的那個邊際,只有靠我們的意識人為地加以規定。而事實上,一個物質,由於它的總量是一定的,所以它是越分越小,直至達到微塵這樣的極限。而所謂「分不完」的概念,是由於我們人的意識是無限的,只要我們任意識去無休止地思維,就永遠可分。但是,手錶體積是有限的,它越分越小,直到到達一個不能再分,再分就消失、失蹤的地步。就像佛經上說的「微塵是沒有形狀和顏色的,至少無法用我們現在看到的形狀和顏色來說明。」現在科學家發現的波粒二相性的「波」,其實也不過是個很粗的概念。我們所謂最小「不可分」的概念是指,如果再分,就消失了的狀態。

 

每一粒微塵都會如此消失,消失之後的狀況是一片虛空,這叫作單空,是最淺的空性。它們明明是如此地空洞無物,但我們的眼裡卻確實存在著一切,這叫緣起性空。總之,在一個有限的範圍內,物質就會有分盡的時候,不可能永遠分不完,只是時間的關係。所謂的分完就是空性。

 

一般的人,如果你想使用一張桌子,就不要去做什麼觀察思維,只需使用就行了。如果你要去觀察──桌子由木板構成,木板又再往下分,一直分到最後,你就將得不到桌子──桌子被分完了,就像前面的車子和房子一樣,被我們一分再分,就「失蹤了」。

 

由此理推及世界、宇宙,如果我們想清楚地了解其真相,就用以上的方法去思維,觀察到最後,會發現一切都像天空一樣,什麼都沒有。這就是月稱菩薩的觀點。他曾經說過:如果你要獲得事物,便不要去觀察它,觀察之後,你將一無所得,就會「失望」的。

 

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應該了達,在每天的24小時內,我們生活在自己的意識數據所顯示的虛幻世界之中。我們以前認為接觸到的那些實有的事物是根本不存在的。再向內觀察這個所謂的我──皮膚、肌肉、骨骼、內臟……也是由微塵組成的,這個「我」與外境一樣,都不是實有的,都是不存在的。眼識至意識的六識或八識也都是空性。

 

三、證悟空性是通往解脫的必經之路

 

作為凡夫,如果想繼續擁有桌子,就用不著去觀察,只需在輪迴和因果的取捨上下功夫就足夠了,不用再觸及其他。這也是「人天乘」的觀點。但如果要進一步修習中觀或唯識的見解,僅僅擁有「人天乘」或「聲聞乘」的見解和修證就顯得過於簡單了。

 

世界就是這樣,無論是外境還是內心,只要我們不去觀察,它們就會存在;一旦用心去觀察,就會一無所獲。這是物質世界原本具有的自然規律,是它的本質,不是佛祖冥思苦想杜撰出來,讓我們去觀想的。如果這僅僅是規定,那我們就沒有任何理由去接受它。如果接受,就是生搬硬套,就是教條。而真理是有根有據、經得起考驗、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同樣,如果你希望有我,就切忌去思考關於「是否有我」的問題。因為,如果你去找,就一定得不到「我」。無始以來,在錯誤觀點的指引下,我們以為找到了「我」,從而種下了生死輪迴的根。只有空性的觀點,即向外不存在一個實有的世界,向內不存在一個實有的我,才能真正地幫助我們走向解脫。

 

於此,我們要奉勸那些希望擁有外境的人,千萬不要去觀察和思維,就好比,如果你想繼續「黃粱美夢」,就不要醒來。一旦你學會觀察和思維,就會如同大夢初醒,「失去」夢裡的一切!所以,要想圓滿世間物質享受的人,就不用去作觀察和思維。當然,這樣走下去,永遠都無法脫離痛苦!

 

雖然從表面上看,中觀或唯識的修行,到最後證悟時,是什麼都沒得到。其實,我們所要的就是這個「什麼也沒得到」,這就是證悟空性。如果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丟了一個東西,結果卻什麼也沒找到,就會極其失望。而證悟空性找的就是「什麼也沒有」,有了這種見解,在修行的過程中,就算沒有徹底證悟,至少也能做到對空性有所了解。

 

四、緣起性空與量子物理

 

可能有人會自以為是地認為證悟空性的見解和修行,是一種教條,是絕對錯誤的。但是,對於我們前面所討論的內容,如果是一名公正的學者或科學家,就應該去探究問題的答案。僅僅用宗教或迷信來概括佛教的觀點,是欠考慮的。科學家們探索的內涵,具體體現在外在地對物質狀態進行研究,比如說,原子、原子核、基本的粒子──電子、中子、質子、光子等一系列的粒子。現在他們也想當然地認為分到夸克或亞夸克,就無法再劃分了。其實這種結論還是不可靠的。現在,利用先進的粒子加速器,科學家們發現了目前已知的粒子和波。如果以後有了更先進的儀器,他們就會發現新的物質狀態。但即使借助於儀器,他們也永遠無法證悟心的奧秘。

