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圓地方曼荼羅 

藏傳佛教認為塑造神佛的目的,是為了引導人們虔誠解脫,也是信教者修禪與入教的需要。當佛教傳入西藏時,伴隨它宗教信仰、佛教倫理與宗教哲學的傳入,高度發展的佛教藝術形式也隨之傳入。在這其中,“曼荼羅”藝術逐漸成為藏傳佛教藝術中最具代表性的藝術形式之一。
  曼荼羅,是佛教中的密教(密集)藝術,在藏密中稱“金廓”、“蔓紮”。“曼荼羅”是梵語Mandaia的音譯,本意為“壇”、“壇場”或中圍。是指密宗本尊道場的圖畫或佛的宮殿,它的含義十分豐富,有“圓輪”、“發生”、“攬搖”、“精醇"、“聚集”等不同的釋義。深含有“圓輪眾德”、“圓輪具足”、“發生諸佛”,聚集十方三世諸聖於一處之義,圓輪者,為其眾德;發生者,發生諸佛,借喻佛大徹大悟的境界。它是將密宗佛、菩薩等尊像及其眾神集於一處中以供修法時供奉,供修法者觀想靜思、純潔意念的修行法器。
  時輪金剛曼荼羅
  源頭探密
  藏傳佛教密宗因其信奉者修習“三密”,即“身密、口密、意密”而得名。藏傳佛教密宗教理認為,對宇宙萬物本性的認識,是佛和菩薩以外凡人所不能感受到的,因此人們務必修習“三密”,以求清靜,達到認識宇宙萬物的境界。
  曼荼羅是本尊神居所的模型和圖示。曼荼羅真正的含義是變化多樣的神界世界外在簡略地表現形式,其為本尊主神及眷屬神的聚合處,是一個幫助修習者在觀想本尊神界時的客觀印照物.因此,在藏密藝術中,曼荼羅被視為最神秘、最富特色的宗教藝術形式。對於修行僧侶來說,修行者可以通過曼荼羅達到精神世界與神靈的溝通。
  這種與神靈交流的方式,可以在藏族早期原始宗教巫術和苯教儀軌中找到源頭,古老的藏族原始宗教和苯教的自然崇拜、萬物有靈的觀念,其原始宗教的祭場與祭壇形式應當是曼荼羅藝術的雛型與源頭。
  也有人認為曼荼羅源于古印度密宗修法時,為防止魔眾侵入而在修法場地所築的圓形或方形法台,後來逐漸演變和發展成為多種形式、類別的曼荼羅。
  西元7世紀,佛教傳入藏地後, 作為宣示佛教教理的密宗曼荼羅藝術首先被應用於由松贊干布主持修建的大昭寺建築中,並繪製于大昭寺二樓“曲結祝波” 殿的壁畫裏。西元8世紀時,印度密教大師蓮花生和班智達寂護尊者,將這種神秘奧妙的宗教儀理模式應用于藏地第一座佛法僧三寶俱全的桑耶寺的整體建築設計與佛塔建造中。
  曼荼羅這種的獨特形式,它既有本土原始苯教祭祀中“壇”的粗獷造型佈局模式與世界物質形成觀念的宗教內涵,又是佛教宇宙觀、世界觀和佛家理想世界的具像模式。曼荼羅既是一種宇宙圖,同時也是一種心靈的記錄史,它更是藏傳佛教密宗藝術中充滿神秘意境與宗教哲理的行為意識圖。藏傳佛教密宗修習中的“三密為用”、“四蔓為相”、“五佛五智”、“六大為體”等基本教理都能在曼荼羅中得到充分體現。
  喜金剛曼荼羅
  種類概述
  曼荼羅是以深奧的密宗修練哲理為主旨的,它是密宗修習的道場,是大日如來加持三昧,對凡人眾生進行教化的場合和表相。修法者一般應按密宗教儀教理通過四種曼荼羅的形式並配以相應的念誦真言、靜觀默想來進行修法,這稱為“四蔓為相”。
  簡而言之,大蔓是色相,是宇宙本身的全體,三昧耶蔓是形象,法蔓是名相;羯摩蔓是作用相,是如來身、語、意三密的象徵。從總體而言,可以視大曼荼羅為諸佛、菩薩的人體,三昧耶曼荼羅是諸佛、菩薩所持的器枚,法曼荼羅是諸佛、菩薩所說的法門,羯摩曼荼羅是諸佛、菩薩的作為。此即四蔓之意義和教理內容。