 

作為現代人奉其為圭臬的科學,的確對人們意識領域或內心世界的奧秘束手無策。從經典力學飛躍發展到今天對量子力學的研究,對於物質存在狀況的每一次研究成果所建立的代名詞,在佛的經典中雖然有著不同的稱呼,但卻有著極其相近的定義。但是,量子物理總是將目光停留在基本粒子之上。佛教卻認為:沒有什麼可稱得上是基本的粒子,所有粒子都可以分盡變空。因此,佛教已經遠遠超越了量子力學。然而,同樣建立在探究物質世界的基礎上,釋迦佛祖因抉擇了「無我」,而將眾生引往解脫;令人遺憾的是,科學卻選擇了製造核武器等等自取滅亡的道路。若深閉固拒、執迷不悟,而不及早幡然醒悟,必將咎由自取,將發明科學的人類本身引向毀滅。這是佛教與科學的一個很重要的區別。

 

五、自證空性,自得解脫

 

知道了空性,僅僅是種下了善根。但證悟空性不是一句空話,一定要身體力行才有用。證悟空性的修行過程,就是削弱我執的過程。習慣成自然,「我執」漸漸地就會越來越少,而「無我」的智慧就會慢慢增長。這就是走向解脫。僅僅燒燒香、磕磕頭,就自以為在修解脫道,那是自欺欺人。要想解脫,就應該像人走路一樣,眼睛要看路,兩條腿要動。光看不動,遙遙無期;沒有眼睛,寸步難行。所謂看,就是要建立空性的見解;所謂動,就是要如理如法地修持空性。修行不是平日裡閒來無事時,翻翻中觀的書,了解一下空性的道理,嘴上空談著「諸法無我」……。知道得再多,只是紙上談兵,不去親歷親證,就不能解脫。

 

佛教是講緣起的。無論是心還是外境都是因緣和合而成的。我們生生世世身陷輪迴,也有身陷輪迴的因緣。如果不需要因緣,那豈不成了連佛也會流轉輪迴?可見,無因不果,無緣不生,凡事產生的背後皆有因緣二字。輪迴的因緣中以無明和貪著二者為首。無明,不是什麼都不懂,如果是這樣,那牆和石頭也有無明了。無明是指因不懂真理而執著於某些錯誤的觀點――我執。在此基礎上,產生對世間的依戀,即貪著。這樣一來,因緣皆俱,必定沉溺輪迴。

 

由此可知,要脫離生死輪迴,就必須精通「無我」,這好比有了一雙慧眼,可以看清解脫的通衢大道。接下來,就應該邁步前行,也就是修行。其實,修行「無我」並不難,在座各位只要去做,個個都可以解脫。只可惜,知道的人多如牛毛,實踐的人卻少之又少。我們都自以為是,以文明的現代人自居。何為文明?孰重孰輕?根本辨別不清。在短短的一生中,把最重要的東西視若草芥,棄之不顧,抱著最沒有價值的東西輾轉於生死輪迴。這就是無明,就是顛倒。要知道,對於我們凡夫而言,最重要的就是追求解脫。但是,放生或持咒的解脫行卻被我們當成了茶餘飯後的一種消遣和擺設。有的人在山上修行才幾天,因為洗不了澡,就回家了。請問,解脫和洗澡相比,哪個最重要?可見,不是什麼外在的因素,正是我們自己不讓自己解脫!如果只是這樣徒託空言,永遠也休想解脫。

 

有的人常常念叨「加持」二字,佛當然是有加持力的,加持也不是沒用的。但釋迦佛也曾說過:「自己就是自己的怙主!」說這句話的目的,就是為了告誡我們:自己才是自己的救星!

 

如果我們不自救,指望別人來拯救,是不可能解脫的。有人說,佛很慈悲,他悲憫眾生心切,會救我們出離輪迴的。這簡直是癡心妄想!

 

《賢愚經》中有這樣一個公案,以前,在僧團中有一位負責僧眾後勤工作的僧人。一次,一位施主交給他一個珠寶用以供養僧團,他卻私自將珠寶占為己有。後來,僧眾知道了此事,就規勸他:要麼賣了珠寶,給僧團買糧食;要麼將珠寶還給僧團。這位僧人仍然堅持己見,不修正自己的行為……如是因必得如是果。這位僧人為此承受了巨大的苦果──他先後長時沉淪於地獄和旁生道。在釋迦佛住世時,他轉生為一種有四條腿的魚類,生活在一個池沼裡。一天,釋迦佛帶領弟子們來到池邊,將其投生的前因後果一一宣講,並告訴弟子們,在我之前的三尊佛,也曾帶他們的弟子來到池邊,講這條魚的身世。而且,在我之後的各尊佛,也將帶他們的弟子來到這裡,給弟子宣講同樣的內容。但是,賢劫千佛都度不了他。這一切,皆因他自己的業力所致。