  表現內容
  密宗信徒在修習佛教密宗經典過程中,把曼荼羅作為觀想(修習方式)的模型物件。密宗本尊形象種類繁多,陣容龐大,但從外形上分只有2種,即佛的真實身和忿怒身。真實身,指佛的靜善相,慈悲相。忿怒身,是佛在降魔時表現出的兇猛暴厲、威嚴強悍、猙獰恐怖法相。在曼荼羅中出現的多為密宗法身佛像。也有人將本尊像粗分為3大類,即:善相本尊,即諸佛之真實身,較著名的有無量壽佛、文殊菩薩、觀世音菩薩、度母等形象;怒相本尊,即菩薩受佛之教令降服眾魔而顯現忿怒威猛之形相,此類尊像主要有大威德金剛,金剛橛,馬頭金剛、金剛手等形象;善惡相兼具本尊,即諸佛為教化眾生而顯化為菩薩、金剛,以正法度人之相,此類尊像主要有密集金剛、上樂金剛、時輪金剛和喜金剛等形象。
  三昧耶曼荼羅
  表現形式
  曼荼羅藝術藏傳宗教繪畫、寺院建築、佛塔建築、宗教法器、佛事祭祀活動中被廣泛採用,並形成了固定的模式和種類,從整體上有二維、三維之分,但按其造型形式、表現內容和使用材料,可劃分為平面繪畫曼荼羅、立體建築曼荼羅、彩砂彩紛浮雕曼荼羅、法壇曼荼羅塑和“讓炯”曼荼羅等多種。
  (一)繪畫曼荼羅
  繪畫曼荼羅主要有壁畫曼荼羅、唐卡畫曼荼羅、木板畫法器曼荼羅、天花曼荼羅、木刻板印曼荼羅等種類。
  1、壁畫曼荼羅:是指用彩色顏料繪于寺院殿堂內外牆壁上的曼荼羅圖。在藏區寺廟較為普遍,
  2、曼荼羅唐卡:是指用彩色顏料繪於布、絹、絲絹之上,用彩色錦緞裝裱而成的曼荼羅畫像。表現題材多為時輪金剛曼荼羅,無量壽佛曼荼羅等。
  3、木板法器曼荼羅畫:繪製木板上的曼荼羅圖,其形制為方形,約50公分見方,繪製的用色用線與壁畫、唐卡相同,繪好後無須裝裱,只在四方邊框繪以象徵彩虹的紅、黃、蘭3道邊飾。為了方便供奉有的還在外鑲以木刻邊框。
  4、 天花曼荼羅:此類曼荼羅畫常繪于寺院殿堂前廳頂部天花板或其他重要殿堂天花板方格內。此類曼荼羅不僅有建築物美化裝飾的效果,也具有嚴肅的供奉意義。
  5、木刻板印曼荼羅:是指將曼荼羅圖像用線描的手段繪於木板上,經雕刻藝人雕刻後,再印製在紙或布上的單色線描曼荼羅。
  尊勝佛母曼荼羅
  (二)立體建築曼荼羅
  建築曼荼羅可分為寺院建築曼荼羅和佛塔建築曼荼羅兩類。在西藏,遍佈全藏區的寺院和佛塔建築,一般都是按照曼荼羅的儀理規則建造的。
  1、寺院建築曼荼羅:寺院建築曼荼羅在藏區各地,但最典型的首推修建於西元8世紀的桑耶寺。它的形制完全是按照佛經中的世界形成圖樣式設計的。建築群的總平面為圓形,呈伽蘭配置,位於全寺中心的“烏孜”大殿呈“十字析角形”,既象徵宇宙中心的須彌山,又表曼荼羅圖“中院” 之意,太陽、月亮殿象徵日月輪,紅、白、綠、黑四塔代表四大天王。大殿周圍的12座佛殿表示須彌山四方威海中的四大部洲和八部瀛洲;圓形的圍牆象徵世界的鐵圍山。整個寺院建築佈局完全再現了曼荼羅的造型特徵,是藏族乃至在東南亞地區佛教建築藝術中現存最早也是最完整的曼荼羅建築樣式。
  此外,建於11世紀的阿裏古格紮達陀林寺亦是按曼荼羅佈局建造的。
  2、 佛塔建築曼荼羅:佛塔本身就是濃縮的密宗立體曼荼羅建築。建于1427年的江孜白居寺吉祥多門路,藏語稱“白闊曲登”。因塔中有77間佛殿、佛龕,素有塔中寺之稱。佛殿內的雕塑,繪畫中的神像超過10萬餘尊,故被譽為“十萬佛塔”。其金塔高9層,約40米,整個塔的建築立面均呈曼荼羅造型。始建於139O年的昂仁縣日吾其金塔風格也為塔寺合一的曼荼羅形制。
  喜金剛曼荼羅
  (三)立體法器曼荼羅
  是指用金、銀、銅、鐵等材料、香泥、沙石等材料,採用雕、塑、鑄、刻、削、敲制等方法製作而成的具有三維立體空間效果,類似小宮殿一樣的立體曼荼羅模型圖。
  1、銅鑄曼荼羅模型:其代表有布達拉宮中3座銅質大型羯摩曼荼羅,;宮時輪殿中供奉的長寬約四米的大型銅鑄鎏金時輪曼荼羅;江孜白居寺2樓佛殿直徑三米的大型立體曼荼羅;甘肅拉蔔楞寺內用黃銅和檀香木製成的集密、大自在,怖畏九首金剛的12座曼荼羅;紮什倫布寺東宮立體曼荼羅雕塑;青海塔爾寺內的時輪金輪曼荼羅。
  2、用木質材料刻、削、雕組合而成的立體曼荼羅:在北京普樂寺旭光閣內的木質刻雕曼荼羅,用37塊方木組成,上供銅鑄的勝樂金剛像。
  3、用香泥雕塑而成的立體曼荼羅或高浮雕曼荼羅:古格王城曼荼羅殿地面的絕大部分為主體曼荼羅。曼荼羅整體呈現出外圓內方的形制,均用小土壞砌成,表面覆泥層,再施彩繪,外圓部分是一個高30釐米的土坯泥圈,內部是兩層方台。
  4、用特殊材料鑲嵌組合而成的工藝曼荼羅:布達拉宮珍藏的珍珠曼荼羅,是用金線將20余萬顆珍珠和珊瑚串綴而成,基座為圓形,四方置珍珠法輪、火焰寶、寶馬、寶象、人物等造型,塔層四周外壁加飾純金八寶圖。其製作工藝華貴典雅,精巧絕倫。
  三昧耶法器曼荼羅
  5、彩粉、彩沙曼荼羅
  製作這種曼荼羅的原料多用高山的天然生石碾磨成粉,再滲入染料製成各種顏色的粉沙,也有的用白麵粉、米粉或酥油代替。再根據密宗教理,在地面上或木板上精心按紋樣漏印製成浮雕狀或半立體的曼荼羅。這種用色粉漏印製成的曼荼羅多是時輪金剛曼荼羅,所以它也叫“塵色曼荼羅”。這種曼荼羅的堆制過程,分為選擇基址、製作壇基、堆沙造型、開光儀式、供奉慶典等幾個步驟。在拉薩哲蚌寺密宗殿內現還供奉有這類彩粉、彩砂曼荼羅,其工藝配色、選料、造型均十分講究。
  6、祭祀法壇曼荼羅
  這是最初的原始曼荼羅,常見於民間宗教祭祀活動中使用。其作法是先在祭祀場地築一土台,形成壇的樣式,再在其上用灰面或糌粑粉,亦可用白石粉或彩粉直接用手散播出需要的圖案造型,祭祀完畢,這個曼荼羅也就毀棄不用了。
  7、“蔓紮”曼荼羅
  蔓紮意為壇供,也指放置在佛堂供桌上作法事對使用的供器。一般是在一金屬、陶或木製成的盤基裏內放進五穀雜糧、各色石子、貝殼、松石、珍珠等物,以象徵四大洲、日、月、如意樹、七珍八寶等事物。 “蔓紮”是由大到小4圈中空的環狀銀、銅質鏤刻全屬圈,其放置方法為,每放一圈,即在圈內散滿五穀,逐次往上疊放,頂上為一象徵財寶的法轉,形成寶塔式曼荼羅造型。這種蔓紮供器也有用金屬絲串珍珠連綴而成。蔓紮曼荼羅按宗教儀規又可分為內供蔓紮、外供蔓紮、神供蔓紮和真如蔓紮4種。
  8、“讓炯”曼荼羅
  “讓炯”,意為自然天成。在西藏阿裏有一座金字塔式的神山—一崗仁波欽,藏語意為“寶貝雪山”,梵語意為“濕婆的天堂”,它是藏族苯教、印度教、耆那教、佛教共同信仰的世界性宗教聖地,因其山的獨特造型,被佛教徒視為天然自成的“讓炯”神山,視為讓炯曼荼羅。
  藝術魅力
  曼荼羅藝術總體上給人以神秘奇特的直觀感覺。它拼圖佈局繁密精巧,勾勒著色高度提煉、富合深邃隱晦的象徵哲理。一幅幅壇城圖,尤如宇宙圖剖析面,它將神佛世界的奧秘,用精彩的藝術語言,加以了形象的再現。