 

只有依靠渴求解脫的心和如理如法地修行,才能救護自己,其他的人是愛莫能助的。譬如:表面上好像是阿彌陀佛在度我們,可是,我們自己必須要真正地發心,真正地斷惡修善,痛改前非,竭盡全力地觀想、念佛,如是努力地真修實幹,才是阿彌陀佛能度我們的因。如果我們什麼都不做,那麼,阿彌陀佛也不可能度我們。並不是佛無慈悲心或他的慈悲心不平等,而是他沒有辦法,度不到那些心行都與解脫背道而馳的人。佛只能告訴我們修行的方法,做或不做,全在於自己。如果你不做,佛也無能為力。當我們確實覺得學佛好,想發心好好學佛的時候,無始劫以來的習氣,又總讓我們抓不住重點,老去追求那些沒有價值的東西。如果永遠這樣,何時才有出期呢?

 

有的人自命不凡地認為:我聽過《上師心滴》或者其他大圓滿的法,灌了很多頂,見過那麼多的活佛,肯定不修行也很快就會成佛吧!然後就開始守株待兔,以為解脫會自己從天而降,這簡直是白日做夢!

 

能得到大圓滿法的灌頂和傳承,確實非常殊勝,是我們無數劫以來積累了無量福報才能獲得的。若不犯密乘戒律,七世之內會得解脫。但是,請冷靜地自我觀察,聽了大圓滿的法以後,我們的習氣還存在嗎?我們的戒律清淨嗎?內心有變化嗎?其實,有沒有變化,一眼就看出來了。就從肉眼可及之處而言,原來感興趣的,聽了法以後,仍然趨之若鶩、樂此不疲;原來不想做的,仍然不聞不問、漠然視之。聽了大圓滿,聽了《上師心滴》以後,仍然不想修行。如此再觀照一下,用眼睛看不見的內心,可能還是沒什麼變化吧!

 

所以,即使遇到了千載難逢的機會,聽到了大圓滿的法,如果就因此而得意洋洋,停滯不前,不護持清淨的密乘戒律,這種人,就是我們在以前的開示中所講的,從光明走向黑暗的那種人。我們千萬不要掉以輕心!

 

因為我們是凡夫,所以從無始以來,一切所作所為都是顛倒的。平時不知道行善,即使意識到要行善,等落實到行動上時,已如蜻蜓點水一般。或者只是為了獲得一些名聞利養而做一些表面的行善,讓行善成為世間法、小乘的法。有的人燒香拜佛,求的就是工作一帆風順,升官發財;孩子考上大學,光宗耀祖。但這些跟解脫沒有關係。要想解脫,就千萬不要為了這些而費盡心機、絞盡腦汁,浪費大好的暇滿人身。

 

六、空性的具體修法

 

如果你想成為名副其實的修行人,就應從現在起,每天至少抽出一個小時,為解脫而修習。具體方法如下:身體呈毗盧七法,首先皈依、發心,然後就進行觀察,一般人無我的修法不執著於外境,首先觀察身體,並像剛才所講的那樣將肉體抉擇為空性,這種方法比較簡單。然後觀察心,心也同樣可以抉擇為一刹那,這是比較簡單的說法。按照中觀或密宗的說法就是以心看心,一旦心靜下來以後,有時就能看到心其實是不存在的,其本體是空性。

 

不管是以觀察的方法,還是以心看心,就是要深深地體會到,內外是不存在的,本性是空性的。猶如做夢一樣,凡夫在夢中,會感覺夢境中的一切都是實有,都是存在的。一旦甦醒,才發現一切都是幻覺。現實的內外器情世間也是同樣,如果不觀察,它們都是千真萬確地實有存在的。如果以上述的方法或其他方法加以觀察,就會發現自己一直執著的現實世界,原來就像虛幻的夢境、飄渺的彩虹般根本不存在。揭示了世間萬事萬物的真相,顛撲不破、亙古不變的真理就是這樣的。

 

如此觀察並對無我或空性有了深深的體會以後,保持這種狀態,專注於這種狀態。本來專注的時間越長越好,但在初期,只能從半分鐘、一分鐘開始,生起雜念後,又從頭開始觀察。如此不斷循環反覆,最後迴向菩提。這就是比較簡單的空性修法。

 

如果一開始,就自不量力地高談闊論關於生圓次第等高層的修法,是沒有絲毫實際價值的。只有這種修法才是最踏實、最合適的。只要堅持不懈、持之以恆,通過我們的努力,一段時間以後,我執就會逐漸削弱,貪、瞋、癡、慢等煩惱也會煙消雲散。只有這樣,才能算得上是一名當之無愧的修行人!

相關文章:
相續中罪業最好在死前清淨,一定要念完40萬遍金剛薩埵心咒! 索達吉堪布 緣氣:(5314)

上一篇(即身虹 不可得) 回目錄 下一篇(三殊勝之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