  一、構思玄妙,內涵深厚:曼荼羅藝術中將深邃的宗教哲理、宇宙觀念加以現實化,描繪出一幅幅神人共有的佛家理想世界圖式。
  二、形式獨特,極富美感:曼荼羅構成繁密精巧,變化無窮。它將圓形、方形、三角形等各種幾何形體交織組合,於均衡中求變化,靜止中見流動;圖案紋樣刻畫精細入微,繁簡疏密佈局巧妙,構成了千變萬化,鬼斧神工的梘覺效果,給人以超時空的精神藝術享受。
  三、象徵比附,寄情於物:在曼荼羅圖中,圓形表宇宙天體,方形表大千世界,不同色彩的火焰象徵地、水、火、風、空五大本源物質。畫面上的每一件造型都有它嚴格的宗教象徵意義。它將主題形象化,將內容圖案化,將完全對立的事物,統一濃縮為一體。
  四、以線造型,手法多樣:曼荼羅的繪製,線條都採用藏族傳統線描技法中常用的粗細相等的鐵線描,而在表現不同物體結構時,線條又有粗細之分。其用線功力之精到、刻畫之細膩,令人驚歎。且曼荼羅的勾線用色,除墨線、色線之外,也採用金線勾勒,平塗、磨金、貼金、勵粉堆金等特殊技法。使畫面產生了金輝煌、典雅神聖的視覺效果。
  五、色彩考究,風格各異:繪畫類曼荼羅圖均為單線平塗。其用色除特定的意義外,還受制於地域畫風的影響,形成了前藏多喜用紅、黃、蘭三原色,畫面格調鮮明,色彩豔麗;後藏多喜用複色,追求色調變化統一;西部阿裏等地則喜用紅色、白色;藏東康巴、甘青等地由於受中原漢地繪畫風格影響,畫風色彩淡雅透明等不同風格特點。
  六、裝飾繁複,紋飾精美:曼荼羅圖案紋樣造型優美,它在圖案中對神佛造型的巧妙組合安排,構成了曼荼羅濃郁的裝飾效果,豐富並提升了曼荼羅藝術的觀賞價值與審美意義。
  空行母曼荼羅
  鏈結曼荼羅
  曼荼羅“四曼為相”的具體形式:
  1、大曼荼羅,亦稱繪畫曼荼羅,簡稱“大曼”,指描繪佛、菩薩、天神及十界凡聖等全體群相及諸尊象,用青、黃、赤、白、黑5種顏色,表“地、水、火、風、空”世界形成之五大本原物質,分區域繪畫,以表示他們前來聚集之義,亦稱“尊者曼荼羅”。是表示宇宙的全體的形相,是指萬有的普遍相,把大曼解釋為“五大”的“大”時,是表示由五大色所顯示的曼荼羅的意思,所以大曼荼羅有遍及全體與五大色之義兩種,從宗教教理解釋,大曼荼羅是佛、菩薩的相好具足身,所以佛像是大曼。但從廣義解釋,一切像都是六大法身的本體。地、水、火、風、空、識所形成諸法的全體,也是大曼。因為所畫的是總體宇宙圖式,故稱為摩訶曼荼羅,即佛像曼荼羅。
  2、三昧耶曼荼羅,不繪出神、佛、菩薩的尊像,僅描繪其佛、菩薩所持的寶珠、金剛杵、刀劍、法輪、蓮花、“器杖”、“印契”等道具和手印手式。用這些法器組成圖案,來象徵佛、菩薩的尊像。使修行者見此物,即如見佛,並作誠心觀想和膜拜之行。
  3、法曼荼羅,亦稱種子曼荼羅,即不繪出佛的形象,也不繪所持器杖,而是以種子表示諸尊,即將其諸尊梵文名稱的首字字母寫出以象徵佛、菩薩、護法。修行者見其字母即可觀想出佛的尊像。所以法曼荼羅是文字曼荼羅,是種子曼荼羅,例如以梵文“阿”表示大日如來,就是此意,這種曼荼羅的圖解性更強。
  4、羯摩曼荼羅,亦秒立體曼荼羅,羯摩是“作業”的意思,指描繪佛、菩薩的威儀(動作)事業的以雕刻或塑鑄成的三維立體曼荼羅。給修行者以形象、直觀、立體的印象。羯摩曼荼羅一般用青銅、木頭或寶泥製作。根據修法者供奉修習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現形式。
  曼茶羅“五本尊”:
  大威行金剛:又稱怖威金剛,六足尊,六面尊,威怒六足金剛,牛頭明王,此本尊是無量壽佛以可畏的機貌去教令法界,降伏妖魔的忿怒身。其造型為9頭,正面為牛頭,三34臂,16足,全身藍色,擁抱明妃羅浪雜娃,頭頂無量壽佛,足踏臥鹿,手執法器,背有火焰紋作裝飾,大威德金剛為格魯派所奉本尊。
  勝樂金剛:亦稱上樂金剛,有白、黃、紅、蘭4色面孔,造型為每面3目,有12臂,主臂擁抱明妃“金剛亥母”。
  時輪金剛:此金剛密宗源于古印度北方的“香巴拉國”極樂世界,時輪金剛密法教理認為宇宙為三時迷界,眾生都在過去,現在、未來“三時”的迷界中。
  密集金剛:又稱密集金剛桑堆,造型為3面,每面3目、6臂,所擁抱明妃亦為6臂。
  喜金剛:又稱歡喜金剛、鐵血金剛。造型為8面16臂,主臂擁抱明把“金剛無我佛母”,手托頭器,頭器內盛神物,右邊手托法物為:白象,青鹿,青驢,紅牛,灰駝,紅人,青獅,赤貓,面皆內向,左邊手托法物為:黃天地、白水神、紅火神、青風神、白日天、青獄帝、黃施財,亦面皆內向,胯下掛骷髏。面目猙獰恐怖,神態威嚴。
  曼紮曼荼羅
  西藏最著名的曼荼羅壁畫:
  薩迦南寺曼荼羅壁畫:繪于薩迦王朝時期,位於薩迦南寺二樓回廊上。其圓形畫面巨大,描述佛界天國,華麗輝煌,有的對宇宙結構作奇特的圖解,氣勢恢宏磅礴,方方圓圓相生互發,渾然一體。代表了西藏曼荼羅壁畫的成就最高。
  現在薩迦南寺二樓回廊還有十幾組曼荼羅圖,這些曼荼羅圖場面宏大,構圖別致,內容豐富,是薩迦南寺最早、最完整,也是最具特色的曼荼羅壁畫作品。其圖像之巨,造型種類之多,色彩之豔,形式之美在藏族古代寺院建築壁畫中獨具一格。
  昂仁日魯其金塔曼荼羅壁畫:完成了14世紀,其塔身平面佈局呈曼荼羅式的亞字形,立面自下而上逐層向上內收呈一立體法壇狀。第5、7兩層則呈圓形,恰好構成了一座立體曼荼羅結構形制,塔內各層的小佛殿及通道內均繪製了數以百計的各類曼荼羅圖。日魯其金塔曼荼羅壁畫構成的特點,是在佛龕壁畫上採用三尊一鋪的構圖形式,中心為主尊,兩側為協侍,色彩用紅、藍、綠三色作為基調,造型不刻意追求細節表現,構圖較為靈活自由,線條自然流暢,富有清新的活力和想像的餘韻。
  日喀則夏魯寺曼荼羅壁畫,由夏魯派創始人布頓大師在主持夏魯寺期間所繪製,以色彩華麗典雅、繪製精美,寫實性強,風格珠異著稱於世。夏魯寺“經部”曼荼羅的特點一是畫得多,二是畫得大。這些曼荼羅壁畫,均按布敦大師所譯《十萬曼荼羅尊像儀軌》繪製。也都是在他親自指導下創作完成的。其中東無量宮殿中的文殊曼荼羅系列壁畫為布敦大師親筆繪製,是此時期曼荼羅繪畫的經典之作。
  曼荼羅式建築--江孜白居寺塔
  江孜白居寺殿曼荼羅壁畫:始建於西元1390年,繪有55座曼荼羅壁畫圖。其中大型曼荼羅圖14副、中型曼荼羅圖1副和小型曼荼羅圖40幅。
  白居寺十萬吉祥多門塔曼荼羅壁畫:始建於西元1414年的白居寺以“十萬吉祥多門塔”著稱。塔的平面呈曼荼羅圖形,塔身的立體構建是曼荼羅立體形狀。
  阿裏古格百窟曼荼羅壁畫:東嘎石窟一號窟四壁的中心部位繪有不同內容的曼荼羅圖,以金剛界曼荼羅居多,東嘎二號窟頂建築形狀則製作成巨大的曼荼羅形狀,在邊框中多繪以各種造型生動奇特的護法神祗。

 


上一篇(西藏佛教簡史) 回目錄 下一篇( 五方佛及其圖像考察)